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音乐教学方法初探

2024-04-22

幼儿音乐教学方法初探(共8篇)

篇1:幼儿音乐教学方法初探

幼儿音乐活动初探

作为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音乐活动,在幼儿艺术教育中发挥着独特的.教育功能.对音乐的理解,与其说是一种智力过程,不如说是情感过程.

作 者:陈勤芳 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市鲈乡幼儿园,215200刊 名:小学时代(教育研究)英文刊名:PRIMARY SCHOOL TIMES年,卷(期):“”(11)分类号:G61关键词:幼儿音乐教育 组织活动 艺术素养

篇2:幼儿音乐教学方法初探

幼儿音乐活动是一种有声音、有情趣的艺术活动。通过让幼儿在唱一唱、跳一跳、玩一玩的过程中,让幼儿去体验音乐,去感知音乐,去表现音乐,从而获得很大的快乐。但是,小班幼儿的活动带有明显的情绪性,他们常常在兴趣的驱使下自发地进行多种活动。如果我们一旦忽视了幼儿的感受,没有激发起幼儿的兴趣,没有帮助幼儿真正理解歌曲的内容,在歌唱活动中让幼儿反复练习演唱,幼儿就会感到枯燥乏味,注意力不集中,出现老师一人唱“独角戏”的现象。所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幼儿的兴趣,才能上好小班的音乐活动。我在开展音乐活动时,除了根据幼儿年龄特点,选择充满童趣的教材内容外,还作了以下尝试:

一、建立愉快和谐的活动气氛,形成良好的师幼互动

教师要努力营造平等、宽松、愉快的活动氛围,这是《规程》的精神,也是《纲要》的具体要求。愉快的心情是产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如果在音乐活动中,教师能给幼儿创造良好的活动气氛,使他们始终在轻松愉快、欢乐活泼的状态下进行学习,他们一定会乐学,主动学。因此,一个教师不仅要爱每个幼儿,更需要去了解和亲近幼儿,调动幼儿主动性,推进起各方面的发展。

1.设置神秘有趣的氛围,引起幼儿的好奇心,从而有效的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要使幼儿对学习内容感兴趣,教师首先要感兴趣。在组织教学中,教师的语气表情和动作都会不自觉地影响幼儿的情绪。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夸张的表情和语气,会使幼儿的兴趣高涨,一下子调动起他们的好奇心,幼儿会积极参与。如:在上音乐活动《在农场里》时,我先出示图片的背面,勾起幼儿的好奇心,让幼儿猜是什么动物出来了,等他们猜出多种答案后,我再数“一,二,三”,将动物“请”出来,幼儿在猜的过程中情绪被调动了起来,猜对了的幼儿欢呼雀跃,其他幼儿也受到感染,学习歌曲的兴趣大增,很快便学会了此歌。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李琦佳首先创编出了歌曲,还大声的唱了出来:小鸭在农场呷呷,小鸭在农场呷呷,小鸭在农场呷呷叫,小鸭呷呷叫。李青锋接着唱:小羊在农场咩咩……;左兴亚:小狗在农场汪汪……;小朋友说:小鸡在农场叽叽……;小牛在农场哞哞……;小猫在农场喵喵……。幼儿边唱的时候就开始自发模仿学小动物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以后的音乐活动中,有的幼儿会主动要求唱这首歌曲,每次都要求把他们改编过的歌词唱完才肯停下来,否则就对我提意见:阮老师,还有××没有唱。

2.教师投入的表演能感染幼儿,形成积极愉快的活动氛围。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好模仿。于是,在日常生活中,我运用教师投入表演的方法来感染幼儿,激起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如:在午餐前,我给幼儿放小班音乐磁带或幼儿歌曲,他们对这些陌生的歌曲本来并不理解,更谈不上完整的喜欢了。但在老师投入的表演下,他们也会很感兴趣的`跟着动起来,那认真的模样很让人感动。所以,我想: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怀着一颗童心,以全身的热情融入到活动中,当好“表演家”,引导幼儿在音乐的海洋里快乐的畅游。

二、为幼儿创设情境,加深音乐的感染力

幼儿年龄小,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小班幼儿更是如此,几张图片、一段表演、一个故事、一场游戏,往往能让他们身临其境,共同欢喜和悲伤。只有有情境的音乐活动才会具有感染力,才能引起幼儿情感的共鸣,更易于被幼儿理解和接受。

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带领幼儿走进活动,促进情感的体验,从而有效的激发幼儿的创造力。

听老师讲故事是小班幼儿最感兴趣的事情。在音乐活动中,我因势利导将其主要内容编成小故事讲给幼儿听,让他们从小故事中理解音乐活动内容,这样,他们就能够在强烈兴趣的支配下,积极参与音乐活动。我在教幼儿唱歌曲《小马》时,就将歌曲的内容编成故事导入活动,帮助幼儿很快的理解歌曲要表达的情感,学习起来很投入,幼儿能用不同的表情和动作来表现歌曲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又如:在上整合课程中的一节音乐课《我会变》时,幼儿一开始就被故事中的情节深深吸引,特别是男孩子,对本领很大的变形机器人兴趣浓郁,当我问:“如果你是这个机器人,你想变成什么?”幼儿说了许多新的形象。李龙宇说:我会变成大卡车。万泽轮说:我会变成奥特曼;何德宇说:我会变成大吊车;余培宁说:我会变成坦克;杨宸浩说:我会变成轰炸机……于是,女孩子也被调动起来了,纷纷对我说:我会变成双层公共汽车、洒水车、小船、小鸟、小兔……,我把他们的话整理后编成几首新的歌曲,请他们分别来唱,并要求他们唱的时候要用相应的动作来表现。幼儿唱着自己创编的歌曲,做自己想做的动作,真是开心极了。活动持续了二十多分钟,幼儿还都觉得意犹未尽,都觉得时间太短,我说:”下课了,我们下次再玩好吗?”他们围着我跳着说:”不,我们还要来”。这次活动让幼儿在快乐的情感体验中,充分地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创造性地编出了不同的歌曲。

