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保护论文范文

2022-05-09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版权保护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关键词:字体设计美学原理版权保护引言随着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发展,字体已不仅仅是一种视觉上的信息传播符号,更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为最大程度上增强文字的传播功能,字体设计随之产生。字体设计应在遵循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添加新思维,将文字传播上的功能性与视觉上的艺术性相结合,才能更大程度的发挥出文字的传播效益与艺术效益。

第一篇:版权保护论文范文

实用艺术作品版权保护研究

摘要:随着全球一体化发展,实用艺术作品为各个国家创造的价值越来越不可估量。面对实用艺术作品版权保护的漏洞,各个国家、区域采取了不同的措施。针对我国《著作权法》和《专利法》关于实用艺术作品保护的漏洞,以及司法实践存在的种种弊端,建议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对实用艺术作品的版权保护的同时,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找到一条适用于本国实用艺术作品的版权保护路径。

关键词:实用艺术作品;版权保护;艺术性;外观设计

0 前言

当前,无论是国际条约还是各国的国内法,对于实用艺术作品都没有给出明确的内涵。概念的模糊性导致在大多数国家发生该类作品的版权纠纷时,无法通过某一具体明确的法律及时解决。对于如何解决实用艺术作品的版权保护问题,不同学者有不同的主张。应该将实用艺术作品与外观设计完全隔离,还是融合在一起,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1 实用艺术作品概述

1.1 实用艺术作品内涵

要想对实用艺术作品的版权保护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必须先对实用艺术作品的内涵进行分析。对于实用艺术作品的内涵,不同的国家或区域,给出了不同的释义。就算是在同一国家,不同学者往往也会给出不同的释义。

国际公约以及一些国家对于实用艺术作品的内涵制定了明确的规定。例如,《尼泊尔公约》将实用艺术作品定义为该创作作品用于工业目的。可见,该公约主要注重于作品的工业用途。其后,《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与《世界版权公约》在《尼泊尔公约》的基础上将实用艺术作品明确为其保护的客体,但是都没有明确实用艺术作品的内涵。可见,要想明确实用艺术作品的内涵存在一定的困难。《尼泊尔保护文学与艺术作品公约指南》采用列举的方式对实用艺术作品进行了解释。但这种列举式的方式无法穷尽世界各国的实用艺术作品。对于实用艺术作品的概念,美国赋予了法官极大的自由裁量权,法官可以通过扩大解释确定某一作品是否属于实用艺术作品;而英国则设立了专门的《英国版权法》对实用艺术作品进行界定,主要从作品的外观设计层面对其进行释义。

对于实用艺术作品的内涵,我国学界主要存在3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要想对实用艺术作品进行释义,主要是看该作品能否将实用性与艺术性分离。如果能够相互分离并独立存在,那么就可以称之为实用艺术作品。这也是目前学界颇为推崇的一种观点。另外一种观点从实用艺术作品和美术作品之间的联系出发,认为实用艺术作品独立于美术作品而单独存在,以此来凸显实用艺术作品的价值。由此可见,该部分学者是想把实用艺术作品的客体单独罗列在《著作权法》中,以此来更好地保护实用艺术作品。最后一种观点认为既然实用艺术作品与美术作品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就没有必要对二者进行明确的界定,可以将实用艺术作品囊括于美术作品之中,针对美术作品基于其原来的法律内涵进行扩张解释,这样就达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

1.2 实用艺术作品的构成要件

国内外对于实用艺术作品的内涵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且大都通过与其他概念的关系来确定实用艺术作品。要看一个作品是否属于实用艺术作品,根据我国的《著作权法》,主要看其是否符合以下3个构成要件。首先是法律性。文学与艺术作品类的实用艺术作品需要具备独创性与可复制性,這是因为我国《著作权法》保护具有以上两种特性的作品[1]。其次是实用性。实用艺术作品区别于普通艺术作品的明显特征就是其具有实用性。实用性是指该作品为大众或者社会所需要,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不是一种单独的陈设或者摆件,而是能够满足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需要。最后是艺术性。艺术性是指其具有的一种独特的审美价值,要符合艺术上对美的定义,符合艺术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作品只有同时具备以上3个特性,才可以称为实用艺术作品。

