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新兴产业论文

2022-05-12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继4万亿元投资计划、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出台后,中国正将经济刺激政策的主体调整为战略性新兴产业。9月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下称《决定》)。

第一篇:战略性新兴产业论文

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综述

摘要:目前,国内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内涵;对国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成果经验的学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具备的条件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正确定位政府的角色;发挥国家高新开发区的载体作用及加强包含创新机制在内的体制机制建设。

关键词: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综述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总结现有研究成果,对进一步研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策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及基本内涵

当前,国内学者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倍加关注,但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的界定上尚无统一定论。温家宝总理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科技部部长万钢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同于传统产业,首先,它在国民经济中具有战略地位,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大和长远影响;其次,这些产业是着眼未来的,它必须具有能够成为一个国家未来经济发展支柱产业的可能性。华文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战略性”指这些产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及国家安全具有全局性影响和极强的拉动效应;“新”是相对当前的经济发展阶段,这些产业的产品服务或组织形式是以前没有的;而“兴”就是指刚刚崭露头角,未来可能会高速增长、规模扩大对经济发展有主导作用的产业。

二、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条件

万钢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不仅要受到市场前景、成长潜力、资源条件、产业结构等要素影响,还受到科学技术创新这一关键要素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化、自主创新技术的进步、产品的推广应用和自主创新政策的落实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前提条件。吴传清等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应掌握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业所依赖的技术应是新兴技术,代表最先进的生产力;能体现技术先导性,技术达到一定水平,拥有成熟技术的产业更容易实现规模化发展。战略性新兴的产业选择应置于一定“根基”之上,应在最有基础、最有条件的产业领域率先突破,即要具备一定的产业化能力,已形成一定的产业链,能在较短时间内实现规模化发展。李朴民认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在把握未来国际产业发展新趋势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自身现有的经济基础和已有的产业结构特点,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选择那些在本地区最有基础、最具优势条件、能率先突破的产业发展,防止出现一哄而起、浪费资源的现象。

钟清流认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应找准方向,不应以投资优先,而应以激活创新动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创造成长条件优先。政府工作重点应放在用机制设计激活发展的内因条件,并以调控政策改善发展的外部环境,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造健康成长的条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的内因条件是:雄厚的教育基础,创新主体(产学研)强大的自主创新动力及相应的创新能力(产业基础、技术水平、研发能力);而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的外部条件是规范的市场、有效的资源配置、良好的政策导向。

《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下一组支柱产业》课题组在论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具备的条件时指出,技术基础、产业基础、资源条件和政策环境等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可缺少的条件。另外,巨大的市场需求和低成本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丰富的人才队伍也为产业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课题组认为,在技术基础上,我国许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已经很小,有些领域具有同发优势、处于同等水平,甚至局部领域取得领先优势,如,电动车、生物技术、物联网技术等等。在产业基础上,产业化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开发利用取得一定进展。我国已形成规模较大、体系相对完善的新能源产业。从资源条件看,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如,生物产业方面,我国是世界上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约26万种生物物种、12800种药用动植物资源、已收集32万份农作物种质资源、具有十分珍贵的人类遗传资源、建立了全球保有量最大的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与亚洲最大的微生物资源库等等。总之,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基础、产业基础已较为扎实,资源条件较好,政策环境也在进一步改善,市场需求空间巨大,具备了加快发展的条件。

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策

(一)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陈策认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遵循产业发展规律,要分别从国家和地方层面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央政府要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地方政府应充分研究本地的产业基础,制定适合本区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如,江苏在2010年全面实施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创建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特色产业基地和中小企业集聚区,重点打造新兴产业增长片和增长带。贵州结合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和拥有的自然资源,选择现代中药、信息产业、新材料、新能源及环保产业作为本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京津冀都市圈”重点依托特有城市优势及现有的产业基础,选择发展包括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产业在内的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发展着力点落在加强京津冀都市圈内部合作,共同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产业链。

(二)明确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的政府定位

钟清流提出,政府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进程中应充当组织引导者身份而非主攻手角色,其工作的重点应放在用机制设计创造或激活发展的内因条件,并以调控政策改善发展的外部环境。应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推动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摒弃政府主导式重引进、盲目投资、大干快上而轻机制设计和政策调控的倾向。万军在研究总结日本政府在发展新兴产业中发挥作用的经验基础上提出,由于高科技发展的不确定,由政府主导产业科技发展方向的做法不可取;政府不仅要采取措施鼓励企业技术攻关,而且更要考虑技术的市场需求;政府应定位于创新的制度安排。

(三)高新开发区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载体

王德禄认为,目前,我国的高新区正处于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应不断推进高新区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二次创业”。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及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应充分发挥高新区的集聚、引领、辐射作用。国家高新开发区应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

