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行业论文范文

2022-05-09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煤炭行业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煤炭是世界上分布最广、储存量最大的常规能源。近年来,石油和天然气价格大幅上涨,煤炭行业的前景尤为引人关注。文章通过分析目前国内的宏观经济环境,运用经济学最基础的供给需求理论,阐述了煤炭市场中短期及长期的前景,最后大胆推测中国的煤炭行业可能会在未来进入集中并购阶段。

第一篇:煤炭行业论文范文

2011年煤炭行业前景分析

2011年是我国煤炭工业贯彻落实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第一年,为推动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我国将实施一些新的行业政策,这无疑将对整个煤炭市场的发展产生新的影响。

煤炭行业相关政策将推出,煤炭生产成本将攀升。2011年及“十二五”期间,为了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低碳社会的建设,推动煤炭资源地区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国家将结合实际颁布实施一些新的煤炭行业发展的政策。随着劳动力成本加大、纸币贬值、通货膨胀,煤炭企业兼并重组、煤炭资源整合、煤炭资源税征收、安全生产环境优化、低碳社会建设、矿区可持续发展等,煤炭产品的生产成本将不断攀升,成为煤炭价格适度上扬的有力支撑。

2011年煤炭产量将会继续增加。为了节能减排,建设低碳经济社会,温家宝总理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向全世界郑重宣布,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将比2005年下降40%~45%。为此,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大节能力度,提高传统清洁能源的利用水平,加快推进水电和核电的开发建设,积极做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转化利用,大力推进能源结构优化调整,统筹规划重点能源基地和跨区域能源输送通道建设,促进能源资源优化配置。由于清洁能源和非化石能源的快速增长,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可能会从2009年的70%以上下降到“十二五”末的63%左右。未来的煤炭消费占比将出现较大幅度下降,而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发展速度将得到快速提升。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作为我国第一大能源的煤炭的需求、消費量也会不断增加。因此,为了满足经济发展需要,2011年我国的煤炭产量将会继续增加,预计煤炭产量将增加8%左右,总产量将达到35亿吨以上。

2011年煤炭价格将会有所攀升。自2010年9月份开始,由于气温的下降,煤炭需求不断增加,我国大多数地区的煤炭市场的煤炭供不应求,煤炭价格出现了较大幅度上涨。不过,在气温继续下降,逐步进入严冬的情况下,秦皇岛等一些地区的煤炭市场价格不仅没有上涨,反而有所下滑,截至12月中旬北方主要煤炭输出港区的煤炭销售价格每吨下滑10元左右。预计2011年全国煤炭市场的运行将相对平稳,煤炭价格的上涨、下降幅度将会减小,波动幅度将会减弱,总体价格水平将高于2010年的平均价格水平,估计价格上涨幅度在3%以上。预计2011年秦皇岛港5500大卡/千克的优质电煤的平均价格将高于2010年的平均价格水平,最低价格将不会低于720元/吨,最高价格将达到820元/吨左右,价格波动的幅度将低于2010年120元/吨左右的水平。

2011年煤炭进口有望继续增加。2010年以来,煤炭的累计进口量始终保持增长态势,1~11月份的煤炭进口量累计同比增长35%,之所以能保持如此高的增幅,很大程度上与2009年上半年煤炭进口量较低有关。2010年上半年和下半年月均进口量基本持平。也就是说,自2009年下半年,尤其是2010年以来,煤炭进口已经趋于平稳。

2010年1~11月份,我国煤炭进口来源的国家中,印尼、澳大利亚、越南、蒙古以及俄罗斯依次位居前五。其中,来自印尼的煤炭进口量达到4985万吨,同比增长114%,占煤炭进口总量的比重达到33.7%;来自蒙古的煤炭进口量达到1432万吨,同比增长163%,占进口总量的比重达到9.7%;来自澳大利亚、越南、俄罗斯的进口量分别为3277万吨、1579万吨以及1039万吨,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18%、26%以及5%,占进口总量的比重分别为22.2%、10.7%以及7.0%。来自这五个国家的煤炭进口总量达到12312万吨,占煤炭进口总量的83.3%,与2009年同期相比,缩小9个百分点。

根据我国的煤炭产业政策,2011年我国煤炭将有望继续呈现煤炭产能过剩,产量相对不足的情况,煤炭出口将保持在低位水平,煤炭进口量将继续增加,进口总量有望达到1.8亿吨左右。

