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安全文化体系职业素质论文

2022-05-01

[摘要]高校校园安全是建设和谐稳定高校的必要条件,校园安全除本身需要的校园环境建设、校舍以及物防、技防等安全设施设备的“硬件”投入外,还包括安全意识、安全文化、安全制度和安全责任等“软件”建设,即校园安全软实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校园安全文化体系职业素质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校园安全文化体系职业素质论文 篇1:

校园安全文化的创建

摘 要学校是国家培养人才的基地,中小学校的学生主要以未成年人为主,目前学校危机事件频频发生,成为家庭、学校、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新时代的特征使得安全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扩大,安全教育应该调动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面的力量,为中小学生创造能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关键词校园安全文化 校园课程 校园活动 校园环境

频繁的校园安全事件引发了全社会对校园安全的关注,亟须构建校园安全文化模式,减少潜在的校园安全隐患,以打造安全校园。

一、校园安全事故的分类及原因

安全与危险是相对应的一组概念。安全,泛指没有危险、不出事故的状态。学校安全,是指在学校的职责范围内,不发生学生和教职工伤害和财产损失的事故[1]。事故发生的形式具体可划分为师生关系冲突、生生关系冲突、个体自残事件、学生因缺乏保护而遭受的伤害四大类。

1.师生关系冲突

2015年12月,邵东某校出现一学生杀死班主任后坐在椅子上笑着玩手机事件[2]。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3]。师生关系的本质是师生之间以情感、认知和行为交往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心理关系,反映师生间寻求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4]。总体来说,我国的师生关系呈现从传统教师中心的“专制型”到突出学生主体的“民主型”转变。始于2001年至今仍在延续的新课改强调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该以“学生为本”,在学习过程中扮演参与者、指导者、合作者的角色[5],但是教师将自己当成是知识的权威、教学理念陈旧、角色转换不过来的问题依旧普遍存在,以教师为权威,缺乏尊重学生,管理办法简单,极易发生师生矛盾。

2.生生关系冲突

2015年11月,呼和浩特市第九中学一名13岁的初中生,因与同学发生争执,在校内被捅身亡[6]。

首先,学生之间不正常的关系主要是由现代教学中缺乏民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所致。大班化的教学形式,过度的竞争,集体主义思想意识的薄弱均是产生冲突的缘由。其次,学生在不同的成长环境下形成了不同的个性特征、思维方式等,处于成长期的学生总是在努力保持着积极的自我意识,逆反心理严重,如果学生感觉自我的显性没有得到满足,则可能会出现异常心理反应和冲动行为。

3.学生个体自残事件

2015年9月,浙江兰溪一位12岁小姑娘,从21楼跳下,经调查,疑似卷入了班级里同学发生的矛盾中,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由此轻生[6]。

中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受生理、心理、家庭、社会、教育等多方面不良因素影响而产生许多异常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升学、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心理焦虑和精神困惑,甚至出现激烈或异常行为的心理疾病。从采取自我伤害的方式来逃脱责罚到自杀来解脱痛苦的,学生自残的悲剧性事件时有发生。这类事件主要发生在具有逆反、孤独、自卑、嫉妒等异常心理问题的学生中。这类心理问题具有潜伏性,家长由于缺乏专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不能识别或不懂得如何开导,而学校教师则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追求学习成绩提升的工作中来,心理学课程的边缘化,学生的身心发展缺少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环境。

4.学生因缺乏保护而遭受的伤害

2015年9月,福建泉州某中学多名学生食物中毒,出现上吐下泻的情况,18名学生入院就诊[6]。

一方面,中小学校学生以未成年人为主,个体不能完全独立,校园安全设备不健全,管理和法律体系不完善,学生在学校管理范围内因缺乏保护而意外遭受的伤害让人痛心疾首;另一方面,社会不法分子将伤害未成年学生当成是“报复”的方式,制造出令人触目惊心的案件。

二、校园安全文化的创建

1.开发安全校园文化课程

(1)开发安全教育的校本课程

学校管理者应该根据学校、当地社区等具体情况,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对学校及附近历年的安全事故进行统计和原因分析,同时注重课本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科学设计安全教育校本课程。

