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素质教育论文

2022-05-11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文化素质教育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摘要:华南理工大学在多年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过程中,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不但推进了校园文化建设,而且升华了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逐步形成了“文化兴校”的理念并成为学校的发展战略之一。

第一篇:文化素质教育论文

推进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创建现代新型校园文化

大学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培养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文化素质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的基础和切人点,是“改造学生本能,开发学生潜能”的重要措施,应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提升学生文化素质关键是加强和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提炼和培植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让学生感悟文化、沐浴文化、享用文化。

作者:杨秀丽

第二篇:从“文化素质教育”到“文化兴校战略”

摘要:华南理工大学在多年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过程中,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不但推进了校园文化建设,而且升华了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逐步形成了“文化兴校”的理念并成为学校的发展战略之一。通过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总结,阐述文化可以兴校,提出大学生素质培养是大学“文化力”形成的基础,大学“文化力”通过“大学精神”转化为“竞争力”是一种必然趋势。

关键词:大学文化;文化素质教育;文化力;竞争力;战略

文献标识码:A

文化,可以简单理解为“化人”,大学就是高层次的“化人”之所,大学的教育和科研本质上也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活动,从一定意义上说,我国优秀的大学文化就代表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大学是有精神品位的,精神品位也是有高低之分的。先进的大学文化和精神品位是大学的制高点,是大学的气和神,是大学生命的微量元素,它对所培养的大学生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是大学长盛不衰的原动力。而素质,其核心就是一个人的为人之道。就是讲怎么“做人”。它作为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通过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是知识内化和升华的结果。从素质概念出发,人才的素质又可分为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是灵魂,文化素质是基础。

大学作为高层次的“化人”场所,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加强对他们进行文、史、哲、艺术、科技等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文化品位、人文修养和科学素养。一个大学生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和左右着他的“为人”,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所在大学的内在精神,有理由这样说,一所大学的精神品位体现在她所培养的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上。因此,大学对人的教育不单是课堂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各种文化载体构建学校的“文化力”,让学生接受文化作用力的过程成为新时期大学生成才成人的“必修课”。大学也在这一互动的影响过程中,不断创新自己的文化载体,创新自身的校园文化,使自身精神品位得以升华,从而保证学校的长久兴旺。

一、文化素质教育,新时期大学生的必修课

1、加强物质文化建设,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营造浓厚的氛围

校园物质文化作为一种物质的客观存在,能为人们的感官所直接触及,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它包括校园的地理位置、校容校貌、教研设备、道路设施、景观建筑、纪念标识等校园物质产品和自然条件,是校园文化的显形文化,它们对身居其间的学生有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古代哲学讲究“天人合一”,现代文明强调“生态平衡”,我校在进行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时就充分体现了上述思想。

华南理工大学充分利用湖光山色、参天大树等优越的自然条件,强调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净化、生态化,融校园、家园于一体。既注意借助地形地貌保护生态环境,又精心规划设计,使功能配套合理;既注意保留建筑红楼、原中山大学法学院、原中山大学文学院等传统建筑风格,又在新舍楼群建设中结合岭南特色赋予创新理念;既按照前人的意愿给校园道路命名,扩充道路的文化涵义,又积极开发和挖掘校门牌坊、校训石、刘义亭、中山先生塑像、日晷台等一批校园历史人文景观,增强校园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广州大学城新校区的建设上特别注意南北校区校园规划、建筑风格、校门广场的和谐统一和南北呼应,也将充满神韵诗意的“金银岛”和富有象征意义的“百步梯”等人文景观再现新校区,使整个新校区既赋予人文色彩,又体现文化传承。如今,整所大学成了一座设计合理、功能齐全、校区呼应、和谐流畅、建筑如诗、环境如画的现代化人本校园。学校以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氛围等物质文化形态影响学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培养学生的现代环境伦理道德,使学生们热爱自然、尊重自然,树立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激发学生的爱校热情和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激情。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对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思想素质、价值观念,熏陶情感、启迪智慧等起到了深刻、直观的教育作用。

2、加强制度文化建设,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提供坚实的保障

校园制度文化是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总和,是学校培养目标的规范化的标本,它既能使管理步入法制化的轨道,又能营造一种促进学生自然成长的理想化氛围。它通常包括学校的有形的规章制度和无形的行为规范,譬如人才培养目标、校规校纪、教学管理制度以及相应形成的严密组织机构。近年来,华南理工大学坚持“重人品、厚基础、强能力、宽适应”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和高素质、“三创型”(创新、创造、创业)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实行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华南理工大学根据培养目标的客观要求,科学地制订和完善学生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比较完整的管理体系。通过允许学生辅修、修读双学位、转专业制度,实行弹性学制,选修包括科学技术类、人文艺术类和经济管理类系列化的通识课程(131门),实施双语教学(150多门),实施开放式实践教学计划,推出系列名师讲座等制度文化建设,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和工具性能力的提高。

