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统战工作创新

2022-07-23

第一篇:学院统战工作创新

陇东学院科技创新驱动工作汇报(2)

增强创新能力 提升科研水平 服务地方经济

——陇东学院科技创新驱动工作汇报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科技厅的大力支持下,我校坚持“综合性、应用型、地方性“的办学宗旨,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的科研理念指导下,不断强化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科研总体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一、科技工作概况

(一)大力促进科研平台建设与校地、校企合作 已经建成了“陇东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及“甘肃省黄土工程性质及工程应用”等2个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有“陇东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与“农耕文化与陇东民俗文化产业开发研究中心”等2个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组建有甘肃省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组建有“庆阳市冬小麦工程技术中心”、“庆阳市现代苹果工程技术中心”、“庆阳市抗疏力技术应用研究中心”、“庆阳市荒漠化技术研究中心”等4个庆阳市工程技术中心。组建了“工业表面活性剂协同创新中心”和“陇东农果牧规模化协同创新中心”。

学校高度重视加强与地方科技部门和企业的科技合作。与兰州大学、庆阳市人民政府、长庆石油集团、庆阳市科技局、庆阳市供销社、宁县人民政府、西峰区科技局、庆城县科技局、华池县科技局、庆阳绿鑫草畜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等大学和政府部门、企业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通过召开

1 联席会议、开展项目合作、信息资源共享等方式,校地(企)建立起了紧密的利益共同体,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学校曾多次被庆阳市授予“服务老区经济突出贡献奖”。

为了保证应用性科研项目的顺利开展,我校十分重视校外科研实验基地建设,先后与西峰区董志镇小崆峒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华兴公司、庆化集团、甘肃化工研究院等单位和企业建立了教学科研实验基地。

(二)科技项目工作取得突破性成就

学校不断强化科研管理,大力推进科学研究,科研项目和成果水平不断提升,营造了整体提高教学水平和促进学科建设的环境氛围。2003年—2014年,全校共争取到国家自然基金、社科基金和省市各级各类科研课题714项,其中:国家级自然基金9项,社科基金项目14项,省部级87项,总科研经费2063万元;其中2014年共获准各级各类科研项目87项,总计经费424万元,比去年323.6万元增长了101万元;2014年我校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共60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149万元。

(三)成果获奖及论文发表

2003年以来发获得各类科研获奖224项,其中省部级奖17项,省教育厅、庆阳市科技进步奖及其他厅级奖项207项;发表论文5133篇,其中SCI、EI以上期刊收录论文114篇。

2 2014年发表学术论文619篇,其中SCI14篇、EI3篇、国内核心187篇,出版学术专著35部。

二、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和知识产权保护情况

(一)科技成果推广应用 1.科技创新与服务地方经济

我校2003年以来,科研服务地方经济工作立足庆阳、辐射周边,已基本形成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融为一体的科技服务体系。

(1)冬小麦等作物新品种选育推广。我校农林科技学院选育的西峰、庆农、陇育三大系列13个品种,在庆阳、平凉、定西及固原等地累计推广2000多万亩,产生经济效益达9.6亿多元。紫苏、陇东小杂粮品种选育推广取得一定成效,极大地丰富了陇东农作物品种资源,为陇东乃至周边地区作物品种的更新换代、产量大幅提高做出了突出贡献。

(2)苹果标准化生产体系研究推广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建立了庆阳苹果技术服务网站,我校吴键君教授被聘为庆阳市苹果生产首席专家,提出了庆阳苹果“128”生产技术体系,推广无公害优质苹果标准化生产示范推广项目,使庆阳市苹果产业新增纯收益1.45亿元。

(3)蔬菜生产技术成果推广服务。针对庆阳市设施蔬菜生产情况,取得了“西峰区菜篮子放心工程建设”等9项科技成果,1人为庆阳市首届评为科技功臣,新建千亩设施

3 瓜菜示范基地3处,建成前屋面钢架双悬梁、后屋面彩钢板覆盖、砖墙体和可移动等3种新型结构日光温室150栋、塑料大棚300栋,在庆阳市推广蔬菜标准化生产34.9万亩,新增产值2.1亿元。

