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产业发展战略

2022-06-25

第一篇:创意产业发展战略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1、世界各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在世界各先进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取得深入发展,并成为其重要的经济组成部分,本文将主要介绍英国、美国以及日本经济发达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概况。

1.1英国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纵观创意产业在英国的发展,直至1998年,创意产业的地位才开始上升并日益得到更多重视。根据英国文体部2004年8月发布的《创意产业经济估算统计公报》的估算,创意产业占2002年英国GVA的8%,超过金融业占英国GVA的5% ,创意产业对伦敦经济的重要程度已超过金融业,成为英国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据官方统计,过去十年,英国创意产业增长93%,而整体经济增长仅为70%。在这十年间,英国创意产业以年均6%的速度增长,超过英国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3%的增长速度。

在就业方面,1997至2006十年间,英国创意产业就业人数以年均2%的速度增长,其中2005至2006年间则高达4%,。创意企业的数量从1997年的11万多增至2006年的12万多,2006年,英国创意产业就业人数高达200万人,成为全球创造就业人数最多的产业。

1.2美国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1977至1997年20年间,美国核心版权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到6.3%,超过同期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均2.7%的增长率。核心版权占美国GDP的份额已经从1997年的5.65%,增长到2001年的5.89%和2002年的5.98%。2002年全部版权产业占到美国经济的12%,为12540亿美元,版权产业对美国经济的贡献呈继续增长的态势,其中2003年为23.28%,2005年为24%。

在就业方面,1997年美国核心版权就业人数为513万,至2001年核心版权就业人数增至582万,2002年,核心版权产业和全美就业人数均有所下降,其中核心版权产业就业人数降至548万,但1997至2001年间核心版权就业人数年均增长率均超过美国就业总增长率,2003至2004年,核心版权就业人数仍呈下降趋势,2005年又有所回升。至今,核心版权一直保持着比整个美国经济较快的增长势头,对提高美国就业率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1.3日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根据日本数码内容协会《数码内容白皮书2004》的统计,以动漫产业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日本文化创意产业,2004年的产值达到12.8万亿日元,约占日本本年国内生产总值的

2.5%,超过了日本农林水产品产值10万亿日元。另据韩国文化体育部数据显示,在世界动画片总计3000亿日元的版权交易中,日本动画片占65%,在欧洲,日本动画片的市场份额竟高达80%。根据日本贸易振兴会公布的数据,2003年销往美国的日本动画片以及相关产品

的总收入为43.59亿美元,是日本出口到美国钢铁总收入的四倍。

2、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2005年对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是极具意义的一年,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进入了一个调整、完善、反思的阶段,改革经验向政策、法规转化,产业发展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更加规范有序的阶段。2006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更明确提出“逐步完善有利于文化创意群体创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培育文化创意群体和内容提供商”,“重点培育广播影视、动漫、音像、传媒、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工艺与设计、广告装潢、服装设计、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等方面的创意群体。支持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以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形式,集聚各类文化创意人才”。

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下,文化创意产业正成长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各地争相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出现了一大批诸如北京798艺术园区、杭州Loft49等知名的创意集聚地和一批如“蓝猫”等文化创意活动活动品牌。

纵观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历程,中国的文化创意实践更多的是以城市和地区为载体,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热闹态势。总体而言,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为北京、上海,二者利用全国领先的文化、经济优势,引领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第二梯队为深圳、昆明、广州、长沙、杭州等省会级城市,它们充分发挥各自的区位、民族、文化优势,成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第三梯队其他城市,是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坚强后盾。

本为将以北京为例,影射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2005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增加值603.5亿元,占当年全市GDP的8.76%,从业人员77.4万人,总资产达到4537亿元。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以逐年扩大之势增长,2006年实现增加值812亿元,占当年全市GDP的比重增至10.3%,文化创意产业的从业人员为89.5万人。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北京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最活跃、最具增长潜力的产业。

纵观世界各国争相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以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所带来的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可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是大势所趋,并大有可为。

第二篇: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势在必行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新兴的产业,以其低投入、高回报的优势,在推动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逐渐成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经济新的增长点。而随着我国《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颁布,体现了国家对于发展文化创新产业的高度重视,是政府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的重大举措。因此,加快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

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英国创意产业之父约翰.霍金斯的测算,创意产业能够带来进3亿美元的年产值,并且每年的增速是70%,是传统制造业增长的若干倍。而文化创意产业具有的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小、资源消耗少等优势,对于现阶段我国经济转型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方向。通过优化产能结构,淘汰落后制造业 ,大力发展持续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是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地点。

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是增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良好契机。当今世界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政治、经济、文化之间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日益紧密。各个领域之间的长足发展都离不开相互的合作与交流,唯有合作与交流才能取得进步与发展,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如果我们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固步自封,不参与国际交流和合作,取长补短,终究是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大潮的。因此,我们要抓住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加大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积极参与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

