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职业素质教育论文

2022-04-23

摘要:职业素质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双翼”之一,与职业技能构筑起合格高等职业人才。职业素质是多元组合的集大成者,从职业存在和发展要素分析,主要可以分为职业道德、创新创业、行为养成、人文素养等四大板块,这些板块间既有各自侧重又是相互交融,形成为高职人才培养的素质综合体系。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企业文化职业素质教育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企业文化职业素质教育论文 篇1:

高职思政工作与职业素质教育深度融合的探索

摘 要: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企业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就业形势严峻,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思想政治工作与职业素质教育深度融合是当前高职发展的必经之路。基于对思想政治工作与职业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的分析,思考高职思想政治工作与职业素养教育深度融合的必要性,提出高职思想政治工作与职业素质教育要在教学思想、内容、方式上相结合,同时加强德育教师队伍建设。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职业素质教育;深度融合

上岗靠技能,立岗靠素质。技能和素质是高职培养符合当代社会需要的职业人才的双重任务,但是就当前高职教育情况来看,当前高职教育虽然二者俱有兼顾,但是更为侧重于技能教育这一方面。同时,就当前高职对学生素质教育这一方面来看,当前高职普遍将思想政治工作与职业素质教育独立开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性”和“普遍性”的特点让学生颇感枯燥,吸收效果欠佳,职业素质教育所取得的现实效果也不是很好,学生存在“敬业精神不足”、“创新精神不强”等问题。因此,将具有“政治性、文化性、时代性、导向性、普遍性”的思想政治工作与具有“个体性、实践性、差异性”的职业素质教育相融合,达到高职思想层面上“一般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对提高学生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思想政治工作与职业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一)高职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涵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因此,同其他一般高校一样,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根据教育规律,以培养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根本目标,以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为主要内容,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授和思想政治辅导员的工作,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德和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工作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思想,以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和辅导员老师为实施主体,以学校大学生为实施客体,以课堂教授和课外教育为主要实施方式,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水平为主要目标,具有“政治性、文化性、时代性、导向性、普遍性”的特点。

(二)高职职业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职业素质教育是高职院校与企业文化相联系的桥梁。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是指高职院校以满足企业对职工素质要求为目的,根据职业发展规律和职业素质养成规律,通过职业实践方式和自我调节方式,引导学生形成和发展在今后职业生涯中起重要作用的内在品质和外在行为方式的教育实践活动,其目标不仅包括实现学生按时就业,还包括为学生在今后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高职职业素质教育主要包括爱岗敬业教育、职业创新教育、劳动技能素质等几个方面,具有“个体性、实践性、差异性”的特点。旨在“指导学生认识自我、探索职业、学会科学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习和职业生涯人手,逐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创业观,进一步增强职业意识、诚信意识、团队意识、创新意识,着力培养吃苦耐劳、团结协作、互助友爱、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文明行为习惯”,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效缩短从“学校人”到“职业人转变”的时间,为实现职校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础。

二、高职思想政治工作与职业素质教育深度融合的必要性

(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就业竞争力

当前我国就读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数都处于青年时期,这一时期在人生整个阶段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教育强调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智育、德育以及身体素质等的全面发展。同时,青少年时期是学生形成和发展自身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所形成的“三观”对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起着内在指导作用。因此在这一时期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深度融合非常具有必要性。一方面,能够在对学生形成和发展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的同时,加之以实用有效的职业素质教育,让二者融合起来,让学生在提高了思想道德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的同时,在这些一般性价值观的基础上形成具有特殊性的职业道德。这样所形成的价值观更为全面具体且有稳定性,对今后学生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帮助;另一方面,我国高职院校主要是以培养适合企业单位需要的技术型人才为目的的,随着当前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技术型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不仅需要学生具有过硬的专业技术,更需要学生在入职之后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因此,高职院校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与职业素质教育深度融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思考适当的职业生涯规划,树立科学的就职观、职业观、创业观,逐步增强职业意识、诚信意识、团队意识等,对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非常具有必要性。

