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我分析论文

2022-05-12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大学生自我分析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把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置于动态的过程中进行研究发现:第一,大学生“自我中心”意识产生的根源在于伦理秩序内有亲缘关系的他人所具备的意识。

第一篇:大学生自我分析论文

民办高校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现状分析

【摘要】为了全面了解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创业自我效能感,本研究采用问卷法,以218名云南经济管理学院的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分别从性别、年级、专业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我校大学生具有中等以上水平的创业自我效能感,女大学生的协调管理效能感要显著高于男大学生,大二学生在创业自我效能感总分及其五个维度上显著高于其他年级,不同专业间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差异不显著。

【关键词】民办院校大学生 创业自我效能感 人口学变量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面临比以前更加趋紧的形势,就业压力日益增大,越来越多的毕业大学生被推上了自主创业之路。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允许在校大学生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国务院这一《意见》的印发,无疑是给广大有创业梦想的在校大学生吹来了一阵春风。 在此形势下,各大高校关于如何实施创业教育已被提上日程。而创业者选择创业的心理认知机制以及动力源的洞悉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自我效能感作为社会认知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个体的思维发展及行为倾向。因此,创业成功与创业者对自身能力的感知及自信程度息息相关。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从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各专业随机抽取276名学生作为被试样本,发放问卷260份,收回有效问卷218份,问卷有效率为83.8%。问卷来自于严建雯等编制的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问卷,共包括5个维度27个项目,计分方式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五点计分。27个项目总分为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总分。数据处理使用SPSS16.0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1.我校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的总体水平

结果显示,我校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的总体水平处于中等水平偏上(163名,74.8%),高创业自我效能感者(31名,占14%)和低创业自我效能感者(24名,占11.2%)相对较少,且高创业自我效能感者和低创业自我效能感者的创业自我效能感总分进行T检验发现,两组在总分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

2.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的性别差异比较

以性别作为自变量,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量表的五个维度协调管理效能感、情绪调控效能感、创业学习效能感、机会识别效能感、创新效能感作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男女大学生在协调管理效能感上差异极显著,且女生显著高于男生,在其他维度上均无差异。

3.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的年级差异比较

以三个年级作为自变量,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量表的五个维度协调管理效能感、情绪调控效能感、创业学习效能感、机会识别效能感、创新效能感作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级大学生在创业自我效能感五个维度上均有显著差异。进行LSD事后检验显示,大二学生的创业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其他年级,其次是大三。

4.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的专业差异比较

不同专业大学生在创业自我效能感总分及五个维度上差异不显著。

四、现状分析

1.我校大学生具有中等水平的创业自我效能感

从总体水平来看,当前我校在校大学生具有中等水平的创业自我效能感,大部分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水平中等偏上(163名,74.8%)。

2.性别分析:女性的协调管理效能感显著高于男性

这和国内某些学者研究得出男性创业自我效能感明显高于女性的结论不一致。分析原因,首先,相比过去女性的社会角色和地位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女性在当代创新创业的大背景下走上创业之路。其次,随着网络和通讯技术的发展,获得创业资讯的途径是多样且自由的。男女大学生在校享受创业教育机会是平等的。并且,女生拥有先天的语言优势,可以更好的与人沟通交流,因此,在协调管理效能感上高于男生。

3.年级分析:大二学生的创业自我效能感水平最高

大一新生刚进入校园面临的首要问题是适应,新环境,新的学习生活方式让他们感到既新鲜又刺激。所开设的课程主要以专业基础课程及通识教育为主,对创业知识虽有了解但是由于知识储备不足导致他们的创业自我效能感低于其他年级。大二学生已适应学校学习生活,了解学校的创业环境及有关大学生的创业政策。尤其是高校组办的各类创业大赛,学校开展的创业讲座,企业家进校园等讲座使得大二学生已做好了创业准备。相比之下,大二学生的就业压力和就业焦虑水平低于大三学生,因此,其创业自我效能感最高。大三学生在经历了创业和实习后,更了解在创业过程中的时机困难,并且又要面临就业,升本等现实问题,因此对创业态度更谨慎,其创业效能感低于大二学生。