2.让形象直观的图画吸引幼儿注意力。

小班幼儿生活经验贫乏,其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作为教师应该开动脑筋制作一些形象直观的图画、头饰等,幼儿便会很快地被形象直观、精美的图画所吸引,从而增强学习歌曲的兴趣。如:音乐欣赏活动《小小蛋儿把门开》,我做了一个精美的立体蛋,再把小鸡放在蛋里,以夸张的表情加上敲门的形式,开出一只小鸡。幼儿一下子都被这个有趣的情景给吸引住了,通过看精美的图片,一下子就了解了歌曲的内容,对唱歌曲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发的跟着唱了起来。又如:歌曲《青铜神树》,在已经用CAI课件认识了青铜神树的基础上,我出示我园制作的精美的神树图片,引导幼儿进一步观察,虽然他们已经了解了一些,但幼儿同样被图片所吸引,积极踊跃地说出了神树的基本特征。当我请幼儿在图片上找龙和鸟时,他们都想上来摸摸,找找,兴趣很高,为学习此歌曲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尽管这首歌曲学习后没有经常唱,他们大多数幼儿仍然能脱口唱出,印象较深。

三、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创造性地表现,体验成功和快乐的情感

《纲要》曾指出:“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喜欢玩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实践表明:幼儿对自己感兴趣的游戏连续玩上若干遍,仍然兴趣盎然。针对幼儿对《我会变》这一活动很感兴趣,我在幼儿已经熟悉了解了纵目面具、青铜大立人、青铜神树后,设计了音乐游戏《我会变》。启发幼儿对歌词进行创编后再进行游戏,歌曲唱到最后一句我会变成××时,幼儿自己思考自己想变成什么就唱什么形象,同时用动作创造性的进行表现,保持一个动作静止不动,教师来看谁表现得好,最像“宝贝”,而且保持动作的时间最长,就请谁上来并告诉大家你表现的是三星堆的什么“宝贝”?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有很大自由表现的空间,有的做的握空拳的大立人,有的做的纵目面具的长眼珠,有的做的纵目面具的大耳朵,大嘴巴,有的做的神树上的蛇,有的表现的是神树上的小鸟……。我不断的变换游戏方式,首先老师找“宝贝”,然后换成请小朋友来找“宝贝”,后来我又添上“把宝贝送到博物馆去展览”这个环节使游戏始终有“新”,让幼儿在充满趣味的游戏中快乐玩耍。在一次次的笑声中,看似深奥的大立人、纵目面具、神树在孩子们的身上得到展示。这次活动可谓百花齐放,它较好地培养和保护了孩子的参与意识,使幼儿的创造力和表现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幼儿在游戏中体验了成功与快乐的情感。

兴趣是幼儿学习音乐的首要前提。让幼儿在有趣的音乐活动中实现幼儿园音乐教学的目标,这是我们教师应该努力的方向。只有让幼儿在充满童趣的、和谐的、平等自由的音乐活动中,才能引导幼儿感受音乐中的美,激发幼儿的创意,让幼儿乐于展示自己,从中体会到快乐。

篇3:高职院校幼儿音乐教学法初探

关键词:高职院校,幼儿音乐,教学法

随着我国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实施, 国家大力发展幼儿教育。幼儿教育的大力发展要以教育的质量作为保障。提高、完善、发展幼儿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在于师资。如何提高幼儿教育教师专业技能水平以及综合素质, 变成了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同时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我国《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以及《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 (试行) 中的相关要求, 幼儿园的课程教学特点要求我们培养出来的幼儿教师要适应幼儿园的教学模式并具备教学的综合素质。

音乐活动作为幼儿园艺术领域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培养幼儿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 它被孩子所喜爱, 在其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幼儿教师对幼儿音乐教育的水平与其他课程一样影响着幼儿教育的质量。但是, 在我国当前幼儿园教师中, 教师的音乐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作为一名高职院校音乐教学法教师, 笔者立足本职工作, 结合教学实践, 对于幼儿音乐教学法这门课程的教法进行了研究。

一、面对教学对象, 分析教学现状

高职幼儿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现状是:1.生源质量参差不齐。高职幼儿教育专业所招收的学生音乐基础参差不齐。普通高等本科类院校、师范类院校以及一些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在招生时会对音乐基础作出要求, 招来的学生都具有一定的音乐基础。这些学生在有基础的前提下再学习相关音乐的课程就比较容易。而高职院校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较前面所提的院校来说, 整体上基础较差或者没有基础。这导致了很多学生学习信心不足或者自卑, 不愿意主动学习。2.过于强调音乐专业性的学习, 而忽略未来岗位的实际运用, 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从而使绝大部分学生因体会不到学习的趣味性而应付或放弃学习。

二、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态度为先

大学生的认知心理已经发展相对完备, 其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方面都已发展基本成熟。他们的学习更多的是在自我发现、自我学习上。所以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习个体的态度, 在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 接纳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 肯定每一学生的学习状态的基础上, 作为一个引导者、启发者带领学生进行学习探索;而不是作为一个导演、批评者去挑剔每一个学生。