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是推进创先型国家建设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正在蓬勃发展,但除了《喜洋洋和灰太狼》外,鲜有让人称赞的文化产业。据统计资料显示,在纽约,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占工作人口总数的12%,伦敦则是14%,东京更是达到了15%,而在中国目前还没有相关统计的资料。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我国文化产业人才的缺失,而对于文化创意产业来说,创意就是起灵魂,而创意的核心是创新型人才。所以缺乏人才的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是无法在国际上形成有效的竞争的,因此,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形成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这也是推进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必然要求。

在如今文化创意产业大繁荣时代,唯有紧跟时代的发展潮流,加快创新型人才的建设,加强产业发展规范和引导,我们相信“中国的迪斯尼”也会在不久的将来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第三篇:英国创意产业发展经验

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创意经济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像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和韩国等国家,都对创意经济有着较早的自觉,它们不仅起步较早,创意经济较为发达,更为我们提供了非常丰富和宝贵的经验,值得认真思考、总结与借鉴。

在创意产业较为发达的国家中,英国的经验尤其值得我们重视。英国是最早提出和界定创意产业概念的国家。1994年,澳大利亚的一份文化报告中曾经提出要建立“创意国家”的战略,英国政府在非常敏感和及时地借鉴、考察与研究后,于1998年发布了首份《创意产业图录报告》,明确提出了“创意产业”的概念。这一概念认为,所谓的创意产业,就是“源于个体的创意、技能和天分,通过知识产权来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产业”,这在英国和整个世界都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成了关于创意产业的权威定义。按照这样的定义和英国自身的产业状况,英国政府将创意产业划分为广告、建筑、美术和古董市场、手工艺、设计、时尚、电影、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电脑软件、电视和广播等13个门类。经过十多年来的积极努力,包括上述很多门类在内的整个英国的创意产业快速发展,从业人员已达200多万人,总产值占GDP的8%以上,每年都以高于5%的速度在增长,远大于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成了仅次于金融行业的第二大产业,而且还在产业理念和产业模式等方面影响了整个世界,成了名副其实的“全球创意产业中心”。

英国创意产业的成功,最基本的就是以创意产业为中心,将创意产业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历史高度,整个社会高效运作、密切配合,共同致力于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

——各级政府积极支持、推动。英国政府对于创意产业的最初重视是基于经济发展陷入瓶颈、布莱尔的工党政府需要争取民意和增强其合法性的经济、政治背景。在澳大利亚“创意国家”的战略提出之初,布莱尔政府就很敏锐地意识到这一战略的历史性意义,认为这对英国社会未来发展特别是对其经济发展冲破瓶颈将会是一个很大的历史机遇,因此随即派员专门考察,并于1997年成立了由文化、媒体和体育部牵头,以外交部、贸易与工业部、地方政府官员及创意产业代表等为主要成员的“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首相布莱尔亲任主席,提出要以“高度的创意性”来体现英国的实力,使英国从传统的“世界工厂”转型为“世界创意中心”,充分确立创意产业在英国经济振兴中的中心地位,以全面提高英国的核心竞争力。而作为英国政府专门设立的关于创意产业方面的最高领导机构,CITF在全球创意产业的追踪研究、英国创意产业的现状调查、发展规划、政策制定、人才培养、资金支持、市场开拓及国际合作等方面,都发挥了许多非常重要和具体的作用。

——注重培养创意产业人才。正如英国关于创意产业的概念中所强调的,“个体的创意、技能和天分”是创意产业的源头和基础,没有大批具有创意能力的人才,创意产业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所以在这样的意义上,英国对创意人才的培养和打造尤其注重。这种培养和打造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

一是注重在高等教育中努力培养创意产业人才。一方面,英国的高等教育非常自觉地认识到自己在国家创意产业发展中的责任与义务,同时也认识到对创意产业的关注和对创意产业人才的加强培养是高等教育新的发展路径和新的学术增长点,因此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及办学方式上,也作了相应的调整。比如舍菲尔德哈勒姆大学就专门开设了一门由“文化政策研究”和“创意产业管理”等科目所组成的文化政策与管理课程,授课人员不仅有相关领域的著名学者,也有创意产业的业界精英,理论学习和考察实习密切结合,为创意产业输送了很多优秀人才,也为该大学的进一步发展开拓了一个新的空间。二是注重培养英国公民的创意素质与创意能力。英国政府认为,创意产业人才不同于其他类型人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是个体的天分、想像力、知识视野、艺术文化素养、创意能力和思维的活跃性等等具有相当突出的重要性,而无论是对广大学生还是对英国公民来说,这不仅要靠学校教育的系统培养,学校之外的熏陶和养成也非常重要。因此他们制订政策和采取措施,实施了遗产开放日和国有博物馆、美术馆的免费参观等一系列方案,创造条件,努力营造英国社会

