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2024-05-07

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精选8篇)

篇1: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通过创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通过创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河北卢龙●马金秋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今中外,凡有成绩者都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着浓厚的兴趣,兴趣推动着他们孜孜不倦地追求并取得了成功。学生如果对学习有兴趣,那么他就会积极地投入其中。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机,是推进学生高效地完成自主学习的最佳原动力。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才能专心听讲、积极思考,从而学习到新的知识。如果我们的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就能表现出在数学学习方面的特殊情感,学习起来就会乐此不疲,那才真正是“乐学之下无负担”。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深切体会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多么的重要。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不断创新,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结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

一、转换教师角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现代教育中,我们作为教师究竟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以前由于“应试教育”而形成的传统滞后的教育教学模式很显然已不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作为一位小学数学教师,我觉得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若要进行创新,教师一定要改变已经形成的以知识为核心的观念和行为,改掉以前的一味地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的教学方式,真正做到教学形式多样化,使学生学会自己探讨、讨论、实际操作、合作学习、交流体会,让学生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活泼地、愉快地进行学习,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能够做到多“想一想”、多“看一看”、多“做一做”、多“说一说”,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因此,我认为应该转换教师角色,大胆地放手,充分地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使他们在感知中领悟到知识。

二、创造实践机会,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实践活动不仅是儿童发展成长的主要途径之一,而且也是学生形成实践能力的载体。尤其是小学生,他们都有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组织一些以学生为主的活动。对那些实际问题,学生自己亲自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和动脑获得了学习成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和勇于探索创新的学习能力,让学生能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为每一个学生都提供摆弄直观材料的实践机会,使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自己去发现出规律、概括出特征、掌握住方法,那么学生就能在体验中领悟到数学,学会想象创造,摆脱数学的枯燥乏味,从而激发他们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对于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必须设置出带有游戏色彩的情境,让新知识能够在游戏活动中体现,这样,通过游戏才能更好地使学生更渴望学习到新的知识,使学生的注意力完全投入到情境之中。通过玩游戏,学生得到了知识,发展了能力,提高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如在做课堂练习时,组织1 分钟快速答题游戏:教师准备出很多的数学口答题,把全体同学分成几个组,每组选4 名优秀同学作为答题代表;之后教师提出问题,由各组参赛的同学来抢答,以积分多的为优胜,或者每答对一题教师就奖励一个小礼物,多的组为优胜。可以看出,学生在这个游戏中精神会高度集中,而且自然而然地学到了不少知识,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热爱学习的劲头。

四、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充分让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工具走进教学,让数学课堂更加生动起来,这是新课程改革对数学教学手段的运用提出的更高、更新的要求,这无疑会给数学课堂带来无限的生机。与此同时,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时代的需要。多媒体能够集文字、声音、图像和视频于一体,具有超强的表现力,很大地弥补了自制教具的局限。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鲜艳的颜色、可爱的图像、逼真的音效都很大程度上吸引了学生,集中了他们的注意力,大大增强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五、引入猜想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把猜想环节带入到数学课堂上,对于学生开拓视野、激发想象力、提高创新能力等都有很大好处。在教学中,有时我特意将课讲得留有余地,目的是让学生们自己去猜想、去研究、去探讨,然后再进行归纳整理。最后,我发现学生们的想法多了,给出的答案也多了,课堂也就更活跃了。所以,我又借机给学生设计出开放性的练习题,让他们练习用猜想的结论去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已有的知识得到了巩固、深化和发展,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沉浸在猜想的成功之中。

六、体验成功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任何人都渴望成功,成功会给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带来心理求知的极大动力。所以,我经常从浅显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对习题给出正确的解答。这样,学生对自己取得的一次次的好成绩会感到由衷地高兴和骄傲,使他们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学生们也明白了只要开动脑筋,就会有希望,就能成功。因此,我们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因人而异,分层次地提出适合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在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不断地提高教学艺术,在教学时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运用各种合理的方法和手段,提出新颖、有吸引力的问题,充分利用多媒体,科学地设计学习实践活动,创设有趣的游戏情境和主动参与学习的氛围,引发学生猜想的意识,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主观上体验到学习是一种乐趣,从而使他们能主动地去学习,愉快地去思考去活动、去成长。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诱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使他们乐意去学习,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效果得到事半功倍的最佳状态,才能真正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河北省卢龙县第二实验小学)