2 我国实用艺术作品版权保护现状

2.1 立法现状

实用艺术作品种类繁多、质量参差不齐,导致目前对于实用艺术作品的定义浮于表面,无法正确判断出其是否属于实用艺术作品,一旦发生侵权事件,权利人无法立刻依据某部门法来维权。因此,实用艺术作品作为作品的一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今在以经济建设为立足点的同时,更加强调要发挥好文化产业的作用,因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实用艺术作品的出现,正是由于时代的召唤。但实用艺术作品因为自身的特性,一直处于《著作权法》与《专利法》管辖的交叉地带。这导致在实用艺术作品版权纠纷中,法官存在用法难题,不能及时解决版权纠纷。目前,我国在《实施国际著作权条约的规定》中对于实用艺术作品制定了规定,该条约只是对外国的实用艺术作品提供了25年的保护,对于本国实用艺术作品并没有进行详细阐述。在《著作权法》修改草案中增设了实用艺术作品,并对实用艺术作品进行了大体上的释义,明确了对其的保护期限为25年。这一规定迎合了《实施国际著作权条约的规定》对于保护期限的规定。而根据《专利法》对于外观设计的规定,实用艺术作品能很好地契合《专利法》对外观设计的要求。因此,可以将实用艺术作品归为外观设计的一种,并受到《专利法》的保护。但在《专利法》中,实用艺术作品只被授予10年的保护期限,而在我国《著作权法》中其却拥有25年的保护期限。一旦出现实用艺术作品版权纠纷,双方主张适用不同的法律,就会出现不同的判决。

2.2 司法现状

在大数据的影响下,我国实用艺术作品版权被盗、以假充真的情况时有发生,且大都发生在作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导致版权所有者在较短的时间内损失巨大,且无法及时止损。东部沿海以及一些发达地区处理的实用艺术作品侵权事件多于其他欠发达地区,对于实用艺术作品的版权保护重视度也明显高于其他地区。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相对落后的地区,法院对于案件的裁定千差万别。法官依据不同的法律对涉案物品进行判断,导致司法实践中对实用艺术作品的判断标准无法达成一致。在最近几年的案件裁判中,法院主要是将实用艺术作品纳入一般美术作品范畴进行裁判,或者应用《著作权法》的艺术性、实用性、可复制性与独创性这“四性”进行裁判,又或者运用“分离原则”进行裁判。而大多数二审法院则采用“分离原则”保护实用艺术作品版权。运用“分离原则”的同时,更多是借助法官的自由裁量权[2]。毕竟对于作品的实用功能与艺术成分能否分离、如何分离,我国法律并没有作出详细的规定。我国作为一个成文法国家,如果过于依赖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进行裁判,与我国的立法现状和国情存在一定的冲突。如何平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我国法律界、学界值得探讨与深思的问题。

3 我国实用艺术作品版权保护困境

3.1 权利出现冲突

权利冲突可以被认为是两个及以上的事物同时符合法律对其拥有权利的定义或者要求,但法律并没有明确他们之间的关系,造成各个事物权利的不确定性。这些事物由于不清楚是否具有权利以及具有哪些权利,产生矛盾与冲突[2]。无论是何种主张,都能明了地知道外观设计与实用艺术作品存在区别,虽然大体上可以把实用艺术作品囊括到外观设计中。正是这种差异性要求必须对二者进行明确的界定。实用艺术作品种类多样,对于哪些可以称为外观设计,法律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这就导致符合外观设计客体要求的作品并不符合实用艺术作品客体要求。如果将二者混为一谈,就会导致大量的实用艺术作品无法得到法律的保护,出现权利的冲突。但如果将二者完全区分开来,又会导致重复赋权的现象发生,因为有的實用艺术作品是完全与外观设计的构成要件相吻合的。因此,即使对二者进行细致的区分,还是会存在权利的交叉。

3.2 艺术性要求太低

这里所指的艺术性不仅符合艺术作品的要求,还要符合我国法律对艺术性的要求。英国在其《版权法》中就对作品的艺术性制定了详细的规定,实用艺术作品除了具有审美性之外,还必须具有一定的工艺性和生命力,且该作品不会受到功能性的限制。美国对于实用艺术作品的艺术性要求相当高,且非常强调对纯艺术类作品的保护。如果一件作品的艺术性具备被盗版的特性,那么这件作品的版权就可以得到该国法律的保护。德国则强调实用艺术作品必须限定在特有的艺术性作品之中,这样才会尽可能地为其提供版权保护[3]。可见,西方发达国家都在提高作品的艺术性要求来保护实用艺术作品版权。反观我国,对于实用艺术作品的艺术性要求太低。有的所谓实用艺术作品甚至没有达到美学上对作品艺术性的标准,就被赋予了版权,并得到了保护,但实用艺术作品具有一定的商业属性,“烂大街”式的实用艺术作品并不能很好地凸显其商业价值与属性。

3.3 版权保护时间存在冲突

根据我国的《著作权法》,实用艺术作品的保护期限可长达25年,而根据《专利法》对外观设计的保护期限设置,实用艺术作品的保护期限只有10年,10年之后该实用艺术作品就进入公共领域,不受《专利法》的保护。我国目前并没有对实用艺术作品的客体进行明确界定,且一个作品是否属于实用艺术作品的标准也没有统一,导致对于一些实用艺术作品应按照哪部法律进行版权保护成为一个问题。由于不具备统一的授权标准,在产生版权纠纷时,只能依靠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进行裁定。由于不同法官按照不同的法律进行裁判,就导致同一作品版权有不同的保护期限。这对权利人来说极不公平。

