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建筑史论文范文

2022-05-13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中外建筑史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本文通过赏析中外代表性古建筑,了解不同国家建筑艺术都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在加深对传统建筑艺术认识的同时,保护、维修好这些文物古建筑,使古建筑和现代建筑能够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对引领现代建筑艺术的发展起到一种启发作用。关键词:建筑艺术建筑文化木结构石材结构建筑保护建筑可以算是离我们距离最近的艺术了。

第一篇:中外建筑史论文范文

关于《中外建筑鉴赏》课程教学的思考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贺州学院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乡村建筑与景观设计教学团队(编号:hzxytd201309)摘要:《中外建筑鉴赏》教学在培养环境设计专业学生中起着重要作用,但作为理论课程,往往在实践性较强的设计类专业教学中得不到足够的重视。笔者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模式,进行一系列教学改革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环境设计;建筑鉴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中外建筑鉴赏》课程是环境设计本科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建筑艺术鉴赏与剖析能力。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往往受到学生冷遇。文章通过对《中外建筑鉴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和归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若干对策,从而实现课程教学的创新与进步。

1课程的性质和作用

《中外建筑鉴赏》是环境设计专业的基础必修课。通过对各世界著名建筑实例分析与鉴赏,从中汲取古今中外著名建筑的精华,增强学生建筑艺术鉴赏能力,开阔设计思维、提高专业修养等,为环境设计专业的其他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中外建筑鉴赏》是安排在大二上学期进行的专业理论课,但由于入学之初专业方向划分明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倾向于强调实际动手的专业实践课,而专业理论课往往受到忽视。在此情况下,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对课程相关各方面做出调整,达到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在教学中主要的问题有:第一,学生普遍认为理论课知识对实际设计能力提高不大,以后很少有机会从事建筑方面工作,不愿意花时间去学习建筑相关知识,有的学生甚至在课前就会提出“学习这门课有什么用?”“很多理论课都是没有意义。”等问题,显然他们还没有意识这门课程在环艺设计专业学习中的重要性。第二,教学内容多而广。《中外建筑鉴赏》课程内容涉及古今中外著名建筑及著名建筑设计大师、建筑流派等内容,在有限的学时安排里,无论是对于教师授课还是学生的接受程度来说,的确存在一定的困难。第三,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文史类基础知识较弱。而建筑蕴含了古今中外几千年的建筑艺术的发展历程,同时记载着关于一个国家乃至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史,所涉及内容时间跨度大、涉及面广,学生很难在短短几十节课中体会建筑艺术所带来的魅力。面对诸多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明显难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调整课程的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成为任课教师重点思考的问题。

3与时俱进,创新教学模式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教育事业更应通过不断地创新教育模式来顺应时代的需求。教学模式的创新主要从拓宽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两个方面开展:

3.1拓宽课堂教学内容,优化课程结构

(1)正确引导学生了解学习《中外建筑鉴赏》的意义。针对学生对建筑理论课的忽视与不解,教师应当向学生介绍课程的性质,并明确指出通过课程学习,可以提高自身的建筑艺术分析、鉴赏能力。使学生在课程开始前树立明确的目标,有助于课程教学中每一个环节的顺利开展。

(2)《中外建筑鉴赏》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建筑可以反映时代特征、地域风格以及民族审美情趣等。古今中外世界著名建筑有很多,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建筑的特征、建筑的类型、建筑技术等基本理论,教师在备课之初就必须要有选择性、逻辑性的组织课程内容。如:纵向以代表性建筑为例,引导学生通过世界建筑发展史的脉络,归纳世界建筑艺术的发展规律。横向可以通过比较法,将中外著名建筑进行对比,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建筑艺术特点,通过多层面切入相关内容,由学生自己归纳建筑特色、艺术风格等重点知识,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

(3)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了解以往的建筑成就外,更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建筑艺术的发展是艺术设计发展重要的一部分。在提高建筑鉴赏能力的同时,更需要丰富学生的艺术设计思维能力。教师可以针对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适当增加相应的教学内容。如:室内专业方向的学生,在分析洛可可风格建筑风格时,可以增加洛可可风格家居、室内装饰等内容介绍,有目的地分析洛可可风格的特色。不但拓宽教学内容,还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为今后的环艺设计学习积累更丰富的知识。