煤炭产能过剩有所加剧,煤炭企业市场压力加大。通过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后,我国煤炭产能会较大幅度增加。中国煤炭运销协会理事长王战军在“2010年度煤炭经济分析座谈会”上表示,2010年全国煤炭供应能力大幅提高,一些主要产煤省资源整合后产能大增,一大批现代化矿井陆续投产。2010年前11个月,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等产煤大省产量增长均在20%左右,市场将面临严重产能过剩与供大于求。国家能源局煤炭司司长方君实在“2010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峰会”上表示,“十二五”期间国家将继续推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工作,鼓励煤炭企业之间进行跨区域、跨所有制形式的兼并重组,发展先进与淘汰落后并举。到“十二五”末,全国将建成亿吨级大型煤炭企业集团6~8个。同时从保障安全生产的角度,提高煤矿的准入门槛,要求一般矿井的规模不低于30万吨/年,国家重点规划的矿区规模不低于60万吨/年。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后,一方面,随着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化生产设备、开采手段的不断采用,煤炭生产能力的大幅度增加将不可避免;另一方面,由于低碳社会建设,煤炭产品在能源中的消费比例将不断下降,煤炭消耗量将相对减少。这样,煤炭产能过剩、市场需求减弱的矛盾将可能加剧,煤炭企业市场竞争的压力将会不断增大。不过,为了保持煤炭行业本身的利益,控制由于供过于求给企业带来的竞争压力,处于相对垄断的煤炭企业,有可能适度控制煤炭产量,但产量不足的问题仍将可能出现。

煤炭供给区域性阶段性的偏紧仍将出现,有利于煤炭价格的攀升和煤炭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在“十二五”煤炭规划的产业布局作用之下,全国的煤炭资源整合如火如荼,尤其是河南、山东的煤炭资源整合更是突飞猛进。但是,有业内人士指出,在“形式上”完成煤炭能源巨企的打造后,企业之间的深度整合更耗费精力,而煤炭大企业间的资源整合博弈也将更加扑朔迷离。目前,可以肯定的是,在山东、河南等煤炭资源大省省内整合后,对煤炭产能的影响无疑是明显的。虽然受煤炭资源整合、煤炭企业兼并重组的影响,煤炭供应仍会出现局部地区、部分时段、部分煤种供应偏紧的状况,但总体上将呈现供需基本平衡。从煤种来看,优质动力煤可能会出现时段性、区域性、结构性的上涨和波动。预计正常情景下,2011年动力煤价格将比2009年上涨5%左右,产能释放若低于预期,供给将处于偏紧状态。此外,由于煤炭资源的整合、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大批民营及中小煤矿的关闭整顿、产能闲置,也可能使2011年的煤炭供给趋于平衡偏紧的格局。

煤炭上市公司产业链的延伸,煤炭下游产业的拓展,煤炭产业链基地建设将推动效益提高。煤炭企业在做大做强煤炭主业的同时,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向下游非煤产业延伸,是煤炭上市公司发展的必经之路。国家现在积极推进煤电路港一体化、煤电一体化、煤化工一体化、煤电铝一体化建设,支持煤炭企业联合建设大型坑口电厂,发展坑口煤矸石发电、热电联共、矿井疏干水综合利用的循环经济模式,实现煤炭就地使用、就地转化、就地增值,这为相关公司的非煤业务发展指明了方向,拓展了煤炭企业获取经济效益的新路子。例如兰花科创发展化肥业务,金牛能源发展建材业务,神火股份发展电、铝一体化产业等。

(作者单位:郑煤集团煤炭运销公司)

作者:王李娜

第二篇:煤炭行业前景浅析

摘要:煤炭是世界上分布最广、储存量最大的常规能源。近年来,石油和天然气价格大幅上涨,煤炭行业的前景尤为引人关注。文章通过分析目前国内的宏观经济环境,运用经济学最基础的供给需求理论,阐述了煤炭市场中短期及长期的前景,最后大胆推测中国的煤炭行业可能会在未来进入集中并购阶段。

关键词:煤炭;集中并购;固定资产投资;煤炭供给;煤炭消费

2002年至2011年是煤炭行业发展的黄金十年。在这一时期,GDP基本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2008年、2009年和2011年增长率超过9%),煤炭行业集中度逐步提升,固定资产投资加快。然而,从2012年开始,煤炭景气度持续走低,亏损面由2012年的20%扩大到2013年的25%,亏损深度由10%扩大到25%左右(已接近2001年的水平)。各煤种价格低迷,其中动力煤2013年均价下跌约18%,炼焦煤2013年均价下跌约20%,无烟煤2013年均价下跌16%。截至2013年3季度,煤炭行业上市公司平均毛利率和净利率分别为23.1%和8.1%,均回落至历史最低水平;平均年化ROE为9.9%,仅略高于2002年的9.1%和2003年9.0%。2012年开始的低迷到底是市场反转还是阶段性调整,本文将尝试用经济学最基础的供给—需求分析,对未来几年中国煤炭市场的发展进行分析。

1 固定资产投资持续高速增长

“十一五”期间,煤炭行业盈利大幅提升,也带动了煤炭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大幅增长。“十二五”前三年,煤炭行业依然保持了之前较高的固定资产投资惯性,2011~2013年分别为4907亿元、5286亿元和5263亿元,前三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金额高达1.55万亿元,已经超过整个“十一五”期间的1.25万亿元。“十二五”前两年,煤炭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持续维持在1.6%左右,而此前十年的平均值为1.3%左右。自2004年以来的10年间,煤炭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约33%,远高于下游四大行业年均增速的22%(2004年以来,电力、钢铁、水泥和化工固投年均增速分别为17%、16%、38%和26%)。因此,近年来煤炭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不仅明显高于“十一五”期间,也远高于下游需求行业的投资增速。

