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艺术论文范文

2022-05-10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行为艺术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行为艺术这一概念本是西方当代艺术发展中产生的,是对于架上绘画,以及由雕塑而到装置等艺术形式的再一次革命。行为艺术这个概念的界定也是很含混的,有另称为“表演艺术”、“偶发艺术”、“行动艺术”等等;总而言之,是以人的肢体呈现为主要手段的、非叙事性的表演。

第一篇:行为艺术论文范文

行为艺术中的身体叙事

摘要:现从行为艺术身体叙述这一特征出发,对四川美术学院周斌老师指导的行为艺术作品《五觉》进行分析解读,并涉及到其对观众的心理影响和它所传达的社会针对性等问题。

一、行为艺术的概念和叙事载体

行为艺术是从西方发源的,广义上的行为艺术包括行为观念艺术和表演艺术。而我们要讨论的行为艺术从概念上定义是指观念艺术中的一种。它是以身体作为媒介,通过某种行为方式或表演方式,以传达具有针对性的思想意识和美学态度的艺术。行为艺术在实施过程中除了对时间、地点、行为艺术者的身体以及现场观众的交流外,不受到任何条件的限制。

二、对《五觉》行为艺术作品的分析解读

《五觉》行为艺术作品是在四川美术学院周斌老师的指导下,由他的28位学生自己创作,共同完成的作品,也是作为周老师教授行为课程的一个汇报展。而行为表演的过程是由其中的十几个学生来共同完成的。

这个行为作品最先是每个同学各自有一个观念性的行为体验,周老师把这些学生各自的行为体验贯通起来,形成一个连贯的行为表演,并定名为《五觉》,是要人通过我们最熟知的身体感知器官来重新理解生活,即重新得以关注我们自身的听觉、嗅觉、视觉、味觉和触觉,以及不同感官带给我们的不同体验。

(一)行为作品片段一

一个拿着ipaid的女同学,进入行为场地后,边玩ipaid边走,走几步后停了下来,开始脱鞋,脱袜子,然后席地而坐继续用手指触屏,几分钟后改为脚指触屏,这一动作持续到了表演结束。

行为艺术作品犹如其他艺术作品一样,只不过传统的绘画作品是以艺术家掌控的颜料、笔为媒介,在画布上展现出作者思想观念的视觉图像符号。雕塑则是艺术家以木、石等材料创作出的视觉、触觉符号。而行为艺术则是身体性的,过程性的,它必然与人的生理和心理经历有关。

在这个行为作品片段中涉及到了两个文化符号:女学生和ipaid;一个反常行为:用脚趾触屏;一个行为过程:不间断地触摸屏幕。这一系列行为完成了人的感官中“触”的体验,它是在确立了人与电子科技产品的关系下,由这种产品功能上的特性来趋势人去触摸它,从而获得视觉和心理的快感。反过来说,也就是我们在被“触”。

生活中,我们会处处、时时在“触”,但这种身体对“触”的感觉往往被淹没在玲琅满目的视觉文化和快速的生活节奏当中,事物就像过眼云烟,我们以为自己掌握了真实,却离真实渐远,触觉的力量渐被淡忘。

科技的进步在为人类带来方便的同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它又掌控了人类,它的功能特征趋势我们人类不得不在动作上趋同,在文化心理上趋同,在文化关系上却渐渐疏远。

另外,这个行为动作作为行为艺术作品中的一个行为线索,同时完成了触觉和视觉的体验,同时使得这种触觉反常化,改变了人们通常意义上的用手来触摸事物,而用脚来触摸,改变了这种习惯意义上的心里感觉,用不同的肢体语言来完成触摸,用脚趾触屏给我们带来的陌生感及其它引发我们的思考是这个行为片段有价值的地方。

行为艺术既是艺术而不仅仅是行为,其艺术意义的产生只能是正常行为的陌生化和反常行为的意图化,也就是说,必须有日常行为的非日常化即意义化的转换。同样是触屏行为,一个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和行为艺术中的行为的区别,就是后者通过一种逆向方式使之变得非日常化、变得反常、变得陌生化。一个精神病人的反常行为则由于缺少意图性,反而是作为一个病人的正常行为,与行为艺术家并不一样。