 

篇2: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国画教学是小学美术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国画教学对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国画教学应以适合学生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的教学内容与方式为基础,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运用有趣的内容与不同的表现形式,激发小学生学习国画的兴趣,引导学生在继承传统艺术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欣赏优秀作品,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教学中,我时常选择一些有趣的国画作品让学生欣赏,把一些国画大师刻苦学画的经历和绘画作品中的神话故事或历史传说介绍给学生,阐释作品表达的情感和展现的构图等,并搜集有关的动画片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了解国画艺术的博大精深。

引导学生把欣赏到的感兴趣的画,改画成自己的作品是非常有意思的一种表现形式。教师可以给学生多做示范,降低难度,让学生先分析,再绘画,由画面效果判断需要运用的笔墨方式,然后用自己喜欢的图形和笔法表现作品,引导学生体会意境美和构图美。

利用民间美术资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北京这个文化底蕴深厚的文化中心,学生很容易接触到中国传统的民间美术,如泥人、面塑、风筝、剪纸、皮影等,这些民间美术作品可以给国画提供很多的创作素材,最重要的是这些形象易于让学生接受且喜欢,有着极大的开发与利用空间。

例如:五年级美术课《偶戏》。课前,我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偶戏的历史、种类、地域分布特点等。课上的导入部分,我请学生欣赏民乐,享受过年的气氛,然后引入对偶人的知识介绍。接着,我出示了一幅平面的水墨作品和一个由水墨作品制作的偶人形象,用宣纸和棉花制作偶人的头部,表现出人脸部的皮肤质感,还做了飘逸且具有质感的古代人的服装。学生们在实践中,既练习了手工的制作方法,又练习了国画中的人物创作。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们又知道了一种制作偶人的材料。整个过程我都结合国画,认真准备,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在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

开展实践活动,拓宽学生视野

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和具体条件,开发出具有自己特色的美术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国画的热情。

如美术第十一册第一课《凝固的音乐》,教材安排了一些中外著名的建筑欣赏。第一课时,我以教材为中心,安排欣赏中外经典建筑。第二课时,我安排了写生,在校园里让学生用国画的方式绘画现代建筑。当他们看到运用传统的笔墨形式表现的现代的建筑别有一番风味时,非常兴奋。

同时,我还经常组织学生参观美术展览,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去美术馆寻求“美”的足迹,拓宽学生的视野;通过讲解员的介绍,让学生感受国画大师的笔墨韵味,以及国画“借物抒情”的特点。分析、欣赏大师的作品后,学生们很快把近景、中景、远景的表现方法以及聚散关系等运用到了自己的创作中。

“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可以用盐、胶、矾、各种笔、石头、树叶、麻布、砖头等这些学生生活中容易找到的物品,采用拓印、对印等方法表现出各种机理效果,激发学生兴趣。这种表现形式既能展现出水墨的独特性,也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二者的结合给予学生更加自由的创作空间,也更加符合现代教育的特点。除了采用不同形状的纸张增加学生创作的欲望外,还可以把学生“不完整”的作品,进行再次组合。在学生“不完整”的作品中,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剪下满意的地方,根据不同的形状、笔墨拼贴出字或图形,组合出一幅崭新的作品,这样的作品形式有很强的装饰性,带给学生很多惊喜,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切为了学生”,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技能,在继承传统艺术瑰宝的前提下不断创新,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国画的兴趣,这也是我们国画教学的根本目的。

篇3:激发学生兴趣培养作文的创新

一、利用课文资源,挖掘学生创新思维的亮点

课文中蕴含着大量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素材。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作者没有叙述的某些景物、事物或情节,还可以通过创造性复述、续编故事、改写课文等方式训练学生的作文创新能力。我在平时教学中有意识地启发学生,依据课文中的某些词句展开仿写、扩写、续写、改写、评写,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把笼统的描述具体化,把隐约的情节明朗化,如学习了《大自然的语言》后,要求仿写“___是___的语言”,学生运用发散思维,很快就答道“星星是夜晚的语言;彩虹是雨后的语言;霓虹灯是城市的语言;运动是生命的语言”等等;学习了朱自清的《春》,可以仿写《夏》。