(4)特派员基层服务。2004年以来,坚持“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方向,每年向庆阳市选派科技特派员9名,科技支农与社会服务已辐射到庆阳市6县(区)30多个服务点的5个企业和300多个农户。科技特派员多次受到省市奖励,其中:1人获庆阳市首届科技功臣荣誉称号,1人获科技部科技特派员农村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1人获甘肃省科技厅、甘肃省人事厅科技特派员先进个人荣誉称号,4人获得“庆阳市优秀科技特派员”荣誉称号,1人获庆阳市科普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1人获全国科普带头人称号。

(5) 陇东地区动植物资源调查研究

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陇东生物资源与利用研究中心对陇东地区动植物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及生态经济价值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编著出版了《子午岭木本植物志》,参编出版了《甘肃省脊椎动物志》等专著。建成并不断扩充动植物标本室,收集保存了陇东地区现有的各种动植物标本2500多种,40000余份,已成为陇东地区资源生物宝贵的资料库,植物标本室被列入美国国家植物标本馆目录,动物标本室已被列入国家科技部“动物标本标准化整理与数字化表

4 达”建设项目。

(6) 建筑行业职业技能综合培训和鉴定

庆阳市抗疏力技术研究中心,被庆阳市政府有关部门指定为庆阳市土木工程职业技能综合培训和鉴定基地,先后开展了庆阳市建设行业安全员岗位资格培训、宁县建筑施工企业技术人员业务培训、庆阳市项目经理继续教育培训、庆阳市建设行业安全员岗位资格培训、庆阳市建筑业企业管理人员岗位培训、庆阳市建设工程监理人员岗位考核培训、工程监理人员培训等7个方面的技能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文化传承创新

(1)主动参与地方文化建设。在陕甘宁边区史研究、陇东语言民俗与农耕文化研究和庆阳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研究等方面的研究课题,分别获得国家社科基金、省社科规划等11个项目。省级高校重点研究基地——陇东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的成立,为系统的开展庆阳红色和历史文化研究,搭建了良好的平台,编辑出版了《陇东老区教育史》、《陕甘宁边区经济史研究》、《庆阳通史》、《中华人文精神》等著作,在先周历史、战国秦长城、秦直道、庆阳通史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提升了庆阳红色文化的研究与开发的层次和水平,对促进庆阳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繁荣庆阳红色文化与庆阳历史文化事业发挥了积极作用。陇东历史文化研究中 5 心马啸教授、刘治立教授应邀参加西峰电视台“国事家事天下事”栏目录制,参与《庆阳府志》《庆防纪略》点校工作。

(2)“陇东文化大讲堂”。历史文化中心大胆创新,与庆阳市社科联等单位联合创办了“陇东文化大讲堂”,使我校与庆阳市社科联的合作将进一步深入,为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更多机会,对于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社会文明进程,汲取历史文化营养,把握时代发展大势,提高文化素养,指导工作有重大实践意义;对于深化区域历史文化研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氛围,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3)庆阳老区历史文化研究。我校在陕甘宁边区史研究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研究优势,申报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陕甘边根据地的历史经验研究》、《近代英国文化发展与国空崛起的互动关系及启示研究》获国家社科基金2012年度立项;《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红色歌谣研究》、《新形势下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庆阳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例》被省社科规划办立项。2012年8月19日至20日,由甘肃省历史学会、庆阳市历史学会、甘肃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陇东学院陇东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南梁革命历史文化研究会联合主办的“南梁精神与甘肃红色文化资源高层论坛——甘肃省历史学会第23届年会暨庆阳市历史学会第6届年会”,在庆阳市西峰区召开,

