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德育论文范文

2022-05-10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本科德育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高校德育工作对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有重要作用。完善学生德育的评价体系,找出适合江西高校的德育考评实施办法。学生通过记录每学年的德育答辩评议表,对大学每学年的生活学习进行总结,并在本科毕业生中实施“学业+德育双答辩”,确保向社会输送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

第一篇:本科德育论文范文

首都师范大学2019年本科新增小学教育(德育师范)专业方向

落实立德树人,推动小学德育师资职前专业化培养

落实立德树人,做好学校德育工作的关键在教师。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首都师范大学在师范教育方面积极推进立德树人,2019年本科招生将面向北京市生源,新增小学教育(德育师范)专业方向,拟招生20人,由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接收培养,这届学生将成为中国首批德育专业、科班出身的小学德育教师。

小学阶段的德育工作涵盖多个方面,包括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少先队组织建设与活动(课)开展、班级管理、主题性德育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心理疏导、家校沟通合作等。这些德育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迫切需要培养一支具备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德育教师队伍。首都师范大学领先全国,经过实际调查和严密论证,从2019年开始,致力于推进本科层次的小学德育师资职前专业化培养。

小学教育(德育师范)专业方向培养计划

本专业方向立足首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传承百年师范精神,面向未来,培养师德优秀、理想信念坚定,能以儿童为本,素养综合、终身学习,具有卓越小学教师和未来教育家潜质的小学德育人20小学教育(德育师范)专业方向课程将涉及伦理学基础、政治学概论、法学概论、人类社会与文明、自然科学发展史、教育社会学、儿童学、多视角的生命理解、学校组织与管理、德育原理、国际德育发展专题、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儿童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理论与实践、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与实施、特殊教育理论与实务、教育经典选读、中国文化经典选读等必修课程,以及经典影视作品与道德生活、人际沟通、儿童美感陶养、舞蹈、钢琴、书法、科学、家庭教育等选修课程。此外,师范生还将参与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践、少先队活动(课)实践、教育教学实习,科研指导课程等。

办学实力:初等教育学院是北京市小学教师的摇篮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是以“小学教师教育”为特色的二级学院,国家教育部门卓越小学教师培养计划单位,其小学教育专业是国家首批特色专业、北京市一流专业。在小学德育领域,学院承担了多个国家级别课题与项目。如“十三五”教师教育国家精品课程“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建设与开发;国家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师培训标准研制项目等。学院具有优秀的德育师资队伍,涵盖小学德育、少先队教育、学校管理、教育法学等研究方向,核心团队十余人,80%左右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和副高级及以上职称,多名教师具有海外留学、访学背景。此外,学院还聘请一线优秀教研员、学科带头人等,组建了一支强有力的兼职教师队伍。资源与环境方面,学院拥有儿童生命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多个教研中心和多功能教室、智慧教室、学术报告厅等;首都师范大学8所附属小学以及近200所教育实习基地学校可作为人才培养的教育见习、实习基地。

第二篇:江西师范大学本科生德育答辩工作实践研究

摘 要:高校德育工作对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有重要作用。完善学生德育的评价体系,找出适合江西高校的德育考评实施办法。学生通过记录每学年的德育答辩评议表,对大学每学年的生活学习进行总结,并在本科毕业生中实施“学业+德育双答辩”,确保向社会输送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同时,有助于完善大学德育体系,是使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向系统化、纵深化发展的一项积极探索。

关键词:德育答辩;本科毕业生;办法;体系

一、研究背景

高等學校一直坚持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全方面教育,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近年来,更是把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2016年12月7日至8日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相对于对学生智育、体育都有各自的评价手段与体系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体系相对薄弱。如何对大学生的德育状况进行评价,如何使德育有形化,如何真正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德育的实效性,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亟待解决的难题。为破解这一难题,各个高校积极开展各种新的评价方式,经过多年的探索、改进、发展,从工作效果上看,德育答辩应运而生。作为在全国高校中较早开展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 北京理工大学从2002年开始开展德育答辩制度,每位学生毕业时,除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外,还要完成“德育论文”,进行“德育答辩”。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被新华社、《人民日报》《北京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等媒体相继报道,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在全国引起了极大反响。

