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德育论文范文

2022-05-10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初中德育论文范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德育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初中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生正处于价值观与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加强初中德育教育有利于提高中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简要分析了初中德育教育现状以及初中德育教育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提出了加强初中德育工作的对策与措施,希望能够促进初中德育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初中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第一篇:初中德育论文范文

让德育落地有声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

摘要:初中这一阶段的学生身体机能快速增长,性格和心理成熟度也在不断完善,正是学生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这就对初中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效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班主任应加强班级管理,保障相应的德育工作能够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有效提升德育的整体质量,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个人品质,加强四有青年培养。在德育不断被重视的今天,如何提升班主任的德育有效性成为重要命题。而在整个学生时代,初中阶段是学生接受德育的很重要的阶段。要提升初中班主任的德育有效性,首先应当对德育现状进行分析和了解,并分析其原因,提出合理的改善策略。

关键词:初中德育;班主任;教育策略;

在新时期的初中德育活动中,教师要高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加强创新管理,有效提升初中德育的整体质量。教育体制的改革对初中德育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学生能力和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初中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更加注重对学生性格的塑造,综合相应教学内容,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综合素养,有效促进学生的个人成长与发展。在当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类型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因而初中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其管理的主体作用,加强德育,做好德育渗透,全面加强符合社会需求人才类型的培养工作。

一、初中班主任德育的现状

(一)德育体系不够完善

当前有的学校德育体系不完善,教师很少针对德育设计教学目标,也很少会精心选择德育内容。学校一般都有对智育的评价体系和考核体系,如各个阶段的升学考试体系就比较完善,而对于德育,很难有一个确定的评价体系,或者说即使制定了评价体系,也不能很准确地评价学生道德水平的高低。除此之外,在德育中还存在教学措施单一的问题,如针对犯了错误的学生,班主任更倾向于对其进行批评教育,让学生通过写检讨或者其他处罚方式来认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一些班主任的惩罚措施包括让学生打扫卫生等,而打扫卫生属于劳动教育,属于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如果将其作为处罚措施会导致学生有劳动不光荣等错误思想。此外,也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情绪,不利于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自身道德方面的错误,不利于更好地实施德育。

(二)家长与班主任不重视德育

一些班主任和家长认为只要学生的学习成绩稳定且优秀,那么这个学生的其他方面也是优秀的,德育水平如何可以忽视。并且家长与班主任的沟通往往更加偏重于对学习成绩的探讨,多忽略德育的内容。而在班级管理中还存在一些普遍现象,如学生在学校犯了严重的错误,班主任进行批评,这个时候班主任往往会让学生把自己的家长叫到学校,而在班主任与家长面对面交谈时,谈话内容会局限于学生犯了什么错误,具体详细地描述事情本身以及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有的家长会表明自己一定会好好教育孩子。那么问题就出现了,学生在学校中犯了错误,班主任没有和家长深层次地探讨学生犯错的根本原因,如果是道德品质上的问题,这就是一个良好的德育契機,这就是班主任和家长关于德育沟通中存在的明显漏洞。其实,学习成绩和思想品德是学生综合素质中的不同方面,并且家庭的德育会给学生不一样的学习体验,且更具长期的感染性,班主任要与家长保持良好的关系,并逐渐和家长形成合力,组成统一的德育队伍,保证良好的德育效果。

二、提升初中班主任德育有效性的策略

完善德育的教学流程意味着首先初中班主任应该制定明确的德育目标,针对不同的教育目标选择相应完善的教学内容,必要的话还应开展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对课堂所学的德育知识有更深刻的体会。例如,教师可以围绕“懂得感恩”这一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运用讲故事或者观看电影片段的方式进行教学,如《放牛班的春天》,这是一部描述师生情谊的电影,教师先让学生观看,之后让学生结合电影并围绕“懂得感恩”撰写相关的心得体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或者教师也可以让学生直接在班级中表达自己看完电影的感受,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密切学生与老师的关系。其次,教师发现道德品质在班级中无法形成标准的评价体系的时候,应该以学生为主体,积极践行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尽量避免对学生的直接灌输以及简单引导。在进行德育的过程中应当避免假大空的理念讲述,以身作则,做到言行一致且正直善良,不断以自身的正能量去感染学生,让学生认识到何为品性高洁。

