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教育中积极心理学的应用模式探究论文

2024-05-03

大学生教育中积极心理学的应用模式探究论文(精选8篇)

篇1:大学生教育中积极心理学的应用模式探究论文

大学生教育中积极心理学的应用模式探究论文

积极心理学是从另一个视角看待人类心理的心理研究科学,它重视培养人类的积极面的天然能力,关注人类在正常状态下能够健康幸福的因素。大学生教育中的目标正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方向不谋而合。本文探讨了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以及带来的对大学教育的思考和启发,并对积极心理学的实践应用做出尝试,提出了可以应用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些应用模式。

在当前大学生心理状态的讨论中,常见的论调都倾向于消极面,例如挑剔不能吃苦、喜欢新奇怪论不好管教、垮掉的一代等。我们承认在学生总体中确实有少数存在心理问题的个案,但是并不代表着大部分学生都是负面的心理状况。这些论调其实假设了学生的病态模式,如此大学生教育就不可避免地把注意力放在改变他们不符合传统学校价值观的方面,而忽视了大学生原本具有的能力和天性美好的一面,阻碍两代人真正的沟通和理解,使得教育的消极内耗增加。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刚好可以改善这种情况,如果能够得到广泛的应用,必然能够改变大学教育的整体面貌。本文将探讨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带来的启发以及如何在大学教育中实地运用的具体操作模式。

一、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及其启发

1.积极心理学是研究如何正确把握人生的科学。积极心理学和社会流行的成功学以及享乐主义是完全不同的。后者是利用人性的弱点激发出暂时高涨的热情,漠视问题本身,并且不以认清事实为基础,所以虽然能取得暂时的好状态,但无法持久,更不用说以此来指导学生的一生了。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前提是:人类的确存在缺点和脆弱,但是在万年以计的生命传承中留下来并进化为万物之灵的情况下,人类存在很多优点和长处,然而人们的注意力通常忽视人类本身做的好的方面,从而导致看待自己的角度有了偏差。积极心理学是对人类自身的重新审视,并重点关注那些可以提升生命价值的内容。积极心理学并不否定挫折,而是把挫折看作是实现更高的价值和更深的幸福感的必要部分。人生同样有着低谷,积极心理学不会拒绝去面对,也不会否定其糟糕程度,但是同时承认生命中美好的一面同等重要。正常的社会人其实大部分都是如此,具备实现自己的价值的能力,也具备应对挫折,并且走出低谷的能力。积极心理学通过发现和鼓励这些能力的培养,从而使人的积极特质得到更充分的发展。这其实也是大学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即能够帮助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天赋特质,并建立起发挥自己的才能的信心和能力,在社会实践中实现正向的价值和良好的心态,因此更能应对挫折和痛苦。

2.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为:积极体验、积极特质和积极的关系。

积极体验包含快乐、愉悦、满足感、成就感等。积极体验有浅有深,上网聊天玩游戏可以得到立即的愉悦满足,这是种浅层的愉悦。浅层的愉悦带给人快速的满足但是很快会消失,如果纵容它则会不断地寻求更强的刺激和满足感。同时这种快速的满足弱化了人们面对挫折战胜困难而后得到更深层更大的满足感的能力,其心理韧性同样会衰弱。这也是为什么沉迷于游戏网络的大学生更容易自暴自弃,无法自拔,经常连基本的学业都无法完成。积极心理学通过有效的诱导学生逐渐实现更深的积极体验的方式,在快乐中建立起自信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

积极特质包含性格特点、天赋、兴趣和价值观,这些是比积极体验更稳定的方面。大学生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发现学生的积极特质并有智慧地引导,从而使学生明白自己的天赋专长并且享受于发挥特质的成就感的快乐当中,如此以来可以促进其一生的健康成长。

积极的关系对于大学生来说包含家庭、班级、社团、学校等。积极的关系不能决定个体一定是积极的状态,但是它会促进积极体验的产生和积极特质的发挥。积极心理学探讨好的关系如何产生,有哪些方法可以促进好的关系的建立,甚至积极的心理状态本身就可以是良好关系的起步,我们更可以期待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的推进,并可以培养他们进入社会后具备和他人建立积极关系的能力。

3.积极心理学的目标是帮助人们得到真实的幸福。在积极心理学的领域中,幸福并非遥不可期的东西。通常人们觉得幸福遥不可及,往往是错误的理解了幸福的含义。例如感觉愉悦不是幸福,它很快就会消失。金钱和财富不能带来幸福,已经得到的物质占有欲很快会失去满足的程度,必须去不断地追求更多才能得到满足,最终永远也幸福不起来。有一个研究表明,在22名中了乐透大奖的人的追踪了解中,发现他们最后都降回到原来的幸福指数附近,赢得大奖并没有令他们比其他人更幸福。

积极心理学发现,优势和美德可以带来不同一般的愉悦满足的幸福感。在人们发挥自己的优势和天分应对挑战并且圆满完成时,会获得幸福感,这种幸福感是人格特质的一部分,会在生活中的不同时间和不同场合中反复出现,带来积极的感受和满足。美德和利他行为会带来完全不同于自我满足感的更深广的快乐和幸福感,当人们在发挥美德进行利他行为时,是关注于他人的,是一种完全投入和忘我的状态,并且充满幸福感。

二、积极心理学的应用模式

通过对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和对大学生教育工作的比对,可以在实际工作中使用的有以下几个应用模式。

1.对学生以无条件的关爱和有条件的称赞与批评。无条件的关爱可以给人以安全感和积极的体验,学生更愿意接近教师并进行积极的沟通。有条件的称赞与批评针对的是很多学生在家庭教育中被宠爱而剥夺了超越自己的快乐和能力,这在大学生中十分常见。根源通常是在家庭教育中过度的溺爱或者没有足够的关注,这样会使得孩子变得被动,因为不管他的任何行为都会得到称赞或者忽视。更不幸的是他无法享受真正的成功或者真心称赞带来的快乐。