三、体验式教学为主, 理论画龙点睛

针对高职院校本专业学生的学习现状, 找到一种适合的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幼儿音乐教学法应该是一种灵活的体验课程形式, 它不只是教材的单因素整合, 而是学生、教师、教学内容的整合, 是一种参与性、动态的、成长性的良性循环。它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 强调隐性课程与显形课程共同学习, 达到“整体”“全面”学习的效果, 是培养完整幼儿教师的重要途径。

笔者在课程讲解过程中, 采用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该教学法强调参与和即兴性, 这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以节奏教学“我的名字”为例:

1. 教师首先拿出一只手鼓, 提出问题: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新朋友, 大家看看它长什么样。”“猜猜它叫什么名字?”待学生回答后, 介绍:它是一只手鼓, 之后再次提出问题:它是什么形状的?什么颜色的?待学生给出各种答案后, 介绍手鼓的形制圆形, 由鼓面、鼓圈、鼓棒组成。并介绍它还会发出声音, 演示敲击不同的部位发出的音色, 最后介绍正确的敲击方法。

2. 手鼓介绍了自己, 它也想知道大家的名字, 比如说:

我的名字叫××或×××, 此时教师边敲击手鼓边说出自己的名字。然后把手鼓传下去, 要求每个学生都依照教师的样子说出自己的名字, 每人一次。

3. 每个学生说自己的名字, 大家一起重复该学生的名字, 轮7~8名学生。

4. 每个学生用不同的音色说出自己的名字, 大家用相反的音色重复该学生的名字。 (快—慢, 大—小等)

5. 教师总结:

这是一个从名字开始的节奏朗诵教学。课例包含了乐器的介绍、用法, 以及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运用。

从上面的课例可以看出, 教学的整个过程, 并没有先引入乐器的概念, 也没有先引入乐理的知识, 而是先让学生参与体验, 在充分的体验过后, 告诉他们理论要点。实践证明, 这样的方法更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实践环节充分做好“三评”

“三评”是在课程创编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 即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在近两年的教学经验中, “三评”环节被证明是必要的、有效的, 不可缺少的。在与近200名学生的交流分享中, 他们都提到了这一环节对自己的帮助。学生自评, 即学生对自己所展示课例的点评, 这个环节有助于帮助讲课学生阐明自己的教学思路、重点、难点, 内观自己的不足, 也帮助听课同学理解其教学的内容。学生互评, 即学生之间的互相点评, 要求学生要认真听取其他人的课例, 给出中肯实际的意见或建议。这一环节大大调动了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 每名学生都试着对同伴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 形成良性循环。教师点评, 即, 在前两个环节完毕后, 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教学特点进行总体点评, 给予思路上的点播。在这一环节, 最能体现教师因材施教的能力, 要注意的是,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 客观评价优缺点, 给实际可行的指导。

五、反馈要及时

对于课程学习的检验, 除了学生自己创编课例, 做好“三评”环节外, 教师的自我反馈以及学生的反馈也要及时。可以通过集体分享, 单独问答等形式进行, 但需要注意的是, 反馈一定要及时, 尽可能做到每课一反馈, 在学生和教师印象最深刻的时候充分探讨问题。

总之, 对高职院校幼儿音乐教学法的研究和探索, 应该是该专业教师“一直在路上”的责任, 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 有效地传播音乐知识和技能,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让学生体验愉快的学习方式并且受用终身。

参考文献

[1]李季湄, 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

[2]白乙拉, 陈中永.发展与教育心理学[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8.

篇4:幼儿音乐教育方法初探

【关键词】音乐 教育 生活 方法

音乐是人类生活的反映,人们用音乐抒发情感,用音乐愉悦生活,音乐能带给人们美感,使人们获得高尚的情感。音乐有益智的功能,能集中注意、激活思维、丰富想象的作用,可以促进幼儿智慧发展;音乐有调节情绪的功能,其情感性特征能给幼儿增添兴奋情绪的积极动力;音乐有审美功能,能给予幼儿美的享受,美的音乐能够使幼儿情绪高昂地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但是,如何掌握幼儿音乐教育的特点,采取正确的方法,有效地开展幼儿音乐教育,是摆在幼儿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借此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幼儿音乐教育的方法。

一、重视音乐教育

“人类增长的第一个能力就是音乐能力”。研究证明:人在母体 18 周时就有听觉,出生后 18 周就会跟着音乐舞动手脚等。另外,音乐感强的人,组织能力强、语言表达能力强、创造能力强、个性强、感觉敏锐等。幼儿期的能力培养尤为重要,因此要抓住这一时期的教育,尤其音乐教育来发展幼儿各方面的能力。

二、创设音乐的氛围

幼儿对音乐节奏活动的兴趣是与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的。因此,创设一个生动活泼、引人“入境”的氛围,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来指导幼儿感知、理解节奏活动的音乐;让幼儿通过视觉表象和听觉表象的联系,以体验音乐所表现的风格和情绪。在倾听《小牧民》的音乐时,我画了一幅辽阔大草原,远处有隐约可见的蒙古包,由远而近突出牧民骑马的雄姿,幼儿看着图,随着乐曲中的节拍、节奏、力度、速度的展开,仿佛来到了宽广的内蒙古大草原,很快从乐曲中听辨出由远而近的骏马在奔驰,强烈感受到乐曲热烈、欢乐气氛,随即产生“动”的欲望,这种“动”是对音乐感受的深化。因此,幼儿随音乐旋律的节奏、节拍做出了相应的动作,有的随着音乐哼唱、有的做骑马动作、有的做抖肩、仰看天空的动作……幼儿的种种表现,正是他们感受到音乐形象的表现。

