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刚:借助语文教学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2024-04-13

李刚:借助语文教学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初探(共11篇)

篇1:李刚:借助语文教学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借助语文教学

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甘肃省平凉市第五中学

李刚

摘要:中学生处在是身体和心里加速的关键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身体健康又同等重要的意义。因为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精神支柱,身体健康又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二者密切相关。本文结合中小学生语文学科的特点,联系教学实践,运用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提出的情绪认知理论等有关心理学知识,探究了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提出指导学生学会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提高心理适应性;强化学生情感体验,提高认知水平的观点。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做了有探究。

关键词:语文教学 中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世界卫生组织”的指出:健康不仅指一个人身体有没有出现疾病或虚弱现象,而是指一个人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这就是现代关于健康的较为完整的科学概念。现代健康的含义是多元的、广泛的,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性3个方面,其中社会适应性归根结底取决于生理和心理的素质状况。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精神支柱,身体健康又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使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反之则会降低或破坏某种功能而引起疾病。身体状况的改变可能带来相应的心理问题,生理上的缺陷、疾病,往往会使人产生烦恼、焦躁、忧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导致各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作为身心统一体的人,身体和心理是紧密依存的两个方面。因此,在学校里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学生正处于一个即将定型又尚未定型的可塑性很强的阶段,他们开始发展和形成新的思维形式和思想方法——他们具有较强的个性,有强烈的自尊心,但是,好多想法不够成熟,有些还有点偏激,不能较为全面、客观、辨证地看待自己,了解自己;不会全面的、客观的辩证的处理学习生活中个中关系。面对遇到的各种压力,一些学生变得懦弱、自卑、冷漠,另一些学生变得易冲动,焦躁,不接受批评教育。如何对出现心理问题的中学生进行干预和矫正,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如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预防不良心理问题出现?这是值得深思的。

在语文教学实践,充分利用教育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等有关心理学知识,挖掘文本有利于促进学生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因素,就会发现借助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独特的优势。因为语文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文本作者、教师三者就文本蕴含的信息(思想)进行对话、交流和沟通的过程。在课堂中,学生调动自己原有的知识储备,理解文本内容,感悟蕴含的思想,体验作品中任务成功和喜悦,体会作品中人物的失败和沮丧,从而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正确的认知,达到矫正不良心理行为,积极对面生活和学习中的挫折,享受风雨后绚丽的阳光的目的。

学会有效的沟通,提高心理的适合性

心理咨询专家认为,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孩子和父母、老师等之间的感情沟通和交流密不可分。造成孩子过于冷漠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两种,一是受到过度保护或溺爱。在温室中长大的孩子,往往比较脆弱而且自以为是,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根本不顾及别人的感受。另一种则是因为孩子在家庭、学校得不到温暖,自己的感受常常被忽略,感觉自己像是一个多余的人。渐渐的会变得越来越孤僻、冷漠。针对这种认识,在语文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结合具体文本,设计和学生交流、沟通的环节,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抒发自己的感情。其次,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听,从学生的表述中,了解其心理倾向,给予积极的评价、引导和鼓励。也是就说,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行为。指导学生对课文的进行品读,在读的过程中感悟到文本言外意、文中情,理解文章丰富的人文内涵,并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讲出来,相互交流。

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适当点拨,如把“乐观自信”、“学会负责”、“正确对待挫等心理教育内容与相关的学习内容结合起来,学生的心理行为适应性就会得到增强。如:在教学《紫藤萝瀑布》、《敬畏生命》《谈生命》、《再塑生命》、《热爱生命》等课文时,要让学生交流自己对生命的认识,体验,教师引导学生意识到生命的价值,学会善待生命、敬畏生命,感恩生命。学习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致女儿的信》一文,要告诉学生爱情的真谛:它远高于生理需要,它包含“忠诚”“心灵的追念”“责任”,它需要理智、慎重、与机警。学习《伟大的悲剧》等课文就要指导学生学习到自我牺牲,宽厚待人、团结合作的集体体主义精神。也就是说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文本,指导学生学会有效的沟通,才能提高学生心理的适合性,促使学生成长具有健康心理的人才。

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认知水平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在教学中,以活动为载体,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中,学生易于理解,乐于接受,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这一特性,可以强化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消除消极的负面影响,提高认知水平,促使其健全人格的形成。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提出情绪与人对事物的评估相联系,认为人的认知过程会左右我们对情绪的解释和反应。当人把知觉对象评估为有益时,就会产生接近的体验和生理变化的模式,当人把知觉对象评估为有害时,则产生回避的体验和生理变化的模式,当人把知觉对象评估为与己无关时,就会产生漠然的体验而予以忽视。在不同的情境下,知觉对象尽管相同,由于人的认识不同,其情绪反应模式可能不同。简言之,人的情感和行为的改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决定的。学生面对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有的沮丧,对着门课程失去信心,有的积极面对,迎难而上,取得骄人的成绩。究其原因,也是对学习中遇到困难的认识不同造成的。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写作实践,综合性活动课,结合具体事例,引导学生提高认知水平,从而强化积极的情感和行为,克服不良的习惯、态度,达到完善自己人格的目的。譬如在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之后,可以指导学生将本诗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学生亲身体验到杜甫当时的艰难处境,与杜甫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体会到杜甫“推己及人”的高尚情怀,学生的心灵深受震撼和感染,2 就会有力的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表演结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的评价,可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认识,让学生感受到自身价值,体验到成就感、幸福感。