2.教导学生写下每天三件进展顺利的事情。在每天结束前,写下三件进展顺利的事情,这三件事可以是很小的事情,例如今天早晨按时起床并且没有迟到,并在每件事情中,思考为什么事情会顺利进行。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发现,这样简单的习惯在持续六个月后,被试者的幸福感普遍增加了。这种历数积极祝福的过程,在长期的持续中,可以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积极因素的能力,从而更容易愉悦快乐起来。

3.在团队中帮助别人“发光”。我们通常的教育都是鼓励学生成为团队中的领导或者最优秀的人,忽视了成为一名好队友本身的重要性和它所能带来的满足感,这其实就是强调浅层的满足而忽视了群体本身的积极意义,最终社会上的.每个人都陷于渴望最优者的焦虑和苦恼当中。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培养学生理解成为好队友的快乐,更为令人鼓舞,并且会显著增加整个团队的气氛和士气。

4.引导学生体验流畅感(heart flow)。流畅感是一种伴随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活动而出现的心理状态,忘记一切而同时有深层的满足和快乐。在学校中可以有各种形式的内容,例如让学生作涂鸦画,引导学生的兴趣和技能,提供学生有挑战的活动和支持,创造更适合发挥学生能力的复杂环境。

5.帮助学生识别自己的标志性力量。积极心理学建立了性格力量测试量表,通过量表的测试,发现学生的性格中得分较高的项目,并引导学生在每周的生活学习中注意加强应用自己的标志性力量。当这种应用贯穿到生活中后,会带来持续不断的积极体验并真实地提升学生把握自己的积极特质的能力。

6.用ABCDE模式反驳悲观的想法。A(adversity)代表不好的事,B(belief)代表当事件发生时自动浮现的念头、想法,C(consequenc)代表这个想法所产生的后果,D(disputation)代表反驳,E(energization)你成功进行反驳后受到的激发。当学生遇到不好的事件发生后,练习反驳自己的悲观想法,就可以改变自己受事件打击时的反应,使自己变得更有朝气和面对打击的信心和勇气。积极心理学中还有更多可以挖掘的应用模式有待于实施到大学生的教育当中。

三、应用积极心理学的可预期结果

目前的传统心理学的讨论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治疗的方法,但并不能够解决如何预防这些心理问题发生的困难。积极心理学认为,要预防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就必须从发现和培养学生的天赋能力以及建立美德入手,令学生能够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并学会应对生活挫折的勇气和信心。学生不是通过矫正缺点变得更好,而是引导他们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生活。当学生能够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好的时候,就可以帮助学生对抗自己的缺点,抵挡人生挫折,并且可以是痛苦和低谷的缓冲带,使得大学生在进入社会后安身立命,得以全面发挥自己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积极心理学的应用目前还是在发展初期,大学生教育工作迫切需要改变成为积极的面貌,推动社会整体的进步。大学教育应该能够做到把学生的优势发挥出来,放在了社会中适合他的正确的位置,就可以发挥自己的能力,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同时能够享受自己的敬业工作带来的幸福快乐,以及乐意培养自己的美德,享受美德所带来的幸福,对整个社会的价值将不可估量。

篇2:大学生教育中积极心理学的应用模式探究论文

面对素质教育的新形势、道德危机的新挑战,强调道德教育的“首位”和重要性无可厚非,但实际上道德教育始终处于“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存在着严重的形式主义和表面化的倾向,突出表现在目标太高、内容太空、方法呆板等问题。文章认为,消极心理学取向使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存在过分关注学生心理的消极层面、削弱教育功效、教育对象与教育者之间关系对立,不利于形成积极完善的德育教育支持系统等问题。

积极心理学是一种全新的心理学理念,其目的是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德育教育目标应兼顾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与德育问题的化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着重于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心理健康教育手段应重视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心理健康教育应融合教育对象和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应建立积极完善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一、问题呈现

传统和当前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之一是,教师、家长等教育者普遍关注受教育者身上存在的各种问题(特别是品德问题),而对他们身上的良好品德、发展潜能和积极愿望关注不够。

因此,易形成重视问题矫正、忽视美德培养的消极教育取向。这种消极取向的道德教育,会使教育者更多采用挑剔、质疑、批评、指责、训斥、惩罚等消极方式对待受教育者,恶化道德教育中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降低教育者的威信和正面教育的影响力,妨碍受教育者良好品德的培养。

因此,本文提出积极道德教育的主张,强调通过营造积极的道德教育氛围与环境,激发受教育者自身的资源与潜力,并引导他们充分利用教育环境中的积极资源,改善自身的道德品质,并在积极品德形成的过程中逐渐克服自身的不良品行,因此,是致力于挖掘受教育者身上积极资源、改善道德教育关系、提高道德教育实积极道德教育通过营造积极的道德教育环境,激发受教育者自身的资源与潜力,

并引导他们充分利用教育环境中的积极资源,实践积极的道德行为,逐步改善自身的道德品质,并在积极品德形成的过程中克服与预防不良品德,因此,是致力于挖掘受教育者积极资源、改善道德教育关系、提高道德教育实效的一种道德教育理念和方式方法。

二、主要内容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应当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积极的主观体验,包括主观幸福感、积极地情绪体验、快乐与满足、乐观主义等;二是积极个人特质,包括个性力量、兴趣、价值等;三是积极的机构,包括学校、家庭、社区、企业等。四是积极的活动,其中积极的主观体验主题中所包含的各种积极体验类型,正是当前中职学生大部分学生所缺失的。因此,将积极心理学思潮中所倡导的积极主观体验与中职德育相结合,通过对积极的主观体验理论所指导的中职学生德育的研究,对于解决当前中职学生德育教育所面临的困境,使更多的学生摆脱消极的德育教育,将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本课题研究目的定位为:

(一)探讨积极心理学理论取向的德育教育,对于提高中职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二)探讨积极心理学理论对中职学生的德育工作所具有的`重要指导意义;

(三)探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职业学校德育管理模式构想包括(学生综合素质量化考核体系、学生活动,自律体系、班主任工作体系、德育导师制)。

三、主要观点

第一,中职教育是一种不同普通教育的教育类型,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中等职业学校德育也应当而且可以形成自己的特色。如果中职学校利用学校的办学特色,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自身的文化积淀,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品牌文化,那么就非常有利于学校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获得学生和用人单位的青睐。第二,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德育教育对培养中职学生积极情绪(自尊、团结、文明、勤奋、开拓)的培养、消极情绪(紧张、愤怒、疲劳、抑郁、慌乱)的处理都具有较好的引导作用。

第三,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德育教育对提高中职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作用。主观幸福感主要包括三个纬度,即个体对过去生活的满意度、对现状的主观体验和对未来的希望等。而积极心理学视野下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实践方案时,特制定包括对情绪的调节,对现状的幸福体验及对未来的希望等三个方面相关主题的辅导活动,以达到增强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的目的。第四,积极心理学理论对中职德育的指导意义。

就目前对中职学校的德育状况成果分析,教师更多的还是将目光停留在关注“问题学生”层面。但是,根据调查研究分析,“问题学生”相对于学生的总人数比例并不高,因此从学生本身所特有的心理特点出发,探讨出何种理论指导的中职德育,能够更加有效地对多数“健康学生”进行教育。第五,积极心理学理论取向的德育可以发现和挖掘中职学生的积极品质,使他们对美德以及美好生活的目的和意义充满着渴望,重新建立对学习的热爱、对生活的信心、对未来的憧憬,获得更加满意的生活。

四、方法应用

(一)建立积极道德教育关系。人性先天具有善的潜质与禀赋,蕴藏着巨大的德性发展的空间和潜能,而且人的本性也是趋向于善的。如果能提供一个充满信任、接纳和关爱的健康的环境与氛围,受教育者就会趋向于德性的良性生长、积极生成,原有的劣行和不良品质也会趋于减少、消失。所以建立充满尊重、真诚、理解、关爱、信任、公正的道德教育关系建立是首要任务。建立这种道德教育关系,需要借助多种教育方法与手段。这些方法包括耐心倾听法、平等尊重法、热诚关爱法、接纳理解法、肯定信任法等等。

(二)促进教育者人格完善。首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考失利,树立积极态度,积极响应和推进国家倡导的素质教育,切实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促成教育者人格完善的方法主要有内省慎独法、见贤思齐法、自我激励法、积善成德法等等。

(三)促进教育者美德形成。促进受教育者美德形成的方法是积极道德教育的主要的和核心的方法,也是直接影响道德教育成效的教育方法,其主旨是教育者通过采用以积极、正面为主的教育方法,激发受教育者德性成长的道德需要与内在动机,提升受教育者的自尊与自我效能,从而促使其产生积极的体验、认知与行为,并促成积极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巩固。促进受教育者美德形成的方法主要有激发体验法、提升自我法、调节情绪法、欣赏强化法等等。

五、结语

篇3:大学生教育中积极心理学的应用模式探究论文

一、确立积极认知

对积极心理学应用于学校德育教育中的认知。传统心理学与积极心理学相比,传统心理学研究与实践的重点在精神疾患、人格问题、消极情绪等问题上。积极心理学立足于人的积极层面,充分发挥人的潜能,研究人的力量和美德。在教育领域,积极心理学与传统心理学相比,积极心理学在教育观念、个体差异认同和培养学生积极人格品质上存在很多优势。

1. 在教育观念上。传统心理学面对的是人的消极层面,是问题的产生根源,问题带给人的消极影响,如何消除人的消极情绪等等。积极心理学的立足点是关注人的积极层面,即怎样提升人的幸福感,怎样发挥人的潜能等等。2. 在个体差异认同上。传统心理学更关注人格的力量,导致人的差别的是人格的差异,是个体内心的困扰影响了人格品质。积极心理学不关注人的问题以及消极情绪,而关注于人怎样看待自己,个体是否使用积极肯定的眼光看待自己,个体的行为是否是发挥人的潜力。3. 在品质培养上。传统心理学主要关注的是个体的心理问题解决,不太关注个体心理品质的提升。积极心理学最强调的就是关注个体心理品质的培养,尊重个体的人格,培养正向力量,提倡发挥潜能。4. 通过传统心理学与积极心理学的比较,积极心理学更符合学校德育教育的目标,能够更好的提升个体的品质,也更适用于学校教育。中职学校的德育课教学活动始终将人文关怀的理念注入其中,从理论到实践,从内容到实质,都以学生为重点,关心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和谐;而积极心理学刚好契合了德育课人文关怀的理念,它为德育课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心理支持、思想保证、文化条件和舆论环境。同时积极心理学还可以促进德育课中个体性功能的完善和发挥,通过个体层面去增强个体情感积极体验和塑造积极的人格特质,从而促进个体整体的和谐,提升个体整体的幸福感。

当今社会,提升幸福感变成了大家一贯要追求的终极目标之一。而相关研究认为德育课是培养学生拥有幸福感的基础,幸福感又可以促进学生培养良好的品德、高尚的情操,使学生拥有对人生和未来充满信心。

