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史论文范文

2022-05-08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建筑史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中国建筑史是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重要课程。其中古建筑选址问题非常深奥。涉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风水内容。风水理论中有科学道理,包涵有非常丰富的哲理,对现代人的生活、居住乃至城市的规划发展有着很大的指导意义。关键词:古建筑选址;风水理论;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史是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重要课程。其中古建筑选址问题非常深奥。

第一篇:建筑史论文范文

外国建筑史教师素养问题分析

doi:10.11835/j.issn.1005-2909.2013.03.002

收稿日期:2012-10-15

基金项目: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生创业种子基金资助(Z2012066)

作者简介:吴农(1966-),男,西北工业大学长安校区力学与土木建筑学院建筑系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建筑历史及其理论研究,(E-mail)wunong@nwpu.edu.cn。

摘要:关于外国建筑史教学的研究国内已有相当多的成果,基本可以分为教学方法探讨、教材及教学内容研究、教学历史及知名外国建筑史教育家回顾三大类。针对外国建筑史教师素养问题的研究,从历史研究、实地考察、认知程度、学校氛围四个方面进行了系统论述。

关键词:外国建筑史教学;教师素养;教学质量

一、历史研究

建筑学专业各课程之间有着紧密联系,但又各不相同。从事外国建筑史课程教学的教师如果不从事这方面的研究,那么在教学中很容易出现照本宣科的现象。正因为不从事或很少接触外国建筑史相关研究,除了为上课而翻越陈志华的《外国建筑史( 19 世纪末叶以前) 》和罗小未的《外国近现代建筑史》两部大陆版外国建筑史经典教材之外,很难再参考其他文献资料,因此在教学中很少有自己的理解和观点。这正是学生对外国建筑史课程感到乏味的原因之一。国内知名外国建筑史教育家刘先觉老先生在《再论外国建筑史教学之道——教研结合,史论并重,开拓外建史教学新视野》中写到:“作为建筑史的教学,不论中国建筑史或外国建筑史,研究都应该在教学之前。教师只有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才能说明为什么要教这一部分内容,如何才能教好这一部分内容”。[7]笔者从个人的教学经历,以及对多所设有建筑学专业的高校调查发现,凡直接从事或参与外国建筑史研究相关的教师担当该课程教学,学生课堂反映和教学质量均优于非从事外国建筑史相关研究的教师。 笔者还发现,该现象与各高校建筑学专业的办学背景关系密切。办学历史悠久、专业知名度较高,以及建筑学专业受重视程度高的学校,外国建筑史课程教师队伍也相对充实,形成梯队。同时,这些教师的研究也大都与外国建筑史有关。而非上述情况的高校,教授该课程教师的研究领域几乎与外国建筑史毫无关联(根据调查统计,这些教师基本都是从事建筑设计研究或建筑设计),加之教龄普遍短,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学生旷课和厌学的情况较多。这些教师的外国建筑史专业知识都是上学时学习的,毕业之后也不从事该方面或与之相关的工作,虽然课前也很努力备课,但基本都是照本宣科。

二、实地考察

亲自考察外国建筑是讲解好外国建筑史的一个重要条件。众所周知,建筑学是工科体系中艺术与社会学科相互交叉的一个专业,除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训练外,更加注重对学生体验与经验的培养,教师对历史建筑的了解不仅仅局限于对当时社会现状的认知,同时,对历史建筑物的临场感受也对教学有着很大帮助。只靠二手资料而无亲身体验的教学显然苍白无力,教师想象空间再好,也缺乏说服力和感染力。对此,笔者深有感触。对于游历过,特别是多次访问过的外国历史建筑,在讲课中总是津津乐道,情绪高昂,这种感染力使学生也能聚精会神,认真听课。在课程结束后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学生印象深刻的部分常常是教师曾经亲身体验过的建筑。

同时,中国的外国建筑史教材,其写作思维相对单一,基本处于理论研究的初级阶段,大都以国外的研究理论为主。台湾成功大学建筑系教授傅朝卿历时20多年,亲自考察上千栋外国建筑,拍摄了数万张照片,最终出版了《西洋建筑的发展史话:从古典到新古典的西洋建筑变迁》一书。他不仅突破了以往世界建筑史研究的时空限制,而且在以东方人的视角解析建筑史方面做出了贡献[8]。这正是外国建筑史教学工作者们需要不断努力的方向。