3.2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推动课程顺利开展

(1)运用实践教学,突出学生主体性。如何在理论课当中引入实践教学,这是教师在这门课程中需不断探索的问题。经过在教学过程中的尝试,主要归纳为以下两点:第一,运用课堂讨论加强师生交流、互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将每个章节的主要知识点以及作业要求向学生讲述清楚,以小组为单位负责不同章节的资料收集,随着课程的展开,每个小组派出学生代表按要求进行阶段性介绍,教师有引导性地参与其中。同时,其他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进行交流或者补充,运用多元化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第二,运用实地考察进行实践教学。可以根据本地方以及周边区域的建筑特色,适当地额外安排学生进行古建筑调研活动,通过对古建筑的实地分析,使学生形象地了解建筑以及建筑艺术的发展规律,增强学生的建筑艺术鉴赏能力。

(2)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对于建筑理论课来说,更是丰富了学生直观感受建筑魅力的一个必要手段之一。第一,要达到建筑鉴赏的目的要么实地考察,要么通过多媒体展示,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前者在教学过程中实行比较困难。而后者则可以通过图形、图像、音频和视频等方式,直观地将建筑完整地呈现出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一些没有被保存下来的著名建筑,可以通过图像、视频等多角度了解建筑的魅力,使建筑由抽象的量化数字变成可视化的直观感受。如:埃及金字塔,无论教师在课堂中生搬硬套的理论讲解其规模宏大、建造技术惊人,不如让学生如身临其境般通过纪录片镜头的缩放去感受建筑给人的震撼。

4结语

对于从事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工作的教师来说,创新性教学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研究都需要符合社会发展及课程自身的发展需求,并结合专业特点制定出适合学生发展、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计划。同时,要求教师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才能拥有更好地驾驭课堂的能力。参考文献:

[1] 雍振华,雍振华.论中国建筑史课程与建筑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J].苏州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学院学报.

[2] 赵贤淑,陈剑利.加强多媒体教学研究,切实提高教学质量[J].北京印刷学院院报.作者简介:张锋(1972—),男,河北张家口人,贺州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作者:谢嘉雯 张锋

第二篇:中外建筑艺术赏析

摘要:本文通过赏析中外代表性古建筑,了解不同国家建筑艺术都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在加深对传统建筑艺术认识的同时,保护、维修好这些文物古建筑,使古建筑和现代建筑能够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对引领现代建筑艺术的发展起到一种启发作用。