4 我国实用艺术作品版权保护出路

4.1 明确权利授予的范围及客体

我国实用艺术作品与外观设计既有联系也有差异。对于不同类型的实用艺术作品,应按照“分离原则”进行不同的划分。如果一个实用艺术作品完全符合外观设计的构成要件,就依照《专利法》对其授权、提供保护,且应当受限于《专利法》所规定的10年保护期限。而其他不太契合外观设计构成要件的实用艺术作品,则用《著作权法》对其进行保护,其著作权保护期限也应当采用《著作权法》中25年的限制。对于不同实用艺术作品版权,必须明确其授予版权的标准。当一个作品既符合外观设计构成要件、又符合实用艺术作品特点时,需要采用立法的形式,明确应采用何种法律对该作品进行保护,设置不同的保护模式[4],避免重叠授权。或者将这种版权保护交给权利人自己,让本人选择采用哪种形式来保护自己的作品,这也符合我国《民法》中的意思自治原则。

4.2 规范实用艺术作品的艺术性

西方发达国家因为无法穷尽实用艺术作品的种类,就普遍提高实用艺术作品的艺术性要求,以此来保护其版权。而我国一方面无法明确列举出实用艺术作品的种类,一方面又对该类作品的艺术性要求过低,导致我国出现了很多质量参差不齐的作品。在我国,并不是所有作品都能称得上实用艺术作品,因为有的作品缺乏艺术性甚至是没有艺术性可言。我国之所以将实用艺术作品单独划分出来,是因为其既包括实用性、也符合美学上的艺术性。因此,有必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对实用艺术作品版权的保护方式,提高其艺术性要求,甚至有必要超过外观设计的艺术性要求。这样才能授予一些作品著作权,使其在法律的保护下健康茁壮发展。

5 结语

在大数据广泛应用的今天,各国依靠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支撑,还有文化上的繁荣。实用艺术作品在文化产业链上为我国的经济增长及社会效益带来了巨大的反作用。对实用艺术作品版权的保护,一方面不仅能保护著作权人的作品著作权,另一方面更能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无形的动力。面对我国对实用艺术作品版权保护的空缺,有必要采取明确实用艺术作品权利授予的范围、明确法律应当保护的客体和期限、提高艺术性要求等措施,对其版权进行更全面、更规范的保护,为实用艺术作品版权保护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 宫希南.论实用艺术作品的认定[D].哈尔滨:哈尔滨商业大学,2020:9.

[2] 王克金.权利冲突——一个法律实证注意的分析[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02):45.

[3] 刘瑾.实用艺术作品的艺术性标准比较研究[J].知识产权,2018(01):89.

[4] 林青.实用艺术作品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研究[J].雕塑,2017(04):48-50.

作者简介:周园(1996—),女,四川广安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民商法。

作者:周园

第二篇:字体设计及其版权保护

关键词:字体设计 美学原理 版权保护

引言

随着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发展,字体已不仅仅是一种视觉上的信息传播符号,更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为最大程度上增强文字的传播功能,字体设计随之产生。字体设计应在遵循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添加新思维,将文字传播上的功能性与视觉上的艺术性相结合,才能更大程度的发挥出文字的传播效益与艺术效益。而具有独创性的字体设计同样存在着被抄袭的可能性,字体设计版权的法律保护不容忽视。

一、字体设计的基本原则

“文字”一词,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文字在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文字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之一,对文化的发展与延续有着重要作用。随着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发展,为更大程度增加文字的传播功能,“字体设计”的概念进入生活,字体设计作为视觉传达设计的基础发展迅速,经过时间的沉淀,其基本原则已经成为了定律式的规定。

(一)字体设计的精确性:单纯的文字是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之一而出现,因此文字最基本的功能便是传递信息,文字的准确是保证传递信息准确性的基础。同样,字体设计虽然在原始汉字的基础上融入了其他元素,但最基本的功能还是信息的传递。为了防止受众对于文字本身的意思产生歧义,应当首先保证其精确性。确保字体设计的精确性是字体设计的首要原则。所以,在进行字体设计时,切勿为了一味追求美感,过分强调设计的新颖与奇特,让字体设计失去了最基本的传递信息的功能。

(二)字体设计的艺术性:字体设计是在单纯文字的基础上添加其他元素,使文字具有视觉上的美感,注重对单纯文字艺术性的体现。文字作为一种信息传播与记载的工具,在创作之初便存在意境结合、情景交融等艺术要素,在几千年文明的发展中,人们也并没有停止对文字字体的创作与传承。这种对文字字体的创作与传承,在挥毫泼墨间成就了我国所特有的字体艺术模式,那便是书法。字体设计和书法之间有独特的传承,因此在字体笔画的描画、以及其他方面的点缀、形态的布局等,在传播准确信息的基础上锦上添花,给人以艺术上的美感与视觉上的享受。艺术性也是字体设计与单纯文字最大的区别所在。