6 围绕南梁精神和甘肃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和定位等议题展开学术研讨。

(二)知识产权保护 1.专利授权

学校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注重专利的申请和专利成果转化应用,出台了专利奖励政策,发明专利授权每项给予5000元奖补,实用新型、外观专利每项奖励800—2000元,激发了科技人员和发明爱好者的积极性。2012年—2014年专利授权288项,其中:2011年专利授权2项,2012年专利授权34项,2013年专利授权175项,2014年专利授权77项。体育学围绕体育教学及崆峒武术文化研究,发明的“体操训练时手上戴的牛皮小护掌”、“体育柔韧素质肩关节训练器”、“鞍马全旋辅助性训练器”、“凳上平坐两腿分开向后开髋涡轮减速横叉训练器”等体育教学器材已经在体育教学中应用,农林科技学院发明的“杏制品低糠无硫护色加工方法”、“手动移栽器”已经得到转化和应用,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发明的“短柄五加变色保健茶的制备方法”、“短柄五加有机茶加工工艺”对陇东子午岭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提出了新思路,目前已经和相关企业达成转化应用协议;对“封水簪”、“朴刀”、“矛”、“郎刀”等40多种崆峒武术古兵器获得专利授权,进行知识产权保护。2013年1月我校被省知识产权局列为试点单位。

7 2.专著出版及资助

凡以我校教职工作为第一作者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人民出版社、中华书局、科学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等高级别出版社出版的编、译著,一次性资助30000元;在省、市、自治区人民出版社和“211工程”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的专、译著,一次性资助20000元;在其它有正规出版资质的省级以上出版社出版的、有公开标准书号的专、译著、文艺作品类著作,编著(个人独创内容达三分之一以上),每部一次性资助10000元;取得国家认定版权的软件著作,每件资助5000元。2003年至今我校共出版专著、教材137部。

3.技术标准的起草与农作物品种审定

凡以我校作为起草单位通过国家审定的技术标准,每项奖励5000元;省级审定的标准,每项1000元;通过国家审(认)定的农作物新品种,每个奖励10000元,省级审(认)定的农作物新品种,每个奖励5000元。2003年至今我校共审定省级标准56项,审定品种15个。

三、问题与措施

我校在科研项目实施、成果获奖、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服务与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和其他省内院校相比较,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科研团队建设成效不够理想;二是争取到的国家级、省级重大科技项

8 目数量还不多;三是国家级省级应用性科技项目争取困难;四是科技成果推广转化还比较低;五是科技与地方经济社会的结合还不够紧密。学校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切实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创新团队建设,积极争取省市各级创新平台;制定资助考核标准,继续加强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的资助和建设。

2.做好各级各类项目的争取与实施工作。围绕全省和庆阳经济发展重点,制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深入生产一线,凝炼一批项目,跨学科、跨领域联合申报,大力开展协同创新研究;加强与省市区科技部门联系,邀请相关专家作专题报告;加大各类项目争取力度,力争国家级和省级立项取得新进展,力争项目数量和项目经费有大幅提高。

3.积极做好成果申报评奖工作。进一步加大资助力度,支持教师对已完成和结题的项目进行认真梳理总结,积极申报各类成果奖和专利、发表论文,力争获奖数量、获奖等级、专利授权、论文发表取得新突破。

4.高度重视社会服务与知识产权工作。继续加强与庆阳市政府的全面战略合作,结合生产一线需要,遴选一批专家,确定一批项目,积极主动融入当地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鼓励科技人员与企业合作实施科研项 9 目,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创新创业,学校把服务社会纳入教学单位和机关部门的考核内容。

今后,我校将根据省创新驱动战略工作的要求,进行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制度建设与完善,做好科技穿心工作,并进行绩效评价;对于符合绩效评价标准要求的,按学校的相关制度给予奖励和经费支持,增强广大教职工的科技创新意识,激发他们发明创造的积极性,加强科技成果转化, 增强我校的科技实力。

