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关于大学生素质培养的几点思考

2022-09-12

在人们的心目中, 大学是知识的殿堂, 似乎只要身入其中走上一遭, 就能知天识地、学富五车。如果说, 在以往的时代, 这仰或具有可能性的话, 那么, 在今天科技飞速发展、知识迅猛更新的情况下, 就不太现实了, 人类知识浩如烟海, 新知识、新信息层出不穷地涌现, 无论是谁, 终其一生, 也不可能穷尽人类的所有知识。而且, 知识仅是能力的载体, 如果不能运用知识和创新知识, 没有创新思维、能力和方法, 即使装满一肚子的知识也未必能成为优秀人才。所以, 我们的大学不仅是知识的殿堂, 同时更应当是知识创新的主要基地和培养创新精神、创新人才的摇篮。我们必须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 树立起适应与创新相统一的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 以科学文化素质为基础, 以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 以专业技能素质为主干, 以身心素质为保障, 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体系,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我们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 应尽快转变传统的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的观念和模式, 建立起教为不教、学为创造的教学观, 在教给学生基本知识、基础理论的同时, 注重教给学生做人之道、治学方法和创新能力, 切实加强素质教育, 着力培养会学习、善思维、勤探索、能创造的创新人才。

1 突出理论武装, 增强学生素质教育的科学性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需要, 是提高劳动者教育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的迫切要求, 是面向21世纪迎接经济体制大转轨、国际人才大竞争、全球经济大循环、知识经济大崛起等重大挑战的必然选择。从当前的实践来看, 增加素质教育的针对性, 主要是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1 进一步明确当前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

学校政治素质教育的出发点, 就是要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 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弘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学会运用正确理论观察和分析问题, 提高分辨和分析各种错误观点的能力, 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 自觉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 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2 树立求实学风, 把学习落实到实处

政治素质教育的任务明确之后, 必须狠抓学习的落实。这里所说的学习, 主要是指政治思想理论学习和时事政治教育。政治学习是人们改造世界观的重要环节, 通过学习, 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政府的决策意图内化为我们的行动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 内化为实践能力、知识能力、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1.3 深入实际, 调查研究, 增强大学生政治素质教育的现实针对性

当代大学生有强烈的爱国热情, 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这是他们思想倾向主导、主流的方面。但也不可否认, 由于面临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我国社会主义转型的影响, 由于高校内部也存在一些不利于师生思想健康发展的问题和因素, 有些大学生思想一时难以适应新的变化, 在许多现实的生活矛盾面前表现出某种浮躁心理, 甚至出现认识上模糊、行动上茫然, 比如, 怎样处理专业学习与政治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爱国与爱岗敬业的关系、奋发图强地学习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关系, 对就业问题的担忧, 对人生道路上的困难缺乏心理准备, 等等。政治素质教育只有对类似上述的一些问题作全面的调查了解和深入透彻的分析研究, 才能增强其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和预见性。

1.4 加强和改善政治素质教育的领导, 形成齐抓共管的政治素质教育工作的新格局

大学的政治素质教育不只是学校领导的事, 而是全校共同的大事。实践经验告诉我们, 学校政治素质教育工作没有谁做谁不做的区别, 而只有多做少做、做好做坏的区别。这项工作大家都应该做, 而且都应该做多做好。党政一把手带头抓政治素质教育, 亲自做政治素质教育工作, 建设一支党政工团齐上, 专兼结合、干群结合、师生结合的高素质的政治素质教育工作队伍, 形成人人都做政治素质教育工作的新格局, 用党政协调统一积极主动配合的强力度的政治素质教育工作去促进学校教学、科研、后勤等各项任务的完成, 用学校各项工作的成就去推动政治素质教育工作向更广阔的领域和更深的层次拓展, 如此循环往复, 把整个学校的工作不断推向新的阶段。

2 突出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素质教育的主体性

21世纪的人才必须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 而这种精神也就是人的主体特征的展露, 是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体现。教育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 在整个教育过程中, 学生既是教育客体也是教育主体, 他不仅在教育过程中以客体身份能动地作用于教育者, 激发教育者的教学思想和情绪, 影响教学内容和方法, 从而发挥主体性作用;而且在自我教育过程中直接充当教育主体, 将社会思想要求内化为个体思想认识, 将修配思想认识外化为行动, 从而起到主体作用。因此, 应从多方面着手, 有意识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使学生以主体身份主动参与教学, 积极进行自我思想教育和思想改造, 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作用。

2.1 树立主体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性首先要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在教学中也是主体大学生进入大学前在思想上还缺乏独立性, 认同了自己的被动角色与地位, 因而失去了自己的主动性。进入大学后也有些人不易适应大学学习生活, 在学习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创造性等主体精神。因此, 作为学生思想教育主渠道的思想品德课程应当担起提高大学生主体意识的任务。首先, 在教学形式上, 给学生主动权。传统的教育格局是老师让学生听, 现在, 应打破这种格局, 让学生来“讲”, 老师来“听”, 教师主动将主体角色让给学生, 迫使或者引导学生主动, 独立地表现自己。其次, 在教学中注重学生个体差异。我们必须注重学生个体心理、思想上的特殊而具体的要求。在教学中, 经常采用个案法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个案教学法的实施技巧就在于触动每个学生心灵, 激发每个学生的内在需要, 从而达到唤醒学生主体意识的目的。