二、筹划课堂管理

1. 创造机会,体验取得成功的幸福。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有一种自我实现、获取承认、取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成功和失败在学生的心理上会引起不同的情绪。所以在课堂教学中,结合着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将学生分成几个组,让学生参与课前备课活动和课中探究学习中,同时每节课让学生自己评出最好的小组并给予奖励。通过学生自己收集有关资料,发动每个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参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对每个参与者给予肯定,这不仅消除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些单调感、厌烦感,而且还减少学生学习的消极情绪体验,让学生在参与中增强了信心,体验到成功的幸福。

2. 表扬鼓励,感受被认可的幸福。积极心理学认为:鼓励是表达对学生的信心,激励学生去尝试、学习和行动。在教学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表扬和鼓励。如对于胆小不敢回答问题的学生,回答完问题后,说“回答得真好,希望下次你还能回答问题”。同时把表扬便条留在作业本中。通过这些表扬和鼓励建立了积极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感受到被认可的幸福。

3. 适当批评,体会被关注的幸福。批评是老师对学生的不恰当思想和言行给予的否定的评价。俗话说“忠言逆耳利于行”。老师怎样才能把“逆耳”的“忠言”变得顺耳,使“苦口”的“良药”变甜,从而达到效果呢?在对待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时,我们不能劈头盖脸就是一番痛批,这无疑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很大的伤害,有可能会造成学生故意顶嘴,或消极抵触的学习,而一味地批评最终会让学生越来越听不进教师的话。我们批评学生首先要以尊重和爱护学生的自尊心为前提,选择恰当的场合和时机,运用恰当的方式,多肯定,少否定;用赞扬代替批评,巧妙地指出“美中不足”, 既可以让学生知道哪里错了,又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还暗含了对他的理解和期望,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增加他们对学习的信心。

小结

综上所述,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应用到我校学生的德育教学实践中,可以用积极的态度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实施正向引导,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养成积极的情绪、良好的人格特质、全面的人格,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摘要:把积极心理学的认知理论与行为理论运用于中职德育教育中,可以使教师确立对职业和对学生的积极认知.在积极认知的支配下很容易产生积极的教学行为,在设计教学内容时会主动与学生专业相结合并且与学生的认知能力相匹配。在探讨教学方式时会主动寻找适合中职学生参与的互动方式,在教学工具方面会有意识地选择积极语言及富有时代性的多媒体等教学工具;也会积极筹划课程管理方式引导学生完美自己的人格,最终对教师和学生的身心都能产生积极的成果。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中职学校,课堂教学,德育教育

参考文献

[1]董菲.中职德育课有效教学方法的研究与运用.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2]路海东.教育心理学阿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董跃孙.中职德育存在的问题及转化策略.新课程研究,2012.

篇4:大学生教育中积极心理学的应用模式探究论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大学

大学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集体,社会对大学生给予了厚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质的逐步确立,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工作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我们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还存在着很多误区,我们认为没有心理健康的,或者没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就没有开展相关的心理健康工作的需要,只有的过多的重视那些已经呈现出来的,严重的心理问题,但是培养一个积极健康的健康的乐观的大学生,这就需要我们所要谈到的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更像是一门引导的作用,把积极心理学引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是现代大学对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应对时代的需求。

一、积极心理学的概念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的一场革命,是人类在社会发展历史中的里程碑意义的创新,积极心理学从积极角度研究传统心理学的新型科学,在2000年1月,有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发表的《积极心理学导论》为标志,它通过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探索幸福的意义,提倡积极的生活去向,从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的角度关注人类健康幸福。积极心理学是对于消极心理学来说的,积极一词来自于拉丁语中的positism,具有实际和潜在的意思,积极心理学最早可以追溯到特曼的关于天才和幸福感的研究,以及Ronger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积极心理学致力于对普通人的生活活力和美德的思考,挖掘人内在的具有对于生活积极性的建设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于传统的“消极心理学”的教育和纠正意义有着根本的不同,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的积极作用。所以积极心理学对现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着非常的指导意义,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的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大学生是我们社会主义的后备军,是未来共产主义的主要继承者,全国各大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科学技术知识怎样,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心理素质都关系着我国未来的现代化教育是商业,大学生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大多都缺乏实际的生活经验,心理还很稚嫩,在面对很多问题的时候,思考还很不成熟,在大学的学习期间很容易产生不良的心理情绪,如果不加以控制和引导,将会导致很严重的心理疾病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大学教育的教育质量。我国在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过去的几十年间,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获得较快的发展和进步,虽然经历一定的适应期,但是发展到现在,已经日渐成熟,有着一定的机构和制度的支撑,政府已经开始重视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工作,由于我国现在经济发展的特殊阶段,社会对新一代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提出了更高的期待,2005年,政府还下发了相关的指导意见。

三、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应用的可行性

1、积极心理学的特征。积极心理学至于研究人类的潜在品质和美德,它着重于將人类性格中的疾病和弱点,积极的转化成人类的美好品质,积极心理学还强调实际价值的回归,所以在发展挖掘人类潜在品质的同事,更加种猪实际的价值,同时积极心理学也是在传统的心理学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所以有着科学化的理论指导,这些特征,很好的符合了现代大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促进偶们发掘学生内在的品质,引导学生追求美好的生活,提高对于生活意义和内在的深层思考。

2、积极心理学的功能。赛里格曼说,心理学希望做到的不仅仅是帮助那些有心理疾病的病人,更加关注的是如何改善人类的生活现状,大多数正常的人也需要积极的引导和榜样,对于精神层面的兴奋、娱乐和追求是积极心理学的主要功能,除了发掘、引导和忠告,积极心理学在心理疾病的预防方面也是有着很重要的意义的,当一个人有了心理疾病去治疗的时候,往往已经是“病入膏肓”了,如果在这种情况之前就能采取一定的措施,将能极大的改善人在心理健康方面的承受的负担,积极心理学的这种功能,在对于我们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工作有着积极的作用,有助于学生预防心理健康疾病。

