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艺术论文范文

2022-05-09

第一篇:德育艺术论文范文

高校艺术教育的德育功效

高校艺术教育和德育存在着终极目标的一致性、教育内容的借鉴性、教育形式的转移性等关系,因此,要注意与时俱进,用鲜活的艺术教育的形式渗透到德育过程中,要注重德育教师艺术素养的培养,提高德育教学有效性;注重开展艺术教育活动,形成多样化的德育形式;注意艺术文化环境营造,优化德育环 境。

从教育与学科的角度来讲,高校艺术教育和德育分属于两种不同的性质,都以独立的姿态存在着。艺术教育以其时代性、娱乐性和趣味性以及活泼轻松的教学形式和途径深受学生追捧,其主要功能是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对事情、事物美感的感受,为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起辅助作用。而德育是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是一种生命教育、人格教育,其主要功能是培养符合国家和社会普遍道德观,并适应社会,被社会所认可的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观念的社会人。但是,如果从人的素质这个角度出发,二者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所具有的优缺点却能够互补并有机结合。如德育的教学形式相对比较枯燥、单一、死板生硬,教育过程中存在的说服力不足往往引不起学生的共鸣。将艺术教育的形式嫁接、渗透德育的内容,以隐性课程、课程整合的方式表现出来,将能够发挥彼此的优势,在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拓宽德育渠道、增强德育实效性、优化德育环境等方面将起重要作用。

高校艺术教育与德育的交织关系

美国学者雷德尔和杰苏普曾指出,自柏拉图以来到现在,艺术与道德的关系问题始终在艺术家、批评家中是最有生命力的命题之一。艺术教育与德育在基本内涵、特点、形式方面有着质的区别,但两者又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

1.教育终极目标的一致性

艺术教育的形式的美的教育,主要以教育学生认识美、欣赏美和体验美为主要内容,其目的在于培养具有艺术修养与气质,具有高尚思想道德情操的人。而德育主要包括培养学生道德认知、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训练学生的道德行为,直接目标即是打造学生的心灵美,内化学生的道德操守和道德行为。艺术教育和德育两者的教育目的都关系到人的精神面貌和道德风尚,都把启迪人的情感,塑造美的心灵为价值取向,两者在教育的过程中是逐渐由双轨到并轨的过程,在教育目标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2.教育内容的借鉴性

战国时期著名的孔子传人公孙尼子在《乐记》中写道:“乐者,所以象德也”。其大致的意思即是,音乐是道德的升华,是道德高尚的表现。这就说明,艺术教育绝不仅仅是单纯的技术教育,它与人的道德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息息相关。艺术教育和德育是始终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艺术教育通过生态形象的形式来感染人、启迪人,在促进人的思想道德修养的提升方面具有传统理论道德灌输不可比拟的优势。

3.教育形式的转移性

德育受有关规制的约束,在教育的形式上,有时难以摆脱固有的束缚。但人是自觉的主体,尤其是对于高校大学生活泼、活跃、个性等特点及他们深受当前社会各种诸如网络、手机、电视等新媒体影响的前提下,仅仅依靠理论说教是无法让人信服和主动接受的。而艺术教育的形式是多样的,方式是生动的,途径是丰富多彩的,它可以使受众在接受道德过程中化传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由强制的灌输为积极的内化,可以说是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实现的,这疑是最理想的教育方式和结果。

高校艺术教育的德育功效

在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和有效性,增强大学生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兴趣,就要注意与时俱进,用鲜活的艺术教育的形式渗透到德育过程中。

1.德育内涵—拓展丰富

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原则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而高等学校的任务除了培养具有一定专业能力、职业能力的人才之外,还担负着这样的德育重任。但由于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如他们精力充沛、单纯活泼、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接受新事物快,但由于他们缺乏社会经验,在不良的负面社会影响袭来时,往往难辨真伪、善恶、美丑,尤其是当受到负责文化影响时,往往容易把持不住。因此,要把德育的内涵不断进行拓展丰富,擅长用科学的、积极向上的、审美的艺术教育介入,借助新颖、时尚的艺术形式,通过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实现艺术的德育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教育者要将优秀的文化、美好的作品以合理、吸引人的方式推介给大学生,用高尚的美德感染他们,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德育形式—多样创新

