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学院建设方案

2022-10-23

方案在我们工作与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我们进一步开展工作与学习,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那么一份科学的方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创新创业学院建设方案》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一篇:创新创业学院建设方案

创新创业学院《大学生创业基础》课程过程性考核方案

为进一步规范过程性考核,加强教学环节把控,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大学生创业基础》课程过程性考核方案如下:

一、实施时间和适用范围

自2019-2020学年起,全校本科、专科所有专业课程均实施过程性考核。

二、课程考核要求

1.建立以过程性考核为主的学生平时学习考核评价制度,学生修读课程成绩由过程性考核成绩(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综合评定,每学期成绩=过程性考核40%+期末成绩60%。

2.加大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改革力度,积极开展探究式、启发式、互动式、研讨式、混合式等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考核形式和内容

1.过程考核:

(1)日常考勤(5%):日常考勤5次。学生出勤次数,迟到、早退和旷课的情况;

(2)课堂表现(5%):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练习、讨论,创造性地提出问题的能力;

(3)随堂测试情况(20%):随堂测试2次,各占10%。学生随堂测试提交次数及完成质量;

(4)期中考核情况(10%):期中考核1次。考核内容为商业模式画布的完成。考核学生掌握课程的情况;

2.期末考核:

(1)创业计划书与项目路演(40%):由学生自行组队,原则上8-10人/组。考核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掌握和理解,是否掌握了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并将其运用到撰写创业计划书和项目路演中。

(2)课程体会(20%):由每位学生独立完成。考核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思考。

四、相关说明

本课程过程性考核实施细则由教师根据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制定,结合课程特点与教学实际情况,考核形式(课堂作业形式)、考核要求、评分标准与评分权重应在第一次课程开始时向学生公布,教师应按照课程过程性考核实施细则与教学内容布置考核内容,督促学生按时参与考核,并客观、准确、公正地评定成绩,登记成绩。课程结束后,教师按过程性考核成绩与期末考核成绩计算学生修读该课程总成绩,按时提交成绩。

第二篇:软件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活动实施方案

作者:来源:时间:2009-04-11浏览数:

52为了充分调动我院师生参与科技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团队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开创我院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活动新局面,特制定该实施方案:

一、目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和综合素质,满足以多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为目标的人才培养要求。

(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较强的团队精神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有效地促进学风建设。

(三)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创造条件。

(四)促进教师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五)通过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促使优秀人才和优秀作品的涌现,为我院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在各类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奠定良好基础。

二、组织机构及工作职责

(一)成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陈志刚、段泽球

副组长:胡志刚 易险峰

成员:师雷宏 、王新辉、赵明 、江林、 费洪晓、陈学工、刘莉平 具体实施工作由办公室负责(与学生工作办公室合署办公)。

办公室主任: 师雷宏(兼)

成员:学工办老师、班导师、团学会相关部门主要干部

(二)领导小组工作职责:

1、根据学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任务计划安排,做好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宣传、组织与发动工作;组织实施本院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工作。

2、组织举办专题科技报告会营造浓厚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氛围。

3、根据学校公布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指南,组织项目申报、选派导师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创业活动。

4、负责对学生参赛作品的初审和推荐上报工作。

5、负责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活动的指导教师、承担项目的学生及项目的日常管理工作。

三、内容与要求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活动经费与项目的设立:

1、为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活动,学院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活动专项基金(以下简称“基金”),用于奖励在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活动中获奖的我院在校学生和指导教师。

2、学校每年定期公布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项目指南,我院根据学校的要求,认真组织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积极申报项目。

3、申报项目可分为二类:自由申报项目、双向选择项目。

(1)自由申报项目:学生自行提出研究设想,联系相关导师,在导师指导下提出立项申请,学院初审后上报学校专家组评审,通过后由学校纳入“自由申报项目”。

(2)双向选择项目:导师结合自身科研工作,提出适合本专业学生的研究项目并配套研究经费,上报学校专家组审核。

(二)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创业活动申请“基金”资助的要求

1、对于符合下列条件的我院本科生,均可以申请科技创新创业基金的资助:

