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保护论文范文

2022-05-09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非遗保护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中华文化传承悠久,是我国重要的精神文明宝藏,也是华夏子孙的文化自信所在。如今国家越来越重视文化软实力的打造,关注将文化引进向文化输出的方向转变,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重要的文化载体。在国际方面,我国一直致力于非遗文化的申遗工作,而“非遗”档案的保护问题,就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第一篇:非遗保护论文范文

以“非遗传承”创新传统民居保护

摘 要: 黔阳古城反映着湘楚地区的地域文化,以“非遗传承”为依托,加强当地传统民居保护,有助于我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继承与发展。本文从传统民居的价值入手,以黔阳古城为例,对黔阳古城的代表性建筑、历史文化、历史街区中传统民居保护修缮利用策略的特殊性、以“非遗传承”创新传统民居保护路径的原则及“非遗传承”背景下的传统民居保护路径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非遗 传统民居 黔阳古城

黔阳古城坐落在湖南省洪江市黔城镇,自汉代以来,这一地区便为县、州、府、郡治所在地。1997年以后,黔阳古城所在的黔城镇成了为洪江市市政府驻地。通过对湘西地区地理情况进行分析,当地地处舞水河与清水江交汇处,古城核心区域分布有书院、会馆、宗祠和庙宇等明清古建筑,黔城古建筑群与芙蓉楼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传统民居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以“非遗传承”为依托,创新黔阳古城传统民居保护路径,为古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一、传统民居的价值

少数民族民居村落具有历史、精神、社会、艺术、科学、经济等方面的价值,在此基础上对湘西传统民居村落的形态特征、构成要素、空间组织进行深入解析,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居村落之间的依存关系,构建创新传统民居传承模式。

传统民居的审美价值建立在秩序性、对称性的美学观点的基础之上[1],强调理性秩序的布局方法,这是传统民居建筑中常用的布局方法。意境之美则反映传统民居的美学特色,“先抑后扬”的空间布局方式可以带给人们含蓄的艺术之美。

传统民居以本土建筑材料为主要建筑材料。在传统民居建设过程中,工匠遵循顺应自然的原则,使传统民居的艺术美与民居的实用性之间具有较为密切的联系。民居的形态、色彩和图案等因素与建筑的功能、材料和结构等因素紧密结合。以人为本、道法自然的建筑理念反映着传统民居的艺术文化价值。

二、黔阳古城的主要建筑与历史文化

(一)黔阳古城的主要建筑。黔阳古城有“滇黔门户”与“湘西第一古镇”之称。地处209国道、湘桂公路、洪黔公路等交通要道交汇处。芙蓉楼、钟鼓楼、古城墙、文庙、太平宫、王家大屋、万寿宫、宝山书院和冯氏宗祠等建筑是当地重要的古建筑。这些建筑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情感价值与商业价值。在“非遗传承”视角下,黔阳古城所展示的原生态化整体风貌可以被看作是一种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黔阳古城的历史文化资源。黔阳古城的历史文化资源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地域的历史演化与孕育背景覆盖了文学、艺术、宗教和医学等多个方面。前文中论述的一些代表性传统建筑反映了当地的古建筑文化。古名人文化、古墓葬文化和民族文化是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的代表性因素。如今湖南洪江地区为古龙标县所在地,唐代诗人王昌龄曾经担任龙标县尉;黔阳古城存有春秋战国古墓群与西汉古墓群;高庙遗址是湖南省内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上述案例表明当地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在“非遗继承”的背景下,当地传统民居保护工作也需要注重古城历史文化价值的发挥。

三、历史街区中传统民居保护修缮利用策略的特殊性

(一)历史街区保护修缮方面的特殊性。黔阳古城可以被看作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街区。“非遗传承”与传统民居修缮利用工作的结合,是发挥古民居历史文化价值的重要措施[2]。“非遗传承”背景下的传统民居修缮利用工作就旅游开发与民居保护之间的关系有着严格的要求。“非遗传承”与传统民居保护工作的融合,也给传统民居修缮利用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如历史街区设計涉及地段、空间格局和街道组织形式等多方面因素。历史街区中的历史性建筑与在内外面貌、建筑风格和建筑装饰等方面具有一致性。在这种一致性特征的影响下,历史街区传统民居保护修缮机制需要区别于一般层面的民居保护策略。在民居修缮工作开展过程中,相关人员需要从街区环境的实际情况入手,制定合理化的民居单体保护修缮方式,以便为民居与历史街区在整体环境方面的协调性与一致性提供保障。

