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促进教学对话的探索——从混合式学习的视角看

2023-01-06

信息技术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高校教学的环境和条件, 各高校已基本具备了先进的多媒体教室配置、良好的网络环境和开放的虚拟学习环境等。不过高校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却并没有随着教学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而产生足够的改变, 大多数还是停留在原来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本文就是在探究教学本质的基础上找出传统教学理念和方法上的不足, 并为以现代先进的教学设备为基础的现代高校教育实现质的发展进行一点小小的尝试。

1 教学本质的探讨

对“教学是什么”的问题, 教学论界一直有着不同的认识。近年来随着对教学交往研究的深入, “特殊交往说”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特殊交往说”认为, 从某种意义上讲, 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以培养和建构学生完满的精神世界为目标的教育主体之间的特殊的交往过程[1]。克林伯格认为, “在所有的教学中, 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 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的标识。”[2]在他看来, 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 具有对话的性格。因此, 教学对话 (即教学交互) 是实现教学本质的重要途径和形式。而教学对话又包括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学生与学习资源的对话、学生的自我对话。那么传统教学能实现那些对话, 每种对话实现的程度如何呢?我们现有的教学在哪些方面还需改进呢?

2 传统教育的不足

2.1 课堂所提供给学生的内容不可能完全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不断缩短, 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人才需求产生了很大变化, 目前有的科学家测算人类的科学知识每3年就将要增加一倍。根据世界科学发明专利统计, 世界每小时就有20项发明创造, 每年发表的权威性论文20000万篇之多[3]。另外, 由新知识、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 知识相互渗透, 当代出现了不少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因此通过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可能在课堂上提供给学生所需的所有知识, 学生与完善的学习资源交互受阻。

2.2 课时不足

现代许多课程基本概念多, 涉及面广, 实践性强, 内容更新速度很快, 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更要注意学习技能的培养, 而每门课的课时量是有限的, 因此不论是学生还是老师普遍反映教学课时不足。

2.3 情感交流不足

师生通过交互传递信息、增进了解、交流感情, 在相互接受和倾吐的过程中实现精神的相遇、相通。也就是说, 师生交互更多指向的是一种精神交往, 主要指向的是人的精神生活领域, 其直接目的是形成人的完满的精神世界和良好的个性品质。雅斯贝尔斯早就指出:“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 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任何人都是在社会关系中获得发展的, 人的精神世界也只有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中才能获得完满的建构。而现代高校许多课程都是大班授课, 课程内容多, 老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多的讲解教学内容, 所以师生情感交互很少或者没有, 更不可能过多的涉及学生间的交互。所以虽然师生每天都在“照面”, 却存在着师生交互的实质性缺失。这种缺失主要显示为:师生之间的交互的发生状态体现为“知—知”层面的“授—受”关系即师生形式上的信息交互, 而缺乏“情—情”层面的相互交流, 所以师生交互处在浅层次, 深入教学本质的师生交互未能真正发生。

2.4 传统教学中缺乏引导学生自我对话的平台

教学中的自我对话, 不仅是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建构过程, 更是对自我本身的建构过程。在自我对话中, 学生以自我存在为对象, 对自己的知识、经验、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自我对话同时又是师生对话和学生与学习资源的对话的吸纳和改造过程, 是学生超越自身与教师、资源对话所出现的暂时的不和谐, 但却是积蓄维系对话处于动态平衡的张力, 走向下一轮对话的新的和谐的过程。而传统教学由于课时量和教学设备的限制, 缺乏很好的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对话的平台。即使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反思, 由于缺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完善、系统的记录, 也会阻碍学习者自我对话的进行。学习者进行自我对话后缺乏师生、生生交流的平台, 无法充分实现学习者自我对话的记录、共享、交流。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我国传统教学在实现充分教学对话方面存在不足, 那么在新的教育环境下我们如何改变我们的教学才能实现完整充分的教学对话, 从而体现教学的本质, 实现完美教育呢?B l e n d e d Learning的提出为高校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方法, 它强调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 使二者优势互补, 以获得最佳的学习和教学效果。

