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素质论文范文

2022-05-09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化素质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教师素质评价应该具有文化视野,而该视野的核心应该是素质文化。从素质文化看教师素质评价理念有:以素质发展为核心导向;突出素质发展及其评价的崇高感;注重评价的自主性。从素质文化看教师素质评价的实施要领有:评价标准上要多元化;评价机制上以教师自我评价为主;评价形式上要实现多样化的整合;评价结果处理上要实现对素质发展的促进。

第一篇:文化素质论文范文

加快农村文化建设提升农民文化素质

摘要:我国在文化建设过程中,遇到过很多的困难和挫折,但可喜的是我国文化建设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并且正处于文化建设跨越式发展的黄金期。在我国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农村文化建设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都得到了一定提升,农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如今农村的文化建设越来越完善,但是从客观角度讲,也必须认识到农村文化建设的不足。本文主要总结了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如何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文化素质

由于农村与城市在本质上存在一定差异,所以农村文化在水平、结构乃至丰富性上都不如城市,伴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有的农村文化生活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许多富裕的农民在精神文化上得不到满足,因此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势在必行。

1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首先,由于农村生活的特殊性,相比于城市农村文化生活显得更加单一。从实际情况来看,农民朋友在闲暇时间依赖电视的人特别多,在农村有80%左右的人对电视机有一定的依赖性,而在城市人们的文化生活非常丰富,看电视只是其中一项,城市人的文化生活还包括读书看报、上网、健身等多项娱乐活动,但是相比于城市农民朋友参与麻将和棋牌活动的人居多,所以由于农村文化项目单一,是影响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的原因之一;其次,农民在文化生活上的投入有限,消费水平不高。农民收入有限,部分农民还舍不得在文化生活上投入太多,觉得不如投入到别处,对于文化生活认识不高。还有对于农村文化的投入,设施建设和文化产品供给还需加强。只有保证了文化基础设施才能保证人们开展正常的文化活动,如果文化基础设施不能保证,也会影响农村开展文化活动;最后,部分农民朋友思想认识不高,村里运动健身设施以及农家书屋等利用率非常低,有的已经变成了摆设。

综上所述,农村文化建设现在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农村文化生活过于单一,人们已经习惯了依赖看电视和通过棋牌活动来满足自己的文化生活;二是农民在文化生活上的投入很有限,消费水平不高;三是政府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投入力度还不够大;四是部分农民朋友对于农村文化生活思想认识不高,已经配备的文化设施利用率不高,这些都是制约农村文化建设发展, 亟需解决的问题。

2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建议

2.1提高农民思想意识,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

新的历史时期要致力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让农民不仅懂得种地,还要懂得享受文化生活给自己带来的快乐,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提升农民幸福感。要致力于農村文化骨干的培养,先培养一批农村文化能人和积极带头人,鼓舞大家积极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充分调动广大农户的积极性。当大家已经习惯并感受到文化生活带来的好处时就会积极参与其中,并且去带动更多人参与。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村民道德教育,从农民文化需求观念上进行引导。通过开展各种文化娱乐和竞赛活动,培育和提升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观念。同时要帮扶农民拓展就业门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提高农民需求水平和消费能力。

2.2 加大资金投入,保证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和丰富农村文化产品供给

农民文化活动的开展,需要一定基础设施和文化产品,这些最基本的文化设施需要一定的购买资金,同时一些过于老旧的文化设施如果想进一步完善也需要一定的资金做保障。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很多农村都有了自己的文化大院,基础设施也相应完善,对于已经成型的文化大院村委会要鼓励农民朋友多多参与文化活动,提高文化设施的利用率,保证文化院发挥其真正的功能。

同时要积极提供更丰富的文化产品,寻找各种合适的途径给农民创造观看文化活动演出和大型晚会的机会,同时对于在文化文艺方面比较突出的农民想办法为他们量身打造节目,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找到合适的渠道和舞台给他们创造表演的机会。建议可以鼓励各类中介机构引进和组织各种适合农民和农民工观赏需求的大型晚会和娱乐演出项目,适当增加在农村进行公益性演出的补贴,鼓励各文艺单位、文艺团体组织面向农民和农民工的小成本演出剧目,努力降低演出票价,鼓励国有演出场所举办公益性、低价票、特价票的演出。努力加大农村“种”文化的力度。解决农村群众看戏难、看书难、看电影难的“三难”问题,特别是偏远山村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基本问题。

3结语

农村文化建设任重道远,要想在农村文化建设上取得进一步的突破,需要文化建设部门和农民朋友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单磊.浅析农村文化建设现状[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09).

