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艺术论文范文

2022-05-11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书法艺术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中国书法艺术是一个充满线条矛盾的有机统一的世界。书法线条组合关系的整体和谐,是人类和谐意识的必然反映,是民族哲学观念的艺术外化。书法作为以线条为主要表达方式的造型艺术,意象表达是其主要特征。书法的意象表达是通过艺术构造完成的,书法意象具有“立象以尽意,得意而忘象”的内蕴,自然和人文的逻辑指向,书法意象的构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第一篇:书法艺术论文范文

米芾书法艺术欣赏

摘要:宋朝在中国文化史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书法上,宋朝最终打破了唐朝的法度,让尚意倾向占据上风,从而在书法史上做出新的贡献。米芾是这一时期杰出的代表,他开创新的风气,新的流派,给人以不同寻常的审美观念。米芾的书法对于当代书法总结历史规律、从理论与历史研究中开拓未来、探求新的生命、新的活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宋朝文化;米芾;书法

在中国文化史上,书法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各个朝代的书法家,灿若群星。宋代书法家米芾则是我国书法史上一颗耀眼的明星,他的书法艺术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世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米芾的书法,直追魏晋至宋代诸多名家,而自成一家,跌宕跳跃,情趣横生,自谓八面出锋。其以善书而名垂青史。善诗,工书法,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初师欧阳询、柳公权,字体紧结,笔画挺拔劲健,后转师王羲之、王献之,体势展拓,笔致浑厚爽劲,自谓“刷字”,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代四大书法家。

米芾对书法的分布、结构、用笔,有着他独到的体会。在气势上飘逸超迈、风格上沉着痛快,在多姿的变化中达到整体的统一,把裹与藏、粗与细、疏与密、繁与简等各种矛盾的因素对立融合起来,“犹如一佳士也”。章法上,重视整体气韵,兼顾细节的完美,书写过程中随机应变,独出机巧。董其昌评米芾曰:沉着痛快,直夺晋人之神。米元章书,笔锋灿烂,少奇多怪,意到力寡,正当逸处,却有懒笔。如高阳酒徒,醉后便欲凭儿。可见米芾书法的多姿之处。米芾自称自己是“刷字”,体现他用笔迅疾而劲健,尽心尽势尽力。他的书法作品,大至诗帖,小至尺牍、题跋都具有痛快淋漓,欹纵变幻,雄健清新的特点。他的书法《研山铭》手卷,分三段。在运笔上刚劲强健,具奔腾之势,筋雄骨毅,变化无穷。结字上,自由放达,倾侧之中含稳重,因而端庄之中婀娜多姿,较之《多景楼诗》、《虹县诗》虽然少些飞白灵动,但是更具刚劲、奔腾、沉顿雄快,是米书成熟之作,为米芾书法中之精品。启功先生赋诗赞曰:“羡煞襄阳一枝笔,玲珑八面写秋深。” “蜀素”是北宋时四川造的质地精良丝绸织物,上织有乌丝栏,制作讲究。丝绸织品的纹罗粗糙,滞涩难写,故非功力深厚者不敢问津。《蜀素帖》书于乌丝栏内,但气势丝毫不受局限,率意放纵,用笔俊迈,笔势飞动,提按转折挑,曲尽变化。”拟古”二首尚出以行惜,愈到后面愈飞动洒脱,神采超逸。米芾用笔喜"八面出锋",变化莫测。此帖用笔多变,正侧藏露,长短粗细,体态万千,充分体现了他“刷字”的独特风格。因蜀素粗糙,书时全力以赴,故董其昌在《蜀素帖》后跋曰:“此卷如狮子搏象,以全力赴之,当为生平合作”。丝绸织品不易受墨而出现了较多的枯笔,使通篇墨色有浓有淡,如渴骥奔泉,更觉精彩动人.米芾传世作品中,大字书法很少,大字也非米芾所长,在《虹县诗卷》中所表现的线条的轻重缓急,提按顿挫上节奏感极强,结构富于变化奇崛,用墨浓淡干湿,浑然一体,得天成之趣。从中看出米芾的高超的书法技艺。米芾的书法《苕溪诗卷》通篇字体微向左倾,多攲侧之势,于险劲中求平夷。全卷书风真率自然,痛快淋漓,变化有致,逸趣盎然,反映了米芾中年书的典型面貌。吴其贞《书画记》评此帖曰:“运笔潇洒,结构舒畅,盖教颜鲁公化公者。”道出了此书宗法颜真卿又自出新意的艺术特色。