关键词:建筑艺术建筑文化木结构石材结构建筑保护

建筑可以算是离我们距离最近的艺术了。不同的国家和地域都有自己不同的建筑艺术,它是形成人类文明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建筑艺术与其他造型艺术一样,它主要通过视觉给人以美的感受。同时,建筑艺术也是一种立体艺术形式,建筑艺术形象具有特殊的反映社会生活、精神面貌和经济基础的功能。中外建筑艺术都与它所处的历史时代、地理气候、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密切相关,同时受到材料、结构、施工技术等方面的制约。中国建筑体系是以木结构为特色的独立的建筑,外国建筑体系是以石材结构为特色的独立建筑,属于砖石结构系统,中外建筑体系在城市规划、建筑组群、单体建筑以及材料、结构等方面的艺术处理均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尤其近现代中外建筑艺术,都在继承优秀传统和吸收当今世界上建筑艺术长处的实践中,不断发展,不断创新。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建筑艺术的产生大约在一万年前,新石器时代后,中国原始建筑在北方古文化、南方古文化的许多地域留下了重要遗迹。发现于内蒙古赤峰敖汉旗的兴隆洼遗址是距今八千年的原始部落,这里发掘出半穴居房址一百七十余座,被誉为 “华夏第一村”。而南方古文化建筑也由于余姚河姆渡遗址的发掘而引人注目这里发掘出新石器时代的干阑式建筑遗存,在石制、骨制、木制工具的条件下,己能采用榫卯结构,并已具备多种榫卯类别。这表明早在七千年前,长江下游和杭州湾地区的木结构已经达到惊人的技术水平,这一时期的原始建筑是中国土木相结合的建筑体系发展的技术渊源。夏代和商代是这一建筑体系的萌芽期,两代不仅出现了壁垒森严的城市和建在旁土台上的大殿,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空间构成要素——廊院也形成了。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材为主材料,注重结构设计,以大屋顶为特征,利用斗拱结构和支柱来分散屋顶压力,结构优良,抗震性极好。中国古代木构架的结构体系到东汉时期已经明确形成台梁式和穿斗式两种基本形式,南方许多地区经常采用台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形式。在唐朝以屋架层、铺作层、柱网层的组合为特征的结构复杂的殿堂形构架非常盛行,木构架建筑体系可以说在唐代已经达到成熟阶段。中国古代木建筑中,最特别的也是最具特色结构构件是斗栱,它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演化,斗栱的作用是承托和出挑屋檐部分的重量,它扩大了柱头支座的受力面积,增加了支点,减少了梁的弯矩和剪力,从而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在唐宋及以前的木构架中,斗拱的结构作用十分明显,到了明清时期,由于官式建筑普遍以砖墙代替土墙,墙体防水性能好,已不需要过大的挑檐,斗拱的结构作用逐渐简化,斗拱的数量也由少变多,它已经成为装饰性和等级标志的象征了,古代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宫殿建筑则是其中最瑰丽的奇葩。以北京故宫为代表是典型木制宫殿建筑群,不论在结构上,还是在形式上,它们都显示了皇家的尊严和富丽堂皇的气派,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古建筑群。

西方的建筑包括东方的印度建筑在现代建筑未产生以前,基本上都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来建造的,属于砖石结构体系。在公元前三千多年左右尼罗河下游的古埃及用石头建造了规模宏大的金字塔和神庙,这是人类有史以来建造的第一批巨石建筑。古埃及的艺术与法老的绝对权威和其特殊的宗教信仰——对死后生活的崇拜有直接关系,埃及人确信,人死后将到另一个永恒的世界去生活,现实世界不过是一个暂短的过度,只要保存好尸体让灵魂有所归宿,修建一个永恒的栖身之地——陵墓,才能让法老顺利升天,所以陵墓成为古埃及人最重要的和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早期陵墓是用“泥坯砖”来建造,后来为了防止陵墓被盗掘,开始采用更具永久性的石头建造,古埃及陵墓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它的造型,它由原来的梯字形演化到我们今天看到的金字塔型经过了漫长的过程,金字塔的外部造型很简单,但内部却充满着神秘,这种内容与形式的矛盾让金字塔更具精神上的魅力。古希腊的建筑以神庙为代表,最初的神庙是长方形带柱廊的木建筑,到公元前七世纪围柱式的石建筑才成为希腊建筑的主要形式,希腊神庙建筑的基座、柱子、檐部之间的关系都有定型的做法,这种梁柱结构体系叫做柱式,古典柱式是希腊建筑的精髓,以多立克柱式、爱奥尼柱式、科林斯柱式为代表,为西方古典柱式奠定了基础,并对欧美建筑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古罗马在公元前一世纪末屋大维统治时期,罗马出现了一系列的伟大建筑,以万神庙和斗兽场的建筑为代表,展现了古罗马建筑技术的巨大进步,由于新技术(拱门、拱顶)和新材料(混凝土)的应用,罗马人在运用空间方面有了新的创造,可以说劵栱技术是罗马建筑的最大特色,为实现开敞的室内空间迈出了极为重要的一步。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神庙建筑、古罗马的万神庙、斗兽场、中世纪的哥特式教堂和伊斯兰教的清真寺等等,无一不是用石材筑成。

