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版权保护论文

2022-04-18

信息化时代,电子资源的广泛使用,导致图书馆面临诸多版权问题。本文详细阐述了面临的版权问题,及规避版权风险采取的对策,期望对图书馆的发展带来帮助。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信息化版权保护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信息化版权保护论文 篇1:

电子信息化版权问题和保护

【摘 要】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知识信息的创新、应用与流通等各方面正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向前发展。如何以法律手段对各种知识产权进行及时、有效的保护,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本文拟通过对电子信息化版权领域出现的一些问题的分析,提出我国如何解决目前存在或今后可能出现的电子信息化版权争议与纠纷的建议。

【关键词】信息化版权 传统版权 保护对策

一、复制权问题

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对电子信息作品进行复制行为,除了所谓“暂时复制”,还有应用计算机本身“复制”功能进行操作以及应用下载软件执行下载程序等方式。用计算机“复制”功能操作,一般很难予以控制,不论是因特网服务商还是电子信息化作品作者本人,均无法得知进行复制操作的行为人是否有权复制,更无法得知其复制行为是否为我国《著作权法》规定的个人欣赏、使用或学习等“合理使用”的情形。这样,给对网络版权侵权行为的控制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有人认为,应由因特网服务商履行实质审查的义务,防止自己的用户非法复制。理由是因特网服务商从版权人处获得许可发行其作品,后服务商又与用户签订因特网服务协议,本着我国民法理论及《民法通则》中阐述的权利的行使不得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原则,因特网服务商应保证其用户不损害版权人的合法权益。从法理上看,这种做法确实有道理,然而现实生活中却不可行。这种做法意味着服务商承担了更多的审查、监督义务,作为平等主体的用户完全可以拒绝非行政主体的服务商对自己的资质和实体权利予以调查了解。由此,等于把服务商置于了一个两难的境地:一方面可能面临版权人一方主张版权权利,一方面又可能面对用户的拒绝而致使审查不能。“两面不讨好”的角色是绝对不利于因特网服务的发展的。

其实,“双赢”的方法还是有的。近些年火爆异常的bbs(网络论坛)即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启发。在论坛上,各版主为了防止网民们散布非法言论以及从事一些其他不法行为,会采用屏蔽技术对非法信息及不法言论进行屏蔽遮盖,以维护网络文明。各因特网服务商也可借鉴这种做法,可以在与用户的服务协议条款中约定,如果用户进行违法活动或通过非法手段进行网络民事行为,服务商可直接将相关内容予以屏蔽;或者版权人要求任何复制其作品内容的行为均需得到其许可,则服务商亦可采取屏蔽的办法对该类作品予以保护,待用户征得许可后再单独对该用户撤销屏蔽。

二、“侵权”与“合理使用”的区分认定问题

合理使用的问题其实就是由复制权问题引申出来的一个问题。涉及复制权问题时,最困难的环节就在于区分复制行为是否属于合理使用范围,特别是对电子信息化作品而言,行为主体、主观意图及损害结果具有极大的隐蔽性,“合理使用”与“侵权”之间的差别往往微乎其微。讨论“合理使用”问题,实际上讨论的就是“侵权”的认定问题。

针对“因特网服务商是否应对其用户进行非善意复制行为负责”的问题,曾有人指出,网络服务商应当因其用户从事非善意复制行为而代为承担责任。主要理由是用户的侵权行为是通过因特网服务商的设备实现的,服务商和用户有业务关系,最可能了解用户的身份和行为,进而阻止侵权行为;而且,相对于版权人而言,对于防止及遏制侵害处于有利地位;无人为因特网付钱,但用户为服务商的中介商的中介服务付钱,无人管理互联网,但服务商可以管理自己的仿网络系统。然而,笔者并不赞同这种由服务商承担替代责任的观点。服务商承担替代责任,就意味着服务上的行为侵权。而在我国民法对一般侵权行为认定的四个构成要件中,可以看出,其实服务商并没有违法行为存在。违法行为是“复制”,版权人主张权利是因非法复制行为而引起,实施这一行为的主体是用户而不是服务商,只有用户的行为才满足侵权行为四大构成要件。在我国民法理论及实践当中,只有存在雇佣关系或监护关系才可能出现承担替代责任的情况。显然,这里不存在雇佣关系和监护关系,法律无法因一种服务协议而确定一方应为另一方承担替代责任,尽管可能设立追偿制度以尽量地挽回服务商的经济损失,但于合同义务,于版权侵权之债的相对性来看,对服务商都是显失公平的。