的创意氛围,培养全体公民的创意素质与创意能力,这对公民素质的普遍提高也相当有益。

三是注重设立关于创意产业的对话平台。英国政府倡议设立了创意产业高等教育论坛,努力促进产、学、研间的对话与合作,这对创意产业的学习者、研究者和从业人员,无疑都有加深了解和共同提高的作用;另一方面,政府和业界经常举办形形色色规模不等的创意产业推介及创意产品营销活动,对于促进创意工作者和广大公民间广泛和深入的交流,对于培育公民的创意素质及所应有的创意接受、创意产品消费能力,同样也非常重要。

——探索建立一种复合性的融资模式。创意产业对资金的需求及投资风险远不同于以往的产业类型,根据这样的特点,英国政府及社会各界经过多方面的积极探索,成功建立了一种非常适合和有利于创意产业发展的复合性的融资模式。

在这种复合性的融资模式中,政府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英国政府“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对各个门类和各个地区创意产业的资金需求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调研,一方面编写有关的情况报告和指导手册,为投资者和产业界提供供需信息及资金对接;另一方面,以税收政策来保护创意产业发展,并为国外资金进入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

英国创意产业复合性融资模式的主体结构,是各种各样的产业基金。这些基金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公共基金;二是私人基金。公共基金有不少来自政府,但英国政府并不直接作为投资方投资具体的创意产业,而是通过诸如英国艺术委员会、英国电影协会、英国设计协会和英国科技及艺术基金会等专业性的协会或基金会来调节分配和投入资金,更加合理和更加有效地保证了资金的使用;英国还通过立法规定将国家彩票的部分收入投入到创意产业,特别是在相关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创意人才的培养方面,国家彩票基金起到了很大作用。私人基金则主要是私人企业为创意产业所提供的资金,这在英国以至于整个西方世界都有着深厚的历史传统,也有相应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比如英国著名的曼彻斯特国际艺术节就是由政府、社会组织及私人企业分别出资,共同主办的。以多种渠道的发展基金为主体的复合性的融资模式不仅减轻了政府的资金压力,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社会各界在创意产业方面的参与热情与活力,这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性意义。

——注重加强对创意产业的研究。在英国的创意产业发展中,创意产业研究的作用相当独特。“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承担着对创意产业的现状与问题追踪研究的任务,这是国家调整和制订相应的法律法规及产业政策的前提与基础;另外,基于资金投入可行性论证等方面的需要,与创意产业相关的政府部门、有关的艺术委员会或协会

等民间组织和各种基金会对产业现状或产业项目的研究与评估,也开展得非常广泛与频繁。以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为代表,很多高等学府都越来越多地开设了创意产业研究方面的专业课程。研究主体的多元化和对创意产业研究的特别重视,使英国对创意产业的认识丰富且深刻,形成了不少很有影响的产业理论,也造就了一批以“创意产业之父”约翰·霍金斯为代表的研究大师与名家,这不仅有助于产业自身的良性发展,对于英国创意产业向国外拓展、创意产品向国外销售、创意品牌向国外推广,都有着相当重要的助推作用。

当然,作为创意产业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英国的创意产业在创意产品的开发、产业园区的建设、国际合作的广泛开展和国际市场的奋力开拓等很多方面,也有不少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对江苏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样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值得我们借鉴。

第四篇:关于促进广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的建议(文化创意产业数值)

关于促进广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的建议

发布时间:2014-02-18

民革广州市委员会

内容摘要:文化创意产业是在新知识型经济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具有高附加值、高度融合性、高度创新和集约型特征的新型产业,理论界普遍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在促进产业升级转型、提升城市竞争力、增强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等方面具有巨大的作用。广州市的总体创意产业实力在全国位居前列,但是其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却相对滞后,如何实现创意产业园区的长远发展、特色发展,是广州市创意产业园区当下面对的最大问题。为此,本文对广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现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对策,以期为广州市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尽绵薄之力。

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日趋明显,产业集约化程度、资本实力和投资价值正在不断提高。2011年全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产值达1.35万亿元,占同期GDP比重达2.85%。广东省2012年文化产业产值为2706.5亿元,占全省GDP的4.74%,同比增长14.8%,文化产业已成为广东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进入信息化时代,伴随着知识经济兴起,一种以思想创造力、文化资源和知识产权为核心驱动要素的文化创意产业应运而生,它脱胎于文化产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最高形态,其高科技含量、高文化附加值和无边界创意的全新特征,使其成为文化产业中最领先的领域,推动了经济转型和社会整体素质的提升,尤其是当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科技、体育、城市建设等联动发展时,对经济转型、城镇化和新型城市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文化创意产业的一种表现形式,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一、广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现状及其特点

在打造国家中心城市过程中,广州市委市政府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新兴产业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广州开展旧城改造与“退二进三”产业升级以来,各种创新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蓬勃发展,目前已初步形成了涵盖文化、研发、设计、咨询和时尚消费等5个大类,包含工业设计、电影电视广播和录像、咨询服务等23个种类的行业门类比较齐全的创意产业体系。其中软件、动漫和工业设计成为广州文化创意产业最大亮点,设计类和咨询类创意产业保持快速发展势头。

