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开展批评教育

2022-09-1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 关注个体差异,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充分体现了中国教育的进步, 教育要真正体现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体现“民主”和“科学”的精神。时下以赏识、鼓励为主要形式的表扬性教育成为倍受人们青睐的教育方式, 笔者不禁思考:教育能否“批评”?笔者认为:“教育”本身就包含着批评, 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一种虚伪、脆弱的教育, 不负责任的教育。必要的、适度的批评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对建立新型的民主化师生关系有着积极的意义。

1 准确掌握学生生理、心理动态, 发挥批评教育的作用

作为教育对象的青少年学生, 无论生理、心理还是人生观、道德修养上, 都还处于不成熟或相对幼稚阶段, 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不够全面、客观, 因事、因地而异的批评有利于让学生更快地从本质上认识错误, 明辨是非, 改正错误。从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现在的青少年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他们一直生活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 不知或很少体验生活的坎坷, 只能体验成功的喜悦, 不能承受失败的痛苦。所以讲究艺术, 恰到好处的批评教育能磨练他们的意志, 增强他们的耐挫心理。同时心理学研究表明经常表扬、赞赏的孩子, 对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 树立自信心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但过度的表扬会使孩子骄傲自大。如果我们教师能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该表扬时就表扬, 该批评时就委婉地批评, 就会避免学生产生过强的虚荣心理。

民主化的师生关系并不是一味的迁就学生, 对学生放任不管, 对学生的错误漠然视之, 而应该是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 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之得到充分发展。况且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会因为教师对学生的正确批评而有所改变。事实上很多学生因为老师及时、诚恳的批评, 帮助他们改正错误而心存感激。由此可见, 对学生的批评教育是必要的, 只是在批评的时间, 要讲究科学性和艺术性。

2 承认学生个体差异, 客观面对批评的结果

对批评不要期望过高, 不要把希望全部寄托在一次批评上。要知道除了批评还有表扬等更为积极的激励学生的方法。即使是批评, 也不是次次批评都会有效的。这样, 就不会迷信批评的作用, 就不会动不动就采取批评的方法。对批评要有平常心, 认识到批评的作用是有限的, 不能把这种作用扩大化。

对学生不要期望过高, 不要寄希望于学生不犯错误。如果学生完全不犯错误, 未必是件好事, 因为学生缺乏挫折教育, 学生在犯错误的同时也在接受批评教育, 改正不良言行, 通过这一过程, 学生学会了怎样去适应社会, 因此, 学生犯这些、那些错误是很正常的, 没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 更不必心烦。

3 调整教育心态, 把握在批评教育中的节度

对学生所犯的错误事先要有足够的思维准备, 疏导自己愤怒的情绪, 对事先预料未及的错误, 也要保持冷静的态度, 要注意批评有理、有节、有度。或养成“先冷静后批评”的习惯, 切忌冲动和失去理智。批评要实事求是, 既不能无限上纲, 也不能大事化小, 小事化了。既要使学生认识到问题, 又要留有余地, 做到言尽而意不尽。

平时不要动不动就批评, 事实上, 批评常会招致学生的消极反应, 而消极反应又会变成教师批评的新因素, 这样就会无休止地恶性循环起来, 这怎么会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又何来良好的批评心态呢?因此, 能不用批评就坚决不用, 即使用了批评, 也决不以严惩学生为目的, 而是通过它来教育人, 塑造人。

为进行一次成功的批评, 教师要努力提高师德修养, 要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心理相容程度高的人, 学会容忍, 学会谅解, 应心平气和地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地进行批评教育, 同时, 也要提高语言的艺术性。

3.1 批评的语言要具有启发性

教师的“启”让学生“发”, 留下学生能自我反思、自我教育的思维空间。

3.2 批评的语言要幽默, 要有新异性

新异和语言幽默的批评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 使学生得到清晰的感知, 而千篇一律的、刻板的、多次重复的批评, 很难引起学生的注意。但要注意新异和语言幽默的批评不要带“刺”, 不能让带“刺”的批评造成学生心灵上的伤害。

3.3 批评要有情感, 情真不在话多

语言离不开情感, 缺乏情感教育就像失去绿叶衬托的红花一样黯然失色。在批评进程中, 教师难免有些情绪化。但是, 只要批评的结束语妥贴, 安慰几句, 就会给学生一个好的印象, 例如:“也许我刚才的话讲得重了点, 但愿你能理解我的一番苦心。”“很抱歉, 刚才我太激动了, 希望你能好好加油!”“你能行, 改正之后, 肯定是个优秀学生”等等, 用这种话语作结束语, 学会就会有受勉励之感。认为这次批评虽然严厉了些, 但都是为他好。相反, 如果用“懂了没有”、“听不听由你”、“到时候一笔计算”、“如果再犯, 我决不饶你”等命令式的结束语, 只能给学生留下一个可恶的印象, 难以使批评产生效果。因此, 恕责之后, 莫忘安慰, 用情感激发学生改正缺点的决心, 产生的教育效果会更好。

我们知道, 求知是孩子的天性, 好表现是孩子的需要;爱动是孩子的特点, 犯错误是孩子的权利。教师在教学中要掌握学生这些心理, 并给以正确对待, 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使学生在与教师密切交流时, 从中体验到平等、尊重、民主、理解、合作、信任、宽容, 同时接受来自教师的鼓励、鼓舞、指导、忠告、建议和服务。只有师生之间有了这种彼此信任、彼此尊重的情感, 学生的积极性才会得到鼓舞和提高。在现代教育中, 教师提高自身素质, 科学运用批评的方法, 讲求批评的艺术, 是让学生健康成长, 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前提和条件, 也是一个合格教师的重要指标。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下进行必要的、适度的批评教育, 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有利于建立新型的民主化师生关系。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批评教育

上一篇:福建典型农业县农用地变化驱动力的尺度效应分析下一篇:小议高职英语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