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科学研究论文

2022-05-12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教育科学研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对推动教育宏观决策,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繁荣教育科学发挥了巨大作用。本文分析了过去五年省教育科学规划工作,总结研究经验,对推动省教育科学事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第一篇:小学教育科学研究论文

基于科学素养培养的农村小学科学教育研究

【摘要】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本文剖析了目前农村小学科学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基于科学素养培养角度提出了应对措施,对加强和提高农村小学科学教育实效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农村小学 科学素养 科学教育 应对措施

科学素养是公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民族素质的主要标志,科学素养的提高离不开科学教育,尤其是小学科学教育[1]。科学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将小学科学重新定义为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由于我国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农村小学科学教学面临着许多现实困难。如何基于科学素养培养,加强农村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便成为了农村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问题。本文从科学素养的培养宗旨出发,基于现状对加强农村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进行了相关研究。

1.科学素养的内涵

科学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小学科学教育能够强化学生的“终身学习”理念,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1]。《课程标准》在科学课程总目标下,提出了三维分目标,即科学知识、科学探究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小学科学教学应紧紧围绕着这三个维度,转变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以科学素养养成为核心进行教学。

2.目前农村小学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广大农村地区按照要求虽然普遍开设小学科学课程,但仍存在这较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教育理念相对落后

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农村小学科学往往被视为“副科”,普遍存在科学课被挤占现象。任课教师多为兼职,缺乏专业背景和教学方法[2]。虽然科学课程的开设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科学知识传播的作用,但很难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不能很好的挖掘学生的创新和创造潜能。

(2)教学环境有待进一步提高

小学科学作为探究、验证性的课程,其教学过程需要依托于科学实验作为支撑[3],各地教育局虽然下拨了实验器材,能满足最基本的科学教学要求。但是,农村小学中缺少专职实验室管理教师,实验器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和及时维护,导致农村小学科学教学欠缺对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4]。

(3)地区优势有待进一步发掘

受办学条件、地理和文化因素的限制,短时间全面提升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环境确实存在困难。同时,农村小学科学教学也拥有着亲近自然、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等地区和资源优势,由于缺少专业教师资源和针对性的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研究,目前农村小学科学的教学活动大部分还做不到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和提升科学教学实效[5]。

3.提升农村小学科学教学实效的对策

(1)加大专职科学教师培养,增强师资力量

科学教师肩负着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任,针对现状应采取措施增强小学科学教育师资力量。首先,应加强专职教师的专业和实验培训,提高农村科学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其次,应引导更多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到农村去任教,充实农村教师的新生力量;再有,应有计划地组织农村老师和县城骨干教师交流学习,促进农村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高素质的师资力量的培养,能够为科学素养的培养提供强力基础。

(2)加大农村小学财政投入,改善教学环境

实验室建设是开展小学科學教学的基础性条件,教育管理部分应以提供专项资金的形式引导农村小学实验的建设和更新维护,加强标准实验室的建设,为科学教学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3]。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自然界事物的初步能力和进行科学实验的初步技能,提高其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科学探究技能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加大优质精品课程建设,实现资源共享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提供了可能。首先,将优质课录制成视频或者网络远程教学,使偏远地区学生也能接受优秀老师授课;其次,教学课件、案例等资源共享,能够帮助农村科学老师更好的准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再有,应组织农村小学集体备课和网络教研,多渠道共同开发教学资源[5]。小学科学精品课建设能够使农村学生享受到更好的教学资料,加强其对科学知识进行理解,促进其科学素养的提高。

(4)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提高教学实效

农村小学处在一个较为广阔的自然空间,科学教学应充分利用乡土教材,学校周围的蔬菜大棚、养殖场、花卉种植园等就是一个天然的科学课程实践基地,在天然课程课堂中引导学生亲近自然、探究自然可以提高农村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4]。同时,科学教学应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积极安排家庭小实验、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实验竞赛和体验活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1]。

4.小结

小学科学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其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课程。只有从实际出发,基于科学素养培养角度因地制宜综合采取措施,才能全面提升农村小学科学的教学环境和教育实效,促进农村地区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蔡红颖等.谈小学科学教学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3(9):168.

[2]王俊卿.农村小学科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措施[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4(10):61-63.

[3]冷冰.因地制宜上好农村小学科学课——浅议农村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J].菏泽学院学报,2014(6):160-162.

[4]宋晓玉,谢丽华.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科学课教学的实效性[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3(11):73-74.

[5]孙伟.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的困境与对策[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4(9):49-50.