(1)学习态度端正,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综合测评成绩在班级前二十名。

(2)动手能力、创新意识等科研潜质方面有突出表现者,可适当放宽成绩限制。

(3)可以跨专业、跨学科联合申报,但每队成员不超过5人。

2、参加“基金”项目研究期间的要求

(1)合理安排时间,既要学好课程,又要努力完成研究计划,学习成绩

有严重下滑倾向或者不积极认真开展研究工作者,学院将如实上报学校终止对其项目的资助。

(2)主动向导师请教,定期汇报学习与研究进展情况,积极主动地参加导师指定安排的相关学术活动。

(3)按期完成科研工作周计划和月计划,定期撰写科研工作进展报告,总结前阶段的工作,提出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

(4)根据项目研究情况积极撰写学术论文或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活动。

(5)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基金”资助学生座谈会,对前期的工作进行总结和交流。

(三)对导师的要求

1、导师的条件:

(1)治学严谨、为人师表、责任心强、关心学生。

(2)熟悉和热爱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

(3)每名导师至少提供、指导1个项目,最多一般不能超过3个。

2、导师职责

(1)有较强的责任心,能够投入必要的精力。对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选题、设计、研究、论文撰写等环节进行具体指导,每周应保证一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指导和交流。

(2)注重对学生综合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要明确对学生进行科研训练是一项教学实践活动,要以高度的责任心指导学生进行创新活动。避免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发生。

(3)根据学生的工作态度、工作量、所掌握的科研能力及完成的结果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核。& lt;span lang="EN-US">

(4)导师短期外出不能指导学生时,应委托其他教师指导学生;导师长期外出时,应向学院提出申请,学院为学生另行安排导师。

四、奖励办法

(一)竞赛奖励范畴:

一类竞赛:创新创业大赛、ACM程序设计大赛、数学建模竞赛、软件创新技术大

赛、计算机作品大赛、全国挑战杯相关竞赛等

二类竞赛:数学竞赛、英语竞赛、英语演讲比赛、电子设计大塞、软件设计师

考试等

(二)凡参加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获奖者奖励标准参照《软件学院大学生科技竞赛实

施奖励办法》。

(三)大学生在创新创业项目或创新性实验项目申报中获得校级立项者奖100元/项;获省级立项者奖200元/项;获国家级立项者奖300元/项。

(四)学院对创新创业项目申报以及获奖的导师奖励标准:导师每指导一个项目奖励100元;获校级奖300元;获省级奖500元;获国家级奖1000;

(五)参加科技创新创业活动的学生,完成相应的实验(设计)任务,提交研究报告(论文)等环节后,如研究项目与自己专业相同或相近,通过指导教师的评定和学院教学指导委员的审定,项目达到一定水平的,由学生提出申请,经学院研究符合条件后上报教务处审批,获准后,其项目内容可作为相关的课程设计、实践性环节、毕业论文(设计)的相关材料。

(六)在学校推免研究生工作中,在以下竞赛中获得相应等级奖励的大学生,同时符合学校推免生基本条件者,将直接获得推免生资格(推免到本校):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获特等奖、电子设计大赛全国一等奖、全国数学建模比赛一等奖、全国挑战杯竞赛二等奖以上。

(七)参加各级科技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并获奖者,可在各类奖助学金评定、各类先进个人、集体以及综合测评、优秀毕业生选拔、推免研究生中给予优先考虑。

(八)大学生发表论文按照下列标准奖励:

(1)、在国家一级学会主办的核心期刊和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正式论文,学院予以报销其版面费用。

(2)、在我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展览会上参展的作品每篇奖励100元。 署名第二的按相应标准的0.3倍计算,其它一律不计;核心期刊名录以每年学校科研处公布的目录为准。< span lang="EN-US">

五、未尽事宜将根据实际情况由领导小组讨论决定。

六、本办法自发文之日起执行,由软件学院负责解释。

中南大学软件学院

2009.3.6

第三篇:**大学科技创新创业园区建设方案

一、建设目标

围绕**两市产业布局,发挥我校科研优势,一次性补齐我校科技产业园区建设短板,建立建全中、省有关文件要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各类创新创业、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平台。在2019年前将**大学科技创新创业园区建设成省级众创空间、省级技术交易中心、省级大学科技园,在2023年前将**大学科技创新创业园区建设成国家级众创空间。

二、工作任务

**大学科技创新创业园区以“创新、转化、创业”为主线,采取“学校引导、校企合作、整体规划、分步实施、企业化运作”的建设模式,主要利用**大学的知识、人才、科技资源优势,充分挖掘和利用**大学的智力资源,吸引高科技人才和高新技术项目集聚,把人才优势和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以技术转移体系为支撑,通过完善技术、人才、资本三大要素的结合,