纵观其他高校,他们开展德育答辩的目的在于,让大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对自己的德育作一次全面的检阅和洗礼。每个学校的特点不一样,将其他高校的德育答辩照搬到我校,实行拿来主义,是不适合我校的,不利于我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所以,课题组立志探索出一条适合我校的德育工作途径——《江西师范大学德育答辩工作办法》,并以之作为我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的形式和载体,着重点在平时的德育养成,各项工作只是手段,更注重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以生为本,以德为先”的教育理念,先以部分学院的个别班级为试点对象,逐渐向全校进行全面推广最终形成我校特色的德育答辩管理办法。旨在进一步做好毕业生思想教育工作和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抓手,不仅新颖,更有着显著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1. 通过该课题研究,让本科生自己对大学四年如何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塑造良好的自我进行精心设计。毕业时按照规定的格式,以总结报告的文体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形成个人德育状况论文,并以班级为单位,通过答辩会的形式,向班级的同学、答辩委员会成员宣读,同时接受提问,回答问题,由答辩委员会就其德育表现做出评价。

2. 通过该课题研究,让毕业生以不同专业毕业论文答辩的形式,对自己四年的大学生活进行全面回顾和总结,就大学四年来的成长历程在答辩现场进行自我陈述,不拘泥于老师问学生答的考核方式,让同学开放式准备手抄报、PPT、小视频等方式配合展示,德育答辩的讲台就是一个感恩的舞台、告白的舞台。毕业情绪得到有效的疏导,是德育答辩之于毕业生文明离校的又一作用。

3. 江西师范大学是教师的摇篮,通过该课题的研究,促进我校的师风师德建设。

4. 通过该课题研究,建立毕業生风采视频库,为日后校友工作储存资料。

5. 通过该课题研究,更好地掌握学生成长过程,为今后高校的德育工作开展提供理论支撑。

(二)研究的意义

1. 转变评价学生方式

传统的学生评价过分关注结果,注重考察评价对象在某一个时间点上是否到了评价标准的要求,或者所达到的最高水平如何,是一种典型的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收集和分析反映学生发展过程的重要信息,形成对学生发展变化过程的基本认识。并在此基础上给自己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激励和改进建议,对于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2. 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

在自我评价和反思的过程中,学生依据思想品德标准和要求评价自己的行为,反思自己的表现,从而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形成追求进步的愿望和信心,明确改进的目标和途径。这不仅是构建双向的,活泼的,着眼于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及对自己和集体负责、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的重要措施。德育答辩强化学生对自身思想道德的内省和行为的自律,有助于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与管理。

3. 有助于培养合格公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强调,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把德育答辩工作中学生填写自我评价过程作为对学生进行“诚实守信”教育和考验的机会,在走出校门前,进行一次再教育,教育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三、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研究过程:

为探索出符合我校的德育答辩的工作办法,课题组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和扎实的前期调研。

2012年9月16日:召开全校教学副院长德育工作第一次协调会,摸底收集意见;

2013年6月3日:召开全校教学副院长德育工作第二次协调会,整理建议,收集各学院德育答辩工作方案,形成全校德育答辩工作方案初稿;

2013年9月——2014年9月:课题组到文旅、理电、文学院等学院进行实地调研,访谈党委书记、学工副书记、教学副院长、辅导员等德育答辩一线工作者,收集建议,形成全校德育答辩工作方案第二稿;

2014年11月17日,召开全校教学副院长德育工作第三次协调会,形成全校德育答辩工作方案第三稿;

2015年7月起在文旅学院金牌讲解班试点班级中实行德育中期答辩,探索多样化答辩形式,提炼经验,实施过程中针对问题对德育答辩工作方案进行修正。形成可复制、易操作、师生喜闻乐见、效果显著的德育答辩工作新经验。

2015年8月——2016年5月,反复修改方案共十余稿,形成《江西师范大学本科生德育答辩工作实施办法(试行)》

2016年6月:学校正式下文,在全校13级本科毕业生中全面实施论文+德育双答辩。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果

(一)研究内容

通过有针对性地引导大学生运用小结、总结、评议、答辩等方式对自身大学学习、生活不断进行回顾、反思和展望,以促进大学生优良品行的养成过程。包括入学教育、学年评议、毕业总结、德育答辩和成绩评定五个环节。

(二)研究结果

1. 适合我校学生的德育评价模式和工作办法:学校印发正式文件“校发2016[126]号关于印发《江西师范大学本科生德育答辩工作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科学系统地把该模式运用在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让学生从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专业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自我教育,系统总结。德育答辩成绩计入培养方案。