三、音乐要融合生活

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音乐教育,引导幼儿大胆表现。例:妈妈切菜的声音,鼓励幼儿模仿,掌握三连音等节奏。我们可以将音乐教育融合在幼儿一日活动中。例如:早上,幼儿园里响起了悦耳的音乐,孩子们踏着节奏,感受着音乐带来的快乐,欢歌笑语地走进幼儿园。 在这同时也是对孩子们的一种艺术熏陶,音乐情感的一种体验。音乐教育可以与其他教育领域相结合。例如: 可以将音乐结合幼儿感兴趣的童话故事来表现。在音乐故事 《小红帽》 活动中,不但能够帮助孩子理解故事,还能激发幼儿表现力。 小红帽: “我独自走在郊外的小路上”,大灰狼出场:“小红帽,你去哪呀?”小红帽接唱:“她家住在又远又僻静的地方……”音乐就这样在故事中充分表现出来了。为了调动其他幼儿的兴趣,可以采取分组表演或扮演一群小动物一起接唱等,孩子们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

四、通过节奏训练培养音乐情趣

幼儿艺术感知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长期的,是在充满艺术氛围的环境中和参加无数次的艺术活动中得到发展的。节奏性活动是幼儿喜欢的活动。针对这一特点,一方面通过拍手、拍腿、踏脚等动作来进行节奏训练,另一方面是为幼儿提供一些打击乐器,引导他们在有节奏的身体动作和运用乐器演奏活动中感受节奏性活动的兴趣和美感,同时在活动室内,布置音乐角,引导幼儿自己摆弄节奏乐器,熟悉节奏乐器的音质、音色,帮助幼儿自己从敲打节奏乐器的活动中辨别各种乐器声音的特色和性能,引导幼儿自己去探索,敲打节奏。教师要注意观察了解他们喜欢什么乐器,喜欢什么样的节奏和声音。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使用各种节奏乐器,鼓励他们多听、多练、多感受。如学习歌曲《大鼓小鼓》,准备一个大鼓,一个小鼓,让幼儿用大鼓和小鼓做节奏练习。通过练习,让幼儿感受到两个鼓的声音,是不一样的,大鼓的声音大而强,小鼓的声音小而弱,大鼓小鼓的音色也不相同。通过有节奏的训练,联系大鼓小鼓的音色、强弱特点,培养他们对音乐节奏活动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兴趣爱好。在音乐环境的熏陶下,班内幼儿活泼、快乐地成长着,它令幼儿对各种学习活动发生浓厚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也让幼儿逐渐发展起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活跃的创造力。

五、联系生活选择教材

选择教材时,总是尽量选择从歌词到旋律,从体裁到形式,从结构到风格,都能贴近幼儿生活的教材、体现儿童情趣的教材。同时根据相关的题材加以改编,体现生动、活泼、趣味性,比喻贴切、生动有趣,孩子易记、易学、易懂,适合幼儿的兴趣爱好。

六、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 改变旧的教学模式,循序渐进。教师在进行音乐活动课时,应以幼儿为主,采用幼儿喜欢的游戏方式进行,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而且在教授的过程中要注意循序渐进地增加难度,在让幼儿感受音乐、体会音乐、欣赏音乐的基础上,对其产生兴趣的培养及知识的传授。这样幼儿不仅可以学到知识,同时也可以获得精神上的享受。例如,在小班开设音乐课时应以音乐欣赏为主,通过音乐的快慢来做动作,初步感受音乐的节奏感,到了中班就可以教他们简单的节奏,“妈妈”就可以拍两下手,“你很棒”拍三下手。到了大班就可以要求幼儿对所学的歌曲进行打节奏,并教一些简单的节奏型。这样循序渐进的教授可以让幼儿对节奏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篇5:创新音乐教学方法初探

厦门逸夫中学/何亚真

摘自:《厦门逸夫中学》

摘要: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无论从音乐教育的理念,还是教材的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均作了全方位的改革,这对于已习惯了传统音乐课教学的广大音乐教师来说,无疑是一场“革命”。教师如何适应新形势素质教育所要求,尽快成为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建设者,将关系到音乐教学的成败。本文就音乐教学方法创新活动中感受较深的几个侧面粗略谈一谈浅显的看法。

关键词:音乐;教学方法;创新;初探

国家新课程标准的正式颁布实施,为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新课标本着“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加关注“人”的发展。其中,《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则以“注重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化文化”为基本理念。随着新课程的推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经验面临严重的挑战。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行为是当代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下面我谈谈自己在音乐新课程实践中的一些体会,也是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反思。

一、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获得高效课堂教学的前提

音乐教育是人文主义教育的重要形式。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热爱、信任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对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具有促进作用。使他们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大胆想象、展现个性、创造潜能。获得音乐美感和享受。具体做法:

1、问题设置艺术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感受音乐,启发学生随着音乐展开想象时,常常会煞费苦心地设计一些问题。如该曲表现了怎样的意境?风格怎样?音色、力度、速度是怎样变化的?等等,一连串的问题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加上居高临下的发问,被动的回答问题模式,经过本人自我反思并换位思考之后,觉得此种模式有悖心理学认识规律,易产生不被认同的心理倾向,结果课堂出现“冷场”现象可想而知。

