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职院校开展通识教育的思考

2022-12-13

2007年2月7日, 在全球学术界享有非常高地位的哈佛大学宣布将对其课程进行30年来最大的调整, 课程的新重点将放在敏感的宗教和文化问题以及科学上, 帮助美国学生克服目光狭窄的缺点。这则新闻给教育界的启示就是:我们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时, 不能忽视能给学生形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的有关社会、历史、人文等知识的教育, 即通识教育。

1 何谓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 起自西方, 源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思想。在我国, 通识教育作为大学教育宗旨和办学思想, 最早于清朝末年提出。那么何谓通识教育?“通”是通古今之变;“识”是识天人之际。通识教育即是相对专业教育或职业教育而言的, 它是指促进人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以及为专业学习奠定基础的教育。

2 怎样在高职院校中开展通识教育

虽然在高职院校中, 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术应用能力, 但如果只给予学生将来从事某一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在人才的具体培养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会把人当作一个仅仅会“做事”的“人”来进行训练, 进而使人的发展出现新的片面性。因此, 从人的发展看来, 高职教育仅仅只有专业教育又是不够的。高职教育同样应该是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的教育。那么如何在高职院校中开展通识教育呢?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2.1 在学生中开展广泛的调查了解

俗话说:“因人制宜”、“对症下药”, 要想在高职院校中开展好通识教育, 就应该首先从调查了解学生出发, 了解学生的需求, 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通识教育课程的整合。

2.2 改革通识教育课的设置体系

目前对通识教育的普遍误解在于, 不是把通识教育课程看成是学生的主要课程和基础学术训练, 而是把它看成仅仅是在主课以外“扩大”一点学生的兴趣和知识面, 因此具体做法上就是片面追求不断扩大通选课的范围和数量, 如果继续按照这样的方式去发展通识教育, 发展通识教育的实质将只能流产, 再过十年二十年, 也不大可能有什么结果。因此, 必须对通识课程的体系作一改革, 我们的思路是:

首先, 开设三条支线的“核心课程”。

在我国大学目前“通选课”学分有限的情况下 (教育部规定不低于十个学分) , 着重建设对全校通识教育发展最基本的“核心课程”, 不求数量, 但求质量, 在逐渐积累这些高质量“核心课程”的基础上, 最终形成比较完善的通识教育课程系统。核心课程可以开设三条支线的课程。即在通识教育课的开设中, 第一注重对中国文明的了解及阅读, 第二注重对外国文明的涉及及了解, 第三注重对当今时事潮流的把握。

其次, 在这三条核心课程的支线基础上, 再按照人文、社会、自然三大分类开设具体的通识课程。

第三, 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融入到课程设置中。

在对通识课程的设置中, 一方面要向德育课程多倾斜, 另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渗透各学科教学中, 任课教师要挖掘学科中的思想内涵及德育素材。

第四, 有的课程可以与考证结合起来。

为增强学生对通识课程的兴趣和实用性, 有些课程可以与社会上的考证结合起来, 如《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可以与人力资源师的考证结合, 《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可以与调查分析员的考证结合等。

2.3 改进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通常的通识课教学中, 都是一二百人的学生集中在一起学习, 老师与学生互动性困难, 学习效果不明显。因此需要进行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进。

2.3.1 教学思想的改进

在通识课程的教学中, 应该确立“自主、合作, 探索”的教学思想, 充分体现“育人为本”并致力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自由发展的素质教育思想。

2.3.2 教学过程的改进

(1) 采用分层教学, 师生互动, 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应该是通识教育的重要方式。一个班有一百多名学生, 学习中存在差异现象。为了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可以进行分小组学习法, 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也可以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 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整体观念和合作精神。

(2) 运用案例教学法,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教学的引导工具, 它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 而且对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帮助。

(3) 充分利用各教学环节

利用教学中的各个环节, 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引导学生抓住典型问题, 触类旁通, 开拓思路, 学会用各种方式、一题多解、从各个角度去表达一个问题, 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引进多媒体辅助教学, 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中要尽可能采用多媒体辅助手段, 通过计算机图形显示、动画模拟、数值计算及文字说明等, 形成一个全新的图文并茂、声像结合、数形结合的生动直观的教学环境, 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形象思维, 让学生在接受理论知识的过程中还能体会到现代化信息技术的魅力, 达到传统教学无法实现的教学效果。

(5) 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

为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考试方式多采用开卷、小组讨论、写分析报告、心得体会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 全面考查学生掌握知识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4 开展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

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素质, 是教育教学改革关键一环。教师应该不断更新教育思想, 锻炼扎实基本功。勤于教研教改, 汲取现代教育理论, 拓展自己的教学科研水平。

教材建设是学校教学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保证开设通识课程所使用的教材质量, 突出教材的先进性和实用性结合, 选用的教材应该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 并力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追踪国际最新知识成果。

前述所言, 通识教育是培养学生完整的知识、开阔的胸襟、人文的素养和社会的责任, 使其成为一个完整健全的人, 因此我们必须扎实探索通识教育的思路方法, 才能使通识教育落到实处。

摘要:目前在高职院校中开展通识教育已经达到共识, 但如何保证通识课程教学质量, 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试从在学生中开展广泛的调查了解;改革通识教育课的设置体系;改进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师资队伍、教材建设等四方面进行了对高职院校开展通识教育的思考。

关键词: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潘琦.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光明日报, 2001, 09, 11.

[2] 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序言Ⅰ)

[3] 龚放.现代大学通识教育之我见.上海高教研究, 1997 (2) .

[4] 黄俊杰.全球化时代的大学通识教育,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8, 1.

[5] 黄坤锦.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美国心灵的攀登.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7, 1.

[6] 张寿松.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论稿.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4, 1.

[7] 李曼丽, 林小英.后工业时代的通识教育实践, 民族出版社, 2003, 5, 1.

上一篇:TW-6000型CODcr水质连续自动在线监测仪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下一篇:高血压视网膜病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