在创新创业园区内搭建一个设施齐全、功能完善、产学研结合与互动等为一体的科技产业化服务平台,努力使大学科技创新创业园区建设成为技术创新基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创新创业人才聚集基地、高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三、建设内容

(一)建园模式

采取“一园五区”的建设模式,整合**大学现有的创新创业、技术交易、无形资产运营、科学研究中试、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统一冠名为“**大学科技创新创业园区”,分别成立**大学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大学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大学科研中试产业化基地、**大学科技园。

(二)主园区的基础设施需求

**大学科技创新创业园区总面积约需1万平方米,分期建设。2017年完成**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和**大学资产运营公司法人注册,确定办公场所,完善机构人员,约需办公面积1000平方米。2018年启动科技创新大楼及相应的配套设施建设,完成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和科研中试产业化基地建设。

(三)完善服务平台建设

完成3—5个符合产业规划方向的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和中试基地建设。力争用3—5年的时间,吸引30个以上大学产业化项目入驻,在孵3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每年孵化成功10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科技企业。通过5年的努力,使大学科技创新创业园区内投资项目投资额达到5000万元以上,产值达1亿元以上。

四、功能定位

按功能布局,将**大学科技创新创业园区规划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技术转移中心、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科研中试产业化基地、大学科技园5个区块。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

定位为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综合服务平台。规划面积1000平方米,配备光纤宽带多媒体网络系统、会议室、展示厅、信息中心、培训中心、商务中心等共享设施。为**大学在校大学生(包括毕业三年内大学生)创业初期提供创意、体验、展示自由开放的工作与服务场所。同时吸引创业辅导、专业培训、管理咨询、风险投资、信用担保、产权交易等中介机构入驻。

(二)技术转移中心

定位为独立法人机构,开展技术集成开发与转移、技术咨询与人才培训、知识产权代理和维权、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科技成果展示与推广、技术投融资与产权交易等业务。同时承接**大学技术转移职能,负责收集、整理、筛选和更新**大学成果信息、知识产权(包括专利、商标、版权、著作权、论文、著作等)信息、人才(校内人才、社会上的复合型人才等)信息、政府关于创新创业和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等方面的综合信息、投融资信息、高新区等科技园区信息、地方技术需求信息等各方面与成果转化有关的信息,并建立信息数据库。通过搭建校内与校外资本、技术、项目、人才的需求主题和供给主题之间良好的信息互通平台,构建以项目为纽带的全方位综合服务体系,通过内联外引,实现具有市场潜力的科技成果的培育、孵化和转化,加速推进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的转化。规划办公面积500平方米。

(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

定位为**大学对外投资经营活动的决策和管理中心,独立法人机构。经营范围包括:授权范围内的国有资产经营、管理、转让、投资,企业托管,资产重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公司将充分发挥投资、经营、管理、监督职能,通过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产收益率;以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为主,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和企业;加强与国内外企业集团的合作,逐步把公司建设成为区域内领先,国内外有影响的高科技企业。规划办公面积500平方米。

(四)科研中试产业化基地

定位为承接园内外符合新兴产业定位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相关技术产品和工艺的中扩试、商品化和产业化。重点吸引中、省、市科技计划已具备中扩试条件的项目入驻,同时吸引与**大学有技术合作的企业入驻。按具有相对专业优势的3-5个产业进行规划,如能源企业服务、农产品深加工、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特色艺术设计等,规划总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楼层高度约需3层,后续根据入驻企业的个性化需求设计建设。

(五)**大学科技园

规划由科技大楼及相应的配套设施组成,科技大楼规划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定位为技术研发与科技服务平台。重点在化工、生命科学、软件、绿色农药、集成电路设计、外包装设计与创意等产业中选择**大学具有相对专业优势的3—5个产业:一是开发新的产学研合作项目,由**大学牵头,联合国内外知名院所和企业龙头,合作建设相应的行业技术研发服务平台。二是整合**大学已建立的校地校企联合研发平台、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统一纳入大学科技园公共服务平台运营和管理。旨在为推广或引进的科研成果的创新和产品化提供公共研发平台和实验开发设备共享,并提供相应的技术信息、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等服务。

五、实施步骤

1、2017年11月—2018年1月,完成**大学技术转移中心、

**大学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的注册和组建工作;

2、2018年2月—2018年8月,**大学成立理事会,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科研中试产业化基地、**大学科技园的规划、建设及运营,启动**大学创新创业园区建设;