(2)提高安全教育课程的质量

一方面,要改变传统安全教育重灌输轻理解和实践的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素养、生存能力;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发展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安全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扩大,安全教育要考虑到时代以及学生发展的新特点,涉及到民主、心理学、法律、安全常识等各个方面,不仅要让学生懂得如何面对和处理复杂社会随时可能发生的问题,随机应变,也要学会关心和爱护他人,帮助学生提升人文素养,具有爱心和怜悯心,学会互助共处。

(3)课程教学形式符合学生特点

新的社会环境下,中小学生思维灵活开放,自尊心、好奇心和独立性较强,因此,新课改应该符合学生成长的规律,在学生平时的学习中,融入安全教育知识,使安全教育常态化、系统化。作为学校管理者,一方面要按照心理学、学习科学等原理,进行教育大数据分析,精确地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情感结构、能力倾向和个性特征[7],辅助学生制定出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减轻学习压力和心理负担;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心,积极利用各种资源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依托新兴的教育技术,构建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显著标志的多种学习方式,并开展多元化、多方式的评价,重构民主平等、互相尊重、心理相容、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8]。

2.加强学校安全文化建设

(1)组织学生喜闻乐见的安全教育活动

单一的教育形式缺乏新意且易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安全教育应该从实际出发,以校园板报、班会活动、幽默漫画、电影电视、安全演练、社区活动等多种形式开展,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融入社会。

(2)活动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作者:刘德华 罗丰

校园安全文化体系职业素质论文 篇2:

提升高校校园安全软实力的思考

[摘要]高校校园安全是建设和谐稳定高校的必要条件,校园安全除本身需要的校园环境建设、校舍以及物防、技防等安全设施设备的“硬件”投入外,还包括安全意识、安全文化、安全制度和安全责任等“软件”建设,即校园安全软实力。校园安全似“空气”,相安无事的时候看不见,出了问题的时候往往是临渴掘井、亡羊补牢,如果能够未雨绸缪,科学规划,在提升软实力方面下足工夫,则校园可真正实现平安和谐。本文试从安全教育及制度建设等方面就如何提升校园安全软实力,以保障师生利益、维护校园安全进行探讨。

[关键词]校园和谐安全教育软件建设途径

软实力(SOFT POWER)是相对于硬实力而言的,它是指一个单位的内部凝聚力、文化被普遍认同程度、发展潜力以及对外交往和参与的程度。安全软实力是一个单位在实现其宗旨、履行其使命而进行的长期管理活动和发展实践过程中,积累形成的全员性的安全价值观或安全理念、员工职业行为中所体现的安全性特征、构成和影响单位发展环境的安全氛围的总和。在高校,相比较而言,校园安全对“硬件”的建设更为重视,特别是近些年对校园的外部环境,比如校舍安全、道路交通安全、重点设施设备和实验室安全等尤其受到关注。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将学校建成最安全、家长最放心的地方。”然而在“软件”方面,如安全教育及方式、安全意识、责任意识等仍然薄弱,这导致学生的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知识缺乏、安全责任心缺失。

一、提升校园安全软实力的重要意义

(一)可以有效地减少和避免各种安全问题

目前,高校开放型办学,已经成为集教学、科研、生产、商贸为一体的多元化社会机构,高校与社会相互交叉、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导致了校园安全形势日趋复杂严峻。一是校园面积大,人流、车流、物流互动,交通安全存在较大的隐患,极易发生交通事故。二是校内存在大量的务工、经商人员,部分外来人员违法犯罪现象比较突出,他们以打工为掩护盗窃学校公私财物,诈骗,甚至与学生打架斗殴,严重扰乱了校园治安秩序。三是校园及周边环境复杂。一方面校园内部教学、科研设施与公司、超市等生活服务设施和机构共存,盗窃、抢劫、诈骗、危害师生的人身安全等违法犯罪行为时有发生;另一方面,在校园周边,侵害学校师生人身及财产安全的治安问题也大量存在,直接影响了学校的安全稳定。因此,在校园治安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加强校园安全软实力建设,减少和避免各种安全问题,对促进校园治安形势的好转尤为重要,也是“平安校园”建设的有效途径。