2 淘汰落后对总体产能影响有限

“十一五”期间,全国煤炭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取得了较大成效,共关闭小煤矿9616处,淘汰落后产能5.4亿吨。2010年,年产能30万吨以下小煤矿减少到1万处以内,产量比重由2005年的45%下降到2010年的22%。“十二五”计划淘汰煤矿2181处,淘汰落后产能1.04亿吨。到“十二五”期末,产能30万吨以下小煤矿数量降至7000处以内,产能控制在6亿吨以内(较2010年减少1.1亿吨),占总产能的15%。由此可见,“十二五”计划淘汰落后产能力度低于“十一五”。

一般来说,淘汰煤矿分成三种情况:一是关闭退出,二是改造升级,三是兼并重组。而这三种情况中只有第一种情况才影响产能,第二种和第三种只是影响短期产量。根据过往公布的三种煤矿数据,关闭退出的煤矿产能大约占淘汰产能的30%~40%。比如,2012年,计划淘汰煤矿625处,淘汰产能2347万吨,实际淘汰958处,淘汰产能5496万吨,其中关闭退出煤矿278处,关闭退出产能1764万吨;2013年,计划淘汰煤矿1256处,淘汰产能6418万吨,其中关闭退出煤矿509处,关闭退出产能2669万吨。

截至2013年底,实际淘汰煤矿2621处,淘汰产能1.44亿吨,关闭退出产能0.52亿吨。而根据《2014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的要求,2014年需淘汰煤炭落后产能3000万吨。

根据2011~2013年的数据及我们对2014~2015年的预测,“十二五”期间淘汰产能大约1.93亿吨,实际关闭退出的产能约0.71亿吨,2011~2015年关闭退出的产能数分别为0.07亿吨、0.18亿吨、0.27亿吨、0.12亿吨、0.07亿吨。因此,我们认为淘汰落后虽然对于短期的产量有部分程度的影响,但对于产能的影响十分有限。

3 煤炭供给增速或在2017年出现明显放缓

通过过往几年的数据观察,煤炭行业每年新增产能大约4亿吨,其中2010~2012年每年新增产能分别为3.87亿吨、4.13亿吨和4亿吨。而截至2012年底,煤炭行业施工规模11.1亿吨,未施工规模5.1亿吨,煤炭行业产能预期投放量高达16.2亿吨。结合上文对固定资产投资和淘汰落后的分析,我们认为未来产能释放压力仍然较高,未来3年平均每年的新增产能将在3.8亿吨

左右。

2011~2013年全国煤炭的产量分别为38.3亿吨、40.5亿吨和41.2亿吨,其中山西、内蒙古和陕西三省的产量占全国产量的60%,增量约占全国增量的80%,我们将通过对三省的分析来对未来全国煤炭产量作出判断。

3.1 山西

虽然根据“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全省煤炭计划实际产能约为10.5亿吨/年左右,煤炭产量计划控制在10亿吨以内,但我们认为山西煤炭产量未来增长潜力较大,将超过“十二五”规划的数据。其增长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即2009年停产整顿的煤矿尚未释放完毕的部分及新建煤矿产能释放。

(1)停产整顿尚有4.3亿吨在建,预计未来两年释放1.8亿吨。2009年开始的山西省整合煤矿产能合计8.5亿吨,2013年产量为4.2亿吨,尚有4.3亿吨产能需要释放,其中:山西省八大集团整合的煤炭产能3.8亿吨,2013年产量仅为1.3亿吨,仍有2.5亿吨产能尚待释放;而地方煤矿整合后的产能为4.7亿吨,2013年产量为2.9亿吨,仍有1.8亿吨产能尚待释放。

我们预计“十二五”后两年释放产能大约1.8亿吨,分解到2014~2015年整合矿的产量分别为5.1亿吨和6亿吨。

(2)新建煤矿1.2亿吨,预计未来两年释放完毕。目前山西省8大集团在建产能1.2亿吨,预计2014~2015年释放产量分别为0.3亿吨和0.9亿吨。

我们预计山西省煤炭产量将维持较高增长,以2013年的9.6亿吨产量为基础,2014~2016年煤炭产量分别为10.8亿吨和12.4亿吨和13.7亿吨,同比分别增长12.2%和14.7%和10.6%。2017年之后产量将降为低增长,2017~2020年增幅分别为5.3%、2.1%、0.8%和0.7%。

3.2 内蒙古

按照“十二五”规划,蒙西产能2015年规划6.9亿吨,较2010年产量4.9亿吨提升2亿吨,产能增长幅度42%。蒙东产能2015年规划5.5亿吨,较2010年产量2.6亿吨提升2.9亿吨,产能增长幅度107%。2012年内蒙古全省产量已经达到10.6亿吨,超出“十二五”规划的10亿吨产量数。最新的2013年内蒙煤炭产量为10.3亿吨,同比下降2.8%。