三、认知程度

由于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以及经济水平的提高,建筑学专业的外国建筑史教学已基本进入第三代教育模式,即体验式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教学内容的转变。第一代是以讲述历史的建筑为中心。第二代是建筑的历史。第三代则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建筑,即建筑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多个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生活方式等等)的一个表象,强调社会发展各个阶段的大背景。

二是,教学形式上的变化。第一代以“口述+黑板手绘”为主。第二代为“照片+口述”的形式。目前,随着电子信息、通信、网络等技术的进步,以及经济水平的提高、思维方式的变化,第三代则出现了以教师口述与音像视频、三维模拟、软件技术、现场体验、课堂讨论互动等互为补充的多种形式。

上述变化不仅需要授课教师充分利用好第三代教学模式中各种新的形式,而且需把握好教学内容转变的认知与理解程度,即如何理解“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建筑”。例如:欧洲工业革命之后,史无前例的对外扩张成功,使过去各地区相对独立发展的建筑历史,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相对于古代各地区的交流速度而言)推进到一个方向。这也正是建筑的历史从古代相对独立的体系迈向国际化建筑的根本动力。

四、学校氛围

学校的教学氛围也是影响教师素养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外国建筑史及其相关研究属于建筑学中的纯理论研究,工科中的文科。在当今功利至上、产业办学的大背景之下,很难形成学术及教学氛围。而对于那些年轻的外国建筑史课程教师来讲,更是一种莫大的压力。一方面来自校方压力,如科研经费到款数目,年度发表SCI或EI文章数目等。而外国建筑史及其相关研究有其特殊性,即科研项目相对较少,成果难以显现,使之易受到轻视。另一方面来自大环境的影响,目前各高校对本科教学的重视程度较之以前有所增强,从制度和考核形式上都有了约束,但从实际落实效果看,对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监督不到位,重形式轻内容的问题较为突出。这些氛围造成授课教师缺乏提高自身素养的动力。教育部2012年发布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在第六条“巩固本科教学基础地位”中明确指出:“把本科教学作为高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领导精力、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经费安排和工作评价都要体现以教学为中心。”由此可以看出当前中国高校在本科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基于上述原因,教授该课程的部分教师并未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内容和方式的研究上,加之,教师自身对外国建筑史的理解不深入等,造成了课程教学质量下降。

以上从历史研究、实地考察、认知程度以及学校氛围四个方面对于教授外国建筑史教师的素养问题作了理论分析,其中三个方面有待教师通过自身努力加以提高,而学校的教学氛围需要整个学校,乃至全社会对其产生良好影响。先进的教学手段固然重要,也可以多样化,但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本身,即教师的素养问题。具有外国建筑历史良好素养的教师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较好地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志勇,张兴国,杜春兰,等.建筑史体验式教学法研究:重庆大学外国建筑史课程教改实验报告[J],高等建筑教育,2011(3):10-16.

[2]张娟,宋波.建筑史互动式外国教学研究与实践[J].华中建筑,2011(6):189-190.

[3]郦伟.历史唯物主义对建筑史经典教材的深刻影响[J].高等建筑教育,2012(1):5-8.

[4]刘华钢.拓展外国建筑史教学内容的探讨[J].建筑与文化,2009(8):106-107.

[5]张朵朵.“书斋”“乡土”建筑中华——记著名建筑史学家陈志华[J].美术观,2008(6):118-119.

[6]卢永毅.同济外国建筑史教学的路程——访罗小未教授[J].时代建,2004(6):27-29.

[7]刘先觉.再论外国建筑史教学之道——教研结合,史论并重,开拓外建史教学新视野[J].建筑与文化,2009(11):66-71.

[8]杨纯红.世界建筑史教学:体验式教学模式渐成主流——2009 年世界建筑史教学与研究国际研讨会侧记[N].中华建筑报,2009-12-15(5).