摇篮。王晓阳提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经济增长、环境约束及技术等限制。国家高新区在产业集群、创新服务环境和人才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使其成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强大引擎,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发展应成为高新区经济发展的主流。杜占元指出,要充分发挥国家高新区的作用,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形成区域经济增长极为主要目标,强化高新区的带动作用。构建公共平台,汇聚创新人才,使高新区成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载体。凌捷等认为,应通过优化制度创新、创新高新区管理模式、把握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系及发展规律和构建多层次支撑体系等措施,以高新区为龙头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促进中国新一轮经济增长。

(四)创新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环节

钟清流指出,我国的政府主导经济运行模式及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的经济发展环境是造成企业创新乏力的主要原因;另外,错误的利益导向机制和不规范的市场环境也是扼杀创新动力的重要原因。他认为,激活创新动力需要从机制设计和体制改革做起,各地政府应把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创造内因条件和改善外部环境作为主要工作来抓,重点构建有利于调动创新积极性的利益导向机制:一是市场需求是自主创新最根本的动力。二是应通过转换政府职能,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推动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三是建立规范的市场经济秩序和健全的法制环境。李朴民认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健全创新体系,建设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创新平台。推动骨干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产学研结合,加快推动一批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特别是要组成以优势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联盟,联合攻关,突破核心技术。

(五)科学的体制机制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保障

吴慈生等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外部动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激励扶持政策。国内部分省市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积累了经验。如,安徽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着力点放在建立健全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机制上。成立了由省领导负责的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统一协调,实行部门联动,形成合力。政府制定和实施产业激励政策重点引导,支持技术成果转化,鼓励人才流动、自主创业;引导资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流动。

参考文献:

[1]温家宝,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0—02—04

[2]陈磊,抓住机遇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访科技部部长万钢[N],科技日报,2009-11-27

[3]华文,集思广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学内涵与领域[J],新湘评论,2010,(11)

[4]万钢,把握全球产业调整机遇,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J],求是,2010,(1)

[5]吴传清,周勇,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路径和制度安排[J],学习月刊,2010,(7)

[6][17]李朴民,如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J],科学技术产业,2010,(7)

[7][10][16]钟清流,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造健康成长的条件[J],中国集体经济,2010,(6)

[8]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下一组支柱产业[EB/OL],报告直通车网站。2010—04—21

[9]陈策,江苏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J],政策瞭望2010,(2)

[11]万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政府的定位——日本的经验教训及启示[J],科技成果纵横,2010,(1)

[12]王德禄,国家高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摇篮[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0-01-04

[13]王晓阳,集聚战略性新兴产业应成为开发区发展的主旋律[J],改革与开放,2010,(6)

[14]杜占元,依靠科技创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EB/OL],科技部网站,2010-09-17

[15]凌捷,苏睿,后金融危机时代高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0,(6)

[18]吴慈生等,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与建议[J],安徽科技,2010,(2)

(责任编辑:李琪)

作者:冯春林

第二篇:战略性新兴产业破题

继4万亿元投资计划、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出台后,中国正将经济刺激政策的主体调整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9月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下称《决定》)。

此前《财经》记者获悉,国家发改委等部委已拟就《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下称《规划》)。

参与政策调研和文件起草的人士透露,《决定》此前已经在很大范围内征求意见。而《规划》内容还需补充完善,发布时司或将推至今年年底。

密集决策调研

决策高层第一次公开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在2009年5月份。去年5月21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出席财政支持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工作座谈会时强调,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009年9月21日和2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召开三次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座谈会,听取经济、科技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与会者就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发表了看法。

11月3日,温家宝在向首都科技界发表《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中,将新兴战略性产业表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他强调,要逐步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科学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非常关键。

2010年2月,国家发改委会同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等20个部门和单位成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思路研究部际协调小组”和相关文件起草组。

此后的3月~4月间,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思路研究部际协调小组成员部委开始了全国调研。由发改委等起草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代拟稿,亦同时征求各方意见。

参与调研的科技部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陈志博士介绍说,调研分为区域调研和领域调研前后两个阶段。区域调研集中在三个区域:湖北、湖南作为中部地区省份代表,广东、上海代表发达地区,另外还包括东北地区。调研内容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技术创新、市场培育、人才培养、标准制定以及财税政策、投融资政策等。

回京后,调研组又分领域进行了多次座谈,部分企业家和科学家代表参加座谈,相关文件起草工作随后进行。

参与《规划》起草工作的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吴滨博士表示,战略性新兴产业所涉及的领域,都需要较长时司的培育,大规模推广应用也需要一定时司。大家目前的共识是将《规划》内容写得实一些,强调针对性,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尽量避免政策“通用性”。据发改委宏观院产业所所长王昌林介绍,目前《规划》还在编制和研讨过程中。

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企业室主任张晓文对《财经》记者表示,相较于国务院的《决定》,《规划》涉及的内容更多更细,涵盖很多产业,包括较多技术性内容,目前还在研究和制订当中,计划于今年年底左右出台。

“七领域”版本演变

《决定》确定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

据《财经》记者了解,经广泛征求意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版本与此前相比有所变动,如海洋工程和航空业,目前都已并入高端装备制造业;新医药和生物育种扩展为生物产业;新能源汽车包含了原来的电动汽车,并在其中扩展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一项。