[2] 龚建强.张家口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及思考[J].鸭绿江(下半月版), 2014,(07).

[3] 郭建.浅析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及思考[J]. 青春岁月,

2013,(05) .

作者简介:雷雨露,大专学历,大安市安广镇文化馆,馆员,研究方向:文化事业发展。

作者:雷雨露

第二篇:素质文化视野中的教师素质评价思路

摘要:教师素质评价应该具有文化视野,而该视野的核心应该是素质文化。从素质文化看教师素质评价理念有:以素质发展为核心导向;突出素质发展及其评价的崇高感;注重评价的自主性。从素质文化看教师素质评价的实施要领有:评价标准上要多元化;评价机制上以教师自我评价为主;评价形式上要实现多样化的整合;评价结果处理上要实现对素质发展的促进。

关键词:素质文化;教师素质评价;视野;理念;实施要领

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充分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就需要科学地开展教师评价。从教师及其工作的现实来看,教师评价可划分为3大维度:素质评价;职责评价;绩效评价。其中,教师素质评价是整个教师评价中的前提性维度,也是最复杂的维度,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研究,其中一个根本性的角度是文化学角度,因为评价从根本上讲是一个价值评判的过程,而价值是文化精神的核心。在这里,所谓素质,是取其广义,指人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特征,包括知识、技能、智力、品德、创造力、价值观、性格、气质、身体素质等。从文化学角度看,人类自古以来,在整个社会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文化是利益文化,现在应该实现大的转变——转变为以素质文化为整个社会文化的主导。本文主要探讨素质文化视野中的教师评价思路。文中的教师指中小学教师。

一、教师素质评价的素质文化视野

教师素质评价的活动不能盲目进行,也不能简单化地进行,而要从多个角度来考虑,其中最重要的是,应该具有素质文化的视野,而该视野的核心应该是素质文化。

1 教师素质评价应该具有文化视野

教师素质评价不能局限于表面化的操作,应该具有广阔而深刻的文化视野。笔者认为,所谓文化,是指“积淀了人类精神的社会生活过程及产物的总和”,也就是说,文化涉及到社会生活过程及产物的各个方面,但要积淀了人类精神才算形成了文化…。文化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社会生活各个具体方面都应该有文化的视野,教师素质评价尤其应该如此,这主要是因为:

第一,人类的各种活动都应该自觉地在文化的视野中进行。人的评价活动,包括教师素质评价活动,都要受到文化的深刻影响。在过去较漫长的历史中,人们的活动受文化影响的自发性较强。自人类发展整体水平提升,尤其是文化研究兴盛以来,人们的活动受文化影响的自觉程度显著提升,针对此,我国学者费孝通提出了“文化自觉”的概念,它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在这种解释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所谓文化自觉,是指明白一种文化的发展进程、特点和发展趋向,并自觉地承担起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使命,自觉探索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途径。教师素质评价活动应该具有文化自觉,因此应该具有文化视野。

第二,评价是一种价值评判活动,而价值是文化精神的核心。从上述文化的概念来看,文化包括两个大的层次:一是文化精神层次,一是文化形式层次。文化精神即积淀在社会生活过程及产物中的人类精神;文化形式即社会生活及产物的各种特殊形式,有行为形式、器物形式、制度形式、思想形式、文本形式、社会心理气氛形式、语言形式等。在这两个层次中,文化精神是核心,是根本性的层次,因为正是文化精神具有广泛的渗透性和强大的影响力。正如我国哲学家高瑞泉所说“文化精神是一种文化的核心、本质”。而在文化精神中,价值又是核心。正因为如此,许多学者在研究文化时,将价值作为整个文化的核心。因此,评价活动是直接植根于文化的,教师素质评价也如此。