(二)符合企业人才需求,促进企业发展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加速了企业不断提高对技术人才的要求,企业对技术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技术分工越来越细化。“企业之间的竞争内化成为人才的竞争,拥有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团队将会使企业拥有更大的市场竞争力。”对技术型人才而言,高综合素质不仅体现在学生具有过硬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过人的专业能力,更体现在学生入职之后所表现出来的职业面貌和职业操守,拥有良好的职业意识、诚信意识、团队意识、创新意识,在工作中吃苦耐劳、踏实肯干、敢于创新、敢于攻坚克难等精神。这些都是一个优秀的企业所必须具有的企业文化和企业软实力,可以将企业立于不败之地。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人才是企业绵长的力量之源,企业员工的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企业未来发展的成败。而当前企业招聘也不再只专注于学生证书的多少和学习成绩的高低,对学生职业素质道德也进行了不同程度上的考察,并且有越来越重视人才内在综合素质的考察。因此,增强高职思想道德工作与职业道德教育的深度融合对符合企业人才需求,提高企业竞争力具有客观意义。

(三)提高学校发展水平,实现长远发展

高职院校直接面向社会输出人才,人才素质的高低可以说是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影响力和声誉。好的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技术型人才不仅有专业技术能力,更要有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还要有应对职业困境的能力和意志,在工作中发奋向上、力争上游。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就业水平,而就业水平高的学校往往能够获得更多的好评和家长学生的认可,这样学校的生源也就更多,也有更大的选择相对基础更好的学生的空间。在当下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的时代,高职教育所面临生存压力越来越大,各院校都想通过各种方式,不断改革,希望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能够获得优势,取得长远的发展,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就必须对学生的素养培养问题予以高度重视,不仅重视学生专业技术水平的培养,更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与职业道德教育的深度融合,从而促进学校的进一步发展。

三、高职思想政治工作与职业素质教育深度融合的实现路径

(一)教学思想上充分重视将思想政治工作与职业素质教育相结合的理念

理念指导行动,行动导向效果。教学指导思想是高职院校开展教育工作的思想指南,只有在教学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将思想政治工作与职业素质教育相融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之纳入到高职院校教学指导思想的地位上来,才能教育实践过程中给予二者融合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德育工作开展的领头军,既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职职业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时刻渗透在职业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确立既体现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一般要求又符合特定行业职业特点的职业素养教育目标理念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有机融合的基本前提”。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充分肯定将二者结合起来是高职教学内容的题中之义,也是现实高职教学目标的必要途径。将其作为学校教学理念之一作为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更新德育教学理念,改革德育教学方式,调整教学环节,切实将思想政治工作与职业素质教育的融合贯彻到教育实践之中。

(二)教学内容上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相结合

在教学内容上高职院校首先应该一改往常重思想政治教育、轻职业素质教育和将二者割裂开来的问题,在课堂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内容上,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内容非常的多,高职院校应该结合高职以培养高素质技术型人才这一目标,在高职院校一般学生进修三年这个有限的时效内,秉承“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理念下对其内容进行筛选,挑选出对技术型人才培养最基本、最有用的相关内容,将之在课堂和实践教育中加以讲授;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所培养的技术型人才所学的相关专业有各行各业,针对普遍职业所需的基本职业素质要求,如: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团结奋进等精神要进行普遍性教学,然而,各行各业除了在这些基本职业素质要求的基础上还有一些特定的职业素质要求和原则,以及一些职业基本安全常识。这样就要求高职院校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适当选择与之专业相关的特殊素质教育对其进行教育。在这样的过程中,将二者有效融合起来,既引导了学生在人生中所必须的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又将学生就业所需的职业素质要求在学生中进行了普及,这对学生今后的就业、入职等职业生涯都有一个很大的帮助。

