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初探

2023-01-09

教学模式是为了完成某一教学任务和实现教学目标, 在一定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 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 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形成。而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通过教学的途径帮助学生学到保持或恢复心理健康的知识, 自觉地培养关心自己心理健康的态度, 形成健康的行为, 从而使自己达到最佳的心境状态。因此, 心理健康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它既遵循一般教学的规律, 同时也要求突出心理健康的特征。本文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模式进行初步探讨。

1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首先,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不是单一的课程教学。

黄月胜, 曹资立[1]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现实思考;张桂春, 康婷[2]的互助式模式建立;刘海燕[3]的“面上集中释疑、线上互相解疑、点上个别辅导”三位一体的模式构建均说明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从“课程教学”探讨。

其次,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构建应从“学”入手。

建立教学模式理论, 可从教与学两方面着手。从教学理论着手一般有三种理论:第一种是以目标为中心的理论模式, 第二种是以过程为中心的理论模式, 第三种是综合的理论模式[4]。在一般课程教学中模式可选其理论作为依据。而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 既要考虑“健康教育”的特征性, 又要考虑内容“心理健康知识”的不一般性。

1.1 健康教育的特征性

社会心理学家贝克 (M.H.Becker) 认为信念是产生行为的最重要的成分, 他在20世纪50年代初所创立的健康信念模式阐明了个体认知、改善的因素、行动的线索、行动的可能性这四个方面的信念可以引起人们的健康行为的改变。然而健康行为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 是依循一定的步骤, 即:先获得健康知识, 然后引起健康态度的改变 (即产生健康的信念) , 最后形成健康行为。所以, 健康教育所引起的作用实质是为个体提供健康知识, 从而促进个体养成健康行为, 而不是让个体突然形成健康行为。例如:我们为吸烟者提供吸烟危害健康的知识, 却很少见到他们马上停止吸烟。

所以, 为实现我们教学者的目标—使被教育者能接受健康知识, 从而改善健康行为, 就必须从被教育者的角度考虑—“学”的角度建立教学模式。

1.2 心理健康知识的不一般性

根据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它不仅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高尚道德情操, 掌握先进的文化科学技术知识, 而且还要使学生具备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 成为能担当社会主义建设重担的“四有”新人。

根据任务, 就要注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实效性, 就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 结合他们的心理特点及学习、生活的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地选定教学内容。所以在教学内容上必须是大学生亟待的“学习需求”, 通过无数专家的调查与研究, 不外乎如下几个方面:

健康人格教育。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健康人格、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了解自身的性格特征与气质特征;掌握认识自我与完善自我的方法;主动自觉采取各种方法优化自我个性并针对自我气质进行扬长避短;能分析自我优势与弱势、机遇与威胁, 不断完善与提升自我。培养自信、自强、活泼开朗、热情、幽默、富有同情的良好性格, 克服不良性格, 充满自信地学习、生活。

挫折与压力教育。目的使学生了解挫折和压力对人的影响和作用, 以及产生的反应, 学会正确应对的方法, 通过自我调节从容应对挫折和解决压力。

学习心理与网络调适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学习的心理反应和规律, 对此而改进学习方法和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其创新思维, 挖掘学生的智力潜能, 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兴趣和成就动机。并针对80年后“网络、电子”特点, 学习网络的优势和“网瘾”的危害性, 教导去除“网瘾”的方法。

非智力因素教育。包括动机、兴趣、情绪、意志等。目的是这些非智力因素对人生的影响, 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特征以及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如情绪调控、意志力锻炼等。

人际交往教育。了解人际关系得重要性, 掌握人际交往的原则、方法、技巧以及训练方法。培养一种乐于、主动、积极的人际交往态度, 构建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

恋爱与性教育。从性生理和性心理发展规律剖析, 了解大学生恋爱的原因和特征;出现心理困惑和行为偏差的解决办法;培养爱自己、爱别人的能力, 逐步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以上几大内容学习, 每一内容都包含了学习领域的三个方面:一是认知领域 (主要是为了获得知识和职能技巧) 、情感领域 (是为了获得新的态度或信念) 、技能领域 (是为了获得新的操作技能) 。因此, 必须从“学”的角度构建教学模式。

