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经验论文范文

2022-05-10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德育经验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整合后的国旗下课程成了一个考虑到人、物、景、事、地点和时间的大课程。这种特色的价值,在于一批有生命自觉意识和行为习惯的人的生成。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基础教育界课程意识逐步觉醒,校长和教师的课程领导力、开发能力不断增强,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应运而生。这些新名词的诞生并不是文字游戏或概念游戏,而是代表了一种新的发展方向和创新空间。

第一篇:德育经验论文范文

高校网络德育的发展及建设经验研究

摘 要:随着网络在大学校园生活中的迅猛发展,对大学生普及与推广网络德育问题也越来越成为亟不可待的事情。经过对部分高校大学生网络德育成效的调查研究,发现一些高校网络德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改进和完善高校网络德育的对策建议,以进一步提高学校网络德育的实效,使高校能培养出适应网络时代要求的人才。

关键词:高校;网络德育;建设经验

一、高校网络德育的基本理论

(一)德育的概念

关于德育的概念,国内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有学者认为,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还有的学者认为,德育专门指道德教育,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方面的教育。笔者认为,德育是指针对一定范围内的群体,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法制、心理等方面的教育的一种活动,德育的实施范围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二)高校网络德育的概念

高校网络德育是指以网络为媒介,对大学生加强网络道德规范的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自律能力。网络德育与传统的德育相比,具有开放性、趣味性和隐蔽性的特征。

二、高校网络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笔者所在的研究小组经过近两年对一些高校大学生网络德育成效的调查、研究和分析,发现高校网络德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学校对网络德育不够重视

首先,学校的德育工作者由于对计算机知识和网络知识的掌握不足,缺乏一定的技术和能力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其次,德育工作者进行网络德育需要占用大量的业余时间,但学校并没有把网络德育计入正常的教学工作量来鼓励德育工作者积极参与。因此,很多教师因为怕麻烦、怕费时间而丧失了投入网络德育的积极性。

再次,部分德育工作者思想守旧,不能摈弃传统的重智轻德思想,只强调教书,而忽视育人,不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需要,不能因人施教。

最后,学校领导对网络德育工作也不够重视,这是高校网络德育工作成效不大的重要原因。学院领导对网络德育没有总体规划,缺乏资金投入,没有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使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丧失。

(二)网络德育内容单调、枯燥

网络德育内容是德育工作者通过网络传达给学生的德育教学思想,网络德育内容的优劣直接决定着网络德育效果的好坏。笔者经过调查发现,一些高校校园网站上的德育内容,很多都是源自于教师平时的备课教案和教材上原话,内容比较单调、枯燥,让学生觉得网络德育就是在重复课堂教学,在讲空话、套话,因此对之缺乏兴趣。同时,部分德育内容明显过时、信息陈旧、信息量小、跟不上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对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分析不够深入、不够新颖,不能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尤其是对一些学生密切关注的、息息相关的问题,例如就业、恋爱、交友、家庭婚姻关系、个人理想等问题,在网络德育内容中都是泛泛而谈,甚至只是简单照搬教材,这样的网络德育内容就会缺乏说服力和吸引力。

(三)网络德育方法简单落后

德育网站没能很好地利用网络的特点和优势,网络德育只是德育课堂的简单搬家,在形式设计上依然单调刻板,没有突破以教师为中心的向学生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而且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网络教学中也没有得到充分重视,所以导致网络德育的效果并不突出。

(四)德育网站的建设水平不高

近些年来,很多高校都在建立、发展和完善德育网站,在校内颇具影响力,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学校德育网站的建设水平并不很高,严重影响网络德育效果的发挥。学校德育网站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网页设计缺乏吸引力。在形式上,学校网站的网页设计界面单一,缺乏双向的互动交流,网页制作不科学,缺乏吸引力。(2)对网站的维护不到位。在网站的维护上,有些网站的链接无效,有些网站信息更新不及时,有些网站访问速度很慢。

三、提高高校网络德育效果的对策建议

(一)要提高对网络德育重要性的认识

学校要加强宣传,使广大师生都充分的认识到网络德育的重要作用,从而能踊跃地参与网络德育活动。学校可以通过计入课时量的方法鼓励德育教师要经常上网,主动参与网络德育,利用网络及时更新德育知识,肯多花费时间进行网上备课、网上传送文件、及时更新德育信息和德育文章,多多关注网上动态,加强与学生的网上交流,真正关心学生,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状况和生活情况,只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