这些功能和特点,都显示了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中开展的可行性,着重从预防和引导为主,预防学生可能在大学期间遇到的心理问题,一道他们,乐观、积极、毅力的面对学习生活,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

四、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积极开展,已经从一定程度改善了现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对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预防各类因心理状况引发的恶劣事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这种后知后觉的心理健康辅导工作起到的实际作用却不敢让人苟同,他们往往缺乏乐观的生活态度,对于未来的恐惧和无知,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心理健康工作并没有着力于塑造学生美好的人格,因此如何深刻的理解积极心理学的内涵,有效的应用于心理教育工作,让积极心理学发挥应有的作用是我们主要探索的问题。

1、理论基础的支撑。首先,从大学生心理教育的目的来讲,心理健康的目标导向不明确,现在的心理健康目标是虽然已经开始做预防相关的工作,但是却忽视了学生在积极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二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导向是符合这一实际情况的,那就是对教育导向的纠正,以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为主要的教育目标,关注学生的潜力和幸福观,培养他们的心理品质,激发和培养他们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而且积极心理学在倡导的过程中,也做出了详细的阐述,这些是有效的理论依据。

2、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在看展相关的具体工作之前,我们要明确教育目标,根据积极心理学教育的观点,着重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本身就积极的看待学生的潜力,认为每个人都有积极和乐观的内在含义,并在此基础上强化大学生的心理体验,积极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也同时是一个心理参与体验的绿城,这个环节我们要注重学生的参与感,让他们在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提高参与性和积极性。

3、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离不开先关教育系统的完善,在完成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离不开学校的大力支持,这个过程我们要努力探索,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和设施,依托原有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贯彻到学生教育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发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功效,从消极心理教育模式转变是一项变革,因此在原有的教育系统中,肯定存在着水土不服,但是只要我们明确积极教育的内涵,才能完善相关系统为积极教育工作服务。

4、增加积极心理教育课程。开设相关的课程是最直接有效的办法,把积极心理学教育课程加入到校级的选修课中,是一项重要的方式,在国外已经有很多名校开设了积极心理学课程,积极心理学不仅阐述心理学的各项基础的理论,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快乐、创造和追求精神世界更深层次的东西,课程探索如何获得更深的幸福感,更加美好的身心状况,加强学生心理意识的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对于积极心理教育知识的运用,并在课堂之外积极组织相关的活动,融合积极心理学的原理,将积极心理学的应用到每一个细节中。

总结:积极心理学是提升人类的幸福感,提高对生活的理解的重要心理行为,采取有效的措施将心理学应用于我国现有的心理教育体制中,是适应时代变迁的,提高我国现代化大学生教育工作的重要研究方向。(作者单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佳利.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探索,2013,(3):138-139

[2]蒋宗文,郭世魁.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0,(10):50-53

[3]王承清,崔立中.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12(1):31-34

篇5:大学生教育中积极心理学的应用模式探究论文

一、积极心理学对S供电公司员工教育培训的意义

(一)供电企业员工教育培训的现状

S供电公司的上级单位———云南省供电公司高度重视员工的培训工作,多次强调加强企业员工培训工作,全面提升员工整体素质。从S供电公司的教育培训工作开展情况看,经过多年来对员工进行的系统培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培训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员工培训热情和积极性不高。这主要表现在:

1.以工作忙脱不开身为由不参加培训。部分公司的领导没有把培训摆在应有的位置上,错误地认为培训可派可不派,认为抽调关键岗位人员培训会影响工作,调班、请人代班增加了单位的负担,总是把眼睛盯在完成当前任务上,忽视员工素质的提高,以工作忙为由,不派员工去参加培训。同时他们认为,培训内容可学可不学,认为自学可以代替培训,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接受知识和信息的渠道日趋多样化,不必到培训中心接受专门培训。

2.部分员工思想认识不到位,缺乏责任心。一些员工认为,学习不学习无所谓,提高不提高没关系,参加培训的目的不是为了增长才干、提高素质,而是乘机放松休息。因此,培训期间部分学员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甚至经常迟到或早退,更为严重者在家休息不来参加。这充分体现了员工缺乏长远眼光,缺乏岗位竞争意识,没有认识到培训其实是员工的一种福利,反而认为培训浪费了自己的时间,把培训当作任务来完成或者选择放弃。

(二)积极心理学对员工教育培训的意义

目前,积极心理学已经在社会各领域里被推广和运用。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看,引入积极心理学可以激发员工努力地工作和幸福地生活。从员工教育培训方面看,S供电公司引入积极心理学具有以下方面的意义:

1.增强企业对员工教育培训重要性的认识。根据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企业要认识到每个员工都有优点,通过挖掘培养员工的素质和潜能,不仅能让员工成就自己、获得幸福,而且也能帮助企业提高效益。供电企业中,人力资源同样是最关键的资源,S供电公司只有充分尊重员工、关心员工,为员工提供发展的空间和机会,通过持续的教育和培训,提升员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员工才能体会到自己被尊重、被重视,这样才会树立主人翁意识,参与到企业的各种活动中。

2.提升管理者教育培训员工的技巧。积极心理学要求企业的管理者安排合适的员工到合适的岗位上,充分发挥不同员工的作用,这样会激发员工认同自己、欣赏自己的信心和热情;员工在发挥自己特长的同时,也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虚心学习。这必然要求管理者要善于发现员工的优势与潜能,针对不同员工采取不同的教育培训措施。积极心理学同样要求管理者要以自身的积极情绪感染员工,通过模仿、表情反馈等积极情绪的表达,营造积极的气氛,让公司员工保持积极的心态。这就要求管理者要学会情绪管理,善于控制和调节情绪,不轻易对员工发怒、不随意显露出悲观情绪等,为员工带来正能量。