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除了在材料、造型、空间布局存在着差异,而且体现在建筑色彩和建筑装饰上的差异,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是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这个特点是和中国建筑的木结构体系分不开的。因为木料不能经久,所以,中国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办法,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同时增加美感,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的效果。以后又用丹红装饰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处绘制彩画。中国古代北方建筑色彩较浓重,相比起来,南方的园林建筑色彩偏淡。故宫和苏州园林分别是北方和南方建筑的代表。中国古建筑构建所采用的颜色很多情况下取决于居住者的等级,比如皇宫,寺庙,多用黄色,红色,而官员府第或园林建筑用蓝色,绿色较多。在清代,黄色是最尊贵的,明黄色的琉璃瓦只有皇宫或寺庙才能实用,官员或平民使用的都是青瓦,否则就是欺君之罪。皇宫建筑中的彩画也是黄色或贴金的居多。尽管如此,在皇宫内部建筑也具有不同的等级,大体上可以根据檐的形式,吻兽的数量,颜色等来区分,比如重檐比单檐的高贵,黄色比其它颜色高贵,吻兽数量越多越高贵。在西方古建筑中色彩的运用相对简单一些,从外部色彩上看,色彩相对单一,基本都是石材本身的固有色,只是在中世纪以后的古建筑中,特别是教堂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外立面和穹窿顶外部带有黄色、橙色、红色、绿色、等色彩的变化。西方古建筑非常重视建筑内部的装饰,基本上以壁画为主,而壁画内容多以圣经故事作为主要题材,多用油彩进行描绘,经过特殊处理,持久性能较好,在西方建筑当中教堂建筑高于一切建筑。

中西建筑文化所形成的不同风格,必然会融入、体现文化在形成渊源与缘由、发展逻辑和空间、构建理念与目的等方面的差异。因此,中西建筑文化的不同,从根本上应理解为中西文化传统的不同。中国文化重道德和艺术,西方文化重科学与宗教,同时西方文化重视不同时代的独特精神,凸显各种流派的个性特质。西方建筑在发展的过程中,是不断求新求变,并用科学的理念进行分析演进,从古希腊古典柱式到古罗马的拱劵、穹窿顶技术;从哥特式建筑的尖劵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都反映了西方人勇于专研,勇于创新的精神。中国文化重融合、统摄,讲究并存与一体性,中国的建筑是相对保守的,据文献资料记载,中国木建筑的形式和所用的材料三千年不变,这与中国封建社会经历的时间较长、崇尚内敛、同时也与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盛产木材有一定的关系。中西丰富多彩的建筑文化所蕴涵的建筑特色、艺术形式、发展源流以及人文理念等差异,都能从中西方遗留下来的历代建筑物反映出来,从我们今天的角度看,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的古建筑艺术都有它自己的独特艺术价值,都是人类建筑发展史上的珍贵遗产。

在全球文化和地域文化并存的时代,保护、维修好这些文物古建筑,恢复历史建筑文化本身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使古建筑和现代建筑能够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是继承、弘扬传统建筑文化最基础的工作,在当今变得十分重要。在中国特别是近几年的古建筑保护工作过程中,成绩是显著的,已经逐渐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但在保护古建筑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首先对古建筑的价值缺乏深刻的认识,没有摆正城市开发建设与古建筑保护的关系。随着我国现代化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城市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扩张和发展。致使有些地方存在为城市建设而破坏古建筑的现象,在我国具有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城市风貌正在逐步消失,而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千城一面的现象却不断涌起,致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几乎丧失殆尽。其次还没有真正确立起符合中国实际的古建筑保护维修理论与实践体系,在许多有一定艺术和文化价值的建筑在多次修缮后,原有建筑外形与内部结构改动过大,原有历史与文化信息被修复得荡然无存。在发达国家中,大量的历史建筑被成片地保留下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城市景观和地域建筑文化。西方人们有很强的文物建筑保护意识,在保护措施中技术含量很高,研究相当深入,国外许多建筑院系都设有建筑保护专业,以便培养高层次的文物保护人才,并且利用高科技手段建立历史建筑数据库、图像库等,以配合维修、复原及保护性设计。与国外相比,我国古建筑保护意识正在逐步加强,技术含量也正在提高,如恭王府的维修改造工程是在历史原貌的基础上进行复原改造的,改造工程比较成功。

参考文献:

[1]李之吉.中外建筑史[M].吉林.长春出版社,2007.