Teachers’ quality in architectural history of foreign countries course teaching

WU Nong, FAN Wenxiu

(School of Mechanics and Civil & Architecture,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Xi’an 710072, P. R. China)

(编辑 梁远华)

作者:吴农 范文秀

第二篇:对建筑史课程中国古建筑选址内容的教学思索

摘 要:中国建筑史是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重要课程。其中古建筑选址问题非常深奥。涉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风水内容。风水理论中有科学道理,包涵有非常丰富的哲理,对现代人的生活、居住乃至城市的规划发展有着很大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古建筑选址;风水理论;建筑设计

中国建筑史是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重要课程。其中古建筑选址问题非常深奥。涉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风水内容。风水理论中有科学道理,包涵有非常丰富的哲理,对现代人的生活、居住乃至城市的规划发展有着很大的指导意义。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学生应当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风水理论有一定的理解。

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风水内容

古代人所说的风水,就是泛指地球中的所有物质,风水学就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微观物质(空气、水和土)和宏观环境(天地)的学说。根据古人的感知,在大地上除了地和水之外,余下的就是空间了,空间里只有风了。古人认为,风和空间和天是联在一体的,风水学中所说的风,既是空气,也代表空间,同时也包含天。风水一词最早出于伏羲时代,太昊伏羲根据自己研创的简易图,推理出地球有过一段是风与水的时期。《简易经》里记载:“研地说:一雾水,二风水,三山水,四丘水,五泽水,六地水,七少水,八缺水,九无水。”这里所指的风水应是风水的原义。

风水之学说自古称之为“堪舆”,是中华民族祖先独创的一门文化景观,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历程中,风水是中国人追求美好环境一个化名词,现在已远播西方各国,影响遍及全球。因其所具有普遍的实用性,又具有预测性、神奇性,被西方人称之为神秘文化。在海外居住的华裔,无论在经商、建房、修造、卜葬等都很重视风水,不可思议的是这些人常常通过风水师的指点都大发财源,为此,西方人都羡慕不已,他们都想了解华裔发财致富的根由何在,得到的回答几乎都是因为得到了好风水的结果。因此引起西方人对中国风水的重视,他们也请中国的风水术士看风水。

2 中国古代建筑的选址问题

众多考古资料证明,重视人的居住环境,这是中国本土文化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早在六、七千年前的中华先民们对自身居住环境的选择与认识已达相当高的水平。仰韶文化时期聚落的选址已有了很明显的"环境选择"的倾向,主要表现在靠近水源,不仅便于生活取水,而且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位于河流交汇处,交通便利;处于河流阶地上,不仅有肥沃的耕作土壤,而且能避免受洪水侵袭;如在山坡时,一般处向阳坡。如半坡遗址即为依山傍水、两水交汇环抱的典型的上吉风水格局。中国古代建筑大多讲究中轴线,突出中心,两边有序地排列建筑。大型建筑群的北端最好有东西向山脉,南边宽敞的平原最好有河流弯曲地淌过。居中适中还有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恰到好处,不偏不倚,不大不小,不高不低,疏密合适。

方位问题是古代建筑中的一个重要文化要素。但中国古代的方位概念却需要从两个谱系中加以探析,其一是见之于儒家经典,并获得官方认可的方位体系,这是一个以正交方向为基础,也包括斜交方向的方位体系,其中包涵了中国古代的方位、季节、色彩、音乐、五行等多种文化要素的统一,同时,内蕴有宾主、长幼、君臣、男女、尊卑、礼敬等多种仪式性要素,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其二,则主要隐藏于中国古代民间流传的与住宅方位相关联的阴阳术数与风水理念中。而即使是风水术中的方位概念,在唐代或更早时期的观念,与明清晚近风水观念之间仍有很多的差别。本文从可能成书于唐代的《宅经》中有关住宅方位的分析,对古代基于阴阳术数与风水理念基础上的住宅建筑群中的方位问题做了一个梳理,其中既有浓厚的风水巫法术,也透露出古代中国人透过风水禁忌而力求在住宅布局中所希望保持的一些方位观念。中国古建筑布局讲究方位,十分注重方向,这是在建筑设计、施工建造时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有句古话:“向阳门第春先到”,由此可知住宅宅院以及主要房屋都 应当面向正南,采取向阳的方向。阳光可以从上午9时到下午4时照射入室,居住在房屋之中舒服温暖。若建造西向的 房屋,则西晒,房里受热难当。若盖南房时,南房即房屋面北,北京人管这种房屋叫“倒座”,常年不见太阳。要造房子,其方向只有向南,中国的礼制制度对住宅建筑影响很大,都是要求以向南的方位为原则。各种房屋,在选取方向时,都遵循这一条原则,自古以来一直不变。在一所住宅中,主要的房屋如客厅、明间、卧室、餐厅等等基本上都是向南的。例如:大理白族四合院都面向正南。