三、结语

品德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是重要的引导者,班主任可以通过完善德育流程,和家长进行及时、必要的联系,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针对学生所犯的错误实行适合的教学措施,同时在评价环节要注意对学生的教育不能只批评,也不能对学生所犯的错误进行不适当的处罚。在新时期的德育活动开展过程中,班主任要坚持创新理念,结合学生的发展情况,适当转换德育工作模式,以构建更加融洽和谐的班集体。班主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地参与实践活动,并在活动结束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感悟,通过完善且全面的引导,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提高德育效果。

参考文献

[1] 曹茂光,张玉凤.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J].好家长,2019(51).

[2] 尹秋云.初中班主任德育中如何有效实施激励策略[J].教育研究,2020,3(2):109-110.

[3] 杜佶真.优化班级管理,践行道德教育: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思考[J].国际教育论坛,2020,2(6):178.

[4] 江思强.创新思路,立德树人:新时代背景下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刍议[J].成长,2020(3):73.

作者:杨玉蓉

第二篇:优选德育教育方法搞好初中德育工作

摘 要:德育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初中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生正处于价值观与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加强初中德育教育有利于提高中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简要分析了初中德育教育现状以及初中德育教育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提出了加强初中德育工作的对策与措施,希望能够促进初中德育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初中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关键词:德育教育方法;初中德育工作;因素;对策

一、初中德育教育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1初中德育教育现状

当前初中德育教育与实践脱节,学校德育工作重视说教而忽视了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导致德育教育工作流于形式,不能真正起到提高中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作用。受应试教育影响,部分德育教育工作者教学观念落后,未能充分认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及其在学习教育中的作用,在德育教育过程中过分注重学生的分数,将德育教育工作的重心放在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上,学生缺乏实践机会,无法从德育教育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参与积极性不高,消极对待,影响了德育教育工作有效性。

2初中德育教育问题出现的原因分析

第一,从学校来看,一方面,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以及应试教育影响了初中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德育教育呈现政治化倾向,培养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等内容脱离学生实际生活,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与信息网络的普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而产生的各种新思想、新观念以及西方思想观念的传入冲击着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使得德育教育工作面临许多新问题。初中德育工作需不断创新德育内容以及德育方式,将网络道德教育、正确处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与外来文化等作为初中德育新内容,以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需要。

第二,从家庭来看,一方面,由于独生子女的普及使得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对孩子娇生惯养,重视对孩子物质与智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家庭德育工作,导致其自理能力较差、以自我为中心,抗挫折能力较差,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部分家长能够意识到家庭德育的重要性,但未能掌握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不够信任孩子。

第三,从社会来看,一方面,电视、报纸等大众传媒为了追求利润违背职业道德,报道不实信息,对中学生产生误导,影响其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形成。影响中学生人格的形成,影响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当前社会风气较为混乱,抽烟、喝酒、赌博等问题严重危害着中学生的身心健康,不利于中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

二、加强初中德育工作的对策与措施

1加强重视,树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

第一,学校及德育教育工作者应当注意加强重视,充分认识到德育教育在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以及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方面的重要作用,把握德育教育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与时俱进的原则,明确初中德育教育的目标,了解初中德育教育的内容,针对当前初中德育教育现状,努力克服影响初中德育教育工作的因素,加强学校、家庭与社会德育工作的和谐统一,把握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制定科学具体的德育教育方针,将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积极拓展德育教育途径,培养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积极进取的中学生。此外,学校可开展德育课教学,对中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遵纪守法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等,促进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第二,教师应当注意树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关心每一个学生,做好家访工作,加强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及时了解和掌握中学生的心理动态,尊重每一个学生,建立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做好初中德育工作。此外,在班级中总会存在道德行为规范不完全正确的问题学生,对待这些问题学生,教师应当注意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对其不良行为进行纠正,尊重他们,并教导其他学生在学生和生活的过程中尊重和帮助他们,利用情感的力量来改变他们,使所有学生都能够健康发展,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2创新德育教育体系,加强班级常规管理

