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论文范文

2022-05-11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植物保护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园林绿化在城市发张中日益受到重视,环境植物保护的任务也越来越艰巨,维护生态平衡、增强生物间的协调共存是植树造林、园林绿化的根本宗旨。本文分析了园林植物保护现状,并提出了园林设计中预防植物病虫害发生的有效措施,以保护园林植物健康生长,美化环境。

第一篇:植物保护论文范文

植物生产类专业植物保护学教学建设与改革

摘 要:植物保护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教师自我提高、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践教学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探讨。鼓励教师开展科研、加强实践锻炼,提倡研究参与式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以期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培养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植物保护学;教学改革;研究参与式教学

Key words:Plant protection;Teaching reform;Participatory teaching

植物保护学是农学、园艺、茶学等非植保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生产实践性强,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有能力鉴别、诊断重要有害生物的种类与为害,分析重要农作物有害生物的发生、发展或流行规律的新变化,并提出相应安全有效的控制技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动手实践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差,因此,只有从教与学两方面入手改革,才能切实保证学生掌握及灵活运用植物保护学方面的基本理论与技能。笔者现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针对植物生产类专业的植物保护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进行归纳总结。

1 重视教学素材库的建设

教师平时应注意教学素材的搜集与积累,而不应课前临时准备,否则教学材料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将无法保证高质量的教学。教学素材包括相关的实物照片、电镜照片、图片、视频、动画、标本、挂图、教学背景资料、新闻报道、科研论文成果、最新学科前沿信息等。课前备课时,要根据具体情况对积累的教学素材进行筛选和整理,这样才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加教学的信息量,变枯燥为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讲解有害生物的形态特征、发生规律时相当抽象,而有效应用多媒体图片,直接展示昆虫、植物病原微生物或杂草的标本、动画等,可使抽象的内容变具体,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2 科研、实践和教学互促共进

科研是教学的助推剂,优秀的教学要求能融入大量的科研前沿发展动态,适时介绍有关植物保护学的小故事和研究经历,将教学和生产实际相联系,使教学达到科学性与前瞻性的统一。当然,由于课时有限,课堂中涉及的前沿信息只能简略介绍,课外可再开展相关的科研讲座来详细的跟踪植物保护学新热点与新趋势等,进一步拉近课堂教学和学科前沿的距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另外,可根据任课教师的研究课题开设相关的综合性大实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与实验技术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教师在科研中严谨、客观、实事求是的态度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

生产实践活动是很多老师容易忽视的,植保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农药肥料新产品的研发等需要授课教师与时俱进、实时更新教学内容。身体力行从事大量的实践活动,才能及时把当地农业生产中主要的植物病虫草害种类及危害、难以解决的关键问题等介绍给学生,可有效避免课堂教学与生产相脱节,提高教师将实践和理论融合的能力。

反过来,教学也能极大的促进科研与实践,教学过程中会迸发出许多新的火花,发现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为科研提供方向。理论需要实践来检验、运用,同时科研、实践过程中的部分成果又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因此,教学和科研、实践是紧密相关的,教室、实验室、田间都是教师工作的场所,在“理论—实践—理论”的不断循环中教师才能不断进步。

3 推广合作式教学模式

合作式教学是指采用教学团队(分工明确、协调统一)来组织教学,譬如不同种类的病害、昆虫、杂草等可安排不同的老师讲授,多名教师共同承担一门课程。一方面教师根据学术专长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利于学生掌握与课程教学各模块相关的最新学科科研进展,使教学知识更全面、更精深;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和不同风格的老师(讲授方法不同、阅历不同、认知程度不同、科研方向不同)交流、沟通、对话,学习到多个老师身上的优点。教师不仅要传业、授道、解惑,而且要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价值观念、卓越的创造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 营造愉快的学习环境

教师自身的形象和个人魅力在教学中极其重要,知识渊博、谦逊、有激情、有亲和力、把学生当朋友、对学生亦爱亦尊重的老师更受学生欢迎。老师的激情能很好的感染学生、熏陶学生、驾驭课堂,让学生与授课教师达到思想上的共舞。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用心上好每一堂课,用心关爱每一位学生,真正做到为人师表、言传身教。

教师课前可在教室播放一些与课程相关的小视频、小新闻等,以缓解课堂沉闷的气氛。课间也非常重要,有些老师一上完课就匆忙离开,和学生零沟通,以至于一门课讲完,部分学生还不知道授课教师的名字。课间其实是和学生培养感情的大好时机,走到学生中间,和他们谈谈心、聊聊天,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所思考、所关注的问题;另一方面学生会觉得老师平易近人,使其课堂上认真听课,并积极活跃的参与其中。