我尝试着改变这传统的提问方式,设制题目的语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如“我能感受曲子美在哪里”;“我感觉到了曲子的情绪及速度、力度的变化”;“我能分析曲子的结构”等,让学生欣赏音乐后选项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欣赏《二泉映月》时提问“阿炳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创作的?”改为“我能理解阿炳的心声”或“我能领略阿炳的不平凡人生”艺术的教学需要讲究艺术性,换一种语气来进行教学。那是由于平等和谐的新型关系在起着微妙作用,易于产生心灵的认同。这样的模式起乐于使学生感知、情感态度能自然流露,体现人与音乐的高度融合,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让学生参与备课

新课程强调“教”服务于“学”,教师通过与学生合作,依靠学生自主动手活动、实践、合作与交流去实现教学任务;新课标要求教师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为主线,预测学生可能的思维活动并设计相应对策。这就要求我们尽可能让学生参与课前备课,让学生自己收集有关资料,选择教学内容,自己设计学习方法。如我教学“迎宾曲、进行曲、摇篮曲”等体裁的歌曲,让学生课前去寻找同类体裁的曲子,通过交流听赏、筛选确定学习内容,设计学习方案。这其中教师只充当参与、促进和指导的角色。这个过程不仅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还能使教师了解到学生的需求,还能尊重到个体意识。在师生合作中探索一条教学路子,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

二、富有新意的教学设计,是开发学生音乐潜能的有效举措

新课程呼唤着一种关注学生的情感、能力发展的开放、民主、活动、探究式的音乐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奠定其终身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发展音乐能力的基础。我根据自身的能力、知识结构与性格,以及教室的设备与教学环境,精心设计新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很好的开发。

1、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课堂情境的创设包括两个部分,一为“情”,二为“境”,二者合一,形成了音乐教学特有的情感境界。教师创设一种融听、视、感、触为一体的环境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进入角色。如《梨园金曲》戏剧欣赏课,课前我在教室里张贴几幅剧照,有沙家浜里的《智斗》,《铡美案》、《红灯记》里的人物等,在教室里营造出戏剧院的氛围。上课一开始教师播放《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的唱段,让学生寻找与之相对应的剧照,判断人物角色所属的行当。曲毕,学生争先恐后纷纷举手,踊跃发言,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以至顺利地引导学生直奔主题,顺利进行欣赏体验。

2、趣味性学习,审美、愉悦两不误

多年教学领悟出:娱乐的学习,开心的学习,是掌握知识技能最牢靠方法。创设灵活多变、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趣味中品尝学习的快乐。如教学“迎宾曲”引导学生感受区别顿音与连音在情感表现上不同的艺术效果时,感悟出音乐教学的愉悦性,创设趣味性的音乐学习情景:画若干棵茶树,每棵茶树分别代表一条旋律,让学生根据音乐听辨先采哪棵树的茶叶。让学生“从做中学”、“从乐中学”。既训练听力,熟悉歌谱,掌握连音与顿音的表现方法,又获得了审美愉悦的体验。如欣赏《百鸟朝凤》之后,我布置学生模仿大自然的声响来表现音乐,看谁表演得最精彩。这下激发学生极大的潜能,发挥口技表现许多声响如雷声、下雨声、刮风声、知了、百灵鸟叫声等,不善于表演的学生有的帮助同学设计表现形式,有的互相模仿,还有的三两个合作表演。这样多人合作可以获得比平时更多的乐趣,共同分享表演的喜悦,在愉快中获得美的体验。

3、重组教材内容,创设专题性课堂教学形式

教师灵活组合教学内容之后,以专题性的课堂形式组织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

趣和欲望,变枯燥乏味为生动活泼的学习。我以作品的体裁为线索,组合教学内容,比如把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钢琴协奏曲《保卫黄河》、二胡协奏曲《春天的故事》(片断),让学生逐一听辨,逐一对比,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总结出协奏曲音乐体裁的特点,及其演奏形式。在一堂课内感受不同风格作品带给学生不同情感的体验:让学生一会儿进入《梁祝》真挚爱情的故事里,一会儿又加入到斗志昂扬的抗日队伍中,然后走进万象更新、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再如欣赏印象派大诗德彪的作品《大海》后,我就以大海为标题再播放电影插曲《大海啊,故乡》,接着是通俗歌曲《海港之夜》,让学生欣赏,让学生自己去感悟音乐。这种课堂形式深受学生欢迎,让他们在享受美的过程中理解音乐概念,启发学生的思维,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4、教学是交往、是教与学的统一

课堂教学由过去的师“教”向学生的“学”转变。由于音乐科的非语义性和不确定性,音乐学习不能依靠师讲授完成,从教学方法上,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教学就需要交往互动。学生与学生由于相互交往,相互沟通,相互作用,能更快地获得知识、理念的共享。如学习创作歌曲《爱我中华》之后,安排如何为歌曲编排恰当的演唱形式活动,让学生独立思考。这个环节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形成个人见解的前提。接着是小组讨论,最后是组际交流,这时我就抓住契机,让学生在比效交流中结合自己的情感、审美、生活体验,自由选择,自己认定,形成适合自己的创造。

总之,课程改革对于我们教师,既是严峻的挑战也是成长的机遇。参与音乐课改实验两年来的最大收获是教育观念的更新,最深的体会是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比以前更高、兴趣更浓了。同时更觉得任重而道远,教学上有些问题需要继续探讨研究:如怎样更好的处理音乐审美与技能训练;如何使学科综合性与音乐性的完美统一;对课堂上让学生动起来“度”的把握;在评价的过程中怎样巧妙地解决课时数少且班级人数多的矛盾等等。我们必须开拓思路,大胆创新,钻研灵活的教学方法,不断探新音乐教学的路子,促进音乐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人民音乐》2003年第2期、第9期