第一,初中德育教育实效性较差,德育教育工作流于形式。因此,学校与德育教育工作者应当注意创新德育教育体系,提高初中德育教育效率。首先,学校及德育工作教育者应依据学生的年龄、身心特征以及德育教育实际情况确立科学合理的德育教育目标,从理想信念、道德品质以及作风素质入手,制定多层次的德育教育目标;其次,初中德育教育工作应突出认知与实践相统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特点,以学生实际生活为基础,让德育教育回归生活,引导中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体验生命的意义,解决德育教育流于表面的问题;最后,学校应建立健全德育工作机制,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增强初中德育教育有效性。

第二,班级是中学生学习与成长的重要基地,班级环境是影响中学生精神面貌与思想道德的重要因素。因此,初中班主任应加强班级常规建设,为中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向上、有组织、有纪律的班级环境。首先,在重视学科教育的同时,初中班主任应加强对中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加强班级常规管理,培养中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以及学习习惯;其次,班主任要重视初中德育工作,依据道德职业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以自身的行为来引导学生,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最后,班主任应明确德育教育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应当从点滴做好,教育学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提高中学生的道德素养。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工作,积极开展德育活动

第一,在学科教育中渗透教育工作不仅可以促进学科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有机融合,而且有利于提高德育教育工作的效率。因此,学校与德育教育工作者应当注意联系教材内容以及学科特点,将德育教育工作渗透于学科教学中。例如在初中历史学科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我国古代领先于世界的四大发明来增强中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可以结合工业革命为资本主义国家带来的飞速发展培养中学生的科学精神;可以结合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屈辱历史与康有为、孙中山等人的救国之举激发中学生的报国之志。

第二,学校与德育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开展德育活动的方式对中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提高中学生的思想觉悟,在活动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促使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例如,学校每周一举办的升旗仪式、唱国歌活动以及在国旗下的讲话可以增强中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中学生的爱国之情;教师可以借教师节、母亲节、三八妇女节、感恩节等节日举办相关活动,如“给母亲的一份信”或举办歌颂教师、歌颂母亲的诗歌比赛等,对中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教师也可以借清明节组织扫墓活动,借国庆节、建军节等机会播放历史影视资料或举办班会,对中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促使中学生体会先辈们的精神,提高其思想道德修养。

德育教育是新课改条件下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与要求,但我国当前初中德育教育现状不容乐观,且存在许多影响德育教育工作的因素,影响德育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学校及德育教育工作者应当注意加强重视,树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创新德育教育体系,加强班级常规管理,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工作,积极开展德育活动,提高初中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王志其;优选德育教育方法搞好初中德育工作[J];成功(教育);2013年01期

[2] 姚进;浅谈初中德育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课程(下);2012年12期

作者简介:

曾青霞,女,(1973.5-),湖北省通城县,学历硕士,职称中学语文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

(作者單位:深圳市罗湖区罗湖高级中学滨河初中部)

作者:曾青霞

第三篇:农村初中隐性德育课程研究

一、 农村初中德育课程的现状

根据笔者的调查,农村初中的德育实施途径一般有三种:由专任的思想品德教师上课讲授思想品德内容;由文化课教师在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由学校行政人员、班主任等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从理论上讲,这三类属于“知识性的德育课程、学科教学中的德育课程、活动性的德育课程”[1]。这些德育实施的途径、方式都指向一种德育课程,即“显性德育课程”。这也是目前初中首要推行的德育课程。

(一) 传统显性德育课程的不足

传统显性德育课程在实践中暴露出一些问题,形成了当下初中学校德育工作的普遍困境。具体有:在教育内容上,过于直白和彰显,存在着教育信息的片面性、表面性和急功近利性;在教育方法上,主客体颠倒,有明显的形式化;在教育过程中,漠视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差异,无法真正将教育要求转化为学生的信念和行为品质,反而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2]最突出的问题有两个。一是显性德育课程内容单一与学生需要的德育实践内容宽泛之间的矛盾。笔者所在的学校设置了思想品德课,有固定教材,由专任老师授课,但仍无法满足学生在生活中对德育的实践需求。二是德育课程实施方式灌输性与学生的德育主体生成性之间的矛盾。德育的主体为学生本人,而不是教师,仅把德育作为知识性传授既违背了德育的特征与规律,也起不到应有的德育效果,严重的还会引发学生的反感情绪,甚至使学生产生“道德虚无主义”与“道德虚假主义”,形成言与行脱离的多重人格。