美国教育学者布卢姆(B.Bloom)在《教育学的无知》(1972)一书中曾说,“隐性课程对于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强有力的持续影响”,“隐性课程能很好地达到某些教学目标,并比显性课程的明确目标能保持得更久”。艺术教育是高校德育的一种重要的隐性课程之一。它以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态度和价值观为主要目标,迎合了现代大学喜欢独立思考、自我意识强的心理,是一种集知识性、思想性、艺术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教育方式。而且艺术教育以其灵活性、多样性和无限可创新性的形式供大学生选择,如音乐、美术、舞蹈、文学、绘画、建筑、电影、电视等等,大部分都是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能够调动起大学生的积极性,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

3.德育途径—广泛拓宽

艺术教育在德育序列中的作用随着近年来的重视越来越普遍。部分高校开展了形式多样、途径广泛的艺术教育德育活动,如有的高校成立了大学生艺术团、大学生合唱团、大学生舞蹈队等大学生艺术团体,校园内经常开展文艺演出活动、书画作品展、歌手大赛、文化艺术节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始终将积极向上、道德规范贯穿其中,在无形中都转化为相应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艺术教育的这种情感教育和美的熏陶,是道德说教所无法取代的,它不仅能让大学生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和情感的激发,而且能够帮助他们在人格、品质上有进一步地提升。

艺术教育德育功效的现实途径

艺术教育要真正地发挥其德育功效,不仅仅在于正视其固有的内涵和外延,而且要在现实中切实地去研究相关的体系建构和操作规程,以保障艺术教育不是停在空中楼阁,而是脚踏实地地融入到德育的全过程。

1.注重德育教师艺术素养的培养,提高德育教学有效性

思想道德教育在高校中主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形式出现,其是主渠道和主阵地,但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简单地以传授-接受的形式存在,更不是一味地政治说教和枯燥讲解,因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项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课程,要将它变成培养学生求真、求善、爱美和有高尚道德情操的艺术殿堂。正如马克思所讲的,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因此,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学术能力,还要有较好的审美情趣和对美的正确理解,要将艺术的教育形式和内容贯穿于德育课堂,要用艺术的语言、艺术的形象作为手段、方式、途径,凭借教学美、教师美为学生营造美的课堂,为他们创造美的环境,从而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住,形成双向交流,互相内化的氛围。

2.注重开展艺术教育活动,形成多样化的德育形式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大力建设校园文化,广泛深入开展理论学习、学术科技、文化体育等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活动,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各高校要注意整合校园内和校园外的多种资源和多种渠道,组织开展大学生乐于参加、喜于展现的多样性艺术教育活动。如可在高校内设置一些诸如音乐、美丽、书法、戏曲、影视等方面的选修课程,每年定期举行大学生文化艺术节,邀请有关文人、学者、创作者开展艺术讲座,组织学生到校外开展艺术下乡、到街道等活动,从而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内涵,提高他们的艺术想像力和创造力,以帮助他们消解不良情绪,保障其心理健康发展,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3.注意艺术文化环境营造,优化德育环境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同学们的视野具有深远意义。高校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艺术文化环境如雕塑、校史馆、展览馆等硬件设施对学生进行熏陶,另一方面,要通过在教学楼、实训实验室、学生公寓、操场、食堂等学生公共场所建立德育艺术长廊、书画摄影巡展,格言警句牌等,赋予校园景观以艺术气息,增强大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并在长期的过程中实现对大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德育功效。

(作者单位: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简介:秦烽慧(1982 -),女,江苏如皋人,职称:讲师,主要从事环境艺术方面的教学与研究,邮编:226010

作者:秦烽慧

第二篇:现代班级德育管理的艺术创新

摘要:班级德育管理的艺术一直是大家探讨的热门话题,这份育人的崇高事业,如何变得重要而不沉重?如何让班主任们变得更加快乐?如何让学校德育管理变得更加高效双赢?该文从班级德育管理中的常见案例谈起,阐述了创新现代班级德育管理艺术是提高管理实效的当务之急,学会“偷懒”是现代班级管理的一门艺术的观点,积极探索学生自我管理、班集体建设和家校联系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班级德育管理;艺术创新;偷懒

班级是学校德育活动的基本单位,也是学校德育管理的基层组织,现代学校德育管理以班级德育管理为依托,秉承民主性、开放性、科学性等现代德育管理的特点,促进受教育者德性全面、完整地发展。但事实远没有我们期待的那么好。班级德育管理付出多收效少的现象普遍存在,并严重影响学校德育工作的成效。究其原因,就小学而言,有班级德育管理的直接实施者的年龄问题、个人素养问题,更有管理理念和方法问题。