优秀的文学作品讲究“留白”,即根据写作需要,作者有意略去一些情节,特别在文章结尾处,读者在阅读时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分析、回味、想象,这犹如书法中的“藏锋”,似结未结,似断未断。如《皇帝的新装》一文,在大庭广众之下,“秘密”被揭穿,这是多么富于滑稽性的场面!然而作者戛然而止。当时皇帝如何想、如何做?之后呢?《孔乙己》的结尾,作者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是死了。”用了似是矛盾的词语,这如何理解?当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去补充、延伸这些故事的时候,实际上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深化了他们对课文的认识。

学完《最后一课》后,我让学生查资料,了解到我们国家东北三省曾被日本人占领后,一些地方的学校也被要求教日语。针对这一背景,充分调动学生兴趣,拟定题目《1932年我的最后一课》,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写出了真情实感,更是在细节上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总之,针对课文进行的写作活动内容十分丰富,形式可以多样。实践证明,这是一条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提高学生作文创新能力的捷径。

二、借用音乐素材,牵动学生创新思维的拓展

听音乐作文,让学生随着音乐的高低、快慢来展开想象,进行写作,其实就是让学生根据音乐的题目、作者、特定的背景等提示性材料进行再一次创造,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教育。有时也许是作曲家未曾想到的意境,却能被中学生欣赏到。在这一过程中,想象是异常重要的方法,而想象和联想是写好作文的重要的、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只有有了创造性思维,才能点燃创新的火花,而听音乐作文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作文课上,我先让学生相互介绍贝多芬的生平,并欣赏、聆听贝多芬的《命运》,让学生有了深刻地体验后开始作文,我随后批阅时发现了不少想象力丰富的佳作。一位同学在听后感中这样写道:“风声、雨声、雷声……我伫立窗边,透过流着泪的玻璃,凝望着窗外的树在暴风雨中颤抖、摇曳,很自然的耳旁似乎响起了贝多芬的音乐、贝多芬的愤怒。《命运》的旋律开始回荡在这个雷电交加的夜晚……我知道,这是一场与命运反抗的战争,面对命运恶魔般的摧毁,贝多芬告诉我们绝不能向它屈服……”。有时还会为学生选择叙事性较强的曲子,让学生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给音乐配上解说词,然后在全班朗诵,看谁最能理解其中的内涵,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

三、仿写练习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仿写句段是近几年中考及高考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能锻炼学生理解、思维能力及创造性使用语言的能力,所以在平时仿写练习中,我们还可以有意识地将创新思维迁移到写作中去。

例:生活中,你一定有朋友,你是怎样感悟朋友的?请仿照下题的首句,继续后续句子。哲人说:“朋友是联接两个躯体的灵魂。诗人说:________ ;实干家说: __________;老人说:__________ ;我说_____________。有同学答道:“诗人说:朋友是美酒,年年岁岁醇香飘逸;实干家说:朋友是空气,人生在世不可少;老人说:朋友胜过不孝儿,嘘寒问暖感人心;我说:朋友是自己献给自己的礼物,朋友是另一个自我。”相信这样的仿写一定会对学生今后写朋友之类的作文找到一个思维的平台。因为作文既是智能活动,也是技能活动。人在掌握语言技能的初级阶段,都要借助于模仿。仿写第一步是模仿,进一步就是创新的过程。鼓励学生从模仿走向创新,作文时学生有时就会从记忆仓库中提取储备,进而完成由仿写到写作的迁移。事实也证明,学生的创新能力、写作驾驭能力通过有创意的仿写练习提高了不少。

篇4:大胆创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关键词:创新;兴趣;作文教学情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这为从根本上解决作文难题找到了一条出路。怎么样是贴近学生的实际呢?那就要创设贴近学生的作文教学情境。

以往的作文课基本上是老师前半节课或整节课作纯粹性的理论性指导,忽略了以分步讲、分步写来降低难度,课堂上也很少创设情景,让学生获得体验,也从没试过用音乐来发挥学生的作文想象能力。在学生生活经验和体验稀缺、好词好句积累少的情况下,要写出好的作文很难,一个难字也正是造成了学生不想写作文的重要原因。通过音乐的效应,引导充分发挥想象,让学生在想象的自由王国里翱翔,真正做到让学生的作文插上了想象的作文。先用放一些简单的音乐,让学生在听音想象具体的事物,再逐步过渡到情境,情境中蕴涵着丰富的情节。如:开始老师可以用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创编一个以“森林中的狂欢节”为主题的故事,故事以音乐为引子,充满了曲折的情境。本来是“狂欢节”,但在彭老师的精心设计下,来一个的迂回曲折的转变——一群蝗虫来袭,整个故事就有了充分的想象空间,精彩就在于此。