体验“触”的感觉,体验身体带给自己的话语,而这种话语往往来的更真切。

(二)行为作品片段二

一个酗酒但意识还清醒的男生,他手里拿着一个没喝完的小的方酒瓶,他不停地咳嗽着走着,然后靠着根柱子坐了下来,还是在不停地咳,酒瓶里的以及嘴里的酒味弥散在整个不大的空间里。

这里行为文化元素有两个:男生与酒瓶,在这个行为片段中不同于与它同时发生着的行为片段一,在这里有两个新的元素注入进来,一个是声音,一个是气味。这也就是五觉中的“嗅觉”和“听觉”,而且这两种感官所带来的身体感受和心理感受也同时唤起了在场观众的听觉和嗅觉,观者不得不因“气味”而被强制带入场域,使自己的身体也参与了进来,并且心生对这位咳得“撕心裂肺”的行为艺术者的同情。

在这个行为艺术片段中,艺术者以自己的身体真实的体验着过度饮酒后所带给自己身体的伤害,身体在这里既是生理和心理的及时反映,又是文化和经验的必然结果,所以这里的身体打上了文化的烙印,成为荷载文化身份的代码。从这个意义上讲,身体是精神最初的也是最后的归宿,是艺术最初的也是最后的手段。

(三)行为作品片段三

这个片段不同于以上的行为片段,因为这个行为片段中的行为艺术者与前一个出场的行为者之间是存在着一定关联的,阐述这个行为发生必然还要阐述上一个行为的发生,这也是周老师将学生各自的行为表演贯通在一起的展现。在这个行为艺术作品中,有的行为在场域里独自发生着,并一直持续到了表演结束,有的行为先后进入场域又各自离去,也有的是前后两个行为之间产生某种关联,他将这十几个学生的创作规整起来完成了一次深刻的生命体验。

在这个片段中首先要提到与之相关的前一个行为表演,这是一个被布遮上双眼的女孩,她只能靠触觉来行走,在她行走的过程中,她摸到了一盆仙人球,她拿起这盆仙人球,把它放到了一个与她腰同高的柱台上,然后双手去触摸仙人球,开始一根根拔刺。此时她转身从场外拉入一女孩(这是最后一位进入场域的行为艺术表演者),将手里摘下的仙人掌刺扎进这个女孩左手的五个指甲盖里,然后走出场域。重点再回到这个场域里的女孩,她脱下鞋袜,弄洒了地上的一包冰,冰块撒了一地,她开始踩着冰块行走,这时的灯光暗了,人们的视觉转向了后墙上的录像屏幕上,在黑暗中,女孩一手从嘴里拿出事先放好的刀片(此时舌头是留着血的),瞬间在扎着刺的手上拉了一个口子,让血洒落在冰上,灯光再次亮起,这时的冰块被血染成了红色,她试图将冰块染成红色,并拿起一块带血的冰放进了嘴里,然后抱起一团带血的冰,缓缓起身,慢慢走过观看人群,消失在场外。

这个行为片段是整个行为艺术作品中最值得争议的一个片段,因为它出现了我们恐惧的符号:鲜血。在行为艺术中,这种近于“自虐”的行为往往是不太能被观者所能接受的,因为它往往会触及文化和道德底线的问题。

反过来回到作品上来,被蒙上双眼的女孩,失去了视觉只能依靠触觉感知外在的一切。一盆仙人掌,一个障碍、一次痛的经历,感触到了痛感却毅然而然的将刺根根拔掉,这种痛是来自外界,来自未知,人在惶恐中却不知名状,自己所感知的痛苦,又强加给了他人,而且这个他者却也是你最熟悉的他者。那个行走在冰块上的女孩,用自己的双脚去感知冰块的硬度和冰冷;用近于自虐的方式,让鲜血去感知冰的体温;用这种近乎令人作呕的吃带血冰块的行为,使我们看到了使人人格分裂的一面。

三、结语

从总体上看在周斌老师指导下的这个行为艺术作品是非理性、反常态的。这些是常人很难用理性来理解的。作品中也透露出艺术者对身体表达的执着和真实。行为艺术者只有用自身的身体去经历了,才知道绝望、无奈、生死的轻重,身体作为人类最天然的表达符号,最直接、也最真切地表达出一种控诉,一种告白。有人想知道真相,有人觉得事不关己,当你看完觉得痛,难过的时候,我想也就完成了这次表达。正如周老师所说“这种艺术是不能来做解释的,因为每个人的体悟都不同,它并没有确切的涵义,它只是给你带来一种不同的体验,新的感悟。”虽然有时候我们并不能完全走进行为艺术的圈子,但我们也不是这个圈子的局外人,因为我们也会在无意中成为行为艺术中的一个角色,也用自己的身体与他们共同完成了一次生命的体验!