[2]李耕.搞好古建筑保护/创造中国特色现代建筑[w].都市世界 城市规划与交通网,2010.

(金雅庆:吉林长春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

作者:金雅庆

第三篇:浅析中外传统建筑特点的差异性

摘要:在世界范围内,艺术都是相通的,而建筑作为凝固的音乐、艺术的呈现形式之一,各国在材料和建造等多方面都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与此同时,因各国的历史文化、生活方式、周围环境和发展进步程度的不同,其建筑也出现了各式各样的特点,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建筑形式和风格,与其他各类型艺术一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本文从中外建筑思想理念、材料、装饰纹样等方面入手,通过比较分析,探究中外传统建筑中的特点差异,希望在此过程中充分分析其差异性,并在此之中为现代中式建筑与新中式装饰风格提供探索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传统建筑;装饰纹样;差异性;特点;材料

1引言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梁思成先生则认为“差不多所有的建筑物,无论在水平方向上或垂直方向上,都有它的节奏和韵律。我们若是把它分析分析,就可以看到建筑的节奏、韵律有时候和音乐很相像。”无论中外,传统建筑在当下都表现出独特的美感,充满了韵律与节奏感。与此同时,传统建筑作为造型艺术的一种,在自身具有独特艺术语言的同时又与书画、雕塑、山水、文化等其他艺术一同构成群体艺术,拥有群体性质的艺术语言。分析中外建筑之间的差异性,首先应当了解某一时间占主要地位的建筑材料、风格、类型及特有思维方式,其反应出当时社会所占主流的文化和思想,工匠技艺的好坏与使用材料的优劣等,也代表了该时间内建筑艺术所产生的最高成就,而各国发展的不平衡也使建筑艺术千差万别。

2中外建筑特征分析比较

对于传统建筑的特征比较,从地域类型与文化的角度上看,大致可分为东方与西方两种,其表现出的特点差异性较大,来自于思想意识产生的理念差异性,群众习惯和生活方式产生的布局造型差异性,因地制宜产生的材料和建筑装饰差异性等,各种差异性的产生造就了世界文化和建筑艺术的丰富多彩与变化多端。

2.1中外建筑理念分析

中国传统建筑推崇“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他们崇尚自然,追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向往建筑、自然与人本身合理结合的意境特征,与此同时这种理念不仅仅表现在我国的传统建筑之中,设计者和工匠于古典园林中更加追求“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造园境界,充分体现出顺其自然的思想方式,而产生这样一种思想理念的原因则在于长时间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有先天优势的自然和气候条件以及丰富多样的地形特点。中国传统建筑之中也包含着虚实相生的思想理念,讲求“景愈藏,境愈大而意愈深”,各点之间相互衬托,在树丛、花草之间隐约形成更加深远、含蓄、耐人寻味的园林和建筑形式中的特点,增加更高层次的审美趣味与更深邃的意境。此外,中国传统建筑中还包含着如“天圆地方”思想的世界观和“勤俭节约”、“物尽其用”等其他传统文化和思想,为中国传统建筑造就更深层次的理念形式并延续至今。

对于西方来说,建筑更加突出的表现宗教思想、时代艺术特征以及文化的脉络和发展,同时其在传统建筑中也体现了人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舒适生活的追求和征服自然的思想观念。西方倡导人本、自由,他们希望建筑上的设计与建造超越自然环境而生,以人的需求度和舒适感为根本,同时承载对于人性美和宗教意念的歌颂,这与中国的思想理念有很大差别。与中国“天人合一”的与自然结合的建筑理念相比,西方传统建筑更加注重人性化的需求和其与自然之间的对立,更多体现出人的情感在建筑中的表达,但在此之中又包含着宗教的冷漠与高贵,同时他们善于融合各种不同的风格形式,形成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建筑。