(二) 对传统德育课程的反思与革新

有学者对传统德育课程作了反思:“德育领域宽泛而复杂,不能限制在一套固定的课程里讲授,也不能像讲授知识那样直接影响人的思想行为。所以,显性德育的影响即或是最好的,总是存在数量上相对比较小,在影响上比较轻微。”[3]我们把这样的讲授性的德育方式称为“说教”。当前,大多农村初中还是沿袭这套“说教”方式,德育成为了机械、冰冷的知识传输,德育与学生的生活化实践相脱节,非但得不到学生的热情反响,更有甚者,会扼制学生原有的道德天性,使之成为道德知识的“囚奴”。

许多农村初中德育教师进行了多种德育实践探索。黄世新等人在初中德育课题成果中,提出了新的德育课程观:“德育课程不再是一套外在于师生的强制性的价值规范体系,也不再是一种老师向学生灌输这些价值的过程,而是师生在教育情境中不断变革、创造内容,融入自己的生活世界,在逐渐创生的具有丰富不确定性的氛围中,共同对话、体验、理解和实践,不断建构新的道德意义,实现德性共同成长的过程。”[4]这种德育观简言之,就是传统以显性德育为主宰学校德育的理念已经制约了德育的实效性,可引入隐性德育,提高德育实效性。

二、 农村隐性德育课程的挖掘

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杰克逊的著作《课堂生活》就首次提出“隐性课程”。杰克逊认为:学生从学校不仅学到了文化知识,也获得态度、动机、价值与心理的成长,这种“非正式的文化传递”即是隐性课程。初中生正处在自我意识苏醒与个性特征的表现期,一些计划式的德育难以完全满足学生对知、情、意的渴望,德育“显性课程”的情感功能往往得不到学生的共鸣,缺失情感教育,德育就成了空壳的“说教”。德育“隐性课程”是对德育“显性课程”的有效补充,“良好的隐性德育课程是一种符合人思想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形成与教育的方式,它的影响虽不是立竿见影的,这种无意识作用发生可以避免显性课程可能导致的逆反心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5]。

笔者所在的马金中学,位于开化县包山脚下,是包山书院的原址。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朱熹作诗《听雨轩诗》:“试问池塘春草梦,何如风雨对床诗?三薰三沫事斯语,难弟难兄此一时。”这听雨轩便是包山书院的前身。这里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彰显书院丰富的人文气息,具备了“德育隐性课程”开发的条件。

(一) 学校物质形态的德育课程

学校物质形态主要是指学校校园建筑、班级教室的布置等。以我校为例,学校整体建筑布局合理,由东北向西南转弯成镜像的“7”字形,依次为运动场、主教学楼、食堂、宿舍,建筑精致,尤其是主教学楼通过三座连心桥,将行政楼、A教学楼、B教学楼、综合楼和报告厅联为一体,形成一个巨大的“心”字,凸显出全体师生同心协力、共展宏图的愿望和信心。学校还设置了塑胶跑道、足球场、蓝球场、乒乓球场……催促师生们锻炼身体,并积极响应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阳光体育与祖国同行”的号召,增强师生体质,锤炼意志,培养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学校始终坚持实施极具特色的大型课间和课外活动。园林工人把我们的校园打扮得很漂亮,绿地上插着“红花喜人,手下留情”“放飞绿色希望、营造绿色学校、争做环保使者”“爱护树木花草、体现高尚情操”等警示牌,用优美的语言进行德育熏染,使学生在无意识层面自觉提高政治素养和道德判断能力。明净宽敞的大食堂,干净整齐的餐桌,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诚恳的服务态度、乐于奉献的敬业精神使学生受到全方位、立体式熏染,使其在无意中自觉遵守餐饮纪律。三幢教师用房和学生公寓“川”字排开与食堂相得益彰。公寓后面一块空地,被开发为校本基地“桂花林”,充实了校园文化。学校积极提倡学生自行设计学生公寓,适当布置寝室,这不仅有美化之功,而且对学生的道德情操也能起到感染作用。