目前全市共有各类文化产业园区、创意产业园区约62个,主要分布在越秀、天河、番禺、海珠、荔湾、萝岗等区域。其中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有6个,省级10个(包括4家省直文化单位),其他影响力较大的文化产业园区还有12个。涌现出羊城创意、T.I.T、创意大道、信义会馆、华创等一批有影响力的产业园区。全市文化产业园入驻企业近3000家,形成了文化创意、动漫、工业设计、广告等产业集聚整合,相关产业整体发展的局面。广州文化创意产业园经济正成为广州经济转型的亮点和经济增长点。

广州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文化创意园区的规划和建设多与旧建筑、旧码头、旧厂房的改造利用相结合,一般属于广州实施“三旧改造”的项目。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用地往往来自于该项目中的低效用地(旧厂房、旧城镇、旧村庄,约有100平方公里左右),这种新旧结合既保护文物古迹,保护城市的历史风貌,又创造了新的价值。

二是园区的发展模式以政府主导模式为主。由于土地性质限制,目前的园区建设以政府投资为主,社会资本投入较少,有实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对进入园区发展缺乏动力,导致了园区众多入园企业规模不大,层次不高,很多企业仍处于创业阶段,税收贡献也有限,这给当地政府造成了投入压力和持续负担,一旦有新的产业规划,文化产业园区往往要服从于新的规划进行转型(如红砖厂)。

三是广州的文化创意产业层次仍然不高,主要在产业中低端环节。这与上海的高端文化创意产业新业态(如国际化品牌展览、设计、招商等功能)有不少差距。

二、广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规模与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文化影响力和城市地位明显不符。

2012年广州市文化创意产业总产出630.9亿元,同比增长约10%,占GDP总量4.66%,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9%;

同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总产出10313.6亿元,同比增长9.7%,占GDP总量12.3%,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1.9%;

同年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总产出7695.36亿元,同比增长10.8%,占GDP总量11.29%,对上海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0.2%;

同年深圳市文化创意产业总产出1150亿元,同比增长25%,占GDP总量9%,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5.9%;

同年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总产出1060.7亿元,同比增长15.6%,占GDP总量13.5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18%。

在上述比较中,无论是产业规模、从业人员,还是园区建设、产业专项基金方面,广州均无明显优势。

(二)产业链不完整,产业集聚效应不强。

与广州“三旧改造”项目推进进程相关,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呈现点状分布,各自割裂发展,城市空间布局缺乏集聚效应,因而无法形成在市场化环境下才能自然建立的有序的产业链生态结构,难以实现产业集群性、集约式发展效应。主要原因和表现有三点:

其一,政府对园区较少长远规划,常面临为服从新的城市规划而搬迁的局面,导致优势企业不愿在园区开展投资建设,使得园区特色定位不强。

其二,大部分入园企业仍处于创业阶段,往往是为享受园区优惠政策,优惠期过后又转入另一园区,较少做依赖园区资源的中长期发展规划。

其三,由于园区进入壁垒较低,聚集了大量低成本、个体规模的初级创业者(如广告、动漫设计、信息服务等),其低成本、低质量、高模仿的竞争手段往往导致了低层次价格竞争,行业竞争环境不良,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园区企业成长性较差,存在着优势企业被迫逃离园区的“逆淘汰”现象。

(三)产业园区发展定位较低,往往沦为商业项目。

首先表现为企业多数仍处于产业链低端的来样设计、来料加工环节,缺乏创意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发展意识,未能引领珠三角制造业,获取的设计加工利润有限,而丰厚的创意附加值多被国外品牌商所赚取。

其次是广州市对知识产权的重视及保护力度不够,加上大量低端产品批发市场的存在,出现如喜洋洋与灰太狼、迪斯尼等品牌并未授权的衍生产品市场泛滥现象。

再次是有些创意园区实际已成为商业街区,存在文化创意概念被滥用现象。园区充斥画廊、服装店、时尚精品店、咖啡店、饭店甚至“跳蚤市场”等商业业态,一些地产商为发展房地产项目打出文化创意园区招牌,实际是住宅配套的商业项目,甚至打着文化的幌子开设休闲中心、棋牌室、美容院、酒楼等,侵蚀着文化产业品牌。

三、广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对策

(一)在走新型城市化道路过程中,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支柱产业进行规划和投入。

首先,在园区规划中减少短期化倾向,规划理念上要由单纯的利用历史街区和旧厂房转为产业规划空间布局,打造永久性文化地标。如在广州中轴线南端的布局规划中就应为TIT创意园区保留一席之地,在天河区国际金融城规划中也应开辟金融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的专区,或者保留红砖厂的城市文化标识。老城区的沙面、南方大厦一带历史建筑街区,可以规划成体现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特色的,集聚高端、国际化品牌企民革广州市委员会业与产品的创意、展览、交易功能的文化园区。