(二)充实网络德育内容

1.开设网络道德教育

开展网络德育的目标之一,就是能够引导大学生合理地、充分地利用网络,遵守一定的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坚持文明上网,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上网习惯,成为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网民。因此,在开展网络德育的过程中,重点是要使大学生提高鉴别善恶美丑的能力,明确网络道德的基本规范,即要遵循《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中提出的“五要五不”的网络道德要求:“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同时,学校要在此基础上还要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更加详细具体的校园网络管理制度,例如制定校园网络管理条例、宿舍网络管理条例等,来约束学生上网的时间、地域和内容,规范学生不得参与网络色情游戏、网络暴力,不浏览反动、低俗、淫秽和暴力网站,不在网上随意侮辱、诽谤他人,不得因为上网而耽误学习和影响他人休息,对于违反网络管理条例的必须给予相应的处罚或者纪律处分,为学校开展网络德育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另外,在开展网络德育的过程中,还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多利用网络了解时事新闻、重大社会事件、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网页内容还要结合学生的身心特征、实际需要和兴趣爱好,设立一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栏目,例如健康、交友、恋爱、婚姻、饮食、道德等方面的栏目,切实为学生学习和生活提供便利和指导,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有关问题的讨论和探索,把所学习过的德育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能力,寓教于乐,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德育网站内容的吸引力。

2.进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教师可以在德育网站上设立一个网上心理咨询专区,开通心理咨询热线。通过网络,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在线辅导,以引导学生正确地处理情感纠纷、人际关系障碍等各种心理问题,从而使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3.进行网络普法教育

据笔者问卷调查统计的结果,目前河南省的在校大学生对网络法规很了解的不到2%,不了解的达60%。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当今社会对网络法律规范的宣传滞后于网络的发展,大学生网民很缺乏网络法律规范意识,学校对网络法律规范的宣传远远滞后于大学生参与网络生活人数规模的增涨,因此,这需要借助在德育网站上开设专区对大学生进行普法教育。

主要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广泛收集现实生活中关于网络违法犯罪的具体事例,列举在德育网站的网络法制栏目专区中,使广大学生能够切实地认识到日常的哪些上网行为是违法的、违法行为对别人带来的危害是什么、网络违法犯罪会受到什么样严重的法律制裁,学校网络法律规范的重大意义是什么,并借此宣传《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中相应的法条规定,以此来对学生网民进行普法教育。另一方面,在德育网站的网络法制栏目专区中,对学生进行问卷测试和调查。即设置一些测试题,让学生自测自己的一些日常上网行为是否符合法律规范,并最后提交结果。通过这样的测试,进一步培养和强化大学生网民的网络道德法律意识,增强学生对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的辨别能力,从而能够自觉地抵制和防范网络违法行为。

(三)学校要提高德育教师的网络操作技术

要增强网络德育的有效性,德育工作者仅仅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显然是不够的,还必须要具备较高的网络操作技术。为此,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培训班、开展知识讲座、交流会等形式,针对不同网络技术水平的德育工作者进行计算机知识和网络应用技能方面的培训。通过系统的、专门的培训,使德育工作者掌握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掌握开展网上德育工作的知识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校网络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同时,为了督促德育教师提高其网络操作技术,学校还应该加强关于德育教师对网络知识的熟练程度以及网络操作能力问题的督察和考核。即学校把计算机知识与网络技术培训作为德育教师上岗前必须要接受的培训,对不能胜任的教师进行岗位调整,这样可以督察德育教师主动地去掌握一些计算机技能和网络知识,从而增强学校网络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四)提高德育网站的建设水平,提高点击率

首先,要美化学校德育网站的网页设计。要注重网站页面的设计,主页的栏目设置要合理,突出重点,版面布局要美观大方,色彩搭配要适宜,使德育网站能够吸引广大学生。

其次,要加强本校德育网站与其他高校德育网站的交流和协作。学校德育网站不应该自我封闭,而应该加强本校德育网站与其他高校德育网站的交流和协作,相互汲取精华,加强互补,以增强德育网站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再次,要加强对学校德育网站的监督和管理。即要审查和监控学生的网上发言,通过先进的过滤软件和技术手段,过滤掉那些虚假的、不健康的甚至是反动的信息,以帮助学生防范不良信息的干扰和思想侵蚀。同时还要收集校内的、国内的一些热点问题,及时提出正确的观点,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培养他们正确的、积极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以形成一个高品质的德育网站。

最后,加强对德育网站的宣传。即要发挥德育网站的作用,就要在校园内广泛宣传该网站。宣传方法有多种,例如,可以在校内打上宣传条幅,可以通过教师在课堂上提及宣传,可以在校园网上提供本校德育网站的链接等,通过这些形式把德育网站的网址及德育内容普及到广大学生中去,使之受到影响和教育。

参考文献:

[1] 朱江,郭利文.网络德育的行动策略[J].中国青年研究,2007,(2).

[2] 刘芹,王蕾.网络德育:让德育成为学生快乐而积极融入的主体性育德过程[J].思想理论教育·新德育,2007,(5).

[3] 卢飞若.网络环境下学校德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基础教育研究,2006,(6).