课下也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包括邮件、电话、网络等形式。教师在上第一次课时就应将老师的个人联系方式告诉学生,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可根据学生的意见逐步形成适合课程自身特点的教学体系与教学方法。课程结束时可进行教学情况问卷调查,以便有针对性的改进教学,包括内容安排的合理性、教学重难点、讲课方法、课程讨论、作业布置、实验准备与安排、教学效果等情况。

5 重视绪论课

讲好每节课是教师的职责,而绪论课更需要下更大功夫来备课。成功的绪论课可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能使学生感到学习内容丰富、有作为、有前途。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给学生展示大量的有害生物危害照片,让学生认识到进行植物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用丰富的教学资料及高清晰度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结合教师自身科研、实践的经历与体会,根据内容巧妙的分析我国植物保护科技发展历史与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分析我国的特色与优势,以及与国际前沿的差距等,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国际竞争意识,增强学生学好课程和专业的责任感。

6 尝试研究参与式教学

大学授课有3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满堂灌式教学,即单纯的讲课,把知识要点、相关内容硬塞给学生,学生不理解只能死记硬背。第二种境界是展示型教学,即通过演示、展示等形式来配合讲授。这种模式下,学生能够理解性的学习,但仍没有改变“老师站着讲、学生坐着听”的局面。老师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从第一节课讲到期末,尽可能的把所知全部告诉学生,学生感觉到老师讲的都懂了,课下便不会再去查阅相关资料、深入思考,容易导致思维僵化。给学生留些问题、让他们有一定的思考空间是很多老师忽视的问题,好的教学重在启迪,让学生获得自学能力和拓展能力。正如哈佛大学女校长福斯特在2008年本科生毕业典礼上演讲所说:“教育的最大魅力,不在于给出答案,而在于提出一个让学生们挥之不去、足够一辈子去思考的大问题。”

第三种境界是参与式教学,某些时候可进行角色互换,让学生讲课、老师点评、课上讨论,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这样学生课下就会查阅相关资料、认真思考、相互讨论,自学能力逐步提高,能够主动去发现问题、并想办法去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学生还能养成自我学习的好习惯。课前可布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小专题(譬如植物害源的种类与危害、植物保护的作用与地位、有害生物防治技术概况、化学农药的利与弊、生物天敌的利用、有害生物防治存在的问题等),让学生课下查阅资料,每次上课安排1~2位同学做5~10min的专题小报告,老师和学生进行点评、讨论后引出新课内容。课上学生上讲台汇报时,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都会得到锻炼。一些任务可分小组安排,这样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大学阶段学习知识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研究参与式教学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和潜力,体会到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体。

7 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

提问包括课程讲解过程中的提问、课间提问和课下提问。在课堂上根据内容适时提出问题,是实现教学互动、活跃课堂气氛的良好方法。上课前老师可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学生在围绕这些问题讨论时又会产生很多相关的想法,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逐渐养成提问的良好习惯。譬如,在讲授有害生物防治方法时,提问有害生物治理对生物生态安全的影响,让学生在畅所欲言的同时将植保和生活实际相联系,了解各种防治措施的利与弊,形成综合防治的意识。同时,问题也是教学效果的最好反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反映的问题来修订教案。

8 应用案例教学法

很多老师教学时注意到了“照本宣科”这个问题,他们认为不能只照着一本教材讲课,于是便多看了几本书,将这些书的内容综合起来讲授,但其实照着一本书念和照着多本书读的性质是完全一样的。教一门课分为教什么、怎么教两部分内容,后者更重要,讲完课后学生会应用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案例式教学能很好的实现这一目标。例如,在介绍农作物重要病、虫、草害时,因各种作物上病虫草种类很多,不可能面面俱到,结合地区区域特点选取重点案例进行讲解,能让学生掌握要领,理解针对一种病害、虫害或草害应该如何去了解其发生发展规律及如何结合新技术对其加以控制,并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当学生再遇到未讲解的或新发现的病虫草问题时便知道如何去思考、研究和解决,这样就大大缓解了“教学内容多、学时少”的矛盾,提高课堂效率,使讲授内容既不脱离教材,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9 改进教学手段