米芾的书法中常有侧倾的体势,欲左先右,欲扬先抑,增加书法作品中那种跌宕跳跃的风姿、骏快飞扬的神气,让书法充满了十足的动感,出于天真自然,而不矫揉造作。宋、元以来,论米芾法书,大概可区分为两种态度:一种是褒而不贬,推崇甚高;一种是有褒有贬,而褒的成分居多。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米芾书法的技法纯熟、用笔灵活多变、字体结构险奇,在书法名家中独树一帜,对后世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米芾的书法艺术特色的形成,离不开当时的时代背景。宋朝是书法一个很特别的时期。书法艺术在晋朝达到辉煌的巅峰以后,唐朝的繁盛在经过频繁而惨烈的战乱之后,文化遭受到严重的摧残,自二王变法而奠定的形式技术基础在唐代得到充分的巩固和发扬之后,却在唐末五代的动乱中遭到了严重的流失。欧阳修感慨:余尝与蔡君谟论书,以谓书之盛莫盛于唐,书之废莫废于今。感慨笔法中绝。赵构亦认为:本朝承五季之后,无复字画可称。在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宋朝书法走上了尚意的道路。

自宋立国,偃武修文,文化逐渐复兴,然而书法方面虽然有些一己之得,但是古法尽失,虽有发展却有局促之憾,没有承古开新的大气象,也难以成为影响后代的艺坛巨匠。古法不讲是当时的宋朝书坛的明显特征。当时的环境不是以书法为尚,宋初期对于书法的不重视让书法发展很是缓慢,书家成长环境的土壤更是贫瘠不堪。欧阳修通过编撰《集古字》,研讨前代今世书法的演化与得失,对北宋中期以后的书法热潮的兴起无疑是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书法开始以一种尚意抒情的新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宋朝书法尚意,是朱熹大倡理学所致,意之内涵,包含有四点:一重哲理性,二重书卷气,三重风格化,四重意境表现,同时介导书法创作中个性化和独创性。书家除了具有"天然""工夫"两个层次外,还要具有“学识” 即“书卷气”,一改唐楷的面貌,直接晋帖行书遗风,形成的尚意书风对苏黄米都造成了很深的影响,开始了宋朝尚意书风的艺术形式。人类按照美的法则创造世界,在书法中也不例外,各个时代书法的美也表现不同,每个时代的美也各有特色,无可替代。

尚意书风在米芾身上有着明显的展现。米芾书法的艺术特色,来自他对于书法艺术的追求,让他的书法在技法上师承古法,并自创“刷”字,丰富了书法用笔的技巧。米芾早年以唐楷入手,这是当年学童学书的风尚,也由于唐距宋代不远,书迹碑刻相对容易寻觅,可以就近取材。因此,米芾早年对唐代著名的楷书大家如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乃至当时的著名书家周越、苏舜钦、蔡襄,认真学习取法。元丰三年八月,米芾作观唐阎立本《步辇图》题跋,这是目前所能见到的米芾有明确书写年代的最早的墨迹,可以明显地看出他对二王、唐初欧阳询、褚遂良的学习,结字、用笔皆有来历。总体而言,米芾的确力求近古,不染时习,有着特立独行的书法追求。