作者:鲁永昆

第二篇:深化教育科学研究,促进广东教育发展

摘 要: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对推动教育宏观决策,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繁荣教育科学发挥了巨大作用。本文分析了过去五年省教育科学规划工作,总结研究经验,对推动省教育科学事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广东;教育科学规划;研究特点;问题;展望

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6年-2010年),是广东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服务于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又要适当超前于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在省教育厅、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全省的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本文对“十一五”规划中已立项的项目进行了分析,对过去五年以来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的特点、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以及对今后一段时期全省教育科学事业的展望。

一、研究特点分析

“十一五”期间,我省共有1081项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立项规模与数量较“十五”规划有较大增长。课题申报情况分布在基础教育研究426项、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232项,高等教育研究226项,思想政治与德育教育研究55项,教育技术学研究46项,体卫文化研究50项;申报单位分布在本科高职院校659项,中小学312项,省市教科研类单位110项。纵观这五年来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的实施情况,我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的研究特点主要呈现出如下几个方面:

(一)选题的规模扩大,研究的视野进一步拓展。

从2006年—2010年的立项情况来看,各市县和学校的研究呈现出研究多向性发展的趋势,研究领域由微观向宏观发展,由过去只注重教育内部问题的研究向同时关注与教育密切相关的外部问题的研究发展,涵盖各级各类教育,大大拓展了研究者的学术视野(如表1)。基础教育领域方面,主要围绕基础教育改革中急需研究和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研究。如教学教法、课程开发、家校合作、品德教育、中学教师发展以及留守孩子的教育等方面。本科高职教育领域集中在学生创业能力研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农民工继续教育研究、建设和谐校园、产学研实现途径研究、实验教学研究等方面。此外,教育技术、农村教育、体卫教育、协同教育等方面的研究也不同程度地进入科研工作者的视野。

(二)研究内容不断创新,研究方法逐渐科学化。

随着教育科研的不断发展,课题研究的领域越来越宽广,同时,研究的方法也越来越多样化。教育管理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协同发展理论、教育经济学理论、教育社会学、教育行为组织学等这些新的理论的引入和运用,对提高我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理论水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此外,对课题的研究也不再局限在理论性研究上,众多的课题引入了比较性研究、构建模型研究、实验研究、应用性研究、互动式研究等方式,逐渐摆脱了纯理论性研究,延伸至实践性研究上,重视其研究的实效性与价值性,大大增强了科研成果的信度与效度。

(三)研究的方向越来越注重现实问题的应用性。

五年来,我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一直致力于为加强广东省教育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的研究,把珠江三角洲教育现代化问题;农村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改革和发展问题;教育信息化与国际化问题;高校科技发展问题列入研究范围内。重点研究教育结构问题,改善和完善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问题,并且强调课题研究的实效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这些课题,一方面加强对教育宏观决策有直接影响的实证性研究和对策性研究,增强教育科研为宏观决策服务的功能,重视把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可操作的方案,直接作用于教育改革与实践;另一方面则是重视开展对教育教学改革实际过程中的指导性研究。围绕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推进新课程改革、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等方面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总结新经验,探索新规律。

二、取得的经验

(一)必须创新科研管理方式,提高科研信息服务水平。

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申报、评审工作是一个非常艰巨的大工程,如果单靠纸面上的操作,会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评审工作实现信息化大大减少了项目管理过程中资源浪费的现象,提升了工作的效率。近年来,我省建立广东省社科规划办网、广东省社科规划项目申报系统、广东省教育科研管理系统、广东省教育厅科研处数字科研服务平台,同时还链接广东省各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广东省各地市教育局以及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等国家科研机构。各科研单位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申报人员可以从平台上获取项目申报信息,接着确定申报项目,上报项目申报书。随之而来的印刷、用纸等办公费用以及传递过程中的大量邮资、路费相应缩减,信息传递与交流的周期更加快捷。

(二)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实行分类指导,统筹管理。

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面向地方高校、职业院校、中小学幼儿园和其他各地市教育科研机构。不同层次的学校与科研机构,不同学科的课题,以及课题承担人的学历背景、工作性质和自身的条件存在差异性,因此,在进行课题管理时不能用相同的标准去衡量。在“十一五”规划中,各级各类学校以及教研单位非常重视科学研究,积极申报。如图1所示,其中中小学申报项目达312项,占总项目的28.86%,高职院校项目数达659项,占总项目数的60.96%,省以及各地级市教研单位110项,占总项目数10.18%。在研究的内容中,高校以及教科研机构的课题重点在于推动学科建设、教学模式、教学实践问题方面的研究;而中小学、幼儿园的研究普遍围绕着课堂教学、学生的行为习惯、家校合作教育等能解决当前实际问题的研究,一般具有探索性、普及性、应用性和经验性。因此,在评审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学科的课题实施分类指导,要考虑到课题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在课题评审、成果评价和项目指导上,要统筹管理,注意普通性与特殊性。