鄂尔多斯“十二五”规划产能5.5亿吨,较2010年的4.5亿吨的产量提升1亿吨,但2012年实际产量已经达到6.4亿吨,超出“十二五”规划0.9亿吨。

由此可见,近年来内蒙古的煤炭产量持续维持着高增长,虽然蒙东地区是省内规划的主要产能增长区域,但短期内,西部尤其是鄂尔多斯依然是产能释放的重点

区域。

我们预计内蒙煤炭产量将维持较高增长,以2013年的10.3亿吨产量为基础,2014~2015年煤炭产量分别为10.8亿吨和11.8亿吨,同比分别增长4.7%和9.8%。2016年之后产量将降为低增长,2016~2020年增幅分别为4.6%、4.0%、3.9%、2.8%和2.1%。

3.3 陕西

“十二五”期间,陕西省煤炭建设投资规模计划达到1570亿元,2015年陕西省煤炭总量计划达到6亿吨,较2010年的3.6亿吨增长2.4亿吨,陕西省煤炭调出量计划达到3.1亿吨。

(1)煤矿整合中,在产煤矿少。陕西省的煤炭资源分布大多集中于陕北和渭北地区,陕南大部分煤矿的产能则都在30万吨以下。南北资源储量的差异决定了陕西煤改的思路。陕西境内的煤矿依据“就近原则”进行整合,最终将省内煤炭企业压缩至120个,煤矿数量减少至445个,形成1~2个年产亿吨级、3~5个3000万吨以上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

陕西省在2013年年底在产的煤矿仅168座,其中:央企神华神东(陕西)7座,国有重点煤矿39座,地方煤矿122座。也就是说大部分煤矿还处于停产整顿中。

(2)陕西煤炭产量维持高增长。2013年生产煤炭4.9亿吨,同比增长6.3%。随着大量整合煤矿以及新建煤矿的投产,我们预计,陕西省2014~2016年煤炭产量分别为5.6亿吨、6.2亿吨、6.5亿吨,同比分别增长13.8%、10.6%、5.1%。2017年之后产量将降为低增长,2017~2020年增幅分别为1.6%、3.2%、3.1%和3.1%。

3.4 全国

除了山西、内蒙古和陕西,我国主要的煤炭生产省份还包括河南、河北、山东、安徽、宁夏和贵州。上述九省合计占据我国煤炭产量的80%左右。我们测算出上述九省2014~2016年的煤炭产量分别为35.8亿吨、39.6亿吨和42.1亿吨,增速分别为8.4%、10.6%和6.4%。

根据上述九省的产量测算数据,以2013年全国煤炭产量41.3亿吨为基数,我们预计,2014~2016年全国煤炭产量分别为44.0亿吨和47.9亿吨和50.4亿吨,同比分别增长6.4%和8.8%和5.4%。2017年以后全国煤炭产量的增速将下降到3%以下。

4 煤炭需求增速大幅回落

4.1 我国经济进入低速增长期

经济增长依赖“出口、投资、消费”,俗称“三驾马车”,从近年来的统计数据来看,这三个环节增速均有不同程度的放缓。2013年GDP增速为7.7%,我们预计2014年增速可能在7.0%~7.5%区间。

(1)外围经济疲软,出口短期难现高增长。2002~2011年期间,我国出口贸易年均增速为22.7%,剔除2009年因金融危机影响,出口下滑幅度较大的年份,年均增速为27%,而2012年出口增速仅为8%。2011、2012年,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2%和-2.1%,2013年前三季度,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1.7%,对GDP累计同比的拉动为-0.1%。全球经济前景仍然疲软,预计我国出口难有明显改善。

(2)投资增速逐步放缓。2002~2011年,GDP中资本形成总额年均增长19.6%,受2009年4万亿投资驱动影响,2009年资本形成总额增长接近20%,之后,增速开始放缓,到2012年增长率已降为7.5%。2012年资本形成总额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7.1%,2013年前三季度,资本形成总额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5.8%,对GDP累计同比的拉动为4.3%。随着我国进入后工业化时期的到来,以往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均保持在20%以上增长,目前已降至20%以下,预计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增长将继续放缓。

(3)消费增速成放缓态势。2002~2012年,GDP中消费支出年均增长14.5%。2013年前三季度,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5.9%,对GDP累计同比的拉动为3.5%。2013年前11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1万元,同比增长为13%,但增速自2010年以来,一直呈下降趋势。此外,国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放缓,房价居高不下,社会医疗体系尚有待健全,限制三公消费,将削弱居民及政府的消费能力,预计短期消费增速也将继续放缓。

4.2 煤炭消费总量受到控制

(1)环保治理不断升级,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煤炭消费总量呈下降趋势。《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指出到2017年底,通过淘汰落后产能、清理违规产能、强化节能减排、实施天然气清洁能源替代、安全高效发展核电以及加强新能源利用等综合措施,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和山东省压减煤炭消费总量8300万吨。其中,北京市净削减原煤1300万吨,天津市净削减1000万吨,河北省净削减4000万吨,山东省净削减2000万吨。