除了精彩的设计,还在于老师能运用趣味的语言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学生在开始听音乐,猜不出是什么的时候。老师要降低要求和做一些提示,适当降低难度,让学生能够有话说,有信心去说。然后再一步一步地深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地深入学习如何写作文。如一些学生写道:“哀嚎声充满了整个森林。”“骏马背着狗逃生,真是患难见真情啊!”“兔子的眼睛都被吓绿了。”“熊猫在水上奔跑。”……这些都是经过老师精彩的引导启发后学生写出的精彩句子。老师言语的精彩,让学生的想象力得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作文也增添了无限的精彩。

教无定法,我会在以后的日子里,运用好所学到的知识,努力创新作文教学方法,让每一节作文课都精彩,每一位学生都喜欢作文。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践行这一句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作者单位 广东省东莞市桥头镇中心小学)

篇5: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作为非智力因素的兴趣,在创造发明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它不仅可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持久性,在心理上成为一种动力,而且会使人挖掘出潜在的智力。因为兴趣最大的领域往往是人们印象最深的场所,在这个领域里人们常会产生敏捷的思维和犀利的目光用以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兴趣发挥出来的能量可促使人沉醉于创造发明活动之中,废寝忘食。乐以忘优,流连忘返,不知疲惫,直到默然以达,有所创新为止。

1、兴趣对思维创新活动的作用

(1)兴趣是思维创新的先导

一个人进人成熟期后。兴趣在他的智力结构和知识结构的建立过程中起着定向引导的作用,是鼓舞人从事创造性活动的重要力量.正当的兴趣,可以使人产生正确的动机,树立理想,促进人们进行思维的创新。而动机的产生、理想的树立,又将有助于兴趣的强化和稳定,进而转化为内在的兴趣。因此,兴趣是人们成才的先导,它可以推动人们不断地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动力。

(2)兴趣是思维创新的动力

首先,兴趣能够凝聚思考者的注意力,强烈地激发人们的创造热悄。如果一个人对某个事物的某个方面有浓厚的兴趣,那么他在这方面就有奇迹般的思考和想象,创新能力也就能够很好地发挥出来.问时,积极的创造思考又会导致思考者产生新的兴趣。诱使思考者进行新的积极的思维创新。譬如,法拉第对电学和化学的研究极有兴趣,导致了“电磁感应定律”的发现;达尔文被自然界各种生物的千差万别的变化所吸引,决定了他一生的事业;丁荣在一次实验中,惊奇地发现粒子喷注现象,从而在实验中找到了胶子存在的证据.这些科学家的杰出成就,无一不是在长期的稳定兴趣作用下取得.

其次,广泛的兴趣能激起人们思维的火花。它能促使人们去接触和注意多方面的事物.获得广博的知识,从而视野更广阔,思路更活跃.能够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展开想象,触发灵感.当代科学的发展口新月异,边缘科学、交叉科学林立,各门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日益深化,一项科学成果需要多方面的协作才能成功。如果缺乏广阔的思路、渊博的知识就很难成才。广泛的兴趣能陶冶人的性情,启发人的创造性思维,是成才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3)稳定的兴趣使人获得渊博的知识

良好的兴趣品质是广与专的统一。人们可以在广泛兴趣的基础上发展中心兴趣,在中心兴趣的要求下培养广泛兴趣。广泛的兴趣有利于成才主体获得广博的知识,使智力和才能获得多方面的发展;中心兴趣则有利于成才主体某个方面才能的展开和发展,使活动富有深刻性和创造性。

大凡有成就的人,都既有多方面的兴趣,又有中心兴趣。例如苏步青教授对古典文学、诗词、音乐等都有广泛的兴趣,但他的中心兴趣却是数学;李时珍对文学、史学、生物学都有兴趣,并作出了贡献,他写的《本草纲目》在世界医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相反,如果只是兴趣广泛,而无中心兴趣,就会导致精力分散而一事无成。