(三)必须以专业性为基础,建设素质精,业务强的科研队伍。

建设科研能力较强,业务素质较高的一批科研队伍,是做好科学研究的重要保障,此外,具有勇于创新的精神,既是科研追求的最高目标,又是科研素质的最高境界。五年来,我省十分注重科研队伍的建设。项目管理专家库每年定期更新,目前,全省各级各类项目评审专家库里共有4092名专家登记在册,其中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有600余多专家,分布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以及高等教育等14个学科中。

三、在发展中需要不断解决的问题

(一)科研兴教, 科研强校的战略意识仍然薄弱。

当前,教育科学研究在学校的地位尚未确立,把科研作为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尚未达成共识。许多学校由于经费问题或科研队伍的问题而没有把科研摆在很好的位置。在边远地区或者地方性院校,课题立项很少,成果不多,既阻碍了学校教育科研本身的发展,也影响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深入推进,对教师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十分不利。据对“十一五”期间我省各高校承担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的情况分析,明显可以看出各校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高校方面,华南农业、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等高校课题立项总数排在前列;职业院校方面,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立项数量稍多。一些高职院校的立项项目很少,有的还是空白,应该引起这些学校校长的重视。

(二)课题管理需进一步加强。

课题的管理直接涉及到科研事业的发展,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发展。当前,重立项、轻管理;重结果、轻过程;重评奖、轻转化的问题依然存在。譬如,一些课题申报人和单位只顾追求课题立项数量,忽视课题的质量,课题一旦立项就束之高阁,缺乏必要的跟踪管理和检查督促措施;课题不能按时开题,开题后也没做进一步的调查研究;中期检查敷衍了事,阶段性成果就凑数侥幸过关,以此导致很多课题迟迟结不了项;结题时非常匆促,草草了事上交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课题的质量和效益。另外,在解决课题成果的推广和转化上,各级单位还没有很好地重视,相关的渠道较为狭窄,这大大影响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效率,同时也打击了项目主持人的积极性。这种成果转化边缘化的问题应该要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克服。

(三)课题经费来源单一,科研资源短缺。

广东正在建设教育强省,在教育方面,投入的资源也逐年增长,但经费用途还相当紧张。“十五”和“十一五”规划十年期间,广东共投入200万专项经费用于支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这与我省教育的规模及发展的速度,特别是建设教育强省的要求仍有所欠缺。截止2011年,我省高等教育专任教师85751人,高中阶段教育(包含中等职业教育、技工学校、普通高中)203383人,普通初中专任教师268008人,小学专任教师432451人,各级各类教师共计989593人。这样一支数量庞大的教师队伍,如果按人头分摊计算,2000-2010年期间,全省教师人年均科研经费仅为2.02元。如果将这笔经费全部投入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的教育科研,149所高校每所占有年均科研经费仅为13422.8元。由于受经费限制,“十一五”期间,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和科研单位所申报的均为自筹经费项目,严重制约了科研事业的发展。

(四)科研水平呈现出严重的地区不平衡。

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尽管在组织申报过程中,在政策与经费支持上已向欠发达地区倾斜,但由于经费、科研水平、资源等各方面的因素,粤北、粤西地区的申报积极性或者项目的质量仍然不容乐观。经统计,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中,各地区的申报情况如下表2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珠三角地区对项目申报的积极性是远远高于粤北、粤西、粤西地区。珠三角地区中广州、深圳、佛山(含顺德)、中山是排在前列的,其中广州的项目申报数占整个“十一五”规划项目的1/2,这与广州地区高校数量多,科研机构与研究资源相对集中的因素不无关系。粤北的韶关、粤西的茂名、湛江以及粤东的潮汕地区相对较好,这与当地拥有本科院校以及职业院校的因素有关。从表中也可以看出,如清远、河源、云浮、梅州、阳江等地的科研项目相对较少,与珠三角以及其他地区呈现出较大的不平衡性。

四、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一)深化对教育科学研究的认识,进一步明确教育科研的地位。

教育科研是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促进教育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强大动力。广东要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打造我省南方教育高地的目标,实际上是要增强教育的竞争实力,这种实力应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增加教育投入,扩大办学规模,改善办学条件;其次是更新教育观念,创新发展机制,提高师资水平,优化教育管理。前一种为硬实力,后一种为软实力,这两者是互为前提、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二)加强学科队伍建设,提升科研业务素质。