2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的结构及实施策略

2.1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的进程结构

构建教学模式的最终结果是形成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不同的教学模式有着其独特的教学进程结构, 如张桂春, 康婷[2]的互助式模式、刘海燕[3]的三位一体模式、赵冰洁[4]的五阶段模式等, 这些教学模式都有着自己的教学进程结构。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也应该是在借鉴其他有效的教学模式基础上, 根据自身特点构建和发展特殊的教学模式。我们前面说过心理健康教学模式建立的着手点是从“学”的角度出发, 而学习是一个行为的改变的过程, 这种改变可以反映在知识、态度和行为上, 即知—信—行。知:是学习和接受健康信息的过程;信:是态度, 由知识或信念而支配人的行动;行:指行为, 行动。知识是基础, 信是动力, 行是目标。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学生接受知识、态度改变, 健康行为的形成”, 笔者根据近几年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探索认为, 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模式是:知—信—行模式教学。

2.2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2.2.1 首要解决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认识

认知学派的理论告诉我们, 正确、理性的认知是人接受一切教育的基础, 是产生积极健康情绪和情感的必要性, 是对一切事物进行正确评价判断的依据。心理健康教育首要解决的是大学生的意识观念问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因为“心理有病”, 而是让大学生在前进的道路上少些困惑、曲折, 促进大学生自我的实现。所以无论课堂教学、健康讲座还是个别辅导时都必须首先打破这种“旧观念”。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让学生学会正确地认知, 懂得哪些是非理性的认知, 并且自觉接受的老师和同伴的疏导和干预, 建立正确的、健康的、理性的认知, 这是使个体获得健康的最基本的条件, 也是使人得到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

2.2.2 实施方法和步骤

已有研究表明, 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当前大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使学生“知 (学习和接受健康信息) ”、“信” (态度, 由知识或信念而支配人的行动) 、“行” (行为, 行动) 的有效实施, 我校首先在教材选定上有针对性地选湖南教育工委统编教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 然后成立教学组, 具体内容选定合适的教学手段, 内容教学上从“what—why—how”三部曲进行, 即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怎样才能达到及达到的方法和途径。具体做法如下:

1) 课前——认真准备

a.建立学生心理档案采用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自评量表 (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 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测查, 根据测查情况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分类并建立心理档案。心理档案为有针对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及进行跟踪关怀提供了重要依据。

b.做好教学设计结合学生的心理状况, 准备好教学资料和材料, 抓住难点。包括典型案例、情景短文、小片段心理电影及多媒体课件等。教学内容的剪裁、取舍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知识基础和具体心理状况, 突出重点。

2) 课中——教学环节

教师改变其传统的权威身份, 努力营造愉悦的课堂气氛, 健康的人际环境, 为学生愉快获取知识并内化为自身潜能提供适宜的外部条件。

a.“面”上集中讲授教师根据所建的心理档案, 针对大学生易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 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讲解, 通过问题情境设置、经典案例分析、情景短文欣赏、心理电影欣赏等教学手段, 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与技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展示自身良好的心理品质, 如热情开朗、友善宽容、愉悦乐观、自尊自信等优良品质, 为学生树立榜样, 营造轻松愉悦富有安全感的课堂教学氛围,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使学生信任和亲近教师, 并以愉快的心境接受新知识, 达到心理保健和预防心理疾病出现的目的。

b.“线”上互动这里的“线”是指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 主要是通过设计一些小组活动, 让学生之间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互助”, 以帮助学生巩固基本理论知识, 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掌握有效的心理调节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根据活动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辅导。

b-1角色扮演学生在扮演不同的角色中能够有不同的体验, 通过这种活动以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 实现相互之间的交流与理解。其中, 实施模式是“角色认定——角色交流——角色体验——角色感悟”, 这种模式能够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强化学生的内在体验, 有利于提高教育效果。

b-2倾诉与互助要求学生用“我”来描述自己的感受, 倾诉自己的烦恼。小组交流中一些组员受习惯的影响, 经常用“我们……”讲述, 以掩盖自己的真实感情, 小组长必须提醒让他用“我”来表达情感。以此使他在小组活动中学会自然表达自己的情感, 达到交流和心理减压的目的。人在孤独或有困惑时, 脑子里常会出现一片空白, 没有主意。在小组活动中, 若出现特殊情况或者某个成员有苦恼时, 小组成员会毫无保留的相互出主意, 共同出谋划策, 这样组员可以学会相互帮助, 有利于构建和谐的班级氛围。

b-3小组辨论结合课堂主题, 将每个小组分为甲方和乙方, 针对主题进行辩论, 通过辩论互动, 可增加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加速他们对知识的吸收和内化过程,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b-4心理渲泄在积极进行正面引导的基础上, 通过心理渲泄式活动课给学生以宣泄的机会, 缓解学生的内在压力和烦恼。通过“心理渲泄 (书面表达等) ——小组交流—— (教师) 搜集材料——教师点拨——学生自悟”来达到既定的目的。宣泄过程中, 当事人需要把自己的情绪整理一下, 而组员则会表示对当事人的同情、关心、支持。凭借此, 宣泄可达到一定程度的心身平衡。