第三,振兴中国文化的使命,使得教师素质评价的文化视野显得特别重大而紧迫。中国文化具有悠久而辉煌的发展史,但后来其发展陷入停滞,尤其是到了龚自珍时代,更是陷入“俄焉寂然,灯烛无光,不闻余言,但闻鼾声,夜之漫漫,鹏旦不鸣”的“衰世”。进入到近代之后,中国长期面临着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在此冲突中,中国文化一直处于劣势,并走向动摇和破碎。在当前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之下,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大优势,中国人一方面面临着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消失的危险,另一方面也面临振兴中国文化的机遇。在此双重境遇中,振兴中国文化成为中国人重大而紧迫的使命,我们各个领域的活动都应该承担起这一使命,教师素质评价尤其如此,因为教师在社会文化发展中应该起到表率作用,而且人的素质在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2 素质文化视野的核心应该是素质文化

在过去历史中,人类社会文化的核心是利益文化,而当前,人类社会文化应该实现根本的转向,即转向以素质文化为核心,教师素质评价的文化视野尤其应该突出素质文化。素质文化即以素质为实质内涵的文化。

第一,过去历史中人类社会文化以利益文化为核心的根本原因是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所谓利益,从哲学上看,指“人们通过社会关系表现出来的不同需要”;从日常用语来看,指“好处”。在过去历史中,人们追求的主导价值是利益,由于价值是整个文化的核心,因此,利益文化一直是整个人类社会文化的核心,在中国和外国都是如此。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的生存条件相对较差,一个人为了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就要追求利益,而且,人性中总是有自我表现的需要和力量,而在人类生存与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最引人注目的自我表现依据就在于利益。这样,社会活动的主导宗旨在于追求利益。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综观人类已有的历史,两种最突出的利益是:财富与权力。

第二,当前应该转向以素质文化作为整个人类社会文化的核心。这主要是因为如下几点:人的素质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也就是说,人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存在,而人并不是一个空洞的躯壳,人的实质内涵是人的素质;马克思强调,未来社会的基本原则是“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这也就是提倡将人的素质发展作为整个社会的核心;人的素质发展是实现美好社会的首要内涵,如果人的素质都不高,那么是谈不上美好社会的;人的素质发展是社会其他各个方面发展的首要条件,例如是经济发展的首要条件;人的素质发展是每个人都能够追求、能够成功地实现的,这就不同于巨大的财富和强大的权力那样只能在少数人身上实现;过于追求财富会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和过快地耗费资源,过于追求权力会导致激烈的社会纷争,而人的素质发展很少有副作用,人的素质发展是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建设的根本。当然,在当前和未来,利益文化还不可完全否定,但作为整个文化之核心的,应该是素质文化。

第三,教师素质评价尤其在文化上应该突出素质文化这个核心。这是因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焦点内容是教师的素质,教师素质是社会成员素质的一个领域,而文化(culture)在词源上就具有化育人类心

灵、智慧、情操、风尚之义,人的素质发展属于文化的范畴,更确切地说,属于素质文化的范畴;教师这个群体在各个社会群体中起着榜样、示范、表率的作用,其中包括教师的素质发展在各个社会成员的素质发展中起着表率作用;文化会影响人的兴趣和行为,突出素质文化这个核心,将有助于激励和引导教师自觉地追求素质发展,努力地实现自己的素质发展,这是教师素质评价起到促进教师素质发展之效果的根本途径。

二、从素质文化看教师素质评价理念

从素质文化这个视野来看,教师素质评价应该体现许多理念,其中主要的有以下几个:

1 以素质发展为核心导向

评价是需要导向的。长期以来,对教师占突出地位的导向有两个:一是利益导向,即在教师评价中获得较好成绩的,将获得预期的利益,如工资、奖金、精神奖励等;二是资格导向,即在教师评价中获得较好成绩的,可以获得或保持相应的任职资格,或者得到资格上的晋升,这也与利益的获得直接相关。这两种导向起过一定的作用,现在和将来也是不可少的。然而,在今天和未来的教师素质评价中,作为核心导向的,应该是素质发展。这是因为:第一,素质发展是教师履行教师职责、取得工作绩效的前提,以素质发展为核心导向,能体现素质评价在整个教师评价体系中的地位;第二,以素质发展为核心导向,更能在教师文化这个领域有力地促进整个社会的素质文化的发展;第三,以素质发展为核心导向,将有助于教师更自觉地追求和实现自己高水平的、可持续的、完美的素质发展。

2 突出素质发展及其评价的崇高感

现代西方文化中的最高价值是“自由”,而中国文化中的最高价值是“崇高”。“崇高”的基本含义有:道德高尚、受人尊崇、受人推重、地位优越。在现代中国与传统中国,“崇高”的具体内涵不同。在中国传统社会,人们对“崇高”的追求相对较强,但那时的“崇高”除了指道德高尚之外,还特别突出地位优越,地位优越直接体现权力,即直接植根于权力文化这种利益文化。在现代中国,“崇高”在内涵上较多地强调为人民服务,包括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与振兴服务,为他人的利益服务,但人们对“崇高”之追求的强度时高时低。在教师素质评价中突出素质发展及其评价的崇高感,其理由主要有:第一,“崇高”这种最高价值是中国文化的最重要的根,而且这种价值在评价活动中特别能够被人感受和内化,我们在评价活动中突出崇高感,就能使中国文化中的“崇高”这个根发扬光大,这是在深层振兴中国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教师素质评价应该承担这一使命;第二,在中国当前和未来,“崇高”的内涵应该更新,其中最核心的一点就是将“素质高因而崇高”作为“崇高”的基本内涵之一,在素质评价中尤其应该体现这一点,这样,就可以促进人们积极地去感受、内化和发展素质文化;第三,突出素质发展及其评价的崇高感,将让教师体验到自己的素质发展是崇高的,自己所参与的素质评价活动也是崇高的,从而使教师素质评价变得更加美好;第四,突出素质发展及其评价的崇高感,有利于激励教师借助素质评价的契机,寻求自己的素质发展之路。

3 注重评价的自主性

长期以来,教师评价的主要部分是由管理部门或管理人员控制的。笔者认为,教师评价应该注重自主性,素质评价尤其如此。自主即自己主导、自己控制,将并活动纳入到自主发展的框架之中。这里,注重评价的自主性,理由主要有:第一,评价的核心应该是价值的体验和内化,而这基本上是一个自主的过程,任何评价都应该注重自主性,教师素质评价也不例外;第二,与职责评价、绩效评价不同,素质评价的主观性较强,他人或外组织难以把握,而主要靠评价对象的自主评判、自主估价、自主把握;第三,当代哲学研究表明,自主性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在许多活动中都要满足人的这种需要,尤其是,教师素质评价是需要模糊把握和主观体验的,因此更加应该注重教师的自主性;第四,教师素质评价的一个重要宗旨是促进教师教育、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而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内涵是自主性的发展,自主性是专业化的一个重要特性。

三、从素质文化看教师素质评价的实施要领

实施教师素质评价时,如何做到以素质文化为重要的视野,如何体现上述理念呢?这就要在评价标准、评价机制、评价形式、评价结果处理等主要方面抓住如下实施要领:

1 评价标准上要多元化

评价实施的一个关键是制订评价标准。如何制订教师素质评价标准呢?要注重多元化。素质发展的直接内容是每个个人的素质发展,而每个个人都是有独特个性的,教师素质评价的基本宗旨在于促进教师的素质发展,而教师的素质发展应该尊重每个教师的独特个性,遵循每个教师的自由发展进程。马克思特别强调人的自由发展,他指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关于马克思的相关思想,我国学者刘同舫的诠释是:“追求人类解放,是马克思一生不变的第一主题,也是马克思终生为之奋斗和献身的目标和根本价值诉求。”为了适应每个教师之个性的自由发展和教师的解放,就必须在实施教师素质评价时,注重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否则,如果用单一化的、刻板的标准来要求教师,那么势必对教师产生束缚作用,不利于发展教师的个性。例如,需要研制教师专业标准,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基本依据,在这一方面,发达国家早已在实施,我国也正在研制之中。但就现有的情况来看,人们还没有对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给予重视。将来,教师专业标准应该走向多元化,例如,标准中的素质项目应该具有充分的弹性、可选择性、变化性。

2 评价机制上以教师自我评价为主

评价机制问题是评价实施的又一个重要问题。在这一问题上,从素质文化的视野来看,教师素质评价的实施要以教师自我评价为主。这主要是因为,如上所述,教师素质评价在理念上应该注重自主性。如何体现这一点呢?英国学者莱恩·多亚尔和伊恩,高夫经过研究指出,最低水平的自主必须在持续的时期内具备以下特征:其一,行为者有智力和能力树立在某种方式的生活中常见的目标和信念;其二,行为者有足够的信心要采取行动以参与某种形式的生活;其三,行为者实际上有时候通过不断树立目标和信念来这样做并就此与其他人进行交流;其四,行为者把自己的行为视为为自己而不是其他人完成的;其五,行为者有能力理解他们的行为要取得成功所受到的经验制约;其六,行为者有能力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从他们的主张来看,教师素质评价要体现自主性,就要以教师的自我评价为主。我国学者陈汉新在约翰-杜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所做的研究表明:自我评价活动具有普遍性和非私人性,它与外在评价一样是人类的本质特征。只要处理得当,教师的自我评价是能够达到一定的可靠性的,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素质评价的结果并不是作为对教师评分评等的依据,而是作为了解和促进教师素质发展的依据;至于要评分评等,则要通过职责评价和绩效

评价。当然,对于教师的自我评价,不能缺少管理部门的管理和专家的指导。

3 评价形式上要实现多样化的整合

评价形式问题也是评价实施上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上所述,文化范畴包括文化精神和文化形式两大层次,文化形式中包括行为形式,而评价活动是行为的一种。从素质文化的视野来看,教师素质评价的实施要实现多种评价形式的整合。首先,要开发多种多样的评价形式,形式的多样化也是评价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使命。那么,如何发展丰富多彩的评价形式呢?这一方面可以借鉴学生素质评价、各行各业人员素质评价的多种形式,诸如调查形式、测试形式、自我报告形式、座谈形式、观察形式、叙事形式等;另一方面,又要针对教师素质评价的具体特点创造一些新的评价形式。其次,要将多种评价形式整合起来,因为人的素质是整合性的,要通过评价来促进素质发展,就要实现各种评价形式的整合,从素质文化的视野来看,更要注重这一点,因为实现了整合才能体现完整的文化意义。整合有两个含义:横向地看,要将不同空间内实施的评价形式整合为一个整体,充分体现各种形式之间的关联;纵向地看,要实现不同阶段各种评价形式之间的连续性、序列化,以实现连续性的影响。

4 评价结果处理上要实现对素质发展的促进

评价结果处理问题是评价实施的第四个重要问题。从素质文化的视野来看,教师素质评价的结果处理,应该特别注重对教师的素质发展的促进。一般不宜将评价结果作为对教师进行奖惩、任用、晋级的依据。“促进素质发展”已体现了教师素质评价的极端重要性。促进教师素质发展,包括直接促进作为评价对象的教师个人本身的素质发展和间接促进其他人的素质发展。后者是基于:作为评价对象的教师对其他教师的素质发展、对学生的素质发展、对其他人群的素质发展的带动作用;通过教师素质评价而促进素质文化的发展,素质文化的发展又为相关人员的素质发展提供积极有力的文化环境,从而对处于这种文化环境中的人的素质发展都有促进作用。为了使教师素质评价的结果有效地促进素质发展,就要做到:其一,分析作为评价对象的教师在素质发展上的经验及其原因;其二,分析这个或这些教师在素质发展上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其三,探寻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这些分析要做到教师自己分析与专家分析相结合。