传统理念中,班级德育管理的主体,即班主任,应该是“三勤”老师:嘴勤,利用一切机会,用生动的故事,苦口婆心的坚持,来教育学生;腿勤,无论何时,只要是空闲,多跑教室,多跑家,多做沟通,多了解;眼勤,看住学生,紧盯学生,以免让学生发生安全事故。

诚然,爱岗敬业的老师值得尊重,而事半功倍的管理更值得推崇。众所周知,人类因想着“偷懒”而进步,如果大家只会勤勤恳恳,那么,如今的我们也许还只能用双腿做交通工具,看不到更多更精彩的世界。笔者认为,创新现代班级德育管理艺术是提高管理实效的当务之急,学会“偷懒”是现代班级管理的一门艺术,它将给大家带来全新的工作体验。

一、“偷懒”从HOLD住开始

Hold住,这一词来自于网络,表示把持住,掌控住之意,时下十分流行。表面上看起来,传统沿袭的德育工作,与红极一时的流行词似乎没有关系,但是,仔细静想,这其间却值得引发思考和探究。

1.HOLD住你的情绪。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新任班主任,在铃声响时踏进教室,可学生们却乱成一锅粥,还真做到了“老师在和不在一个样”——一样的混乱。班主任气急败坏,扯着嗓子,用力拍着桌子,大声叫道:“静下来!不许讲话!”小部分学生听到了,停止了混乱,可后排的孩子们并未感知到这股“冲击波”,仍然在高谈阔论,刚安静下来的学生,看到了这样的情形,也开始肆无忌惮起来,混乱状况依旧。班主任只能再增加讲话和拍桌子的力度,吼叫着,才得来一刻安静。长久以往,班级孩子们的常规并未得到改善,班主任的嗓门却越来越高,一些小干部们开始学会了拍桌子,讲台边的教鞭被“管理者”一次又一次的拍打,最终,断了……

刚接班的班主任,往往相信“一烙铁烫平”的理念,认为不凶一点,声音不大一点,孩子们就无法信服于自己,今后的工作就很难开展,当然,开学后的一周的确是很重要,这样的“首因效应”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第一印象,对整个班级的长久管理是起到关键性作用的。但是,大家要知道,威信不代表大嗓门,在混乱的场面中,教师的突然出现,却一言不发,学生的第一反应就是奇怪,进而猜测,本来吸引他们的话题,进而转换为揣度此刻老师在想什么,即将会说什么,自然而然的,转移了兴趣之后就慢慢停止了吵闹,这也就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了。在平日的班级教育中,教师也是如此,要多多轻声说话,除了能保护自己的嗓子,远离咽喉疾病之外, 老师轻声说话还有以下好处:①孩子浮躁时,老师声音太大反而让孩子们更加浮躁,这时老师声音小,能以静治动。②孩子喜欢模仿,当老师用很轻的声音说话,孩子也会用很轻的声音表达。③轻声说话,让孩子在这种氛围里受到感染,就如同进了图书室,孩子们自然不会大声喧闹。所以,“hold住”你的情绪,你就能“hold住”混乱场面。

2.HOLD住你的手脚。班主任,往往是极为辛苦的一个教师群体,早晨踏着晨曦来到学校,管理着学生的早自习,除了上好自己的课之外,还担心着孩子们上其他老师课时候的常规情况,课间又要管理学生安全有意义地活动,还要组织学生整理课桌,清理垃圾,放学后,万籁俱寂,仍然要到自己班级去看看,做些查漏补缺的工作,一天下来,疲惫不堪。学生呢?似乎越来越不懂事,如若自己累病了,那班级就乱作一团,毫无秩序,当别的老师对自己说:“这个班级真是离了你不行啊!”时,你一面饱尝着被需要感,一面忍着病痛再次踏入班级,再次担负起“管理者”的角色。

曾经有位低年级的班主任跟我抱怨:“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了!我看他们不会扫地,于是就帮着他们扫,一次又一次,总以为他们会学会的,可是那天课间检查卫生,我们班因为有纸屑所以被扣分了,在晨会课上,一起讨论扣分原因的时候,有学生竟然说因为我去开会没有扫地,所以才扣分的!我真是哭笑不得!”哎!“含辛茹苦”的班主任们,其实,在大家身体力行“保班级一方平安”的同时,也抹杀了太多学生的自主管理积极性和能力,班级的主人是学生而不是老师,我们这样的越俎代庖,辛苦了自己,禁锢了学生。