二〇一五年九月九日

第二篇:传媒学院新媒体创新建设工作总结

随着微信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开发与微信用户数量的迅速增加,越来越多的机构和组织开始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自身品牌的宣传推广。在我校新媒体创新工作活动的号召下,传媒学院积极组建了微信后台运行团队,建立了微信后台公众账号“传媒微乐园”,为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与管理,大大方便了学校复杂的管理,同时也更易于被学生所接受,微信公众平台日益成为师生赖以交流的校园工作平台。

一、微信公众平台在微电影大赛投票中的作用

2015年6月7日,呼伦贝尔学院创办了“印象呼院”大学生微电影纪录片大赛。传媒微乐园为广大学生提供了电子投票平台。同学们可以通过关注微信公众号,为自己青睐的电影制作者投票,这极大地方便了活动的宣传,也促进了同学们之间的交流。

二、及时发布校园信息

校园微信公众平台能够向学生及时、有效地推送信息,并且能够快速更新,同时将推送信息自动列入学生的消息列表中,使学生能够第一时间看到校园传播的消息,且不容易遗漏。

三、参与师生互动

学生能够更加便捷的与校园微信公众平台进行有效的互动沟通,增强校园与学生的交流,打破以往的教学管理模式,使得教学管理氛围变得轻松

四、期望打造成这样的平台

五、 微信平台现状优势

1、内容丰富,以推送校园新闻为主。

2、语言风格更加“亲民”。

3、能够提供同学们关心的信息

六、微信平台有待改进的地方

1、微信功能设置不太全面

2、互动意识待提高

3、标签分类不清晰

七、现状分析 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在内容建设、功能设置等方面积极尝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传递校园信息和提供校园服务等目的,提升了高校的综合影响力,但同时也存在互动性不强、定位不明确、内容缺乏原创性等问题。

八、改进策略及努力方向

(一)明确定位,打造品牌 。定位是一个媒体建设和发展的核心。传播校园信息的媒体,都与开展大学生思想引领与成长服务这个主题离不开,也可以说,这是根本主旨。校园微信公众平台是要打造成为一个全新的传递校园信息的主流媒体,以“主流性与草根性并重,思想性与娱乐性并重,观念引导与行动实施并重,服务学校与服务学生并重,立足校园与放眼社会并重”为原则。

(二)丰富推送内容,提高文章质量

1、推送具有实用性的信息

2、推送具有创新性的信息

(三)开拓平台功能,提供个性服务 全面开发和利用平台功能,增强微信公众平台推送信息的精确性。 精分用户

(四)开展互动活动,加强交流沟通

1、增强运营者与用户之间的互动留言板等反馈渠道

2、增强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互动微社区

3、增强与其他媒体的互动在平台内设置校官方微博、校官网、校报等媒体的相关链接

(五)丰富推送形式,推送易读内容

1、多样的推送类型给文字适当的配图、漫画。推送一些语音和视频。

2、精致的内容排版具有设计感,排版整洁

3、权威性和活泼性结合的语言风格

4、信息标签的分类。

(六)提高人才素质,加强团队建设 微信公众平台的运营者担任着传播者的角色,“传播者不但掌握着传播工具和传播手段,而且决定着信息内容的取舍选择,作为传播过程的控制者发挥着主动的作用。平台的编辑人员应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字功底、筛选优质稿件的能力以及对稿件的编辑再加工的能力;设计人员应具有创新意识,熟练掌握Photoshop 等图形设计软件,实现精美排版;技术人员应熟练掌握HTML、JavaScript、CSS以及PHP语言等技术,能够利用相关技术不断开发微信的延伸功能,实现微信平台功能的充分开发与利用。

第三篇:独立学院共青团工作创新机制研究(范文)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独立学院共青团工作创新机制研究

独立学院共青团工作创新机制研究

[摘要]独立院校与公办院校的差异决定了它要求共青团工作人员的工作方式不再拘泥于传统母体院校的工作模式,它必须寻求一种特色创新机制,增强团工作的可控性、规范性和导向性,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丰富大学校园文化。