(三)教学方式上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无论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还是职业素质教育的进行,在学校教育中都包含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二种方式。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则是将思想政治工作与职业素质教育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当前高职院校多数采用的是在课堂上通过教师将相关理论知识讲授给学生进行学习,如果仅采用这一种方式,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可能会有所接纳,但对职业素质教育相关内容却缺少了直接的感悟。因此,为了将二者有机融合起来,具体应该采用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一是在学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课堂中可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引入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例如:举行职业素质教育相关主题的辩论赛、邀请企业先进模范进行讲座、带领学生到优秀企业车间进行参观等,让学生在实践活动的乐趣中体会职业精神的可贵,在讲座中感受良好道德品质和职业素质的力量。二是在学生专业实习的过程中加之以思想政治和职业素质教育,在实践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内化成为内在品德,不仅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还应该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在实习过程中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组织观念、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克服困难的能力,引导学生在工作中虚心学习、互相交流,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和工作态度。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中构建出桥梁,始终不渝的将思想政治工作和职业素质教育深入融合起来。

(四)加强德育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学校教育中的主力军。建设专家化的高职德育教师队伍是高职思想政治工作和职业素养教育深度融合的关键。高职院校中从事德育工作的主要是辅导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老师,这些教师一般所修专业都是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专业,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所使用的也是相关理论,但是却相对缺少高职院校学生所需的职业素质教育相关方面的知识。因此,学校在应该加强对辅导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的建设工作。一是在入职前的入职培训中增加职业素质教育相关理论内容,组织相关教师进行系统深入的学习,教师入职后学校定期组织再教育。二是学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和教师学术交流、进修、培训、社会实践等方面给予政策性支持,营造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成长的氛围,督促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三是学校提供教师参与行业企业专家召开的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会,让教师了解企业文化及企业制度,掌握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经验、态度等相应职业领域的能力。四是让从事德育的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实习活动中,在实习的过程中既加强了对学生的教育和指导,又能够学生共同学习,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积累将思想政治工作与职业素质教育深度融合的经验。

总之,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了人才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发多元化,在这种社会背景之下,高职院校要想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扩大自己的发展前景,就必须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因此,加强高职思想政治工作与职业素质教育的深度融合就成为高职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出色人才的必经之路。只有通过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做出相应调整,才能使高职思想政治工作和职业素质教育更为深入的融合起来。

参考文献

[1]邱志雄.高职思想政治工作与职业素质教育深度融合的探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7):131-132.

[2]魏启晋.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融合[J].职业教育研究,2012(7):19-20.

[3]祝爱芳.职业素养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的路径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3(26):30-32.

[4]莫云仙.浅析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素养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3(33):57-58.

[5]邱学文.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及其培养策略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

[6]任运康.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4.

[7]李春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殊性及对应策略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8]刘凤.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困境与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

[9]赵玉琴.职业素质教育[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李媛

企业文化职业素质教育论文 篇2: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模块化教育的路径探析

摘要:职业素质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双翼”之一,与职业技能构筑起合格高等职业人才。职业素质是多元组合的集大成者,从职业存在和发展要素分析,主要可以分为职业道德、创新创业、行为养成、人文素养等四大板块,这些板块间既有各自侧重又是相互交融,形成为高职人才培养的素质综合体系。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模块化;教育路径

“互联网+”时代下的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形势更为紧迫,挑战更为严峻。《国家旅游局 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旅游职业教育的指导意见》(旅发〔2015〕241号)提到:围绕“互联网+”、“旅游+”,更需显著提升旅游专业学生和行业从业人员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既要加强职业技能培养,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但同时也要突出强化职业素质教育,建立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用职业素质去支撑职业技能的发展高度,保证高职教育的人才质量。