笔者建议,可以设立由服务商与直接侵权人及用户承担共同责任的制度。总体说来,即在因特网服务商获取足够的信息去推断一个用户探询版权侵权存在时,如果原告能够证明侵权存在,服务商没有查询或推断没有侵权时,因特网服务商将承担共同责任。这样,服务商就会有动力去积极地查询其网络,削减侵权的可能性。一般地,如果调查结果表明用户侵犯版权成立,服务商会中止服务。如果服务商经查证无法确认侵权是否成立,例如不知道用户的行为是否属于合理使用,那么应当认为,只要服务商做出了形式审查行为,并且有合理理由证明其确实无法确认侵权行为是否成立,即可免除其责任。

综上所述,在某一用户正在进行侵权时或根据当时的情况服务商应当知晓该用户正在侵权,而服务商没有积极地履行形式审查义务并采取相应、合理的措施时,该服务商就应当与该直接侵权人一起承担共同责任。

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对“合理使用”和“侵权”加以区分以便认定。首先,何为“主观过错”?用户在网页上浏览,由此而产生的“暂时复制”不算过错。但用户在浏览之后将网页上的内容复制并固定到计算机或其他载体上就存在过错了。如何判断用户的“主观过错”是否存在?联系上文阐述的服务商形式审查义务,服务商可以在提供服务时在用户浏览完准备进行“复制”或“下载”操作时,对用户进行讯问,如“请确认该用户已获授权以便复制或下载该作品”。这种询问就可以视为服务商形式审查义务的履行。倘若用户欺骗服务商称其已获授权许可,则一旦涉及侵权纠纷时,服务商即可以“已审查用户是否适格”为由抗辩于请求服务商承担共同责任的主张。其次,就“违法行为”的认定而言,真正的违法行为时用户的复制与下载行为,要认定服务商的共同侵权责任,就只能在服务商没有履行形式审查义务时才能认定,也就是说,对于版权权利人来说,直接导致其权利受损的是用户进行了未经许可的复制或下载行为,而服务商则是因未尽形式审查义务而导致这一违法行为直接产生,故应承担共同责任。因此,在服务商未予审查时,其怠于审查的行为和用户进行复制或下载一并构成了“违法行为”。服务商对用户行为进行审查直接决定了权利人的合法权利是否将会受到损害,即损害事实是否会形成。所以,可以认为服务商的形式审查行为直接影响着违法行为与受损事实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冯晓青.因特网服务提供商的著作权侵权责任研究.冯晓青知识产权网,2007-3-1.

[2]刘剑文.TRIPS视野下的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邓灵斌.国家信息化视野中知识产权研究的新视角——《国家信息化与知识产权——后TRIPs时期国际版权制度研究读后》[J].图书馆杂志,2006,(1)

[4]段维.试论电子商务涉及的版权问题[J].出版科学,2004,(4).

作者:白天龙

信息化版权保护论文 篇2:

信息化时代高校图书馆资源的版权保护研究

信息化时代,电子资源的广泛使用,导致图书馆面临诸多版权问题。本文详细阐述了面临的版权问题,及规避版权风险采取的对策,期望对图书馆的发展带来帮助。

信息化时代,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互联网新技术的推动下,特别是“三微一端”新媒体工具的出现及手机的普及,使得图书馆开始向以数据资源为主的开放、自主的第三代智慧图书馆迈进,采购新资源逐渐以扩充电子资源为主。高校读者通过互联网可以随时随地获取电子资源,而个人或机构的资源也可以借助网络实现共享,这样的改变使图书馆资源的版权保护迎来了巨大挑战。信息化时代,针对高校图书馆暴露的版权问题,开展有效的版权保护措施,对图书馆的综合管理、有效服务和对外形象都十分有利。
一、版权保护的概念

与英国“版权”、法国“作者权”相对应,我国版权法律体系中采用的术语是“著作权”,所谓版权即著作权,本文重点关注数字环境下的版权,指网络环境下法律赋予作者对其作品在网络传播中所享有的法律赋予其的专有权利。高校图书馆版权保护是图书馆在使用数据资源的过程中保护法律赋予作者的知识产权,预防不法分子非法使用其作品,并劝导用户合理合规使用自己权限内的数据资源,使资源所有者的合法权益免受侵害。图书馆作为高校文献信息中心,服务于教学科研,在知识共享的过程中,为防止版权问题的发生,往往以版权声明、授权、加密等方式进行版权保护。
二、信息化时代遭遇的版权问题