2. 克服了管理困难,改进德育教育形式:让德育有形化,客服管理上的“知识技能教育”与“思政品德建设”两张皮现象,真正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德育的实效性。

3. 为社会输送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着力提高学生对自身思想道德、知识技能、心理品质等方面进行综合性、总结性、系统性自我评价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实行德育答辩不合格“一票否决制”,实施德育答辩后,学生普遍更加积极乐观面对毕业的迷茫和就业选择,更加从容自信地面对人生的新挑战,学校的德育答辩结果切实运用到了为社会输送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上。

4. 实践性成果:毕业生德育答辩过程管理手册资料库、各学院实施德育答辩过程中探索出的实践经验和办法。

(三)注意事项

(1)循序渐近:一项新的制度的施行和推动有一个接受的过程,各学院和师生要深刻认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是立德树人,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开展德育答辩的重大意义,在遵照大方向的前提下,结合学院工作实际和学科特色探索符合学生的工作方案和德育答辩形式,最终形成师生喜闻乐见的德育答辩工作办法,达到德育评价的根本目的。

(2)形式轻松:学生可以运用视频、PPT、手抄报展示等多种形式,把德育答辩作为大学四年的一个“自传记录”,把自己对大学生活的反思和总结展示出来,回顾往昔、明确方向。答辩中,学生互动、师生交流能起到化解矛盾,增进了解,加深友谊的作用,使毕业生抱着感恩之心文明离校,富有创意。

(3)制定目标:入学教育能很好的宣传德育答辩工作在学生大学四年的全过程,为刚入校的学生明确自身的职业、学业、人生目标埋下一颗希望的“种子”,让他们大学期间有一根调整方向的准绳,每学年的交流评议,也让高校管理者、教育者及时发现问题,主动引导,为学生的成长做出积极的应对措施。

(四)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1. 德育答辩能够实现德育评价的动态化——通过对学生大学期间的阶段、单元和局部的道德发展水平评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全面发展,也能对德育工作进行不断的调整,改进德育体系及其手法,甚至重新构建。这样,在学生自我发展和学校德育评价的互动中,学生不断取得进步,德育工作目标也能最终实现。

2. 德育答辩能够实现德育评价的人性化——德育答辩认可个体的差异,注重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通过过程管理和展现形式的多样性,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积极性,提高他们自我检查、自我分析、自我教育的能力,促进德育的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动力,实现德育评价育人育才的真正意义。

3. 德育答辩能够实现德育评价的多元化——德育答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自身特长,不局限于社团、志愿活动、成绩等方面的表现,根据自己的学年计划,确定自身的努力方向和目标,通过互评互相监督、互相帮助、互相激励,全方位提升自我的思想政治素质。

五、研究的主要成果

1. 學生学习工作热情显著提高——德育答辩使同学们之间形成了你争我赶的良性竞争,在各方面,大家的互助热情明显提高,下课后和老师、同学没有交流的现象明显改善,不少同学积极地走出寝室、走下网络,主动和老师同学交流,参加各类健康积极的团体活动。

2. 学校印发正式文件校发2016[126]号关于印发《江西师范大学本科生德育答辩工作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办法中明确指出,德育答辩在培养方案中计1学分,答辩不合格者,不得毕业。学校专列经费用于德育答辩工作,按每年每生5元的标准划拨日常活动经费,按每生100元的标准划拨德育答辩环节经费。

六、本研究具有的推广价值

1. 德育答辩可以量化德育考核机制,为高校立德树人的核心工作提供可视化、可操作的评价体系。

2. “答辩”的工作形式可以提升老师、学生对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

推广途径:在江西省各高校本科生中进行应用与推广。

七、有待深入研究的相关问题

1. 部分师生认识不到位。有部分专业老师和学生认为德育答辩是“形式主义”、“花架子”工程,增加了自己的工作学习负担,存在抵触情绪。

2. 德育答辩工作的操作流程:操作要求简便且操作性强,不能与日常的学生工作冲突,形式简洁,学生方便操作,复杂不利于工作开展。

3. 德育答辩的评分过程:德育答辩的汇报中,小组的成立需要由党委书记、学工副书记至少一人牵头,该生毕业班辅导员组成的评审小组,确保人数太多或基本情况的不了解造成的结果不公正或工作效果不佳。

参考文献:

[1]张典兵.德育评价研究30年:回溯·反思·展望[J].学术论坛,2011(1).