当然,对于已经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也可以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进行有效地沟通交流,提高认知,从而改变不良情绪和行为。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把具体的文本,教育心理学理论和学生已有的认知结合起来,进行有效地交流和沟通,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才能促使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向积极方面发生改变,才能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避免心理障碍的出现。

参考文献:赵莉.语文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论.素质教育论坛[J].2010,12:84-87 靳剑锋.将中学生的心里健康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之中[J].西北职教, 2009,7:36 郭念锋主编.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民族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李刚,男,生于1969年9月。1991年6月兰大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2011年12月,取得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先后有《用迁移理论诠释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在2010年第11期《新课程》发表,《浅谈用信息技术促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在2011年6月《中小学语文教学(园地版)》发表。

篇2:李刚:借助语文教学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学生全面发展,是德智体美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中小学生的主要任务,不仅仅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的道理。我们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培养出来的学生必须德才兼备,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实现伟大中国梦振兴中华的需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促进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这是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更是党和国家赋予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任务。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呢?

一、营造良好德育教学氛围,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良好的德育教学氛围,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醒学生的思维,激励学生的求学信心,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程改革,特别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在营造德育教学氛围时,要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例如,在四则运算教学中,我讲一些数学家的故事,像陈景润如何攻克哥德巴赫猜想夺取数学桂冠,赢得全国人民的骄傲。在教学圆时,我则讲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推算圆周率,居世界之首。使学生懂得我国不但古老文明,我国人民也富有聪明才智。在原始落后的时代,便有如此伟大的科学家,而今科学这样高度发达,我们若不努力学习,将会愧对古人。这样不但把学生引导到本堂课的教学内容上来,而且学生的注意力也更加集中了。

二、挖掘教材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具有的与因素的内容非常多。我们教师要深入挖掘气的与因素,结合教学过程抓住德育因素有机自然、适时适量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在“认识东南西北”后,介绍一些北极星、树的年轮、指南针的相关知识,使学生知道指南针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结合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仅限于一词一句、一题一例、一图一表,也可以是一个教学环节,一个教学过程。例如,教学“质量单位”时,补充“每人节约一粒米,全国13亿人可以节约13亿粒米,重量是3218000克,合多少千克?”的习题。学生算出合3218千克的结果后,教师马上告诉学生这些米大约可以供31人吃一个月。以此教育学生要节约一粒米、一滴水,养成节俭的良好习惯。再如,在教学“年、月、日”时,则注意引导学生在日历上找出重大纪念日,如“国庆节”、“八一建军节”、“香港回归日”等,以增加学生的社会常识,培养学生爱国意识。在应用题教学中,选用的题材要尽量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如小朋友做好事、绿化种树,人们节约用电用水、积极锻炼,我国改革开放前后人民收入对比等事例,使学生在解题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德育教育。

四、利用教材中的插图进行思想教育

在九年义务教材中的一些插图,不仅具有形象、直观讲解知识的作用,而且具有一定的德育教育意义。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其内在的德育教育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掌握知识,又受到必要的思想品德教育。从小养成爱科学、爱劳动、热爱和平,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五、结合历史资料学习,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你知道吗?”其中多为数学史料,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对数学研究的突出贡献。例如,“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会计算土地面积”(三年级下册第87页);“我国在2000多年前用算筹记数”(四年级上册第32页);“小数是我国最早提出和使用的”(三年级下册第94页);“大约在2000年前,我国数学名著《九章算数》中的方田章就论述了平面图形面积的算法。”(五年级上册第85页)“约1500年前,中国有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7位小数的人。”(六年级上册第63页)认真组织学生认真阅读以上内容,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六、组织参与操作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劳动技能渗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亲自参与一些数学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劳动技能。如摆一摆,拼一拼,折一折,量一量等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实践中培养劳动技能,并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七、联系生活实际,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小学生而言,最为有效的教育途径就是从他们身边的生活实际,普遍现象出发,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并获得最直接的品德教育。例如,在教学《统计表》一课,我让学生回家统计生活中水浪费现象,并把它灵活的运用到教学中来,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在生活的周围浪费水资源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有许多的地区因为缺水,而生存环境极其恶劣。这样的一个贴近生活的练习设计,使学生的情感发生了碰撞,有力的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

篇3:李刚:借助语文教学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语文教师在接手每个班级之后, 要摸清每个学生不同的气质特征和性格特征, 对不同的特征类型要采用不同的心理教育方式, 提高并改善心理教育的效果。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我们要坚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一、通过剖析课文主题、人物形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我们初中语文教材所选择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精选的优秀作品, 每一部作品本身就是一份非常好的现成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材料。课文中的很多文章不仅有着较高的文化内涵, 而且还弘扬了健康向上、积极乐观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首先将教材中潜在的心理因素挖掘整理出来, 这样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合适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最主要的是从教育学生能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着手。要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 就是要使学生对自己有一个全面、客观、积极的认识, 学生们既要能看到自己的优点, 也要能看到自己的缺点, 消除自卑等消极的心理, 树立自信心。为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语文教师应该在充分了解语文教材丰富资源的基础上, 利用教材中人物的命运或者是作者的经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就是一篇故事情节曲折巧妙, 以精练的笔墨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人物形象刻画鲜明生动的佳作。