(二)历史街区设计开发方面的特殊性。历史街区中的历史建筑数量较多,它们可以在发挥自身集聚效应的基础上,展示城市在某一时期的传统风貌与民族地方特色文化。以黔阳古城为例,根据前文论述,当地传统民居多以明清时期建筑为主,针对历史街区风貌肌理对城市格局的影响,建筑文化遗产在传统建筑展示过程中的引导作用成了传统民居保护策略中不可忽视的内容。

四、以“非遗传承”创新传统民居保护路径的原则

黔阳古城是汉族、侗族和苗族等少数民族同胞的聚居地。当地特色文化建立在苗蛮文化、荆楚文化和百越文化的基础之上。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情况,“三月三”上巳节、黔阳散花歌等内容已经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民居保护工作在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非遗传承”创新传统民居保护路径的原则包含以下内容:

(一)建筑修复原则。建筑修复原则要求相关人员根据时事资料和传统民居的调查现状等内容入手,对历史街区中的传统民居进行修复。建筑修复工作实施过程需要遵循尊重历史的原则,传统民居建筑的形式、传统民居的建造材料及建造工艺等内容均需得到有效传承。

(二)环境恢复原则。人为因素与自然因素会给历史街区的整体风貌带来一定的破坏。环境恢复原则可以为历史街区原始肌理风貌的恢复提供保障,并让传统民居建筑更好地满足历史建筑健康的生存环境标准[3]。在传统民居改造工作开展过程中,景观生态恢复手段在环境恢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民居改造原则。民居改造原则要求人们在传统民居保护工作开展过程中,对一些与历史街区整体环境不相符的建筑的建筑风貌进行改造。如在建筑风貌改造工作实施过程中,相关部门要及时拆除传统民居建筑的遮挡物及一些附加的构筑物,以便为传统民居建筑的景观面的完整协调性提供保障。

五、“非遗传承”背景下的传统民居保护路径

(一)注重传统民居建筑历史本体的保护。民居建筑可以让人们感受到当地居民与其周边的人文环境及社会文化之间的联系,传统民居是一种不可再生的建筑文化资源。在“非遗传承”背景下,政府部门需要加大传统民居建筑历史本体的保护力度。以黔阳古城为例,在传统民居保护工作开展过程中,洪江地区住建部门及文物部门已经制定了《黔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芙蓉楼文物保护规划》等法案。在传统民居保护工作实施过程中注重部门利益的整合与部门优势的发挥,可以为传统民居保护工作的工作效率提供保障。

根据传统民居保护工作的实际情况,危房改造工作也是传统民居保护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危房改造工作的耗资量相对较大,政府资金投入力度的加大是推动传统民居危房改造工作有序进行的重要措施。

(二)注重历史街区传统风貌的复原。在“非遗传承”背景下,历史街区传统风貌的复原成了传统民居保护工作中的重要内容。黔阳古城所在地曾经在湘黔两地货物集散中转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受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黔阳古城的居住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具有集商、防、住三种功能于一体的特点。根据黔阳古城的现状,“非遗传承”视角下的历史街区传统风貌复原工作主要涉及以下内容:一是公共建筑及周围环境的复原;二是商业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复原;三是居住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复原。在传统民居保护方面,古城街区整体布局以明清时期的城市格局为主,利用街区再造方式展示当地风土民情,可以让一些具有商业潜力的旅游发展模式在传统民居建筑保护过程中发挥作用。

(三)注重文化传承工作的开展。传统民居的拥有者是传统民居文化的继承者,他们在村落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根据传统民居保护工作的实际情况,本地原著居民对文化保护工作的态度也可以被看作是传统民居建设工作的主要影响因素。政府部门在传统民居保护工作的创新过程中,需要积极调动当地居民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以便让传统民居得到更好的保护。文化传承工作的实施,是激发当地居民参与传统民居保护的热情的有效方式。现阶段黔阳古城已经成了重要的人文旅游景区。利用多媒介宣传机制展示独特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遗产,带动区域的建设发展。