对于班级,我们要放手让学生去管理,这跟父母不能溺爱孩子事事包办是一个道理,当然,放手管理,不等同于放任管理,我们要给予学生地位、角色、活动和建议。班级即为一个舞台,我们需要做的,是提供他们所需的道具,灯光的补给,让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一场酣畅淋漓的演出之后,再给予真诚的掌声和精辟的建议。

设定小岗位,实行岗位负责制,能培养孩子们的责任意识,岗位设定要小,要细,一定要责任到人,不然就会出现“旁观者效应”,也就是个体帮助别人的利他行为,会随着旁观者的增多而大大减少,这种效应极易形成“集体性的坐视不管”和“集体冷漠”的局面。比如,老师把本子放在讲台上,然后对着班级的同学说:“待会把本子发一下。”结果是下了课没有人去发本子,胆子大一点的拿了自己的本子就走了,因为大家都不认为老师这句话是对自己说的,也就没有需要承担的责任。我们常常会在班级里批评学生:“你们根本就没有把教室当成自己的家,地上有纸也不会捡起来!还是老师去捡的!难道班级是老师一个人的吗?”其实学生的心理状态则是:要么下课时间贪玩,根本没有看见那些纸屑,要么看见了觉得不是自己扔的,也就视而不见。因為没有承担,所以没有关注。但如果把每一块的地方都包干到人,那他们也就成为了此块地面的负责人,当承担这份责任的时候,他们就会自主地去关注,这比老师批评要有用的多。因此,班级的事情,老师们不要处处插手,“hold住”你们的手脚,也就“hold住”了班级管理

二、“偷懒”以适切为基准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集体是活生生的社会有机体,它所以是一个有机体,就因它哪里有机构、有权能、有责任、有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依赖。如果这样的因素一点都没有的话,也就没有集体了,所有的只是随随便便的一个人群罢了。”现代班级德育管理应充分发挥学生、家长的主体性,最大限度地使其成为德育活动中的参与者和自我管理者,这是现代班级德育管理的基本任务与内容。

1.适切的电话联系。网络上曾经流行过一个小段子,说读书时代最可怕的话就是“我要打电话给你家长!”,虽然是一个笑话,但也是我们班主任工作的某些折射。很多班主任,都把“打电话给家长”当成是自己的法宝,一个能制服学生,能让学生感到害怕的法宝,上课讲话,打电话;作业拖拉,打电话;下课调皮,打电话;午饭捣乱,打电话……忙碌的班主任们,赶着打各式各样的电话,积极地做着家校联系与沟通,一一细数着孩子们在校的零零总总,生怕忘记了什么,家长们无论在上班还是下班,都接收着孩子的种种“罪行”,心情郁闷,进而发泄,进而麻木……面对没有起色的“顽固学生”,班主任们不禁恼火,抱怨家长连自己的小孩子都管不好,怎么能胜任父母的角色!殊不知,在反复接到“投诉电话”之后的家长,也在挂掉电话的那一刻深深叹息:“老师怎么连自己的学生都教不好,什么事情都要我们来管,那要老师又干嘛?”原本想要通过家校合力,事半功倍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如今却变成了互相埋怨,事倍功半。

的确,与家长联系沟通,能够了解学生更多的情况是极为必要的,但是,如果把打电话告状作为班主任工作的依托,那就有些本末倒置了。频繁的电话,无论给学生还是给家长都会带来心理学中的“超限效应”, 也就是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与家长沟通要适当:首先是频率要适当,过度频繁,必然物极必反。第二是时间要适当。家长也是工作者,在他们上班的时候,最好不要选择打电话,这也是一种礼貌。第三是内容要适当。不要总把联系家长等同于告状,这会引起家长对电话的烦躁感,学校中,就曾出现把班主任的手机号码设成黑名单的情况,这都是谈话内容惹得祸,当家长接到老师表扬孩子的电话时,他又是多么开心呢!换位思考一下,就很能理解此话,所以,适切的电话,就能使家校联系成效最优化。

2.适切的权力下放。在多年的学校管理中,笔者发现了这样一种现象:班主任整天事必躬亲、忙忙碌碌的,学生干部往往缩手缩脚,管理能力较弱,班集体的凝聚力也不强。因此,下放班級管理的权限,让班中“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成了班级管理的必须。

