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本科开展管理教育的思考——兼评管理教育的各种批评

2022-09-11

20世纪初, 古典管理理论的重要代表人之一:亨利·法约尔 (Henri Fayol, 1841~1925) , 提出管理能力可以通过教育来获得, “缺少管理教育”是由于“没有管理理论”, 每一个管理者都按照他自己的方法、原则和个人的经验行事。21世纪初的今天, 管理理论不但有了, 而且还非常丰富, 管理教育也普遍地走进的大学的课堂, 但人们却开始怀疑管理教育的价值, 认为管理能力来源于实践和经验, 而不是管理教育。对管理教育的批评也层出不穷。

批评源于对“管理”的内涵及管理教育目的的不同理解。本文从“管理”本质入手, 对各种管理教育的批评进行深入的分析, 澄清管理教育的目的, 思考如何健康发展管理教育。

1 管理是人类的一种本能的活动

管理是什么?有人说是一门科学;有人说是一门艺术;有人说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管理究竟是科学还是艺术?是自管理学诞生以来一直就争论不休的话题, 这种争论是站在两个不同的角度, 试图诠释管理的本质。站在管理学角度或理论角度, 认为管理更多的是一种科学;站在管理活动角度或实践角度, 认为管理更多的是艺术。近来, 加拿大著名管理学家亨利·明茨伯格 (Henry Minzberg) 在2005年6月份出版的新著《管理者而非M B A》 (Managers Not MBAs) , 将管理定义为一种实践, 是将大量的手艺、一定程度的艺术、和一些科学结合在一起。只有当艺术、手艺和科学结合在一起才会出现有效的管理。科学、艺术、手艺, 是管理的三个要素, 三者缺一不可。

不管管理是什么, 如果我们站在“管理”之上看管理, 不难发现“管理”并不是组织中管理者的“专利”, 而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从某种意义上讲, 人人都会管理, 但并不是人人都能胜任组织中管理者的职位。那么如何才能具备胜任现实管理工作的专业管理能力呢?一方面通过管理实践锻炼个人的管理能力;另一方面通过管理教育提升个人的管理素质。

2 通过管理教育提升管理素质

正是由于管理是一种基于个人天生素质的实践活动, 许多成功的管理者并非出自管理专业, 所以自从管理理论进入大学课堂, 批评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首先是来自管理界的批评。

刚刚故去的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 (Peter Drucker) , 作为经验主义学派的代表, 基本否认管理理论的存在, 德鲁克认为:如果说管理有理论的话, 对企业来说有三条是最重要的:“一是为终端客户创造价值和服务;二是技术产业化;三是采取不同方式管理不同的人。”他在其专著《管理的实践》中说:“任何成功管理经验都不能让别人也一样获得成功。”他对专业化的管理人才培养方式持怀疑的态度。

其次是来自教育界的批评。

既然M B A教育都遭到如此质疑, 似乎更有理由怀疑大学本科的管理教育了。2006年7月, 在上海召开的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中, 部分校长建议缩小甚至取消大学本科的管理专业。归纳起来有三种理由:第一, 本科生刚刚入校只有十八九岁, 没有相应的知识背景, 没有必要的阅历, 是不适合从事管理专业的;第二, 这些专业的毕业生的工作不太好找;第三, 国外的大学本科是不设管理专业的。

此外, 在现实生活中, 管理教育也遭到了企业界的各种质疑和批评。

在现实生活中, 许多没有接受过系统管理教育的管理者在实践中很成功, 正如明茨伯格所言, 即使在中级或低级岗位中, 也没有证据表明, 读过管理专业会表现更好。事实上, 接受过和未接受过系统的管理教育的两个人是不可比的。成功或失败的因素非常复杂, 即便不考虑外界因素的作用, 即使前者非常失败, 后者特别成功也不能说明管理教育的失败。因为, 管理是人的“本能”, 成功的管理实践需要“悟性”, 因此, 二个天生禀赋不同的人是不具可比性的。科学的比较是针对同一个人进行历史的纵向比较。完全有理由相信, 一个人在系统接受管理教育之后较之前在管理实践中更能取得成功。