(四)利用旅游开发推动传统民居保护。旅游开发措施的合理应用,也是以“非遗传承”创新传统民居保护工作的可行措施。根据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情况,相关部门需要在遵循发展性保护工作思路的基础上促进经济发展与传统民居保护之间的统一。在旅游开发工作实施过程中,相关单位需要对以下内容进行关注:一是传统民居文化内涵的有效发掘;二是在提高服务质量的基础上,对传统民居进行合理展示。湘西地区历史文化资源较为丰富,如洪江古城、凤凰古城、里耶古城和浦市镇等地是湘西地区的重要旅游资源。在“非遗传承”视角下,本地特色文化的发挥,也成了传统民居保护工作中的重要内容[4]。为借助旅游业促进传统民居保护工作的實施,当地可以对古城的诗书文化、宗祠文化和民俗文化等内容进行充分发掘,并在生化黄金旅游目的地的基础上,为古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在服务质量方面,当地需要不断对旅游基础设施进行完善,并为古城与周边旅游景点之间的无缝对接提供保障。实景再现等方式的应用,可以让人们的知识性体验、娱乐性体验与休闲性体验得到有效满足。

以旅游产业为依托,促进传统民居保护措施的完善,是“非遗传承”视角下,创新传统民居保护方式的可行措施。景区化的保护方式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旅游资源开发思路的拓展与特色文化内容的开发是确定古建筑开发价值的重要措施。建筑文化遗产在传统建筑展示过程中的引导作用成了传统民居保护策略制定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内容。

参考文献:

[1]林丽丽,陈颐,李慧,兰宇翔,董建文.论传统民居建筑群体的保护与发展——以莆田市涵江区涵西街道红砖厝建筑为例[J].莆田学院学报,2016,23(04):69-74.

[2]陈学筠.“一带一路”下非遗传承的建筑思考——宋锦文化园建筑设计基于“APEC新中装”的启发与实践[J].建筑与文化,2015(05):16-20.

[3]吴小叶,王伯承.危房改造与少数民族传统民居保护调查研究——以贵州雷山县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5(12):46-50.

[4]黄子云,魏春雨,许昊皓.黔阳古城建筑群形态的空间结构解析[J].华中建筑,2014,32(06):177-181.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湘西传统民居村落的活化策略研究——以黔阳古城为例》(16C0120)最终成果,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一带一路”战略下湘西传统工艺美术数字活化策略研究》中期研究成果。

作者:尹婧

第二篇:“非遗”档案式保护的对策研究

摘 要:中华文化传承悠久,是我国重要的精神文明宝藏,也是华夏子孙的文化自信所在。如今国家越来越重视文化软实力的打造,关注将文化引进向文化输出的方向转变,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重要的文化载体。在国际方面,我国一直致力于非遗文化的申遗工作,而“非遗”档案的保护问题,就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护;文化保护

一、保护非遗文化的重要意义

非遗文化是建立于国家和民族长期生活习惯之上的一种精神文明,它是一个民族思维方式和想象力的重要体现方式,它蕴含了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每个民族的非遗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宝贵的财富。我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历史发展上从未间断,在该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在世界非遗文化申遗项目中,我国已经申遗成功的非遗项目就已有40个,达到世界第一,其它还有超过上百项的大量的非遗文化正在申遗的排队中,在国内未申遗的非遗文化项目更是多达三千项以上,这充分说明了我国非遗文化的丰富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中的重要一类,和物质文化遗产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依赖于实体文物、建筑群、遗址的存在,它主要包含传统曲艺、美术、节庆等,我国知名的非遗文化包含了剪纸、昆曲、古琴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中国传统桑蚕织技艺、宣纸传统制作技艺、侗族大歌、粤剧、、龙泉青瓷传统炼制技艺、热贡艺术、藏戏、中国朝鲜族农乐舞、中国书法、中国篆刻、中国剪纸、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中国雕版印刷技艺、中医针灸、京剧、中国皮影、中国珠算、二十四节气、中国“藏医药浴法”等很多门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涵盖范围之广,门类之全堪称世界仅有,但是非遗文化本身无实体的特点让非遗的传承更需要人的参与,而如今我国年轻一代对于传承中华传统非遗文化的热情度不高,很多传统非遗文化正在逐渐消失,不少精巧技艺已经失传,这和文化强国的建设方向背道而驰,因此很多专家提出了重点关注非遗文化的建档保存工作,加强传统非遗文化的档案传承,这是保证非遗文化不间断的最底线的标准。

