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制种模式下制种心理调查及推广策略初探

2022-09-24

水稻是世界上播种面积和总产量仅次于小麦的重要作物。我国水稻面积约占世界水稻面积的23%, 海外种植面积超520万hm2, 稻谷总产量居世界产稻国之首。杂交水稻在我国粮食作物中一枝独秀, 它使中国用6%的耕地养活世界上22%的人口。2011年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加快推进现代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 首次明确了农作物种业是关系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战略性和基础性核心产业。杂交水稻制种作为杂交水稻生产的关键环节, 重要性不言而喻。

1 杂交水稻制种模式与农业推广现状

1.1 杂交水稻制种模式成因

区别于农民可以自己留种的常规稻, 杂交水稻必须每年经过专业制种。2000年《种子法》颁布, 规定杂交水稻种子通过种业公司生产, 并由其授权经销商销售, 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应运而生。四川省因其具有生产、质量、外销、出口四大优势, 成为我国重要的杂交水稻制种区域[1]。种业公司通过与农民签订制种合同, 由企业提供制种亲本及技术指导, 农民按照约定价格提供给公司合格种子的模式, 即“农民 (基地) +企业”的模式进行杂交水稻制种生产。

在我国农业发展的现阶段, “农民 (基地) +企业”制种模式应用于杂交水稻制种有两方面原因。从公司角度而言, 如果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 采取工业化流程生产杂交水稻种, 将产生高昂成本, 如租地成本、人工成本等。四川某种业公司通过在四川省眉山地区实施以土地流转方式进行杂交水稻制种的生产试验表明, 此模式下的生产成本高于基地制种模式35%, 有悖于公司节约经营成本获取利益的原则。从农民角度而言, 参与水稻杂交制种的收益大于种粮收益 (见表1) , 一般情况下, 一代种单价比国家现行粮价高3~6倍, 农民具有极大的行为动机。在此模式下, 公司作为农业推广者, 获取了节约成本的利益;农民作为采纳创新者, 获得增收的利益, 是一种双赢的模式。

1.2 杂交水稻制种的农业推广切入点

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建设中, 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让农民参与水稻制种, 即进行杂交水稻制种技术推广。求实逐利是我国农民的典型心理之一, 农民通过水稻制种获取高于种粮的收益, 企业通过与农民合作生产, 销售盈利[2]。农民和企业都追求属于自己的利益。因此, 从农业推广者的公司和采纳创新的农民之间, 在两者都追求的利益最大化中找到平衡点, 是推广进行的切入点。

这具体体现在基于双方共同利益的杂交种收购价格上, 它代表了企业付出的成本和农民获得的收益, 只有在双方都获得利益的前提下, 推广才能进行。在这个层面上, 农业推广者与创新采纳者是在同一层次上的, 双方各取所需, 各自有利可图, 符合市场规律。从另一个层面来讲, 中国农民由于受文化素质、生活习惯、生产方式等因素的制约, 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企业处于产业链的优势地位, 常常拥有更多的资源, 具有更多的话语权。在农业推广的实际情况中, 企业作为推广者往往占据有利位置, 而农民常常处于被动, 企业更容易获得较多利益。从这一点来看, 农业推广者与采纳创新者又不在同一个层次上。因此, 企业在农业推广的过程中更需建立一份反哺农业的社会责任感, 中国的农业推广者应更多地提供基于农户视角的农业推广服务[3]。

2 杂交水稻制种模式下的制种心理调查

在杂交水稻的制种基地建设中, 除选择地理条件适宜的区域外, 更需考虑采纳创新的农民所处区域的人文环境。中国农民直观守旧、趋避冲突的心理特点是进行农业推广的主要障碍[4]。农民渴望致富, 希望通过新技术带来高收益, 但长期的自给自足, 又让他们对创新采取怀疑和消极的态度。当负面的心理因素成为区域的大众心理, 在一定的干预和引导下仍无法消除主导的消极心理时, 企业选择放弃能够避免资源浪费。只有当地理优势和人文优势同时满足推广的条件时, 才能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推广项目。

2.1 从众与从权威

从众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在农村常表现为农民愿意跟随群体意愿改变自己的行为。权威效应是指说话的人因其影响力, 其发表的言论更易引起别人的重视并相信其正确性。在农村集体里, 村镇干部或家族长老常常被视为楷模, 其建议更容易被农民接纳。从众性和从权威性也是我国农民的典型心理特征。究其原因, 主要是农村生活相对封闭和集中, 农民无法对大范围的社会生活产生足够的适应性;农民文化水平较低, 也使他们不能正确的分析和接纳农业新信息;农民信心的缺乏使其易受周围人群的暗示, 遵从群体意识;加上权威人士的言论, 个人很容易采取从众态度。在四川杂交水稻制种区域, 大部分种业企业都通过聘请当地的村镇干部或先进农民作为技术员和推广宣传者, 来加强基地建设。因此, 杂交水稻制种基地的建设, 企业要充分发挥村镇干部, 集体带头人的积极作用, 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 让他们成为农民和企业沟通的纽带, 通过合理的引导来促进农业推广。