学生通过阅读体味生活, 了解认识, 认识世界。可见, 语文教材就是一本极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 利用教材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通过分析人物命运的描写来揭示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人是社会的动物, 这就决定了人是不能独立存在、与世隔绝的。人的心理是否健康主要是体现在与人的合作、与人的相处之中。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共处也是我们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只有学会了与人交往与人相处, 你才能算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可充分利用手边的教材中丰富的资源教育学生如何与人交往。如:在教学《杨修之死》一课时, 我侧重讲述导致杨修死亡的原因, 分析杨修本来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 但他有很严重的性格缺陷, 就是好耍小聪明、恃才放旷、狂妄轻率。也正是因为他的这些性格的缺陷使他在与老谋深算、虚伪奸诈的曹操交往中, 让曹操对他起了疑心与杀机, 最后终于由于鸡肋一事被处死。通过杨修的这个反面教材就可以教育学生一定要克服性格的缺陷, 学会与人交往。

教学八年级下册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时, 通过海伦·凯勒这个学生都熟悉的生活在无光、无声黑暗世界, 以惊人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创造了奇迹的奇女子形象, 来影响感染学生, 学习海伦热爱生活, 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 陶冶情操, 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

三、通过引导学生揣摩人物心理活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和取向, 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其中的熏陶感染作用就决定了在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 重视教材内容的使用, 把握每一堂课的情感教育目标,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在讲授《愚公移山》一课时, 要让学生来比较愚公和智叟对移山的不同态度, 进而让学生在比较中在对比中体会到:愚公他之所以要移山, 关键就在于他一直充满了“子子孙孙无穷匮”“而山不加增”的信念, 正是这种坚定的信念才使他移山成功。同时也让学生展开横向思维, 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相信只要肯学就一定能迎头赶上。通过朱自清的《背影》一课的学习, 学生体会到了父亲对儿子的拳拳的父爱。之后我因势利导针对“父爱”这个话题, 让学生写作文。

在教学过程中, 激发他们的兴趣, 锻炼他们的意志, 唤醒他们的情感,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 发展他们的个性, 才能让学生的认知学习活动伴随着愉快的情绪、丰富的情感而变得思维活跃, 感知敏锐, 想象丰富, 从而在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浇花要浇根, 育人要育心。在初中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有很多, 还需要我们不断的去创新去探索, 只要我们都用心用爱去关怀学生, 去挖掘并走进学生的心灵, 就可以用耐心和细心来撑起一把心理健康之伞, 所以, 让我们一起精心呵护祖国的未来吧, 我们一定能够肩负起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使命!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学业压力的增大, 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 使中学生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等方面, 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学生离家出走、自杀等现象屡见不鲜, 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教育教学中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语文教学中蕴涵了积极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 对学生形成健康心理有着特殊的作用和影响。

关键词:初中语文,心理健康教育,合理性,实施策略,启示

参考文献

[1][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6.

[2]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

[3]国家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篇4:李刚:借助语文教学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关键词:中职学校 文化场馆 德育

随着我国各项文化建设的发展,面向社会免费开放的公益性文化场馆数量逐年增多,相对于日趋丰富的社会教育资源,学校教育资源的短板日渐凸显。在教育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单纯依靠学校有限的教育资源,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综合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笔者根据多年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实践,结合沈阳市社会文化场馆资源与学校德育的现状,对中职德育提出了建议及对策。

一、沈阳市社会文化场馆资源的使用现状

根据文化部、财政部《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沈阳市相继免费开放了一些文化场馆,发挥了博物馆、纪念馆等社会文化场馆资源的宣传、展示和教育功能。通过调研了解到,沈阳市目前面向全市中小学生免费开放的市级社会文化场馆数量超过了30家,区级社会文化场馆数量超过了100家,校级文化场馆数量接近3000家。根据文化场馆资源的主要内容属性,可以将其划分为科普文化类场馆,例如沈阳市城市规划展示馆、沈阳市图书馆、沈阳市科技馆等;博物馆类,例如“九一八”历史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沈阳工业博物馆、沈阳建筑大学建筑博物馆;祭奠纪念类,例如中共“满洲”省委旧址、沈阳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纪念馆;艺术鉴赏类,例如沈阳美术馆、宋雨桂艺术馆。若将这些丰富的文化场馆资源与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建立有效的联系,必然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然而,目前这些文化场馆多数都是接待社会团体和群众参观,很少主动与学校教育配合,整合为课程化德育教材的就更少了。

二、利用社会文化场馆资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意义

1.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合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笔者学校是沈阳市教育局直属的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依据“全面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实践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学校以“挖掘社会文化场馆资源,构建多元育人环境”为主线,着眼学校实际,进行大胆探索。学校不仅组织学生利用社会活动时间到文化场馆参观,还与辽宁省博物馆、“九一八”纪念馆、沈阳市科技馆、沈阳师范大学等多家单位合作开发了《走进大沈阳》《游游逛逛博物馆》《科技馆探秘》《我眼中的民族魂——“九一八”纪念馆》等主题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实践证明,社会文化场馆资源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资源一起构成了资源共同体,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合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校内外教育有机结合,为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供抓手

社会文化场馆资源进入课堂,无论从课程领域设置,还是从实施方式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它打破了课堂、学校及内容等的局限,便于学生将学科知识深度整合,进而转化为综合素质和能力,为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供了抓手。

