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创新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

2022-09-10

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 社会更需要创新型人才, 因此,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势在必行。学校是实施教育的主阵地, 一方面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另一方面需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 这就呼唤着现代教育必须进行深刻的变革, 而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是其重要的突破口。

1 网络为创新性学习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信息社会是学习化社会, 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性学习是人的发展的内在要求。创新性学习是与传统的学习方法——维持性 (接受性) 学习相对立的一种学习, 是指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自主探索、发现新知的过程, 对知识整合、建构的过程;进行发散思维与辐合思维的过程, 通过学习提高发现, 吸收新信息和提出新问题、创新信息的能力。自主创新性学习的主要特征是预期性、参与性。 (1) 预期性主要表现为:学习目的明确, 能主动规划自己的学习;善于有选择地学习, 具有捕捉、理解信息的能力;能独立思考, 多向思维, 探索新问题等。 (2) 参与性主要表现为:强调社会化实践, 善于人际交往、能主动适应群体生活, 有责任感, 善于协作。预期性和参与性的结合, 体现了人的个性化和社会化的统一。反映在学习方式上, 即是自主探索学习与互动协作学习的结合。网络及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手段, 为创新性学习提供了理想的认知工具和理想的学习环境、学习资源。

创新性学习有5个中介要素, 它们都可以在网络学习环境中找到实践支点。语言。这一中介要素历来受到重视。网络环境大大增添了语言的魅力;工具。是人的认识器官的延长, 基于网络环境的工具, 具有其它一切传统学具无可比拟的优势;价值。价值是最重要的学习要素, 是创新性学习的动力。重视这一因素, 旨在使学生学会主动选择, 网络学习为学习者提供了巨大的选择空间;人际关系。维持性学习中的人际关系是一种垂直的、教师权威型的、不平等关系, 成为学习的障碍。在网络作为工具的创新性学习环境中, 学习者本人处于中心, 是知识和信息的探索者, 又是提供者和分享者;形象。形象引发直觉、联想和综合概括能力, 网络的多媒化、形象化特征, 是非网络环境下的学习难以企及的。

我们将创新性学习和建构主义思想, 与网络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相结合, 设计并实践了两种创新性学习模式:自主探索学习和互动协作学习,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学习能力、创新素质起到了良好作用。

2 自主探索学习

2.1 基本环节:情境创设→问题导向→查询

信息→探索思维→意义建构。

以学为中心, 以情境创设为前提, 以问题驱动为导向, 引出学习主题, 学生围绕主题展开学习, 查阅信息资料, 进行逻辑推理, 完成对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构建。

2.2 基本过程

情境创设。必须创建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情境, 接近知识产生、使用的实际情境, 能让学生进入积极的学习情感状态, 提取记忆中的有关知识、经验, 激发联想和想象。

问题导向。一是在情境中设置问题, 诱导学生积极思维, 二是启发学生观察、思考后提出新问题、新想法。

查询信息。学习者围绕学习主题上网搜集信息, 分析、辨别, 加以归类、整理。

探索思维。学习者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批判, 探寻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或然与必然等规律、关系。

意义建构。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 (分析、检验、确认) 当前学习的新知识, 如果不能“同化”, 则引起“顺应”, 实现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

2.3 基本原则

学习主题的设计。主题的选取和设计非常重要, 创设智力上有挑战性的问题, 有思考价值, 有可探索的空间, 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愿望, 能完成任务驱动作用,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信息资源的设计:确定学习当前主题所需信息资源的种类、内容、每种资源在学习中的作用及相关的更多资源, 教师可视情况指导部分学生获取资源的路径和分析利用资源的方法。

2.4 实例分析

网络—计算机辅助教学。例如, 初二地理“森林资源”的整个教学过程如下:上课前教师从网上搜集下载了大量的森林资源内容, 分三个专题放在局域网上, 并制作添加了一些网页。过程A:视频动画演示黄河泛流与断流现象, 在情境中提出问题:森林破坏后, 为何会引起如此严重的结果?过程B:演示电子教材, 进行任务驱动, 提出学习要求。过程C:学生上网查阅信息, 分析, 整理。限定时间。教师通过计算机监控学生的查阅活动, 随机指导。过程D:学生讨论、交流。限定时间。教师参与讨论, 学生提出一些观点。对“涵养水源”、“调节大气成分”等难点问题, 教师演示“电子教材”, 加强学生的直观、形象理解。过程E:师生共同得出结论, 用所学新知识解决过程A提出的问题, 并进行点拨迁移, 学生谈论日常生活中保护森林和保护环境的看法,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作适当评价, 课程结束。

上述学习过程中,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设计者, 学习资料的提供者, 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激起兴趣, 上网查询后, 进行深层次的心理思考, 选择网络信息中的要点,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总结, 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思维。

3 互动协作学习

基本含义:互动协作学习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组织在一起, 开展某项主题学习活动而互助合作、资源共享、共同完成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

3.1 基本步骤

组成协作小组。一般以2-4人为宜, 可以是同质 (学习程度、兴趣、个性、性别等) , 也可以是异质, 一般异质为宜, 互补性强, 更能体现和发挥互相包容、互相帮助、互相合作的精神。

分工与执行任务。依据主题任务, 根据每个人的特长作不同的分工, 各自先行完成自己的任务。

交流。小组成员交流、汇报自己任务完成的情况, 互相提出评价与建议, 取长补短。

合作提高。小组成员集中智慧, 共同完成任务, 成员之间可以互换角色, 以求得问题的最佳解决。

3.2 基本特点

合作下的竞争。激发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竞争中的合作。培养组织能力和宽容、团结协作精神。

实例分析:网络学习, 制作网站。过程A:选定主题——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选定感兴趣的主题, 设计网页、网站。过程B:实时阅读——上网搜寻信息, 开阔视野, 筛选有效信息。过程C:下载存储——动手操作, 加工处理信息, 建设小组个性风格的网页、网站。过程D:合作交流, 互相发送电子邮件, 讨论、探究网页的制作技巧、特色, 交流网站内容, 提出修改、评议意见。过程E评选赏析——通过电子邮件, 寄文共欣赏。

网络互动协作学习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 教师是领航者、组织者。全体学习者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实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习者和学习媒介互动, 培养了积极的学习习惯、学习情感;协作方式。培养了学习者的责任心、协作精神及创新品质;培养了信息时代学生的基本学习技能:主题浏览技能, 交流技能, 沟通技能, 信息发布技能和网络参与技能, 为学生将来投身信息化时代进行终身学习, 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摘要:如何高效率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中的网络环境, 是改革课堂教学设计的切入点, 而网络为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创新性学习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创新性学习中, 学生是积极的知识探索者、建构者, 教师是领航者、组织者。

关键词:网络,创新学习

上一篇:“中国梦”如何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思路下一篇:善于观察乐于表达——“小学作文个性化发展”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