一、职业素质的内涵和特征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中把: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作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主要指导思想,为职业素质教育明确了主旨。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既包括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公关能力、解决矛盾的能力、心理抗压能力等基本职业品质,也包括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人文素养等个性化的职业养成。职业素质具有四个主要特征:(1)专业性,具备训练有素的从业水平;(2)内在性,具备通过长期锻炼把外在的职业要求内化和升华为一种内在品质;(3)整体性,是多种素质和能力的聚集展现;(4)延展性,职业素质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对职业要求的提高而不断完善优化。

二、当前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困惑

高职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大体涵盖品格涵养、品行修养、品味素养等方面,由于招生生源、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办学历史等方面的原因,目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形势更为迫切,责任更为重大。

(一)职业素质教育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

职业素质教育虽已逐渐得到高职院校的关注,但在具体实施中“头痛治头、脚痛治脚”的现象时有发现;虽然已开设了有关职业教育和就业指导等课程,学院团委等学工部门也进行了各种素质教育活动,但在实际操作中,职业素质教育仍难以渗透到教学活动之中,存在“两张皮”现象。

(二)职业素质教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当前的职业素质教育普遍缺乏充分的调研和必要的规划,不能很好地让学生感受到此类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与学生选择职业教育,迫切需要通过提高对社会、行业、职业的认识,了解、熟悉毕业后要从事的职业特点、岗位要求、就业去向以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现实要求产生了矛盾。

(三)职业素质教育缺乏全程性和多元性

职业素质的养成是一个学习、实践、内化、积淀的过程,需要细水长流、多管齐下,而目前高职院校在职业素质教育中比较单一、零散的模式,对学生的整体素质,特别是在价值观等隐性素质的发掘和培养是不利的。

(四)职业素质教育缺乏原动性和创造性

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新要求下,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的相互穿越,职业素质的培养理念、管理方式、评价体系都面临着现实而又迫切的挑战,这种挑战有来自社会的、校方的、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这些都需要与时俱进的变革和创新。

三、模块化素质教育的实施

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基本可以分成:职业道德、创新创业、行为养成、人文素养四大模块。这些模块既有独自的独特性,又是相互交融、相得益彰的,贯彻高职学生的始业教育、学业教育和就业教育全过程,涵盖学生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全方位,宗旨是培养和树立学生的职业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职业道德教育模块

“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指出: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存在着职业道德危机,长持以往必将影响社会对高职学生的正确评判。美国著名职业成功学家阿尔伯特·哈伯德说:“敬业就是尊重自己的职业,把工作当作自己的事,其具体体现为忠于职守、尽心尽力、认真对待、一丝不苟、善始善终等职业品质。”

1.提高职业道德素质是提升就业质量的关键点。衡量就业质量的核心标准通俗讲主要是“钱景”和“前景”。而目前用人单位在人才录用和使用上更趋理智、更加成熟,更多地关注所用人有否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创新精神、应变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敬业精神等,这对大学毕业生的职业道德素质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只有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才能使毕业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要求,更好地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

2.创新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模式。一是要把专业课教学与职业道德教育结合起来,使专业课教师在日常教学时加入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把职业道德教育内容融入专业课教学之中,实现教学相长;二是改变传统的填鸭式德育课堂教学方式,通过开展情景教学进行职业环境模拟、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等方式,营造职业道德教育氛围,让学生更直观、更真实地接受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教育效果。

3.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职业道德的原则和规范。一是学校要为学生搭建更多更好的活动平台,精心组织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公益活动、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勤工助学等方式,为学生自觉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打下基础;二是要宣传和倡导良好的职业道德模范,树立可学、可做的职业道德标杆,如优秀校友等,使学生明白要成为优秀的职业人必须要具备优良的职业道德,并自觉转化为日常的行为和思维。

(二)创新创业教育模块

创新是形成竞争优势的最重要的动力和源泉,创业是高层次、高质量就业。把创业精神培育和创业素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实现全社会创业教育和培训制度化、体系化。加快完善创业课程设置,加强创业实训体系建设。加强创业创新知识普及教育,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人心。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开发和提高他们创新创业的基本素质。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在人格、能力、精神状态等非智力因素构的锻炼和提升。