其次,建立市级文化公共资源运营平台。文化创意产业带有明显的公益性特点,在目前还比较薄弱的情况下,应加强市政府产业投资力度,借鉴广州打造水务集团、城建集团成为治水和城建领域的政府运营平台的经验,建立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团,整合广州的文化与金融公共资源,建立文化创意产业的政府融资和运营平台,打造政府文化产业主力军,带动民间投资壮大文化创意产业规模。

再次,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园区投资建设。开展产业园土地的使用权创新,引导优势企业入住并参与产业园建设投资,逐步形成各园区各自的发展规划和战略定位,在市场竞争中形成差异化,保证创意园区获得持续发展。

(二)园区建设要与港澳国际市场及珠三角制造业体系形成对接,在广东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中发挥集聚和桥梁作用。

第一,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地位和毗邻港澳的优势,发掘文化创意产业的国际市场合作空间,建立高端文化产业聚集区。国际化大都会需要较多的国际化品牌的支撑,以香港、澳门为样板,广州应主动与国际一线品牌对接,如汽车、皮具、陶瓷、珠宝、钟表、媒体、演艺、体育产业等时尚国际品牌,引入其创意设计、品牌展示和销售营运等功能,形成国际品牌高端创意部门的聚集区,带动国际化创意人才的聚集,培育、带动中低端配套产业发展,培育文化创意产业生态环境。

第二,发挥珠三角中心城市辐射功能,引领珠三角传统制造业,打造品牌创意和工业设计中心,在全省经济转型中发挥集聚和桥梁作用。创造条件将珠三角企业的品牌总部、外贸客户的品牌创意和工业设计部门引入广州的创意园区,在推动珠三角制造业转型升级同时,带动众多平面设计、形象设计、环境设计、展示设计、装饰设计、时装设计以及传统手工艺设计等众多相关行业发展。

第三,促进广州文化龙头企业与创意园区的统筹发展,打造广州品牌标杆,提升城市品牌形象。广州建立了珠影文化创意产业园、珠江啤酒博物馆等成功模式,可引导广汽集团、南方报业、广州日报、羊城晚报、珠江钢琴、琶州国际会展中心、恒大足球俱乐部等一批本土优势企业和强势品牌,将其品牌创意、工业设计、历史文化、演艺等部门进行整合,规划建设一批特色产业高端服务园区,带动产业链中小型企业发展,形成独具广州风格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将创意产业打造成为强化广州城市品牌形象、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载体。

(三)完善园区配套功能。

第一,在园区建设中要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特别是商务、交通、网络通讯等方面建设要跟园区建设提供配套,与传统制造业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不同,创意园区对创意氛围、商务服务条件和人才交流培训平台等方面有更高的要求,因此远离市区、交通不便、服务贫乏的文化产业园,即便租金再低廉,往往较难有吸引力。

第二,引导高校、培训单位与文化创意产业园的专业对接。在中大、华工、广美等艺术学院基础上,强化创意专业的培养;加强创意学生就业与创意园区的对接;组织城市级大型创意竞赛活动;强化文化创意产业方面的宣传;在招商引资同时加强引进国内外优秀创意人才团队。

第三,强化全社会的文化氛围建设。在城市建设中要注重保护文化遗产,引导全社会推崇文化价值,创造城市、园区文化氛围,培养公众参与的热情。

第四,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提供坚实保障。相对于传统产业,数字信息产品更易复制,因此知识产权保护是文化创意产业长久发展的基础保障。严厉打击侵权、盗版;加强企业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指导、鼓励企业实施知识产权保护策略、申请专利及注册商标;引导与保护企业将品牌优势拓展至衍生产品和产业领域。

(四)强化政府服务与产业扶持功能。

第一,制定园区评审标准及加大行业监控力度。抓紧研究制定有关广州创意产业园区评审标准,对园区的申报、规划、租金定价、种类、创意指数等设立标准,合理规划产业布局,规范文化创意园区的命名指导,对伪文化园区坚决取缔。

第二,扩大创意园区融资渠道。政府要积极协调金融机构,或通过政府融资服务平台,扩大融资渠道,以风险投资、流动资金贷款等方式帮助优秀企业做大做强。

第三,搭建政府主导的创意产业公共服务平台。通过举办展会、论坛、竞赛、培训、评选等活动,聚集创意人才,培育创意市场。在网络推广、园区信息与人才交流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在降低企业和人才收入税负方面争取更好政策,留住更多的高端企业和人才。

第四,加强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国内外文化创意类知名品牌企业将品牌总部或创意基地、设计部门落户广州。

发言人:梁国雄广州市政协常委、市民革常委、 广东易春秋律师事务所主任

第五篇: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探析

摘要:河北省的文化创意产业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优势,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和问题。本文在分析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问题的基础上,从政府职能、产业结构、人才培养等方面探究了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路径。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