学校除了和社会文化场馆合作外,还在校园内建立了多个素质训练场所,例如“国学雅苑”、校史陈列馆等。借助社会文化场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大大促进“五育人”,即文化育人、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和活动育人的协调发展,形成了学校的德育特色。目前,学校与1家社会文化场馆共建了德育基地,与26家集团企业共建了综合素质训练基地。近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了98.9%,就业对口率达到88%,学生毕业三年后长期就业率达到80%,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三、利用社会文化场馆资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对策

第一,利用社会文化场馆资源,与学校建立德育教育基地,形成学校的德育特色。

第二,各项专题教育要向社会拓展,尤其是将主题鲜明的社会文化场馆作为各类主题教育的基地。结合重大节日或纪念日,可邀请场馆到学校进行专题展览,从而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学校与社会资源单位共建德育课程。

第三,要将学生的学习与社会资源的使用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可操作性的运行机制,使其成为常态化的德育模式。

综上所述,社会文化场馆资源对学校的德育工作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学校应适应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与社会文化场馆密切合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

篇5:李刚:借助语文教学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中小学生心身发育未成熟,社会阅历缺乏,心理承受能力差,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自己的教学行为不当,容易影响他们的健康心理的形成。

语文学科的特点容易创设符合学生心理健康要求的教学环境,因此语文教学应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积极开展心里健康教育。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举几个例子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问题。

1.我经常用课文范例开阔学生的心襟

一篇好课文便是一个生动的例子,一个感人的形象,可以激发起学生向善向上的信念。例如,在学习《背影》时,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和扮演父亲,模仿他的一连串动作,体会父亲对儿子深情的爱,从而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在学习《三颗枸杞豆》时我让学生们扮演叔叔和我,进行对话,体会叔叔临死前送我三颗枸杞豆的意义,启发他们要珍惜生命,抓紧学习,知难而进,勤奋不辍。再让学生谈读后感时,一个学生激动的说,通过三叔失败的一生告诉我们时间飞快,我们要抓紧有限的时间,做无限的有意义的事情,不要像三叔一样,要确立目标,要不怕吃苦,要为理想而努力。

2.我经常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学生克服自卑感,培养自信心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我去年新接了一个班,提问时发现只有几个学生回答问题,部分学生由于自信心不足,从不举手发言,我采用一个自信训练方法,提问按座位,逐个顺着回答,这样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回答问题。让学生在真实的学习环境中练习作出自信的反应。训练时对成绩差的学生要先易后难,逐渐进展,用以提高学生自信心。

3.利用周记、作文等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篇6:李刚:借助语文教学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教师的舞台是课堂, 我们必须要注意在课堂上实施有效的教育, 把握学生一般的心理问题, 做到让学生自觉的接受知识, 提高教学效果。职校学生课堂的教学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教师在课堂教学教育方法问题上进行理性的阐述。

(一) 师生关系问题。

学生与教师的关系问题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尊重、不信任、认识偏差等, 给学生制造压抑的心理、逆反的攻击性行为。这些问题在学校普遍存在, 尤其是职校学生表现的较为突出。比如:由于教师本人在专业能力、教学方面等欠佳。从而表现出不恰当的职责、批评, 不但没有使学生不良行为停止, 而且还加重了学生对老师的怨恨, 出现在课堂上顶撞老师, 教师无法收场, 不仅严重影响了师生关系, 更重要是影响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二) 学习习惯问题。

学习习惯也是学生一般的心理问题, 它有许多表现, 比如:学生没有切实可行的目标计划, 老师讲什么, 就听什么, 作业不知多少就写多少, 甚至不错。听课时不专心, 不认真, 做小动作, 交头接耳。长期如此, 养成了一种不好的习惯, 处于一心二用的分心状态, 学习成绩不理想。

(三) 学习动机问题。

学习动机是引起、维持和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推动力, 适当的学习动机对学习有益, 过低或过强的动机都不利于心里健康, 影响学习效果。心理学家认为:“动机是唤起和推动各种求知欲行为的原动力, 它具有引起求知行为活动功能及知道和监控求知行为的功能。”研究表明:适当的学习动机对学习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不仅能促进学习活动, 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教育中遇到的许多问题都和学生的学习冬季有关。

二、推动“活动教学法”重能力的培养是进行课堂教学教育的中心

我认为:活动教学法是值得推崇而且比较有效的一种方法。“活动教学法”与“案例教学法”有别, 是案例教学法的升华, 它是通过对教材中要讲授的这部分进行提炼, 根据不同情况列出问题, 让学生去思考, 体验、并写出自己的观点, 最后分享感受的过程。其有点事:通过活动, 不仅使学生积极参加与教学过程, 激发学生学校兴趣, 而且培养了学生认知、发现、分析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利用活动教学法, 教师必须是非常熟练掌握教材内容驾驱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进行的, 要建立活动信息库, 广泛收集资料, 不断接受和汲取他人的工作成果来获取间接经验, 根据教学学生需求精选出活动问题, 并且教师要更具学生的分享感受做出合理、有效的引导和判断, 得出合理的建议或答案。从心理角度说:“动则活, 活则灵”, 活动能促进学生学活、活学、活跃思维。