3 建筑设计与风水理论

将人性重新奉为设计的出发点为许多建筑师所共识。十几年来新兴的心理学、行为科学、社会学的研究,将人们向往自然、追求安全感和温情的理想渗透到建筑理论中,从而推动设计向人性的回归。

某些建筑设计思想以及进行的研究,在以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为基础的,在中国风行近千年的风水理论中早有系统的论述,如:建筑择址的风水——地理学角度的思考;天人合一,注重自然,建筑、人的关系——现代的环境理论;封闭围合性的空间布局——场所观念;形势学——外空间设计理论。以上列举的几项对应关系可谓是风水理论和现代建筑思想殊途同归的证明。“风水”学关于建筑的选址,布局及营造的学说。是我国传统建筑文化发展中不可缺少的指导性理论,它具有当代也适用的科学性。因此,用到建筑设计的方案设计中去,会获得了好的效果。如坐南朝北的设计格局,凸显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保障居住者冬暖夏凉,有效的调合人的生物磁场与地球磁场之间的和谐,促进居住者身体的健康和心灵的愉悦。

生态建筑学是研究人类建筑环境与自然界生物共生关系的生态学,是探索地球上生命活动能够均衡持续发展的生态学延伸于建筑学领域的一个分支。生态建筑学一方面把人类聚居场所视为整个大自然生态系统平衡共生的规律;一方面把自然生态视为一个具体建筑结构和对人类产生影响力的有仉系统,因而要求人类在建筑规划选址时,应考虑其自然生态环境的结构功能和对人类的各种影响,从而合理利用、调整改造和顺应其建筑生态环境。我们会发现:延绵发展了几千年的中国传统风水学理论,其环境观、自然观与建筑观,竟与当代生态建筑学的新思潮理论如此相似。将传统风水学的合理内涵与当代生态建筑学相融合,即研究建筑的方位、形态、材料色彩等等对于不同人的身心健康与事业发展的正负效应,也研究建筑的种种要素组合格局面对于大自然生态的正反影响,掌握对建筑要素及其格局的调整、优化,使之与人体生命信息和整个自然生态更协调、更同步,以更有利的科学方法探索人、建筑物、自然生态三位一体和谐共生的客观规律。

结语

选择适合于人们居住的外环境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应当利用风水的理论为当代建筑设计服务。风水学宝贵的哲学思想,有强大的魅力。风水学历来都是有争议的,我们要让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去对待它,就上而提到古代建筑方位问题,积极成分占主导地位,特别是一些与自然环境要素的关系方面,它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理论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当年的祖先就是凭借掌握了这样的自然科学,很好的结合当时的社会,才有了几乎超自然的神奇,我们应当重视这份遗产。风水学是初步的唯物论,辩证法,是人们对大自然法则的逐步认识,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用风水理论对现代建筑进行指导,有利于建筑设计人性化,自然化,为人类提供更好的生活和生存环境。■

参考文献

[1]吴良镛 《建筑学的未来》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2]程建军 《藏风得水:风水与建筑》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4

作者:彭玮

第三篇:用课程思政教学优化中外建筑史课堂

[摘           要]  课程思政是一种将思想政治理论与各学科进行融合的教学理念。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用课程思政优化相关学科教学,对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端正思政政治态度、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情怀具有重要意义。中外建筑史是高职院校建筑学、室内设计专业的重要课程,涵盖古今中外诸多著名建筑的历史、特点等内容。授课中应注重运用课程思政教学,对相关环节进行优化。

[关    键   词]  中外建筑史;课程思政;课堂;优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以来深受教育部门的重视,尤其强调各类课程教学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因此,优化中外建筑史教学并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同时也认识到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认真审视以往授课过程、总结相关教学经验、借助课程思政教学,促进中外建筑史课堂效率进一步提升。