【参考文献】

[1]王林,美术形态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游优,中国行为艺术中的身体叙事——以何云昌行为艺术作品为例[D],云南艺术学院,2010

【作者单位:四川美术学院】

作者:石永欣

第二篇:行为艺术到了断头路?

行为艺术这一概念本是西方当代艺术发展中产生的,是对于架上绘画,以及由雕塑而到装置等艺术形式的再一次革命。行为艺术这个概念的界定也是很含混的,有另称为“表演艺术”、“偶发艺术”、“行动艺术”等等;总而言之,是以人的肢体呈现为主要手段的、非叙事性的表演。随着“八五新潮”到来,行为艺术也进行了一次“西学东渐”,至今已经30余载,但这个发展如今也无可避免地逐渐式微。先结合这30余年的发展历史与普罗大众对“行为艺术”词义认识的变化来谈:

以“八五新潮”为始,中国各地普遍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孕育着一些行为艺术念头,零星地出现,此以1989年“中国现代艺术大展”中李山、吴山专、王德仁、张念、肖鲁等人的行为作品为高潮:枪击、发避孕套、洗脚、孵蛋等等,按照事件怪异、强烈的程度排定座次,共塑“当代艺术七宗罪”。据杨小彦在《名声焦虑症》一文回忆:“聪明的吴山专心里很明白,那两声枪响已经把历史的记忆给固定住了。事后,他对一个熟人说:枪一响,当时心里就一惊,心想:完了!我不知道这件事的真假,当那位他的熟人,同时也是我的朋友告诉我这段逸闻时,我倒认为有真实性存在。至少其中所传达的情绪,是符合那个特有氛围的。”因而这个在美术馆里的展览,从某种程度成了当代艺术界中制作新闻的比赛,可以说只为名,不为利;但这样或者那样的挑衅也只是针对中国美术馆这个权力空间而已。当然对这段公案饶有兴致的考据与广泛传播应该是也是在中国当代艺术市场蓬勃发展之后的事了。在当时的非当代艺术圈的人极少有知道的。笔者也是在中专学习美术(1998-2000年)的时候,由何赛邦老师带来一些张洹的画册,告知这是行为艺术,并比较清晰地告诉我们“行为艺术就是用自己的身体作为材料,去创作艺术品;他的身体就等同你们用画笔与画布”,对当时我们这些还在不停地进行苏派素描训练的学生而言,新奇大于思考。随之,开始经常地在大众媒体的社会新闻版看到对各种行为艺术的描述,不过那时候也无法作出意义上的判断。经过大众媒体片面的普及以后,在街道上看到行为怪异的人,都市人步行匆匆,会扔出一句“这是行为艺术吧”——这可能就是那时公众对于行为艺术的认识。但到了2000年,中国行为艺术再次冲击了大家的神经,由栗宪庭策展的《对伤害的迷恋》,中国行为艺术家们开始挑战伦理底线,比如有朱昱吃死婴的行为艺术作品,使得行为艺术成为社会新闻的头条。时至今日,此类挑战底线的“重口味”行为艺术逐步减少,当然也会有如何云昌这样执拗的表达者。

在2000年之后,进入信息爆炸时代,数码摄像机、照相机、网络、智能手机等等重新钩织了人的感知、交流方式,人们似乎对“非常态的行为”认识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譬如,早期中国行为艺术多使用裸体这个元素,然最近一个网络红人在直播平台,直播了自己的脱衣裸体,迎来的最多反映是:“炒作!想出名吧”,像此类出位行为,现在的人第一反应不是他们认知模糊的“行为艺术”,而是“商业炒作”,是观众明确的认识到其中谋取利益的最终目的。更直接地说,目前行为艺术只是成为大型艺术展览或者双年展的“开胃菜”,而行为艺术家们太需要这个“仪式”了。因为所有的表演或者仪式得以成立,取决于观众;也就是说,不存在没有观众的仪式。2015年年底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了“大同大张”的回顾展,大张在2000年1月1日用自杀的方式,完成了自己最后一个行为艺术作品。事隔15年后,大张写的密密麻麻的行为艺术笔记,在博物馆内整齐、庄重、像重要文献一样展出,这样一场高质量的展览,引发了各界热议。到展的策展人栗宪庭老泪纵横,但这不是行为艺术的再次隆兴,这只是给大张补了一个隆重的追认葬礼而已,而到场的当事人则在缅怀一段风云激荡的创业史。