华南理工大学注意根据新形势新情况,适时修改和完善,努力突出制度的时代性,增强规章制度的可操作性。为此,加大“名牌专业”(19个省级名牌专业)和“精品课程”(7个国家级,17个省级)的建设力度,开展学生综合素质与质量评估等工作,促进学生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每年投入300万元作为本科生的科研经费,包括学生研究计划、“百步梯”攀登项目计划。在指导教师的带队下,本科生从第二学年开始就可参加科研项目,每个项目可得相当的项目经费。通过制度的激励,使学校的制度文化达到最佳境界,为学生的文化素质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发挥了最大的育人功能。

3、开展精品文化活动,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搭建良好的平台

华南理工大学历来重视将制度文化与具体的校园文化活动有机结合,使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在学生中间得到全方位渗透,发挥文化活动对学生的道德、行为、价值标准进行导向、调控和纪律训导的作用。学生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中进行自我调控、自我管理和自我提高,从而使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更具有实效性和针对性。

近年来,华南理工大学以承办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为契机,以科技创新为重点,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积极开展学生文化科技活动,努力营造尊重科学、勇于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形成了“‘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两赛”),“科

技文化节”(“一节”),“百步梯攀登计划”、“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两计划”)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文化活动模式,并逐步实现了制度化、规范化。

如今,校园文化活动品牌不断塑造,逐渐形成了一种文化环境,一种浓郁氛围,对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学校艺术团走出校门,深入南粤城乡弘扬先进文化,已打造成“华工学子与南粤人民心连心”的品牌,曾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现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同志的充分肯定。学校力抓特色活动,坚持精品战略,“科技文化节”、“社团活动月”、“研究生文化节”在南粤高校中颇具影响,“木棉论坛”、“名师面对面”、“政管大讲堂”、“麟鸿论坛”、“华工管理论坛”、“联塑杯大专辩论赛”、“名人进华园”等各类文化活动深受学生青睐。华南理工大学因势利导。利用100多个的社团组织和各种载体,开展丰富多彩、格调高雅、健康向上的文化艺术活动,营造了文明、现代、高品位、高层次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渐渐形成良好的群体意识和正确的价值观念,既满足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又让学生在文化艺术娱乐活动的积极参与中培养了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

4、加强精神文化建设,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注入不竭的动力

校园精神文化是积淀于学校全体成员,并外化出来弥散于整个校园的精神总和,主要包括学校价值观念及办学理念指导下形成的求知风气、理想氛围、道德关系、艺术情趣、群体目标及种种思想意识等复合因素,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也是校园文化建设所要营造的最高目标。校园精神文化可以把外在的要求内化为校园文化主体的自我要求,进而激发他们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经过全校范围内的大讨论和社会的广泛收集意见,华南理工大学已经启用了对最能体现学校精神的新校徽、新校训,也对“华工精神”做了初步的概括。目前,新校徽为圆形轮廓,以蓝色为基调,以学校的标志性建筑“牌坊”和广州市市花“红木棉”为设计主题;新校训则是从《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提炼出的“博学慎思,明辨笃行”。我们认为,校徽校训是一个学校的象征,也是学校办学理念、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学校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浓缩。我校的新校徽、新校训反映了华南理工大学建设高水平大学的目标和理念,体现了求真务实的作风,蕴含了学校对历史与传统文化的承袭,表明了学校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容易激起广大学生浓浓的母校情结与强烈的亲切感和认同感。

二、大学文化力,一所大学的最终竞争力

2003年,华南理工大学第十四次党代会确立了“开放活校、人才强校、文化兴校”战略,把其中的“文化兴校战略”作为学校构建长远发展和最终的竞争力的根本战略,作为学校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向高水平大学迈进的战略举措。对一所大学而言,从长远来看决定最后的兴衰和最终的竞争力在于大学的文化,缺乏文化底蕴的大学是很肤浅的,缺乏文化的大学就没法做到持久兴旺。一所大学是否具有深厚的、永葆生机活力的大学文化已经成为高水平大学的主要标志之一。因此,可以这样讲,实施“文化兴校”战略,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对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进而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全面提高大学的整体文化品位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1、大学的“文化力”是一所大学的“软实力”