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虽已初见成效,但同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一些发达省市相比,无论在质量上,还是在产业的投入产出比上,都明显落后。在一些具体的指标,如创意产业占GDP的比重、文化创意产业产品的出口等方面,我们的发展水平也尚处于起步阶段,和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还很大。虽然我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高于省内GDP增速,但与周边的北京、天津、山东等省相比,大约低1至3.8个百分点,与文化产业发展较好的省份相比差距较大。

一、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产业管理体制不健全。河北省文化产业管理体制依然没有从“大文化”的角度来进行梳理。文化产业的管理政出多门、职能重叠,这样的管理现状不利于在文化产业内部进行规划和资源的整合,束缚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另外,缺少完善的文化市场规范和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这对于文化产业的有序发展是不利的。文化产业相对比较发达的省市如北京、广东、浙江、江苏等地,其文化产业发展的管理体制都十分健全。但是束缚文化产业发展的体

制问题并未完全解决。加上文化发展观念转变的滞后,经营管理机制不够灵活,对文化产业的管理方式依然没能走出事业管理的模式,对市场经济下的文化市场发展规律缺乏足够的认识,不能给予文化产业充分的自主发展空间,这些都制约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较弱,导致在体制改革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的河北省却没能打造出在全国叫得响的文化品牌与文化企业。

(二)区域发展不平衡。从区域来说,河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呈区域相对集中状态。石家庄市在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先进地区中居第一位,占全省文化产业单位增加值的26.2,居第二位的是保定市,唐山市居第三位。这三个市的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占我省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总数的将近一半。河北省的其他市与之相比则相差很远,尚未形成较明显的区域中心态势。总体发展格局是“一线”城市如石家庄、保定、唐山、廊坊、秦皇岛等发展迅速,“两厢”城市如邯郸、沧州、衡水以及张承地区等发展相对缓慢。从产业格局分布状况看,新兴文化产业开发不足,区域间产业发展不均衡,地区产业结构有趋同现象。文化产业内部各行业发展不均衡,使得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利用不均衡,多元化开发不足,产业资源未得到合理配置,尚未形成核心竞争力。

(三)文化产业的规模与结构问题。近年来,河北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实现了快速增长,但跟经济发达省份相比,其规模依然偏低。据河北省统计局数据,河北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76%,远远低于北京、上海、广东等发达省市。而且在产业结构方面,河北

省的文化产业还集中在出版发行、文化演出、文化休闲娱乐,传统工艺美术与旅游资源开发等传统行业。在河北省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文化企业集团中,发展较好的新闻出版行业是河北省的文化支柱产业。动漫产业、网络文化传播、移动电视等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比较薄弱,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的结合度低,技术与创意水平扁平化,没能形成层次划分也没有达到业界的先进水平。动漫产业缺乏有影响力的动漫作品及其相关的衍生品,其经济效益在河北省的文化产业中所占比重极低。河北省产业结构存在着突出问题:传统产业比重过大,而以文化创意产业为核心的第

三、第四产业产值在河北省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虽然增幅较快,但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却仍然较低,文化创意产业总量规模偏小,整体实力较弱,创意产业基础薄弱,创意氛围及规模尚未形成,产业结构亟待调整。

(四)发展观念与意识滞后。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意识的欠缺和管理体制的不灵活。一些地方和政府部门对如何依照市场规律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缺乏深入的研究,相当一部分文化产业经营者的市场意识淡薄。从文化创意产业的行业构成来看,河北省的文化企业集团在全国的地位和影响力不大,品牌效应不明显。另一方面,河北省目前对自身的有特色的发展方向缺乏深入细致的探索,导致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相关单位与企业依然无法准确把握河北文化创意产业在河北未来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战略定位,对自身发展缺乏长远和整体的规划,缺乏对河北省优秀文化的深层次发掘,使我省优秀传统文化不能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发展。从消费角度而言,消费者个人和单位对知

识产权保护的观念淡薄,对购买、使用侵权盗版制品的危害缺乏认识;从文化创意产品的产出部门而言,也存在法律意识淡薄的问题,他们一方面侵害他人权利,另一方面忽视自我保护。在文化创意企业内部,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缺乏专项负责知识产权保护的人员,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不强。例如在品牌建设方面,很多中小企业塑造品牌的意识匮乏,在防御性商标的注册方面做得不够,加之执法部门和司法部门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面临诸多困境,以至于河北省的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滞后。