在今天,科技成为了生活方式的最大改变者,所有的行为艺术创作者都要面对“见怪不怪、见多识广”的普通观众,平凡的大众不会为你的深奥的肢体行动而感动,甚至不愿意为你的努力去思考一下,一切不可解读的信息只是巨大碎片信息中最容易被忽略的部分。对于今天的当代艺术而言,显然还不存在所谓的“行为艺术专家”这样的概念,美术史专家所能做的就是不断梳理这短短的行为艺术史,而无法对当下做出一个判断。无论是谢德庆或者玛利亚·阿布拉莫维奇这样的经典作品,几乎没有任何被学习的可能。因为行为艺术史中只存在破坏性的现代主义基调,所有的经典都是建立在对于前人的颠覆与嘲讽之中;那还有什么比大同大张用自杀作为作品更具有颠覆性的行为作品呢?当然,这种高歌猛进的现代主义思维中,却蕴含着一个逻辑上巨大的悖论——即用非A来作为A概念的进步与拓展,那么则可以演绎出这样的奇怪事实:一个艺术家用“一生不做作品”作为自己“唯一的艺术作品”。显然,这样的荒诞在现实中不能出现。还是将众多的具体事件放回到历史中,阿布拉莫维奇的亲密合作者也是她的前夫乌雷,正在就作品的版权带来的现实利益与阿布拉莫维奇对簿公堂,这恰恰印证了阿瑟·丹托那句名言“艺术终结了”; “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单线性发展思维变成了一条断头路,而作为当代艺术中先锋队角色的行为艺术,面对这个断头路,真正地陷入了迷惘。而那些原本被视为保守和无聊的绘画却在商品社会中又一次地风生水起,行为艺术作为排头兵猛打猛冲几十年后,回头一看,后排部队已经纷纷散开,各忙各的;看看自己还扛着的现代主义的旗帜则确实有点悲凉。又想起一个故事,一个中国摇滚人说,当时(上世纪80年代)搞摇滚的人是最牛的,其次是搞诗歌的,再次是搞艺术的;没想到现在的境遇竟然是完全相反的。这个说法也可以套在行为艺术、装置、绘画上。

当然原本混沌的行为艺术也在后现代的语境里作出了细细的分化,或者一部分回归到传统的舞台表演,比如“草台班”、王墨林们的“先锋戏剧”。但毕竟已经转换成戏剧,这是成为一些比孟京辉“先锋戏剧”更先锋的戏剧。还有一些变成了具有诗意的成人游戏,比如约一个不认识的人吃一个饭,或者通过互联网让不同地域的小卖部店主相互沟通,或者到一个古堡,蒙住眼睛,体验一天盲人生活。这些行为艺术的方式在欧洲颇为盛行,让人在家庭与工作之外,还找到一些乐趣,但就其批判性而言,可以说微乎其微。而这样的模式在中国也有所尝试,但国人似乎更乐衷于棋牌游戏与购物,对这种艺术中的诗意成分感知很低,比如在龙美术馆举办的“15个房间”要聘请“托”以及大量的管理人员。当然,时不时一些比较扎眼的行为艺术作品也会出现,这只是一些想进入当代艺术这个职业圈的年轻人交的“投名状”;因为在人人都是艺术家的时代,不做一些出格的事情,那就等于没做;真所谓“传播就是意义”,“五分钟就能成为一个名人”。但画廊体制在看到你这个“新星”的同时,会迅速判断你制作“产品”的后续能力。