(2)新型煤化工释放部分煤炭需求,但短期无法扭转行业下降趋势。虽然备受关注的由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共同编制的《煤炭深加工示范项目规划》和《煤炭深加工产业发展政策》至今仍然未公布,但2013年以来已有14个新型煤化工项目获得了发改委批复同意相关企业开展工程的前期工作。预计投资规模将在4000亿元左右,可见本届政府对新型煤化工项目的肯定和

支持。

我们以1吨烯烃需要3吨标煤、1吨油需要4吨标煤、1000立方米气需要3吨标煤的比例计算,预计带来的潜在煤炭需求约为2亿吨左右,在沿海煤炭需求总量下降的背景之下,对煤炭需求增速放缓启动有一定的缓冲作用。但是,考虑到各公司拿到新型煤化工批复后,还需要开展前期准备工作,况且新型煤化工前期投资巨大,根据以往经验数据,从项目完成基础设计工作到项目建成投产,项目周期一般为3~4年左右。这也意味着,煤化工对煤炭需求释放将被推迟到2016~2017年之后,对当前煤炭需求影响不大。

(3)全国煤炭消费总量受控,且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将持续降低。根据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及能源“十二五”发展规划,到201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1.4%,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比重达到30%。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7.5%,煤炭消费比重降低到65%左右,较2012年下降1.6%。

煤炭需求主要来自于电力行业、钢铁行业、水泥行业和化肥行业,经历了过去十年煤炭需求增速快速增长的阶段,2012年开始煤炭需求增速大幅回落。考虑到未来几年全国经济增长放缓以及煤炭消费受控,我们预计煤炭需求增速回落可能更为明显。

根据我们的观察,煤炭消费弹性随GDP的变动而跳跃变化,实证数据显示:GDP增速9%以上,煤炭消费弹性大约1;GDP增速8%以下,煤炭消费弹性大约0.5。比如:2013年GDP增速7.7%,煤炭消费增速2.8%,煤炭消费增速对GDP的弹性降为0.4。因此,假设未来GDP增速在7%~7.5%之间,煤炭消费弹性0.5,我们可以粗略地估计出煤炭消费增速大约在3.5%左右。而我们根据对煤炭下游需求的四大行业产业增速的预测,我们可以相对精细地判断出2014~2016年煤炭需求增速分别为4.3%、3.9%和3.6%,2017~2020年的需求增速基本保持在3.5%左右。

5 结论

5.1 2020年前煤炭市场的三个阶段

煤炭总供给2014~2016年保持5%以上的增长,2017年后会出现3%以下的缓慢增长,而煤炭消费增速将一直维持在3.5%~4%之间的低增长,因此,2020年前全国煤炭市场将出现增量过剩、存量过剩及供不应求三个

阶段。

(1)2014~2016年,增量过剩阶段。

2014~2016年,商品煤总供给增速分别为6.4%、8.8%和5.4%,同期煤炭消费增速4.3%、3.9%和3.6%。煤炭供给增速高于消费增速。

(2)2017~2019年,存量过剩阶段。

2017~2019年,商品煤总供给增速低于3%,而同期煤炭消费增速可能维持在3.5%。这一阶段主要是对前期累积的过剩产能进行消化的过程。

(3)2020年,供不应求阶段。

2020年煤炭总供给增速为1%,过剩产能基本消化完毕,煤炭市场可能进入供不应求阶段。

5.2 中国即将进入大规模煤矿并购时期

根据EIA的数据,美国20世纪60年代、70年代、80年代的消费量复合增长率分别为2.8%、3.0%和2.6%,而90年代下降至1.8%,2000~2010年进一步下降到-0.3%。此外,煤炭产量的增速也由70、80年代的3.1%和2.2%下降至90年代的0.4%。而美国煤炭90年代开始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企业的兼并收购。这一时期,煤矿生产集中化和大型化的趋势明显,煤矿工效也快速提升,而煤炭产量的集中度不断上升。仅自1994~2000年美国前5大煤炭企业产量占全国比重从33.9%上升至45.9%,而前10大企业的占比则从48.0%上升至62.5%。

由于行业景气度下滑,2012年以来煤矿经营压力逐渐加大。不过从2012年至今,由于煤价位于低位的时间不长,煤矿并购价格并未出现明显下降。预计若近两年煤价持续低位徘徊,煤炭企业间的兼并收购将逐渐成为趋势。2012年我国煤炭行业前5家、前10家以及前50家企业产量占全国总产量比例分别为27%、40%和74%,集中度较低,基本与90年代初美国情况类似。参考美国的经验,我们预计2016年开始至“十三五”阶段,国内煤炭行业或将进入集中并购时期。

作者:杨静琳 郝赫

第三篇:辽宁煤炭行业转型发展研究

[摘 要]当前,辽宁重化工产业普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特别是煤炭行业的困难和问题尤为突出,已经影响到企业生存和职工就业稳定。目前看来,整个煤炭行业的下行仍未见底,市场低迷短期内难以回暖。“十三五”时期,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下,辽宁煤炭行业如何实现转型发展?这不仅需要政府多措并举,采取财税、金融等多方政策支持,还需要煤炭企业主动加强经营管理,推进结构调整,实现转型升级。