参考文献:

[1]丁念金,人性的力量——中西教育文化变迁[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2]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A],费孝通,文化与文化自觉[c]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

[3]高瑞泉,论中国文化精神的近代转向[A],李灵,刘杰,王新春,中西文化精神与未来走向[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4]张岱年,文化与价值[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5]龚自珍,尊隐[A],龚自珍全集[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6]冯契,哲学大辞典(修订本)[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7]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第六版·缩印本)[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0]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缩印本)[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11]丁念金,校本课程决策的文化使命[J],全球教育展望,2011,(1):36-40

[12]刘同舫,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演进逻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13]莱恩·多亚尔,伊恩-高夫,人的需要理论[M],汪淳波,张宝莹,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14]陈汉新。自我评价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2003

作者:丁念金

第三篇: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融合路径

摘要:目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侧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训练,也就是测重专业素质教育,学生的文化素质相对缺乏。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强化文化素养,在跟踪调研了部分专业学生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的融合路径。通过系统规划,实现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职业技能训练等方面的融合,将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融合,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融合;高职教育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为一线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所以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要适应市场需求,以市场需求作为指挥棒,使得学院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即专业素质教育放在首位,也占用了绝大部分教学时间,导致高职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相对薄弱。通过对山东传媒职业学院播音主持系学生的跟踪调研,发现文化素养方面的欠缺使他们后劲不足,限制了他们的可持续发展。

一、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融合中的现状

1.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使高职教育侧重专业技能培养。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力本位”,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我院播音主持系的主持与播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广播电视主持与播音、会务庆典的策划与主持、配音、新闻采访与写作、电视摄像与编辑等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在广播电视台的播音员主持人岗位、各类传媒公司及网络媒体的栏目制作与主持岗位、广告公司的配音员岗位、各类庆典公司及商业会展中心的活动策划与主持岗位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基于这样的培养目标来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服务于岗位需求,教学组织注重学生岗位(专业)技能的培养,以满足岗位需求,提高学生的对口就业率。

2.用人单位的选拔机制使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融合缺乏系统规划。许多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时往往注重专业技能,即能够零距离上岗,对学生的文化素质水平没有有效的衡量途径,这就使得在实施人才培养时,思想上对二者的融合教育不够重视,人才培养方案中对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的融合缺乏系统规划,导致文化素质课程建设不完善,例如:文化素质类课程设置不成体系、文化素质课程课时量不足,师资队伍不完善等。

3.文化素质教育很难渗透到专业教学中。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有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其中素质目标是在课程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诚信、责任、团结合作、敬业等素养,但是每位老师教学过程中是否完成了素质目标的培养很难考核,而且在专业素质教育中渗透文化素质教育,许多专业教师对此认识不足,也就难以实施。

4.校园文化素质教育氛围不够浓厚。通过调研发现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广度与深度不够,师生共同参与的文化素质教育活动类型少,利用校园文化素质教育来加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非常欠缺,老师参与的积极性也不高,校园文化素质教育氛围不够浓厚。

二、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融合的路径

高职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的融合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教学过程、实践活动、职业技能训练、评价标准等多个方面。这多个层面的融合是融合教育的主要路径,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构成融合教育整体。培养目标的融合是融合教育要达到的目的,教育内容、教学过程(职业技能训练)、实践活动、评价标准的融合是融合教育的实施途径。

1.通过培养目标的融合实现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融合。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所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这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这一目标明确了专业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提出了包含文化素质在内的素质要求。我们院校根据自身特点提出了独具特色的培养目标体现融合教育的理念,明确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的要求同时,根据对应职业岗位(群)的要求,在培养规格中进一步明确学生除了具备共同的文化素质外,例如诚信、责任、团结合作、敬业等素养,主持与播音专业的学生还应具备符合传媒行业特点的文化素质要求: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深厚的文化功底、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辩证的思维能力、过硬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应变能力等。这些素质的培养都需要从人才培养目标设计好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的融合。