我国非遗文化遗产是我国文明古国精神底蕴体现,是整个民族的智慧结晶,加强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是保护民族独立的情感纽带,是保证中华民族在走向世界时,能牢记民族之根,能保持清晰地双眼,不迷失自己的重要保障。非遗文化的本身价值除了精神价值,还具备有效的历史研究价值,它体现了一个时代民众的思想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是我国历史学家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非遗文化还具备珍贵的教育价值,建立在非遗文化上的教育不仅仅能为学生很好地传达历史资料,还能通过对我国古人生活的了解,培养学生对于国家的热爱,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时代责任感。简而言之,就是我国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生命记忆,是我们永恒的精神家园,因此我们必须重点关注非遗文化的保护工作。

二、非遗文化档案式保护的现状

如今国家很多非遗文化的传承后继无人,非遗文化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快速消失,通过培养新人传承非遗文化的决策可行性差、难度大并且周期时限长,这无法挽救非遗文化正在快速消失的现状,基于这样的认识,国家提出了通过档案保护的方法优先保证非遗文化的不断层,为后续的在学习提供完善的资料档案,这是当下非遗文化保护的重要手段。

在政策上,国家文化事业机构针对非遗文化提出了备案建档的具体要求,决定开设专门的档案馆集中保存档案文化资料,在档案库的建设上,按照国家《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进行,在档案管理过程中,要充分关注档案管理的环境进行调整,保证档案管理的长久性和安全性。

虽然国家充分认识到了非遗文化档案管理的重要性,但是在建档的过程中,遭遇了一系列的难以解决的问题,主要有:

首先是非遗档案的建档经验不足,在面向非遗文化建设档案时,具体需要收集哪些方面的资料,怎么收集,在建档的资料上如何编排,应该遵从何种理论指导或者法律依据都处于空白状态,这大大提升了建档工作的难度;除此之外,在非遗档案的管理方面,如何确定流程,如何确定各个管理者的职责划分这些也都尚不明确;还有就是传统的文字档案建设方式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像是音律、技艺等方面的表演手法,单从文字记录上难以做出形象的形容,以文字档案建档的方式,让人怀疑以后的学习者是否具有从档案还原传统非遗文化的可能性。最后还存在一些或大或小的问题需要解决,像是传统非遗文化本身在传承中就存在一些缺失,应该如何补救的问题,建档工作缺乏资金支持的问题,在建档人员和管理人员的需求上也存在大量缺失的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得到解决才能有效推动非遗文化建档工作的顺利展开。

三、“非遗”档案式保护的对策探讨

在非遗文化的档案式保护上,需要结合当下的不足之处进行针对性解决,具体的执行方案可从以下方面推行:

3.1 加强政策重视,提供良好的法律支持

由于以往对于非遗文化保护工作的不重视,导致了不少非遗文化消失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如今国家对于非遗文化的保护工作基本处于抢救式的保护阶段,在这紧要的时刻,为了提升建档保护的工作效率,需要在政策上高度重视,为非遗文化的建档保护工作提供良好的法律支持。在具体的政策法律建设方向上,除了相关的扶持条款,为非遗档案创先优先政策通道外,还要安排切实的非遗文化保护工作专员,研究提供切实有效可行的非遗文化建档保护指导方案,在技术上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在档案建设保护的过程中,要着重解决知识产权可能引起的纠纷问题,在档案完成以后的管理过程中,同样需要法律支持,比如档案馆的管理相关事宜,档案文件的调动查阅权限的管理问题等,还有具体的实践中遇到的一些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法律方面都应当提出一些有效的支持手段,从而加快非遗文化档案建设管理的效率。

将非遗文化的建档管理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可以充分提升工作人员和相关群众对于非遗文化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法律本身关于非遗文化的保护就是一种政治上的宣传工作,该举措可大大提升非遗文化在文化中的地位占比,法律的建设健全,不仅技能帮助当下非遗文化的传承渡过难关,更能长期为非遗文化的安全保护工作持久護航。