[2]张忠华,张典兵.对德育评价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1(1).

[3]张立忠.德育答辩:构建大学生德育评价体系的重要平台——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德育答辩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4).

[4]易红联.高校德育有效性新探[J].中国成人教育,2007(10).

[5]肖润花,邹旗辉.大学生德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老区建设,2009(20).

[6]陈守聪,杨萍,孙静.德育答辩在医科院校人才培养中的的价值探索——以云南中医学院本科毕业生德育答辩工作为例》[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6.

[7]王丽霞,辛焕焕.推行德育答辩制度践行“立德树人”教育新模式[J].高教学刊,2017(07):170-171.

作者:万海颖 查红伶 徐一帆

第三篇:应用型本科院校德育学分制对思政工作的作用

[摘 要] 当今社会是迅速发展的,社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从个人的工作能力方面考虑,还从这个人的道德素质进行综合考虑,因此对于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加强对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是现阶段人们讨论的一个热点话题,首先分析了现阶段应用型本科院校采用德育学分制的基本现状,然后提出了将德育学分制运用到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学校的思政工作产生的作用。希望能给相关的工作者提供一些可借鉴之处。

[关 键 词] 应用型本科院校;德育学分制;思政工作

为了使学生毕业之后能够满足于社会的需要,越来越多的高校在学生的本科阶段要求用德育学分制来对学生进行思政方面的教育。这项制度能够让高校对学生进行统一的管理,学生的素质是千差万别的,根据学生的差异来因材施教,能够培养出高素质型人才,从而保障学生能够个性地进行发展。将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上来,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思政方面的培养,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觉地接受思政教育。

一、现阶段应用型本科院校采用德育学分制的基本现状

传统思政的教育是极为枯燥的,不能够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其中。应用型本科院校运用德育学分制正弥补了这一缺陷,给了学生充分的空间和时间发展,同时也加大了本科院校思政工作的力度,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其中,让学生的道德素质得到提升。现阶段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越来越关注,因此通过德育学分制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水平,让学生能够成为综合型高素质人才。但是就现在的情况来看,应用型本科院校采用德育学分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教师未能够采用恰当的德育教学方法

在之前学校教师沿用了传统的德育教学方法,教师作为课堂教育的主讲人,学生被动地接受所谓的教育,从而让学生的德育发展得不到提高,被动的教学模式也不利于学生发挥自身的优势去主观接受新知识,而且也不能让他们拥有自学的意识和能力。所以学校在实施德育学分制的过程中,应当让教师把教与学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以致于学生能够吸收更多的关于德育教育的知识。德育开展的活动不仅要带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要让他们对生活充满激情,同时这也是德育学分制实施的目的。

(二)学生不能将道德价值与社会的实际关怀相联系

一个人可以没有学识,但是不能没有道德,拥有一颗道德之心是做人最基本的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加强了对于德育学分制的政策实施,学生对于道德价值观念有了更深的认识,但是学生无法将道德价值与社会的实际关怀联系在一起,在自身的道德行为上做不到规范。学生在校期间,不能诚信考试,没有拥有正确的社会道德价值观念,就让德育学分制在本科院校的实施成为一种形式。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德育学分制对学校思政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建立以教师为中心的德育指导教育制度,有利于学校进行思政工作

现阶段许多高校都在进行扩招,因此本科的学生数目迅速的增加,但是高校的教师资源却不够,若是教师同时担负着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和教学工作,那么就会在这两者之间出现矛盾。因此,学校建立的以指导教师为中心的德育指导教育制度能为高校学生提供一个引导人。这样指导教师就能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对学生德育指导上面,指导他们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而不会把精力和重心放在科研成果或者是论文著作上。

应用型本科院校采用了德育学分制体系,在这个体系的不断运行下,推出了以教师为中心的德育指导教育制度。在每个专业都设置了一名专门的指导教师,该指导教师专门负责学生在校各方面的问题,包括学生在学习上出现的问题、生活中的一些麻烦或者是情感上的一些问题等,指导教师为学生提供意见和见解,在学生的思想出现问题之前,对学生进行疏导工作,让学生能够拥有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这样学校在进行思政工作时,学生对于学校的思政工作才会选择用一种积极的态度去面对。