现代化教学手段只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而不是保证,巧用、会多媒体用才能发挥它的作用。而很多年轻教师存在“多媒体依赖症”,离了多媒体就不能讲课,但完全用多媒体讲课很难控制幻灯片的放映速度,导致学生既顾不上听课又没记好笔记,影响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消化和接受。如果将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结合起来,效果将完全不同。多媒体应主要用来给学生展示相关照片、图片、动画、前沿知识等内容,变静为动、变微观为宏观、变抽象为真实直观,画面设计需注重效果,文字不能过多、简明概括要义即可,要避免文字堆砌和“书本搬家”。而教学的重、难点知识则可通过板书来呈现。幻灯片和板书相结合、图文并茂,利于教师更好的掌控课堂、控制速度,而且教学目标更加明确。

10 加强实践教学

实验课、田间实习课和理论课的讲授交叉进行,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后便开展相关的实验课或田间实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理论在实践中升华。实践教学时应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素养,让学生明白并不是所有的实验都有理想结果,重在分析查找原因,坚决杜绝凭凭空虚构实验数据。

室外实践教学是植物保护学课程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让学生实地采集或观察标本,可巩固课堂理论和实验的教学效果,现场进行指导分析的效果远远大于室内标本的观察,同时可在实地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譬如,在进行植物病害的症状(病状、病征)观察实验教学时,可改变传统的室内标本(长时间存放后褪绿,霉状物、粉状物等病征模糊)观察教学法,而把学生带到大自然,让学生有目的的观察活体实物标本,可清晰直观的看到番茄病毒病的花叶变色与叶片畸形、番茄疫病造成的坏死、黄瓜枯萎病的萎蔫(剖开病茎可看到维管束变褐)、黄瓜霜霉病叶片上的霜状霉层、灰霉病病部的霉状物、瓜类白粉病叶片上的粉状物、细菌性病害的菌脓等症状,这样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强实验的教学效果。

综合性实习是植保课程的重要环节。可在绪论课时就明确给学生安排任务,要求他们在课程学习期间利用空闲时间到田间识别并采集病虫标本(可分散进行),在室内进行鉴定,并制作标本上交,期末时每人至少上交15个不同属或种的标本。这样学生学以致用,可了解生产中常见病虫的种类及特点,同时还大大丰富了实验室标本。

11 考核方式应多样化

一卷定成绩、一考定终身的评价体制已远远不能满足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结果重要,过程更重要,因此应让学生学在平时,轻松考试,而不是考前死记硬背、临时抱佛脚、考完全部返还老师。一门课程的考核方式分为形成式评价和终结性评价2种,形成式评价包括学生在课堂参与讨论程度(10%)、作业情况(10%)、课程学习笔记(10%)、实验操作能力(实验课当场打分,当面指出问题、及时反馈)(10%)等形式;终结性评价则有闭卷考试(40%)、课程论文(要求学生针对感兴趣或关心的植保问题,查阅文献完成)(10%)、标本采集与鉴定(10%)等内容。

若将学习笔记计入平时成绩,部分学生听课时便会狂抄记笔记而忽略了听课,因此可将教学幻灯片拷贝给学生(在完整幻灯片的基础上有意缺失一些关键内容,让学生课后补充完善,避免死背PPT)或者将自编讲义、提纲发给学生。同时说明学习笔记可在课下进行记录和整理,但需手写(不接受打印件和复印件),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学生上课做笔记的时间、提高听课效率,另一方面能很好的督促学生课下复习。

总之,植物保护学是植物生产类专业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课程,如何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和课堂吸引力仍需任课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进行不断的探索和改进。

参考文献

[1]张祖建.涉农专业作物学基础课程的教学设计及实践性教学方法的运用[J].教学研究,2013,36(4):51-54.

[2]朱昌兰,欧阳林娟,钟蕾.培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农学类实验教学体系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6):124-127.

[3]李永安.我国大学课堂教学的改革策略[J].中国高等教育,2013(5):33-35.

[4]杜世平,李春莲,赵凯.强化农业院校农学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对策[J].中国农业教育,2013(1):47-50.

[5]宗世祥.《资源昆虫》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43):59-61.

[6]刘向东,张桂权,苏雄武,等.基于现代农业的农学专业改革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2(9):23-25.

[7]海江波,冯炜,廖允成.农学专业多元互补式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11 (12):50-52.

[8]游春平.《植物病理学》课程教改的探索与实践[J].广东农业科学,2011(20):173-174.