4.专业分析:不同专业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水平差异不明显

在当下创新创业的大环境下,各大高校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学校发展的头等大事,不分专业的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创业教育课程,我校创立了大学生创业园,为全校师生提供创业平台,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这些在无形中影响了各专业学生,能平等的接触创业。同时,学校为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提高创业意识,通过各种渠道宣传创业榜样,激发学生的创业自信心。所以,专业因素对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影响较小。但是,我院经管类专业除了能感受到创业大环境外,还能结合自身专业优势,把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其创业自我效能感分数高于其他专业。

作者:何红梅

第二篇: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问题的深度分析

[摘 要] 把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置于动态的过程中进行研究发现:第一,大学生“自我中心”意识产生的根源在于伦理秩序内有亲缘关系的他人所具备的意识。第二,所谓自我意识的“关键期”是指大学生伦理秩序中亲情关系中的“我”向社会秩序中普通公民的“我”的过渡期,期间大学生需要跨越的心理距离大、困难较多。第三,高校教师引导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生命存在价值理念为方向,注重对大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大学生;自我意识问题;分析

[基金项目] 2020年度山东科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题(SZJYY-20094)

[作者简介] 赵兴燕(1964—),女,山东泰安人,教育硕士,山东科技大学公共课教学部副教授,主要从事课堂教学研究。

自我意识在大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调控作用,因此,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已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并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梳理已发表的相关研究成果,笔者发现,学者们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围绕着静态的自我意识而展开的。“自我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的过程,自我的实现是在自己与自己的分离和自己向自己的回归的过程中完成的。”[1] (P61)哲学思想观点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以动态的视角,把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现状、存在的问题置于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之中进行探究,能够使我们得到更加清晰、更加深刻的认识。

一、大学生“自我中心”意识问题产生的根源

自我意识是个体关于自我及自我与周围关系的意识。从自我意识产生的源头来看,个体必须首先确立自我,然后才能开始产生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在产生之后的发展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多重矛盾、偏离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如果仅仅局限于自我意识本身,难以找到产生问题的根源。因此,我们必须追溯到自我意识产生的源头才能认清问题的实质,自我的本质就是首先需要界定清楚的问题,明确了自我的本质之后,再展开对自我意识问题的探析、调适就有据可依了。“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2] (P89)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独立的自我,在个体的意识领域内总是先有了对于他我,即他人眼中的我,然后才开始产生对于自我的意识,个体总是通过发现他而后发现我。“自我意识是自在自为的,这由于并且也就因为它是为另一个自在自为的自我意识而存在的。”[3] (P122)黑格尔以思辨的方式阐明了自我因他我而存在、自我意识的产生源自他我意识的事实。美国哲学家米德沿袭了黑格尔的研究思路,对自我意识的产生做出了更加具体的阐述。米德认为,个体并不是通过直接经验体验到他的自我的,而是通过两种间接经验的途径:一是社会群体中其他个体成员的特定观点;二是整个社会群体中的一般观点[4] (P123)。

当代大学生比较普遍地存在着“自我中心”意识,这已经是学术界的共识,也是高校育人工作者当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哲学理论观点引领我们清晰地认识到了大学生“自我中心”意识产生的根源所在,当代中国“四二一”的家庭结构,中国人对于伦理亲情的看重,人们固有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生活理念,都使得亲缘关系中的成年人把家庭中的孩子视为家庭生活的中心和家庭未来的希望,而对于亲缘关系中的孩子来说,从具备自我意识之始,无论是来自他们直接感觉到的对象信息,还是间接认知到的家人的特定观点,所有的信号都传递着这样的内容:他们是家庭群体成员的中心。在如此生活环境之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他们“自我中心”意识的产生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