篇6:高中音乐有效教学方法初探

高中音乐有效教学方法初探

文张晓奎

摘 要:高中生为了迎接高考,学习上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在繁重的学习任务之间,任何学生都企图寻找一种有效的娱乐方式,快乐的放松方式,音乐课堂无疑是一个良好的依靠。所以,高中音乐教师为了能够满足学生的心愿,就要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一方面能够通过音乐课堂学会需要掌握的知识,另一方面又要发挥音乐艺术的感染力,为学生提供一个愉悦的氛围。针对高中音乐教学展开讨论,分析了高职音乐的有效教学方法。

篇7:音乐调性训练方法初探论文

[论文关键词]调性训练 调式音程 倾向性 调式和弦

[论文摘要]要做好调性训练,首先在基本练习中就要进行系统训练。基本练习中的调性训练一般可从调式音阶训练、调式音程训练、倾向性训练和调式和弦训练四个方面入手,结合灵活的节奏组合、音程组合方式进行系统的、循序渐进的训练。

一首乐曲无论属于哪一种调式总是存在着一个作为中心的音(即主音),和弦的构成、曲调的进行及收束的形式都围绕这个中心进行。视唱练耳的训练目标之一,就是要建立良好的调性感觉。同时,良好的调性感觉又对视唱练耳能力的提升有积极的帮助。

一、调式音阶训练

调性训练的第一步,就是要建立良好的音高感(即音准)。虽然在视唱练耳的基本练习中无法明确声带振动的频率。但音的物理属性会使人对它的高低产生不同的感觉(包括音高、音色等方面)。这种感觉在音高的运动、变化中会更加明显。因此,要建立起良好、有序的音高感,首先就要把各个孤立的不同高度的音按照一定的关系组织起来让人感知,这样才能帮助人按规律建立起音准座标,调式音阶恰好就能起到这种作用。

1.调式音阶的构成。调式音阶是指调式中的各音级按顺序从主音到主音依次排列。不管是西洋大、小调式还是我国的五声性调式。调式音级均分为稳定音和不稳定音两种,不稳定具有倾向于稳定的特性。在运动的过程中,不稳定音都倾向于稳定音,并对稳定音形成一定的支持。正是调式音级的这种稳定和不稳定相互依存的动静规则及其在相互关系作用下形成对调中心音(即主音)的倾向与肯定才构建起稳固的调式体系,并显示出其严谨而丰富的内涵。

2.听、唱调式音阶。调式音阶的基本训练包括两个方面――构唱与听辨,这两个方面必须始终紧密而有机地结合。其中,构唱是听辨的前提,必须领先。练习构唱时,可以先模唱,即听到音响效果后,再把听到的音唱出来,建立一定的音高印象后再构唱。建立调式音准一般先从掌握调式自然音入手。

二、调式音程训练

单个乐音的高低除了因振动频率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音高体验外,人们在辨析它的时候往往是结合了音色、音强等因素一起来综合判断的。而音高区别于音色的重要一点是,它使人可能承认某一个声音是另一个声音的三度音或四度或别的几度音,即可使人确定声音在高度上的相互关系。一个八度包含了十二个半音的基本音高,要想在短时内准确地记住其音高并能精确地对它们进行听辨,对于一般的学生来说是非常不容易的。但是,一旦我们把两个乐音联系到一起时,要判断其中一音的音高就容易多了,这就是旋律音程的体验。

1.熟悉调式音程的结构与特点。在一个调中,八度以内的自然音级上,可以构成十四个自然音程。其它任何两个调式的自然音级上所构出的音程都在这十四个音程的范围之内。因此,做调式音程的训练就要先依次掌握好这十四个音程。训练旋律音程感,首先要热悉各调式音程的结构及其特点。比如:大二度由两个半音构成,音调上显得优美、安静、肯定。在训练的过程中,要注意用心体会各个音程在自己内心引起的感觉,找准特点、总结规律,最后形成能力。

2.听、唱调内各旋律音程的模进。熟悉调式音程的结构与特点必须要结合调内音程模进练习。训练的进程一般有两种:第一,按音程的协和性来训练,从极完全、完全协和音程纯八、纯四、纯五度开始到不完全协和音程大三、小三、大六、小六度,再进入不协和音程大二、小二、大七、小七、增四、减五度。第二,按音程距离的远近来训练,从二度音程开始逐步递增至八度音程。训练时要注意两点:(1)唱准音高。(2)听、唱的同时注意体会和掌握各音程的名称及与之相对应的色彩、性质及听觉上的距离感及其在调式中的地位。在比较中充分感受音程的调式感与色彩感。

3.调式音程训练中的音阶辅助练习。这是训练学生养成“用调式音阶搭桥构建音程”的习惯。以C大调为例,具体做法是:先听C大调的主音,再在主音的上方奏出另一音(按二、三、四度的顺序),听后将主音和另一音唱出来(可用“啦”或唱名模唱),随之唱出两音之间的音阶,并说出这两音所构成音程的名称。接着,再训练从上方主音开始往下听、唱音阶中的各音,方法同上。这种训练可以利用调式音阶巩固音程的音准和结构,建立音程的调式感,了解各音在音阶中的身份地位,使学生了解每一个音程都是一个有机结合体中不同作用的一分子,而不是孤立存在的。

三、倾向性训练

这种训练是利用调式音级稳定或不稳定的特性,以及不稳定音在调内的倾向性进行练习,在运动的过程中建立调式音级的概念,稳固调式感。

1.导音训练。调内各音级中导音是最不稳定的音,它强烈地倾向并支持主音。训练时既要保证音高的准确,又要注意导音的倾向性及主音的`稳定性。训练可先从下方主音开始,然后从下方主音开始,构唱时既要唱准导音到主音之间的半音关系,又注意从不稳定到稳定的解决感。这种训练也可以变换音程组合方式,或改变节奏组合模式,以增加训练难度和趣味性。