3、2018年9月—2018年12月,完善**大学创新创业园区组织机构,完成创新创业园区建设。

六、组织保障及运营模式

1、学校引导。**大学为**大学创新创业园区基地建设提供相应的土地、资金和政策支持;并增设“**大学创新创业园区管委会”为副处级建制单位,选派优秀青年干部担任园区正副主任。

2、企业化运作。组建国有非营利性质的“**大学创新创业园区”,与园区内5大区块暂时实行“六位一体”的管理模式。负责承担创新创业园区的硬件和软件建设,负责创新创业园区发展战略的实施,从事创业投资、科技服务、物业管理等相关业务。企业运营市场化,除正副主任外,其他人员全部实行聘任制。

七、优惠政策需求

(1)建议**市财政参照对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政策,全额返还大学创新创业园区对地方财政的贡献,再由大学创新创业园区返还给入园企业或用于大学创新创业园区的滚动开发;

(2)**市科技创新资金、担保基金、市中小企业发展资金、市产学研基金等,对入园企业予以重点支持;

(3)**市科技局对入驻园内项目,优先给予经费支持,**

市政府科技创新与研发资金重点用于支持入驻项目。对经国家和陕西省科技计划立项并获得科技经费支持的入驻项目,**市科技局给予经费配套,对获国家和陕西省科技技术奖励的入驻项目,**市科技局给予同等金额的奖励。

第四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验基地建设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创新创业教育要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专业教育基础上,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主要目标

通过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实验基地建设,促进高等学校把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摆在突出重要位置,积极争取各方支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树立有利于创新创业人才成长的教育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

三、实验内容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基地应探索将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基地内本科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内容融入专业教学主渠道,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以提高创新创业能力为重点,探索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模式。改革教学管理,探索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方向)、自主选择课程等自主学习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改革实验实践教学,加强综合性实践科目设计和应用,支持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创业计划和创业模拟活动。改革考试方法,注重学习过程考查和学生能力评价,培养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兴趣、爱好和思辨力。

2.建立具有创新创业教育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实验基地应探索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专业系列课程,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课程体系,突出专业特色,创新创业类课程的设置要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要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积极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试评价改革。应把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作为课程开设,同时组织建设与创新教育有关的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等课程,以及与创业教育有关的项目管理、企业管理、风险投资等课程。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教材建设,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编写适用和有特色的高质量教材。

3.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体系。实验基地应探索构建基地内100%学生在校期间有机会参与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创业实践项目的校、市、国家三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体系。创新训练项目是本科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条件准备和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交流等工作;创业训练项目是本科生团队,在导师指导下,团队中每个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一个或多个具体的角色,编制商业计划书、开展可行性研究、模拟企业运行、参加企业实践、撰写创业报告等;创业实践项目是学生团队,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下,采用前期创新训练项目(或创新性实验)的成果,提出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创新性产品或者服务,以此为基础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4.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高校和实验基地要有计划地支持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鼓励教师参与社会行业的创新创业实践。积极从社会各界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等作为兼职教师,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从教学考核、职称评定、培训培养、经费支持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定期组织教师培训、实训和交流,不断提高教师教学研究与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水平。鼓励实验基地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教研室或相应的研究机构。

5.创设鼓励创新创业的多元平台。实验基地应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学术交流平台,通过举办各类竞赛、讲座、论坛、俱乐部、学术刊物、模拟实践等方式,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和体验,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支持学生参加校内外学术会议,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交流经验、展示成果、共享资源的机会。将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成果有机结合,积极创造条件对创新创业活动中涌现的优秀创业项目进行孵化,切实扶持一批大学生实现自主创业。定期组织创新创业教育经验交流会、座谈会、调研活动,总结交流创新创业教育经验,推广创新创业教育优秀成果,组织编写创新创业教育先进经验材料汇编和大学生创业成功案例集等。

四、支持和保障

1.组织与制度保障

我委将创新创业教育实验基地建设纳入市级本科教学工程的重要内容,并成立“创新创业教育”专家工作组,对实验基地建设进行规划、组织、指导和推动实施。

实验基地应成立由主管教学的校领导牵头负责,建立健全教学、财务、人事、就业、科研、团委、大学科技园等部门参与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协调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和配套政策,明确分工,切实加大人员、场地、经费投入,将实验基地的日常管理工作纳入本科生教学管理体系,形成长效机制。