[关键词]独立学院 共青团工作 创新机制

一、独立学院简介

独立学院是中国人利用创新的思维模式解决中国教育供求不平衡的产物。随着中国教育日新月异的发展,独立学院如雨后春笋般异军突起,据教育部官方网站公布的数据,截至2013年6月19日,我国独立学院数量达到了295所,在校生约200万人,承担了近三分之一的本科生培养任务,独立学院自1999年诞生,经过短短几年的跨越式发展,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参天大树般的百年老校相比,只有14岁左右的独立学院更像一颗正在茁壮成长的树苗,但是就在这10几年,近两百万学生计的独立学院正在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举足轻重的力量,被喻为高等教育“新长城”的独立学院正在成为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

随着2008年4月1日教育部《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的发布,独立学院新一轮调整浪潮已经开始,中国独立学院正处在新的发展节点上,如何保持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是摆在所有独立学院面前的一道必须解答的考题。

据不完全统计,独立学院的学生中95%以上都是共青团员。管理好这么多的团员,使学校的各项文化活动有序开展,繁荣校园文化,为党的事业做好后备储蓄工作,是独立学院共青团工作的主要责任和义务。然而面对这些高素质的大学生,要想管理和领导好他们,就要求我们的工作人员必须有一定的水平,这个水平还不能光靠学习母体院校的工作方式,实践证明这种凡事都照抄照搬母体院校的“拿来主义”已经不适合现在新兴独立学院的发展需求,独立学院的共青团工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作必须有他们自己的管理模式。

本文从独立学院学生工作的角度,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为例,从学院共青团建设出发,对独立学院共青团工作特色创新机制进行研究分析。

二、独立学院共青团工作现状

根据作者本人在独立学院团的工作岗位上几年的工作经验和对江苏省25所独立学院共青团工作模式的调查发现,目前独立学院团的工作不足之处甚多。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1、工作模式陈旧,依然按照母体院校的方式开展。大部分的独立学院团的工作依然按照母体院校的工作模式开展,他们的工作理念几乎与母体院校保持一致,没有多少创新之处,独立学院的院团委书记学习的对象首先是母体院校的团工作的领导者,学院邀请来讲学的嘉宾也基本上是母体院校团的工作者,这个就基本上决定了他们的思维模式就是复印了母体院校的思维模式;独立学院的各项管理制度也基本沿用母体院校的管理制度,或者在母体院校的管理制度上稍作改善;

2、管理制度不完善,问题层出不穷。目前独立学院团的工作也正在探索之中,团的管理制度缺乏,管理中“有法不依”的现象严重。

3、团的领导者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无相关工作经验,甚者有些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担任,团工作者缺乏基本的工作技能;

4、团工作者绩效考核制度落后,激励措施缺乏,导致团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不高,职业倦怠感越来越严重,消极怠工现象时有出现,工作效率低下,抱怨声此起彼伏。

5、针对团学这块的培训机制不足;

6、院团委下辖各系分团委的领导者(分团委书记或者团总支书记)几乎全是兼职的,他们基本上都是来自各个系部的辅导员兼任,这种情况往往导致工作重心偏移,团的工作效率下降。、

7、学院领导对团工作的重视度不够,团的工作者没有得到相应的地位;

8、财政支持不到位,经费不足,导致很多大型有意义的活动中途夭折,有些在开展后经费无法报销,出现了很多团的工作者自己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垫钱”现象,甚至有些活动出现团委学生部门或者学生干部本人“垫钱”的现象发生。这样长此以往,还有谁愿意在团的工作上刻苦付出呢?