对于大学生“自我中心”意识产生源头的认知能够带给我们两点启示:第一,导致大学生“自我中心”意识产生的根源因素在于外在环境,不在于大学生本身,这种意识的生成使得大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遭遇了较多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困惑,增加了他们成长的烦恼。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在面对学生此类问题的时候应给予更多的宽容和理解,尽量减少批评和责备。第二,为适应中国社会未来的发展,大学生必须尽快纠正“自我中心”意识,在远离亲缘关系的群体生活中重新找寻自我、定位自我,这个过程对于多数大学生来说都很艰难,他们的精神成长之路困难重重,非常需要外界的帮助。对此,高校的育人工作者既要具备清晰的认识,还应掌握帮助学生有效解决心理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二、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鍵期”问题

在已有的关于自我意识的研究成果中,很多学者探讨了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取得的研究结论大致如下:(1)大学阶段是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2)处在关键期内,大学生的内心世界不断地遭遇到矛盾和冲突,心理压力很大;(3)导致大学生心理矛盾产生的主要因素是:大学生自身身心发展的不平衡、社会文化、学校教育、同辈群体的影响等。这些研究成果显然能够给高校的育人工作者带来一定的启发和引导,但是,笔者认为,对于“关键期”问题的探究还没能切入问题的本身,既然是“关键期”,那它就是自我意识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重要的阶段内,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着怎样的质变过程?这是需要我们探讨清楚的问题。

黑格尔认为:自我意识的形成要经历正、反、合三个阶段。正:是没有展开的统一性阶段;反:是超越自身、在与他人的关系中使自己异化为一个他者的阶段;合:是意识向自我回归,在他人之中认识自己的阶段[1] (P60)。依据此观点进行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关键期”是由“反”向“正”的过渡期,所谓“反”是指大学生从具备自我与他人意识之始,在自身所处的伦理秩序中逐步形成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我意识”;“合”是指大学生通过大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需要在社会秩序中重新确立“自我”、形成“自我意识”。这期间他们需要首先在心理上让自我真正走出伦理秩序、超越“自我中心”,然后在不断寻找、不断克服心理矛盾的过程中,成就社会秩序中的“我”,达到“合”的阶段。大学生真正的人生价值只有在社会秩序中才能得以实现,自我能否在大学阶段顺利地实现由伦理秩序到社会秩序的跨越,对大学生的成长及未来的发展都至关重要,所以被称为“关键期”。

美国哲学家米德沿着黑格尔的思路研究自我意识,他对自我意识发展阶段的阐述比黑格尔更为具体,他把自我意识的发展划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该个体的自我完全由他和其他个体所参与的特定社会动作中其他个体对他以及彼此之间所持的特定态度的一种组织所构成”[4] (P140)。对大学生来说,这个阶段构成他们的“自我”的组织内容,主要就是他们生活于其中的由伦理关系所构成的环境,在这种由伦理亲情作为主要构成成分所形成的生活环境中,大学生的自我呈現如下特点:首先,从伦理秩序中人与人的关系来看,他们始终处于“中心”的位置;其次,从人与人的互动方面来说,他们始终是受动者,围绕在他们身边的其他个体,对于处在学习阶段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无条件地付出全身心的关爱和精心的呵护,处在爱的层层包围之中的大学生无须顾虑任何事情,只需要专心于学习就可以被认为足够优秀。在第二个阶段,大学生的自我“是由对泛化的他人即他所属的整个社会群体的社会态度的组织所构成”[4] (P140)。中国社会的发展突飞猛进,对于即将融入发展洪流之中的大学生,社会群体对他们的要求是:他们不仅需要掌握丰富的知识,还需要具备创新、交流沟通等各方面的能力;他们不仅需要形成诚实、守信的优良品德,还需要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能够应对挑战、善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他们不仅需要形成自我监督和自我管理的能力,还需要具备尽责于国家、社会、家庭的责任意识。