[9]谢立群,浦冠勤.“昆虫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7):198-200.

[10]吕文彦,余昊,秦雪峰.非植保专业农业昆虫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6):93-95.

[11]杨克军,王玉凤.面向现代化大农业的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15):60-62.

[12]王海光,马占鸿.对《植物病理学》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思考及措施[J].农业教育研究,2008(3):18-20.

[13]景岚,周洪友,胡俊,等.《普通植物病理学》教学研究及探索[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37):192-193.

[14]张建萍,王俊刚,王佩玲,等.改革农学专业昆虫学课程 培养专业人才综合素质[J].中国科技信息,2007(17):283-286.

[15]覃广泉.实现农学专业(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3,23(1):151-154.

(责编:张宏民)

作者:王靖等

第二篇:小议园林植物保护

【摘 要】园林绿化在城市发张中日益受到重视,环境植物保护的任务也越来越艰巨, 维护生态平衡、增强生物间的协调共存是植树造林、园林绿化的根本宗旨。本文分析了园林植物保护现状,并提出了园林设计中预防植物病虫害发生的有效措施,以保护园林植物健康生长,美化环境。

【关键词】园林设计;病虫害;园林植物保护;树种配置

在园林绿化工作中,园林绿化设计决定着植物配置、植物群落的结构等事项,这对园林植物病虫发生都有直接关系。科学的园林设计,能够使各类植物种群之间相互协调,起到保护植物并达到植物造景的效果;否则会造成植物生态系统失衡、病虫害滋生、养护管理困难,进而影响园林景观。因而,在园林设计过程中,要把植保因素放在设计的重要位置,提前做好预防工作。

1.园林植物保护现状

1.1园林树种配置不合理,导致部分园林植物病虫害常年流行

由于园林设计人员知识面的限制,或者考虑不周,在设计前不能完全了解设计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各种植物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从而导致出现一些园林树种配置不合理的现象。表现在具体的设计中会出现一些相克的植物品种一起栽植(如核桃能造成周围松、苹果等树种受害或致死;核桃和刺槐对周围果树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等),容易产生转主寄生的植物品种一起栽植(如栾树与木槿在一起栽植容易生蚜虫;红叶小檗和竹子在一起栽植容易产生锈病),怕水的植物栽植在低洼易积水处(如马褂木、玉兰等植物栽植在低洼积水处易生病害),喜阳性植物设计栽植在背荫处(如大法桐树下栽植石楠绿篱及模纹)等。这些问题直接或间接的导致植物白粉病、黄化病、根腐病、蚜虫等病虫害的不断发生,且大部分病虫害由于环境及周围条件限制,很难得到有效控制,部分园林植物病虫害常年发生和流行。

1.2园林设计模式单一,导致部分园林植物容易产生病虫害

园林设计还普遍存在模式单一化问题。由于设计栽植整齐划一,植物种类、年龄、层级趋向一致, 极易出现水土流失、地力衰退等生态恶果, 也容易发生火灾和病虫害问题。如大面积栽植冷季型禾本类草坪, 会使一些农田迁飞性害虫如蝗虫、蛴螬等, 大量进入城市草坪并连年发生灾害; 近年迅速发展的金丝柳, 大量单一种植无伴生植物庇护, 极易感染腐烂病和溃疡病, 严重的出现成批死亡。

1.3设计栽植密度不合理,导致植物生长环境不良,进而引发病虫害发生

园林绿化设计中,为了体现园林景观的即时效果或短期内的观赏效果,常出现苗木设计栽植密度过大的问题。植物设计栽植密度大,往往会造成绿地内植物的生长空间狭窄,互相之间出现争光、争水、争肥现象,直接影响苗木长势,导致植物出现病虫害的入侵;另外,不通风、不透光、湿度大等问题也容易滋生病虫害,如目前部分城市地段应用栽植的金叶女贞、海桐、石楠等苗木上,由于密度过大已经出现了蚧壳虫、白粉病、小袋蛾等病虫害。

2.园林设计中有效预防植物病虫害发生的措施

2.1园林设计要注重种苗本地化、乡土化

种苗本地化是指选用植物种子和苗木时,尽可能地在本地选取和培育。不加论证盲目地从外国或外地引进植物, 虽然在景观上能够取得较好效果, 但新引入的植物往往不适应环境变化, 表现出生长不良、对病虫害抗性较弱等性状。有时一些病虫害亦会随之传入,在引入地爆发流行。像松材线虫病、红脂大小蠹等侵入性虫害, 都是随着引种植物传入的, 目前已经在我国造成了重大损失。所以, 在园林设计中要尽量使用乡土植物。