1.要树立全面的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创新创业教育与其说是一种手段不如说是一种理念,在教育教学模式上要创新,在择业就业工作上要创新,应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高职院校在培养实践应用型人才中,可以说有更大的空间和余地来加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学校应开设创业课程,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将创新意识的内容融入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之中,为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实际锻炼的平台,并在管理制度、扶持政策等方面创造条件,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成功创业。

2.注重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创新能力是竞争能力的核心,竞争能力取决于学生自身的竞争意识。竞争意识是创新精神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知识经济时代适应社会的基本素质要求,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营造一种竞争的环境,开展一些能调动学生竞争意识的实体活动,如对于一些学校层面的活动,像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元旦晚会等之类的活动,可以通过以学生组织为单位开展招投标的方式,在给予必要的宏观指导下,放手让学生干,使学生在校时就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

3.注重培育和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校园环境和氛围在育人树人方面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环境和氛围是学校办学的重要条件,有什么样的环境和氛围,就会有什么样的人才质量。为此,高职院校要通过各种途径、运用各种方式,在校园里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广播、校网络、校报、宣传窗等一切宣传工具和手段,在校园内大力宣传创新创业的意义和价值,大力宣传创新创业的典型事例和人物,使培养创新创业的思想深入人心,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

(三)行为养成教育模块

养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核心。大学生的养成教育不仅包括文明习惯的养成,更注重培养大学生走向社会后应具备的各种能力和素质,如专业技能、行为养成、心理健康、职业道德和团队协作精神等。养成教育的过程就是道德实践的过程,只有抓好养成教育才能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1.从改变习惯到改变和优化行为方式。大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应重点培养大学生建立“学习习惯”,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促进文化素质提高;建立“生活习惯”,全面提高自主、自助、自立的生活能力;培养“礼仪习惯”,具备尊师敬长,懂得如何更好与人沟通、交流的优秀品质,成为受欢迎的人;树立“道德习惯”,提高道德修养;培养“节能意识”,成为倡导低碳,提倡环保,注重节能的时代青年;树立“安全意识”,具有基本的防火安全、饮食安全、交通安全、网络游戏安全等知识;树立“文明意识”,培养大学生自觉的文明行为习惯;培养“细节意识”,懂得细节决定成败的真谛。

2.从传统说教到健全和完善制度管理。传统说教方式带有很强的人为因素和不稳定性,加强制度管理是对大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管大学生养成教育必须以科学完备的规章制度建设为前提,通过科学完善的制度来约束和引导大学生的养成行为。为使大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各项规章制度,可借助各种寓教于乐、寓学于用的办法,督促大学生学习掌握制度内容,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环境。

3.从单一力量到家、校、社齐抓共管。“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大学生的养成教育需要多管齐下营造良好的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只有三股力量目标一致、步调一致,才能创造良好的氛围环境,真正把社会规范、职业标准植入大学生心中,变为有效的行动。学校环境主要是校园文化环境,大力开展文明、民主、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主旋律文化的熏陶,历练品格、塑造品德、培养品行、提升品位。

(四)人文素养教育模块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人文素质教育是高职院校教育中的基础,是养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内容”。高职教育从培养目标的角度,应包含三个层次的要求:首先是培养人,重点是培养会做事的人,后续是培养会创造的人。只有达到第三层次,高职教育的“职业性”才能体现出“高等性”。而高职学生总体上人文素养普遍不高的现状,不仅抑制了高职生自身的发展,也难以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由此,可以看到人文素质的培养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的成长是相当的重要。

1.实现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职业院校学制较短,学生在校时间还要接受大量的校内校外实习实训教育,这一客观现象使高职院校不可能像本科院校那样设立更多通识教育的课程。高职院校只有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实现专业教育与人文培育的有机“融合”,使学生在开展学习、应用、创新技术的活动中沐浴和接受人文知识的熏陶,能够同时受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两种精神的指引,使自身的专业技术同人文素养协调发展,然后再借助于课堂外的隐性教育,掌握更多的人文知识,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