(三)字体设计的创新性:字体设计作为一种艺术作品,应具备表达上的独创性。单纯的文字所表达出的意思是相同的,但不同的字体设计通过不同于其他的个性化要素,使得相同的文字通过不同的字体设计传递出不同的信息甚至情感,这需要字体设计者具有创新思维。这种新思维可以体现在字体的笔画、线型、文理、色彩,甚至在元素组合的过程中。设计者只有在对字体的种类有足够深入的了解和分析的基础上,才能体现出设计者本身的创造性和活力。在字体种类的基础上,加入字体设计者独创性的表达,使该字体设计具备设计者的情感,赋予该文字自己的灵魂,如此而来的字体设计才具有生命,才能让人看过之后有心神俱悦之感。

二、字体设计的新思维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与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审美需求对于字体设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字体设计不仅满足于遵循精确性、艺术性与创新性三大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字体设计者应当寻找新的思维,为字体设计注入新活力。

(一)在汉字设计的基础上发掘字体设计的美学原理:字体设计的着眼点为汉字,字体设计的新思维必然要从汉字的设计入手,寻找出每一个汉字的美学原理,从而启发出字体设计的美学原理。在我国“汉字”也称为“方块字”,这是因为汉字是由不同的点画构成的总体上为方块形的符号。汉字在外形上,与几何图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如,“回”字与方形相似,如图1。“众”字与三角形相似,如图2。可以看出汉字设计在外形上大多讲究对称与稳定。在格式塔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同样从心理学的阐述了艺术中的平衡问题,他探讨到“艺术作品的视觉元素要平衡地分布在画面上的状态,在非平衡的状态中,艺术语言的陈述会变得让人不知所云”。由此而见,对称与稳定在视觉与心理学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字体设计中也应讲究对称与稳定,注入平衡感与均衡感的新思维,满足人们的视觉效果与心理需求。

字体设计还应在汉字设计的基础上注入节奏美和韵律美。节奏美和韵律美是中国人对美的不懈追求,其最初的表达方式的是音乐。《高山流水》只有拥有了节奏和韵律美,才能遇知音,而这两点在我们生活的点滴中无处不在,一花一草一世界,点滴均有节奏和韵律的体现,自然可以作为字体设计所应该追求的目标。而这一追求目标其实也来源于我国字体设计对书法艺术的传承。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的知觉具有自觉组织性,例如刺激物的外形、颜色、性质等相似时,人往往自觉把它们组成一个整体;对于未闭合的事物,大脑会默默为其补齐,这些视觉心理,会产生一定的规律,从而形成节奏。节奏与韵律抽象来讲主要指物体诸元素在成系列的时候重复表现出来的一种属性。它是促使我们在不相連的感受中获取规律时最有效的—种方法。具体而言,节奏与韵律则主要是通过群体的疏密聚散、高低错落形成的。我国在汉字设计中,无不体现着节奏与韵律之美,之后的书法艺术更是将这种节奏与韵律美在提笔落笔间表现得淋漓尽致。当代在字体设计中,也应当在原有汉字设计的基础上寻求其本身的节奏与韵律美,将字体读音、笔画、色彩、结构、文理等元素相融合,建立有序交错,如图3。比如在对“森”字的字体设计中,设计者在汉字“森”由三个“木”字构成的结构基础上,将其每一笔画用树枝与枝干的形态表现出来,每一笔画都具有独特的疏密与高低错落,并赋予其原木的颜色。当这个“森”字映入眼帘时,似乎—丛树木跃然纸上,节奏与韵律在—笔一画中活灵活现。

(二)字体设计意与境的融合:“意境”和节奏与韵律一样,同样是中国人对美的不懈追求。无论是唐诗宋词元曲,还是“深山藏古寺”的中国山水画,无不透漏着意境之美。是一种客观与主观融合的艺术境界,是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中不可或缺的美学表达要素之一。相传王昌龄作的《诗格》中,直接出现了“意境”这个概念。王昌龄道,诗有三境。“一日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日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日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和谐统一”,而“意境”则是指情感与物象、意象与情境的和谐统一。字体设计中的“意”与“境”融合,是将设计要素融入设计背景的情感与情境中,做到寓情于景,寓景于情,做到情景交融,在客观的设计中体现主观意趣,这样的字体设计才是活灵活现,才拥有灵魂,才能让受众产生情感的共鸣。

字体设计中“意”与“境”的融合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意”是“情”与“理”的主观表达,是一种氛围与境界,“境”则是“形”与“景”的客观反映,是一种画面与场景。在字体设计中,设计者应当通过视觉形象将巧妙的设计赋予创造的活力,在抓住受众的心理体验和感受的同时,将自己的内心感受通过视觉语言的方式流露与字体设计中,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出字体设计的独特意境和内在的深刻含义。这便是字体设计中讲究的“意”。字体设计的“境”則是要将整个字体置于自然、人文大背景之下,通过外在的设计构成,赋予作品独特的美感,突出字体设计直观造型的静态美。