一、借助课程思政教学,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传统中外建筑史教学中只注重建筑特点、结构、工艺等内容的讲解,缺乏对学生思政方面的引导,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不够深刻,尤其无法上升到一定的思想高度,给其带来思想上的触动。事实上,中外建筑均是人类智慧的具体体现,蕴含精益求精、永不满足的工匠精神。考虑到工匠精神的培养是课程思政的重要体现之一,因此,可借助课程思政教学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提高其思想认识,给其以后的学习与工作帶来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1)展示经典古代建筑。授课中认真收集我国古代建筑相关的图片资料,课堂上讲解相关理论知识,并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给学生。同时,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时间,要求学生从建筑外形、内部结构、色彩搭配等角度进行鉴赏,分析古代建筑的特点、功能等,鼓励其在课堂上积极发言,营造宽松、活泼的课堂氛围,给其留下深刻印象的同时,使其能够认真领略古代建筑的功能及其精美的结构,感受古人的伟大智慧以及蕴含在建筑中的匠人精神。(2)讲述古代建筑发展历程。在教学过程中边为学生展示图片边为学生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化与发展,并给予针对性的启发与引导,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建筑取得举世闻名的成就并非一朝一夕而成的,是经过数个朝代的更迭,无数个建筑师精益求精努力的结果,尤其通过展示建筑上某个构件在不同时期时的结构构件,引导学生思考构件结构不断改进的目的与作用,尝试揣测匠人的设计思路、意图,体会古人精益求精的具体过程。(3)引发对工匠精神的思考。工匠精神是一种重要的职业精神,尤其在当今社会中这一精神难能可贵。为使学生认识到这一精神的重要性,让他们在学习中受到该精神的感化与熏陶。课堂上围绕所学内容,设计与工匠精神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思考工匠精神在建筑设计、建造中的意义、在推动我国建筑业不断向前发展中的作用等,给其思想带来良好的教育,给其学习带来良好的启发,使其认识到在以后的学习以及工作中应认真学习、践行工匠精神,寻求进步,如此才能创作出价值更高且深受人们欢迎的作品。

二、借助课程思政教学,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

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是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当前社会飞速发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不良思想“蠢蠢欲动”,给大学生的思想产生无形的负面影响。加上大学生社会经验少,辨别能力有待提高,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蛊惑,做出一些对国家不利的偏激行为。针对这一情况,中外建筑史课堂应借助课程思政教学做好学生爱国情怀的培育,使其认识到爱国是对当代大学生的基本要求,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关系我国的繁荣昌盛。

中外建筑史课堂上,借助课程思政培育学生爱国情怀时应注重考虑以下内容。(1)为学生介绍我国丰富的建筑资源。众所周知,我国历史悠久,不同时期出现很多著名的建筑,现存的古代建筑数以万计。课堂上为学生讲解分布在我国各地区各种著名的建筑,认真介绍一些建筑的建造背景,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发挥的作用等,使学生认识到我国拥有数量庞大的建筑资源,而且部分建筑历史悠久,不仅对研究古代建筑有重要的价值,而且一些建筑成为著名的景点,是我国重要的宝贵财富。(2)做好中外建筑的对比分析。授课中注重做好与国外建筑的横向对比。课堂上通过展示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对比同一时期的中外建筑,分析中外建筑的特点以及在功能、作用上的差异,尤其重点讲解我国建筑的优势,使学生感受到我国劳动人民在建筑建造上精湛的技艺,提高学生的民族优越感以及文化自信,为更好地激发其爱国热情做好铺垫。(3)积极开展爱国教育活动。认真研究中外建筑教学内容与爱国情怀培育的契合点,结合教学内容开展针对性的爱国教育活动,如收集与中外建筑相关的教学视频、纪录片等,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观看,使学生感受我国建筑的威武与庄严以及领先于我国建筑的建造技术,进一步激发其爱国之情。或者围绕中外建筑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赛,鼓励学生引经据典,认识到我国的一些古代建筑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建造工艺上在当时更是领先于世界。至今一些建筑仍魅力不减,每年吸引很多的外国游客,以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一步增强其爱国情怀。