徐星与老安拍摄的纪录片《5+5》,记录了一个在北京宋庄干了十几年的黑车司机老金,在影片中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桥段,一旦宋庄有艺术家要表演行为艺术,老金就会开着自己的黑车,兴奋地逢人就说,今天有行为。老金与当代艺术圈内人士一样,省去了行为艺术中的“艺术”两个字,就剩下“行为”二字。这的确是很好的转译。无疑那些肯定是人的行为,也带有人的企图的行为,而像老金这样的观众至多能看到的也就是“人的行为”。可能,行为艺术可以独立成立,只有是关于身体、肢体的思考,但繁忙的都市人可能只在做按摩或者瑜伽的时候才能片刻地感受到自己的身体,而要体会别人身体与肢体所表达的深刻意味,只有在我们放缓速度,周遭安静,放眼凝视之时,但对此是不是还要认定为行为艺术的延续,我认为已经不再重要了。

作者:徐杰

第三篇:互动装置与行为艺术的结合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逐渐发展,艺术的表达形式更加多样化。装置艺术也随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生活习惯的变化发生了改变。互动装置作为新兴艺术表达形式逐渐走向大众的视野。如果将其与行为艺术相结合则可以更好地满足艺术家的奇思妙想。互动装置无论在表现形式还是在与观众的互动中都能给予观众新的感受,引起观众更加深刻的情感共鸣。本文调查研究学习互动装置设计与行为艺术相结合的意义,并对其进行归纳总结以探究新的艺术方式。

关键词:互动装置;行为艺术;结合

1 互动装置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

1.1 互动装置的意义

互动装置无论是从表现形式还是与观众互动中都能让观众产生新奇的感受,都能引起观众深深的情感共鸣[1]。如今,生活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时代的人们的生活习惯与审美也在发生着改变,人们更加喜欢互动装置的互动性[2]。观众从互动装置中获得的体验感越强烈,作者要表达的感情也就越准确[3]。装置的互动性可以吸引观者进行互动并变成主动的一方,而互动使装置艺术具有生活化、人性化、包容性的特点[4]。观者的参观角度不同会给作者带来无法控制的因素,也正是这些不可控的因素造就了装置艺术多变与灵活的特性[5],装置艺术作品也更能唤醒观者情感记忆,达到情感共鸣的目的[6]。

1.2 互动装置存在的问题

互动装置艺术可以很好地展现艺术家的想象力与科技的创造力,并且实现人与艺术的互动,不过创作中有些问题让互动装置发展缓慢[7]。互动装置艺术忽略了生活的真实性,很多艺术家追求技术方面的创新,因喜欢技术挑战而忽略了生活化,这就让互动装置成了技术展示平台并变成封闭的堡垒[8],导致其表达形式受到了限制。

互动装置艺术的表达形式受限问题,即浅层次的互动过多让观者忽略了作者想表达的真实情感,作者因追求表达技术的高超而减少了需要表达的问题和与观者的情感共鸣,(图1)更有甚者陷入了盲目追求技术,使互动装置变成单纯展示技术的平台[9]。虽然互动装置艺术是为了更好地进行互动交流,但是如果忽略精神情感方面的表达那便不能被称之为互动装置艺术[10]。过度的互动形式只是不能直观且真实地反映作者的思想以及装置所表达的哲学意义,观者被互动效果所吸引和震撼,无心考虑作品背后的内涵,更无法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11]。

2 行为艺术的定义及案例分析

2.1 行为艺术的定义

与其他艺术相比,行为艺术是一门比较特别的艺术,单从字面意思就可以看出其含义,即艺术家以自己的身体为创作材料,用行为表达艺术情感[12]。行为不是普通的动作,抛弃固有的理念,将行为作为情感表达的形式是行为艺术的前提。艺术家精心包装为行为本身,还要经过一定的修饰过程[13]。如果想深入探究行为艺术可以从行为和艺术两方面出发[14]。在自然界中所有擁有独立思考能力和行动能力的事物所做出的每一个动作都有意义。理论上,这些动作都可以被称为行为,但如果它们和日常生活中所作出的行为没有区别就只能被称为动作[15]。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艺术家以自己的身体为创作材料,并通过独特的行为表达情感,身体被当作创作材料放于艺术的前面,它就会承载更多的情感[16]。社会道德方面的因素也让行为艺术与其他艺术产生了差异[17]。此外,行为艺术并不只是肤浅地展示和表明自己观念这么简单,有的艺术家因为理解上的偏差,所作出的行为让人无法理解甚至被后人所议论[18]。行为艺术也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也会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其最终结果如果可以激发人们真实的情感,并起到激发正能量的作用,那么它也会被大众接受[19]。