大学文化,是大学存在和发展的基因。它是一种看不见但又感受得到的氛围,它是学校多年来不断积累沉淀下来的办学理念、传统精神、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大学文化在存在方式上,它既是精神的,又是物质的,既是学校师生共同遵循的制度安排、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又物化为校园科技文化活动和校园景观环境;在其建设方式上,它强调的是精神的激励、氛围的营造和文化的传承,在其发挥作用的规律上,表现为精神的教化、行为的规范和传统的引导,同时它又注入了新时代精神的不断充实和自我超越。因此,可以这样说,大学文化就好比一棵大树的根,根深才能叶茂,如果抓住抓好了大学文化建设,并一以贯之地作为长期发展战略来推进的话,那就抓住了一所大学实现长期兴旺发展、永葆生机活力的原动力。

大学文化也是一种大学“软实力”。对一个国家来说,综合国力不仅表现为经济、科技、国防等硬实力,还表现为国家起主导作用的政治、外交、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同化力所形成的软实力,硬实力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基础,软实力则是国家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必要支撑。对大学来说同样如此,大学的软实力就是大学文化的力量——“文化力”,大学文化力与大学的科研实力、教学实力不同,它是大学特有的办学理念、文化氛围、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反映在办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发展后劲和社会影响力上的内在实力,它是校园文化的凝聚力、渗透力的无限延伸。从这个意义上说,打造大学文化力就是打造大学竞争力。

实施“文化兴校”战略就是打造学校“文化力”。就是通过全面整理、总结学校50多年的历史文化现象,深入地对学校的办学理念、制度规范、历史传统、大学精神、校园环境、景观建筑、杰出人物以及校风学风、校训校徽、师风师德乃至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的科技文化活动等等进行挖掘、研究、提升,提炼出我们的大学文化和“华工精神”,形成共有的价值理念,深刻地融入到有形和无形的文化载体中,在此基础之上,对一切文化载体进行系统的规划,有领导、有步骤地开展各种各类文化建设活动,使我校的物质文化有新面貌、制度文化有新建树、精神文化和人才培养有新突破,全校师生员工焕发出新的精神状态,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巨大的凝聚力和源源不断的推动力,为学校建设高水平大学提供不竭的精神财富和精神动力。

2、大学“文化力”的重点在于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和文化素质

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之所以成为大学文化力的基础,就在于大学生既是大学文化力的主体。又是大学文化力作用的客体。大学生是大学文化的主要传承者,大学生传承大学文化的唯一形式就是体现于学生身心的科学文化素质,离开了大学生及其文化素质,大学文化力也就失去了基石。文化力是一种建立在校园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基础上的隐性力量,必须依靠大学生的文化素质的彰显才能体现大学的价值,才能使大学文化转化为现实的对学校发展的推动作用,文化力发挥作用的起点就在于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

文化力是一种比物质的力量更强大、更深厚的力量,文化力作用于学生的思想、情感、灵魂,改变和造就学生的成长水平和发展方向,它对大学生的影响程度之深、时间之长、范围之广都是难以估量的。

大学文化是发展的概念,大学文化力也是动态发展的,大学文化力的形成需要长期艰苦的积累,绝对不像教学、科研项目那样可以一蹴而就,文化

力的形成也只能依靠自身的力量,无法模仿也无法依靠外界力量,因此,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进而形成大学文化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在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进行长期总结、升华的基础上对校园文化的长期的踏踏实实的培育。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其实质就是将隐含在大学物质资源、制度资源、科技文化活动等等文化载体中的极其丰富的文化养分、积极因素发挥出来,融入到大学生的知识能力、精神气质和道德修养中。从这个意义上说,通过校园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过程成就了大学文化力的形成。

大学文化力发挥作用,并不是强制大学生一定要如何或一定不能如何,而是在大学的文化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大学生应该如何,使传承大学文化成为大学生的自觉行为。一旦大学文化的吸收和建设成为大学生的自觉行为,那么文化力就发挥出了它人才培养的基础作用。

3、大学“文化力”转化为大学“竞争力”的关键在于弘扬“大学精神”

如果说文化力发挥作用的起点在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那么落脚点就在于文化力所转化为的大学竞争力。文化力是一种行为与精神的力量,文化比较成熟的大学,其综合实力才会显示出应有的力量。大学文化力既源于大学的综合实力,又是综合实力的一部分,是大学竞争力的源泉,而且是最终的竞争力,文化力折射出大学的发展潜能与方向,缺乏文化力的大学就会缺少发展的底气,就会在大学的竞争与发展中缺乏竞争力。