2.经费保障

学校是基地建设的主体,基地所在高校要根据实验内容多渠道筹措经费,确保对基地建设的经费投入,保障基地的正常运转。部属高校的实验基地建设经费由“985工程”和“211工程”的市政府配套经费等经费中投入;市属高校的实验基地建设经费由“085工程”专项经费等投入。

3.条件保障

高校的示范性实验教学中心、各类开放实验室和各级重点实验室要向实验基地的学生提供实验场地和实验仪器设备。高校的大学科技园要积极承担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任务,为实验基地的学生提供技术、场地、政策、管理等支持和创业孵化服务。同时,高校要拓宽思路,整合校内外优势资源,建设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实习基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加创新创业体验与实践。

五、组织实施

1.“十二五”期间全市计划建设50个创新创业教育实验基地。

2.创新创业教育实验基地建设采取申报评审制。拟申请高校以学院或系为单位进行申报,每所高校每批最多申报一个实验基地。建设周期为三年。

3.实施程序。(1)高校申报:每年6月份,拟申请基地向我委报送申报材料;(2)专家评审:我委组织专家对申报材料进行评审,经我委审核后正式公布基地名单;(3)基地建设:实验基地根据申报方案认真组织实施,做好计划执行、经费使用等工作;(4)检查验收。建设期间,我委组织专家进行中期检查。建设期满,我委组织专家根据申报方案对基地建设情况进行评估验收。

第五篇: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方案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实施暂行办法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实施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提出的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建设一个优秀的科技创新团队,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保证。为提升院所的科技综合竞争能力,我院启动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并制订《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实施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

第二条 指导思想。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福建省中长期(2006─2020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福建省科技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全国科学技术大会(2006年)”、“福建省科学技术大会(2006年)”,及院“十一五”发展规划精神为依据;以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需求、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需要和我院学科建设的需要为导向;以整合资源、凝练重点科研方向、凝聚优秀创新人才、优化资源配臵为出发点;以福建省农业高新技术中心大楼为载体;以科学论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为工作机制。

第三条 基本原则。在科技创新团队的组建和管理过程中,要遵循“尊重科学、发扬民主,提倡竞争、促进合作,依靠专家、择优遴选,激励创新、引领未来,跟踪发展、动态管理”的基本原则。

1、自主组合。根据院的统一规划及学科发展需要,由拟申报首席

第1页 共9页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实施暂行办法

专家的人员召集、组建团队。创新团队是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学术队伍,不设行政级别。

2、开放流动。科技创新团队的组建以本院科技人员为基础,鼓励跨所联合;面向国内外吸收人才,团队成员根据考核绩效,优胜劣汰,能进能出;团队整体根据绩效验收情况,确定下轮是否列入管理。

3、项目带动。已承担国家计划项目的人员优先进入团队,已承担国家计划项目的团队优先入选院科技创新团队管理,院本级以研究计划项目资助形式推动团队建设。

4、政策激励。创新团队优先配臵科技资源、资金倾斜、优先推荐申报国家和省部级项目、申请报奖。创新团队的成员与省和国家的各类人才培养计划衔接,优先推荐。

5、合同约束。加强对创新团队所承担的项目合同执行情况的跟踪;根据团队建设的目标任务书,严格进展报告、中期评估和终期验收管理,规范团队成员行为。

6、目的清晰。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要有利于科技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臵;有利于凝炼研究方向,突出研究特色;有利于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有利于融入国家队,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影响力;有利于理顺关系、化解矛盾;有利于开展国内外的合作交流和有利于“福建省农业高新技术实验中心”科研平台建设。

第四条 建设目标。衔接院首批重点学科建设成效,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协作创新、促进群体的合作与交流,发挥团队力量,协同推进院相关学科平台与学科团队的建

第2页 共9页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实施暂行办法

设,围绕某一重要研究方向进行系统深入研究,形成若干农业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究、关键技术攻关、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等紧密型创新研究群体,使我院在相关学科领域产生一批冲击国内外高水平的、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和突击队。

第二章 组织管理

第五条 成立院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团队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现任院长担任,副组长由现任分管科研的副院长担任,成员由人事处、计财处、科研处、产业处、行管处和监察室负责人组成。负责组织实施院科技创新团队遴选工作;审定经费支持额度;对团队申请资助的院本级研究计划项目组织论证;审定团队终期验收情况和确定下轮建设办法等。