由自我意识的内在组织内容的变化,我们能够认识到:所谓自我意识的“关键期”就是指由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过渡期,即由伦理情感秩序中的中心成员过渡成为社会秩序中的普通成员。显然,这个过渡期的顺利完成需要大学生跨越很大的心理距离,他们首先需要突破被亲情保卫的狭隘的“自我”;其次,他们的“自我”要在当前中国社会多元文化碰撞、多元价值观并立的复杂环境中,艰难地寻找与挣扎,期间,他们的内心世界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到精神自我与物欲自我的冲突、功利自我与道德自我的矛盾、开放自我与保守自我的对抗,只有在成功地化解了这些心理矛盾之后,大学生才能找寻到回归真正自我的方向,走上不断提升自我、强大自我之路。

三、以“自我”价值的实现为方向,引领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个体的自我意识是一个多层级的复合体,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层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进而导致个体心理矛盾的产生。心理矛盾的成功化解需要一种来自人生核心价值追求的力量的引领,引导大学生懂得以“自我”本质的体现为原则,引导自我意识的发展,以实现人生目标而努力奋斗的力量来整合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所遭遇的多重矛盾,是一条能够顺利渡过“关键期”的正确之路。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自我意识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人生价值观的层面上,哲学家罗伊斯这样界定自我:自我“不是一个物”,而是我对我自己和我对他人所意味的意义[5] (P269)。自我存在的价值不在于自我欲望的凸显,而在于自我对他人的意义的提升,个体只有以此为方向不断完善自我、构建自我意识体系,才能体悟到生命存在的真正意义,进而找到精神的家园和人生的寄托。哲学家米德认为:自我是在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功能[1] (P67),我通过践行我的功能的活动而意识到自己。米德强调了自我存在的本质属性是社会交往性,个体只有在交往性的社会生活中,在尽责于他人、尽责于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才能真正成就自我。哲学理论关于“自我”本质意义的揭示,对处于心理困惑期的当代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启发和指导意义,高校教师要引导大学生形成这样的思想认识:青年学生只有置身于时代发展的潮流之中,把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才能逐步突破狭隘的自我,不断超越因各种欲望的膨胀而给内心带来的困惑和迷茫,使自我在社会发展的滚滚浪潮中体验到生命存在的真正乐趣。

高校教师在引领大学生建构自我、完善自我的育人工作中,应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引领作用。显而易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体层面上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从国家、工作岗位、人与人的关系三个层面上对自我的要求,正是哲学意义上的本质“自我”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展现,对于这一点教师应该首先形成认识。高校教师首先应通过各种形式的政治学习,从哲理的层面上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性,不断加深自我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和信念;其次,应通过言传身教、启发诱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多种多样的传授方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不仅能够进入大学生的认知领域,还能够融入他们的情感、化入他们的信念之中,只有当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达成深刻的认知、形成情感的认同并化成自己的人生信念之时,这种核心价值理念才能够对他们自我意识的发展发挥出有效的引领作用。

(二)审美能力的提升对自我意识的发展发挥推动作用

个体的精神世界是其生命存在的本质内涵,精神世界现实地体现为境界。个体的精神境界有着高低不同的层次之分,哲学家张世英依据在世结构和价值意义,把人的精神境界由低到高划分为:欲求境界、求实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就在世结构来说,个体处在前三种境界之时,他与世界的关系是一种主客对立的结构模式,处在主客对立的结构之中,个体自我的发展要在外在道德力量的约束之下,才能行进在正确的道路上,当道德的约束力量不够强大时,个体很容易陷入自我中心、欲望膨胀的境地,进而迷失人生的方向。当个体的精神境界达到了“审美境界”时,个体与世界会达成一种相融、相通的关系,处在这种与世界相融通的结构之中,每一个个体不再是孤立的生命存在,而是世界普遍联系之网中的一个交叉点,一个使世界得以显示、得以敞亮的窗口。显然,当个体的精神境界进入“审美境界”之后,他就不会再有执着于自我的迷茫,也不会再产生找不到人生方向的困惑;因为他已经把自我融入了他人、他物之中,他能够时时在他人、他物的发展中看到自我,也能够在自我的发展与成就中体会到与他人、他物的密切联系。审美境界中的自我是能够真正体现“自我”本质的我,也是达到了生命的自由和圆满境地的我。