[关键词]去产能;国有煤炭企业;转型升级;职工安置

一、辽宁煤炭行业基本情况

煤炭是辽宁主要能源矿产,产量占一次能源总产量60%以上。截止到2015年末,辽宁尚有煤炭地质储量54.6亿吨,其中国家规划矿区45.6亿吨,占全国保有储量的1%。在籍煤矿289个,国有重点煤矿30个,集中在阜矿集团、沈煤集团、抚顺矿业集团、铁法能源公司、南票煤电等五户国有煤炭企业当中,产量占全部的85%,地方国有及民营煤矿259个,其中年产30万吨及以上矿井41个,30万吨以下矿井248个。全省煤矿现有从业人员共20.4万人,其中省属国有煤炭企业15.5万人,占全部职工的76%。地方煤矿4.9万人。

自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辽宁对煤炭需求量一直保持较快速度增长,发电用煤和冶金用煤消费量占煤炭消费总量的80%左右,省内煤炭产量长期供不应求,自给率仅为34%。在市场需求的带动下,辽宁煤炭产量稳步提高,年均生产6148万吨,并在2011年达到峰值(6890万吨)。然而近几年,受赋存条件、资源枯竭及市场环境等因素影响,煤炭产量逐年下降。2015年生产原煤4824.19万吨,同比减少206.62万吨,下降4.3%,总产量仅占全国1.3%。其中5家省属煤炭企业生产原煤4091.93万吨,占全部产量的85%。如表1,与全国主要产煤省份的比较来看,辽宁产煤量处于中游,煤炭资源枯竭形势严峻。

从煤炭行业产能利用和库存情况来看,如表2。由于辽宁煤炭需求对外依存度较高,煤炭本省开采量供不应求,因此,无论是煤炭行业产销量还是产能利用率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5年,全省国有煤炭行业的产能利用率达到70%以上,高于全国煤炭行业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其中沈煤集团、阜矿集团等几家省属煤炭企业产能利用率为77%。

二、当前辽宁煤炭行业存在的问题

1.企业经营面临较大困难和风险。虽然受去产能影响,煤炭市场供求结构有所缓和,但从长远来看,煤炭供大于求的局面难以改变,煤炭价格处于低位,因此,辽宁煤炭企业亏损依然较为严重。五大国有煤炭企业产品收入大幅缩减,月均总亏损3亿元,流动资金除维持职工基本工资外,仅能保证必备的生产安全投入。由于煤炭上下游行业不景气,多数煤炭相关企业应收账款无法回收,资金周转相对困难。例如,沈煤集团2015年应收账款余额已达20亿元,资金缺口10亿元。与此同时,辽宁煤炭行业普遍存在信用风险,负债率不断上升,金融机构抽贷、压贷可能性加大,容易引发企业破产风险和局部債务风险。2015年,全省国有煤炭企业负债率平均为68%,高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负债率,尤其是阜矿集团负债率高达75%,已经超过国际警戒线。

2.煤炭“去产能”压力较大。从政府层面看,按照《国务院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国发〔2016〕7号)的总体要求,产能在30万吨以下的247个地方矿井全部引导退出,省属国有煤炭企业未来5年内因资源枯竭而关闭的煤矿最少7家。这些煤矿在环境生态治理、资源补偿等方面历史欠账较多,社会负担重,退出成本很高,预计总费用超过110亿元,这些成本除国家一部分用于职工安置等专项资金弥补外,还需要省、市政府大量配套资金支付,形成巨大财政压力。与此同时,一些地方煤矿企业是当地政府主要税收来源,去产能化过程势必造成地方税收下降,影响地方财力。从民生层面来看,煤炭行业去产能不可避免转移出大量富余人员,造成巨大的职工分流安置压力。初步测算,未来3—5年内,政策引导退出和主动退出的煤矿涉及人员8.8万人,其中省属国有煤炭企业涉及人员6.3万人,这一庞大的潜在失业大军若处理不当或不及时,容易引发社会稳定风险。从企业层面来看,绝大多数煤炭企业已经采取降薪、减少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的数量、解聘临时工和派遣工等方式缩减开支,但由于三高一低(开采成本高,人工成本高,企业负债率高,煤炭价格低),企业不得不面临边亏损边生产的两难境况。

3.历史包袱沉重。辽宁煤炭行业的历史包袱仍然未减,尤其是五户煤炭企业承担着巨大的社会责任。截至2015年,辽宁5户国有煤炭企业拥有15.3万人的厂办大集体职工群体,这些群体年龄结构偏大,绝大多数处于失业状态。这些企业普遍存在承担社会职能,额外支付高昂费用,如“三供一业”费用支出、退休人员及职工工伤保险的统筹外支出、厂办集体的管理费用以及为集体企业提供的土地、房产等固定资产支出。据不完全统计,这5户企业涉及这部分的费用支出(或缺口)近14亿元,让本已不堪重负的煤企更加“)上加霜”。