三、借助课程思政教学,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更是以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而著称。不得不说,我国在建筑上取得的成就正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各民族相互团结、相互尊重的结果。中外建筑史教学中应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将民族观教育融入相关教学内容中,为学生介绍各民族著名的建筑知识,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民族观,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同时,在当前国际形势下,懂得尊重国内外各民族的风俗文化,尤其注重吸收其他民族的先进技术、文化等内容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做好不同民族建筑风格的教学。众所周知,无论国内还是国外,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以及民族性格,这种不同往往会体现在建筑风格上,因此,中外建筑史教学中应通过展示国内外不同民族的建筑图片、视频资料等,引导学生从不同民族的角度入手分析建筑风格,使其能够掌握不同民族建筑风格的特点,能够根据建筑特点分析出所属的民族等,逐渐引导学生对不同民族进行关注,为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做好铺垫。(2)引导学生分析民族特点与优点。讲解中外建筑史知识时,为学生穿插讲解与建筑相关的民族文化知识,加深学生对不同民族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如通过展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建筑外形、结构、使用材料等,引导学生思考造成建筑差异的原因有哪些,以及在建筑上体现出了哪些民族的元素等。同时,为学生讲解相关民族的历史渊源、文化的形成过程等,加深学生对相关民族文化的认识与理解。(3)注重给予民族观树立时的引导。对大学生而言,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够自觉尊重、团结其他民族,有助于其优良品格的形成。为保证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教学中应为学生分析当前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使其认识到认同、理解、尊重其他民族的重要性,即,我国古代建筑虽然在很多方面优于其他民族,但也不能骄傲,尤其近年来我国与其他国家的交往日益频繁,在建筑领域更应以包容的姿态,尤其要看到其他民族的优点,接受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吸取其在建筑设计上的创新手法,不断提高我国的建筑设计水平。

四、借助课程思政教学,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是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众所周知,我国不同时代下的建筑不仅体现着建设者高超的技艺,而且带有浓厚的文化气息,因此,开展中外建筑史教学中应注重采取针对性措施,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这就要认真研究课程思想教学的要求,充分吃透其内涵,结合中外建筑史课程特点,给予学生针对性的引导。

(1)讲解建筑中体现的文化元素。在古代,建筑具备遮蔽风寒、供人休息的功能,同时或多或少地蕴含着一些文化元素。为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不同时期的中国文化以及文化给当时建筑的外观、功能带来的影响,课堂上应注重为学生分析不同时期的文化内容,通过展示相关的建筑,引导学生寻找当时文化的痕迹,感受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通过各种文化元素的应用,使学生感受我国建筑美轮美奂、庄严威武的特征。(2)分析建筑工艺在历史上的先进性。为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课堂上还应注重为学生分析不同时期我国建筑所用的工艺以及建筑工艺的演变,使其感受工艺的复杂性。如“一斗三升”结构不仅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而且外观精美,是我国古代楼阁中的主要构件。同时,课堂上通过引导学生将国内建筑与国外同期建筑进行对比,使学生认识到国外建筑与我国建筑在工艺上的区别以及存在的差距,认识到我国当时建筑工艺水平的高超。(3)做好对中国文化的启发与引导。课堂上为引发学生对中国文化更好地关注,应注重为学生布置相关的调查任务,要求学生以某时期我国的建筑为例,通过查阅资料分析当时的文化发展状况,研究文化与建筑之间的内在关系,使学生认识到文化的发展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建筑业的发展。另外,课堂上组织学生围绕我国建筑中体现的文化开展相关的讨论活动,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思考从我国的建筑中能够展现出当时我国文化的哪些特点,使学生真正感受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当时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更好地提升文化自信。

五、总结

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各学科教学有机融合起来,不仅有助于“立德树人”工作更好地落实,提升我国的教育水平,而且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思想认知,使其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影响,真正做一个经得住诱惑、思想政治素养高的优秀学生。中外建筑史介绍了不同时期中外建筑的相关历史、演进,是建筑学、室内设计专业的培养人文艺术素养的重要课程。教学中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做好课程思政理论知识的学习,尤其积极探讨相关措施,运用课程思政对中外建筑史教学进行优化,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思想得到很好地塑造与提升。

参考文献:

[1]黎汇敏.互联网背景下中外建筑史教学改革[J].黑龙江科学,2020,11(3):78-79.

[2]周杭.中外建筑史课程教学在职业建筑教育中的探索[J].北极光,2019(12):158-159.

[3]王琰,于皓皓.浅析互联网时代高校中外建筑史教学改革[J].学周刊,2019(15):10-11.

[4]王延存.《中外建筑史》课程教学探析[J].科技信息,2014(12):335.

[5]裴根.对比法在中外建筑史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3(19):186-187.

[6]宁玲.《中外建筑史》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四川建筑,2011,31(2):53-55.

[7]黄淑娜.藝术设计专业的中外建筑史教学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11):92.

◎编辑 赵瑞峰

作者:吴敏娇

上一篇:市场学论文范文下一篇:教学论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