从目前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群体来看,高校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的教师和各地市教研室专职教育科学研究人员是主要力量。从教育科学研究队伍结构看,研究人员地区分布、学历、职称层次参差不齐,学科带头人少。因经费问题,科研资源相对不平衡,省市各地区缺少组织培训、指导,导致学科队伍呈现出越来越大的差异性。要解决上述问题,首先,要增加培训预算,积极引导,有计划、有组织地对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系统的教育理论培训,特别是项目书的写作与申报,项目的管理与结题等方面,重视发现和培养年轻的教育科研优秀人才;其次,依照有关规章制度,运用中期检查手段,加强科研的过程管理、及时发现和总结好的科研成果,通过通报表扬、奖励性追加科研经费予以正面积极鼓励。同时对因研究进展缓慢、阶段性成果低劣的课题及时加以中止和撤项,停拨或缓拨资助经费,从制度上防止科研劣品产生。

(三)继续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增加对教育科研经费的投入。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教学科研是教育事业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属于政府公益性科研项目,当前,广东省正致力创建教育强省,建设南方教育高地,在教师待遇、教学资源以及教育科研等方面已加大支持力度。各级政府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要正视教育科研在教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加大对教育科研经费的投入,在保证正常的人头经费和事业经费的前提下,设立教育科研专项经费来支持和扶植教育科学研究。此外,应拓宽科研经费来源渠道,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以课题所在单位给予相应配套支持、课题主持人争取企业筹措为辅,努力为开展教育科研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规范教育科学课题的管理,为研究成果的转化提供平台。

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覆盖了各级各类教育,涉及教育理论研究、教育政策研究、教育实践研究等领域。对广东省教育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进行研究。为进一步增强为宏观决策服务、为教育改革与发展实践服务的意识。省市各级单位应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加强教育科研成果转化与推广。首先,应加强与国家教育科学规划办的联系,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指导;其次,加强与广东各高校科研部门联系,有效利用高校科研资源;第三,密切联系课题承担者,跟踪服务,强化过程监督;最后,积极在广东科研信息网,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在网上公布立项课题和结项的研究成果,共享研究资源。通过以上措施,在现有基础上强化管理,抓住特色,推出精品。

(作者单位:莫玉音,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育评估室;黄黎露,广东省教育厅科研处)

参考文献:

李倡平.湖南教育科学规划实施五年回顾与反思[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院,2007(5):58-60.

责任编辑 朱守锂

作者:莫玉音 黄黎露

第三篇:不同科学教育范式对小学科学教育的影响分析

【摘 要】在实现小学科学教育体制改革方面,科学教育范式的转变仍然是重要的内容。为了深入了解这一问题,本文对传统科学教育范式与现代科学教育范式的差异展开了分析,并对不同科学教育范式对小学科学教育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则提出了促进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对策。

【关键词】科学教育范式;差异;小学科学教育;影响

所谓的科学教育范式,其实就是某科学的科学家群体共同遵从的行为方式、世界观、信念以及自然观。所以,同一科学教育范式下的教育理论、观点和方法是一致的。但就目前来看,国内的科学教育范式有两种,继而给小学科学教育带来了不同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不同科学教育范式给小学科学教育带来的影响展开分析,以便更好的促进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

一、现阶段小学科学教育范式之间的差异分析

就目前来看,国内小学科学教育范式主要有两种,即“传承型”科学教育范式和以“理解科学”为重点的现代教育范式。自2001年实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国内小学科学教育范式就进入到了从传统科学教育范式到现代科学教育范式过渡的阶段。而比较二者之间的差异可以发现,传统科学教育范式更注重科学的权威性,突出了一种“物化科学”。具体来讲,就是将科学独立出来,利用形式化和结构化的方式完成学术课程的讲授,继而展现科学的真实性。所以,传统科学教育范式下的小学科学教育更注重科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教育方法以“讲解和记忆”为主。而现代科学教育范式强调科学知识的人文价值,所以采用多学科交叉和历史观的方法讲授科学课程,以展现科学教育的人文性。在这种教育范式下,小学科学教育的教学目的是理解科学的本质,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为批判式和探究式。