纵观中国文化史,书法作为中国一个独特的艺术形式,从汉字诞生起,便有了书法艺术。古老的甲骨文、青铜器铭文,到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的形成,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书法艺术特色。比如,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宋朝尚意书风的影响也让米芾的作品中充满了时代的特征,代表了那个时代的独特风格,因此米芾的书法活动也是社会本质与书法本体的显现。米芾的独特书风受到后人的喜爱,很多人在奇崛一路上都学习米芾的书法风格。

米芾的书法艺术成就,得益于他对书法艺术的热爱,他搜求法贴,学习临摹,狂热到不可近乎不可理喻的程度,号称”米颠”。

一部中国文化史,其实就是无数中国人上下求索的奋斗史。一部书法史在相当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书法家的历史。北宋的书法史如果没有米芾这样的杰出人物,必定黯然失色。米芾的意义在于开创新的风气,新的流派,给人以不同寻常的审美观念。米芾的书法对于当代书法总结历史规律、从理论与历史研究中开拓未来、探求新的生命、新的活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

【参考文献】

[1]金学智.上海书画出版社《书法美学谈》,2003.3

[2]莫武.河北教育出版社《米芾》,2003.5第一版

[3]陈炎、王小舒.《中国审美文化史》,2007.9第一版

作者简介:陈维,女,1991,河南大学艺术学院2012级研究生,书法专业。

作者:陈维

第二篇:书法艺术的艺术美意象构成

摘要:中国书法艺术是一个充满线条矛盾的有机统一的世界。书法线条组合关系的整体和谐,是人类和谐意识的必然反映,是民族哲学观念的艺术外化。书法作为以线条为主要表达方式的造型艺术,意象表达是其主要特征。书法的意象表达是通过艺术构造完成的,书法意象具有“立象以尽意,得意而忘象”的内蕴,自然和人文的逻辑指向,书法意象的构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此,书法艺术与人类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与人们艺术美的审美理想有着密切的关系。正确地鉴定书法艺术美的意象构成,对提高人们的自觉意识和提高审美能力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书法艺术;艺术美;意象;意象构造

1.基础本质:书法艺术的感性对象

1.1客观看待书法艺术

书法艺术的称谓有两种,一是书法,一是书道。如画家孙光先生书法则属书道。我们中国叫书法,日本叫书道。书法是重在“法”上,书法艺术是重在“情”上。书法的“法”是书法艺术的基础,是为书法艺术而服务的,是保证书法艺术的发展做准备的。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把古人造字方法归纳为六种,称为“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象形文字象图画一样再现自然,记载自然,传替自然信息,这种象形之美,就是中华书法艺术的美的萌芽和灵根,是先人书法美的伟大创造。

从字面上看,我个人认为书道之称比书法之称更为贴切一些。因为“法”是一种硬性的规定,“道”是一种能伸能屈的柔性原则,所以说,法与道之间从独立的角度来讲,它们各自有着各自的内涵,各自有着各自的职责,各自有着各自的境界。概念不一样,所属的范畴不一样。“法”是无血无肉的机械的死东西。“道”是有血有肉有情的自由的善变的活物。艺术呢,来源于生活,它和生活的常理是一样的。

1.2客观探索艺术美的本质

艺术美就是艺术形象的美。人们只有通过对艺术形象的欣赏才能够感受到艺术作品的美。艺术是需要人们接受的,音乐需要人去听,舞蹈需要人去看,影视剧需要人去欣赏,至于绘画、雕刻、建筑、文学等,也都需要人去欣赏或阅读的。无论看与听,单一的还是综合的,都牵扯到怎样看,如何看,也就是欣赏问题。任何艺术形式都不能离开艺术形象的描绘,没有了形象艺术本身就不存在了。

2.中介本质:书法中的审美意象表达和其工整与精致之美的构成性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说:“书者,如也”[1]。如什么呢?蔡邕在《笔论》中说:“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2]姜澄清先生认为蔡邕“象”就是“意象”这指的是“创作者心中应存其意象”[3]。“形者象也,势者意也。”韩玉涛先生对书之势做如是说:“势就是风骨,势就是境界,势就是意象”[4]。由“书——如——象(像)——意象”的逻辑推演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书者,如也,如意象也。