第六条 团队建设领导小组下设院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领导小组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团队建设办公室),挂靠院科研管理处,负责日常具体工作。

第七条 由团队建设领导小组聘请成立院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评审委员会。评审委员会原则上由院外相关的知名专家9~15人组成。评审委员会主要负责对拟组建的科技创新团队进行可行性论证,对运行中的创新团队进行阶段性评估,对达到合同建设年限的创新团队进行终期验收。

第八条 科技创新团队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首席专家依据本暂行办法,负责科技创新团队的组建和团队的内部考核评估等运行管理。

第九条 经评审委员会论证、推荐的拟建创新团队名单,阶段性

第3页 共9页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实施暂行办法

评估及终期验收结果,送团队建设领导小组审定,报院党委研究决定。

第三章 团队构成

第十条 科技创新团队是围绕农业科技创新及我省“三农”发展的需求,有相对集中的研究方向,有较好的研究基础,承担重要科研课题,与我院的相关学科的创新平台建设紧密结合,通过自然形成或有效合作、整合等形式形成的、具合理学术梯队的研究群体。

第十一条 科技创新团队的研究队伍规模和组成结构原则上由首席专家提出,每个创新团队设立1名首席专家,首席专家为学科带头人;设立若干名责任专家,责任专家为学术方向带头人;具若干名研究骨干和若干名专业研究初级工作人员,形成结构合理的创新团队,团队成员总数不少于10人。

第十二条 首席专家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1、热爱祖国、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在省内外享有较高学术声誉,在本学科领域取得了突出成绩;

2、近5年主持国内外重大项目或获过省部级科技二等奖以上或已发表过SCI收录的累计影响因子3.0以上论文或在本研究领域国内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2篇以上的专家;

3、具有明确的创新性学术思想,有较强的战略思维、学科透视和把握能力、良好的学术道德和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在创新团队中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并具有充分的时间从事创新团队的科研和组织管理工作。

第十三条 责任专家须与所在创新团队的研究领域一致,原则上

第4页 共9页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实施暂行办法

主持相关研究的国内外重大、重点项目或省部级重大项目。

第十四条 研究骨干须与所在创新团队的研究方向一致,主持或参加相关领域的研究项目,具副高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

第十五条 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和院青年拔尖人才,可优先入选团队。

第四章 遴选程序

第十六条 科技创新团队按以下程序遴选:

1、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资助的研究群体,自然列入我院的创新团队建设。

2、院根据学科领域建设与发展需求,发布拟建科技创新团队申请指南。首批“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团队”的研究领域拟定为:基础生物学、作物学、园艺学、食品科学、动物学、植物保护、资源与环境、微生物学、农业经济与管理。

3、拟以首席专家身份参加申报的学科带头人,根据指南的要求,自主组建科技创新团队,提交组建科技创新团队的申请书。

4、拟申报组建的创新团队名称,可根据指南要求的学科领域自行拟定;提交的申请书应包括团队人员组成、结构,领域研究进展背景,拟组建团队的已有基础,研究工作内容,技术路线,预期研究目标、承担项目目标、队伍建设目标、基地建设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团队运行(管理)机制、保障机制,以及根据自身定位和研究领域特点制订的系统发展计划和建设措施等内容,具体格式、要求可从院科研管理处网页上下载。

第5页 共9页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实施暂行办法

5、申报资料由团队建设办公室受理,并进行形式审查。符合要求的申请,由团队建设办公室汇总提交团队建设领导小组,团队建设领导小组组织院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评审委员会评审。

6、评审委员会应对提出的申请,给出评价性意见和是否同意资助该团队建设的结论性意见。评审结果报送团队建设领导小组审定,成熟一个,启动一个。

7、审定结果经公示无异议后,科技创新团队的首席专家与院长签订团队建设任务书,并发文公布。

8、团队成员不得同时加入两个团队。

第五章 运行管理

第十七条 根据本暂行办法总则要求,创新团队与相关学科的平台建设相衔接,采用择优选定、分批设立、动态管理、滚动发展的运行模式。对创新团队进行目标管理。

第十八条 创新团队有良好的科研工作条件,所依托(挂靠)单位具良好的支撑环境,团队人员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研究工作。进入创新团队的人员,其行政隶属关系不变。