[4] 赵伟,康智杰.基于网络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对策探析[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6,(5):21-23.

[5] 邱文祥,李志坤.校园网与学校德育整合的实践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6,(7).

[6] 张永刚,刘楠.创建和谐的高校德育工作的思考[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4):9-31.

[7] 曾志伟,尹小波.高校德育工作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J].教书育人,2006,(2):33-36.

[责任编辑 王晓燕]

作者:崔付荣

第二篇:传统德育经验的课程化探索

整合后的国旗下课程成了一个考虑到人、物、景、事、地点和时间的大课程。这种特色的价值,在于一批有生命自觉意识和行为习惯的人的生成。

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基础教育界课程意识逐步觉醒,校长和教师的课程领导力、开发能力不断增强,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应运而生。这些新名词的诞生并不是文字游戏或概念游戏,而是代表了一种新的发展方向和创新空间。从词源上讲,课程就是一种创造。这种创造不是异想天开,也不是心血来潮,而是校长或教师根据自己对教育的洞察,对学校资源的把握,对学生发展的理解等转化而成,它体现的是教育者的教育智慧和教育思想。滨海小学的国旗下课程就是这样一种创造。

一、国旗下讲话何以成为课程

国旗下讲话是学生学校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仪式,将讲话进行课程化变革,它必须具备课程的一系列特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课程已从教学的下位概念演变为上位概念,大致包含了“教什么”和“怎么教”两方面内容。从这个角度来分析,国旗下讲话成为国旗下课程具有如下条件:

1.系统性的教育内容

国旗下课程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培养目标,制定了课程标准,再确定了整体架构,最后形成10个主题50篇课文。10个主题涵盖梦想愿景、爱国爱家、文明教养、关爱感恩、阅读审美、健康安全、尊重宽容、诚信责任、学习创新、合作交往等内容。每个主题5篇课文,每篇课文包括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讨论主题及案例、实践体验、阅读链接四个部分。

与此配套的还有国旗下课程的故事《国旗下课程那些事》,包括“学生篇”“教师篇”“家长篇”三册。整个课程内容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并系统化。

2.多样化的教育形式

在国旗下课程实践探索中,逐渐发展出校长讲话、主题班会、实践感悟、家长参与等多种教育形式,形成了独具滨海小学特色的“国旗下课程三部曲”。

序曲。周一早晨,全校师生入场、列队、升旗,然后是校长讲话。学生可以登上升旗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出他们自己的判断和评价。

正曲。周一下午班队会课。通过各种活动和形式,组织学生对早晨还没有消化的内容进行思考和沉淀。

尾曲。学生下午放学回家,向家长讲述早晨校长讲的故事,同家长展开讨论,然后学生再把自己这一天的感悟记录在自己的国旗下感想本上。

“国旗下课程三部曲”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教育链。

3.整体性的课程结构

经过八年的实践,国旗下课程逐步发展完善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和评价机制,形成完整的课程结构,课程有序规划,具有不同的层次和内容,对学生产生整体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班华教授认为,国旗下课程是“人性化”的、“童性化”的课程,它遵循儿童发展规律和特点,是受到儿童喜欢的一种方式。

二、国旗下课程为何而生

人类社会的任何活动都体现了一定的价值取向。马克斯·韦伯认为它“包含着两种基本的要素,这就是价值和意义”。国旗下课程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其背后必然体现创造者主动选择的价值取向。价值取向合理与否,能否体现社会所公认的价值标准,是活动能否成功的首要条件。

1.将成人立场转变为儿童视角

“珍视童年价值”是国旗下课程的基本理念,它体现了把儿童当成儿童来教的教育观。在我们传统文化中,是鲜有儿童位置的,我们习惯把儿童当作小成人来看待,用成人的标准去规划、设计童年。这种观念至今盛行。从儿童出发,把儿童放在教育的中心,是国旗下课程的立足点。一是尊重儿童当下的生活。课程讲学生生活中发生的事情,讲学生感兴趣的故事。比如《没有奖赏也要做好孩子》《安全是回家唯一的路》《我为大运会尽份力》等讲话,与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密切相关,通过生活化的内容影响学生。二是顺应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天性。课程更注重学生活动而不是训话,更注重学生参与而不是被动接受。让故事进入课程,让儿童有表达自己的机会,使儿童积极参与其中,这在最大限度上符合了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天性。

2.将被动接受转变为实现自觉

“培育生命自觉”是国旗下课程的又一重要理念。它指个体在一定的环境作用下,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主动地设计自我,能动地完善自我,把握自身生命发展的主动权。