2.听、唱调内不协和音程的解决。调内不协和音程本声音响上的紧张、刺耳,有进行到和谐悦耳的音程需求。此外,调内的不协和音程往往也是不稳定音程,它还有进行到稳定音程的倾向性。在基本练习中听、唱不协和音程的解决,除了有利于掌握不协和音程的音准外,更利于建立调式感觉。调式感正是在这种稳定与不稳定的相互依存中得以确立的。

四、调式和弦训练

由于调式和弦牵涉到和弦的性质、特点、功能、转位、构成和弦各音级在音阶中的地位等内容,因此训练起来要复杂一些。也正因为如此,调式和弦的训练对建立调式感觉尤其重要。

1.听、唱调内和弦分解。这是调式和弦训练最基础的部分,首先可以按级数依次做分解和弦的听、唱练习。有一定基础后可改变分解方式,加大难度训练。有时根据情况,也可按和弦的性质分类训练。先练大三和弦,再练小三和弦等等。训练时要注意和弦的级数及其调式功能属性。

2.听、唱调内和弦解决。调内和弦解决,主要是指属七、导七的解决。构唱时可以按顺序从下往上唱,也可上下行结合唱,或者扩大音程隔音唱等等。构唱时在注意音准的同时,要唱出七和弦各音对主和弦各音的不同倾向,以及从不协和到协和、从不稳定到稳定的感觉。

3.听、唱调内和声连接。训练听、唱调式和弦一般从古典和声学开始,把正格进行、变格进行先分开练习,最后练习完全进行。特别要强调的是,基本练习中的各项调性训练必须与视唱教学的进程紧密结合,按顺序在每一个调上扎扎实实进行训练,循序渐进。同时,每一种基本练习都可以根据训练的进程适当用改变节奏组合或音程组合方式来增加难度,提高训练要求,完善训练效果。

参考文献:

[1]缪天瑞.音乐百科词典[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篇8:幼儿音乐欣赏活动的教学方法初探

1 故事导入法

故事导入法就是幼儿在倾听乐曲前, 老师根据音乐作品编成一个幼儿较熟悉、喜欢且与音乐作品的形象结构相对应的故事, 先讲述给幼儿听, 再引入欣赏活动的方法。通过讲述故事, 使幼儿对音乐的轮廓有大致了解, 对幼儿的欣赏起到引发、诱导、借鉴的作用, 为幼儿欣赏音乐打下基础。例如在教学《挪威舞曲》 (小树和小精灵) 时, 老师根据音乐作品编成一个关于小树生长——仙女施魔法后——小精灵来到树林里跳舞——小树继续生长的故事, 上课一开始, 先讲给幼儿听, 再引入音乐展开活动。由于故事从儿童的兴趣与理解能力出发, 与幼儿生活经验相联系, 幼儿在欣赏前听了故事后, 立刻联想到了小树生长时的柔美变化以及小精灵欢跳的场面。于是在故事的引入下, 幼儿带着联想去仔细听音乐, 寻找音乐的变化, 体会乐曲A+B+A′的结构。这样不但一开始就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 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想象能力。在实践中, 我体会到:运用故事先引入音乐欣赏活动, 较适合音乐相对较复杂、音乐细微变化较多的音乐作品。但是老师在讲述故事时, 应留有余地, 千万不能将故事情节讲得太详细, 音乐中的细微变化、音乐性质和规律等, 要先让幼儿反复体验、欣赏, 然后去完善其音乐形象, 这既能激发幼儿欣赏的兴趣, 又能立即将幼儿带到某个音乐情景中, 是十分有效的方式。

2 视听结合法

视听结合法就是运用图片、画面、头饰、电视、多媒体、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将视觉与听觉相结合, 并借助视觉上的感受来理解听觉上的一些难以领悟的内容的方法。音乐作品是美的, 但是音乐作品中有着许多抽象的因素, 有些抽象的音乐结构或性质, 往往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这就会给幼儿理解音乐作品带来一定的困难。这时, 运用视听结合法不但能帮助幼儿理解音乐, 给幼儿感受音乐的旋律、节奏、乐句强弱等带来便利, 还可强化听觉的理解。例如教学《啄木鸟》《苹果树找医生》的乐曲欣赏时, 老师先出示苹果树教具, 将音乐中的节奏以树洞的形式画在每棵树上, 老师边让幼儿听音乐, 边以啄木鸟身份演示教具中的啄洞节奏, 使幼儿视听结合, 很快理解发现音乐中的节奏。再如在《金蛇狂舞》音乐欣赏活动中, 由于B段为中国曲式中的螺丝结顶的结构, 其中有明显的对答乐句结构, 为了让幼儿体会这一感觉, 我找了舞龙灯耍狮子的录相带, 让幼儿观看了两狮子争夺绣球的场面。这一直观的教学让幼儿实实在在体验到对答乐句的结构, 使幼儿自觉融于音乐情景之中, 帮助了幼儿听辨, 幼儿还从对答结构联想到了生活中的“对抗战”游戏, “两个人在吵架”的场面等。可见, 视听结合, 不但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 而且发展了幼儿音乐感受的能力。