(二)可以提高学生自我防范和自我保护能力

在校园内外发生的许多涉及学生的意外伤害事故中,多数当事学生对突发事故的发生没有任何心理准备和自我防护意识,面对复杂问题心理承受力差、不知所措。究其原因,其一,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对社会上的负面现象和不良风气缺乏理性认识,在面对不法侵害时,一时想不到、找不到保护自己的应对方法,轻而易举地被不法分子欺骗和伤害;其二,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不强,对可能发生的各种安全问题,缺乏必要的重视和警惕,如离开寝室不锁门、贵重物品保管不善,导致财物失窃。还有的学生违反安全管理规定,违章使用电器引起火灾安全事故等;其三,学生对社会消极思想缺乏抵御能力,经不住社会上腐朽思想和不健康生活方式的诱惑,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了这些腐朽观念,甚至参与其中,最终堕落成社会的罪人。因此,只有通过加强校园安全软实力建设,使广大学生提高警惕,才能够提高学生自我防范和自我保护能力,起到预防犯罪、减少发案的作用。

(三)有利于保护国家的人才资源

当今社会人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走出校门踏入社会大熔炉的毕业生能否经得起挫折,是对现代人才综合素质的一个考验。现实情况是一些毕业生在独立面对突如其来的灾害和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时,往往会表现出无知且无奈,不知道如何运用法律途径或其他有效方法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对高校来说,对他们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有效保护好他们的基本权益,就是保护了国家的人才资源,因此,加强校园安全软实力建设,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技能,提高其综合素质,才能自觉维护校园公共安全,防患于未然,才能够帮助学生在遇到危险时成功自救,把危险和损失降到最低程度,才能实现其学习和职业生涯中的安全与健康。

二、校园安全软实力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模式落后

长期以来,人们心目中的高校是相对安全稳定的场所,认为校园的安全教育管理远没有社会上诸如生产经营等单位那样重要,即便出现小的安全问题,只需要保卫部门出面解决就行了。正是这种观念的存在,导致忽视了对在校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同时,高校的安全教育模式也较落后,教育效果不理想:一是安全教育流于形式,教育方式简单,主要实行传统传统的说教和宣传方式,吸引不了学生的兴趣,有没有实际效果未予以关注和检验;二是安全教育体系不健全,零敲碎打,缺乏深入和系统性的教育;三是对安全教育功能认识不到位,认为可有可无,师资投入不足,未计入学分。

(二)安全知识匮乏

当今大学生呈现生理发育成熟而心理发育滞后、社交需求强烈但经验不足的特点,缺乏基本的安全常识,这种现状就决定了大学生必然面临诸多安全问题的困扰。由于缺乏基本安全防范知识,自我防护能力差,给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轻则发生被盗、受骗、遭抢等案件使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重者甚至发生少数女大学生甚至是硕士等高学历女学生被拐卖的事件,严重扰乱了校园正常秩序,侵犯了学生人身财产安全。

(三)安全意识淡薄

目前高校校园安全事故频发,大多是由于学生安全意识不强、不遵守安全管理规定造成的。比如高校近年来发生的多起重大火灾事故,起因多是由于学生在宿舍使用“热得快”引起的;由于缺乏交通安全意识和不遵守交通规则,因发生交通事故死亡的大学生也不在少数。

(四)陷入观念误区

这种陷入安全误区的情况在学校和家庭都存在,“重善后、轻预防”的校园安全观在高校比较普遍,对学校的各二级部门而言,校园安全的责任和日常工作在学校综合治理委员会、学校保卫部门,对安全工作的主体责任意识不强,不重视日常安全教育防范,思想防范工作普遍是薄弱环节。由于安全观念错误,重视不够、监管不到位,治安保卫工作效果往往不理想;此外,家长容易陷入“重应试、轻安全”的误区,使安全教育成了教育的“末梢神经”,以至于大学生安全知识严重“营养不足”,对社会无所适从。

三、提升校园安全软实力的措施

(一)强化领导者的责任

安全无小事,构建安全和谐校园,最重要的是领导的重视,这是提升校园安全软实力的关键。高校应提高对校园安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切实把校园安全维稳教育作为学校建设的重中之重,纳入学校的整体规划,与教学、科研工作同部署、同实施、同检查。学校党政一把手作为安全工作第一责任人,要对校园安全工作负全责,及时掌握工作规律,统筹安排。学校各二级单位领导在各自领域分工协作,层层负责,努力提升安全教育执行力。只有领导的重视,只有加大对安全建设的投入,才能在全校上下倡导安全文化,才会产生安全教育效果。负责任的方式不仅仅是怎么“善后”,更重要的是“防患于未然”,加强安全工作的日常指导,组织和检查,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将安全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之中