一个在童年时期就拥有生命自觉意识的人,会拥有一个有价值的童年,继而拥有一个完整幸福的人生。国旗下课程如何践行这一理念?一是培育一个安全环境。在这个环境里,教师、学生能够安全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而不是被否定、批评或嘲笑,这是培育生命自觉的前提。在国旗下课程中,校长的讲话保持一个“充实的空白”,为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表达、去演说。所以滨海小学的教师分享会会有“本学期我最遗憾的事”“影响我的重要他人”这些原本属于隐私范畴的主题。如果不是这个团队已经建立了一定的安全、信任基础,教师们是不会袒露这些隐私的。二是为学生生命自觉提供三个层面的指导。滨海小学把生命自觉分为三个层面——技术层面、心理层面和思想层面,并以此来安排国旗下课程的话题。在技术层面,包括时间管理、学习策略、自我监督、心情调节等方面的指导;在心理层面,包括积极、乐观、自信、勇于担当、坦诚接受批评等良好品质的培养;在思想层面,注重反思品质、批判意识、民主精神等的养成。

3.将千篇一律、千校一面转变为学校特色、学校文化

国旗下讲话是中小学德育一种制度性的教育形式,也是我们德育传统。对很多学校而言,讲话内容与活动形式逐渐模式化,教育效果不明显。如何让这种德育传统形式焕发活力,成为一种能够让师生喜欢并享受的教育形式?

国旗下课程的特色体现在:一是拓展参与主体,校长、教师和家长都参与并发挥各自的作用。二是拓展时空,从周一早晨扩展到周一下午,甚至一周;从升旗台扩展到教室,甚至扩展到家庭。三是整合参与元素,将国旗下活动与学校所有的活动都建立联系。整合后的国旗下课程成了一个考虑到人、物、景、事、地点和时间的大课程。这种特色的价值,在于一批有生命自觉意识和行为习惯的人的生成。

三、德育课程创新实践何以可能

1.掌握适当的德育校本课程开发技术与方法

积极创生和开发适合学生、适合校情和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意义深远。一门课程要有效实施,避免随意性,至少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讲求课程设计的依据和立足点,二是建立合理的课程管理与评价机制。

2.树立关怀儿童全面发展的坚定信念

内尔·诺丁斯认为学校的主要目的是教育学生学会关心——关心自己,关心身边最亲近的人,关心与自己有各种关系的人,关心与自己没有关系的人,关心动物、植物和自然环境,关心人类制造出来的物品,以及关心知识和学问。

雅斯贝尔斯说过,人的回归才是教育改革的真正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儿童在学校教育中的处境如何,实际上取决于教师所持有的儿童观念。只有把儿童理解为儿童,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成为发展儿童可能性的教育。我们需要通过不同类型的社会生活情境体验、创造活动让儿童的手、脑、心并用,在儿童主体成长生活与社会适应过程中培养儿童实质性能力,在充满关怀的教育氛围中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3.与国家课程、学校办学理念具有一致性

德育课程是国家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办学理念的具体载体。开发德育校本课程,必须注意其价值取向与国家课程保持一致,与学校办学理念吻合,从而体现学校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这也是滨海小学德育课程创新实践的重要经验。滨海小学的国旗下课程与学校办学理念是一个整体,作为一个具体的教育形式,它较好地体现了滨海小学的学校精神和办学主旨。

【朱利霞,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教育科学研究培训中心教科所所长,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刘 烨

作者:朱利霞

第三篇:加拿大高校公民德育教育经验及中国启示

摘 要:德育教育肩负重要使命与机能,比较研究是改善其路径的良好方式。加拿大作为多元文化主义的范本,其德育教育原则包括柔性管理和主体参与;教育方式包括Presentation教学法、一般课程教育法、校园生活教学法;这些均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我国德育教育的特性有三个展开:思想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多维构建;教育原则是方向性原则、实事求是原则、差异层次与整体性原则、集成与创新结合原则的原则集合;教育方法更多的是传统讲授法。基于以上特性,加拿大高校公民德育教育能够给我国高校的启示是:添加并适格定位全球化公民德育观;增加学生presentation的比重与质量;丰富校园生活资源与服务;实现个性教育与分层教育。

关键词:公民德育教育;柔性管理;Presentation教学法

一、问题的提出

德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公民个人而言,一套成熟德育体系,不僅能够帮助公民建立正确价值观,同时也能够以此为指导开展各种社会活动,维持社会秩序。对国家整体而言,良好的德育教育能够改善国家的道德环境和治理水平、提升综合国力,尤其是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能够提升公众认同、民族自信和国家软实力[1]221。哈佛大学桑德尔教授指出,当前时代的挑战并非单一国家可以解决的,全球通行并追求的“公共善”作为一个命题被提出[2]。业此,德育教育的功能根据主体可以划分为个人机能、国家机能和国际机能。十九大报告中曾表示,在推进我党全面发展的进程中,马克思主义思想是不能被动摇的,以其为基础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24字价值观和中国梦必须深入人心,深入群众活动。我国社会文明建设还在发展阶段,需要不断提升。这一会议精神揭示了我国当前文化建设工作上存在挑战,中国特色文化建设还有很长一段路程要走。在高校教育层面,2017年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1条、第3条、第4条等条目对学生、学校提出了德育教育的要求和目标。基于此,我国高校公民德育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应当如何发展的问题被提出;同时,在“公共善”的追求过程中,单一地放眼我国、固步自封是不可取的,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的道理众所周知,采纳比较研究的方式也符合我国文化兼容并包的特性。加拿大是首个实施多元文化主义的国度,它尤为重视公民德育教育,这为其他国家树立了典范[3]37。在以上背景的创设下,本文以加拿大高校公民德育教育经验及中国启示为主题,在与加拿大的教育原则和方法比较的过程中寻找适合我国的教育改革出路。