3.2 加强非遗档案保护相关人才队伍建设、优化组织的构建体系

非遗文化的档案保护工作本身的执行主体是人、人才质量对于档案保护工作的有效性就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实际的非遗文化的档案保护中,从人才素质角度和组织体系角度出发,提升非遗文化的执行者的素质,是抓好非遗文化保护质量的关键点。

在人才建设的具体实践上,首先需要培养人才班子对于非遗保护的理论重视度,明确自身的责任使命,提升其对于非遗文化的深层次的认知,最好能系统性学习了解非遗文化档案保护工作的相关内容,包含非遗文化的资料调研工作、实地考查、其发展演变的历程等专项研究,在入档方面,要尽可能详细和全面,确保入档的档案资料能高度还原非遗文化的本真特色。在档案管理的人员方面,要注重责任意识的培养,坚决做好档案保护的相关工作,国家要将其上升到法律高度,对于职责疏忽引起档案损失的人员,要着重处罚,从而提升管理人员对于档案管理的重视度。

另外在组织构件上,要以政府为主导,做好各方面资源的协调整和,善于从全局角度做好各方面的职责划分和工作对接。保证从建档需求开始到最终的入档入库都有良好的系统流程,为了保障各阶段工作的执行情况,最好能以书面的形式生成报告,确定相关责任。最后就是政府要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号召其它相關社会群体加入到保护工作中,从全方位多角度构建一个良好的建档保护保护体系。

3.3利用现代计算机做好数字化档案建设工作,拓宽档案建设方式和渠道

传统的文字化档案建设资料在档案建设过程中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像是注重听觉的音律和注重视觉的表演手法和技巧,单凭文字描述很难进行本真的还原,基于现代计算机技术开创数字化档案建档工作,提升建档的方式渠道,增加音频建档和视频建档方案,可大大提升档案的有效性,丰富档案库内容,这应当成为互联网时代的档案建设管理的重要方向,非遗文化的档案建设自然也不例外。

在具体的建设方向上,我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经验基础,在2006年,我国开设了专门针对非遗文化的门户网站,该网站由文化部负责,另外地方也相继借鉴其经验,开始注重地方非遗文化的数字化。如今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相关的档案数字化工作也具备了一定的经验,建档方式渠道的拓宽,大大提升了非遗档案内容的丰富性。不过考虑到数字文档本身也并不是绝对安全,因此相关管理人员也要做好安全防范意识,在进行非遗文化的数字化档案管理时,要严格执行网络安全管理条例,定期做好本地文件备份工作,在系统升级换代时,要做好资料的安全储存和转移工作。

结 语

非遗文化的保护工作关系到我国群众精神文化的长久传承,关系到民族自信的打造,在该方面,相关政府、组织和个人应当高度重视,明确自身的历史使命,保证非遗文化档案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常凌翀.新媒体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传播路径——以湖州市为例[J].浙江档案,2019(1):26-27.

[2]樊枫.非遗视野下的传统手工技艺保护标准引入策略[C]//中国标准化协会.第十五届中国标准化论坛论文集.北京:《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2018:274-279.

[3]支果,冯宇阳.盐都自贡彩灯“非遗”主体及其权利探究[C]//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中国盐文化(第十辑).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64-69.

作者简介:

吴文汉(1968年9月--),男,汉族,广西贵港市人,群众文化馆员,大专学历。主要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艺术研究、新时期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等。

作者:吴文汉

第三篇:“非遗”传承人保护直面面临的问题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说到底是对传承制度、传承环境和传承人的保护。对传承人的调查和认定是重中之重。目前,政府对于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鼓励和支持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等都非常支持。

随着民间艺人年龄的增长,很多较少有人从事行业的老艺人步入了花甲之年,这些老艺人时常会担心自己终生从事的艺术就要失传;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要非常重视这种艺术的可持续发展性;在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对个人经济生活拮据的民间艺人在给予经济上帮助的同时,还要努力创造一种观念,形成一种氛围,让更多的人来从事或者喜欢这些文化财富,从思想观念上对人们就行指引,要培养更多的“文化粉丝”;让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熟悉并喜欢我国的经典优秀文化艺术,把这些青少年们培养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坚实基础。