中国书法艺术表现出来最基本最普遍的是一种精神状态的审美范畴——整齐、协调、精巧、完美,使人发出巧夺天工和恰到好处的由衷赞美。中国书法中的工整、精致还有严谨、讲究、细腻的内涵。在书法艺术的欣赏过程中,产生这类审美感觉的是与品读小篆如《峄山碑》、欧阳询的楷书《九成宫醴泉铭》、赵孟頫小楷《妙严寺记》等分不开的。小篆的线条粗细始终如一,结字过程中的布白是如此的均衡,令人不敢相信是出自人工的书写;欧阳询楷书的点画精细、结体严谨到无可挑剔的地步;赵孟頫的楷书笔画匀称秀美、结字严谨爽朗,显示出精致而俏丽的风格。可以看出,这些佳作的共同特征是:用笔精到、结构严谨、行款齐整、其中还不乏各种对比变化,把不相协调的因素引向一致,使之达到更高一级的协调。所以书法意象的形成不是死板的、具体的,而是变化的、虚化的,是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由主客观相互交汇作用产生的审美体验。

3.核心本质:书法意象表达艺术美的逻辑指向

3.1立象以尽意与书法艺术美内蕴

中国书法以“意象”的文化渊源可以追溯到《易》学思想和道学精神上。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一文之首指明“象”与“意”的关系:“圣人作《易》,立象以尽意;意,先天,书之本也。象,后天,书之用也。”意象二字一隐一显,一本一用,概括得完整而精准,成为书法创作和赏评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提出了十条评论标准,即所谓“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辉穆,三曰笔法跳越,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发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5]郭绍虞在《怎样欣赏书法》中提出了六条标准:“一、形体,看结构天成,横直相安;二、魄力,从笔力用墨看;三、意态,要飞动;四、流派,不拘泥碑帖,不以碑的标准看帖;五、才学,书法以外关系;六、气象,挥朴安详。”

3.2书法意象的自然取向的艺术形态美

唐代李嗣真在《书后品》中评价王羲之书法时写道:“正体如阴阳四时,寒暑调畅,岩廊宏敞,簪裾肃穆。其声鸣也,则铿锵金石;其芬郁也,则氤氲兰麝”;其草行杂体“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瑾瑜烂而五色,黼绣摛其七采……”[6]这其中“有天时意象,有景观意象,有人物意象,有色彩意象,有声音意象,有香味意象,有肤觉意象……”[7]书法作为艺术表现形式必然是人类追求自由,渴望窥见自然变化奥秘的手段,因此以自然之象喻书或是由书想到自然之象,都如马克思所说艺术美是“对自我本质力量的确认”的表现。

3.3书法意象的人文取向的艺术形体美

“若而书也,修短合度,轻重协衡,阴阳得宜,刚柔互济。犹世之论相者,不肥不瘦,不长不短,为端美也……瘦而露骨,肥而露肉,不以为佳;瘦不露骨,肥不露肉,乃为尚也。”[8]书法中人的意象美,也在由表象到内在的发展。由此推及杨雄的“书,心画也。”书法美的赏鉴本身就体现了古人对自己身体的认可与欣赏,正如黑格尔在《美学》中说:“自然美的顶峰是动物的生命美。而最高级的动物美正是人类形体的优美。”

4.超越本质:书法创造过程中的意象构造

首先是意在笔先的构思过程,王羲之所谓“意在笔先”的“意”,“并不是指某种抽象的道理,而是指具有艺术完整性的构思成果,也就是在形象、理性和感情相统一基础上所构想的具有完整性的艺术形象”。创作过程中的调整、安排,这可以分为创作中和创作后两个阶段。创作中的调整主要指对章法构成的安排,这其中涉及阴阳、刚柔、动静、疏密、巧拙、浓枯、畅涩等一系列对立风格技法的调和、转换。经由以上几个步骤,书法作品被创作出来,它的物化形态之中蕴涵着作者及其所处时代、社会的风格特征与审美取向,这些都将沉淀为书法意象的内质,伴随着欣赏者的发掘而显现为艺术化的意象。