明茨伯格认为, 管理中的科学成分, 指管理中能够编码、可以复制、可以预测的内容, 是关于人在组织中的行为和互动规律的总结和提升;管理中的艺术成分, 表现为管理者在与人沟通过程中体现出来的高度创造性;管理中的手艺成分, 指的是管理者根据每一个具体的个体、案例所处的实际情况和约束条件, 在采用普遍的规律的时候, 进行相应的选择和微调的能力。

由此可以看出, 管理的科学成分完全是可以进入大学讲台的, 而艺术与手艺部分则需要通过实践去积累和感悟。管理中的科学与艺术并不是对立的, 相反, 成功管理实践应该是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正如一幅精美的油画作品, 一定是建立在对光、影、色彩等科学部分的准确把握基础上, 加上作者的天赋和娴熟的绘画技巧而成的。

和典型的艺术活动一样, 管理理论的学习是走向实践的准备。事实上, 几乎所有的商学院都已经意识到仅仅靠管理的科学部分的学习对培养未来的管理者是不够的, 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增加实践成分作了很多有益的探索。

3 发展管理教育几点思考

3.1 国外大学本科不设管理专业, 不能成为中国大学本科取消管理专业的理由

国外大学特别是美国的大学本科不设管理专业, 那是由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决定的。2 0世纪50年代末, 美国出现了两份划时代的研究报告, 一份是福特基金会研究报告, 一份是卡内基基金会研究报告。两份研究报告观点相似, 都认为管理学院的培养目标, 当以培育企业所需的领导和经理人才为己任, 应当具备广泛而充实的通才教育基础, 并对实际问题具有较强的分析与解决能力。这两份报告, 奠定了美国高等工商管理教育的基本目标。

3.2 发展大学本科的管理教育的思路

(1) 大学本科阶段管理教育的培养目标

本科阶段管理教育是最基本的商业教育, 让学生了解商业的根本, 同时教会他们建立思考的框架和模式, 培养他们对于未来变化趋势的洞察力。帮助学生对商业和管理有更深入、更清醒、更全面的洞察, 而且教学中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商业流程及其作用规律, 而不是具体的管理现象和内容。

本科阶段的管理专业具有相对比较广泛的就业范围, 适合各类行业的、企业的较低层次的管理职位。这本应是管理专业的优势所在, 然而现实中这种优势却成了众矢之的的劣势。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管理专业除了需要比较广阔的知识背景外, 还需要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与素质, 与其他专业相比, 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应该具有更综合能力和全面的素质。这应该成为管理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

(2) 大学本科阶段管理教育的方法探索

目前的管理教育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各个商学院在教材、案例的选择上, 基本上是向美国的、欧洲的商学院靠拢, 尤以美国为重;二是商学院教师可能在某个学科领域非常精通, 但在把理论应用于实践层面上可能欠缺经验, 这就需要商学院和企业界有更多的联系和互动, 通过教学、咨询和调查研究, 把理论和实践融为一体。

因此, 大学本科的管理教育面临的挑战不是学生的年龄、阅历等问题, 而是来自从事工商管理教育的教师, 如何提升教师的管理素质与能力将成为制约管理教育发展的瓶颈。

摘要:本文从“管理”本质入手, 对各种管理教育的批评进行深入的分析, 澄清管理教育的目的, 思考如何健康发展管理教育。

关键词:管理,管理教育,批评

参考文献

[1] 亨利·明茨伯格 (加) , 杨斌, 译.管理者而非MBA[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6.

[2] 彼得·德鲁克 (美) , 孙耀君, 译.管理:任务、责任、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 6.

上一篇:新会计制度对机关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的影响下一篇:中国股票市场指数波动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