2.2 行为艺术的案例分析

2010年,阿拉布莫维奇艺术家的行为艺术表演《艺术家在场》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行[20]。在表演中,阿布拉莫维奇在博物馆放了两把椅子和一张桌子,并坐着与观众轮流对视,完成了760小时的对视表演。有的人只是默默地注视着,有的人流下了眼泪,甚至还有人为了激起阿布拉莫维奇的情绪脱掉了衣服。但阿拉布莫维奇只是平静地坐着,面无表情地注视着(图2),她对每一位观众都很投入,给他们同样的理解并尊重他们。阿拉布莫维奇成功地将艺术家与观众完美融合[21]。只有乌雷出现的时候她才有表情,昔日的恋人与她分别坐在桌子的两端流着泪,仿佛从前的恩怨被一笔勾销了。她将每一个人内心的情感都激发了出来,让这个凝视的动作有了意义,并且传达意义,最后激发出来的都是人最真实的情感。因为她成功地让艺术家与观众的情感达到了共鸣,所以这个行为艺术才会被人认可。

3 《无缝社交》—互动装置艺术

3.1 行为艺术和互动装置相结合的意义

行为艺术恰巧可以弥补互动装置表达形式受限且忽略真实情感的问题,它可以用行为表达心中所想,并与观众建立情感共鸣[22]。结合互动装置的互动性,行为艺术也可以变得有互动性,从而能更好地表达情感,两者的结合可以将艺术的真实感发挥到极致,还可以产生一个新颖的艺术创作方式。

3.2 《无缝社交》的研究目的

从古至今,相亲可以说是每个成年人或多或少都会接触的环节。笔者的毕业设计《无缝社交》以男女相亲交流时遇到的现实问题为灵感,探究人们结婚是因为情感还是只是基于物质或其他外在条件[23]。探究如果在交流过程中双方看不到彼此的容貌以及在外的东西,那结果会是什么样子[24],是否存在单纯的灵魂互相吸引的现象,以及这些问题为什么会出现在交流中。

3.3 《无缝社交》展现的具体方式

《无缝社交》主要聚焦于将人的情感共鸣与互动性装置相结合,利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进行结合思考。首先,利用超大尺寸的展板打造密闭空间,再辅以投影仪、摄像头、感应装置等设备[25]。其次,在创作方面则主要采用人与人之间交流的真实情感记录,通过虚拟影像的方式将接收的情感交流信息进行呈现,让观者成为直接参与者,并且最后的展示效果也需要参与者与影像之间进行互动[26]。最后,通过展厅的布置引导观众进行参与互动,从而达到与观众建立情感共鸣的目的。互动装置与行为艺术的结合可以更好地体现装置的艺术效果以及作品的含义[27]。

3.4 《无缝社交》的意义

艺术源于生活,而相亲是很多成年人都会经历的环节[28]。有的人从一开始就会因为外在原因而不被认可,有的人会因为面对面聊天尴尬而放弃交流[29]。而《无缝社交》中的“面纱”能很好地改善这些问题,有趣的灵魂也会相互吸引[30]。本设计的目的是探究人最真实的情感以及让更多人体会到生活的美好。因此,在设计方面会更趋于人性化,以人情感为出发点。将互动装置与行为艺术相结合能更好地表达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并与观者产生深深的共鸣,装置也更能反映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4 结语

互动装置艺术是比较新的艺术形式,它可以满足艺术家们的奇思妙想,可以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做到艺术与时代相融合,但创作过程中要重视艺术情感方面,不能单单追求技术上的进步。行为艺术也要考虑观者的参与性与互动性,使观者能进一步了解行为艺术,从而推动行为艺术真正走进大众的生活。将行为艺术与互动装置艺术相结合可以更好地表达作者心中所想,并与观众建立情感的共鸣,装置也可以更有生活性和互动性,从而更好地表达情感,做到艺术与生活的融合。

参考文献:

[1] 陆逊彪,湛磊.浅析蜡染工艺在现代艺术创作中的局限性[J].大众文艺,2019(22):132-133.