加强对师生的安全教育是提升校园安全软实力的基础。高校要通过广泛有效的国家安全、法律法规、校园规章、安全操作规程以及学生心理健康等安全教育,进一步推进安全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落实学分”的进程,全面引导师生形成重视安全的习惯。同时,创新教育方式,结合学生特点,按照贴近生活实际、贴近时代要求的原则,开展形式多样、学生积极互动参与的安全教育活动,提高安全文化渗透效果。一是通过典型生动的安全案例,结合安全教材进行课堂教育,让学生受到启迪、汲取教训;二是组织丰富多彩的安全主题活动,如演讲、征文、辩论赛、安全演练等,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三是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漫画、报刊、网络和手机短信等媒介,多途径、全方位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知识授受效果。总之,学生通过互动参与,其自我教育、自我防范、自我管理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三)营造高校安全文化氛围

高校校园安全文化是师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创造和形成的,使学校和师生免受侵害和破坏的精神财富和文化氛围,营造高校安全文化氛围是提升校园安全软实力的核心。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通过进行安全科学、安全管理方面的经验和理论总结运用,加强对师生进行安全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教育,建立生活、学习、心理、网络等方面的制度,营造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并充分运用安全文化的导向、辐射功能,为高校的教学科研和师生的生活学习营造安全稳定的环境。

(四)制定科学的安全管理制度

完备的安全制度是提升校园安全软实力的保障,它能有效规范内部管理,防止各种漏洞,杜绝各种不安全因素。为了明确安全管理职责和提高安全教育效果,高校要结合实际制定出一套详细的安全管理办法以及安全考核评价体系,定期对安全教育成果予以考核,并与教师的绩效考核、干部晋级升职挂钩,将事后惩罚变成事前考核和督促。这样一来,学校教师、干部就会将学生安全时刻挂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上。建立考核评价体系时,应全面涵盖安全薄弱环节,如交通安全、防火安全、危化品管理、学生公寓用水用电和财产安全、学生饮食安全、大型活动安全审查批准、网络监控、学生心理干预等方面内容,不断使安全制度更趋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

(五)建设高效的安全文化传播队伍

建设一支高效、专业的安全文化传播队伍是提升校园安全软实力的着力点。学校应充分重视安全工作队伍建设,在人员、资金方面给予倾斜。加强这支队伍的思想作风建设、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培养其政治意识和担当精神,努力提高其综合素质,不断扩大文化传播成效,让其在校园的安全文化建设活动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校园安全软实力是衡量大学文化积淀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高校安全建设成就以及高校是否以人为本的重要标志之一。高校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对师生的安全宣传教育,增强学生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完善安全制度建设,不断提高学校安全管理效率,为创建和谐稳定校园夯实安全基础,为社会培养素质全面的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约瑟夫·奈著,吴晓辉,钱程译.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2]洪建场,闰璐.创建“平安校园”的几点见解[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3]田毅潘,洪江,张福喜.高校学生工作安全体系建设的几个基本问题[J].中国青年研究,2007,(6).

[责任编辑:雷艳]

作者:李军

校园安全文化体系职业素质论文 篇3:

高校校园及周边治安防控研究

摘 要:高校校园及周边治安防控体系,是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校园内师生的正常生活有着直接的影响,而且对校园以及社会的安全稳定也有间接的影响。高校保卫部门与地方政府应通力协作,建立健全校内领导组织体系,提高保卫部门人员的素质,加强校内安全的管理与教育,拓展群防群治群众组织,打造校园安全文化。

关键词:高校;校园;周边;治安防范;路径

平安校园的创建不仅事关师生生命安全、学校财产安全,更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然而,当前平安校园的建设依然面临众多考验:一些地方恶性暴力事件向校园渗透;部分大学毕业生成为“没有方向感的新盲流”;学业压力、就业压力导致高校自杀事件频繁发生;由于各种心理问题导致毒害甚至谋杀同学的事件越来越频繁地见诸报端。复杂的周边形势致使高校的和谐校园建设,无论是在现实操作层面,还是理论研究层面,都面临着艰巨性、迫切性。