2.2设计树种的选择应做到适地适树

园林绿化设计树种的选择配置,必须根据栽植地的具体情况而定,要与环境条件相协调、相适宜,增加园林的整体美。要根据绿地的性质、功能,选择速生或慢生树种;要根据光照的强弱选择阳性或阴性树种,根据地势和地下水位的高低,选择抗旱或抗涝树种;根据污染源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抗污染树种;根据周围建筑群的性质、高度和朝向,选择不同形态、功能和要求的树种;根据土层的厚薄选栽乔、灌、地被树种;根据风力的大小选栽深根或浅根性树种。栽植位置如果违背了树种的生物学特性,也易发生病虫害。另外,对于一些边缘树种和外来树种,一定要考虑当地的适应性,栽植时要注意小气候,否则在不太适宜的地区、不太适宜的环境和不太适宜的时期栽植这些树种,在遇到气温突变时,会遭受严重伤害甚至死亡。因此,因地制宜选栽适宜树种,可以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2.3设计树木种植结构要复层化,品种要多样化

结构复层化与品种多样化密切相关, 是指园林设计在选择植物时要注意植物层间的混配与结合, 形成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的复层植物群落。 园林植物是病虫寄生的寄主,不同的病虫危害不同的树种。

根据不同环境条件尽可能多的选用不同类型的树种,增加物种之间相互制约的能力,减少病虫害发生;要进行乔、灌、藤、地被多树种的合理配植,以其丰富的多样性形成多层次的绿色空间,具有一定结构、功能和自我调节能力的复层结构。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园林景色,而且还可以预防和减少病虫害。在具体配置栽植中,要根据树种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使各不相同的树种都有其适宜的生长环境,组成一个协调、稳定、复杂多样的植物群落,增强树种自身调节能力及抗御病虫害的能力,实现生态调控。

2.4种植设计合理化、科学化

一个好的种植设计,既要布局合理,避免脱离现实美,又要合理利用植物间相生、相克的关系,遵循生物共生、循环、竞争的原则,避免人为造成植物病虫害共生的环境条件。有些树木为了争夺营养。

空间,从体内分泌放射出对相邻树木具有杀伤作用的有毒物质,称为相克。有些树木由于习性互补,体内分泌物互相利用,和谐共处,称为相生。树种之间,树种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关系。所以,在园林设计中,要合理利用树种间的关系,进行设计树种的合理配置,避免相克树种搭配,人为造成病虫害共生的环境条件;同时应充分利用树种互利的一面,种植相生树种,以增加树种间的合作共存和互利互惠,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3.结语

总之,在园林绿化设计中,应从生态系统的整体出发,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利用园林生态中植物、病虫害、天敌、环境等多种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植物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性,遵循植保原则,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科学合理地配置园林植物,要尽力将各种园林植物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构建成稳定、有序、安全的生态系统,从而达到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作者:陈贞艳

第三篇:有机农业植物保护对策探寻

摘要: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结构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农业发展才能够为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提供保障。有机农业是我国农业产业的组成部分,植物保护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是促进有机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因此,下文重点分析有机农业植物保护的对策,希望研究内容可供参考。

关键词:有机农业;植物保护;对策分析

0 引言

“有机农业”发展过程中对于农药、化肥和调节剂等人工添加剂少量使用或者完全不使用,以有机肥料为满足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发展有机农业可以减少环境污染问题,且农作物质量高,对人类健康起到保障作用,符合建设生态和谐社会的理念要求。发展有机农业可以推动食品安全保障目标落实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在我国漫长的农业发展史中,农业安全问题逐步引起政府和大众的重视,当前农村农产品过剩以及劳动力过剩都为有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当前有机农业发展阶段,植物保护对策探讨是重要课题,关系着有机农业发展的水平和可持续性。

1 树立先进的有机农业植物保护理念

有机农业植物保护应该贯穿在农业生产与发展的全过程中,制定和完善科学的管理制度,监管植物保护工作进展。日常的植物保护工作中,强化农药和肥料的安全投放管理,设置台账,记录农业生产活动中产生的数据资料。同时,树立先进的病虫害防治理念,有机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病虫害一般发生于栽种的初期和病虫害多发的特殊时期,综合应用生物、物理和农业防治措施,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标。保护好未发生病虫害的植物,遵循植物的天然特性,在植物保护工作中禁止使用化学农药,按照有机农业标准控制有机农药和肥料的使用剂量、方法。