三、教师具备广播的知识, 是进行课堂教学教育的关键

21世纪教育的两大特点:全民教育和终身学习, 虽说教师已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 但这远远不够, 职业学校教学教育, 要与社会的发展变化紧密结合, 其教材需要不断更新, 专业也要不断随着市场变化而进行调整, 教师就必须勤奋学习, 刻苦钻研, 不仅学好本体性知识, 而且还要学习, 文化知识以及心理学、教育学知识。教师的工作, 需要博采众长。在学校里, 知识渊博的教师往往赢得学生的信赖和爱戴, 因为教师的丰富文化知识, 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四、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强化物, 是课堂教学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

强化是教师在课堂教学教育过程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 正确的使用, 会促进学生改到课堂中不合理的行为, 反之, 则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增强反映概率的刺激和时间即强化物, 强化物包括积极强化物和消极强化物两种, 那么, 教师在教学教育中, 就要清楚适合每个学生的具体强化物是什么,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起到强化物的作用。

教师在强化时, 可以使用普雷马克原理, 就是用高频的活动做作为低频活动的强化物, 比方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经常会发现学生不注意听讲, 此时, 教师可以用学生喜爱的事情去强化学生参加与不喜爱的活动。

因此, 要改变行为, 只要奖励你希望改变的行为, 当你预期的行为出现后, 立即给予强化物, 再出现、在强化, 这样你所希望的行为再发生的比率就可以上升。

五、形成积极的、良好的教学教育心理环境

教师是教学教育心理环境的创造者, 对良好的教学教育心理环境的创设起着主导作用。因此, 教师首先, 要学会用科学的思想指导实践, 积极良好的教学心理环境的理解、运用是要有科学理论作为指导思想的, 若不学习不作为, 学过的教育理论也只有一句空话。其次, 心胸宽广, 乐观豁达, 教师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把自己的活动传导到学生身上。教师的人格、言行、心理健康等都可以成为教育的重要手段, 一个教师的志气、抱负、道德品质以及性格的开朗乐观, 对其教学教育工作都是至关重要的, 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再次, 教师要恰到好处的表扬, 再肯定好的同时, 应当指出不足之处, 期望他更好。对差生在肯定其有进步的外, 还要鼓励他继续努力, 最后还要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 对学生尊重、信任、建立生动活泼、和谐的教学教育气氛, 引发师生情感共鸣。无所谓:“感心者, 莫过于情”。

六、根据学生的需求不断的改变自我, 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

记得有这样一句话:“没有学不好的学生, 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根据学生的需求改变自己, 是教师适应学生的最好体现。

在适应学生的同时, 还应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感情及行为的特有模式, 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与他认得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人格是动力, 健全的教师人格是师德的根本, 崇高的教师品质是师德的灵魂, 良好的师德是具有敬业意识、乐业意识、职业规范意识、勤业意识, 热爱教育事业, 热爱本职岗位, 积极向上, 乐观和充满活力的, 不仅要给学生讲授知识, 还要以自己高尚健全的人格力量给学生积极的感染和影响。正如费洛伊德所说:“有强大的自我, 才有健康的人格。”

参考文献

[1]王厚, 超文明.《改变你一生的30个关键能力》北极科学技术出版社

篇7:李刚:借助语文教学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关键词】高职语文 课堂教学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3.12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专业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在这一大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尤其是近几年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是高职教育面临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就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及高等教育大众化步骤的加快,人才的竞争也变的越来越激烈,面对激烈的竞争,学生也面临更多的心理问题。正如心理学家所说:“心理问题远比生理问题更严重,而且出现心理问题的人数也高于出现生理问题的人数”。因此,对于高职学校而言,随着学生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大,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高度重视。基于语文学科的特点,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是提高学生心理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对高职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学生进入高职院校,一般都是为了掌握一技之长,因此,很多老师都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人才需求类型发生了很大变化,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更受社会的青睐,因此,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学生的专业性比较强,但是综合素质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这就为学生取得竞争的胜利设下了障碍。

在学生的综合素质中,心理素质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一个学生只有具备了健康的心理,才能健康的成长,才能正确的面对学习、工作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健康的心理是学生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也是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的法宝。

然而,虽然我国教育界很早就提出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却并没有全面的落到实处,为了使学生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就要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摆在重要位置。

二、通过作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逆反心理”是高中学生表现比较突出的一种心理障碍,受多种原因的影响,部分高职学生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学生在面对变化无常的社会时会出现一种无奈与迷失,缺乏自信心。由于高职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发育特征,处于这一年龄段的学生自尊心又比较强,因此,大多数学生不愿意向家人、老师或同学倾诉,这就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而写作是学生抒发情感的一个有效途径,通过写作学生找到了情感倾诉的方式,学生能够将积压在内心深处的对人生、社会、等多方面的认识有效的表达出来,是学生进行情感宣泄的有效途径。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又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老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做好学生的写作工作。

一方面,老师在作文选题时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尤其要注重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作文题目,只有这样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才能被充分的调动。老师要注意作文题目要有助于学生情感的宣泄,给学生提供发表自己意见的空间,如果是单纯的记叙性文章,学生的情感无法得到有效宣泄,那么就难以达到通过作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另一方面,老师要鼓励学生通过作文抒发自己的观点。高职学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个人见解可能得不到认同,这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老师要鼓励学生抒发自己的观点,使学生的情感能够得到更好的宣泄。

三、通过语文教材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语文教材内容丰富,有很多对学生十分有教育意义的文章。高职语文教材的内容都是经过专家深入研究以及老师的教学实践而节选出的精华,因此,老师应该将对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材之中。