2.2 安全需求

如果说从众性与从权威效应是农民潜在的安全需求, 那么外在的安全心理需要也是农民渴求的。在马洛斯需求层次理论中, 安全需求是人类在生理需求之上的第二需求, 也是我国现阶段农民的基本心理需要。由于杂交水稻制种不同于普通稻谷种植, 有一定的专业技术性;同时受气候影响较大, 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农民传统守旧的思维方式很易让其在主观上产生畏难情绪和不安全感, 从而拒绝接受创新。因此, 企业在进行技术推广时, 要积极组织技术培训, 将制种方法落实到位, 以确保种子质量;同时努力为农民提供保障措施, 减少其后顾之忧。鉴于杂交水稻制种主体还是绝对多数的农民“散户”, 抗风险能力较弱, 自2013年四川成都市出台全国首个针对杂交水稻生产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以来, 四川各地纷纷开始制种保险的试点及政策制定, 旨在最大程度地降低农民和制种企业的风险, 保障农民利益, 加快水稻制种产业的发展。

2.3 奖惩制度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 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建设同样需要制度建设。各种奖惩制度和措施要遵循积极强化的心理规则。对积极采纳创新的农民进行奖励, 对违反制度的农民进行惩罚, 对于具有从众心理和具有安全需求之上更高需求的农民而言具有重要意义。适当的奖惩制度能够规范和促进基地的发展, 构建良好的群体氛围。超越狭义的“奖励”, 如企业在灾害减产年份, 主动追加种子收购价格, 对于朴实的农民而言, 不仅是对他们利益上的保护, 也是对他们工作中个人价值的肯定。这样的措施, 不仅能让公司巩固基地建设, 更体现了人文关怀。

3 杂交水稻制种模式下的农业推广策略

3.1 制定激励政策和鼓励措施

在“三农”问题的大时代背景下, 在日益高涨的反哺农业的呼声中, 中国企业应更多一份社会责任感。农民仍然在为社会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水稻产业仍会在较长时期成为国家稳定的重要产业。各级政府亦应配合当前形势, 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和鼓励措施, 共同促进水稻制种产业的蓬勃发展。

3.2 遵从适应农户心理需求

农业推广要与当前社会发展水平和国情相适宜, 不能盲从国外经验, 脱离实际。杂交水稻制种产业作为中国农业的特色产业, 必须要遵从中国的实际国情制定推广策略。企业农业推广不仅要尊重市场规律, 确立农户在农业推广应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还应充分利用当前中国农民的心理特征, 加强农业推广中的人文建设, 以人为本, 从农民的角度出发进行实施推广工作[5]。

3.3 建立企业与农户双赢模式

企业参与的农业推广是双向行为, 只有双方都能获得利益时才能持续进行, 它必须符合市场规律, 建立企业与农户双赢的模式。在我国, 农民群体发展相对滞后, 农业推广倡导建立一个全新的基于农户需求的农业推广新机制[6]。作为拥有社会优势资源的企业而言, 只有带动了农民发展, 才能让四川的杂交水稻制种产业才能持续发展。

摘要:杂交水稻的生产关系到我国的国民生计, 杂交水稻种子繁育及其基地建设是粮食生产安全的基础。通过分析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建设过程中的农民心理, 从人文建设的角度探索杂交水稻制种推广的策略。

关键词:杂交水稻制种,农业推广,推广策略,农民心理

参考文献

[1] 柴玮.加强四川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建设的建议[J].四川农业科技, 2009 (8) :5-6.

[2] 岳靓, 孙超.农民在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积极心理和消极心理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2) :50-52.

[3] 夏志学, 张淑云.基于农户视角的农业推广组织服务效果评价[J].广东农业科学, 2013 (4) :198-201.

[4] 宿成军.试论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农民的心理特点[J].民营科技, 2011 (11) :153.

[5] 简小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以市场为导向的运行框架[J].科学管理研究, 2006, 24 (3) :79-82.

[6] 胡瑞法, 李立秋, 张真和, 等.农户需求型技术推广机制示范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 2006 (11) :50-56.

上一篇:高职高专类院校环境微生物学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实践下一篇:论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