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022-09-11

1 课前引入激发兴趣

首先,提出教学目标,交待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要解决的问题,如:知识、能力、德育目标等。其次,板书课题,剖析课题,引生入境。第三、布置预习任务,增加自学环节。在这一环节学生可以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最后将预习过程中发现的疑难问题记下来,待课堂上质疑。这个过程学生亲自动手,积极思考,主动发现问题,并力求解决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比如:我在讲《故都的秋》这一课时,要求学生在课前寻找自己喜欢的有关秋天的诗和已学过的“秋天”的文章,并让学生认真观察“秋天”。上课时,学生自由交流、质疑,还请学生起来充满感情的朗读优美的句子,于是一幅幅充满或凄清、或寥廓的秋景图就会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并通过有关描写秋天意境的诗句引导,学生便很自然地进入了课文的情境当中。当然,课前的导入,还可以用富于文学色彩的对联、诗词、名言佳句,以激发情感,提高文学修养还可以用生动活泼的故事、寓言、谜语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一些深奥难懂或是枯燥无味的课文更应如此。比如在教《南州六月荔枝丹》时,我用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来引入,立刻激发了学生对这篇说明文的兴趣,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踊跃作答,达到了预期的学习效果。总之,好的课前引入可以创设各种情趣,引发学生的探求热情,这样,在教学中就会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语文课堂中来。改善了学生的心理准备,也明确了本节课的目的,为学生学习新的内容提供了学习基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2 课中设问诱发激情

2.1 学会自学

教师要学会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和习惯,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语文的方法,就会爱学、会学语文。“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自学既是一种学习方法,也是教学的需要。学生在各种学习中学会自学的本领,就能自己寻求知识。例如我教《世间最美的坟墓》一课,先让学生默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最能体现托尔斯泰墓特点的词语是什么?(2)这个特点通过哪些语句表现出来?(3)托尔斯泰为什么选址在这作为死后的安息地?他获得了安宁幸福吗?(4)文中提到了其他三位伟人的坟墓有何用意?(5)为什么作者认为托尔斯泰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于是让学生自己边读课文边思考,将问题答案从课本上划出来。这一环节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潜力,尽量依靠自己的力量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然后让学生交流、讨论,自主解决问题,这样让每个学生都有说话的机会,不给学生留死角,让学生从讨论中深化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样学生掌握了自学的方法,就把“兴趣”变为“爱好”,并进一步转化为“志趣”。学生对语文的这种无比热爱,将作为学好语文的持久动力。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进行角色转换,教法转换。可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只有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才能使学生受用无穷,而且学生自学,也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双边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

2.2 启发点拨

“启发点拨”是针对学生理解上的难点,教学内容的关键处,以及学生争论不休的问题进行重点点拨、解惑。如:第三册《纳谏与止谤》一课,我是这样提问的:(1)课文中哪些内容是主要的,写得比较详细?哪些内容是次要的,写得比较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从中受到什么教育?这样通过点拨,启发学生自己归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这样学生就能积极地进行思考,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课堂也主要是通过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组成的,因此,课堂上老师的提问,对学生的兴趣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我在教第二册《牡丹的拒绝》一课时,在理解整理文章内容时提出这样的问题行点拨:(1)这篇文章的写作对象是什么?(2)文章写了牡丹哪些方面的内容?(3)文章中作者由牡丹想到了什么?(4)文中多次提到牡丹的“拒绝”牡丹拒绝的是什么?每当问题提出后,学生的思维马上就激活了,学生立即认真看书,积极思考,互相讨论,组织答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时课堂气氛空前高涨。此时学生已把学习语文变为一种自我需要了,使学生想学语文,更加爱语文。

2.3 引读激情

《语文课程标准》用“感悟语言”代替了过去的“理解语言文字”的表述,课堂上教师通过创设了良好的朗读情境,目的在于让学生读文悟道、晓理。革命导师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因此,我在教《药》一课时,我先引导学生观看教学录象,体会“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及愚弄人民的反动本质”这个中心,然后让他们聆听这篇课文配乐朗诵。这样声画并茂、视听结合,学生的学习激情调动起来了,达到了入境——动情——晓理,让学生在一次一次的朗读中与作者产生共鸣,与作者的情感进行融合。

3 设疑激趣拓展延伸

兴趣是由外界的刺激引起的。心理学家认为“疑难最容易引起探索性反应,思维也应运而生。”可见,只有让学生经常处于矛盾、产生疑难的心理状态,才能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喜欢学,还要善于引导学生的探索精神。如课文分析完后,学生往往认为万事大吉,这时如果再增加一个新内容,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作为教师,要提醒、要求学生经常发问、设疑、反思,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素质。设疑、解疑开辟了创造性思维的环境,在那里学生可以自由探索,发现问题,并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经常保持反思的习惯,思维的空间会越来越开阔,也会变得越来越深邃睿智。总之,成功的语文教学,不是看教师的“演讲”如何高明,而是看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从而激活课堂,使课堂涌动生命的气息。学生也不仅仅是在听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本身也能以极大的兴趣去思考课本,思考生活,获得真知,这才是教之真谛。

摘要: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积极探索知识,获得能力的一种倾向,是学习的原动力,是认识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因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学生,语文教学,学习兴趣,教学形式

上一篇:水质监测精细化控制措施分析下一篇:影响会计诚信问题的原因及重塑会计诚信的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