在字体设计中,“意”是它的文化精髓和核心要义,“境”是它的呈现方式和视觉载体,二者应当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设计者只有将“情”、“理”、“形”、“景”融合在一起,才能使得字体设计实现“意”与“境”的协调相称,这样的字体设计才会满足受众感受到主观与客观、心理与生理、视觉与情感的全部需求,这样的字体设计才会不浮于表面而直入人心,如图4。比如在“茶禅味”的字体设计中,“茶”字中蕴含了一座茅屋,“禅”中可见树木,而“味”中则有茶壶与茶杯,三字的笔画既有木的质感又有中国传统水墨的元素。“茶禅味”有着山林中树木下茅屋里饮一杯清茶之“境”,又有着远离世俗喧嚣、宁静致远之“意”,此时的“意”与“境”的结合,才体现出传统中华茶韵之精髓,才体味到老庄逍遥之韵味。

三、字体设计版权的法律保护

在遵循字体设计三大基本原则基础上注入新思维而来的字体设计,往往凝结了字体设计者的辛勤汗水与付出,这样的字体设计也往往具有独创性。具有独创性的字体设计同样存在着被抄袭的可能,对于字体设计版权的保护不仅是对字体设计者辛勤劳动的保护,对于字体设计的进一步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意义。而字体设计版权保护的基础首先是守好法律这条防线。

(一)字体设计版权法律保护的争议:字体设计版权的法律保护是知识产权领域争论较大的问题之一,无论在当今学术界还是在司法实践中对于字体设计的版权保护都存在不同的观点。在学术界,有的学者认为字体设计因其具有独创性,应将其认定为美术作品给予著作权保护,而有学者认为,字体设计只是在原汉字的基础上进行了简单的改变,与原汉字的差别并不大,其并不能达到著作权法保护上的独创性表达,因此不能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在司法实践中,也存在着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在2007年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诉暴雪娱乐股份有限公司、九城互动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著作权侵权中,法院支持了对于字体设计享有著作权法保护。而在2010年,北大方正公司诉广州宝洁公司案中,法院认为字体设计没有达到著作权法保护的条件。字体设计是否应受到版权法律制度的保护存在争议。

(二)字体设计的《著作权法》保护:《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基本要素是具有独创性的表达,字体设计是否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关键在于判断字体设计是否具有独创性的表达。我国理论界普遍认为《著作权法》所要求的“独创性”需满足以下条件:首先,作品是作者独立创作完成;第二,作品必须在创作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思考、思想,是其创造性的智力劳动的结果。当一个作品满足以上两个条件即具有独创性,也就应当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笔者认为,字体设计是否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不能一概而论,一个字体设计是作者融入了自己的思考与思想,为作者独立创作完成,且该字体设计超越了原汉字的基础构架,并非是对原汉字进行简单的改变,而是通过线条、色彩、纹理等元素,赋予字体以突出的美感时,该字体设计应当作为美术作品,享有《著作权法》上的保护。

(三)字体设计者版权维护路径:字体设计是字体设计者辛勤的智慧结晶,字体设计者对于其版权具有完全的权利,字体设计者版权维护路径整体上主要分为以下两步:首先,字体设计者应当从其字体设计本身出发,思考其设计是否具有独创性,是否具有在字体设计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新思维,是否超越了原汉字的基础架构,通过线条、色彩、文理等诸多要素来赋予字体独特的美感。当一个字体设计存在独创性时,它才具有了被保护的基本条件。其次,当一个字体设计满足独创性的基础后,应当将其作为美术作品加以保护,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的相关规定,字体设计的设计者享有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等著作人身权,也享有复制权、发行权、展览权等著作财产权。同时我国《著作权法》第18条规定,美术作品原件所有权转移的,作者享有除原件展览权之外的其他著作权。当字体设计者被侵权时,版权人可先于侵权人协商,协商不成可提起诉讼,请求侵权人承担停止侵害、赔礼道歉或赔偿损失等法律责任。

结语

字体设计随着社会的发展已经广泛的存在于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生活乐趣载体之一。字体设计在满足其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加入具有时代要求的新思维,才能使字体设计真正成为深深印入受众脑海的艺术品。而新思维也必定将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发展,对新思维的探索需要一代又一代字体设计者的不懈努力。对于具有独创性的字体设计,给予其知识产权的保护是我们对字体设计者努力的尊重与激励。

作者:张兢兢

第三篇:音乐作品的版权保护

在2017年4月26日著名的音乐人高晓松发了一条微博,转发了一位网友艾特其的一小段视频,视频内容是热播剧《人民的名义》中陆毅饰演的角色吹着《同桌的你》的一段口哨,网友问高晓松电视剧是否支付了其音乐的版权费,高晓松配文:“并没有,看在人民的名义上,这么一点点,就算了吧。”这看似一笑了之的回答,细细想来确是反映了音乐作品版权保护的现状。与此相似的问题还出现在大红的综艺节目《我是歌手》里,歌手张杰在演唱高晓松的词曲作品《默》的时候主办方压根没有申请授权,对歌词的改动亦没有向歌词作者尹约和銭雷申请改编权。试想一下,连著名音乐人的音乐版权都被忽视,那么音乐版权保护的状况可想而知。