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层面,大学精神深藏于大学文化之中,它给大学注入生命活力,使大学不仅仅是建筑群落,不仅仅是人才聚集地,而是办学思想、创新精神、自由独立、博大智慧与胸怀的大学生命力的源泉。只有当大学精神成为师生共享的精神成果的时候,当大学精神的发展与大学文化力的发展结合起来的时候,文化力就会渗透到大学机制化、体制化运作中发挥出不可抗拒的竞争力,显示出巨大的建设性力量。

文化力是大学制胜之道,大学精神是大学制胜之源。世界大学发展历史证明,文化力远胜于社会、物质、权力所催化出的竞争力,一流大学总是那种既具有超强文化力,又有深厚大学精神的且对世界具有强烈辐射的大学。文化力是有能级的,文化力的能级不同在于大学精神的深厚与优秀程度,处于不同能级上的大学竞争力显然是不一样的。大学精神可以创造独特的竞争优势,大学的核心竞争优势离不开大学精神。世界上著名的大学都依靠自己的文化力建设而发展壮大,也依靠大学精神去赢得世界的声誉,事实上能够影响世界并让世人记住它们的也大都是它们的大学精神。德国柏林大学是以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的精神奠定了现代大学的基础;哈佛大学“让真理与你为友”的校训,体现了崇尚真理、平等、自由、科学的大学精神;普林斯顿大学在“为国家服务,为世界服务”的精神影响下。学生在世界各地出类拔萃,不同凡响;耶鲁大学在“真理与光明”的精神鼓舞下,许多真理卫士,光明斗士应运而生。文化力强大到一定时候,就会成为一种文化资源、一种精神鼓舞,既影响大学建设与发展,也会推进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华南理工大学在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中,经过几代华工人的不懈奋斗,为国家和广东省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为社会输送了十几万的人才。岁月的积淀,在华工这片土地上逐步孕育了独具特色的“华工精神”。

校园内山水相依的自然风光陶冶了华工人朴实无华、勤劳率直、甘于奉献的性情;中山先生校训石、参天古树、红墙绿瓦、校门牌坊错落山水之间,增添了华工人的历史厚重感和历史责任感;以工科见长的学科氛围,培养了华工人求真务实、团结协作、刻苦钻研、不尚空谈的品格;受岭南文化的熏陶,赋予了华工人兼容宽厚、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精神。正是这种“华工精神”,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工学子。如今不仅成为学校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且成为大学生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当前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应注重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大学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校园内物质文化,特别是人文景观和美丽校园,可以让学生在如诗如画般的校园里感受生活的美好和对未来的憧憬,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青春的思想意识,净化学生的心灵;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足以让学生的天赋智力和才能得到充分展示,个性得到张扬。精神文化更是给学生的理想信念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作为大学的领导者,更需要具有文化的自觉,对校园文化建设有全面、系统、长远的考虑,要把校园文化的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目标理念一并纳入学校的发展战略和规划,发挥校园文化对实现人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独特教育功能。

2、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应坚持用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引领学生

大学是先进文化的发源地,大学在先进文化建设中负有重任。文化有高雅低俗之分。高雅、先进的文化是符合时代要求的文化,是能够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文化,是对社会进步有着积极推动作用的文化。实践证明,校园文化品位的高低决定着其功能的发挥,影响着学生素质的提高。当前,以娱乐文化、商业文化为表征的大众文化中的低俗内容日益侵害着我们的学生,对大学校园产生极大的冲击,因此,提高校园文化品位对人文素质教育十分重要,人文素质教育呼唤高品位校园文化。通过提升校园文化品位,让学生在浓厚的校园文化中接受熏陶,使学生在是非鉴别判断中感悟人生哲理、陶冶情操,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质。

3、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应坚持校园文化建设模式的不断创新

在高等教育大发展的今天,文化素质教育依然是整个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许多高校受到自身资源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往往重视“硬实力”建设、忽视“软实力”建设,重视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忽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重视丰富学生业余生活、忽视教育教学活动,重视教书、忽视育人对学生素质提高的作用。大学是常为新的,大学校园文化也是常为新的,创新是大学文化题中应有之义,要通过不断创新校园文化的载体、方式、方法,不断创新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