9、各系分团委之间信息交流不通畅,信息反馈开环模式。

三、独立学院共青团工作创新模式探索

1、成立独立学院共青团工作创新研究小组,分管学生工作的副院长任组长,院团委书记任副组长,各系部分团委书记为工作组成员。定期开展研讨会,谈论前期在团学工作方面的不足之处,利用德尔菲法头脑风暴等形式广泛收集大家对团学工作不足之处的反馈意见;针对反应的问题利用管理学中的因果图,找出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具体操作按照管理学上面的PDCA循环理论原则执行。具体如下:

(1)P(plan)——计划。适应独立学院学生的要求,以学生的满意度高低为考核标准,通过不记名调查问卷,来反馈前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D(do)——执行(或实施)。按照已制定的计划和设计内容,扎扎实实地去做,以实现初始目标。

(3)C(check)——检查。对照计划和设计内容,检查执行的情况和效果,及时发现工作开展过程中的问题,并总结好的经验。

(4)A(action)——行动(或处理)。对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把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变成标准;把失败的教训也加以总结,避免下次再犯,巩固成绩,克服缺点,吸取教训;而没有解决的问题则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去解决。

2、完善共青团工作各项管理制度。笔者认为,目前独立学院的管理制度尚不健全,需要制定和完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完善:

(1)《独立学院共青团学生干部选拔任用条列》;

(2)《独立学院院团委及各系分团委书记选拔任用制度》;

(3)《独立学院学生活动开展实施办法》;

(4)《独立学院学生活动经费报销办法》;

(5)《独立学院学生活动户外宣传制度》;

(6)《独立学院学生干部值班制度》;

(7)《独立学院学生团学工作人员考核条列》;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8)《独立学院教师团学工作人员激励晋升制度》。

3、建立健全共青团工作者学习培训机制

这个机制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及新任团干部入职培训,独立学院应该在这方面多设置一些教育和培训,以不断提高共青团工作者的能力和水平,保持团学工作可持续发展,增强团学工作者的自尊心和自豪高,减轻他们的职业倦怠感。具体实施如下:

(1)对于新上任的团干部,比如说各系分团委书记,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好多系部的分团委书记都是刚从高校毕业的研究生,有些之前还没有涉及过共青团工作,针对这些要开展团的基础理论教育,另外还有加强基本技能培训,比如说OFFICE系列的WORDEXCELPPT,视频制作类软件,如会声会影、AE等,另外在演讲与口才、主持、歌唱和舞蹈的基本功这块也要设置一定的培训课程并进行考核。入职培训结业考核通过方能作为团委领导干部的候选人。

(2)对于学历教育这方面,调查中发现,独立学院的团学工作者很多都是本科学历,我们知道独立学院的学生基本上都是本科层次的学生,如果我们的指导老师也是这个层次那么多少在学生心目中的印象会打折,这样需要我们的学院在学历教育这块给予支持,可以给予哪些在年终考核优秀的团学工作者公费读研或者读博士的机会,在读书期间适当减轻他们的工作量。

(3)对于非学历教育,这个可以从全球职业规划师、大学生心理指导师、就业指导师等培训方面给予优先考虑。重点从哪些被评为优秀团委导师、优秀共青团工作者、红旗分团委团队中选出。

4、打造职业化、专业化的共青团工作者。这个就要求独立学院要安排专职的工作人员担任重要岗位的团学工作,比如说院团委书记和各系分团委书记,他们的考核标准要区别于普通辅导员的考核标准,调查中发现,很多学校的分团委书记都是系部的辅导员兼任,更可笑的是很多还是新来的辅导员兼任,考核的标准基本是是按照辅导员的工作标准考核的,关键还有一点就是这些兼职的分团委书记几乎都是“义务劳动”,当然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看出为什么很多能力强的辅导员不愿意担任分团委书记,在这种市场经济的年代,即使是老师也不愿意做这种“白干活”、“出力不讨好”的工作,再说了这个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也违背了我们党和政府所提出的“按劳分配”原则。独立学院本身就是民办性质的,这点完全不能照抄照搬母体公办院校的工作模式,否则无法可持续发展下去,建议专人、专职、专项经费开展工作。