3.激发员工积极乐观的情绪。积极情绪如满意、兴趣、快乐、自豪和爱会拓宽认知范围,提高认知灵活性和思维的创造性。积极的情绪能够增强心理和生理恢复力,有利于增加社会联系,使员工积极主动地参加人际或者社会活动。积极心理学重视发掘人性的优点,认为培养每个人身上潜在的积极的心理品质,有助于帮助人们找到真正的成功和快乐。发掘员工的积极人格,使每个员工都能体验到成功和快乐,才能使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提高。

二、积极心理学在S供电公司员工教育培训中的应用

(一)加强学习与宣传,明确员工教育培训工作的积极基调

1.大力宣传积极心理学及其意义。S供电公司首先要介绍积极心理学,让全体员工都能基本掌握积极心理学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帮助员工清楚地认识到积极心理学对公司和员工的重要意义。通过积极心理学的引入,让员工逐渐学习到心理学知识,更容易接受教育培训工作,便于公司更好地开展员工教育培训活动并提升培训效果。同时,通过在公司内部的广泛宣传,可以在整个公司内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让每位员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和工作积极性,端正工作态度。

2.加强对教育培训管理者的培训。现有工作人员接受的理论教育基本是以传统心理学为主,因此,对教育培训工作人员(例如人事部、部门负责人等)进行培训是积极心理学成功应用的基础。他们是直接面对员工进行实际操作的人,积极心理学在教育培训工作中推广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受他们的影响,必须对他们进行系统全面地培训,并注意实施细节,保持教育培训各方面工作的一致性。

3.明确教育培训工作的积极基调与目标。S供电公司要明确教育培训工作的积极基调与目标,切实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重视员工的积极情绪体验和心理品质。把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念和观点引入到公司教育培训的整个过程中,从培训计划到培训实施,再到培训评估和培训反馈,始终把积极基调贯穿其中,无论是战略层面、方案层面还是技术方法层面,都要保持一致,避免出现培训前期以积极基调为主,后期又不能贯彻的矛盾情况。只有把积极的基调与目标贯穿于教育培训的全局,员工才习惯接受,增加对公司的信任感。

(二)从公司角度引导教育培训工作

很多企业过去一直把教育培训看作是员工的福利,认为企业要为员工培训工作付出很多成本,去帮助员工成长和进步,认为这本是员工个人之事。其实大家都知道,企业开展员工教育培训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力、提升企业效益。因此,在积极心理学的背景下,企业要转变理念,把员工教育培训提升到战略高度,作为企业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让积极心理学更好地帮助企业实现教育培训的目的。

1.把教育培训提升到战略高度。S供电公司应从自身战略出发,明确公司需要的员工素质和能力,进而通过教育培训去发现、强化,在帮助员工进步的同时实现公司的更好发展。积极心理学理论发展历史不长,但是其意义是深远的,这从它宽广的应用领域就可以看出来。所以,公司的教育培训应围绕积极心理学理论,帮助员工成长、推动公司发展,同时扩大公司在员工中的影响力、提高接受度,更好地为公司和员工服务,达到二者的和谐与双赢。

2.培养员工的积极人格,营造良好的教育培训氛围。个体拥有积极人格的需要产生后,就会主动去了解并学习积极人格者应具备的行为认知,并将其物化为日常的行为。S供电公司在教育培训管理过程中,要努力挖掘员工内在的积极动机和资源,使员工成为自己行为的主动决定者。因为员工自我投入越多,其行为的自主性就越高,人格成长的动力也就越足。员工一旦在情感上形成强烈的企业归属感,将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相统一,就会愿意为企业发展而奋斗。对公司组织的教育培训活动,也自然会以积极的心态参与,通过教育培训弥补自身的不足。S供电公司要在教育培训过程中努力营造轻松、快乐的氛围。让员工对教育培训产生浓厚的兴趣,变被动为主动,摒弃以往的消极应付心态。公司可以在培训时聘请相关领域的成功者,分享他们在职业生涯中的经验,这些成功者在职业生涯起步的时候和企业员工有类似的`教育背景和生活经历。他们的分享,可以让员工意识到,持之以恒的努力也可以给他们带来成功,从而可以提升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以积极心态应对教育培训活动。

(三)重视教育培训技巧的运用

1.优化培训内容。乐观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员工个人的绩效,因此我们要在培训内容中重点培养员工的积极乐观态度。积极乐观态度的养成需要公司从培训的角度入手,把积极心理学融入到企业培训课程中。积极心理学的融入不仅仅是体现在各种培训方式中,如研讨法、角色扮演、拓展训练等,更重要的是要系统地形成一个对积极心理学作简介和如何在工作生活中运用的课程体系,重点介绍各种积极情绪养成的方法,包括乐观情绪的培养,感激的培养,同情心的培养等等。通过培训让员工养成积极的心态,不仅有利于他们解决工作中的事情,也有利于他们稳妥处理生活中的各种事情,从而在轻松的环境下更加愉快、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最终给公司带来更多的效益。

篇6:大学生教育中积极心理学的应用模式探究论文

摘要:

目前的高职教育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学习态度消极,主观意识薄弱,学习兴趣不高。要扭转这种局面,让师生都能在幸福而快乐的氛围和环境中享受教育生活,教师不妨在教学中尝试运用积极心理学的原理。结合积极心理学的相关概念,对积极心理学在高职教育中的具体应用策略进行了以下分析和研究。