(一)信息化环境下的版权立法相对落后

信息技术的进步催生版权保护范围的扩张,广大用户可以便捷、经济地利用和传播数字资源,获取资源的形式变得多样化。结果导致信息环境下的版权保护面临诸多新问题,我们的版权法律要不断修订和完善才能应对这些新挑战。而当前我国的立法层面只有一部《著作权法》保障知识产权。虽然为解决网络侵权问题,我国立法机关对《著作权法》进行了一系列修订和补充来适应网络的发展,但是我国在版权保护上与国外的法律体系存在较大差距。现行的版权保护法律体系已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网络侵权涉及的概念界定模糊,行业缺乏统一规范,相关规定不符合现代图书馆以用户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严重阻碍了图书馆馆藏資源的充分利用。

(二)图书馆馆员版权知识欠缺

国内高校图书馆普遍不够重视培养图书馆员的版权素养,馆员版权意识薄弱,对版权知识知之甚少,即使了解版权知识,对《著作权法》中规定数字资源合理使用的界定范围把握不准确,不能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合理使用的目的、地域范围和使用方式提供数字资源。图书馆提供数字资源依托各大数据库供应商,由于馆员缺乏一定的版权知识,导致在与供应商签订合同时不能讨价还价,不能充分争取图书馆自身的合法权益;遇到版权纠纷,只能紧急发布侵权公告,不能将图书馆的损失最小化,显得十分被动。缺乏版权知识,图书馆没有尽到提前告知用户操作行为可能涉嫌侵权的义务,导致用户在无意识状态下做出侵权行为,导致一些可避免的侵权行为发生。

(三)高校用户版权意识薄弱

大部分高校不重视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缺乏信息素养教育,学生又没有获取专业信息的需求,导致学生的信息素养低,版权意识薄弱。用户常常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做出侵权行为。一方面用户并不知道获取数字资源的哪些行为是使用数据库的所有商不允许的;另一方面,不同院校采购电子资源不同,有些院校受采购经费的限制,采购的电子资源比较少或者授权学科较少,导致师生可能一次性获取所需的大量信息资源,从而发生侵权。
三、信息化时代高校图书馆规避版权风险的对策

(一)信息化时代加快建设版权保护法律体系

我国现行的知识产权相关法律体系比较滞后,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图书馆以用户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加之信息技术更新速度快,《著作权法》及相关的法律条例等规定的用户合理使用的方式比较僵化,也不能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需求,我们必须适应信息化时代的网络发展特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在国家立法层面加快建设版权保护法律体系和配套的法律实施政策。

各行各类图书馆在国家立法机关制定、修改和完善知识产权的相关法律时要主动寻求发声的渠道和机会,积极参与其中,呼吁立法机关在制定法律条款时要考虑到图书馆的特殊地位,为图书馆界争取法律支持,为第三代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制造宽松的发展环境。

(二)制定图书馆版权指南,规避频发的侵权行为

2018年,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IFLA)向政府组织、图书馆行业提出制定图书馆版权指南的建议,使图书馆规避频发的侵权事件。由于高校图书馆侵权事件频发,版权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图书馆开展的情报服务与学科服务,图书馆迫切需要解决版权问题,可实施的有效措施就是制定版权指南。制定版权指南是为了让图书馆员在处理一些高频发且纠纷众多的侵权事件时有参考依据,处理过程规范化、标准化;目的在与扩充图书馆员的版权知识,提高自身处理版权问题的技能,理念还是从根本上解决版权问题,还用户相对宽泛的使用数据资源环境。

我国制定版权指南可以借鉴美国制定版权指南的经验,在充分调研的情况下,在严格遵循我国现有的著作权法及相关法律的基础上,内容可向图书馆行业侵权事件频发的重灾区倾斜,提出用户合理使用数据库商提供的电子资源的专业指导,内容也需紧跟时代变化,如提供针对慕课及开放在线课程的版权指导,需要国家支持,保障其权威性,从而发挥其最大价值。

(三)专门设置版权馆员,提升版权服务能力

为了有效规避知识产权风险,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一些大学图书馆开始设立版权馆员,我国高校侵权事件时有发生,数据库的采购、合同的签订、授权、使用等诸多环节与版权相关联,我国高校图书馆可以借鉴国外经验,有必要专门设立版权馆员负责版权业务。

版权馆员要掌握相关的网络技术,利用技术后台实时监控用户的访问数据,监督用户的访问请求,发现涉嫌违反数据库商授权许可行为,在数据库商向图书馆发布侵权决定前向该用户发出警告提示,使该用户停止可能发生侵权的操作,规避侵权事件的发生。

版权馆员要与数据库商密切联系,洞悉数据库商的前沿版权要求,制定相关的版权条款和授权许可协议前与数据库商谈判,力求为数据库用户争取最宽泛的使用权,掌握主动权,发生侵权事件时,积极与数据库商联系,使图书馆损失降至最低。