2.2中外建筑布局分析

中国传统建筑布局在民居中以四合院为代表,此外还包括宗教建筑等有特定用途的其他建筑。这些建筑由一个单体建筑的复制、变化、围合组成院落布局,并根据用途和使用频率等改变具体布局和细节,建筑形式多为群体存在,彼此相互连通,形成群组化、均衡统一的布局特点,表现出传统布局上的形式美和有组织性的群体美感,同时在视觉上有韵律美。受中庸思想和严肃等级制度的影响,中国传统建筑多为均衡对称布局,将主要建筑置于中心,由围墙围合院落形成景观,将山水圈于方寸之中以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形成向内造景的形式,向往自然,表现“天人合一”的建筑布局和思想理念,在建筑和造园方面皆有完整的理论书籍可参考。

西方传统建筑在布局上与中国相比极为不同,大多为功能性较强的单体建筑或以某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或大型建筑为中心在周围建造功能与形态不一的建筑,从而构成城市布局,例如欧洲的城堡建筑、教堂建筑或神庙建筑等。从这一层面来看,西方建筑多为向上趋势发展,高耸如云,整体有体量庞大、雄伟壮观的气势。形成这种布局形式的原因主要在于西方所受基督教影响较为深远,其建筑也表现出宗教的影响,垂直向上的势态给人一种朝向上帝的感觉,而西方人的思想理念与文化之中对于人对个性追求和“人定胜天”的信息也充分体现在建筑之上,例如强势将自然植物修建为他们所需要的形状、使用简单几何形状规划整体布局,创造高耸的建筑形式等,他们将自己的希望和精神寄托在建筑之上。

2.3中外建筑材料分析

从直观上来看,中西方建筑的差异性更大程度上在于建筑材料的不同,材料的不同使建筑所体现的艺术风格和语言有了较大的差别。

《考工记》中提出“天有时,地有气,工有巧,材有美,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对材料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墙倒屋不塌”是对于木结构房屋的最高评价,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使用极多,虽防火性弱,但其用复杂的榫卯结构使稳定性与抗震性都到达了很高的程度,木构架建筑作为一种世界上特有的建筑体系,也深刻影响了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的建筑形式。相比于其他材料而言,土木材料取材和建设施工上更加便利,价格较为低廉,作为自然材料其在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方面有较大优势。另一方面来说,木材在中国建筑中的使用并不僅仅限于围合材料,其与与中国向往自然的文化、人与自然相结合的思想观念相一致,很多情况下,木构架建筑也与河流、假山等周围环境相协调,形成独特的文化韵味和艺术特色。

传统西方建筑以石材为主要建造材料,大多为石材堆砌而成,用垂直向上的布局形式表达对神的敬仰,和材料一同形成坚固的结构和磅礴的气势,例如古希腊罗马的神殿建筑和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都体现了其建筑艺术的文化和思想内涵。西方以石材为主的建筑方式与崎岖的地势特点和潮湿的气候环境相适应,而丰富的石料也使其自然成为主流,从西方各种形式功能的建筑来看,不论宫殿建筑还是民居建筑其都是最主要的,虽然与我国传统木构架建筑相比,石材堆砌抗震性较弱,但其防火性较好,也更为坚固,可以形成良好的屏障。

2.4中外建筑造型分析

中国传统建筑具有及其明显的民族特色,其根据使用功能和空间范围大小的需要構成以亭为初始形态的亭、台、楼、阁四种建造形式。木构架的传统建筑由屋顶、屋身和台基组成,立柱和横梁做承重功能,屋顶多为斜坡面,而南北方由于气候、地形等差异使建筑形式略有差异,例如陕西地区“房子一边盖”的屋顶形式。“斗拱”是木构架建筑中最基本的建筑词汇,而建筑之中使用“斗拱”的形式也使中国传统建筑与世界上其他建筑有很大差别,斗拱用交叠托起曲木构造成为空间和飞檐,因构造形式的不同飞檐也产生出不同的艺术效果,形成或平直或上挑的屋顶类型。除此之外,传统建筑在轮廓线上极少使用曲线和斜线,使用直线形成较为稳重的造型给人以平衡和稳定感,但在建筑之间,蜿蜒曲折的回廊给了造型相似的建筑以变化感。和西方建筑相比,中国单体建筑规模较小,层次较少,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中国传统建筑更加强调了虚实结合的群体布局,使其形成错落有致的空间组合,给与空间以意境。