影响高校安全的各种问题,尤其是治安问题,并没有因为校园围栏的存在而截然分清是属于校内问题还是校外问题。当前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校园开放常态化,外部社会环境对高校内部环境的影响和辐射日趋明显,造成高校周边治安环境越来越复杂。高校治安防控体系的建立必须打破围栏的界限,延伸到高校校园周边一定的地理区域中,与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形成一定的交叉过渡区域,完成高校治安防控体系与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在一定区域的充分融合。

一、校园及周边治安防控的内涵

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个权威部门或学者给“校园及周边”一词一个正式的界定。“校园及周边”在1992年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性文件《中小学校园环境管理的暂行规定》中隐含地加以限定,指出中学、小学校门前200米范围内不得设立“三厅两室两吧”。此后,部分地方文件开始出台细化规定,如,以校园为中心周边200米的区域,不仅包括校门周边的200米区域,还包括属于学校围墙附近的200米区域;校门50米的范围内禁止摆摊设点;等等。

校园,一般是指以边界划定的可供学校教育专门使用的地理区域,一般包括教学区、体育活动区、生活区以及其中的建筑、设施、场所等。校园周边,是对校园地理区域的延伸,是指校园附近及其周围的自然与社会状况。校园及周边治安防控体系是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的实施机制和运作形式。

二、高校校园及周边治安防控的意义

(一)应对社会维稳的需要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及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亦是与日俱增。大学生是充满热情和激情的群体,同时也是比较容易冲动和偏激的群体,少部分师生自由主义思潮泛滥,意识形态脆弱,西方敌对势力势必将高校作为开展各种渗透活动的重要阵地。正如香港“占中”事件,境外敌对势力利用部分大学生制造事端,进行文化和价值观的渗透,试图动摇国本,发动“颜色革命”,这严重地扰乱了社会秩序,危害了公共安全。维护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和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维护社会的政治稳定十分重要。

(二)适应校园治安形势的需要

随着高校的改革和发展,高校扩招、院校合并、高教园区创建,使学生高度密集,形成了巨大的商业圈。外来人员激增以及高校后勤服务的高度社会化,导致校园及周边治安环境日趋复杂,校园治安管理任务不断加重。一些不法分子和社会闲散人员,常利用学校安全管理的漏洞以及学生安防意识薄弱、社会经验不足等弱点,在校园及周边伺机对学生实施盗窃、诈骗等犯罪活动。因此,加强高校校园及周边治安防控,做好维稳安全保卫工作,确保学校平稳和师生安全,意义深远。

(三)引导学生个体行为的需要

大学校园是许多大学生及家长心目中的象牙塔,许多学生进入大学后,对校园治安状况缺乏了解,安全防范意识薄弱,一定程度上使他们成为潜在的受害者。另外,部分大学生自律性不强,法制观念淡薄,加之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往往也会驱使他们成为潜在的施害者。为此,加强高校校园及周边治安防控体系的建设,落实大学生安全防范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因素。

三、高校校园及周边治安防控路径的抉择

(一)完善制度

一个单位安全工作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是一个单位安全工作科学化、正规化建设的最基础的保障。学校应在各级公安机关的指导下,建立健全内部治安保卫工作的规章制度,使各项安全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使相关单位、相关责任人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从校园内部治安防控来讲,要建立健全校园治安管理规定等相关安全工作制度,加强安全管理,规范师生员工在校园内的行为,对广大师生进行法制宣传与安全防范教育,增强其法纪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共同维护好校园治安秩序。

(二)落实责任

治安防范管理责任制,旨在督促每一位行政领导和责任者用高度的责任感,关注本单位、本部门的治安防范工作:要做到制度铿锵有力,落实掷地有声,则必须建立由校党委牵头,由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的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担负校园安全工作的组织、协调与管理,制定各项安全工作措施,自上而下层层签订安全管理责任书;各级安全责任人必须制度化、常态化地督促、检查相关制度的贯彻情况,严格考核,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抓好领导责任制和工作责任制的落实,以点带面,形成抓工作的整体合力,确保在本单位(部门)做到组织建设到位、制度建设到位、责任追究到位、校园宣传到位。