(五)专业人才短缺。文化创意产业的高速发展必须依靠文化创意人力资本的投入和文化创意阶层的崛起。河北省人才培养模式与产业实践的严重脱节、人才结构的失衡,导致行业需求与人才储备之间存在较大缺口。人才培养体系相对滞后,人才流失严重,尤其是精通文化行业特性,熟悉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的人才紧缺是影响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要素。目前文化企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对产业经营都缺少必要的现代管理营销理论,大部分还停留在一些实践中摸索总结的朴素管理办法上。河北省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需要创意型开发人才深度挖掘开发和经营性人才的运营,特别是文化产业品牌的市场组织人才和新兴文化产业的人才等。从目前世界上成功的文化项目的经验来看,文化项目打造和市场经营紧密相连,无论是前期宣传还是后期的产业链开发,都需要有经验的专业文化经营人才的参与。人才缺乏和资金投人不足制约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高素质的文化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人才不足与人才使用机制不完善

是河北省创意文化产业面临的严峻问题。河北文化产业的管理人员大多是各行业的专业人才,缺乏现代企业管理、营销知识,制约了文化企业的生产经营与发展。

二、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规划引导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政府要发挥宏观调控的功能与作用,把文化创意产业提升到战略产业的高度,制定一个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总体战略规划和行动方案,合理调整产业的布局和结构。河北地处环渤海经济发展中心区域,承接京津文化辐射,历史文化资源丰厚,极具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区域与资源优势。要理顺文化创意产业管理体制,制定规划,明确思路,尽快成立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领导协调机构。根据国家制定颁布的有关政策,结合河北省实际情况,针对当前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会同发展与改革、人事、金融、文化、宣传、工商、财政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和协同联动,制定相关规划与政策,制定文化创意产业宏观战略,平衡区域发展,突出品牌意识,使得河北省的文化创意产业政策及管理体系得到完善与健全。要结合全省各区域实际情况,树立个性与品牌的创意发展理念,对河北省创意产业进行合理规划部署,制定出富有前瞻指导性、实际可操作性的创意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明确未来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与战略措施。建全机制体制,“做活”、“管好”文化创意产业做好文化创意产业,理顺文化管理体制。文化创意产业要按产业化组织方式运作和经营,这就要求政府从根本上转变管理职能,实现从“办文化”向“管文化”

的根本转变。要把管理重心放在社会管理和市场监管上,给予政策指导,把握方向、原则,监管质量、效益,真正形成一个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文化行政管理体制。

(二)调整文化创意产业结构,提升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综合竞争力。不断提高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科技含量,加速动漫与动漫衍生产品开发、网站设计、游戏软件开发、广告与会展设计等为主体的新兴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发挥河北省毗邻京津的地缘优势,建设北方的设计之都;大力发展影视拍摄基地及后期制作,结合河北省有特色的旅游文化,树立河北省影视、旅游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崭新形象;建设河北省具有燕赵特色的创意文化创意产业链,促进创意产业各门类之间优势互补,使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多角度、深层次、快速度的发展。在产业园区的建设上,要突出重点、找准定位,形成产业链条,建立持续、合理的产业结构。作为京津冀经济圈与环渤海经济圈的成员,河北省要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加强与京津及邻近地区的文化直动交流,创造发展机遇,大力发展有特色的区域文化创意产业,提升产业规模。在做大做强出版印刷、文化服务、休闲娱乐等传统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础上,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升级,大力发展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数字传媒、动漫游戏、广告会展等新兴文化创意产业,调整现有文化创意产业结构,使其合理化、高级化。

(三)弘扬河北特色文化,打造具有燕赵特色的创意文化品牌。从全球范围看,迪斯尼、普拉达、范思哲、时代华纳、维亚康姆、贝塔斯曼等文化创意产业品牌都构成了巨大的无形资产。这些来自发达

国家的经验说明打造文化创意名牌产品是文化创意产业制胜的法宝。河北省应该充分挖掘和利用其丰富而具有特色的文化资源,通过创意和工艺把这种资源转化为文化创意的资本,使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得到开发和弘扬,从而形成具有河北特色的“燕赵文化”创意品牌。这就需要河北省的文化创意企业扩宽思路,站在更高的角度审视自身在国内外创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所应该占有的地位,树立燕赵创意文化品牌发展战略,努力打造知名创意文化品牌。同时,河北省各地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地方文化特色以及地缘特点,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创意文化品牌,并且利用创意文化和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各门类之间优势互补,带动相关产业协调发展。河北省各个地方城市需要尽快为本地城市进行文化形象定位,以本地特色文化为中心,增强创新意识,立足燕赵文化特色,发掘有地方特色的创意题材样式,创新表现手法,打造具有燕赵特色、符合时代潮流、能为大众所接受的创意文化精品。以石家庄、唐山、保定等具有创意文化创意产业实力较强的城市作为先锋,推动河北省各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相互融合,带动“两厢”城市共同发展。要通过京津冀文化创意产业的协同发展,突出三地文化创意产业的地方特色资源,进行深入挖掘与整合。在此基础上树立文化创意产业的品牌意识,大力培育高端文化创意产业,进而通过实际打造过程,形成品牌“优势”,并努力增强本地品牌的辐射能力和与外区域之间的联合发展能力,培育一批具有研发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企业及文化产品和服务品牌,并增强本地品牌辐射能力,提升区域文化竞争力,构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坚实平台,支持和鼓励文