生命存在的审美境界应该成为当代大学生人生追求的目标,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迫切需要美的文化元素的滋养。从这个意义上说,目前大部分高校美育工作的开展在主要环节上仍有些薄弱,美育的育人价值没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高校的美育工作应该得到进一步的重视,不断增进大学生善于发现美、营造美的兴趣,培养他们形成较高层面欣赏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的能力,逐步提升他們的审美素质,这对于他们人格的健康发展极其重要。高校的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通过课程设置、第二课堂活动及校园美育文化建设等多种途径,促进高校美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高校教师在授课及课外活动与学生的交往中,首先应该有意识地教育学生认识到精神生活的重要性,引导他们形成审美化的生活理念,善于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学会在日复一日流水般的庸常生活中营造美的氛围,增加生活的情趣,不断用美的文化元素净化心灵、陶冶人格。其次高校教师应教育学生树立全面发展的学习观,摒弃重实用、唯功利的学习理念,学习过程中努力做到既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也重视非专业、非实用性质的人文课程及美育课程的学习,使自我在专业知识不断丰富、专业技能不断增强的过程中,精神境界也能够向着“审美境界”的目标逐步靠近,大学生在精神世界不断充实、精神境界不断提升的过程中,理所当然自我会逐步强大,自我意识也会得到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庆熊.自我、主体际性与文化交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3]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M].贺麟等,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79.

[4]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M].赵月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

[5]罗伊斯.世界和人:卷二[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59年重印本.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Self-consciousness Issues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ZHAO Xing-yan

(Teaching Department of Public Courses,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i’an, Shandong 271000, China)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 issues of self-consciousness; analysis

作者:赵兴燕

第三篇:中学生德育自我教育管理分析

摘 要:众所周知,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自我教育。随着我国教育不断完善发展,人们对于教育的观念发生了根本上的转变,中学阶段作为学生成长与学习的关键时期,关乎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德育教育作为学生接受的重要知识内容,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此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该加强自我认知,实现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才能够促进中学生综合性发展,提高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增强自我认知,便于中学生更好的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改变自己。

关键词:中学生;德育;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随着我国社会不断进步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衡量标准发生了转变,越来越注重人才的思想道德素养,进而重视人才的综合能力水平。为此,中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主人,必须重视中学生德育意识与自我管理教育,有利于中学生道德品质与文明习惯的养成,中学生在接受德育教育的同时,应该加强自我教育,有利于中学生实现德育教育的自我内化,进而规范自身的行为意识,加强中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有利于促进中学生的未来发展。故此,本文主要以中学生德育自我教育管理,进行以下几点分析。

一、中学生缺乏德育自我管理意识的主要因素

(一)受网络影响颇深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网络的出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充斥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但是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为我们中学生带来学习的方便,扩宽我们获取知识的渠道,我们可以运用网络,在网络上进行学习,提高了我们学习的效率,便于解决我们在学习上的困难,同时还有利于扩大我们对知识的认知层面,让我们的情感得到升华[1]。但是由于中学生年纪较小,思想观念意识尚未完全成熟,没有分别不良网络文化的自我控制意识,以及网络未知的诱惑,增强我们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导致我们大多数中学生对于网络产生的过渡依赖的心理,当教师为我们布置作业,或遇到问题时,我们常常会运用网络帮助我们解决问题,这也进一步影响了我们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我们中学生由于缺乏不良网络信息的辨别力,容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诱惑,使个别中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小说等,这也导致我们中学生缺少思想道德意识,影响了中学生的学习与成长。