第十九条 创新团队的工作条件和运行经费通过多渠道解决,依托单位应在各方面给予创新团队支持,创新团队应积极争取科研项目,开辟经费渠道,使自己在竞争中发展提高。

第二十条 创新团队成员对外申请获资助的项目、经费,以及研究获得的成果、知识产权等,其行政管理和所有权仍归创新团队成员所属的行政单位,但创新团队可计入本团队工作和创新业绩。

第6页 共9页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实施暂行办法

第二十一条 批准组建的科技创新团队,院每年以研究计划项目的形式给予一定数量的经费,支持其持续开展某一方向的研究。

第二十二条 创新团队获得的院本级研究计划资助项目经费,主要用于科技创新研究和必要的仪器、设备添臵等,每年须填报项目任务书及经费分配方案,经首席专家和责任专家签(章)认可后,交由团队建设领导小组根据团队建设总体目标任务进行审核,团队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审批。院计财处根据各团队的经费分配方案,将经费下拨到任务承担人所在单位,列入所在单位的财务管理,但首席专家可在项目任务范围内进行协调使用。

第二十三条 创新团队应加强对国内外开放和学术交流,在组建伊始应尽快建立自己的网站。

第二十四条 院职能部门应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政策支持,在项目申报、成果评定、职称评聘等方面,对创新团队给予倾斜。

第二十五条

创新团队有下列情况之一的,视情节轻重,缓拨、停拨或追回经费;必要时可更换首席专家。

1、在科研上弄虚作假,违背科学和职业道德;

2、计划执行不力,创新研究工作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3、未能按管理要求及时上报进展报告;

4、首席专家因某方面原因不能履行职责;

5、违反本暂行办法的其他规定。

第六章 验收评估

第二十六条 创新团队的支持期限一般为5年。院科技创新团队

第7页 共9页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实施暂行办法

评审委员会负责对创新团队建设进行中期评估和终期验收;实行报告制度,由院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审核。对报告重点审核完成争取经费指标情况,对中期和终期报告考查其综合指标完成情况。对成绩显著、状态良好的创新团队可提出以适当方式给予延续、稳定的支持。对未能通过终期验收的创新团队,其首席专家不能申报下一期团队建设任务。

第二十七条 未通过中期评估的创新团队,院科技创新团队评审委员会有责任对影响完成目标任务的相关团队运行管理机制、团队人员组成结构,直至首席专家人选等提出调整建议。对中期评估中表现出尚不具备实施创新团队建设条件的,可提出整改意见。

第二十八条 主要验收指标。

根据各团队签订的具体建设任务指标进行验收,但不低于以下基本要求。建设期内,各创新团队用于购臵设备和开辟新的研究方向的经费不少于项目总经费的20%;团队实验仪器、设备、设施遵循开放、共享管理;每个团队获得院外的项目资助经费不低于本院资助团队建设经费的3倍(含3倍),软科学类为1倍(含1倍);每个团队至少每年承担1项国家级项目。团队内人员到海内外学术交流5~8次,主办或承办全国性学术会议1~2次。其中:

1、以基础研究为主的团队:以高水平论文产出为主,发表SCI或EI收录的论文,其影响因子累计15点以上(含15点);同时,在本研究领域国内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5篇以上。

2、以应用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为主的团队:以专利、成果奖等的

第8页 共9页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实施暂行办法

产出以及技术成果转化为主,获得发明专利、或新品种、或软件著作权不少于2项和省部级二等(含二等)以上成果奖励2项以上。建成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的农业科技研发基地、产业化孵化基地或应用推广基地。建成省或院的相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3、软科学研究类团队:以高质量学术论文、重大政策建议和战略研究报告为主,执行期内撰写1~2份有关报告或建议提交省委、省政府或中央有关部委,并得到采纳;有重要影响的专著1本;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或SSCI论文)5篇以上。

不同类型的创新团队除主要验收指标外,产生的其他方面业绩也可以适当计入验收成绩。

第二十九条 首席专家每年对受聘人员按确定的岗位职责和合同要求进行考核,实行动态管理。考核结果作为后续聘任的依据。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条 根据本暂行办法形成的有关人事、分配、奖励等实施细则,与本暂行办法具同等效力。本暂行办法适用于院创新团队的建设管理,在此范围内与本暂行办法不一致的有关办法、规定,依从本暂行办法。

第三十一条 本暂行办法解释权归院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领导小组。

第三十二条 本暂行办法自2006年12月12日起实行。

第9页 共9页

上一篇:城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下一篇:诚信考试主题班会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