2.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通。高职教育要培养企业一线技能型人才,这一命题决定了高职学生只有更早、更融洽地了解企业文化、融入企业文化才能被企业所接纳。在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中要更多地包含企业文化,注重将企业文化贯穿高职教育的全过程,使校园文化和行业文化适度融合,使学生不仅在知识、能力方面与企业岗位“零距离”,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在价值理念上实现“零距离”,让学生就业后能很快地认同和接受先进的企业文化及价值理念。

3.实现校园人文化和人文校园化相交融。校园人文对一个人的成长具有很强的持久影响力和深远影响力,建校历史短、办学模式不成熟等成为一些高职院校缺乏人文化的“先天不足”。高职院校要充分依托鲜明的职业特点和强大的行业背景,在校园建设、教育教学、后勤服务等方面充分考虑人文因素,将特有的人文因子渗透到学院的角角落落,筑建起具有较强辨识度的人文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

[2]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14〕19号.

[3]曹惟.解析基于职业素养的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J].职业与教育,2014,(12下).

[4]宋建军.创新创业教育:高职院校不可或缺的教育[J].职教探索与研究,2010,(1).

[5]刘玉泉,李一鸣.高校加强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及途径[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08,(2):106-108.

[6]黄红英.论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J].职业教育研究,2010,(2).

[7]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Z].中共中央2001年9月20日印发.

[8]阿尔伯特·哈伯德.哈伯德全书[M].吴云丽,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

[9]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Z].国发〔2015〕32号,2015年06月16日发布.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11]宋建军.对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现实意义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

[12]盖晓芬.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要义与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9,(8).

作者:钱兴成

企业文化职业素质教育论文 篇3:

普通高校职业素质教育的现状及提高

[摘要]文章从探讨职业素质教育的定位、理念等角度入手,对当前国内普通高校开展职业素质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围绕建立高校职业素质教育平台的目标就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师资培训、校企合作等内容提出建议。

[关键词]职业素质教育 实践教学 互动式平台

[作者简介]刘培培(1980- ),男,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学文学院团委书记,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与创业教育;许宁(1979- ),女,河北承德人,河北大学工会办公室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河北 保定 071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建立高校职业素质拓展互动平台的研究思考”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SQ131009)

在全球经济复苏缓慢、下行风险不断加大、高校招生规模不断增长的大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造成这种现状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普通高校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职业需求之间的衔接出现了断层,大学毕业生无法满足用人单位对招聘对象在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一直以来普通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开展职业素质教育活动更多集中在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等素质教育的传统领域,对隶属职业教育范畴的职业观教育、职业技能培训、职业素质提升等内容鲜有涉及,随着普通高校大学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教育工作者已经认识到普通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必须与用人单位的职业需求相接轨。

一、普通高等院校开展职业素质教育的现状与不足

1.观念陈旧、对职业素质教育的定位不准。一直以来学术界普遍认为高等职业教育主要针对高职高专院校,不属于普通高等院校的基本教学任务,普通高校在开展专业教学工作时更侧重于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建立系统、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强调的是“理论”和“基础”,往往不太关注专业方面的“素质”和“技能”,在制订教学计划时缺乏职业素质方面的拓展训练和职业技能方面的专项培训。在现行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大学毕业生或许在知识上是渊博的、在基础上是扎实的,但基础不等于工作能力,基础扎实而实践操作能力差自然成为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的通病。