西方传统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造型存在极大差异,其以石材梁柱做造型,创造垂直向上的建筑以给人以宏伟壮观的感觉,形式上注重个体的变化,在造型上多用几何形式和比例,存在着数学的美感。传统的西方建筑在不同时期形成不同风格,例如古希腊时期的多立克柱式、爱奥尼克柱式以及科林斯柱式,但不论如何变化其本质都离不开复杂高耸的单体建筑。西方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为将石材制造的不同形式的梁柱大量使用于主体上,且通过各种手段建造高耸穹顶,给建筑以宗教内涵和文化理念,同时也带有神秘的意味在其中。于此同时,西方建筑也在发展中不断追求创新形成有创造力的新建筑,因单体建筑和群体建筑相比较为单调,因此在其建筑的发展过程之中更多为其造型方面的改变,例如巴洛克时期和洛可可时期相对较繁琐的建筑和装饰形式。

3中外传统建筑差异性的影响因素

传统建筑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不仅代表了这个国家在某个阶段的,也代表了其经济发展水平和政治状况。中外传统建筑风格和形式各具特色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不仅是因为气候环境、地势起伏和群众生活方式的影响,对其影响更深的则是某一国家的思想文化观念和设计思维方式。

建筑的风格特征体现出主导该国家的思维理念和哲学观念,中国文化受孔孟、老庄影响较深,表现在建筑上便是追求“天人合一”、“中庸”、气韵生动、重意境的造型和设计方式,重视对建筑之中精神境界的表达,对于其气质的烘托更为注重。对于西方来说,其前期受到宗教的影响较大,建筑多为高耸而神秘的形式,凸显神的高度,其后期则受到启蒙运动、文艺复兴等思潮影响,推崇人本和以实用为主的思想态度,因此设计者更加注重物质与建筑的直观展现。从传统建筑的表达方面来讲,中国建筑是自然而含蓄的,富有精神文化韵味,追求意境和和谐美,而西方建筑则是更为理性而客观的,体积感较重的同时表现不可被撼动的气势。

其他影响中外传统建筑差异性的因素有很多。从材料使用来看,“金木水火土”的五行深刻影响着中国的设计者,他们更倾向于软硬皆宜,易于产生变化的土木材料,这便形成了夯土窑洞和木构架建筑形式。西方则对于坚硬且稳定的石材极为看重,这也是因为对于地中海国家和环海国家来说石材更不易被侵蚀和损坏。从人的区别来说,中国看重群体意识,邻里间相互关照,大家族不分家的思想方式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一点,而“中庸之道”也使设计者更加注重均衡和改变的建造方式,西方在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人的个体成长,强调自由发展和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思想,这便在其思考的同时形成了善于改变,富有创造力的建筑形式,使造型更加丰富多变。

4总结

总而言之,不论中外,传统建筑都是国家历史文化的缩影,代表了国家某时期的艺术特征,体现人民的思想观念,理念、思维方式、地形特征、气候环境、当地材料差异造成的建筑形态差异,使现实世界丰富多彩。探究中外传统建筑之间的差异性,也使我们更深一层认识不同文化背景所产生的不同建筑形式,在探索之中挖掘对于我们来说适用的建筑形式,形成融合与创新。

参考文献

[1]高诗尧,孔祥涵.从建筑艺术的特征看中西方文化及设计理念的差异[A].成都蓉城美术馆.中国创意设计年鉴论文集2013[C].:成都蓉城美术馆, 2014:5.

[2]李云川.谈中西方建筑设计思维上的差异[J].山西建筑,2014,40(26):18 -19.

[3]何青.浅析中外古代建筑艺术特点差异比较[J].大众文艺,2012(24):288.

[4]刘长发.中外古代建筑艺术比较研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97-100.

[5]张汇慧.高与广的对峙——从传统建筑布局看中西方文化差异[J].福建建筑,2015,{4}(06):1-4.

作者简介

贺璇(1997——),女,汉族,山西省长治市,硕士,陕西师范大学,艺术设计。

作者:贺璇

上一篇:护理品管圈论文范文下一篇:icu护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