曾参与地方调研的科技部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段小华博士对《财经》记者表示,相比此前版本,目前确定的领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集成,这与各产业之间融合的趋势有关,也与带动一些领域发展的意图相关。

吴滨表示,在七大领域之下,还包括20多个重点方向,不排除其中的重点方向有所调整。

业内人士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以节能环保产业为例,2010年年初发布的《2008~2009年中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中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1.41万亿元。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重点产业调整转型升级”课题组测算,2015年环保产业产值可达2万亿元。

另外,“重点产业调整转型升级”课题组还预测,未来三年中国新能源产业产值有望达到4000亿元,2020年广义生物产业市场规模可达6万亿元。

扶持政策高含金量

《决定》在财政、税收、金融、国际化和市场等方面,都列出了扶持政策。《规划》则将对这些政策进行细化,比如在节能环保,能源价格、资源税收、新型商业模式等方面都需要配套政策支持。另外,新能源汽车的充电站建设、新能源的上网定价等,都将有所突破。

发改委宏观院产业所有关人士表示,《规划》中即将发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政策,最主要的还是财税扶持和优惠政策。

此次《决定》指出要制定完善的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支持政策。据了解,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首先是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的财税政策将参照和借鉴高新技术产业政策。高新技术产业目前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体现在企业所得税方面。现行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另外为鼓励自主研发,按照规定,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具体政策是,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人当期损益的,在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

增值税方面,部分高新技术企业可享受一定比例税负之外的税款即征即退,但该政策只针对软件和集成电路生产企业等。

据段小华介绍,在组织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共研发和市场培育方面,政府将出台不同以往的举措,眼下呼声较高的“重头戏”是财政和金融相结合的政策,它体现着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的耦合,可引导大量民间资本的跟进投入,包括资本市场、创业投资、产业投资基金等方方面面都要发挥作用。

据悉,在财政和金融政策方面,中央层面早已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设下伏笔。2009年10月底,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启动实施新兴产业创投计划,首批与北京等六省市合作,吸引社会投资参与,发起设立20只创业投资基金。该基金旨在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设立之初即募集资金约9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10亿元,相关省、市财政投入12亿元,社会资金近70亿元。

截至目前,20只创业投资基金中已有16只组建完毕,公开挂牌。

在8月28日举行的第五届中国金融市场分析年会上,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表示,战略性新兴

产业需要一个培育孵化的过程,初期高投入、高风险的特征十分明显,政府参与创立的创投基金,就是要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问题。

此外,此次《决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化融资方面也多有着墨,指出要引导外资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并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境外投资。

协调政府与市场作用

段小华分析指出,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建立适应其发展阶段的科技投入政策。可以依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不同发展阶段,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支持方式。比如科技公共投入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阶段应当是新兴产业的形成阶段,即孕育期和成长初期。具体来说,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就处于新兴产业的孕育期,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则处在成长期,都需要加大扶持力度,而信自、产业则处于发展期,更要强调竞争。业内人士表示,说到底,就是在各个阶段如何去协调政府和市场作用的问题。

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企业室主任张晓文表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一个重要原则是,政府不能管得太多。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不能像此前的4万亿投资计划那样,主要依靠政府投资,而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和企业的力量。

在中央层面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之前,全国很多省市的相关政策已先行发布。比如,8月30日湖南省下发《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所列举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七个领域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创意、生物、新能源、信息和节能环保。这一版本与中央层面有所差别,后者包括的“新能源汽车”被“文化创意”取代。

张晓文在此前的调研过程中发现,各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认识不一,有的地方提出14个领域,有的只提出三四个产业。他认为,各省市可以根据各地情况,从产业和资源特点出发,综合考虑人才储备和产业基础,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央接下来出台的政策也不能搞“一刀切”,因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最终还是要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发挥市场的作用。

据参与《规划》起草的一位专家透露,目前《规划》的其他部分都没有太多异议,只是在支持政策和措施方面存在相左的意见。一方认为,政策应该基于短期目标,立足于推动《规划》落实;另一方则认为,政策制定应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长期发展。

作者:郑 猛

第三篇:江苏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2010年,江苏将在全面实施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同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工业经济和信息服务业加快向创新型转型。在保持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切实增强工业经济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组织产学研联合、企业技术创新联盟,实施新兴产业关键技术攻关计划,突破规划纲要重点发展的50类关键技术,培育一批百亿级乃至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和特色基地,努力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大规模开展技术改造,加大兼并重组协调推进力度,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步伐,促进支柱产业和传统产业升级;坚决淘汰落后产能,确保实现节能减排目标。重点推进风电设备、光伏、生物技术、光电显示、半导体照明、纳米材料、新型环保设备等重点产业链向高端攀升,研究制定创建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特色产业基地和中小企业集聚区工作意见,重点打造新兴产业增长片和增长带。

作者:陈 策

上一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论文下一篇:循环流化床锅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