5、从体制上解决“经费”的问题。独立学院的本质是属于自收自支的公益性企业,全部的资本来自于学生缴纳的学费,不像公办院校那样,除了学费之外还有国家给予每个学生的补贴。所以困扰独立学院发展的桎梏之一就是“经费”的问题,而困扰独立学院共青团工作的源头之一也是经费问题,平日里很多有意义的活动因为经费不足而搁浅夭折。江苏省的独立学院学费自独立学院诞生这10几年来就没有变过,我们都深刻地感受到CPI跑的是如此之快,很多物价在这10几年中翻了10倍有余而学费却一分没涨,这让这些独立学院的董事会情何以堪,这也难怪各个学院在团的工作上经费给的不多。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独立学院的创办者向国家教育部门申请增加学费,可能很多学生会反对我的这种提法,当然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他们的想法是对的,但是站在学院的立场,站在独立学院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上来看,目前唯有此举,方能久安。

四、总结

独立学院共青团工作体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独立学院学生工作发展的和谐与活力,关系到独立校园文化的繁荣与稳定,我们需要创造出一种新的、适合独立学院特点和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的共青团工作体制,在这种体制下,独立学院的共青团工作才能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沈乒松,梅思佳.独立学院共青团工作创新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08.

[2]彭高中.独立学院共青团工作现状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2).

[3]陈海娟.创新独立学院共青团工作的路径选择[J].德育与思政研究,2009,(9).

[4]李晓菊.独立学院共青团思政教育工作探索[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4).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最新【精品】范文

第四篇:放射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总结

领导重视,措施得力,再创新辉煌

——放射学院2010年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总结

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能够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对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有着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我院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在放射学院相关领导的关心与指导下,近年来一直处于不断发展的态势。在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中,我院以“早发动,勤指导,抓落实”为工作思路,使我院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在本年度工作伊始,我院相关领导就为大学生科技创新做好了精密的工作计划,做好了相关学生干部的思想工作,安排了经费和专门的指导教师,学院的教授专家等也亲自参与项目指导,为我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将我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 早发动,齐动员,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我院曾多次参加过省、市、学校举办的各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不仅获得了许多活动经验同时也培养了众多在科技创新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为了做好本年度的科技创新工作,我院于四月中旬,召开了学生会主要干部会议,具体安排而本年度的科技创新工作及相关措施,安排了有丰富经验的学生专门负责,做好本年度科技创新的动员工作。有多年科技创新工作经验的学生会秘书长马建还专门主持成立了机电创新小组,并专门进行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方面的指导。截止5月底,我院学生以班级为单位上报两百多项创新项目。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热情得到了极大地调动。

二、领导重视,指导到位,学校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为了从众多的向项目中优中选优,我院邀请了专门的老师,集中对项目的科学性、可行性进行了评估,从众多项目中选出了科学性、可行性较强的项目,对他们的项目实际定型与制造工作进行了精心的指导,给同学支出了项目实现过程中的一些错误与建议,使同学们对自己的项目有了更好的认识,找到了自己项目的最有实现方案,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热情,并且我院以此为契机,承办了泰山医学院机电产品设计大赛,校团委孔志峰副书记以及各院系团总支书记作为嘉宾到场观看。放射学院与信息工程学院的相关专业老师担当评委。 大赛共有从各院系预选出的12支团队的12件作品参赛。各位选手首先分别上台展示与讲解他们的作品并回答评委提问,评委们对每件作品分别作了精彩的点评。选手们的创新思维与方法始终吸引着全场的观众。最后,由放射学院马健等同学设计的“山地救援担架”与信息工程学院张笃光等同学的“灾区救援帐篷”获得本次大赛的一等奖。评委老师在对本次大赛作品的质量给予高度评价的同时,也对同学们今后的科技创新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

通过本次大赛对机电产品设计的交流与评比,激发了我校各院系学生的科技创新思维,提高了大家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这为我校学生再次在山东省机电产品设计大赛上取得优异成绩奠定了基础,也对全校范围内科技创新整体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 精心准备,措施得力,省级比赛中再创佳绩