5.结语

中国汉字具有近六千年的发展史,虽经多次变革,至今仍在应用,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字,它不仅可以应用于日常交流,而且还能象音乐绘画一样作为艺术欣赏。书法艺术作为东方艺术的代表凝聚着无数先辈的智慧创造,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已为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喜爱。让我们了解祖国文字,培养民族自豪感,激发我们的爱国主义思想是中国书法的特殊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序.中华书局,2009.

[2]蔡邕.笔论.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3]姜澄清.中国书法思想史.河南美术出版社,1994.

[4]韩玉涛.中国书学.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

[5]康有为.广艺舟双辑.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

[6]李嗣真.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7]金学智.中国书法美学.江苏文艺出版社,1994.

[8]苏轼.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作者:张耘

第三篇:石涛书法艺术欣赏

石涛,本姓朱,名若极。为僧后法名原济、道济,字石涛。题画别号甚多,如苦瓜和尚、清湘老人、清湘陈人、大涤子、瞎尊者、阿长、济山僧等。石涛是个极有天份的书画大家,作书作画,不宗旧法而变化迭出,一生主张我用我法。其以“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精神,在山水画创新上成就很大。他是中国艺术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既是绘画实践的探索者、革新者,又是艺术理论家。著有《石涛画语录》。正是在其辉煌的绘画艺术映照下,很多人往往忽略了石涛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研究者也甚少,以前的学者大多只是在某篇论述石涛绘画或画语录的文章中附带提起,一般很少笔墨去详细的介绍。一些书法理论家们在谈到清初书法时,尽管也提到石涛,肯定他的书法成就,但又认为他主要以画名所盛,于是也就轻轻放过。

石涛单独的书法作品流传很少,但我们还是可以在其画作题款中一窥这位全能的艺术大师在书法上的成就。

石涛小楷学钟王,再学倪云林、苏东坡,后融入魏碑隶意,多方笔意味,中年写得清润,晚年写得方硬老到,偶见丰肥。行书学“二王”与董书,后浸淫魏碑,中年写得潇洒飘逸,晚年墨点多现纸上,丰腴潇洒、苍润遒劲。草书脱胎于自己的行楷书,无定法,带有浓重隶书意味,晚年写得丰满灵动。

石涛书法艺术上有三个显著的特点。

第一,不拘一格,我自用我法。画法上石涛采众家之长,学米、倪等大家,又关心学习新安画派等同代画家,总结艺术所得,拓宽自己的艺术道路,不囿于某一家之笔墨之中。石涛16岁时就在题跋上著有“我自用我法”表明自己的艺术态度。同样在石涛书法艺术中,强调博采众取,其所学“二王”,直至汉魏古碑,多用方笔,楷书、行书极富隶书意蕴,草书学张旭、颜真卿,亦学苏轼。尤其能够在众取的同时,不拘一格,不法一法,集前人书法自创我法,而能“我自用我法”。 清代李遴写过《大涤子传》,他多次谈到石涛的书法艺术与书法理论,这是一部非常难得的重要资料。文中记“临古法帖,而心尤喜颜鲁公”,道出了石涛尤其喜欢学颜体。“或曰:‘何不学董文敏,时所好也。’即改而学董,然心不甚喜” 说的是有人跟他说为何不学董其昌之字,石涛虽然不太喜欢董其昌的字,但也去学了一段时间,对董字进行了一番研究。正是石涛这种兼收并蓄的态度和化古出己意的态度,使得他能够一扫明末清初盛行的仿古习气,独树一帜、标新立异。