古语有云:“文道统一”,鲜明的指出了语文学习与思想教育之间的关系。老师应该将语文知识的教学与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結合起来,通过对文中任务的剖析,环境描写等,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想要通过语文教材达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一定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学生的观念真正发生了转变,学生才能对事物做出正确的判断。有的老师在语文教学中急于求成,在短时间教学之后就想取得明显的成绩,在看不到学生大幅度进步的情况下就会出现沮丧心理,这不利于通过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心理水平,因此,老师一定要有耐心,要循序渐进,学生在课堂上逐渐被熏陶,最终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得以树立。

四、通过课堂讨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讨论法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近年来被高职院校广泛采用。每一个高职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生活环境与个人经历,因此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促进学生之间有效的进行交流,在交流中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老师应该巧设话题,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讨论。

为了提高讨论的有效性,老师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每个小组都应该有成绩好的学生,有成绩比较一般的学生,只有这样搭配,才能提高讨论的有效性。科学分组之后就要求老师要提出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话题,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能够将个人的观点表达出来,当然学生的观点有其可取之处,也有其不足之处,在交流中学生能够听到更多不同的观点,引发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在思考过程中,学生原来思想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能得到有效的纠正,使学生的观点更正确,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五、老师要投入真情实感

通过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渗透,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老师要投入真情实感,真挚的情感往往更容易感染学生。不管是在语文教学中还是在课下,老师都应该关心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温暖,这种温暖既可以是父母般的亲情,也可以是朋友般的友情,也可以是老师对学生的鼓励之情。学生感受到了老师的爱,与老师的心理距离自然会拉近,当学生遇到难以解决的思想问题或是生活问题时,学生更愿意向老师倾诉,这就为老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指导奠定了基础。同时老师的关爱还使学生树立了坚定的学习信心,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篇8: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心理健康,社会,教育

现如今社会竞争如此激烈, 导致心理压力增大, 就学生而言, 在这样社会环境存在, 面临的重大升学压力, 心理脆弱, 心理压力不得宣泄;然后, 我国的独生子女都一自我为中心的大问题也凸显严重。更有甚者, 由于家庭不健全, 如隔代抚养、父母离异、单亲家庭等现象, 都使学生出现令人担忧的情况。学生正处在青春期, 情绪活动的不稳定属正常现象, 也是学生个性形成以及个性与外界环境磨合的过程, 在这个阶段学生性格可塑性极大, 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引导, 是十分关键和必要的。当前, 我国急需高级技术人才, 但有时高技术人才往往难以控制好自己的心理情绪, 这就要求班主任要从小抓起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要让我们的未来的高技术人才不仅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更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然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平时很难显现。所以, 要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 教师应该在日常生活中的引导和教育, 而不能等出了问题再忙于应付。于是我们要在班主任工作中融入心理健康的辅导, 旨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 使他们能更快更好地进步。对于学生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我有以下看法:

一、为学生建立一个民主、宽松的集体环境

在校园中, 由于老师与学生所处的位置不同, 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这也不准, 那也不准, , 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活动能力。因此, 能否为学生建立一个民主、宽松的集体环境, 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加强法纪意识、道德意识

正确的人生观是学生心理健康的保证。只有具备了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一个人才能对社会、对人生、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和见解, 才能够采取适当的思想态度与行与反应, 保持一种乐观主义的精神。提高对心理挫折和冲突的耐受能力, 从而防范心理障碍, 增进心理健康。积极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不断努力提高道德、理想、法纪意识水平, 这是同学们心理健康教育的最根本。

作为班主任要不失时机地积极引导, 经常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 经常对学生进行前途理想教育, 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同时经常对学生进行适应社会变革、适应社会竞争的能力教育, 使他们保持清醒的头脑, 面对新世纪的挑战, 成长为一名为社会、为祖国的有用人材。

三、不要过分苛求, 教育学生正确确立奋斗目标

每个人的能力都有限度, 而且各有劣势和优势, 学生是否能正确地估计自己的水平能力并充分认识自己能力的优、劣势, 对于个人心理健康的发展是很重要的。特别是班主任也更加要注意正确估计学生能力优势和能力水平, 不要在学生面前上对学生提出苛刻要求, 避免学生压力过大。

四、帮助学生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

精力的充沛、对生活充满乐趣, 对身体要有良好的自我感觉, 这是稳定情绪良好状态的标志。因此要维护和保持心理的健康, 就务必学会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五、发挥好言传身教的示范性作用

要加强对学生思想工作的引导, 必须要让他们要具有坚定的政治素养、敏锐的洞悉能力、良好的人生观, 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通过班主任自身的行为品德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全面影响。仁者为师, 班主任一定要进一步增强自己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做出自己的贡献。

总之, 心理健康的教育是各种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家庭, 学校, 社会要提供更加良好的环境, 具有健康的心理承受力, 才能更好地适应激烈的社会生存竞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学生的思想情绪受到各种环境的影响, 每个人都有其特殊性。所以班主任一定要深入分析学生思想动态的规律和特点, 努力创造新的办法、探索新的经验、开辟新的途径, 引导学生提高自己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让学生自己爱国守法、诚信明礼、和睦相处、勤俭节约、的道德规范, 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和道德品质。班主任老师的工作是树立信心, 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重要的一环, 也是开展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未来的主人翁, 天之骄子, 学生的思想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们要优化环境, 教会学生自我心里调整, 做到防患未然, 这是是班主任对同学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最关键的。

参考文献

[1]《班主任之友》.1997年第1期.