以教师为中心的德育指导教育制度,应当将重点放在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手段上,让指导教师的指导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指导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思想进行观察,时刻把握学生的思想状况,让学生遵守纪律、不触犯学校的规章制度,并且积极参与到班级或社团的集体活动中,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同时,让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和操作相关专业的实验,锻炼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对于问题的思考能力。比如,现阶段许多本科院校中每个专业都有一个辅导员,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很明确,就是負责学生的生活、学习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合理解决这些问题,辅导员在平时就应当多观察学生,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才会了解学生,当有学生思想出现问题时,辅导员及时与该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从而更正学生的思想观念,这样不但对于学校的思政工作起到一个促进作用,还能够调动辅导员要求自身做好指导工作的积极性。

(二)建立的德育学分评价体系有利于加强思政工作

在一定基础上建立了学分评价的体系,将该学分评价的体系加入学习目标之中,学校加大了对于德育学习的管理力度,在对于课程的编排和课程内容上进行整理,以最适合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还有在德育学分评价体系中,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从学生日常的上课情况、出操情况、学习情况、完成作业情况考虑,还应当从学生是否为班级或者系作出贡献来进行评测加分,这样才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去规范自己的行为,不违背学生规章、制度、守则,并且还会为了班级、系或者院校的荣誉而去努力学习,让他们对学习产生一种攀比心理,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德育学分评价系统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客观、公正的评测与认定。比如在评价体系中,对于一些为班级、为学校作出贡献的学生都会提供加分项,在每一个学期结束之后对于学生的加分情况还有成绩进行汇总,然后从整个专业中按比例分配出得奖学金的名额,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对于德育学分评价体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能在与其他学生相处时做到相互尊重,对教学产生兴趣,在平时不仅仅会注意到自己的学习,要求自己按时完成作业,还会愿意为班集体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班集体更加充满正能量。

德育学分评价体系的建立,让学生能够不断发展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德育学分评价体系建立在一定的思政基础上,在沿用体系的时候,还会不断地加强思政工作。比如一些学生没有诚信应考,触犯了学分评价体系的规则。学校会对这样的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像诚信应考、在宿舍使用违禁电器等行为都包含在德育学分评价体系中,所以说德育学分评价体系中也贯穿了思政工作,有利于学生拥有正确健全的道德思想。

(三)有利于培養高素质综合型人才,提高了学校思政工作的水平

德育教学要求学生能够参加政治学习,学校鼓励学生进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让他们利用课余生活来让他们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让他们的思想得到提高,从而为他们以后的综合发展提供一定的基础条件。当学校或者是学生会以集体名义组织一些活动时,学生就会以集体的名义参与活动,这样就能让学生一同进行思想交流,并且可以对他们的活动提出量化的要求。一些优秀的党员和社团的骨干都可能会在一个社团中参与活动,这样不但能够增强社团内部的团结,还能够为以后思想工作的展开提供一个主要阵地。

社团现在是大学生主要的群体形式,大学中存在许多社团。比如像青协,它的全称就是青年志愿者协会,在学校中属于一个经常有义务活动的社团,它经常组织协会的学生在养老院进行义务表演,为老人送去自己的爱心;也会组织到一些山区进行为期一天的支教活动,也会在学校进行衣服回收,将这些衣服赠送给山区的孩子们。这些都是能够培养学生道德素质的基础,还能够带给社会正能量。经常参与这种活动的学生,他的思想道德修养一定会得到提高,在步入工作岗位后,也会带着这种思想道德品质进行工作。所以,本科院校应用德育学分制,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校的思政工作质量,为社会提供了高素质人才。

三、总结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德育学分制时应当注意让教师将德育带进课程内容中去,让思政教育成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从而能够让学生将理论的道德与实际行动的道德相通,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能够展现出自己高素质的一面。德育的开展让学生对生活充满激情,对自己的理想充满追求,同时增强自己的思想观念,对于学校思政工作的质量提供了有力保证。

参考文献:

[1]蔡楷有.高校实行学生导师制初探[J].思想·理论·教育,2015(2).

[2]郑永廷,李萍,钟明华,等.粤港澳台高校德育比较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5:89-94.

[3]杜公卓,楼军江.大学生德育学分制管理新构想[J].思想·理论·教育,2014(1).

作者:仲海燕,岳增玲

上一篇:国外经济论文范文下一篇:初一科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