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增强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能力。同时,深入挖掘河北的历史文化、地域文化与红色文化资源,抓文化精品,科学规划,统筹兼顾,打造具有河北特色的知名文化品牌,以品牌为中心发展长链经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四) 构筑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体系。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高智力、高知识密集度的行业,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意人才的智力支持,要建立健全培养、选拔、考核、激励机制,努力造就一批各门类拔尖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撑。

1,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全新的文化创意产业意识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目前急需的是实用型人才。该行业的管理人才既要熟知行业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了解不同领域的管理方式,如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演出,都有不同的管理规则,这种特殊性与复杂性在我们设置管理人才培养机制时,应予以充分重视。进而在培养过程中,对教学内容与方法、课程设置、实习培训等方面都应向应用性倾斜。

2,充分利用高校资源,提升文化创意人才的整体素质。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上,应充分利用河北省较为丰富的高校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有原创意识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除正规的高等教育外,还应利用高校丰富的教学资源与人才资源,发挥其文化辐射作用,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专业培训与课程,不断提升在职文化创意人才的专业素养,使其更适应时代需求。实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训计划,还要充分考虑到各行业人才素质培养的差异,形成创新人才在

管理、实施、监管等各层次的合理分布,优化人才结构,提升文化创意人才的整体素质。此外,人才的培养必须面向市场、面向国际、面向未来。教育机构要理顺课程体系,培育师资力量,与文化企业深度合作,并把企业所需的技术与实际的工作过程与环境带到学校,让学生学会文化创意的知识、方法与技术,并能得到技巧的培养。不同层次的学校要充分利用自己的科研环境与师资力量,与社会联合起来,建立合理的人才培训体系与模式,既培养文化创意复合型人才,又培养高端文化消费群体。

3,制定科学的人才政策,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建立人才培养体系与模式,是保证文化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首先,在经营管理方面,高端管理人才不是短时间内能培养出来的,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引进优秀的人才,引进职业管理团队与先进的管理模式,发展文化经纪代理。同时,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在薪金待遇、户籍、住房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为引进和留住的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其次,在人才建设上,政府要制定吸引人才和鼓励创新的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创造适宜人才生存和发展的平台和宽松环境,要想办法吸引相关人才到位。再次,发挥环京津的区位优势吸引海归和国内优秀创意人才,改变过去京津的虹吸作用所造成的人才外流状况。地缘优势加上优惠政策和良好的环境一定能对京津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和企业形成吸引力,加快与京津的产业合作与对接。坚持人才培育与引进并举,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

(五)转变观念,搞活机制。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与政府的参与程

度密切相关,政府的最大优势是位置高、视点高、可支配的资源丰富。在文化体制改革已完成的前提下,政府要转变观念,树立新的科学的文化发展观,改革过去对文化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模式,合理发挥政府职能,充分利用市场的调节作用,合理配置现有文化资源;大力推进企业内部机制创新,真正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体系,使企业不断激发活力,提高竞争力。同时,制定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优惠政策与鼓励政策,明确发展方向与发展规划,搞活生产经营管理机制,给予文化企业真正的自主发展空间,鼓励河北文化企业“走出去”,参与国内外文化交流与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开发,提高知名度与竞争力;此外还要“引进来”,依托京津的发展优势,引进资金、人才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管理经验,促进河北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推动文化优势向经济效益转化。充分利用廊坊国际经贸洽谈会、石家庄国际动漫节以及北京文博会、深圳文博会等活动平台,充分展示河北文化创意产业的有利资源,大力宣传河北省良好的文化创意产业投资环境,从而争取促成更多更好的项目达成合作意向。办好文化创意产业论坛,为政府、文化企业、文化创意产业专家建立三方沟通的交流平台,加强与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发达地区的合作与交流。正确对待文化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改变“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局面,在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更快更好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文化不仅可以搭台,还可以成为招商引资、打造城市名片的核心资源,可以唱主角、唱足经济大戏。人们通过市场满足文化需求,购买优秀文化产品的人越多,受教育的面就越大,社会效益就越广泛,经济效益也就越好。好的文

化产品不仅社会影响好,而且群众乐意消费,其经济效益也必然可观,从而真正做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双丰收。

参考文献

[1]王晓云,李文玲,关于发展河北文化创意产业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7。(10):238,

[2]孙福良,张乃英,中国创意经济比较研究[M],北京:学林出版社,2008,12~13,

[3]林拓,世界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竞争力[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2):27~32,

[4]张明磊,詹旺,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5]刘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职能研究——以杭州市为例[D],杭州: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论文,2010,

[6]张淑莲,基于合作博弈的京津冀区域经济协作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7]韩国春,董惠芳,河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研究[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1),

[8]李海超,刘化飞,我国创业产业发展现状及其策略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1),

上一篇:初一班务工作计划下一篇:创先争优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