2 科学选择与处理种子

有机农业发展过程中,植物保护工作应该因地制宜,选种工作尤为重要,为农作物的生长奠定了基础。有机农作物品种选择过程中一般要求种子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可以提升作物的生命活力。选择种植的作物品种过程中,还要确保种子饱满、无害、均匀,这利于提升种子抗病虫害的能力,对于不合格的种子要及时筛除。播种前对选好的种子进行灭菌处理,以浸泡和晒干的方式提高种植存活率、降低其发生病虫害的可能性,晒种环节需要将种子平铺之后连续暴晒,等待种子干燥之后才可以播种。这里需要注意的就是,在暴晒种子的过程中要避开铁制物品或者吸热性能强的曝晒工具,因为这容易晒伤种子,会降低种子成活率。

3 切实提升土壤肥力

农作物的健康生长需要良好的土壤肥力作为基础,在有机农业发展中应该重视土壤的肥力提升环节,保护好有机农作物。在施肥管理环节,要统筹规划各项工作,提升土壤肥力的持久性。此外,综合考虑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分析土壤性质之后确定针对性的施肥计划。应用有机肥的过程中,可以以选择性和混合性方式给土壤提供均衡的肥料。在具体的施肥构成中注意入如下几点问题:第一,有机肥料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经过高温发酵之后可以直接用于有机农业生产活动中来,经过高温发酵便于营养物质转化也能够及时消灭病菌。第二,人类粪便中氮含量高,在追肥阶段比较适用。但是烟草、甘蔗等作物种植中不应该应用人畜粪便,这主要是由于人畜粪便中有机肥料含量较低,建议施肥过程中配合秸秆堆肥。第三,堆沤肥、沼肥及厩肥等经过腐解后存在形式比较稳定,常用作基肥。第四,农村有机农业发展中常用的钾肥就是草木灰,该肥料碱性较强,不建议和粪便混合使用。

4 重视病虫害防治效工作

病虫害防治是有机农业发展过程中需要重视的核心工作。首先,应用检疫方式除病原菌,农作物中的病原菌比较隐蔽,要及时清除杂草和已经感染病原菌的植株[1]。其次,开展病虫害有机防治工作,综合考虑农作物种植的时间与作业环境,给农作物提供健康的生长环境,同时,在病虫害防治工作中综合应用化学、物理和生物手段,优化防治效果。在发展有机农业的过程中禁止使用毒害较大的农药,建议以物理、生物手段综合防治,诱杀害虫、利用害虫天敌来控制害虫数量。比如,常用的生物防治技术,是在植物的生长环境中引入害虫的天敌,这种防治方式可以抑制害虫的繁殖和生长,减少区域内的害虫数量。在应用防治措施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农作物自身的植物特性、生长环境特点以及病虫害发生特点与规律,同时注意不要对区域内生态环境造成污染。生物防治技术在目前生态农业发展中病虫害防治效果较理想的植物保护技术 [2]。再如,物理防治技术的有效应用,需要建立在对病虫害特性了解的基础上,比如害虫的趋光性,利用集中的光亮吸引害虫之后集中灭杀,这种防治技术应用成本低,同时见效慢也是它的一大缺[3]。最后,有机农业植物保护技术应用中对于病虫害的防治要具体分析病虫害种类,因地制宜,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治方案。

5 结语

综上所述,发展有机农业是基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对公众健康的关注,发展有机农业的过程中植物保护是非常重要工作,合理研发和应用植物保护技术可以提高有機农业发展水平,增加农业生产收益。植物保护技术的选择与应用应该具体结合农业生产区域特点,基于环境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利用植物保护技术提高有机农产品质量,促进我国有机农业可持续发展。从目前我国整体生态环境发展情况来看,有机农业建设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为了实现生态社会可持续发展,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客观认识环境保护问题,构建生态、绿色的农业发展与保护机制。

参考文献

[1] 王树军.关于有机农业植物保护的理念与方法研究[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8,55(24):31-32.

[2] 王秀梅.简述有机农业植物保护的理念及措施[J].农民致富之友,2018,22(24):116-117.

[3] 赵志珍,颜振荣.有机农业植物保护的核心技术和措施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9,39(4):34-35.

作者:孙艳侠

上一篇:大一德育论文范文下一篇:文化自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