篇7:大学生教育中积极心理学的应用模式探究论文

摘要: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把研究重点放在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心理现象做出新的解读,从而帮助人们最大程度地获得幸福。应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来完善中国大学生的幸福感教育,培养学生进取向上的态度、体验幸福的能力、快乐豁达的情绪等积极心理,这不仅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幸福感,而且有利于其健康成长。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大学生 幸福感教育

一、积极心理学的内涵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这股思潮的创始人是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塞里格曼·谢尔顿(Seligman Sheldon)和劳拉·金(Lawra King),他们定义出了积极心理学的本质特点“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 [1]。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积极心理学的最大追求是使一切生命过得更有意义。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证实,和一般人相比,那些具有积极观念的人具有更良好的生活道德和更佳的社会适应能力,他们能更轻松地面对压力、逆境和损失,即使面临最不利的社会环境,他们也能应付自如。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在主观层面上,研究积极的主观体验。包括主观幸福感和满足、希望和乐观主义、快乐和充盈,重点是强调人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以及充满希望并乐观地面对未来;二是在个人层面上,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包括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巧、对美的感受力、毅力、宽容、创造性、关注未来、洞察力、才能与智慧等;三是在群体层面上,研究积极的组织系统。包括研究安定的社会、关系良好的社区、健康的家庭、有效的学校以及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从而使公民具有责任感、利他主义、有礼貌、有职业道德[2]。

积极心理学更加注重研究人性中的积极方面,研究人的优点与价值,它采取更加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挖掘人的潜力与创造力,激发人的活力,帮助人们树立自信心,坚定生活信念,帮助人们寻求和掌握获得美好幸福生活的方法和途径。

二、积极心理学对幸福的诠释

理解并帮助人们获得幸福和主观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目标。在这里,幸福和幸福感既包括积极的情绪,也包括积极的状态。作为一门科学,积极心理学关注的是如何理解并解释幸福和主观幸福感。作为一种临床上的尝试,积极心理学更为关注的是如何增进主观幸福感,而不是矫治心理缺陷。因此,与以往心理学重点研究心理疾病不同,其研究对象是普通人的心理活动,针对大部分人的心理状况来指导人们如何追求幸福生活的科学。积极心理学认为,幸福感才是人生至高的目标,声望和金钱都只是实现幸福的手段而非目的,幸福的定义应该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幸福是可以通过练习获取的。

三、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理念:有积极心向才会有更多的幸福感

个人的幸福感的获得不可能离开社会条件,物质生活的基本满足是主观幸福感产生的物质前提。物质生活条件的缺失,不会有人的生活,更不会有人的幸福生活。此外,身体健康,家庭和睦,事业的成功都是获得幸福感的不可缺少的载体。但是,环境永远具有相对意义,无法确定多少财富才能让人幸福,谁都无法

回避家庭矛盾和事业的挫折。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的是人们面对大体相似的环境,但主观感受却大不相同。心理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在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的今天,心理学家们提出,追求幸福重在发展心智。

人人都向往和追求幸福,但并非人人都能获得幸福。幸福感的获得以人的认知能力为基础。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来看,对生活的认识及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体验,也就是一个对生存环境的认知,是个体在现实活动中运用智慧的过程。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不缺少产生幸福的条件,而是缺少体验幸福的能力,获取幸福应重在心智的发展。人的认知模式是一个积极的、动态的过程,幸福者与不幸者在如何运用信息以及对信息的反应方式是不同的。

幸福是相对的。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国外学者在幸福感的研究中,已经注意到了个人的认知结构决定生活事件如何被感知,从而影响幸福体验。心理学家们指出:“人不是被动地体验事件和环境,相反,所有的生活事件都是‘认知过程’,是个体的分析和建构,预期与回忆,评价与解释过程,多样化的认知操作与动机过程对人的心理具有重要的影响。”[3]为了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在认知结构中,必须确定两种信念:1.清醒地认识认知是情绪产生的基础,认知倾向决定着情绪的性质;2.在认识生活情境时必须有获取幸福的心向。就是主体积极地把外部的信息与追求幸福的信念加以联系的倾向性。当人们具有主动地寻求幸福的心向时,常常会赋予普通的或消极的生活事件以积极的意义,以提高幸福感水平。正是这种心向决定着人们幸福体验的个性差异,有积极心向的人,对环境的评价倾向于正向偏移,即在环境发生积极变化时,他们会感受到更多的幸福感。环境发生消极变化时,会更快地消除不幸感。当环境没有变化时,他们能体验到更多的愉快情感。

一个心智发达的人面对客观情境,更多地看到其积极的一面,对于种种不可抗拒的事件,主动地寻求自身的解脱,这是一种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智慧。真正幸福的人是个智者,有积极心向的人才会感受到更多的幸福

四、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大学生幸福感教育

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幸福感教育就是让人们以积极的心态去认识自我、认知社会,在不断地摸索和探寻中取得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平衡。其从人的本性出发、重视人的个性发挥的理念与中国大力提倡的大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非常切合;与看似相对立的大学生艰苦奋斗教育也不矛盾,它是让同学们去积极地奋斗,而把艰苦的过程转化为幸福的感受。大学阶段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也是对人生发展方向、对社会实践认知的启蒙期,此时可塑性极强,如果从现在开始就对他们进行幸福感教育,可使得大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幸福的获取以及看问题的视角有一个科学的认识,这种积极的、科学的、发展的思想和理念将影响他们的一生。当然,幸福感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靠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来实现。

1.开展感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幸福观。感动是人之善心的一种体验,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大学生并不是不幸福,他们不缺乏感受幸福的物质条件、精神条件,而是缺乏感受幸福的能力。就是因为周围的幸福唾手可得,所以很多大学生不懂得感受和珍惜。这就需要在高校中运用各种形式的教育,使同学们具备感受真善美的能力。把培养学生的幸福观教育作为高校德育的主要内容,做到以人为本,把幸福观教育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