(4)兴趣能激发人的热情和坚定人的毅力

就兴趣的产生和发展来看,它是生命力的动员或动员后的体现。人们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时,就会产生称心如意的愉快情感和积极的思维活动。人们的潜在兴趣更会以自觉的、稳定的、持久的状态表现出来,使人们的活动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在兴趣的作用下,世界著名文豪托尔斯泰八十岁高龄还在伏案写作;青年莎士比亚到达伦敦时,对林立的厂房、繁荣的街市、富有的商人全投以冷漠的目光.他闪亮的双眸,只盯着一个地方—戏院.为了能在戏院工作,看大门、当马车夫都行。可见,兴趣可以使人忘我地学习、思考和创造,甚至可以使人奉献出毕生精力.主体只有在对某一事物产生了浓厚兴趣并以奔放的热情和顽强的毅力去钻研和揭示客观事物的规律性时,才能使自己的素质得到发展,最终成为创造性人才。

(5)兴趣是增强记忆力的促进剂

篇6: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创新意识

石鼓小学

黄荣乾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积极的思维和良好的效率建立在浓厚的兴趣之上。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与高昂的情绪,我们要把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摆在重要的地位,在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激发兴趣,培养儿童的创新欲望

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儿童要进行绘画创作,首先要有浓厚的兴趣,才能激发创作灵感和欲望。而这种兴趣则需要师长的鼓励,增强其信心,从而才能促使儿童创作出充满童真童趣的创造性作品,使其创造个性得以展现。因此对待儿童的创作,应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指责,多给予肯定和适当的指导,使孩子多一分自信,多一分自豪,少一分失望和灰心。有的家长和教师不了解儿童的特征,一味强调孩子每画一张画,都必须很像,只要有一点不像就会受到指责,这儿不对,那儿不对,总是不满意,儿童的兴趣没有了,热情减少了,艺术生命在于创新,这样怎样能创新呢?

1、激发学生认识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在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认识兴趣?我觉得:教师必须酷爱自己所教的学科,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职责,在备课和讲课时,不但要熟练地掌握教材,安排教学程序,激发兴趣,使学生的被动情绪转化为愉快、积极、自觉的学习,而且要把学生当成认识的主人,充分发挥在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以兴趣作向导。比如:在教四年级的《雕萝卜》时,为了创设情境,我首先拿出几个雕好的萝卜,让同学们观察,“呀!多么有趣的雕刻啊!”同学们都很惊奇,于是我让他们猜一猜是用什么做的?原来是普通的萝卜,红皮白肉,青皮红心,雕出来是那么妙趣横生,色彩鲜明。这时学生的兴趣浓厚,急于尝试,我便启发孩子们,如果你来雕刻,你准备雕什么?同学们互相讨论,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有了想法,再进行制作。这样,提高了他们的认识兴趣。

2、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

创造主要是在内在动机的激发下产生的,由于内在动机是个体评价与自己的兴趣相匹配的,所以在创造过程中,内在动机与兴趣直接相联系。例如指导孩子尝试使用新的绘画材料,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好奇是兴趣的先导,没有好奇心理就不会产生兴趣。在课堂上先让学生用蜡笔,后来再让学生用油画棒,再后来又用水彩、水粉,每一种尝试都会带来不同的画法和效果,学生的绘画越来越活,创造性也随着不断地发挥。再如我在教小朋友画《美丽的鱼》时,我是这样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的,拿出一幅神奇美妙的《海底世界》,其中有各种各样、多姿多彩的鱼。“同学们想不想真正的看一下小鱼在水中无拘无束的游泳?”随之,我便端出一鱼缸放在讲台上,里面放着五颜六色的鱼,孩子们瞪大眼睛观察,这时我便说出要求:同学们大胆进行简化夸张,让你们笔下的小鱼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同学们在强烈的好奇心的驱使下,得到了认真观察,对鱼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发生了兴趣。于是,想象力丰富,又新颖,奇特又美丽的鱼便出现了。

3、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

我们要针对儿童的心理特征,引导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在科学界里,大家知道有个大发明家叫爱迪生,他小时候看到母鸡在孵蛋,自已也跟母鸡一样趴在一个鸡蛋上,他这种对事物的兴趣和好奇,使他一步步成为举世闻名的大发明家。艺术和科学发明一样,需要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如有效地运用智力玩具、七巧板拼图、彩色木块拼图等以此来启发儿童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孩子们易产生“画画好玩”心理,有利于孩子想像力的培养。同样,不断的变化教学形式,则更会令小朋友大开眼界、热情倍增,比如,室外写生教学,采用做游戏、讲故事、听音乐等形式辅助教学。通过实践,孩子们的作品更具灵性,绘画语言也丰富多样、极具个性。