3 主题提示法

主题提示法就是在幼儿音乐欣赏活动中, 老师通过讲解、说明、提示等语言的引导, 直接将幼儿带入音乐作品的主题之中。这种方式适用于音乐结构较简单和音乐形象十分鲜明的音乐作品, 即有主题的欣赏。实施主题提示法, 首先应直截了当地告诉幼儿作品的名称或简短地讲述音乐中的内容, 通过合理而恰当的介绍, 引导幼儿正确地感受音乐作品。这一方式的优势在于幼儿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无拘无束的想象, 自由自在的表现音乐, 通过老师适当的提示, 这样可以很好地调动幼儿欣赏音乐的积极性, 使欣赏活动真正成为幼儿想象与表现自我、发展个性的空间。例如在教学《狮子进行曲》的音乐欣赏中, 老师直接告诉幼儿听的曲子讲的是狮王和小动物的故事, 然后提出启发性的问题:音乐中什么地方是吹号?什么地方狮子在走路、吼叫?什么地方是小动物在走路, 结果怎么样?于是幼儿带着这些问题进入狮子与小动物的听辨和音乐结构与变化的感受之中, 从而加深了幼儿对音乐结构的理解, 使幼儿更了解音乐作品的音乐形象及一个乐句中不同音乐形象的变化。再如, 在《四小天鹅舞曲》的听赏中, 老师直接告诉幼儿听的是四小天鹅的音乐, 究竟四小天鹅在干什么?让幼儿带着问题边欣赏边思考, 大胆设计结伴动作表现音乐。欣赏后, 老师和幼儿交谈, 给幼儿充分表达内心感受的机会, 对那些难以用语言表述的体验, 鼓励幼儿用动作把它表现出来, 这样从幼儿的谈话、表现中了解他们感受音乐的能力, 以及对作品的感受程度。这种以主题直接引入的方式, 老师在交待主题后, 应启发幼儿自已大胆去想、去探索。

4 对比欣赏法

对比欣赏法就是幼儿在欣赏摇篮曲、进行曲、舞曲活动时, 采用相同类型的作品集中听, 不同类型的作品对比听的方法, 以加深幼儿对作品特点的认识。通过引导幼儿听觉去感受、去辨认音乐作品的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特点, 这对培养和发展幼儿的音乐听觉、审美感受能力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例如集中听几首摇篮曲, 引导幼儿感知摇篮曲安静, 柔和优美亲切的特点, 再让幼儿了解进行曲, 再将进行曲和摇篮曲对比听, 引导幼儿在比较中鉴别两种体裁作品的不同特征。在对比听辨中, 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 由于有了听辨的参照物, 所以孩子听时会更仔细, 边听边比, 这个过程培养了幼儿安静专注听音乐的习惯, 而且对比听赏更能调动幼儿听赏的主体性, 在对比听赏中, 幼儿必须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对比听赏方式对于幼儿较好地揭示乐曲的基本特点与性质是有益的。

5 现场演奏法

现场演奏法就是在音乐欣赏活动中除了采用听录制好的磁带外, 还可采用教师自己或别人现场演奏、演唱方式让幼儿欣赏。这样对幼儿来说会更直观亲切。例如欣赏钢琴曲《牧童短笛》时, 通过教师自己现场演奏, 不但能让幼儿融入直观的情景视听活动中, 而且能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和表演创作的欲望, 还会使孩子的感受更深, 对老师更信服, 这种方法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

6 音乐与美术、文学诗歌、舞蹈律动的结合

人类的各种艺术有着共同的渊源和共同的创体、欣赏规律, 运用文学、美术、韵律活动等姐妹艺术的综合运用帮助幼儿欣赏音乐, 不仅可以增进儿童对音乐的理解, 而且有助于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在欣赏活动中听听画画, 或者是看画听音乐, 可根据音乐作画, 或体态律动参与体验。也可在欣赏活动中用诗歌配乐, 或用音乐创编诗。如欣赏乐曲《森吉德玛》 (草原小牧民) 。首先通过两幅画感受乐曲宁静、悠远和欢腾、热烈的两种不同意境;其次是配乐诗朗诵, 通过适合音乐的速度、力度, 朗诵体现音乐意境;再次是根据音乐创编舞踏;最后是合作绘画宁静的草原或欢乐的草原, 把对音乐的感受表现在画纸上。多种艺术的结合方式不但能有效提高幼儿的视觉能力, 而且能多方面培养幼儿的爱好和兴趣, 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

总之, 选择和设计何种方式进行幼儿音乐欣赏活动, 应仔细分析音乐作品的特点, 分析幼儿的实际能力, 只有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才能行之有效地为音乐欣赏教学服务。

几年来, 我在音乐欣赏中采用了以上方法, 从而极大地培养了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从中感受到音乐欣赏的乐趣, 通过对优秀作品的欣赏, 不但让幼儿充分感受到音乐的美, 陶冶幼儿的情操, 提高了幼儿对感知能力、表现力和创造力。而且通过音乐欣赏活动, 幼儿主动参与、主动体验、主动创造, 增强了自信心, 促进了幼儿审美创造意识和潜能的发挥, 体验到创造的快乐和满足。

摘要:幼儿音乐欣赏活动是一种审美活动, 也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 能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感和能力, 而音乐欣赏是一门高深抽象的艺术, 如何使原本抽象的音乐具体、形象, 由难而易, 使幼儿更能接受, 从而使音乐更为幼儿所喜欢, 需要教师设计、创造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主要的教学方法有:故事导入法、视听结合法、主题提示法、对比欣赏法、现场演奏法、音乐与美术、文学诗歌、舞蹈律动的结合法。

关键词:幼儿音乐,欣赏活动,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上一篇:菜瓜藤与肉豆须的人生励志书籍下一篇:青岛酒店管理学院单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