二、加拿大高校公民德育教育

加拿大的高等教育机关并没有提出道德教育这一名词,某些高校也不具有专指德育教育的课程,但这并不妨碍实质上的德育教育在加拿大高校的适用。广义的德育教育是指对公民的道德、政治觉悟、意识形态、伦理观念、权利义务等方面予以教导的教育;狭义的德育教育则是仅对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进行强调,并提倡确定的国家美德。实质上的德育教育则是“指导人如何成人”“指导人如何更好地生活”的教育[4]3。如:加拿大很多高等院校设计了政治课、伦理教育课等,并增加了这些德育课程的修分制教育,成为了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的必修课程[5]93此外在院校实施的各类管理文件中还提出了学生“成人”要求,并对成人学生隆重举办成人典礼[6]622。基于对加拿大德育的研究和梳理,本文从原则和方法两方面入手,原因为具体的制度需要进行过分的本土化[7]70,而原则和方法总是存在一定的共通性。

(一)教育原则

早在上世纪80年代的高校校长会议上,加拿大各大高校都承认了学生的主体地位,[8]720但这一概念于近二十年才被我国引进,[9]123由此可见,相对于我国,加拿大高校的教育原则相对先进,具有借鉴意义。

1. 柔性管理

柔性管理(Flexibility Management或Soft Management)是在梅奥(George Elton Mayo)行为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的,该内容具有三大特征:一是具有科学性特征,柔性管理强调要运用行为科学、心理科学及学科教育科学等,对学科内容进行细分管理,这也是高等院校教育的重要方法和手段;[10]298二是具有互动性特征,柔性管理讲究的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性,它与刚性管理不同,在这一思维影响下,编织了一张互动网,从行政人员到教科人员到职工最后到学生,这些主体之间都是互相影响的。三是具有动态性特征,柔性管理是管理的一种类型,它脱离不了管理动态性特征,结合相关文件及近几年研究成果发现,在柔性管理影响下,加拿大高等院校创新了很多教育模式,如:挑战管理教育模式、放养管理教育模式以及支配管理教育模式等,这些模式各具优势,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在上述三大特征影响下,加拿大公民德育教育效果较好。当然,此处仍旧需要澄清的是,柔性管理为什么是加拿大高校德育教育的基本原则,有论者指出,柔性管理是管理学引入教育学的典型例证,其不仅适用于教育学领域,因此不具有方法上的特殊性;与此同时,柔性管理时时刻刻与管理的具体制度挂钩,也不具有作为基本原则的稳定性[12]74。笔者认为,上述观点并不成立:首先,柔性管理作为一种理念[13],势必要与具体的情景和问题相结合,任何问题的探讨均遵循从抽象到具体的路径,因此柔性管理能适用于教育学领域也会产生一定的具体的特殊性,因此不具有特殊性的观点不成立,而不具有特殊性阻却其成为高校德育教育管理基本原则的理由。其次,柔性管理与具体制度结合从侧面佐证了其是基本制度,例如柔性管理原则下的学生社团自主制度,其充分体现了学生自治、民主管理、学术自由、发展多元、理念前卫的特点,但是这一制度也在不断地进行具体变迁,例如学生社团半自主制度、学生社团统摄性管理制度、学生社团网格状管理制度等,但唯一不变的是学校在学生社团中遵循的柔性管理原则[14]202,由此可见,在具体制度发生内部或外部的变迁时,柔性管理是其变动、改进所遵循的基础,更凸显了其基础性地位。