4、激发学生的绘画热情。为启发孩子们的绘画灵感,使他们的绘画热情在一堂课中自始至终得以保持,对儿童适时进行一些物质激励。在教学中,制作孩子们喜爱的卡通画(如孙悟空、美少女战士、宇宙英雄奥特曼等),盖上学校印章,写上硕大的奖字,要求孩子们给涂上色彩。这样,孩子既受到表扬,又多了一次涂色练习,一举两得,孩子们亦兴奋不已,绘画热情高涨。

二、提供培养创造思维能力的情景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学生的技能靠过多的临摹,尤其是简笔画教学,造成了儿童绘画的公式化,影响了儿童天性的发展,使儿童的稚趣、童真被死板与茫然替代,想像逐渐枯萎。而画画则需要一次次的求新求异,让思维不息地跳跃,持能不断地灵变,才能有充满个性色彩的作品产生。因此,教师的责任就是如何去正确在启发引导,使儿童在绘画创作中让个性得到最好的发挥与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做到怎样去发现儿童的自我意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大胆去创新,爱护他们“自我意识”的流露,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随意发挥,自由创作。不管他们想得多离奇,让他们画自己所知、所感、所想,切勿用成人的框框套着他们,束缚他们异想天开的天性,羁绊他们丰富的想像,抑制其灵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让学生想象,进行创造性的构思。作为教育者应多给学生提供想象的机会,并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将激励他们不断的去探索,从而走向成功之路。

1、在写生课中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实践性强是美术学科教学的重要特点,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学生创作的源泉,新奇的想法来源于实践,多感才能多知。孩子生活的空间太小,小孩子自由支配时间太少,这是传统教育所造成弊端。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我们应当多让学生与大自然接触,面对真花,真草进行写生,这样便于儿童认识大自然,了解大自然。常带学生去公园、去码头写生,让他们与社会接触,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这样他们通过各种方式面对大自然,面对社会,在接触中,既丰富了他们的广博知识,对他们进一步创造绘画 也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教《房屋》一课时,让学生去写生,在写生过程中注意把繁杂的事物概括成简练的画面,如果完全照搬画面,肯定不好看。因此,在写生中,注意观察自然中的结构、形状,要求学生用减法的方式,减去不能入画的部分,去粗取精,创造出比现实景物更有个性,更为鲜明的形象。

2、在动手动脑中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在我们的现在生活中有很多物体通过我们灵巧的双手,一件件艺术品便会展现在我们眼前,在教五年级《我设计的鞋》时,我便让学生用废纸盒、易拉罐、纸条、粘土等材料来制作,大胆地想象,设计出具有自己的独特想法的鞋。最后,我在班上开了一个鞋子展览,让同学们把自己的作品“推销”出去。这一课给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同学们不仅动手,还要动脑构思,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三、尊重儿童的独特感受

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还应注意保护儿童的独特的个性,尊重儿童的独特感受,并给予其发挥个性的自由空间,鼓励儿童对他人的艺术作品发表自已与众不同的见解。近日看到一幅漫画,画的是在一堂美术课上,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片叶子,全班的学生照着老师的画依葫芦画瓢,其中有一学生画了一只虫子把叶子吃了一大半,正被老师叫到一边训斥着。在这幅漫画上,可以看出传统的美术教育模式:黑板-学生的眼睛-经由学生的手把黑板上的样板“画”下来,是一个简单的由眼睛到手的过程。如果一个人从小就反复接受这种模式的训练,久而久之就会习惯性地以“像不像”为标准来要求自已。用统一标准培训出的学生,缺乏创造力、自信心。我们的教育模式就是一种重复他人、扼杀创造的教育,一种与科学创新精神背道而驰的教育。作为美术教育者,我们应该做到:注意每位儿童独特的感受和表现,保护他们的与众不同之处,因为创造性正是由此产生的,如果小时候本来能够很敏锐地表达自已的观察结果,却总是被别人指正,那他就不再相信自已所看到、想到或感觉到的事物,而是想方设法说出别人想要听的话。孩子们的求知欲、想像力、好奇心也全被磨灭殆尽了,那么,下一代的爱因斯坦和牛顿哪里去找呢?