1、精心准备,措施有效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与动手实践能力,鼓励广大学生踊跃参加大学生课外学术竞赛与科技创新活动,我院成立放射学院科技创新领导小组,并设立了“2010放射学院科技创新基金”,极大地鼓舞了同学们参与大学生课外学术竞赛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在比赛前期我院组织了对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有丰厚经验的老师,为参赛学生进行了精心的指导,以相互讨论、互补不足、共商对策的方法,是每一位同学的设计法案达到了最优的设计效果,提高了参赛项目的质量。

2、项目出色,再创辉煌

在我院老师的精心指导下,由我院学生负责的参赛项目,在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中再一次获得优异成绩,由王国柱和胡弢指导马建等同学的作品“山地救援担架”、获得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山东省赛区一等奖;宋莉和齐现英指导李霞等同学的作品“视力适应仪”、董克江和王国柱指导陈毅哲等同学的作品“家用太阳能辅助供暖系统”获得二等奖,、胡弢和王国柱指导李金星等同学的作品“小型破冰除雪车”、胡弢和王国柱指导蔡鹏飞等同学的作品“安全输液报警装置”、王国柱和胡弢指导石刚等同学的作品“脚踝扭伤临时固定装置”分别获得三等奖。 这些成绩的获得展现了我院学子在实践、创新等方面的风采,激发了同学们求知进取、不断超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说明了我院在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成效显著。

虽然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院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在今后一段时间里,我们一定会牢记以往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经验与教训,早组织、早发动努力做好广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动员工作,认真安排、精心指导切实做好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制作与指导工作,全院师生共同努力,一同将我院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第五篇:2009工学院社联科技创新部工作总结

工学院社团联合部自成立以来一直都得到学校领导和老师的重视及大力支持和帮助。为了提高校园文化、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社联举办一些有意义的活动,科技创新部也作出了自己的努力。光阴似箭,本学期我们部门的工作已接近尾声,在这段时间里本部门在老师和社联主席团的大力支持和关怀下,以及在各个社团同学的大力支持下,顺利完成了本部门在这学期的工作计划。现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本学期的小结

首先是总结上学期的成功与失败,由于工学院社团联合部建立不久,正处于探索阶段。每个开始意味着新一次的尝试,旧的逝去意味着经验的累积,思考差的应该如何地修改、好的如何能做得更好是每个学期必不可少的内容。其次内部会议的首次开展激活了完善中的制度,只有不停地发现错误后及时的纠正错误,制度才会不断地得到完善。本部成员认真积极筹划部门,分工仔细,对每件事的认真负责是工作顺利进行的有力保证。 工学院社团联合部科技创新部主要纪事如下:

1.10月上旬社联开始面向全校招新,并在10月中旬进行了对新成员的面试工作,经过两轮面试,工作取得圆满结束,我部也确定了本部成员。

2.10月下旬,社联主办,机器人协会承办召开了飞思卡尔交 1

流会,我部在这次活动中表现积极,交流会圆满结束。

3.为提高我校学生的创造性设计能力、综合设计能力,加强教学与实践间的联系,社联主办科技创新部承办安徽科技学院工学院第一届“我爱发明”校园科技作品大赛。前期,10月26---12月6日,社联做好宣传和报名工作。中期,作品由科技创新部进行初评,再由有关老师进行复评评审,评选出获奖作品。后期,院社团联合部科技创新部公布获奖名单,对获奖人员颁发证书及奖品。本届

4.11月下旬我们召开了部门内部成员会议,主要内容是探讨本部如何发展和工作的有关事项。

二、下学期的工作计划

1、继续积极举办和开展科技创新相关方面的活动,提高校园文化、 丰富大家的课余生活。

2、校内各协会间进行相互交流,为部门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多组织各个社团会员在技术上的交流,引导本部成员和工学院技术型协会会员在技术上更深一步的研究与探索。

工学院社团联合部科技创新部

2009.12.10

上一篇:学有楷模做有榜样下一篇:校园综合治理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