2. 主体参与

学生主体地位是加拿大较早确立并付诸实践的,我国虽然引入、承认并推广了学生主体地位,但是却没有体现“参与”。[15]15加拿大高校的德育教育体现主体参与的路径主要有:一是坚持学生为主导,对于德育工作的建设,教育对象是以学生为主导,认识路径主要是以学生为基点,通过研究、反馈等多种环节,由学生完成德育教育。将“行政人员”为主导转化为“学生为主导,行政人员为辅导,构建新工作网;[16]359需要明确的是,德育教育是多元化和持续化的,它需要坚持贯彻,从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多个方面入手,通过举办社团活动、讲座、体验活动等方式,将相关理论内容植入,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去感知;二是坚持实用主义,在多元文化主义的引导下,德育教育的发展更重视实用主义,通过德教育让学生成人,能够应对生活工作中各种难题,能够理性对待任何问题,整个教育过程就是通过体验,让具体现实问题与抽象伦理内容柔和,从而全面理解德育内涵;[18]56若是德育课程与学生实践活动脱节,那么课程存在意义也就不大了;德育课程教育需要坚持实践,坚持与学生互动,即便是不存在相應的具体实施条件,也会通过现场模拟、感官体验、实体采访等各种方式,将学生引入到某一个德育教育的问题答案之中,从而使其具有良好的价值判断;学生参与是划分阶段的,在德育教育的个人机能发挥不充分时,实用主义就会阻止国家机能和国际机能的发挥,例如在“利己主义”思想影响下的学生并不能接受相应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自豪感。

(二)教育方法

前文分析中也提及了加拿大德育教育非常注重实践,也正因如此在德育教育方法上,高等院校不断推陈出新,推出很多教育方法。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此外也使高校发现了稳定的、符合原则的、不可或缺的教学方法。这些方法直至现在还在沿用,一些成熟的先进的教育方法被转化成为了教育范式。

1. Presentation教学法

作为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哲学的产物,Presentation教学法意外地产生了实证上的效果,加拿大的Ellen教授指出:哲学课程、道德课程的教育主内容是概念性、抽象理论性内容,为了让学生能够全面理解这些内容,[19]334Presentation教学法就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方法主要被运用到研究型学习、专题型学习、研讨型学习以及实践型学习中,与传统教育方式不同的是,该教育方法发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能够让他们自主研究、发现,并分享自己理解成果,与教师与同学之间可以互动交流。这些教学方式在国内已经广泛适用,但是在德育教育方面还欠缺太多,其中原因众多,待至后文详解。加拿大高校教育方法与我国高校不同的是,Presentation教学法具有很强的灵活性,这是我国教育方法中还不能达到的,如:可以在一个课程周期内,将学生分解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并将课程分解为多个研究专题,由学生讨论研究完成学习,教师需要做的是定期引导。

2. 一般课程教育法

对于德育教育这类具有一定抽象性的学科而言,概念的讲授和解决是必要的[20]41。在这一阶段不适宜采用学生讲授为主的Presentation教学法,因为学生对于德育教育中出现的概念存在模糊的、感性的认识,若是全面了解了解这些抽象知识,很显然是不现实的,在德育教育模式上还是延续了传统教学模式,具体来说分为以下四种:(1)讲授法,即口头传授的形式;[21]101(2)案例法,加拿大高校时常采用Case-Teaching或Case Study Method来进行德育教育,这一方式包括“案例选编”“案例准备”“案例分析”“案例讨论总结”的环节;[22]251(3)启发法,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老师在侧边启发从而发挥德育教育的作用;[23]23(4)研讨法,即Seminar,加拿大的研讨教学模式处于领先地位,高校课堂大多数成U形,便于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24]66。

3. 校园生活教学法

结合主体参与原则,可以看出学生的自主性是决定德育教育成果的关键,相比之下国外学生的自主性是远远大于国内学生的,他们的校园文化活动类型多,且已经形成了成熟的文化构建体系[25]。加拿大高等院校中,学生们创新了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学院领导也会给予全力配合与支持,随之发展演变了校园生活教育法,主要包含具体内容有:(1)心理教育及心理咨询,帮助学生梳理各类心理问题,开展心理教育课程,设置心理聊天室,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发展;[26]57(2)宗教咨询服务,加拿大国家中政教合一的,也是属于一个多民族国家,[27]72不同民族的学生,都会涉及到宗教信仰的问题,学校也会为此做好各类调和工作,解决学生难题,充分发挥了个人技能。宗教咨询及管理一定程度上也具有国家政治色彩;(3)学生自治管理,对于加拿大院校中非常重视学生自治权培育,对于学校管理及教育可以提出意见,且学生群体中还建设了很多学术委员会、管理委员会等组织,这些机构具有一定权利,实现了学生自主管理。

三、加拿大高校公民德育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加拿大高等院校的德育教育作为一项特殊教育,立足了国家实际发展,并坚持学生为主导,柔性管理、主体参与等原则,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教育理念、教育体系、教育规范制度。但是在探讨其对我国的具体启示之前,应当首先明确我国道德教育的具体语境,从而测试我国高校德育教育对于舶来品的兼容程度以及如何进行本土化的路径。

(一)我国高校公民德育之特性

我国高校公民德育的特性是指我国高校公民德育教育所具有的不同于当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本土性的东西,[28]16解决该前置性的问题有利于理清我国引入加拿大高校德育教育的必要性以及具体方式。通过梳理及总结,本文研究中认为我国公民德育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深入:

1. 思想基础

前文提及加拿大高校德育是具有实用性和实践性的,作为西方发达国家之一,其教育内容仍然参照自由主义[29]。我国的德育教育毫无疑问应当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行理论学习和实践践行:从微观层面上看,德育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在理论学习中不断增强责任感,梳理正确的价值观;从中观层面看,德育教育对构建中国特色的伦理道德体系是具有积极影响的;从宏观层面上,德育教育对社会和谐建设,国家安定建设以及民族团结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更需要坚持贯彻[30]71,故此在德育教育需要夯实思想基础,主要集中在两个基础内容:一是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二是始终与大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不能够脱离实践学习。德育教育内容要以中国梦,中国善为主导内容,强化培育核心价值观[31]58;立足国际舞台,通过德育教育,树立真正的民族自信心和国家自信息,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历史唯物辩证主义,对多元文化主义批判地吸收和理解。

2. 教育原则

我国德育教育的原则多样,有一原则说,认为我国高校德育教育遵循“育人”的原则;有二原则说,认为我国高校德育教育遵循“因材施教原则”“整体提升原则”;有多原则说,认为我国高校德育教育遵循的原则众多,无法一一罗列,从整体的理念性原则到具体的方法论原则均有展现。总结了如下几点原则内容:一是方向性原则,德育教育与政治方针、政治规范等是统一的,只有立足政治现实,才能培育出更具长远目光的学生;二是实事求是原则,教育需要因人而异,因国家而已,而非套用某一模式或硬搬某一模式;三是层次性及整体性原则,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同时也要兼顾到整个德育教育的完整性;四是继承创新原则,德育教育是对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发展,对于较好的传统教育方式还需要继承和沿用,同时也需要不断创新,构建兼容的,科学的,适用的教育方式。

3. 教育方法

从总体上看,我国高校实施的德育教育存在集中性,从大一课程内容设计就以马克思主义相关内容为主,且给予较高分数,成为必修课程之一,从而导致我国的教学方式完全依赖老师的变通。通过实证调查,我国高校德育教育的老师基本采用讲授式的授课方法,即采取单向的由老师到学生的灌输。与此同时,随着党对民主生活会等党内生活的要求提升,学生党员的德育活动较多,水平提升较大,但是一般同学的德育教育与同学形成明显的对比。

(二)加拿大高校公民德育教育的本土引入

综合对比国内外德育教育发展及过程,可以看出:对于国外一些教育方法、经验可以适当吸收,甚至作为一条原则出现,即创新性原则,将国外较新的方式方法通过本土化的路径加以引入,从而实现路径创新;与此同时,加拿大的高校德育教育经验也给予我们众多启发:

1. 添加并适格定位全球化公民德育观

全球化时代,“公共善”被提出,加拿大在全国范围内的多元文化主义使得校园具有柔性管理的特质,这种观念也造成了学生的主体性不断提升。由此可见,我国也应当建立一种多元的文化观念,尊重他国的优秀文化,辨明意识形态上的敌人,而不是采取封锁、抵制、全方位打击的方式对所有的外来文化进行批判和阻碍。与此同时,我国高校也应当尊重少数民族和信教学生的个人信仰。这是建立一种“公共善”的基础。另外,我国高校德育教育也应当将多元文化作为通识课程呈现在学生的课程选项之中。

2. 增加学生presentation的比重与质量

我国德育教育的Presentation甚少,一方面是由于主题的枯燥乏味,另一方面也是受到班级人数众多,无法调和Presentation的时间。前文分析了加拿大Presentation的教学经验,这是我国高等院校教育过程中可以借鉴学习的,通过分组形式,将大规模学生划分为多个学习小组,并由教师将相关研究主题分配给个人,每一个小组在规定的研究周期内完成Presentation,学生可以综合多种研究方法,利用案例方法、文献方法、对比研究等通过这一学习过程切实提升学生思考能力、理解能力、综合素养等。作为公共资源Presentation可以實现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并对学生作品进行综合点评和分析,提高学生参与性。笔者认为,通过这类方式,我国高校学生德育课程中Presentation的比重和质量均会得到提升。

3. 丰富校园生活资源与服务

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内几乎都有社团组织,充分开展了多种多样的社团活动,但是与国外院校社团相比,我国高等院校社团发展尚存在很多不足,如:社团管理体系不全;社团政策影响力小;社团自主性低;社团活动形式化;社团资金匮乏等,此外对于兴趣社团还不能划分到学校行政机关的学生组织,缺乏德育教育的传统和资源。故此建议我国高等院校应该配合学生社团提供更多扶持和帮助,借助社团组织开展相应的德育教育和德育实践活动,如:以主题讲座形式植入社团活动中,借助加拿大院校的相关经验,为学生开设心理指导服务、法律咨询服务以及民族问题咨询服务等,建立以学生为主的研究中心,构建和谐互动的校园文明氛围。