2.2 营造主体氛围

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性, 需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长期不懈、潜移默化地感染, 这种感染可以通过学生营造良好的主体氛围来实现。良好的主体氛围是指师与生、教与学之间的和谐气氛, 教与学相助相长。这种气氛主要靠教师有意识地利用教学艺术与技巧来营造, 最关键的是教师要具有平等民主的教风。一种商讨的语气, 一种真诚交流与沟通的体态, 等等, 都会感染学生, 使教与学互相交融, 师与生互相尊重, 达到至高的教学境界。这种教学境界, 就是给学生主体性以滋生的土壤和萌发的环境, 这是培养学生主体性必不可少的。

2.3 引导主体行为

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主体意识之后, 教师应使这种主体意识在实践中得以巩固,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性。在教学中, 教师应是“一位帮助学生发现矛盾论点, 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教师的教学应处于这样的度:“开而弗达, 导而弗牵”, 也就是说, 教师在教学中是主导, 而学生是主体, 教师指向一个方向, 沿此方向的路则由学生自己去走。教师引导学生的积极行为, 可以通过许多教学方法, 如设问法, 可以引导学生围绕问题主动思想;提问法, 要求学生主动回答问题;反提问法, 让学生对问题答案主动质疑;社会实践是对学生主动性与参与性的综合锻炼。

2.4 培养主体能力

21世纪人才的一个重要素质在于创造性。创造性人才最主要的特征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主体的创造能力应着重围绕创造性思维能力展开, 素质教育不仅要给学生思想, 而且要培养学生的思想方法, 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3 突出人文教育, 提高素质教育的实效性

人的全面发展, 就是人的整体素质的和谐发展, 为此必须强调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的统一。这是现代人的基本特征之一, 也是培养人的创造力的基础。为此, 在大学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促进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两极融合, 实现高情感与高科技联姻, 人文气质与科学精神合壁, 改善大学生人格品质培养中的薄弱环节, 实乃大学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

3.1 多渠道进行人文素质教育,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堂教育模块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主渠道。首先从改革课程结构入手, 将人文社会科学等课程纳入学校深化教育改革计划之中, 适当加大人文课程的比例。其次将综合知识类课程纳入大学生必修课, 从而使文化素质教育得到制度上的保证。在正常的专业课程教学中, 也要强调用全面素质教育的观点来审视和改造, 将历史、观念、方法等文化内容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使专业课程富含文化底蕴。

系列讲座、报告构成人文素质教育的第二模块。有计划地聘请一些著名科学家、艺术家、社会学家等担任学校的兼职教授, 为大学生开设系列讲座和报告。

大学生自我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的第三模块。学校应充分调动大学生多方面潜能, 开展一系列科技文化体育活动, 让学生通过自我教育得到提高。

3.2 发挥校园文化作用, 优化大学生成长的外部环境

可以利用校园文化活动, 开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 通过学习竞赛与娱乐相结合的方式, 推动学风建设。通过开展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活动, 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充满校园的空间, 以陶冶学生的情操, 净化大学生心灵。此外, 还可组织全校学生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使他们深入社会、了解国情、接受锻炼、增长才干, 加深对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认同感, 正确认识目前社会上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 树立正气, 勤奋学习, 报效祖国。

3.3 加强典型培养工作, 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 教育中每年表彰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 用他们的事迹教育每名学生, 学习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无私奉献精神, 崇高的理想和信念,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鼓励广大学生勇于对比, 找出差距、不足, 迎头赶上, 在校园里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风气。

3.4 加强毕业生思想教育工作, 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

通过教育学生树立市场竞争意识,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道德观。开展“今天我以学校为荣, 明天学校以我为荣”, “情系边陲, 志存高远”等主题教育活动。在毕业生中开展学一行爱一行、扎根基层、立志成才的教育, 引导毕业生到教育、科研、生产第一线去建功立业。如果毕业生就业工作保持着比较平衡的发展势态, 毕业生就业不成为难题, 这对在校学生的思想稳定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我们认为, 只有实施素质教育, 把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作为教学改革的主题, 以素质教育为内容, 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 改革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就一定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摘要:在科技飞速发展、知识迅猛更新的今天, 如果不能运用知识和创新知识, 没有创新思维、能力和方法, 即使装满一肚子的知识也未必能成为优秀人才。所以, 我们必须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 树立起适应与创新相统一的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 以科学文化素质为基础, 以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 以专业技能素质为主干, 以身心素质为保障, 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体系,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把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作为教学改革的主题, 以素质教育为内容, 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 改革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就一定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素质教育,创新,主体性,人文教育

上一篇:如何加强市政路桥施工质量控制下一篇:浅谈希腊城邦建立以及城邦民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