四、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儿童笔下的世界,总蕴含着大胆的想像,他们敢想成人之不敢想,敢画成人之不敢画,正是想像才使孩子获得了绘画中灵感。在儿童的头脑中,太阳被想像成和蔼的老爷爷,小鸟是蓝色,海洋是玫瑰色等,把许多形象都拟人化,赋予它们生命,他们通过想像来描绘客观事物,不仅提高了造型与配色能力,更重要的是丰富和发展了他们的审美观察力、感受力、想像力和表现力。因此,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我们要打破以往的老框框,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多问几个为什么?大胆探索,多几个设想,鼓励学生摆脱习惯性认识程序的束缚,以新奇的思维去探索问题。为此,教师要做到每一次活动都给学生留出一块个性发挥的余地。如教“曲线运用”,我画了一条蛇,大部分同学都模仿范画来画,突然有位同学告状:“老师,他的蛇画的不好,画了一个带翅膀,有轮子的蛇。”同学们都笑起来,这时,我并没有指责那位同学,而是让他把他的想法说出来,他说:“我想蛇只能在地上走,我画了翅膀,它就能上天,像飞机一样,带轮子是在地上像小汽车,我的蛇既能在天上飞,又能在地上跑。”他的创作打破了蛇本身的形体,大胆探索、大胆设想,这样,学生的创造性潜能便得到了充分发挥。为不束缚孩子们思维的随意张扬,鼓励他们去展开想像的翅膀,我们应及时把那些迸发智慧火花的佳作展示给其他小朋友借鉴,就其中的闪光点(或独特想法、创意,或是技法上的东西)作深入浅出的点评。孩子们需要鼓励,需要相互影响、相互启迪。教师若作出“期待佳作出现”的意向,孩子们会更加乐意去想像、丰富画面。如在画《太阳》时,学生们充分想象,有的把它画成一位仁慈、博爱的妈妈,有的孩子画了四季的太阳,春天他们联想到绿叶、鲜花、微风等,夏天他们联想到针、刺,秋天,有的同学画了丰收的场面,用收获来表现太阳,冬天,用寒风刺骨、结冰、雪花来表现。这都是孩子们创造能力的表现。在艺术的天地中,他们自由地发挥,自由创造。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让我们解放眼睛扔掉有色眼镜,要看事实,看未来;解放头脑,撕掉精神的裹头巾,要想得通,想得远;解放嘴巴,享受言论自由,谈天,谈地,谈出真理来;解放双手,甩去无形的手套,大胆操作,向前开辟;解放空间,把学生从文化的鸟笼里解放出来,飞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寻觅,去捕捉。”陶先生的话告诫我们:在教学中要勇于发掘孩子们思维的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和谐的发展,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尽自己之力。

篇7: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大悟县河口镇中学汪攀

兴趣是指一个人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识倾向。它在人的学习、工作等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大脑处于最活跃状态,最有效地启动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增强人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从而激发创新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巧妙地设计教学过程,创设一个具有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良好情境,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他们逐渐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开拓者。

一、巧设悬念,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巧设悬念,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一种最有效的方法。例如:在数学“数的乘方”这一节时,提出这样的问题:(-1)1989是多少?同学们开始时都表示不知道。这样,使他们带着问题,带着渴望参与数学活动,教师再因势利导,与学生一起寻找“数的乘方”的运算规律,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紧张有趣,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进取心,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直观表演,激发兴趣,培养探索意识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三条边关系定理和推论”时,可要求学生每人课前准备木棒,教师自己准备两根木棒,课前请同学们拿着自己

准备好的木棒,与教师的两根木棒围成三角形,并把每根木棒的长度记下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这些记录下来的数据,哪些长度的木棒可以围成三角形,而哪些不能围成三角形。通过分析、研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三角形两边的和一定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两边的差一定小于第三边。这样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掌握新知识,并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三、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培养探索意识

例如:在教学“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时,教师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有一块等腰三角形玻璃,不慎被打破成两块,若要再配一块同样的玻璃,是否必须两块都带去?只带一块去行吗?为什么?这样创设了一道联系实际的问题情境,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学生对这一富有生活气息的问题,倍感亲切,饶有兴趣,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他们积极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得出几种不同解决方案,由此引入新课。这样创设问题情境,达到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效果。学生不仅学习了书本上的知识,而且能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

四、巧变问题,激发兴趣,提高创新能力

例如:在教学“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后,可提出下面的问题:

请将下面这道题补充完整,并列出方程求解:一件工作,甲单独做要9小时完成,乙单独做要12小时完成,?