4. 实现个性教育与分层教育

实事求是是我国德育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但是由于其内涵丰富,难以具体化,很多高校的德育教育建立在“以学校的实际”为基础的思维之上,从而错误地导致德育教育流于形式,只能通过课堂点名、学分、考试成绩等方式“挽留”学生。加拿大高校的经验告诉我们,应当遵循学生主体的原则,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首先,学校应当建立学生德育水平的定期调查制度;其次,学校应当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在一定的自主权限内自由发展;最后,学校应当鼓励学生反馈信息、建言献策。

四、结语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新的学术领域,它的对象是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本研究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态度,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理性的批判,引入了加拿大高等院校德育教育的经验,立足我国思想教育的实际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设意见,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帮助更多院校开展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加拿大学院中立足学校平台,结合多种教育资源,开展了多样化德育教育方法,有些成功经验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的,通过研究、吸收、创新从而丰富我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但是,并非仅有加拿大可以为我国所借鉴,对于我国高校如何实现良好的公民德育教育,这依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韩震.全球化时代的公民教育与国家认同及文化认同[J].社会科学战线,2010,(5):221.

[2] [美]迈克尔·桑德尔.公民身份:面向世界的认同与表达.王佳祺编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7-6-7.

[3] 王建波.加拿大多元文化政策存续的原因探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5):37.

[4] 鲁洁.道德教育的根本作为:引导生活的建构[J].教育研究,2010,(6):3.

[5] 韩静.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医学院医学人文课程及其对我国高校人文教育改革的启示[J].复旦教育论坛,2009,(3):93.

[6] Jerome Kroll, Elizabeth Egan, Richard Keshen, Geoffrey Carre, Myles Johnson, Kathleen Carey, Moral Worry and Religiosity in US and Canadian College Sample, Mental Health, Religion & Culture, 2007, Vol.10 (6), pp.621-630.

[7] 严毛新.创业教育的中国经验[J].教育研究,2017,(9):70.

[8] LeAnne Petherick, Producing the young biocitizen: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negotiation of learn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Sport, Education and Society,2013,(6):711-730.

[9] 王丽萍,龚燕.学生主体、实践育人与模式创新[J].重庆社会科学,2014,(2):123.

[10] Hardy Cox, Donna and Strange, Achieving Student Success: Effective Student Services in Canadian Higher Education. 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2010:298.

[11] Nei Noddings, The Challenge to Care in Schools, Teachers College Press, 1992:15.

[12] 崔海金.浅谈对高校学生的柔性管理[J].教育探索,2010,(9):74.

[13] 肖学斌,张忠臣.柔性管理理念下的大学生教育管理[J].贵州社会科学,2008,(4).

[14] 周炳群.高校管理中的刚与柔[J].学术论坛,2010,(1):202.

[15] 黄厚明.学生主体发展视角下高校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制度研究[J].教育探索,2014,(4):15.

[16] Evans, Guiding Principles: a Review and Analysis of Student Affairs Philosophical Statements,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2001,(4):359.

[17] 于俊如.敬畏感:一个关于道德教育价值的话题[J].中国青年研究,2005,(8)8:78.

[18] 储祖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56.

[19] Singleton, From Command to Constructivism: Canadian Secondary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Games for Understanding, Curriculum Inquiry, 2009,(2):321-342.

[20] 王腾.道德哲学概念阐释[J].道德与文明,2012,(4):41.

[21] 别敦荣.大学教学方法创新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4):101.

[22] Sherry, Joanne, Content Relevance in Case-Study Teaching: The Alumni Connection and Its Effect on Student Motiva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Business, 2008,(1):251.

[23] 唐爱民.当代西方教育思潮[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23.

[24] 刘伟.研讨式教学模式构建[J].高等教育研究,2008,(10):66.

[25] 肖希明,田蓉.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的iSchools实践教学体系[J].图书情报工作,2012,(23).

[26] John Beck, Morality and Citizenship in Education, Cassel,1987:57.

[27] 王雪梅.加拿大文化博览[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04:72.

[28] 胡斌武.学校德育制度十年:问题与走向[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3):6.

[29] 常士訚.超越多元文化主義——对加拿大多元我嫩滑注意政治思想的反思[J].世界民族,2008,(4):6.

[30] 刘峻杉.转型期中国德育改革的可能突破[J].教育科学研究,2012,(1):71.

[31] 王华俊.当代中国德育目标的结构和重建——基于传统德育理念的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5):58.

基金项目:2016年运城学院院级科研项目“中外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比较研究”

作者简介:张建强(1978- ),男,山西阳泉人;运城学院讲师、马克思主义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作者:张建强

上一篇:审计失败论文范文下一篇:小学品德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