(三)争取联动

高校周边环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问题,具有多变性、长期性的特点,其治理是一项繁杂的综合工程,涉及许多政府职能部门。如果发生管理机制不完善,责任不明确等情况,就容易出现相互推诿的局面,造成“管理真空”。要想整治好校园周边环境,必须建立由综治办牵头,高校与公安机关、城管、工商、文化、卫生等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明确校园及周边治安管理的责任主体,建立健全各负其责的责任体系,共同承担起维护校园及周边稳定的社会责任。

(四)强化队伍

近年,保卫队伍人员的素质不断提升,但在校园及周边复杂多变的治安状况以及高科技犯罪面前,依旧表现出诸多不足。为此,要加强高校保卫队伍的培训,注重强化培训的相关知识与技能,提高服务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在校园及周边治安防控体系中,除高校保卫部门外,安保人员以及其他群防群治群众组织也是防控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安保人员的数量是否充足和业务能力的高低,对高校周边环境问题处理的效率和质量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把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充实到安保队伍中来,能有效提高高校保卫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能切实保证高校周边环境的稳定和安全。同时,组建群防群治师生队伍,协助学校保卫部门加强对校内相关区域的治安管理。

(五)升级技防

技防是近代电子报警、视频监控等技术应用于安全防范领域,并逐渐形成的一种独立的防范手段,是对人防和物防在技术手段上的补充。如今随着现代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应用,物联网也必将被移植、应用于安全防范工作中。物联网的应用使得安防系统更加智能化,更多的事件可以通过智能化安防系统及时预防,把事件控制在发生前,提高安防产品的使用价值。各高校在加强人防、物防的同时,应不断加大资金的投入,在监控、报警、门禁、对讲几大系统的基础上进行升级改造,打造物联网“全面感知”的智能识别系统,对高校重点部门、要害部位进行严密防范,努力把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六)严格管理

随着校园的实质性的开放,高校一贯实行的“高筑墙,严把门”的封闭式校园安全管理体制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大学校园普遍呈现一种校外人员想进就进、想出就出的自由出入的状态,致使校园环境日渐复杂,校园安全管理的难度陡然增大。开放校园的管理模式,迫切需要加强校园治安巡逻力度,做好重点部门、重点部位的防范,进一步加强对校内务工人员的安全管理和教育。

(七)优化教育

尽管高校改革在不断推进,但安全工作仍服从、让位于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重点的状况从未改变,安全教育工作浮于表面,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依旧缺少整体性规划。如今,学生个体对安全的需求与日俱增,高校必须将安全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开设安全教育课程,构建“安全知识教育+逃生技能演练+安全文化营造”三位一体的安全教育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安全素质。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的增强与防范技能的掌握,也有利于校园及周边环境的改善。

(八)打造安全文化

高校校园及周边治安防控亟须广大师生自身加强安全防范意识、规范安全行为。校园安全文化,是指在学校内部形成的,广大师生认可的,并被自觉遵守的有关安全问题的价值观以及行为准则的总和,包括全校师生员工对于安全问题的价值观认识、行为准则、规章制度、教育活动、管理活动以及外在物质设施等有形或无形的东西。打造校园安全文化,就是要在高校校园的各类活动和校园环境中营造出一种安全文化氛围,使得全校师生员工在这个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从而归从于本校的安全价值取向和安全行为准则。打造校园安全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以文化为载体,通过文化渗透,提高安全观念;以制度为支点,通过建章立制,编织责任网络;以管理为抓手,通过检查督促,规范安全行为;以经济为杠杆,通过考核评估,先进带动后进。

四、结束语

高校校园及周边治安防控体系是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治安资源的整合运行,是对影响校园治安的各种因素进行有效预防与控制的体系。外部联动、内部动员是学校加强校园及周边治安防控体系的必然举措。与地方政府通力协作,建立健全领导组织体系,提高保卫部门人员的素质,加强校内安全的管理与教育,拓展群防群治群众组织,打造校园安全文化,是当前高校校园及周边治安防范的主要切入点。

参考文献:

[1]王若阳等.新时期维护高校稳定工作体系及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

[2]郭立.影响高校稳定的因素分析及预警机制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2,(3).

[3]邓先锋.关于高等学校治理周边环境的思考[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6).

责编:夜 雨

作者:陈韶成 毛建平

上一篇:中央企业安全技术创新分析论文下一篇:医学科技成果转化风险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