音乐作品版权的经济收益方式

我国《著作权实施条例》第4条中对音乐作品的定义是歌曲,交响乐等能够演唱或者演奏的带词或者不带词的作品。和其他作品一样,音乐作品自创作出来作者即享有著作权,任何人或者机构在收益性使用该作品时都要支付一定的报酬。通过使作者从其智力成果中获取利益来激发作者的创作热情,确保源源不断的更好的作品进入市场,给公众带来精神的享受。音乐著作权人的这种取得报酬的财产权总结起来分为两种:

首先是复制权。复制权包含着演绎、复制、录制、数字音乐制作、发行、出版等。复制权是指音乐人也就是音乐的著作权人能够利用印刷、复印、录像、等多种形式将音乐作品制作成多份。或者利用录制、翻拍等形式将音乐作品制作成多种多样的音乐制品。由此看来,复制权在著作财产权的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其次是传播权。传播权包含表演权、播放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等。传播权是著作权中的一项重要权利,也是著作权人权利的核心。且不能侵害创作者的其他权益。表演权通常包括两种情境:一是现场表演,指表演者当场展现作品;另一种则是机械表演,指运用物质载体形式向公众传播被记录下来的表演的行为,大多依靠传播媒介,如背景音乐、广播电视台的使用。除此之外,在网络日益发展的今天,信息网络传播权是现代音乐环境下的音乐著作权人的线上权利。

这样分析看来,音乐版权带来的收益是非常可观的,无论是作曲者、作词者、演唱唱者还是录音制作者都可以从音乐作品中获得经济利益,毫不夸张地说,在一些注重版权保护的国家,一个音乐人写出的好的歌曲,是可以为其带来持续性的收入,这种收入甚至可以养活其一辈子。话虽这样说,但音乐人主张音乐作品收益却是异常困难。

音乐作品版权保护的现状

由于音乐作品的无形性的特点,使之不能像物权法中的物,可以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因而音乐作品利益的实现困难重重,相对他种类型的作品而言作者的利益更难受到保护。看似法律为音乐作品的作者创设了许多取得报酬的权利,然而不得不说音乐作品版权保护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第一,数字化环境下音乐作品侵权难以控制。随着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在全球迅速普及,音乐作品的传播已经不再主要依靠传统的模式,而是依靠互联网以数字化的形式广为传播。据中国互联网络中心2013年公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网民在电脑上搜索新闻的比例为第一占了60.8%,搜索音乐与视频的比例占了60.1%,比第一只少了0.7%,二者的搜索比例都在60%以上,是综合搜索引擎搜索率最高的两项内容。互联网带来方便快捷的音乐搜索体验的同时,也为音乐作品的著作权保护埋下了隐患。网络环境下音乐作品的交易与传输有着大批量和频繁的特点,音乐作品的著作权人根本无暇授权每一次音乐作品的使用。在音乐作品遭到侵权时,音乐著作权人依靠自己的力量搜取证据、索取赔偿是十分不现实的。因而面对着网络环境下音乐作品的大批量侵权,著作权人往往束手无策。

第二,音乐作品诉讼维权获利难以弥补损失。有一个著名的案例。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诉永乐影视制作有限公司案,案件中被告在制作的电视剧《雷锋》中在未经词曲著作权人许可的情况下,违法使用了《学习雷锋好榜样》这首歌,并且制作了音像制品发行。案件结果是永乐影视制作有限公司需停止复制、发行并且销售涉案电视剧《雷锋》的音像制品,赔偿原告音著协经济损失35 000元,合理费用5 200元。案件虽然以原告的胜诉而告终,但是审理的结果却是引人深思的,因为在案件出来之前,永乐影视公司向音协提出过使用《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歌曲的许可申请,音协经计算,提出了7万元的使用费,而审理案件时,胜诉获得的使用费赔偿仅仅占到了原议许可使用费的一半,看似永乐公司输了官司,但是这样一来却以更加低廉的价格使用了歌曲。这个案子的结果让人不得不担心,案件是否会助长影视剧音乐作品侵权的气焰。这种电视剧音乐作品侵权,在计算赔偿数额时,原告的经济损失和被告的获利都是难以计算的,被告获得了经济利益虽是不容置疑的,但是这种经济利益无法用具体的证据证明其数额,加之法律并没有对有关使用费的标准作出规定,所以音乐人大多即使通过诉讼也无法弥补自身的损失,反而会因为应付诉讼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除此之外,谷建芬老师作曲的《烛光里的妈妈》被美廉美超市作为超市内音乐播放的案件,法院判了赔偿1 700块钱,其中1 200块钱是维权的基本支出,那么最终的赔偿费算下来仅仅是寥寥的500块钱,试想一下作为音乐作品权利人为了500元钱而耗费几个月的时间去维权是否划算。