4.提高煤炭行业发展质量和效益难度大。近几年来,辽宁煤炭企业积极探索多元化发展,不仅涉及煤炭开采、煤化工、电力、造纸、机械制造、物流、工程、地产等,还涉及建材、商贸物流、新型环保、页岩油化工及煤层气开发等。但多数企业过度依赖煤炭主业,非煤产业规模优势不明显,资源配置效率不高,非煤主导产业发展方向不明确。煤炭主业优势也相对不明显,多数集中在资源开采环节,缺乏核心技术,煤炭深加工和高附加值产品很少,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差,技术研发意识不足,影响了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和效益的提高。

三、“十三五”时期辽宁煤炭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发展机遇。“十三五时期”,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能源需求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煤炭的能源主体地位短时间内难以改变。未来我国将着力推动能源革命,为煤炭行业转型升级增添动力。国务院印发的国发[2016]7号文件确定了化解煤炭行业过剩产能、推动煤炭企业实现脱困发展的主要任务,国家有关部门也陆续出台了包括金融支持、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职工安置等在内的8个配套政策措施,为推动煤炭行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中共中央国务院7号文件为辽宁新一轮振兴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必将提速能源工业发展,为煤炭需求带来发展空间。辽宁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将进一步推动煤炭行业资源整合、企业兼并重组。

2.面临挑战。当前辽宁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重化工业发展遭遇瓶颈期,辽宁煤炭进入需求增速放缓阶段,煤炭市场供大于求的态势短期难以改变。辽宁煤炭企业虽坚持多元化经营,但仍缺少理念创新,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思路尚不清晰,对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特征认识不足,对结构调整、速度换挡,动力转换的理解力不够,按照市场规律组织生产经营的理念远没有树立,表现出企业主动转型升级的动力不足。由于资源枯竭、企业冗员等问题,辽宁煤炭行业生产效率较低,运行质量不高,很难在“十三五”时期彻底扭转。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五大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国家对环境治理突出更高更严的要求,这必将对辽宁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带来挑战,对传统的发展模式形成倒逼。

四、辽宁煤炭行业转型发展对策

1.完善煤炭行业转型动力机制,提高市场竞争力。一是对开发矿区资源采取保护性开发,稳定全省煤炭产量。逐年产量要控制在5000万吨以内,域外企业煤炭产量达到3500万吨以上。严格控制煤炭生产能力,“十三五”期間要禁止新增煤和核增产煤能力。充分发挥生产能力的基础优势,优化煤炭生产布局和生产系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企业效益。提高煤炭工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推动煤炭行业转型升级。二是深入推进两化融合,加快智慧矿山建设,建立现代煤炭安全生产体系。三是加快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努力建设权责明确、管理高效、决策科学的动态控制体系。四是加快推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引导辽宁有实力国有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弱势煤矿,提高煤炭行业集中度,促进企业上档升级。积极吸收民营资本,探索与国有资本联合组建2-3家大型煤炭开采集团,按照市场规则进行定价,形成根据需求合理释放产能的良性供应格局强力整合现有散乱的供应格局。五是推进煤炭技术创新。建成以市场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为支撑、政府为推动力的政产学研相结合的煤炭行业科技创新体系。以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和建设沈大自主创新示范区为机遇,积极创建一批国家级工程研发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依托辽宁与江苏、沈阳与北京对口合作,建设一批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支持煤炭企业研发中心以及相关科研院所围绕煤矿安全生产、煤炭深加工、煤炭装备制造等进行相关技术和课题攻关。六是创新煤炭企业商业模式。推动煤炭企业由生产型向服务型转变。探索互联网+煤炭行业的发展模式,打造煤炭企业技术咨询服务、设计建设与技术改造服务、专业化技术服务、专业化生产服务、经营管理服务于一体的新型商业模式。

2.加快推进煤电一体化进程,实现煤炭上下游企业共赢发展。鼓励属地发电企业与区域煤炭生产企业互保共建。借鉴内蒙古、宁夏等省区做法,实施“煤电联动、互保共建”。协调省内煤电企业建立互保联动机制,立足企业自主协商为主、政府积极协商为辅,合理确定电煤价格,严禁电厂擅自压价行为,采取火电机组采购本土煤与发电量挂钩政策,引导电力企业有序采购属地煤炭,采取适当措施限制属地外劣质低价煤入市,支持省内发电企业就近选用燃煤,鼓励大型煤炭、电力企业签订中长期合同,鼓励煤电联营,确保属地煤炭市场稳定。积极推动电价形成机制改革,进一步完善辽宁电力用户直接交易政策,引导符合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的企业与发电企业通过市场手段形成最终用电价格。积极推进煤电冶化一体化重组,鼓励煤炭企业与电力企业、冶金企业实现重组。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关闭非法矿井和小煤窑,支持环保、质优及安全有保障的大矿达产生产。