班主任,理所当然是班级德育管理者队伍中的首席,而介入这支队伍的不仅有学科教师,还有家庭的教育力量、社会的教育力量,更有受教育者本身,他们是自我教育者,也是自我教育管理者。为此,我们应该把班集体建设的权力和责任交给学生。

不管是年轻的还是年长的班主任,都会把诸如早读、值日、作业收发等工作交给班中表现好或学习好的学生去管理,并配以一定的评比、记录等制度。多年实行下来往往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管理效果好的班干部群众关系日渐恶化,有些家长甚至会和老师提出不要担当班级干部的要求,因为这些班干部在班中很孤独。

细细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这种班级管理的权力下放只涉及一小部分学生,大部分学生还是被管理者,也就是你班主任找了一个你的替身去管理。因此,只有让全体学生都能成为真正的班级日常工作的管理者,都拥有班级工作的知情权、决策权、评价权,才能使班级德育管理真正井然有序、卓有成效。

马卡连柯在总结自己教育经验时,说:“我从十七岁就当教师,我曾长时间地想过:最好先把一个学生管好、教育好,然后再教育第二个、第三个……第十个,当所有的学生都教育好了的时候,那就会有一个良好的班集体了。可是,后来我得到了一个结论:要采取这样的方式——使每个学生都不得不参加共同的活动,这样一来,我们就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加强了集体,以后,集体自身就能成为很大的教育力量。”

总之,创新班级德育管理让我们从学会偷懒开始。

参考文献:

[1]班华.现代德育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作者:张惠芳

第三篇:浅析现代班级德育管理的艺术创新

摘 要:德育是学校管理的重点,正确的教育方法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对未来的发展起到正面作用。当今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与时代同步,学生也越来越个性,给班级德育管理带来了难题。班级德育管理一直是社会和家长关注的重点,班主任如何管理使德育更有成效,是现在教育要解决的问题。管理是一门艺术,基于此,提出德育的艺术管理手法,希望能在具体实行中发挥作用,实现学校和学生的双赢。

关键词:班级德育管理;艺术创新;策略

如果说学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那么班级就是育人的摇篮,学生的一切学习活动都在班级完成。所以在班级管理中,德育管理是重点,正确的德育指导可以使学生从小养成正面的思想情绪、处世态度,反之,则有可能养成一些不良习惯,阻碍以后的发展。所以,教师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但目前大多数的教育工作者在面对学生的时候都束手无策,难以找到有效的方法对他们进行教育。管理是一门艺术,教师对德育管理进行适当的艺术创新,也会取得不错的管理效果。

一、当前德育管理的弊端

(一)强制管理

在传统的德育教育管理中,班主任就是权威的象征,学生对班主任的每个指令都言听计从。这样的班集体从外在表象看是一个有组织、有纪律的班级,符合学校管理制度下的整体要求。但是我们从实际的角度出发去思考,发现这样的德育管理模式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任何事情都按照班主任的指示去执行,变成了教育模式下的提线木偶。同时,在平时繁忙的学习中,学生时刻处于警戒状态,这严重不利于学生正常心理的养成。强制管理是学校德育管理中最常见的管理手法,也是传统教育弊端的真实写照。

(二)柔和管理

与强制管理相对应的,班主任也会采取相对柔和的德育管理

手法,放手让学生去做。这样的管理手法,使学生有了一定的发展空间,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履行学校德育管理的要求,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在这样的德育管理模式下,学生与班主任之间的关系也相对融洽。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不能通过部分去衡量整体的效果,这种德育管理模式从总体上来说还存在一定的缺陷。最初实行的时候,效果还算理想,但时间一长,班主任的“放手”行为便会使学生对自身逐渐“放任”,在班主任管理放松之后,无法时刻提醒自己严格遵守德育管理制度,导致学校德育管理的成效极差。

(三)折中管理

德育的折中管理就是将严格的管理和适当的情感教育结合在一起,强制管理中有情感教育,柔和管理中又不乏细微的严格对待,这样的德育管理模式综合了前两种模式的优点,严格要求学生的德育规范,取得了较好的管理成果。但是,在实际的德育管理中,能真正掌握好尺度实行折衷管理的教师只在少数。