第三,音协未发挥其音乐作品集体管理组织的作用。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简称“音著协”)是专门维护作曲者、作词者和其他音乐著作权人合法权益的非营利性机构,其主要任务是代表版权人与使用者签订合同、发放许可证、收取版权费等、代表版权人向侵权人提起诉讼。不同的国家对音协定位不同,发达国家多把音协定位为民间组织,而大多的发展中国家把音协定位为官方或者半官方组织。音乐作品的著作权是一种私权,原则上虽然应由个人行使。但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很多情况下,依靠个人力量很难行使著作权和维护自己的权利不受侵犯,这样一来音乐著作权保护的组织——音协便由此产生。但是实际操作中音协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作用并沒的得到很好的发挥。

首先,音协不作为音乐著作权人利益难以维护。2011年年初,谷建芬、赵季平等13位著名词曲作家共同发起了向“侵权商演”宣战的“法律声明”,要求所有涉及上述作者作品的营利性商业演出都必须得到作者的许可授权,并且支付相应的报酬。这些著名音乐人包括以前诉旭日阳刚的汪峰都是音协的会员,有些甚至是理事、副主席,在音乐著作权被侵权时依旧需要自己出面寻求权利的保护,那么音协是否发挥了作为音乐作品集体管理组织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其次,收费标准不规范使用者难以信服。音乐作品所包含的价值是很难用数据来衡量的,加之市场、行情的变化都加大了版权经济效益数额的不确定性。然而向著作权人支付使用费又恰恰是维护词曲作者利益和尊严最为直接的方式,因此音乐版权的收费标准问题无疑是音乐产业最核心的问题。然而正是收费标准的屡遭质疑使音协一次次站上风口浪尖。单举KTV音乐版权使用费的例子:2008年,音集协采用元/终端/天的计算模式,公布了KTV的版权收费标准。基本为8-11元/终端/天,并且作为赔偿音乐版权费的最高标准。2009年,音集协公布的收费标准做出轻微调整。KTV的经营者指出营业场地拥有的包房数量并不能说明同于营业过程中实际使用的包房数量,以终端为单位来计算应收的版权费明显不合理。其次,在我国房价日益趋高的情势下,音乐版权使用费已高于大多数省市的房租,更是远远高于北上广的房租。这样一来,音乐作品使用者陷入两难,如果不愿承担过高的使用许可费就要放弃对音乐作品的使用。收费标准的不合理使音乐作品的使用者不信任音协制定出的收费标准,而怠于向音协申请使用许可,长久以往,对音乐市场的发展极为不利。

第四,公众对音乐作品的版权意识淡薄。2011年旭日阳刚因为一首《春天里》火遍大江南北,甚至因为这首歌一举登上了春节晚会的舞台。在旭日阳刚到处进行商演时,春天里的版权人汪峰却公开发表,要求旭日阳刚以后不得以任何形式演唱《春天里》,经报道广大网友一片哗然,经汪峰叙述,旭日阳刚的翻唱并没有经过汪峰的许可并且没有向其支付过任何的版税。这件事不仅仅引发了法律界的关注,公众也开始激烈讨论,让人深思的是公眾竟然一边倒的批判汪峰的维权行为,而同情旭日阳刚,甚至于流出要不是旭日阳刚的翻唱,谁会知道有春天里这首歌,谁会知道汪峰的言论。这种批判声音的出现足见公众版权意识的淡薄,并不能因为事情的司空见惯就掩饰其违法的本质。《中国好声音》现在叫《中国新歌声》的导师那英有一首歌叫《你的微笑》,这首歌传唱至今,然而在好声音舞台上面对着这首歌的词曲作者侯磊时,那英却一无所知。一个音乐作品的表演者尚且如此,那么普通的公众保护著作权的法律意识就更不用说了。在明星都用各种手段争抢微博热搜头条的今天,大众更是陷入了一种思维,认为欣赏或者使用某个著作权人的音乐作品是提高其点击率和知名度,帮助其“红”的行为,又怎么能算是侵权呢?不难看出,公众淡薄的版权保护意识问题,是音乐作品版权保护陷入困境的根源问题。要想更好地音乐作品的版权保护问题,提高公众的版权保护意识是重中之重。

完善我国音乐版权保护的建议

创建合理的网络授权方式加大网络维权力度。对于音乐作品的著作权人来说,收取费用,防止他人任意免费使用其实是对著作权人版权保护最直接有效的方式。面对数以亿计算的网络音乐消费,这一方式的实现在网络日益发展的今天最需要的是依赖网络音乐收费模式的建立。首先,付费音乐已经不算新鲜,网络音乐收费模式依靠建立一个著作权授权平台,音乐作品的著作权人、唱片公司或者代理公司可以把音乐作品上传至这一统一的平台系统,然后由系统操作授权,从而规范用户们的上传行为和下载行为。这样一来,就解决了网络环境下音乐作品消费大批量而难以授权的问题。当然在这过程中的音乐使用过程的合理分账是必不可少的。其次,要加大对网络侵权的惩治力度。网络时代,音乐作品的侵权有着迅速和大批量的特点,这是难以应对的根本原因。因此,依靠著作权人个人的力量是难以维权的。这就需要音乐作品集体管理组织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主动出击及时发现侵权现象做出处理,防止拖延造成的大面积侵权传播。这样一来使用时可以合法快捷的许可,侵权后有迅速有效的维权,网络环境下音乐作品的使用才会有序健康的发展。