[2]《班主任之友》.2000年第5期.

[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年.

[4]《教育文摘周报》.2003年.

[5]张世富主编.《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6]郑维康主编.《青少年心理咨询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

篇9:李刚:借助语文教学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针对青少年学生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如嫉妒、任性、孤僻、逆返心理乃至自杀、犯罪等。本文通过在体育课上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等方法和手段,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发其心理潜能,增强适应能力,预防、矫治学生心理问题的行为,促进学生生活上自理、行动上自律、评价上自省、心态上自控、情感上自悦,最终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一、提出问题

目前我国学生的心理问题总趋势是随年龄增加而递增的,据调查城市在校生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小学生约为13%,初中生约为15%,高中生约为19%,大学生约为25%,比同期国外要严重的多。从事心理学教学的海南医学院心理学副教授叶莜雯同志在分析“马加爵案”时称有两个问题值得关注:一是家庭、学校重孩子成绩,轻心理素质教育;二是家庭、校园等成长环境灌输给孩子的信息偏颇,导致孩子形成对社会的看法偏执,直接影响其为人处世,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常表现为偏执、自负、多疑、焦虑、冷漠、狭隘与狂妄。

当前青少年学生教育要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心理健康教育占重要地位。健康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身体健康,还包含良好的精神状态、健全的社会适应能力,即身心健康。青少年学生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如嫉妒、任性、孤僻、逆返心理乃至自杀、犯罪等,迫切要求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国家教育改革正逐步向人性化的方向发展,关注个体的健康成长,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这就为当今学校体育开展健康教育,尤其是长期得不到重视而疏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有了新的目标定位。据此精神,有关部门提出“使体育教育、健康教育和生活教育相结合,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体育”。

二、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充分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使学生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心理水平有一正确的认识,从而能针对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调整。 青少年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导致人格缺陷,因此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和需要。

三、与其有关的措施

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学校体育教育应制定相应的教育措施。新生入学时进行心理普测,并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目前,学校的心理健康问题重视程度还不够,因而造成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各级领导、组织必须慎重对待并加以研究,以确保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能得到及时解决并使他们能保持健康的发展。

心理健康知识认知教育,使学生树立健康的新观念,重视心理健康的维护,防治心理疾病。并开展心理咨询,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身体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使之更好的适应环境,保持心理健康。心理咨询活动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效果很好。

良好的体育学习心理教育,协助学生开发学习潜能,掌握科学的方法与策略,使学生学会、会学、善练,增进学习效果,纠正不良的学习心理与行为习惯。

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培养学生自尊、自信、忍耐、坚强,开拓进取、沉着果敢、互助合作、责任心强、乐观理智等品质。

情绪调控教育,协助学生发展稳定的情绪,学会调节情绪,防止情绪波动过大,避免心理失衡就情绪的整体而言心情愉快、情绪稳定,反应适度心理健康的人积极情绪如愉快、满意、高兴、欣慰、欢乐等占优势,身心处于积极向上的,充满希望的乐观状态。如果经常笼罩于消极情绪中,忧愁、焦虑、苦闷、恐惧、悲伤而不能自拔,闷闷不乐,行动无力,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同样,情绪稳定和反应适度也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

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理性的社会意识和观念,提高社会化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社会化的健康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在学习生活中,表现为乐意与同学和老师交往,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自己的知心朋友,能客观评价他人和自己,喜人之喜,优人之优。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加强体育课和丰富各种课外文娱活动,使学生有健康的身体,为健康的心理提供稳固的基础。通过加强对学生体育活动的锻炼,使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结果与分析:

篇10:李刚:借助语文教学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健康的心理主要包括智力正常、心理特点符合年龄、完整的人格、尊重自己、尊重他人、人际关系的心理适应等等。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胸怀坦荡、举止大方、言行一致;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 尊重他人, 有礼貌, 有修养;尊重别人的意见, 但有自己的主见, 不盲从, 不轻信等。他们的身心发展极为迅速, 在精神上处在断奶期, 在内心上想摆脱对成年人的依赖, 愿以独立的思考、独特的个性去拥有世界, 渴望独立自主, 他们精力旺盛, 接受新事物快, 可塑性很大, 这给他们的心理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动力, 但也带来了很大的困惑。

二、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的原则

1. 针对性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也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规律, 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

2. 主体性原则。

指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3. 发展性原则。

指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要以发展变化的观点来看待学生身上出现的问题, 不仅要在对问题的分析和本质的把握中善于用发展的眼光作动态考查, 而且在问题的解决和教育效果的预测上也要具有发展的观点。

三、体育教学活动中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分析

1. 丰富的情感体验资源。

体育之所以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原因在于体育教学中, 学生通过身体活动能够体验到社会现实中不能体验到的积极情绪, 可以满足学生的某种合理欲望, 使遭受挫折后产生的不良情绪通过躯体活动得到宣泄、转移和升华, 从而有助于身心健康的发展。

2. 锻炼坚强意志的资源。

没有对自身力量的高度自信, 没有坚强的意志, 就无法发挥自己的身心力量去完成任务。在体育教学中, 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 完成具有一定难度的动作后, 成功感油然而生, 这对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勇于拼搏和创新精神、锤炼坚强的意志、陶冶情操均具有推动作用。