2.教师的职业化、专业化程度有待提升。根据笔者的调查结果显示,国内普通高等院校中从事职业素质教育的师资多是由学工办团委的行政人员以及专职辅导员兼任,辅之以经济、管理、法律等相关专业的专任教师,绝大部分授课教师没有经受过专业化、系统化的职业教育培训,其中更是鲜有在相关专业领域内的实际工作经历,自然谈不上具有专业岗位的工作经验。这些教学人员的专业知识从书本中来、又以书本的形式传授给学生,没有经过职场的检验,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理论在实际应用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转化障碍等问题,又因为无法同经济发展现状与技术革新实现同步更新从而具有相对滞后性,学生们在课堂上听老师讲着在专业前沿已经开始过时的理论观点,介绍着落后于生产发展现状的技术,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大打折扣,在如此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与用人单位岗位需要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3.传统教学管理模式下的考评标准使教师的发展偏离方向。在普通高等院校的教学管理体系中,对教师的考核评价标准主要包括教学和科研两个方面,对教学质量的考核集中在逻辑结构、语言表达、知识结构、课堂教学效果等方面。换句话说,对教师的教学考核主要看“讲得好不好”,至于学生“学得好不好”以及“能力素质怎么样”则不在评价标准范围内,在这样的评价标准下,教学工作的重点集中在知识的讲授与积累上面,往往忽视能力和素质训练。在科研方面,发表的论文、专著以及申报的研究课题是教师职称晋升的最重要的评价标准,普通高等院校教师晋升职称关键看是否具备一定的科研成果,而教师指导学生专业实践的能力高低、效果如何也基本不在评价体系内。这就造成了高校从事职业素质教育工作的老师侧重追求课堂教学效果和科研成果,忽视职业素质教育是以学生“能否学得会”和将来在专业岗位上“干得怎么样”为最终评价的目标。

4.教学活动主体单一化,缺乏开展实践教学的多样化渠道。从现有的职业素质教育的教学效果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最欠缺的就是在相关专业岗位上的实践经历和工作经验,要想在实践环节有所提升必须要有企业的充分参与。高校目前的普遍做法是把企业家请进校园,以讲座或是专题报告会的形式现身说法介绍经验,再有就是组织学生在毕业前夕到相关企业中专业实习。这种“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思路是对的,但参与的程度还不够,企业进校园多是蜻蜓点水,学生进企业实习表面看能够参与到企业生产、服务、销售等各个运行环节,实际上多是走马观花式的参观与调研,企业指导学生实习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却得不到应有的效益,投入产出不成正比,从而缺乏工作动力,和高校之间停留在较浅层次的沟通和交流。

二、高校职业素质教育的提高

1.转变观念,对职业素质教育进行科学、准确的定位。普通高等院校的职业素质教育并非是对高职高专院校中职业教育的完全照搬,而是为了满足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在充分尊重学生主观能动性和个性化特征的前提下,以全面提高学生与职业相关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具体内容包括职业价值观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技能训练、专业实习与实践等相关内容。高校职业素质教育虽然属于高校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但并不专属于第二课堂,应当将部分内容纳入第一课堂的教学体系当中,与第二课堂的相关教育活动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职业素质教育的发展现状来看,很有必要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教育平台,教学体制改革过程中注重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在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强调“职业目标驱动”,在学知识的同时强化技能素质训练,既要知道“怎样做”,更要实现“做得好”。高校要注重两大课堂间的互动互补,以就业为导向开展素质教育,充分重视用人单位的岗位设置和对招聘对象的技能要求,重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开展职业素质教育的学术研究,探索相关专业领域的学科交叉和业务交流,满足学生不同领域和不同层面的职业发展需求。

2.管理制度创新,制定职业素质教育工作的考核评价标准。高校的教学管理模式和教师考评体制在教师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一向发挥着导向和指引作用,教学管理中强调的环节自然会成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点,教师考评体系中所涉及的各项指标以及所占权重的差异决定着教师要如何去做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要想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能力,首先要突出专业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独立性和重要地位,把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训练作为职业素质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与此相关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都要围绕“实践”这个核心进行设计;与此同时,在教师考核评价体系中改变传统的“教学看课堂,晋升看科研”的评价标准,把教师指导学生参加专业实践活动所取得的实际效果和学生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在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方面的提升作为教师考核评价的主要内容。用从业经历取代科研项目成果,让教师的社会实践经历以及在相关专业的工作经历代替科研成果评价体系成为职业素质教学人员的职称晋升依据。

