“六环”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模式初探

2022-09-11

良好行为习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全国少工委《关于加强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深入开展体验教育的实施意见》指出:“要坚持以体验教育为主要方式,组织和引导少年儿童,在家庭生活中体验、在学习生活中体验、在社会生活中体验、在大自然中体验,使他们在亲身实践的体验中把做人做事的道理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特别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必须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要科学规划不同年龄学生及各学习阶段道德教育的具体教育,坚持贯彻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校纪校风建设。”为以此基本遵循,我们按照“晓之以理”—“示之以标”—“习之以范”—“导之以行”—“励之以评”—“校之以馈”的思维路径,建构“六环”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模式,现予初步探讨。

一、认知与活动相结合的策略

传统的德育工作中重知识灌输,而轻情、意、行的培养。这种教育带来了直接后果是学生“只会说不会做”、“只愿玩不愿做”,无形之中助长了学生言行不一的弊病。在习惯养成教育中,如何避免这种问题呢?我们采用把认知与活动相结合的办法。前苏联心理学家列昂捷夫的“活动理论”颇有见地。他认为:活动的基本特征是对象性,用通俗的话说是具有特定的对象、任务及内容。活动的对象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活动使主体服从于对象并且对对象加工改造;二是主体活动中形成了对象的印象。因此,活动就有了这样的特殊机能,使活动在学生的人格发展或者说社会化的进程中具有了独特的作用。因为社会化——社会化规范的内化,不是简单自外向内移入,而是一个内部图式形成的过程,通过学生的对象性活动可以切实地产生内化;学生的对象性活动使得原本无特定对象的主体需求在活动中得到满足,从而使学生形成特定的需要,即把活动的内涵转化成了学生的自我价值取向和人格倾向。

二、课内教学与课外教育相结合的策略

课内外的结合,应以课堂为主,课外为辅,课内到课外,课外补课内的思路,较好地把握课内外结合的关系点,保证课内外活动积极有效地开展。如“保护环境”这一话题,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不是非常深入,课后可以让学生围绕“寻找清清的小河”为主题到野外,学生通过观察、研究、讨论,得出我们的家乡没有一条清清的小河了,呼吁有关部门来治理。从活动中更深刻地理解了保护环境的紧迫性。

三、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策略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家庭教育在配合学校教育、塑造学生精神世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要保持连续性、一致性,就必须加强家校联系。

四、文化陶冶与行为训练相结合的策略

优美的教育环境,具有教育意义的美感事物,都会在无形中对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是学生们每天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良好的校园环境的教育因素将在学生人格品质上打上深刻的烙印并伴随终生,因此校园环境的育人作用不容忽视。苏霍姆林斯基曾强调,要让学校的每一堵墙壁都会说话,这里比喻,实质上是要求学校注重建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氛围。我校为使“习惯的养成”取得实效,不搞一时一事的突击训练,不安排大块课时,大容量的强行灌输,而是脚踏实地,一以贯之地建设以习惯养成为核心的校园特色文化。一是宣传教师敬业爱生的典型事例,让教师们爱事业、爱学校、爱学生的敬业奉献和报效祖国的精神化为学生习得良好习惯的宝贵资源;二是充分利用一切宣传阵地,通过国旗下讲话、晨会课、红领巾广播、黑板报、宣传栏等形式,使学生形成了一个浓烈的习惯养成的宣传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时时感受到培养文明行为的意义和方向;三是增加学校的人文色彩,大厅内张贴校风、教风、学风,教室外、花圃里布置着名人名言,以良好的文化氛围陶冶学生。

五、自我教育与评价激励相结合的策略

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只有在集体活动中才能充分发挥作用。所以,我们十分强调良好的班队集体的建设,注重让学生在集体主义的氛围中培养习惯,我们开展了“我与习惯”征文比赛,编辑《成长的足迹》学生日记选,每周评选文明班级,每月评选一次校园文明之星,并颁发流动红旗和奖品。一是在集体中认识自己和他人。习惯养成的前提是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而这是需要通过比较才能真正获得的。因此,我们十分强调让学生在集体中将自己与他人比较,将自己的言行与集体的规范比较,其中最关键的是要教育学生要学会认识别人,学会在集体中与人相处,要学生发现集体中每个人的闪光点,是尊重别人,宽容待人。一个尊重别人的人,总是愿意关心人、帮助人,反过来,当他碰到困难时,别人也会伸出援助之手。正确地认识别人,反过来也就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因为在发现他人的闪光点时,也就能发现自己的优点与长处、缺点与短处。这种认识又因集体的评价作用而更显准确与客观。二是在集体活动中磨炼自我。尽可能多的开展活动,使学生在集体活动中进行角色定位,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使习惯养成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例如:我们开展“值日班长制”,这一天,晨会课、广播操、课外活动等,都得值日班长负责。学生在活动中确立了自主意识,自觉做到老师在与不在一个样。

六、过程引导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策略

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自觉接受德育,并内化为自身素质的必要条件。学生通过主动参与、亲身实践,更容易接受真理,增强体验,磨炼意志,规范行为,形成信念,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更符合品德形成规律和教育规律,所以我们认为对学生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不能只局限于学校范围内,必须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引导学生投身社会、服务社会,在实践中检验自己学到的道理,促进文明行为的内化。为此,学校强调将养成教育向社区延伸,并组建假日小队为载体,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区活动中,学会关心周围的人、事和环境、关心身边的整个社会。学生在双休日走向社会,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主自立能力,也大大地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上一篇:试从李煜之性情及其词作看对大学生功利心态之影响下一篇:阳城县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专项清理整治工作检查验收报告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