(二)缺少自我管理能力

在新时期社会背景下,人们的生活质量日益提高,我们中学生大多数都生长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家人对于我们的生活与学习倍加呵护,也导致我们中学生缺少自我管理能力,生活经验匮乏[2]。在学校的学习与生活中,我们除了日常的学习之外,在学校中还要许多事情需要我与同学们一起完成,例如在学校组织大扫除时,教师常常要求我们共同合作完成,尽管有利于培养我们中学生合作意识,但是由于我们缺少一定的生活能力,会影响校园整体活动效果,难以提高我们自身的思想道德意识,不利于我们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二、中学生德育自我教育管理的有效策略

(一)与老师建立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

由于中学生的我们正处在青春的叛逆期,情绪起伏较大,思想意识容易偏激化,受升学压力影响,导致大多数中学生心理压力过大,有时候需要来自老师的帮助,但是又碍于情面不好意识和老师表达,不利于中学生实现德育自我教育管理,自己缺乏自我管理意识,需要教师在日常学习中给予督促与引导[2]。为此,中学生应该与老师建立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当我们遇到问题时,可以及时的向老师进行沟通,寻找正确的解决办法,同时有利于提高我们中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意识,规范我们的日常行为,进而让学生逐渐养成自我管理意识。

(二)提高中学生德育自我教育管理意识

中学生由于没有完全掌握分辨不良网络文化的能力,因此,中学生在老师的悉心教导下,应该正视的面对网络,通过观看网络文化教育视频等内容,加强中学生对于网络文化的了解与认知,了解不良文化带给我们的危害,提高自身的德育自我教育管理意识,进而良好的规范自身的行为,不沉迷网络游戏,不过于依赖网络,摆正自己的心态,学会分辨不良网络文化的能力,运用网络积极探索更多的知识内容,才有利于促进我们中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发挥自我教育的积极作用,进而增强我们的责任意识[3]。中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走向社会,扶老奶奶、老爺爷过马路,帮老人拎重物等,有利于使自身的思想道德意识得到升华,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完善我们中学生自我教育管理意识,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三)自主搭建进步的桥梁

由于每一位中学生的学习背景、学习经历、生活习惯等不同,也进一步体现出中学生的差异性。因此,每一位中学生应该结合自身的接受能力与认知水平,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制定自我评价检测报告,在一段期间内进行一次自我评价,不仅能够实现自我反思,还有利于培养自身的自我教育管理意识,深化思想道德修养,自主搭建进步的桥梁。中学生通过自我评价,能够清楚的了解自身的缺点与优点,进而有利于我们中学生改正自身的不足之处,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水平,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中学生在制定自我评价检测报告时,可以从学科评价、德育评价、生活评价、作业评价等多个方面,便于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自我,认识自我,进而改变自我,真正实现中学生德育自我教育管理,促进中学生思想道德意识的提高,发挥自我教育的积极作用,规范中学生的日常行为,为我们中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

结束语:

综上所述,笔者作为一名中学生,主要对德育自我教育管理进行阐述,希望引起广大中学生的重视,进而让更多的中学生认识到德育教育与自我教育管理的重要性,良好的德育德育自我教育管理意识,能够提高中学生自我学习能力,规范自身的行为意识,内化思想道德素养,增强中学生的自我认知,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维.职校德育工作中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实践[J].文存阅刊,2018(4):192.

[2] 胡伟.小学教育中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教育管理能力的方法研究[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8(3):230.

[3] 袁玥.对中学生德育自我教育管理的研究[J].未来英才,2014(6):107-107.

[4] 陈丽.小活动大德育 我自主我成长[J].江苏教育,2017,0(39).

作者:田津菁

上一篇:糖尿病病人护理论文下一篇:小学教育科学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