3.加强师资建设,提升教学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高校职业素质教育不同于传统的专业教学活动,对教学的实践性要求更高,特别是在专业实践和职业技能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事职业素质教育的教师不仅仅要向学生传授相关业务领域的专业知识、进行职业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同时还担负着向学生介绍有关行业或某一职业的社会发展现状的职责,更重要的是在理论付诸于实践的环节,利用自己的工作经历以及业务经验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既要做好学生“课堂上的师傅”,又能做好学生“岗位上的师傅”,这就需要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师资队伍。在师资建设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必须要勇敢地走出去,到相关专业的业务岗位亲身体验,力争能够直接参与到企业生产、销售、服务等一线工作的所有环节,在实战中检验所讲授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高校在发掘、培养本校师资力量的同时应加大对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通过多种方式引进或聘任具备丰富企业管理经验的企业家、创业者和技术专家参与到职业素质教育当中,将他们源于实践的工作经验纳入校园教学活动当中,打造一支具有丰富的岗位工作经历和工作经验的专兼职职业素质教育师资队伍。

4.校企合作,让企业在职业素质教育活动中发挥核心作用。高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虽然有自己的一整套管理制度和模式,但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最终归属点是能够满足用人单位对招聘岗位的基本要求,因此职业素质教育的开展应当以企业的人才选择标准以及岗位技能要求为导向,让企业在职业素质教育活动中发挥关键作用。如针对一些社会需求稳定、专业性较强的专业,可以由高校和招聘规模较大的企业签订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根据企业的岗位工作要求组织教学工作,让企业直接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课程考核等环节,尝试探索将校园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接轨,通过开展企业文化宣传和职业道德教育让大学生群体汲取优秀企业的文化精华。学生原本在职场阶段才能接触到的环节因为企业的介入从而提前到校内进行,所培养出来的人才进入工作岗位后自然可以迅速上手,从而让大学毕业生在求职竞争中拥有更强的竞争力。

5.打造职业素质教育平台,实现多元化主体间的有机互动。要想真正做好高校职业素质教育,需要建立一个独立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既包括学校、培训中介、用人单位等教学主体之间的互动,还包括各个教学主体和学生在教学环节中相互之间的互动,同时还包括第一课堂的专业教学活动和第二课堂的素质能力训练之间的互动。高校在职业素质教育活动中应定位于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主要发挥人力资源和物质条件保障的作用,将企业指导下的实习、实践活动纳入教学管理体系当中,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必要的软硬件环境支持。高校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的职业规划,满足学生的个性化职业发展需求,确保在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让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人职业理想。培训中介、用人单位等教学主体可以定位于职业素质教育活动的主要实施者,为学生的专业实践提供场所、技术指导等校外资源,承担高校师资培训,特别是要基于自身对相关行业发展趋势的判断、按照不同的岗位工作标准来指导高校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的改革和创新,成为社会发展与人才培养之间最有效的连接渠道。

国内普通高等院校的职业素质教育正处于一个从萌芽到逐步发展壮大的重要阶段,关于职业素质教育的理念思路、功能定位、方式方法等诸多问题逐渐体现出对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建立多元化主体的职业素质教育平台将会是未来很长时间内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的研究热点。

[参考文献]

[1]马龙海,田红雨.芬兰职业教育改革及其启示[J].现代情报,2004(4).

[2]刘亚飞,柏春名,仲阳,等.保险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实证分析[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09(12).

[3]刘铁良.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2(2).

[4]曹叔亮.论职业素质 职业能力与职业环境及其辩证关系[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2(8).

作者:刘培培 许宁

上一篇:高中语文素质教育教学论文下一篇:现行小微企业税收政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