3 混合式学习的原理及教学策略

3.1 混合式学习的概念

目前国内或国外学术界对B l e n d e d Learning的定义都没有统一的界定。国外学者对Blended Learning大都是从企业培训的角度来定义的。Driscoll对混合学习的论述较为全面, 她认为混合学习意味着学习过程可以是“基于Web的技术的结合, 以实现某一教学目标;是多种教学方式 (如建构主义、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 和教学技术的结合, 共同实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是任何形式的教学技术 (如视频、CD-ROM, 基于Web的培训和电影) 与基于面对面的教师教学培训方式的结合;是教学技术与具体工作任务的结合, 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或工作效果。国内学者对Blending Learning的定义则是从学校教育教学的角度出发。何克抗教授认为, 所谓Blending Learning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 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 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 使二者优势互补, 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4]笔者更赞同何克抗教授的定义, 认为混合学习形式上是在线学习与面对面学习的混合。但其更深层次是包括了基于不同教学理论的教学模式的混合, 教师主导活动和学生主体参与的混合, 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不同学习环境的混合, 不同学媒体的混合, 课堂讲授与虚拟教室或虚拟社区的混合等。

3.2 基于混合式学习的教学策略

3.2.1 课程设计策略

(1) 创设BL的实施环境, BL需要一个比较完善的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标准化学习与管理系统, 主要用来支持网络学习的内容传递、促进在线师生间的交互和学习评价、管理等活动。 (2) 课程设计包括对学习者的、学习内容的分析和BL环境的前端分析, 包括学习资源设计、学习支持服务和学习活动设计 (课程导入、课堂讲授、网上学习和课程任务活动等) 。 (3) 学习评价设计。

3.2.2 BL课程实施策略

在此阶段包括课程导入活动, 课堂讲授活动, 网上学习活动, 课程任务活动。

3.2.3 实施BL的评价策略

BL的评价一般包括电子学档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6]。

4 混合式学习促进教学交互的合理性探索

通过以上对混合式学习概念和教学策略的介绍, 笔者从以下方面来理解混合式学习能很好的促进教学交互, 达到深层教学, 体现教学本质。

混合式学习可以把老师的课堂教学资源和网络资源有效的整合, 并通过网络方便的提供给学习者, 使学习者把握课程基本概念的同时, 通过网络全面的接触与课程相关的知识, 并接触本学科的前沿动态。这解决了传统教学中课堂内容不能满足学习者需求的不足, 有利于学习者全面深入掌握专业知识, 从而实现学生和完善学习资源的深层交互。

混合式学习提供的网络学习支持平台24小时开放, 只要学习者和教师有时间和兴趣, 可以在任何时候展开学习, 以弥补课堂教学课时量不够的缺陷。以此来满足不同程度学习者对学习的需求。

由于课程内容多, 课时量不够, 传统教学中师生、生生的深层次交互很难有效展开, 而教学的本质指出高效的师生、生生互动是实现深层次学习的关键, 只有通过深层的师生、生生互动才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完整构建, 才能实现学习者学习的升华——人精神世界的完满构建。基于混合式学习的教学策略既包括课堂讲授活动, 又包括网上学习活动, 课程任务活动, 这种教学策略既充分让课堂教学高效、集中的优势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淋漓发挥, 又可以将e-learning学习高效师生、生生、学生和学习资源的交互作用得到充分的体现。从而实现师生、生生深层次的对话交互。

反思型对话, 主要是指学生的自我对话, 是指个体对自身内在经验和外在世界的反思, 是对话的一种高级形态。在教育活动中, “对话”是个体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形成的基础, 是体现教学本质的关键活动。基于混合式学习的教学策略中的课程实施策略和评价策略无形的引导学习者进行自我对话, 使其在自我对话的过程中实现课程知识的建构和自我本身的建构。基于混合式学习的教学策略中的网络学习支持平台完整的记录了学习者的学习过程, 为学习者的自我对话提供了一手的支持资料和平台, 同时还可以实现自我对话的共享和交流, 使对话趋于完善。

5 结语

混合式教学是提高教学交互实现传统教育和网络教育优势互补的新的教学形式, 如何更好的实施混合式教学以促进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交互实现高效的教育还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去探索。

摘要:本文通过对教学本质的探讨, 寻找传统教学的不足, 并分析了在现代教学设备支撑的教学环境下, 开展混合式教学以弥补传统教学和网络教学中各自对话不充分的合理性。希望为以后寻找促进教学对话的途径提供一些指导。

关键词:网络环境,教学交互,混合式学习

参考文献

[1] 王鉴, 李定仁.对教育理论的再认识[J].教育理论与实践, 1995 (3) .

[2] 刘欣.从对话理论看远程教育师生交互原则[J].中国远程教育, 2006 (3) .

[3] 蒋恩世, 马顺生.知识更新是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4] 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 2004 (3) .

[5] 李克东, 赵建华.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J].电化教育究, 2004 (7) .

上一篇:论大地测量数据模式的动态建立下一篇:本科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