二、不同科学教育范式给小学科学教育带来的影响

(一)传统科学教育范式带来的影响

传统科学教育范式给小学科学教育带来的影响体现在教学的方方面面,比如教育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和教学考核等。首先在教育方法上,传统科学教育范式下的小学科学教育往往采用单一学科的教学方法。而面对教育改革,小学科学教材已经开始使用分门别类的编写方式。所以,单一学科的教学方法的使用,容易导致学科间的联系被割裂,继而导致学习内容的枯燥难懂。其次,在教学模式上,传统的小学科学教学总是以教师为中心。而在这一教学模式下,学生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掌握足够的科学知识,但是普遍不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科学创新精神。再者,受传统科学教育范式的影响,小学科学教学过程采取的是提出概念、推理论证和例题阐述的理论教学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实践教学遭到了忽视,继而没能完成学生科学探索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此外,受传统科学教育范式的影响,小学科学教育以科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为主要教学考核内容。在这样的考核要求下,学生长期处在记忆科学知识的学习氛围中,需要被动的完成大多数教学内容的学习。而对于小学生来讲,考试压力将会使其丧失学习兴趣,继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现代科学教育范式带来的影响

在现代科学教育范式下,各自然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各学科间的科学技术也得到了较好的整合,继而对小学科学教育提出了综合发展的要求。具体来讲,就是小学科学需要以理解科学为核心思想,更好的将自然科学与历史学、社会学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受这种教育范式的影响,小学科学教育在教育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和教学考核方面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首先,现代科学教学范式下的小学科学教育采用的是重实践轻理论的教育方法。通过设计不同的科学实验课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完成教学内容的独立思考,并通过实验得出不同的结论。但就目前来看,由于小学科学教师普遍缺乏专业性,多数没能掌握多种教育方法,所以无法较好的讲授小学科学的综合性课程。其次,在教学模式上,现代小学科学教育需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价值观。但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目前仍处在教师问、学生答的阶段。再者,受现代科学教育范式的影响,小学科学教育开始以演绎、推理和归纳为课堂讲解过程。而这样的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但目前在模式实行方面尚缺乏指导和经验。此外,不同于传统封闭式教学考核,现代科学教育范式追求的是开放性的教学考核,以便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三、促进小学科学教育范式改革的对策

(一)注重小学科学教育

为了确保小学科学教育顺利完成教育范式的过渡,应该重新认识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性。一方面,应该适当增加小学科学教学的课时,从而避免小学科学课程的边缘化发展,继而提高教师利用现代科学教育范式开展教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教育部门需要加强对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视程度,以便从实践教学、教学考核等方面逐步实现科学教育的改革,继而促进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

(二)打造专业教学队伍

就目前来看,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性普遍不高,一些科学教学岗位甚至是由其他教师兼任。但是,现代科学教育范式的转型需要足够的师资力量,以便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和教学考核等方面完成实现小学科学教育的改革。所以,教育部门应该重视小学科学教育人才的培养,以便帮助各小学打造一支专业的教学队伍。为了达成这一目的,学校与相关部门需要联合起来加强对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继而为实现小学科学教育范式的改革提供更多的力量。

(三)构建科学教育体系

为了实现现代科学教育范式的改革,小学科学教育应该更加注重科学教育体系的构建。为了使小学科学不受科学分科的干扰,同时又能与科学知识、社会知识和现实生活进行有效整合,小学科学教育可以带领学生走进自然。具体来讲,就是为学生创造接触自然的机会,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来理解周围的自然环境。在此基础上,还要带领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参与到实践活动中,继而更好的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概念,并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热情。

(四)丰富科学教育资源

现阶段而言,由于小学科学课程一直处在边缘化的地位,所以导致了现有的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十分匮乏。而想要实现科学教育范式的改革,就先要使科学教育资源得到丰富。一方面,相关部门应该通过制定税收政策为学校引进科学教学资源提供支持,以便使学校尽快完成科学教师和实验室的建设。另一方面,小学科学教师应该根据现代科学教育范式寻找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和交叉学科有关的教学资源,并完成教学资源的整合、开发和制作,以便进一步促进小学科学教育的改革。

总而言之,小学科学教育正处在由传统科学教育范式向现代科学教育范式过渡的阶段,所以现有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和教学考核仍然受到传统教育范式的影响。而为了推动小学科学教育的改革,则需要从教学地位、师资力量、教育体系和教学资源等方面做好相关的改进工作。

参考文献:

[1]李晓霞,姚远.《科学》与西方现代科学教育理念的传入[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1:175-180.

[2]丁邦平.我国小学科学教师教育:现状、问题与思考[J].当代教师教育,2011,02:1-7.

[3]高潇怡,胡巧.小学科学教师科学本质观的现状调查与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12,04:78-84.

[4]贾思彤.对培养小学生科学态度的思考——基于科学教师科学观的视角[J].艺术科技,2013,01:245-246.

作者:沈京杰

上一篇:大学生自我分析论文下一篇:大学生消费观念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