[2] 曹宇鹏.以图像学研究方法分析《普罗斯佩罗王子》[J].美术教育研究,2020(6):16-17.

[3] 张润楠,汤箬梅. AR/VR数字化技术下对环境空间设计的影响[J].美术教育研究,2020(12):69-70.

[4] 杜乐乐,温再骞.英国工艺美术运动领袖人物威廉·莫里斯设计作品简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9(17):62-63.

[5] 温再骞.变与不变的语境[J].美术观察,2019(03):150-151.

[6] 温再骞.论近代俄罗斯油画的塑造与感想[J].美术教育研究,2019(17):10-15.

[7] 王纳纳,华阳.新媒体环境下非遗文化媒介传播与文化传承[J].艺术科技,2020(10):84-85.

[8] 吴馨宇,华阳.现代艺术空间中互动装置的沉浸式体验研究[J].艺术科技,2020(4):83-86.

[9] 周卫臣,孙献华.浅析西方古典绘画中的美学特征[J].美术教育研究,2020(09):22-23,27.

[10] 董文君,孙献华.木版年画和现代纤维软雕塑的契合[J].美术教育研究,2020(14):75-76.

[11] 朱歌昊,孙献华.素描造型艺术:绘画艺术的重要根基[J].美术教育研究,2020(21):48-50.

[12] 張景淼,湛磊.感受单色摄影的无“颜”力量[J].美术教育研究,2020(20):40-41.

[13] 周扬,湛磊.浅析石雕艺术在古典庭院中的应用——以故宫建筑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21):99-100.

[14] 湛磊,高静怡.涂鸦艺术在当代城市环境中的视觉表现[J].美术教育研究,2020(24):100-101.

[15] 陶皓淼,耿植荣.浅析文化思想的繁荣对美术作品的影响[J].艺术科技,2020,33(21):125-126.

[16] 张知祺,耿植荣.镇江“城市山林”景观设计的运用——以南山绿道为例[J].艺术科技,2020,33(21):181-182.

[17] 齐筠倩,李青青.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亭子设计研究[J].艺术科技,2020,33(23):156-157.

[18] 耿钧.东方悠远:《摘金奇缘》中亚洲景观的美式建构与呈现[J].电影新作,2019(3):135-139.

[19] 耿钧,周维楠.论英国园林“自然”观理论与实践中的中国园林基因与元素[J].中国园林,2019(7):130-134.

[20] 耿钧.中国戏曲融入西方戏剧的两种范式——以18世纪与20世纪为例[J].四川戏剧,2019(3):16-19.

[21] 宋童恬,叶洁楠.浅析沃尔夫林的形式分析理论[J].美术教育研究,2020(6):46-47.

[22] 沈童,孙琦.重塑极简主义——以包装设计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6):55-56.

[23] 黄滢,陈晨,张青萍.基于CSSCI数据库的中国传统村落研究知识图谱分析[J].包装工程,2019,40(16):281-289,297.

[24] 胡玥.人工智能背景下艺术学科的发展[J].美术教育研究,2020(8):51-52.

[25] 施恒,张乘风.从丹纳三要素浅谈苏州水印版画[J].美术教育研究,2020(12):23-25.

[26] 高婧.叙事与体验:城市公共空间的沉浸式设计与表达[J].美术教育研究,2020(13):92-93.

[27] 康露露,孙琦.地铁广告与互动媒体技术[J].艺海,2020(4):88-89.

[28] 徐靖雯,湛磊.“画无定法”VR绘画研究与设计[J].美术教育研究,2020(14):28-29.

[29] 叶慧慧,王颖.清代织绣纹样的文创设计创新探析[J].艺术科技,2020(10):13-16.

[30] 邓禄渝.德宏州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对城市街道规划影响的研究[J].艺术科技,2020(21):151-152.

作者简介:张澳思(1999—),女,河北保定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公共艺术设计。

指导老师:温再骞(1990—),男,浙江杭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油画。

作者:张澳思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行为艺术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艺术论文范文05-08

写艺术论文范文05-09

皮艺术论文范文05-09

艺术生论文范文05-09

空间艺术论文范文05-09

景观艺术论文范文05-09

艺术消费论文范文05-09

艺术形象论文范文05-09

艺术人才论文范文05-09

染织艺术论文范文05-09

上一篇:人员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农业化的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