问题提出,学生反映热烈,情绪高涨,经过一番讨论,提出了许多答案,例如:

1、甲、乙合作,需要多少小时完成?

2、先由甲单独做2小时,剩下的部分甲、乙合作,共需要多少小时完成?

3、先由甲单独做2小时,剩下的部分甲、乙合做,剩下的部分需要多少小时完成?

4、甲、乙合作2小时,再由甲单独完成剩下的部分,共需多少小时完成?

又如,在教学勾股定理后,教师用设计这样的三组数据:(1)5、12、13;(2)5、8、10;(3)6、8、10。问哪几组数据能组成直角三角形?为什么?学生通过动手计算,找出了正确答案。这样既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为下一节学习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逆定理做好了铺垫。

篇8: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一、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众所周知,一个人对各种问题的认识,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而完成的。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自己的环境”,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课堂”。在这样一个宽松、自由、平等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没有束缚、没有负担,才可能有创新,并敢于创新和勇于创新。例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通过初读课文,我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志愿军战士和朝鲜的阿妈妮互称作亲人?从哪里表现出来?如果你是志愿军战士你会怎样做?从而鼓励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在想象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无论是创造想象,还是再造想象,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创造性劳动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力求让学生的思维积极活动,积极活动好比是一座把言语和思维连接起来的桥梁。如我在教课文《白杨》时,首先概括了白杨树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对白杨的价值有了初步的认识,这样,学生对课文产生了兴趣,思维积极活动,促使他们积极地认识白杨树的作用,并设计了开放性的问题:你还知道白杨的哪些知识?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想出了许多有关白杨的知识,这样,让学生在想象中树立创新意识,并使创新意识成为他们学习中的自觉行为。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首先,以情激趣。教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融洽的师生关系,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情绪会随之高涨,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师生情感融洽,能使用学生敢想、敢问、敢说,发挥出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

其次,应借物添趣。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利用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同时,把教学的内容同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让学生步入大自然中,感受生活的情趣,认识到语文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再次,应以悬生趣,悬念能产生最直接的探索欲望,也是调动学生兴趣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巧设疑问使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时,驱动思维活动,自觉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教学《鸟的天堂》时,就“鸟的天堂”真是的鸟天堂开展争论,有的学生说鸟的天堂却不见一只鸟的影儿;有学生说只有这美丽的大榕树;有的学生说第二天早晨就会看到许多鸟,这是什么原因呢?最后由小组长总结,由于作者所看的时间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就不同,使同学们进一步感受到“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教学时,教师可采用录像欣赏、运用实物演示、图片讲述、故事引导,表演操作等来激发学生讨论学习的兴趣。在讨论时,以小组为单位,用评比“优胜”的方法来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如画表记分,将班级小组成员依次按组编在表上,小组之内就会互相帮助,为学生营造了竞争的机会,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主动探索结果,是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动力

在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也就是应该让学生分析、探索,教师仅仅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提醒和帮助,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思维,想出了许多答案,并且一步一步地钻研下去,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创新能力,坚持训练,一定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在教学中,运用“质疑”和“求异”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学习能力的一项举措,所谓“质疑”就是对现有的科学结论和合理性做出否定或非绝定肯定。所谓“求异”就是在疑的基础上,运用已有的知识从不同角度构建自己的观点。可见,“质疑”“求异”意在创新,教学中若能培养学生善“疑”敢“异”的思维习惯,就能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的作用。有的教师认为学生既缺乏科学理论知识,又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疑”不出什么名堂。我想这无关紧要。关键要让学生在“质疑”和“求异”的进程中,养成敢于创新的习惯。例如,在学了《赤壁之战》一文后,有的学生发现了文中说的黄盖的船上装得是芦苇,上面铺着火硝、硫磺,学生经过查阅资料,明白了火硝、硫磺的这一功效是在唐朝初年被发现的,而赤壁之战是发生在东汉献帝十三年,即公元208年,比火药的发明早四百多年。故学生既明白了文学方面的知识,又明白了历史知识。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11.

上一篇:街道安全生产工作下一篇:升旗台下的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