确定音乐作品侵权诉讼合理的赔偿数额。如果音乐作品著作权人通过维权不能弥补自己的损失,甚至因为诉讼成本赔了夫人又折兵的话,恐怕再没有人为了保护自己的音乐著作权而诉讼。依照我国《著作权法》的第四十八条:“侵犯著作权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的,侵权人应当按照权利人的实际损失予以赔偿;实际损失难以计算的,可以按照侵权人的违法所得给予赔偿。赔偿数额还应当包括权利人为制止侵权行为所支付的合理开支。”在这两项都难以确定的时候,《著作权》法规定了由法院依据音乐作品侵权的情节判给50万元以下的赔偿。著作权法的修订尽管提高了法定赔偿最高数额,显示了我国对著作权保护力度的加强,但是这种举措貌似对音乐作品侵权赔偿过低的问题并没与发挥太大的作用,因为法院的判决数额一般不会触碰法定最高数额。深入思考,明确判罚标准才是赔偿额确定的首要问题。明确判罚标准需要司法机关在尺度范围内给出相关的司法解释和指导性意见。特别是在计算著作权人的实际损失的时候,要参考著作权人权利许可的标准,更加有说服力的确定权利人的损失。另一方面考虑引进惩罚性赔偿,利用经济手段遏制侵权盛行的现象。因为侵权人侵犯音乐作品著作权的核心目的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所以只有触碰到侵权人的经济利益,使其在侵权后得到经济上的惩罚,才能更好地警示侵权人。最后,考虑适当规定一个侵权赔偿的下线,使维权作者不至于在胜诉之后获取的赔偿还不够支付基本的诉讼成本。利用这种方式鼓励音乐作品的著作权人在侵权行为发生后能够更加主动积极地维护自己的权益。

找准音协定位完善收费标准。我国最初为确保音协作用的有效发挥,在立法环节给音协蒙上了较重的行政色彩,加剧了音协与作品使用者的对立。因而首先要淡化音乐版权集体管理组织的行政色彩,找准音协作为音乐作品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民事法律机构的定位,这样一来,就方便在音协与音乐作品使用人之间平等协商,缓和对立关系。其次,在收费标准上借鉴香港音乐作品集体管理组织制度,对于使用许可收费的项目设定不同种类,而且依据音乐作品的产生的效益制定了收费标准,避免一刀切的模式,使收费标准趋于合理化,同时使处于弱势地位的权利使用人也能获得著作权的使用。重视与音乐作品使用人协商,鼓励使用人加入,多方协商制定的收费标准才更能得到作品使用者的认可。最后,适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音协对于音乐作品著作权的保护并非效用不大,最大的问题在于音协怠于行使权力,怠于履行职责。引入竞争机制,使音协在竞争中完善自身。并且要加强音协的内部和外部监督,建立相应的惩罚和赔偿机制,督促音协履行其应该履行的职责,使音协切实的扮演好集体管理组织的角色,促进音乐产业的长远发展。

提高公众音乐版权保护意识。公众的版权保护意识的提高对于音乐版权保护的作用是根源性的。很多人认为意识根深蒂固难以改变,实际上,不要小看国民的接受能力。就如线上音乐下载收费一样,从以前的难以接受,到现在的习以为常。只要有人做出努力,从拒绝到接受就只是时间的问题。首先要发挥著名音乐人的号召力与影响力,利用发布会、微博等信息传播媒介宣传音乐作品的版权保护。其次,公开发布著作人维权案件,加大侵权惩处力度,采取有效的措施打击音乐作品的侵权行为。当公众看到音乐作品侵权的损害大于收益时,不仅仅能对音乐作品的非法使用起到震慑作用,还可以提高公众的版权保护意识。当公众对音乐作品的使用也像对待去菜市场买菜一样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那么音乐作品著作权保护问题也就不是问题了。

现代人处于一个生活、工作和学习都快节奏的时代,音乐作品给人带来的精神享受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如果音乐人从其作品中无法获取应得的利益,侵权现象得不到遏制,那么音乐人的创作积极性便会受到极大的遏制,这无疑是从源头切断作品的输出,既不利于作品的传播,也不利于音乐市场的长远发展。加大对音乐作品的版权保护,会鼓励著作权人创作更加优秀的音乐作品,这对于消费者来说也将会是极大地盛宴。希望在所有人的共同的努力下,像音乐大家施光南的:“我的艺术居然养活不了我的艺术!”这种感慨永远不会再出现。

作者:咸晨旭

上一篇:煤炭行业论文范文下一篇:竞技体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