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和谐教育的中学历史教学设计

2022-09-12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提到“把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地位, 保障教育公平, 构建健全的教育体系, 建设学习型社会, 促进全民族素质不断提高”。这说明,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 教育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1 和谐教育的内涵和意义

《现代汉语辞典》中“和谐”的解释是“配合得适当和匀称”;《教育大辞典》中的解释是“事物或现象各个方面的协调, 配合与多样性的统一”;此外, “和谐”常指部分与部分, 部分与整体间的协调。

和谐教育, 包括“和谐社会的教育”和“和谐个人的教育”两层涵义。“和谐社会的教育”是指教育要面向全体成员, 动用整个社会资源, 调整各人之间的关系, 使社会整个大系统得以发展的教育。

2 社会主义和谐教育理念的意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以人为本。只有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才能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和谐社会既是物质生态、制度结构的和谐, 更是人的和谐。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 教育不仅能提高公民的综合素质, 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管理水平, 而且通过对人的培养与陶冶, 能促使人意识的觉醒和精神的提升。

3 面向和谐教育的中学历史教学设计

反观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 由于缺少和谐理念, 导致课堂教学偏重知识的灌输, 教学各元素结构欠合理, 关系欠和谐, 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全面、自主发展。所以, 和谐教育应该是以和谐师生关系为纽带, 双方共同作用而实现个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一项活动。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 并结合新课程的相关理论, 笔者得出思考:应该让和谐理念进人中学历史课堂, 构建全新的历史课堂教学体系。

3.1 实现师生关系的和谐

在课堂教学中, 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和谐, 是构成课堂能否和谐的主体。为此, 教师应把握好以下两个关系。

3.1.1 师生关系

师生之间的情感是师生关系的核心。有一份调查表明, 无论是学生, 家长还是教师, 在对教师素质的重要性进行排位时, 都将“热爱学生”放在首位。这说明, 师爱对于创建和谐课堂是极其重要的。当然师爱要注意度的把握, 师爱是“泛爱”, 不是“偏爱”, 师爱是“严爱”, 不是“溺爱”。

师生之间的平等、友好、和谐是师生间心灵的相互沟通。师生间友善的情感交流, 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 能够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 使学生愉快地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 教师是学生学习环境的营造者、学习过程的参与者、问题讨论的合作者、学习方向的指引者。

3.1.2 生生关系

新课标要求学生间体现出平等、互助、合作、竞争的关系, 其中主体是合作, 同学间通过交流与合作, 取长补短, 达到同学间的“和谐”, 并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合作的成效, 体验合作的快乐。

总之,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 和谐的师生、同学间的关系营造了和谐的课堂氛围, 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2 课前进行充分准备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备课中要实现“文本”向“人本”、“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的两个转变。这种转变折射出在对“文本”即书本等资源的讲授中通过师生、生生的互动交流达到学生掌握知识、提升能力的目的, 实现教与学的和谐。因此, 在课前准备中, 要改变过去的备课模式与思维, 在突出“人本”、“生本”的基础上, 做好以下工作。

(1) 分析学生知识结构, 能力结构, 思维习惯, 身心状况, 以增强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便于教师与学生交流和沟通, 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研究重组教学内容。抓住重点, 突破难点。教学进程要非匀速运动, 内容有祥有略, 循序渐进, 既要适应学生的当前学习, 又要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还要充分地设计多样有效的学生课堂活动, 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3) 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精心选择教学的形式、方法和手段, 以保证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各种素质。教学的方式、方法手段的选择, 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要选择、对比、优化、确定适用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在不同环节, 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 给学生不同的刺激, 增强学生的新鲜感和好奇心,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促进学生积极有效的学习。

3.3 创设轻松自然、整体灵活的教学流程

在课堂上, 首先教师要轻松起来, 让微笑成为教师课堂的基本表情。其次, 教师不要刻意让学生体验学习压力。对于历史知识的呈现也要轻松、自然。通过轻松的形式呈现抽象的知识, 使学生不知不觉进人学习状态。

教学流程的创设要体现完整性, 从导入新课到总结, 各教学环节应该前后联贯。如采用: (1) 激趣引入。投影显示相关历史照片, 自然导入新课。 (2) 在新课传授中, 用投影显示历史素材, 通过史料分析, 使学生透过现象认清本质。还可以补充一些电影情节烘托气氛。此外, 还可以精心设计提问, 不同层次的问题安排不同水平的学生回答。 (3) 通过课堂提问等形式评价教学效果, 进行总结反馈。

当然, 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 教师还应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 不断地进行动态调节即体现教学流程的灵活性。以激发学生的活跃思维, 扩大学生的活动面, 提高教学效果。

3.4 科学合理的运用评价手段

评价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能够影响、改善教学环境。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评价的手段来改善课堂教学环境。历史课堂教学是一个流动的过程, 教学活动中随机性、生成性、偶发性的教学行为都为教师的点评提供了契机, 教师进行即时性评价就能达到为他们拨开云雾、识别真伪、提高认知能力的目的。在课堂上, 老师应该弄清学生的思维轨迹, 对于学生正确独到的观点, 应给予表扬和肯定, 放大“亮点”;对于学生不够完整的见解, 应该进行点拨, 培植“生成点”;对于学生认识中的偏颇, 应该直言不讳地加以引导, 纠正“错误点”。从而让学生在平等课堂上有个性地发展, 最大限度地达到课堂的和谐。

总之, 和谐的历史课堂是神奇的, 熏陶着学生的灵魂;和谐的历史课堂是智慧的, 给予学生无穷的力量。构建和谐的历史课堂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 它容纳了师生情感、学生友情、教育艺术等因素, 因而构建和谐的历史课堂是一门学问, 也是一门艺术, 需要我们每个历史教育工作者去不断地探索。

摘要:本文论述了和谐教育的内涵及社会主义和谐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提出了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建立面向和谐教育的教学设计措施。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探讨中学历史教学的和谐教育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和谐教育,中学历史,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M], 1990.

[2] 袁自煌.教育的九大和谐关系[N].光明日报, 2006.

[3] 邢真.和谐教育[J].上海教育科研, 1999.

上一篇:农村初中英语教学如何防止学生两极分化下一篇:运用教材和地方资源引导学生快乐作文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