一、口授身传的传统文化后继乏人

这些发源于传统农业文明,大多以口头传承的传统文化,而对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冲击,正在急剧势微。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长廊中,依靠一代又一代艺人们的口授身传,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得以发展延续,代代相传。这也为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是值得我们尊敬和铭记的。

但是,这些大多以口头传承的传统文化,几千年来恰如遗金散珠,逝花流水,存亡不知,心中无数,特别是面对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冲击,这些发源于传统农业文明的中国传统文化,正在急剧势微,甚至已经失传或者消亡。

存在于温州永嘉一带的菇民戏,如今只有寥寥几人还会演唱,诞生于明末清初的台州乱弹,仅有的一个剧团已停演多年。

“口授身传”的传统文化后继乏人,已经是一个普遍现象。“始于武肃盛于宋,相沿至今千百年”的海宁硖石灯彩就遭遇了这样的尴尬;年近50的胡金龙从事灯彩工艺已经有23年,如今是硖石灯彩的领头人。制作灯彩这活儿精细,主要靠手工,年轻人不愿学,令胡金龙失望的是,儿子就未承父业,不学灯彩学了电脑。为培养接班人,老胡从1998年开始,在职业高中开办灯彩工艺美术班,可办了4年,培养了70多名毕业生,最终仅留下1人。

面对不断流失的非物质民族文化遗产现状,有学者认为,传承人的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中之重。

二、民间手工技艺家收徒难

人类是文化的使用者和接受者,我国的民间手工艺的传承主要依靠师傅们手把手的传授,然而对这些老艺术家来说,要找到心满意足的接班人,还是破费周折的,传承人不仅要有艺术的天分还需要有一种安贫乐道的精神。

对于民间艺术的传承人来讲,他们的价值是不能用金钱来估算的。伴随着时代的前进与发展,有不少民间艺术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而失传,这对中华民族来说都是无比巨大的损失。

眼下,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政策与法规的缺失,导致很多传统工艺难以生存。比如进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荣宝斋木板水印,现在只能作为一种特色的纯手工技艺保存着,但不可能依靠它去盈利,也就谈不上什么创新和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人为载体,主要依靠传承人的口授身传来传承,但是要挑选一门传统工艺的优秀传承人,条件非常严格,其中最主要是有责任感,因为民间手工技艺的利润低、工艺复杂,不能因为不赚钱就半途而废。这也是目前“收徒难”的主要原因。

三、困难传承人机制的主要问题

从目前情况来看,传承人保护机制还面临三大问题的困扰,而这也正是传承人机制当前亟需研究解决的课题。

由于“文化粉丝”的缺乏,造成社会大众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仍停滞在浅表状态,群众热情不能调动起来,下一代孩子业已形成的审美娱乐化崇拜和感官刺激崇拜以及西化痕迹,要想得到适当纠正,难度就非常大,由此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后继乏人。“失去了传承人,遗产就变成死的东西,就没有保护的价值了”。

第一,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缺乏后继人。很多传承人他们并不在意政府给自己多少补贴,而是在意自己的技艺由谁来接。可是,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更多的年轻人都崇尚现代文明,对民族传统和文学艺术失去兴趣,不愿学习和继承这些老技艺。

其次,非物质文化的传承缺少一个好的文化生态环境。建立文化生态环境,不仅要给钱,还要营造好的氛围。大熊猫只有在有竹子有水的地方才能生存,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一样。要引导大家形成比较好的乡土文化氛围,这样,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传承下去。

第三,明确传承人的身份定义。如何确立和培养传承人?现在感到最迫切的问题就是如何才能把我们所承载的文化记忆传承下去,民族文化的传承人是要靠悟性和口传身授,可是现在的很多年轻人对这些传统文化并不感兴趣,传承人的素质亟待提高。

参考文献:

[1]佟玉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与制度建设[J].文化学刊,2011,(01).

[2]吴安新,朱凤.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刑法保护问题[J].兰州学刊,2010,(12).

[3]汤凌燕,柳建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的法律思考——以福建省为主要分析对象[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6).

[4]周安平,龍冠中.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认定探究[J].知识产权,2010,(05).

作者:陆文红

上一篇:暖通设计论文范文下一篇:建模技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