2.通过教育内容的融合达到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融合。在教育内容上体现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融合。课程是教育活动的载体,教育内容的融合主要体现为课程的融合。首先建立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主持与播音专业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专业学习领域为核心,结合职业资格标准,适应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和学生个性发展要求,通过对行业一线岗位的参观、行业人员座谈、毕业生回访等,分析确定学生的就业岗位,以就业为导向,与行业专家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提升素养、丰富知识、锻炼技能、拓展外延、多证融合”五位一体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包括公共课程平台和专业核心课程平台,公共课程平台重点培养学生文化素质和基础专业技能;专业核心课程平台(包括岗位技能模块)完成分项专业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与创新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素质拓展模块和专业拓展模块主要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专业外延的发展。通过这样一个课程体系完成了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达到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融合。

3.通过教学过程的融合实践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融合。教学过程是融合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的重要路径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文化素质教育。教师要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渗透文化素质教育。例如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新闻素养的培养。要求每个学生每周汇集“国内外大事”、“身边事”,写出一篇500字以上的新闻播出稿,老师从专业视角对稿件进行精心指导,并且用节目直播的方式进行播报,还要求学生对同一新闻题材从多视角进行挖掘和报道。日积月累就会培养起学生敏锐的政治洞察力、良好的思辨力、较高的心理素质等,通过类似的多种方式的培养,使得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能够有效融合。而要完成教学过程的融合,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4.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强化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融合。校园文化生活作为学生在校活动的重要载体,在文化教育中发挥着巨大而独特的作用。高职院校通过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活泼、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人文性与职业性相融合的校园文化。一是建设自然与文化景观相融合的校园生活环境,把校园环境建设纳入文化素质教育的总体规划,在校园环境的美化中体现融合教育的目标。二是结合专业行业职业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围绕学生诚信教育、纪律养成教育、职业素养培育、爱国情怀、民族精神等开展活动,有效融入行业企业文化元素,让学生开阔视野,塑造人格,陶冶性情,发挥校园文化在文化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三是建设科技与人文相交融的校园学术生活。开办专业教育讲座、人文社会科学系列讲座,帮助和引导学生提高文化素质。

5.通过实践活动的融合拓展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融合。实践活动包括实验实训、企业顶岗实习等专业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专业实践活动不仅是职业技能训练的环节,也是体验人生价值,养成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在实验实训过程中,要营造强化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融合的实验实训环境,在加强职业技能训练的同时注重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良好行为习惯、团结协作精神等的培养。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参与具体项目(栏目)采、编、播过程,训练职业技能,而且要让学生感受行业文化氛围,学习行业规范,遵守行业纪律等方面的教育。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增长见识,提高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养成团结协作精神。学院通过实施将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有效拓展了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融合。

6.通过评价标准的融合保障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融合。当前的评价制度往往偏重专业素质的考查,忽视文化素养的考核,这对于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产生一定的导向作用。因此,在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监控体系中建立相应的评估和考核制度,制定完整的文化素质教育计划,加强对教师的考核。同时也要将文化素质列入相应的评价考核范围,加强对学生文化素质的评价和考核。课程学习评价要注重知识技能和素质的综合评价,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进行科学有效的考核。学生人文文化素质表现的评价要依靠多个部门、多种途径进行。

总之,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通过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校园文化、评价机制等的有机融合,使二者寓教于知识,寓教于实践,寓教于娱乐,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又培养了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职业教育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何旭娟,罗繁荣.关于深化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几点认识[J].湖南社会科学,2011,(2):30-31.

[2]林光彬.深化文化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1,(2):41-42.

[4]化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J].职教探索与研究,2007,(8-9).

[5]金雁.高职人文教育的现实困境及路径重构[J].高等教育研究,2012,(1):17-18.

作者:韩玉玲

上一篇:资本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文化论坛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