4、高度重视大学“文化力”转化为大学“竞争力”的各个环节

实施文化兴校战略的过程也就是打造最终竞争力的过程,从大学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大学文化力转化为大学竞争力的一般路径基本可以归纳为,通过全面整理、总结、吸收大学的历史文化营养,深入地对大学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精神文化、科技文化活动等等进行挖掘、提升,形成共有的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深刻地融入到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过程中,这样才能充分构建起大学自身的文化力,使文化力在大学精神的引导下不断作用于办学过程和人才培养的各环节,不断增强学校改革发展的凝聚力和推动力,使文化力真正转化为学校发展的最终竞争力,为大学的发展提供不可动摇的精神支撑。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办学活动中形成的,为全校师生员工共同遵守的价值标准和基本信念。当前,在实施“文化兴校”战略过程中,要将学校的优秀文化生动具体地融入到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全过程,使文化力渗透于教学、科研管理、生活及各种校园活动中,对大学教育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为形成、提升、巩固学校最终竞争力营造优良氛围。

作者:刘树道 杨毅仁

第三篇:论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和校园文化活动融合

摘 要:学生对校园活动一直都有浓厚的兴趣,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可以通过以校园活动为载体,将文化素质教育融入校园活动,构建以校园核心文化为轴心、以文化素质教育为主体、以学生校园活动为载体的“一心二体”式校园活动与素质教育融合模式。

关键词:校园核心文化;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文化素质教育

校园活动一直是传播与实践校园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通过参加校园活动既能丰富自己的校园生活,又能从中得到能力上的锻炼,学生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既然学生对校园活动如此有兴趣,在高职教育中可以通过校园活动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相结合,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校园文化活动与学生素质教育国内外开展情况

国外在校园文化活动与学生素质教育的开展上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德国的学生本性发展论。德国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双轨制”,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强调的是凸显学生的本性发展,从授课的多样性、学习形式的团队化、学生自我感觉主体化方面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素质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1]。二是日本的“以人为本”论。日本的高等教育旨在把学生培养成既坚守日本传统道德,又具备民主知识、品质与技能的公民。强调活动的内化作用,开展了相关的特别活动,包括课外学习室、学生会活动、俱乐部活动和学校行政活动等,力求培养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2]。三是美国的实用理念。美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是以社区学院的形式出现的,在学员的年龄上存在着很大的悬殊,所开展的校园活动多数是以社区的实际应用能力为主[3]。

国内在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与学生素质教育的开展方面有这样几种情况:一是校园文化活动多是以趣味性为主的活动,注重提升学生的文艺素养[4-6]。二是强调文化自觉带动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素质教育发展[7]。三是以“职业为导向,育人为核心”的校园文化体系下的校园文化活动与学生素质教育[8]。

从国内外的研究情况可见,国外因为在高等职业教育方面历时较长,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相对比较完善。但各个国家的国情不同,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方式上存在着差异。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是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从国内外的资料来看,高等职业教育在校园文化活动与学生素质教育培养方面,大都是从职业教育的视角进行体系构建和活动设计。而高等职业院校因为开设的专业不同,人才培养目标也存在差异。

二、校园活动与文化素质教育相融合的意义

1.是对党的高职教育指导方针的践行,是推動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战略主题上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12条“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 第42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明确指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辽宁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内涵发展,在实现规模数量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质量提升。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注重人才培养特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单纯地通过课堂教学会让学生产生厌倦感,将文化素质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中,让学生在有兴趣的前提下,提升文化素质,也是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2.是提高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有力举措。校园核心文化精神是这所学校在人才培养上有别于其他学校的精神特质。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高职院校的招生压力也不断凸显出来,尤其是近年来,有些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型大学,对于三年学制的高职院校招生是巨大的压力。如何能在如此压力下保证招生数量,就需要学校能够打出特色与品牌的旗子。我国的高职院校基本都建校时间短,或由中职学校转升高职,在办学理念上,更多是侧重技能培养,弱化了文化育人功能。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之一。用文化教育人、用文化熏陶人、用文化内化人,提升高职办学质量。

3.是全面提升学生文化素质的有力举措。高职院校是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基地。从高职院校的生源素质来看,高职的学生来源比较复杂,现在全国的高职院校基本有三类学生来源:普通高中高考学生、单招学生、五年一贯制中职学生。因为学生来源不同,学生接受文化教育的层次不同,大部分的学生在个人素养与素质方面都较弱,需要在高职教育阶段进行知识与行为上的培养。王国维先生曾说:“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这虽是关于词的经典评述,但投射到大学人的生命修为上正如从供给侧的视角看,是不断提升大学育人的境界,最大限度降低“功利”的影响。学生在这样的大学环境中学习,再有与文化素质教育相融合的校园文化活动,个人修为与文化素质也就水到渠成地提升了。