(二) 学校制度形态的德育课程

学校制度形态主要指由学校的一些常规及特色的管理制度形成的制度文化。我校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如今在管理制度上已成系统。学校各项制度内容明确,负责到位,形成了健全、高效的制度文化。学校坚持“以人为本”,推行“分层管理,制度管理”的学校管理模式,走“文化育人,精神引领,差异竞争,特色发展”的学校管理模式,并挖掘了“包山文化”,提升校园品位,形成了“三抓手”管理体制:以“弟子规”为抓手的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改革;以“讲学稿”为抓手的课堂教学改革;以“健康活动”为抓手的教师素质提升工程。这些健全了学校的常规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制度文化。此外,如教师每学期的“自我专业发展与评价”的规划制度、翔实的班级考核制度,都给学生的德育工作提供了“隐性教育”的平台。

(三) 学校精神形态的德育课程

学校精神形态主要是指校风、班风、领导方式、人际关系和教师言行。一所好的学校,不仅表现在精美的校园建设,更在于校园内在的精神文化,让每个师生都能从校园精神中受到熏陶。我校注重在细节中传播校园文化,走近校门,那“求真、求善、求美、求新”的校训,正是马中人共同奋斗的目标;“心”字大楼前左右各有一排宣传窗,“教师风采”尽展教师风貌;安全教育手抄报,时刻提醒着师生注意安全;“三项竞赛”表,每天记录,每周评比,次周一晨会通报,挂牌表彰,犹如一面明镜,照亮学生心田,帮助学生自觉遵守校规校纪,促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

三、 提高农村初中隐性德育课程的实效性

隐性德育课程之所以有巨大功效,其本质在于体现“隐蔽德育意图”。德育与美育一样,其根本特征是“无功利的功利性”。“隐蔽德育意图”更符合德育自身的规律。德育工作者在充分理解德育内涵的基础上,在工作中尽可能不暴露自己的目的,改变当前学生总是以被动、应付的态度去接受德育的状况,淡化他们“受教育者”角色的意识,在充分自主意识的支配下,自觉自愿或在不觉中接受德育的内容,实现学校德育的终极目的。[6]隐性德育课程的另一大优越性体现在它的“生活化”中,它能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即日本岩桥文岩所认为的“隐性课程是学生生活经验的全部结构”。其基本的心理机制为:依据前理解的意义重构,受教育者在与周围景观反复的“对话”中,在一定的环境知觉基础上进行解读,也就是受教育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文化背景、心理趋势和思想,把握景观中蕴涵的各种文化信息,在解读中理解过去、现在的各种文化信息,获得新的生活经验,进而产生意义重构。[7]学生面对日常的教室布置、学校宣传栏等,自我生活化的理解意识会得以激发,获得“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效果。因此,我们只有回归德育自身的规律及德育主体自身的特征,德育的实效性才能得到保证。

总之,面对当下农村初中德育的困境,我们要在发挥显性德育课程的同时,积极发掘隐性德育课程,进而提高农村初中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付志平,刘尚毅. 隐性德育课程初探[J].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5).

[2] 成旭梅. 隐性德育实践策略[J]. 班主任之友,2009(11).

[3] 周岳. 隐性德育浅谈[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4] 黄世新,等. 初中德育课程的建构与实施[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9).

[5] 梁伟. 重视隐性课程,提高德育实效性[J].湖南教育,2004(16).

[6] 张育琳. 德育课程的反思及隐性德育课程的深度开发[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8).

[7] 张海燕,张喜梅. 隐性课程发挥德育功效的心理分析[J]. 中国成人教育,2009(3).

作者:方祖洪

上一篇:乡村旅游论文范文下一篇:招贴设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