b-5以人为镜, 模仿学习小组成员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一个重新学习、塑造行为的机会。组员可以效仿其他组员的行为方式, 也可以发现组员有不被自己和他人欢迎的方面, 从而提醒自己, 避免出现类似的情况。

c.“点”上因材施教这里的“点”是指学生个体。在上述教学手段的基础上, 如果发现有心理问题或障碍的学生, 则采取个别的、具体的辅导和矫治, 并因人而异布置作业和交流, 及时疏导学生们的心理困惑或障碍, 使他们能够愉快地从事学习和生活。当发现有共性的问题时, 可组织诸如“我有话对你说”、“我的自画像”等活动, 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心理辅导的活动中, 认真地评价自己, 认识别人, 找出不足, 自我改正。

3) 课后--教学评价及心理咨询

a.教学评价传统应试教育“分数惟一”的评价取向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在教学评价环节中, 对学生的考查不再是单一的知识技能标准, 而更多地去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此外, 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减少测验考试的频率和次数, 也是给学生心灵减压的重要举措。

b.心理咨询与个体辅导针对教学过程中掌握的学生心理状况, 由专业教师进行个体咨询, 及时有效地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 方式有面对面交流、书面咨询、电子信件咨询、Q Q群、网上讨论区等。在此过程中, 教师应慎言律行, 做到伤害学生自尊的话不说, 贬低学生人格的事不做, 充分尊重学生, 引导和鼓励为主。

c.开展素质训练心理学家贝克指出, 一个健康行为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 正如高血压患者知道饮食要求, 心理也接受这个知识与道理, 然而真正行动起来较难, 所以从“知”→“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因此针对授讲内容在课外一般开展如下活动:

c-1素质拓展训练开展“放松训练”、“信任摔倒”、“驾驭制怒方法”、“微笑握手”、“化解嫉妒情绪”等方面的活动, 使学生的德行从知到行得到升华。

c-2引导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走向社会, 了解社会, 了解现实, 有利于淡化他们头脑中的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 重新调整自我, 摆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特别是“福利院帮助一天活动”、“拥抱父母”等实践来提高大学生的幸福感、亲情感, 从而使其为实现“理想自我”真正行动起来。

c-3团队协作精神训练现在大学生由于“电脑、手机、MP3”的先进科技进入, 正面临“冷漠”威胁——一进宿舍就是电脑、走在路上就耳麦、平常无聊就手机, 所以我们设计了“拔河比赛”、“多人跳绳”、“超级伙伴”等团队协作的趣味性活动, 使之体验团队协作的乐趣, 来培养大学生克服困难的自信心和不断进取的坚韧性。

3 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的体会

首先, 教学手段应与教学内容相一致。

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选定应该是当前大学生心理发展最需要的, 且根据心理档案记录情况有选择性教学, 同时针对每一内容的不同, 其课堂教学手段应不一样。

其次, 课堂教学与拓展训练、社会实践相衔接。

拓展训练和社会实践的内容必须围绕课堂教学内容, 实现从“知”到“行”的升华。

再次, 教师队伍素质与教学目标相匹配。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事例, 同样的道理, 不同的人所表达出来的内容是不一样, 别人对他的信任度也不一样。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中的“知、信”, 更明显体现这一点, 因为“心理”本身就很隐蔽, 要想学生信服你所说、并能将自己困惑与你说, 这要求教学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和品质。在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的互动与和谐、在个体辅导中的亲和力、在拓展训练和其他实践活动中的带领全局的气势、以及平常表现出来的非凡气质等, 均无形中促使学生的“从知→信→行”。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不是单一的课程教学, 所以在其模式上不能仅从“课程教学”方面探讨;由于心理健康内容的不一般性和健康教育的特征性, 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构建时应从“学”的角度着手。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黄月胜, 曹资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现实思考[J].企业家天地新, 2006 (3) :121-122.

[2] 张桂春, 康婷.高互助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 (3) :50-51.

[3] 刘海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研究[J].心理学探新, 2003, 23 (1) :47-50.

[4] 赵冰洁.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3, 23 (8) :39-42.

[5] 王玲.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其探索[J].前沿, 1995 (5) :41-42.

上一篇:以学生公寓为载体探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下一篇:浅议体育课堂情绪的调控与兴趣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