三、校园活动与文化素质教育融合模式研究

1.凝练校园核心文化精神,营造高职院校人文教育氛围。校园核心文化精神是一所学校的文化航标,是一所学校的精神特质。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是培养未来的“匠人”和“大师”的摇篮,说到底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现在我国的职业院校基本都是以专科类院校为主,是为某个行业培养技能型人才,所以每个院校的核心校园文化也存在着差异。校园核心文化精神的凝练要从该校的校训、校风、教风、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学生就业职业需求等方面进行研究、提炼。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种大学精神,这种精神能够引导学生培养诚信、善良、感恩等好的道德品质,开阔学生的视野,健全学生的心智和完善学生的人格,能够帮助学生思考生命伦理、社会责任等问题,能形成学生在知识上的系统性、整体观和通透感,在学生的成长中留下明显的印记。

《周易》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能有所建树需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还要有“厚德载物”的文化、技能底蕴。

2.围绕校园核心文化精神系统设计校园文化素质教育内容。高职学生良好的素质培养是靠一种包含智能文化、物质文化、规范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校园文化深层次影响来实现的。在确立校园核心文化的基础上要以其为轴心,系统设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文化素质培养体系,包括人文、艺术、体育等内容。本文以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加以具体说明。“顾客就是上帝”,这是服务行业遵循的服务理念,因此该校核心文化精神是“礼文化”。围绕核心文化精神,该校开设了公共必修文化课、专业必修文化课、公共选修文化课、专业选修文化课,建立了以必修课程为主线、以选修课程为辅线的公共与专业文化课齐头并进的模式,实现了学生对文化知识的既通又专的目标。同时还开设了公共文化活动课程和专业专项实训课程,充分利用学生的业余时间,让学生在校期间一直都处在一种提升自身文化素养的教育中。如开设了公共必修课程“大学语文”“中国传统文化”“礼仪”“体育”“大学英语”,公共选修课程“艺术赏析”“瑜伽”“形体”“书法”等。专业必修课程根据不同专业开设了相关的发展史课程如形象设计专业的必修课“中外服装史”、选修课“艺术史”。

3.构建“一心二体”模式的校园活动与素质教育融合模式。校园核心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精神,硬件的课程支撑,再辅以活动的开展,就能将素质教育全方位地与校园活动相结合,达到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目的。

校园活动与素质教育相结合采用的是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竞赛提升的模式。素质教育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而提升的高度是无形的,是潜在的,是需要时间的检验的。所以在文化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化融合中开设了除必修课程之外的活动课程,在活动课程中教师采用讲座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知识上的引导,在学生入校之初就要进行引导,因此在新生的入学教育中开设了“文化类素质教育”讲座,让学生对素质教育有一个整体的认知与了解。之后还开展了“读书方法”“普通话能力训练”“应用文写作能力训练”“口语表达训练”讲座,并配有学校科研处开展的专业教师讲坛,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掌握素质文化的知识,为活动提供知识上的积累。同时开设了“读百本好书”“写好规范字”“用好常用字”“说好英语900句”“体育体能达标”“学生心理健康筛查”等公共文化素质活动课程。在竞赛提升模块中主要开展了“读书报告会”“硬笔书法比赛”“演讲比赛”“优秀读书笔记展”“英语脱口秀”“趣味体育竞赛”“辩论赛”等活动。专业系部组织学生参加本专业相应的比赛,如酒店管理专业的西餐摆台、烹饪大赛,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组织的人物化妆造型展等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离不开学院团委开展的系列活动,在以学校核心文化精神为指导的前提下,学校团委开展的学生活动也要围绕其指导思想,学生在学校参加的每项活动都深深地印有学校核心文化精神的印记,同时也能将素质教育融入其中。

参考文献:

[1]赵小丽.德国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征及启示[J].中国电力教育,2013(7).

[2]文小莉.浅议日本学校獨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J].当代经济,2011(23).

[3]刘玉.美国高等职业教育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

[4]崔晓琰.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4.

[5]高宝立.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问题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7.

[6]刘晔.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项目化管理的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3.

[7]汪炜.文化自觉视角下的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素质教育发展[J].肇庆学院学报,2015,36(1).

[8]高强,李红,张妍妍.素质教育视野下高职校园文化活动体系的构建[J].职业时空,2013(7).

作者:马洪波

上一篇:文化创新论文范文下一篇:儿科护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