3. 健全学生的人格资源。

学生在体育教学学习中对自己认知、情感、意志、能力、性格等心理上的优缺点易于做出比较正确的估价。为了完成体育学习任务和服从集体利益, 学生必须提高自我教育的自觉性, 增强自控能力, 从而有利于养成活泼开朗、勇敢果断等良好性格, 克服懒惰散漫、胆怯懦弱等不良性格。

四、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措施

1. 改善师生关系, 营造民主、宽松的教育氛围, 这是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的基础。

以往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人格关系, 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

河北省唐山劳动技师学院陈淑玲

学生成绩的评判者, 而且是真理的化身和绝对的权威;师生之间不能在平等的水平上交流意见, 甚至不能在平等的水平上探讨教学知识。针对上述不平等的现象, 应改善师生关系。

2. 积极挖掘体育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有的放矢地进行培养。

体育教学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 蕴涵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在优化教法过程中, 注意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有的放矢地进行培养, 促进学生的新陈代谢, 提高各器官、系统的功能, 培养学生的勇敢、坚毅、果断、坚韧不拔、奋发进取、开拓竞争、吃苦耐劳等良好的心理素质。

3. 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 通过体育锻炼培养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果断性和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首先, 要为学生确定科学的目标, 根据学生的体质现状、素质能力等实际情况, 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每次练习都要讲求实效, 使学生看到直接的进步, 增强克服困难的自信心。其次, 要严格要求, 严格掌握向学生提出要求时, 指标必须明确合理, 态度严肃认真。再次, 要善于利用教材的特殊性来磨炼学生的意志。如耐久跑能锻炼学生的顽强、持久的意志品质, 体操能培养勇敢果断的作风, 球类比赛能培养学生的独立个性和团结奋斗的集体主义思想, 提高应变能力等。

篇11:李刚:借助语文教学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关键词:体育;心理;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最新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心理健康是指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以及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来说,心理健康至少应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无心理疾病,其二是指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缝康教育是指体育教学活动中要遵循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提高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自觉性,充分发挥体育修心养性的特殊作用,助学生开发心理潜能,渗透以认知、个性心理、心理品质、情绪情感、心理适应为主的教育,指导与帮助学生排除心理扰、克眼心理障碍。中学时期,是人生的黄金时期,又是青春叛逆朗。南于外界的影响和个人自身的特殊性,孩子很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表现为:思想落后、意志薄弱、不服管教、我封闭、暴力倾向、缺乏同情心和消极对抗、沉迷网吧等等。

一、勇敢面对竞争,正确认识自我

竞争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随着市场经济结构调整,国家对学校注入竞争机制,这样人与人之间,胜利与失败之间,理想与能力之问,均会产生各种对立心理,胜利者自居,失败者悲观失望,甚至妒忌和不服气。在一次800米的考试中,老师把学生分成5人一组进行,可有一个学生提出想单独一个人跑,问他原因,他说和大家一起跑会害怕,大家一起跑出去的瞬间他会受不了。并得到了一些同学的共鸣。我们可以把这一类的学生归类为心理脆弱的一类,由于长时间生活在一种紧张、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或身边的同学都比较优秀,使他们的心理变得紧张而脆弱,从而害怕竞争,没有正确认识自我,丧失自信,长此以往,必然形成不健康的心理。

二、减缓心理压力,提高适应能力

体育教师和学生的接触是直接而真实的,学生的思想、能力、意志、情绪和态度在教学中会很快地表现出来。考试成绩不理想,或和别的同学发生误会,或被老师批评、或高考临近的压力等等都可能使其心情压抑,上课时情绪不高,表现为垂头丧气,郁郁寡欢、不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练习不认真,对竞技结果麻木,缺乏集体荣誉感,这时如果老师只看其表而武断地进行批评,即使学生表面上改善了,却达不到真正的目的,有时还对学生造成更深的心理伤害,师生间的关系也受到了影响,学生会对老师失去信任,甚至封闭心扉,这对学生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作为老师应留意观察学生在课中的表现,当学生表现异常时,要善于挖掘心理的因素,并利用体育运动进行治疗,实践证明通过运动锻炼可以减缓和治疗某些心理障碍、疾病,使紧张、忧愁、焦虑、压抑、沮丧等不良情绪得以宣泄,使人轻松愉快,心情舒畅。

三、创设成功体验,树立自信心

学生的自信心无论对他们的学习还是人生发展都至关重要。只有自信的人,才能在成长过程中既保持不断的创造力,又保持健康心态。体育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因势利导,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每个学生的特长,发挥各个学生的優势进行教学。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不断得到某些成功体验,是运用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激发学生动机的重要手段之一。根据自我效能理论的观点,以前成功的活动可以使个人对今后成功的期望提高,自我效能会增强,内部动机会加强。所以,体育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有针对性地对他们提出力所能及的要求和目标,为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和自己能力的提高,就会既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激发了坚持参加体育活动的内部动机。

四、合理选择项目,培养坚强品质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李刚:借助语文教学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初探】相关文章:

来谈谈李刚范文05-20

北邮李刚语录范文05-24

李刚案例分析范文05-29

西泠印社之李刚田07-23

由“李刚案”透析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交通肇事罪】04-26

李刚书记在市第三次党代会上的发言报告之感05-04

上一篇:吴邪自戏范文下一篇:18年党务工作总结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