第二,“但书时用画法,画时用书法”。他的书法作品大多是作为题跋的,画上的书法比例很大,占了很重要的位置。他的书法面貌与绘画风格形影相随,亦步亦趋,互相辉映,我们在欣赏其画作时能够强烈感受到其书法风格和绘画面貌极为舒服和契合之感。在中国传统艺术中,绘画的笔法与书法用笔有密切关系。二者关系的这种密切性集中表现在以下诸方面:书法和中国画都使用笔墨,执笔运腕的方法基本相同;书法中的‘八法’(永字八法)和中国画轻重急徐、刚柔虚实的用笔之道有相通之处;书法的行文布白和中国画的布局章法亦有相类之处;书法讲究线条美,中国画同样讲究线条美。”石涛在他的《画语录》中肯定书法与绘画的理论相通,又肯定书法与绘画的笔法津梁相通。他曾在《柴门徙倚图》画跋中专门论述道:“古人以八法合六法而成画法,故余只用笔勾勒,有时如行、如楷、如篆、如草、如隶等法,写成悬之中堂一观,上下体势,不出乎古人之相形取意。……”何况石涛书十分赞同“书画同源”之理。他的书法影响画法,画法的开拓同样反作用于书法。故其书法变化万千,天真烂漫,十分生动。石涛深知“书画同源”之理。“故画中之六法,又可征诸书道:骨法用笔,书人之楔折匀转也;经营位置,书人之结体布白也;传移模写,书人之临碑摹帖响拓变钩也;应物象形,书人象形状物,不重具象之形似,重抽象之意趣。……随类赋彩,书人藉墨之六彩以赋予抽象之形体;曾见石涛册页,上题‘此如鲁公书’,系用中锋、阔笔、焦墨画成,用书法之技巧、原理、意象,表现而为画法,至此书与画之津梁打通,其理论和技巧自然也可以相互为用,互相影响。”

第三,“笔非生活不神”。石涛书法不但法古人,更重要是脱胎于生活,“生活”就是要把握自然与人生的丰富性、多样性,以及一种内在的统一。故石涛书法独具个人风格与时代气息,草、行、楷、隶意味相连,不绝不断。石涛一生以黄山为师,搜索奇景,成竹于胸;黄山之奇石怪松,千变万殊、鬼斧神工之造化,早已融入石涛万法之中。“山川万物皆为我师”。石涛生于明朝末年,一个“天崩地解”的时代,他是明朝王室后裔,少时被迫出家为僧,一生飘零,又曾经背着家国之痛两次见驾康熙,阿附权贵,晚年后又十分后悔,生活凄苦。实际上他一生都生活在这些矛盾和痛苦之中。这些特殊的生活经历,使他的书画作品十分富有思想情感和个性。整体来说,石涛的个性偏向刚强与桀骜不驯,他的书法作品方笔较多,流露出震撼人心的力量和自由奔放的个人风格。陈传席在《中国山水画史》石涛章节中说:“痛苦、矛盾乃是产生伟大艺术家的最好土壤”。这些不平常的生活,给石涛书法艺术增加了独到的色彩,使其书法呈现异样的光彩。那独特古拙的造型结构,傲岸不训的意味,富于个性风采的笔墨,都展现了石涛复杂的内心世界。

石涛的艺术成就在清朝画坛是独树一帜的,他打破清初画坛受董其昌摹古成风的影响,自用我法挥写山水,在画坛标新立异,异军突起。同样他的书法成就也给了后人很大影响,他的“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精辟论断,既是是山水画家在“画坛探宝”必须遵循的法则,也为后人在学习书法中向生活里汲取滋养的提供了启迪。

(作者单位:河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

作者:居 瑢 常文婷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书法艺术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艺术论文范文05-08

写艺术论文范文05-09

皮艺术论文范文05-09

艺术生论文范文05-09

空间艺术论文范文05-09

景观艺术论文范文05-09

艺术消费论文范文05-09

艺术形象论文范文05-09

艺术人才论文范文05-09

染织艺术论文范文05-09

上一篇:教育管理方向论文下一篇:改革开放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