二、现代班级德育管理艺术创新的策略

传统的德育管理理念中,班主任时刻将与管理相关的内容放在嘴边,对学生进行灌输指导,这样的方式极容易使学生厌烦,在叛逆心理的驱使下,做出违反德育管理的事情。当下是创新型社会,所以班主任有必要进行德育管理的艺术创新。班主任可以尝试通过适度的“偷懒”达到管理目的。

(一)“偷懒”从控制开始

1.控制情绪

在学校德育中,常常会出现这样场景:班主任已经在上课铃响之后来到了讲台前,但是下面的学生依然我行我素,没有将注意力集中在班主任身上,这个时候大部分的班主任都会愤怒地喊道:“安静一下,上课了!”但这样只能让前排的学生安静下来,对于后面的学生没有太大影响,他们依然没有投入到课程之中。这就使班主任更加愤怒,导致情绪变得恶化。长此以往,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达不到教育效果,班主任的自身也受到了伤害。班主任一般认为对待学生就要严厉,而表达严厉最好的方法就是大声喊,其实这样的方式对于学生来说一点都不适用。所以,在班级德育中,常常出现班主任在讲台上面喊到嗓子哑,底下的学生还是乱成一锅粥。面对这样的情况,班主任要学会控制情绪。试想,如果此时班主任突然不出声,学生就会慢慢静下来,思考老师的行为意义,揣摩老师此时的心理,接下来会说什么、做什么,这样,其他再有趣的事情也无法使学生转移注意力了。在平时的班级教育中,班主任也可以用同样的方式,不要大喊大叫,通过小声说话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班主任在讲台上小声说话,后面吵闹的学生就会因为好奇心而想知道老师在说什么,这时再进行课程的讲解,效果要比大喊大叫下的课程教育成果好得多。

2.控制手脚

班主任是在所有教师中较为辛苦的一个群体,因为现在的孩子在父母的溺爱下长大,没有自理意识,班主任除了负责学生的课程教学之外,还要负责班级卫生等细节部分。要知道学生的造垃圾能力是极其强大的,班主任要不停地清洁整理,所以这在无形当中增加了班主任的工作量,造成身心的疲惫。

在这方面的管理中,班主任要放手让学生去做,这里的放手不是放任,而是有序地对学生进行分配以及岗位的设定。岗位设定的时候要针对每个学生进行具体事项的安排,避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现象发生。对每一个人都分配负责的事项,在班主任下达了相应的任务命令时,就会有学生自动执行,这样可以使班级德育管理更有效果,也培养了学生分工合作的集体意识。

(二)“偷懒”要适度

1.适度的电话联系

在学校学习中,学生最怕的也许就是班主任给家长打电话了,犯错、上课精神不集中、作业完成质量不好、下课玩耍等事情都是班主任打电话的理由。特别是在面对极其不听话的学生时,老师就会向家长抱怨孩子如何顽劣、难以调教,但是班主任似乎没有察觉到在自己向家长反映学生情况的同时,也会引起家长的反感。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是希望对其进行培育,但是老师的反复投诉,使得家长对学校失去了信心。班主任与家长之间互相联系,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是好事,但是如果电话的内容以批评学生在学校的不良行为为主的话,就失去了交谈的意义,同时给学生以及家长都造成了影响。所以,班主任要适度地与家长电话联系,不要太过频,以免引起反效果,另外时间的掌握也很重要,这个就要班主任自己掌握了。

2.适度地给予学生权利

在班级德育教育管理中,班主任会把相关工作交给学习好的

学生去管理。这也是传统的班级管理理念,多年来在我国的各阶段教学中一直沿用。但是我们发现,负责这些工作的好学生在班级里往往是不被大家喜欢的,久而久之,与其他学生的关系恶化,对班级的管理和学生的学习都起了反作用。针对这样的情况,班主任可以适当地将权利分配给学习成绩稍差但是其他方面有优势的学生,使权利的分配不只是集中在那一小部分,将权力适当下放,利于整体德育管理的把握。

管理是一门艺术,对于学生的德育管理需要用创新的手法达到管理效果。班主任要科学、客观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意识,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惠芳.现代班级德育管理的艺术创新[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09).

[2]林雪丹.创新班级管理,打造班级的特色和品牌[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4(Z1).

[3]邹帅武.如何搞好班级德育管理[J].考试周刊,2011(02).

编辑 薛直艳

作者:张献礼 张文波

上一篇:职业权益论文范文下一篇:屯堡文化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