2.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和信仰,确定明确的生活目标。大学生的主要生活是学习,只有充分认识到学习的意义,并把自己的命运与之联系起来,才

能获得有意义的生活。事实上,缺乏幸福感的大学生主要是缺乏理想和信仰。大学生在经历高考后,就失去了目标,理想的缺失,就失去了幸福感。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仰,让学生体会人生目标和理想在实现过程中的积极感受,这也是幸福感实现的基本主体条件。

3.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质是从关注社会与自然发展的高度去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以实现人的发展来促进社会与自然的发展。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追求崇高而完善的人格,培养当代青年正确的幸福观,在生活中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人文素质的高低也直接影响了人的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人们对幸福的真实把握。所以,在高校德育过程中应避免说教的单一方式,在德育过程中溶入历史、哲学、美学等各个学科。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人文教育实践活动,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向上的班集体,为人文教育的实施提供优良的环境。

4.普及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认知水平和情感控制能力的提高获得幸福的感受。一方面,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优点与不足,对自己的学业成绩、成长进步、友谊与爱情等方面确定合理的期望值,做到既不盲目自负,又不无所作为,自暴自弃。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心理技能,使大学生通过自我调适、自我排解,保持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心态,这都是提高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篇8:大学生教育中积极心理学的应用模式探究论文

一、积极心理学概述

积极心理学 (Positive Psychology) 是指利用现有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研究人类力量、美德等积极方面的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主张对平均水平的人展开潜能、动机、能力方面的开放性研究。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第一, 突出研究人的主观性, 即对主观体验、幸福感、满足感、希望、乐观及其生理机制和发展途径;第二, 主张研究人的个性特质, 如爱与工作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感受力、毅力等;第三, 构建群体研究范畴, 将由美德、责任感、利他主义、礼貌、宽容形成的社会组织纳入积极心理学。

正如积极心理学代表人物Seligman所言:“饥饿与战争年代, 心理学的主要任务是抵御和治疗创伤;和平时期, 心理学的任务则转向于使人们生活地更美好。”积极心理学顺应了心理学及社会发展趋势。所以, 积极心理学家的各种主张逐渐演变成为异常空前绝后的心理学运动。这场运动也波及到高等院校的教育管理, 从而为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奠定了基础。首先, 积极心理学赋予高等教育以积极的意义。总体而言, 积极心理学总是强调对教育者进行积极、正面的教育。所以, 大学生教育管理也逐渐由治疗问题学生转向引导大学生构建积极人生意义。这种教育管理模式在塑造健全人格、发展大学生身心素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其次, 积极心理学使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内容更具系统性。在积极心理学出现之前, 许多高等院校在教育管理上的做法是: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且教育的主要对象为已出现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积极心理学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教育管理内容, 使教育管理具有了浓厚的理论基础, 也使教育管理的时效性有所提高。最后, 积极心理学既不同于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心理学, 也不同于人本主义心理学, 它极大地融合了人与社会的关系, 更加关注人的内心世界。

二、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一) 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

一是了解大学生的学习心理。对于刚进入大学的学生而言, 所有的事物都是新鲜的, 都是他们在中小学阶段所不曾接触的内容。经过了长达十二年之久的中小学阶段的学习, 学生长期被学业所累, 他们没有过多的业余时间来学习书本之外的东西, 尤其是高中生, 他们历经三年备战大学入学考试。进入大学之后, 大学生的紧张气氛一下子松弛下来, 并开始在摆脱父母的监管下自由享受大学的美好时光。所以, 大学生开始广泛涉猎除书本之外的其他知识与技能。

二是维持、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动机是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拓宽视野的重要基础和条件。一方面, 教师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使师生关系和谐稳定, 从而打破唯分数是举的教育管理模式。另一方面, 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要以教材讲授与课外活动的组织相结合, 从而健全大学生人格发展。

(二) 增强大学生的主观体验

一是增强大学生的满足感。大学生教育管理需要以大学生为中心, 充分考虑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尽可能满足大学生的正常需求, 不断拓展、延伸大学生的兴趣与爱好。一旦大学生的满足感增强, 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成效也将逐渐显现出来。

二是增强大学生的成功体验。大学生具有半幼稚性、可塑性。其适应社会、融入社会需要通过教育激励、教育引导进行。进入大学之后, 大学生往昔的成绩不再成为其光环, 相反, 有些大学生成绩较差, 但其组织能力、交际能力较强, 同样能获得学校的赞许。所以, 针对不同的大学生, 要采取不同的方式, 使其充分体验到成功, 从而为其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三) 健全良好的个性特质

个性特质包括爱与工作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感受力、毅力等。每个大学生都有其优点、闪光点, 教师要因材施教, 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个性特质, 使其认识到自身的优势。所以, 大学生教育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构建起大学生的能力体系, 从而培养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 个人奋斗与社会发展相结合

个人奋斗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近年来,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各大高校教育管理的主要问题。许多高校过分注重对大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 而忽视了大学生个人素质啊、社会公德的提高。因此, 教师要从社会需求出发, 既考虑大学生的个人素质的提高, 又不断促使大学生融入社会, 与社会接轨, 从而不断完善大学教育管理体系。

作为心理学的新发展, 积极心理学不仅完善了心理学发展体系, 也为大学生教育管理提供了有效借鉴。所以, 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 将积极心理学引入教育管理中, 拓展大学生视野, 全面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高魁, 刘康.积极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10) :22-23.

[2]凌取智, 周毅仁.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大学生诚信教育路径探新[J].池州学院学报.2011 (6) :35-36.

[3]齐建民.积极心理学在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应用[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3 (8) :26-27.

上一篇:沙戈庄小学3月工作总结下一篇:年度人员招聘计划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