3.做优做强非煤产业,增强煤炭企业抗风险能力。加快非煤产业发展,拉长非煤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快形成煤炭行业转型发展的主导产业。政府在政策和资金加大对煤炭企业“二次创业”的扶持。对煤机装备制造、煤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要加快推进技术装备更新升级、工艺优化升级和产品升级换代,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培育有影响力的品牌。做大做强油母页岩等优良产业,提高技术含量,延长、加粗产业链条,要做实做优煤矸石烧结砖、石头纸、高效洁净煤粉等环保产业。促进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培育和发展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发展健康养老、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打造一批大型产业基地、产业集群和产业园区。

4.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矿区生态环境。辽宁多个地区煤炭资源即将枯竭,要切实加大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要由事后治理转为事前预防,由被动治理转为主动治理,煤炭开采地区要依法开展环保测评,对不合格的矿区要依法整改或取缔。

煤炭企业要按时编制本矿区环保与生态治理方案,加快矿井废弃物、矿区塌陷地区以及水土流失的治理,鼓励废弃矿区和水土流失地区种植植物和粮食进行覆盖。积极开发矿区旅游资源,将煤矿治理与生态旅游结合起来,提高矿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对生态环境治理要加大资金投入,对因矿区开采导致的大气污染、植被破坏、水质污染以及人体健康损坏等督促企业及时补偿。积极建立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用于解决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和新兴产业发展

5.发挥企业优势,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实施走出去战略,政府应主动为企业提供信息、对接项目,帮助其“走出去”发展项目、开发资源,在更广阔的区域参与竞争和产业分工,实现产业聚集和资源的有效配置。鼓励支持阜矿、沈煤、铁煤、抚煤、南票煤电等煤炭企业与国外和省外煤炭资源丰富地区合作开发资源,引导企业加强自身企业风险自控建设,提高省外资源开发能力。积极扶持和鼓励阜矿集团等企业依托内蒙古、山西等地区的资源优势和国家政策优势,大力发展煤炭转化项目。加强煤炭行业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发展煤炭相关物流贸易产业。突出发挥巴新铁路、阜盘铁路等交通优势,依托中蒙俄经济走廊新通道,统筹优化煤炭资源开采开发和消费布局。围绕煤炭主要需求地区、沿海主要港口和重要铁路枢纽地区,建设区域性煤炭物流园区,形成集公路、港口、铁路、航运于一体的综合物流服务体系。

6.坚持政府托底,促进矿区和谐稳定。一是要尽快出台全省化解煤炭行业产能过剩就业与职工安置实施方案,在政策上要有一定突破,如资金来源、设置专项、失业保险基金的使用等。对于去产能较为集中的国有企业,要给予一定的操作空间,制定符合自身企业实际情况的有针对性、操作性强的职工转岗就业安置实施办法,政府加强舆情和进展跟踪和监督管理。二是对受影响的职工制定专项政策。将化解煤炭产能过剩受影响的职工统一纳入目前就业政策扶持范围,享受现有的促进就业政策。与此同时,针对他们的特殊情况,要研究制定解决企业拖欠社会保险费和经济补偿金政策和办法,以及社会保险转送接续细化政策。有条件的要适当降低相对困难企业社会保险费率,着力减轻企业的负担,基金缺口要由各级财政给予补贴。对于因去产能而关停企业的中小型矿产企业要鼓励他们进行二次创业,在创业培训、小额信贷、技术转让、经营场所等方面要给予援助和支持。三是着力解决厂办大集体问题,对全省厂办大集体进行摸底调查,周密制订改革实施意见,认真做好组织实施。从省财政拨付一定专项资金,各市按一定比例配套,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资金扶持。建议政府选择厂办大集体问题比较集中的城市作为改革试点区域,督促试点企业制订改革方案、职工安置方案、债务和解协议,着手对厂办集体企业和职工身份进行认定,做好社保接续工作和补偿金发放工作。要把握试点节奏,边推广、边总结,为整体改革摸索经验,避免走弯路,改革不彻底。

7.多举措降成本,助力煤炭企业度过“严冬”。一是清理税费,减轻企业负担。按照国家促进煤炭行业平稳运行和扭亏脱困有关精神,借鉴有关省份的有效做法,出台扶持煤炭行业脱困的短期应急性减负政策,适度减免或缓缴环境治理保证金、资源税、水资源和水土保持补偿费等税费,尤其对开展重大技术攻关、技术改造的企业实施减税或免税方面的激励政策,减轻煤炭企业负担。二是出台激励政策,解决煤炭企业资金难题,引导各大银行尤其是省内银行加大对煤炭企业的信贷支持,重资源储量和市场前景而不过多考量目前经营状况,增加授信放贷额度,减少抽贷缩贷,规避资金断链风险。充分利用贷款担保、贴息、借款、3P等多种形式,支持企业抢抓机遇,推动技改、升级,助力企业度过“严冬”。

参考文献:

[1]韩国高.供给侧改革下我国去产能的现状、挑战与对策分析[J].科技促进发展,2016,(9).

[2]张占斌.中国上一轮去产能的经验与启示[J].人民论坛,2016,(4).

[3]郑锐锋.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煤炭行业去产能路径研究[J].煤炭经济研究,2016,(4).

作者:梁启东 宋帅官

上一篇:企业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版权保护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