版权馆员要熟悉知识产权的相关法律法规,密切关注版权法律体系的相关修订与完善,定期参加研讨知识产权案例的活动,从案例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并应用到实际的版权服务中。

(四)积极开展教育培训,提升高校用户的版权意识

高校图书馆要做好新生入馆教育及培训,介绍校内电子资源情况及获取使用电子资源的检索途径和策略;宣传数据库的一般授权原则;重点介绍使用数据库时不被允许的行为;在图书馆网站的醒目位置公布与数据库商签订的授权许可协议;分享高校图书馆遭遇的典型侵权事件,引起广大师生的重视,从入校开始培养学生规范使用电子资源的意识,从而避免用户无意识侵权行为的发生。

各级院校要重视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开设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或邀请法律专业人士来校讲座,分享典型侵权案例,用案例来阐述侵犯知识产权对用户本人、图书馆及学校带来的影响,以期让读者规范使用电子资源,提升用户的版权意识。
四、结语

信息化时代,高校读者通过互联网可以随时随地获取电子资源,而个人或机构的资源也可以借助网络实现共享,这样的变化使图书馆资源的版权保护迎来了巨大挑战。我国版权立法相对滞后、图书馆员缺乏相应的版权知识,高校用户版权意识薄弱等原因导致高校图书馆侵权事件频发。我们需要采取加快建设版权保护法律体系、制定版权指南、设置版权馆员、积极开展教育培训提升用户版权意识等措施从根本上解决或减少图书馆侵权事件的发生,使图书馆可以更好地为用户服务。

作者单位:河南护理职业学院

作者:刘京京

信息化版权保护论文 篇3:

乐山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信息化建设探讨

[摘要] 首先从乐山文化遗产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出发,根据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规划和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要求,着重从乐山文化遗产信息化建设指导思想和原则、建设目标和任务、重点项目、保障体系几方面探讨乐山文化遗产信息化建设。

[关键词] 乐山 文化遗产 信息化建设

我国拥有十分丰富的文化遗产,文化遗产具有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两重属性。在当今,信息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文化遗产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深入开发利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全面提升文化遗产保护、抢救、利用和管理工作水平的过程。信息化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继续深入开展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信息化建设,是实现文化遗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也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乐山文化遗产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深入开展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信息化建设是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提高科学决策和宏观管理能力的必然要求,提升综合实力,是实现信息资源互通共享、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大举措,是实现我市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乐山文化遗产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发展的现状

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电子政务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在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四川乐山大佛景区、峨眉山景区已分别建设和完善“数字乐山大佛”和“数字峨眉山”。

2.存在的问题

乐山文化遗产信息化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文化遗产信息化发展的要求相比,与国内其他领域的信息化发展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部分文化遗产行政部门和单位对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和必要性重视不够,对信息化建设的基本规律认识不足。一些地方和单位尚未建立起统一、有效的信息化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对文化遗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产业化运作的意识较为薄弱。

(2)对信息化发展规划、标准规范与相关制度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标准规范的研究和制定工作滞后,导致各自为政、低水平重复建设、系统通用性差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文化遗产信息资源共享和全国行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统一、协调开展。

(3)信息基础设施落后。与其他相关行业和领域相比,文物博物馆领域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偏低。“十五”期间,仅有部分地方和文化遗产单位通过信息化项目建设,建成了少量网络和数据库系统,尚未建立满足文化遗产发展需要的大容量信息存储和交换体系。现有的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缺乏可靠保障,数据备份系统、安全认证体系亟待建立。

(4)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已成为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由于资金缺乏,信息化工作基础薄弱,信息采集、处理、加工能力低下,很多地方缺乏电脑等基本设备,尚停留在手工工作阶段。

(5)信息化专业技术人才依然匮乏。文化遗产领域信息化工作人员数量严重不足,知识结构不甚合理,专业素质亟待提高。既懂信息技术、又懂文化遗产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尤为紧缺。制度化、规范化的信息技术培训体系尚未建立。在职人员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能力较低。

为全面推进乐山文化遗产信息化建设,根据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规划和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要求,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乐山文化遗产信息化建设。

三、指导思想和原则

1.指导思想

文化遗产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加快文化遗产信息化建设的步伐,积极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为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发挥更大的作用。

2.基本原则

文化遗产信息化建设坚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需求主导、信息共享的原则。文化遗产信息化建设要从全局的角度统筹规划,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方面的积极性,兼顾各地的实际情况和不同领域的具体需求,已有的充分利用,欠缺的逐步完善,没有的抓紧建设,协调建设,均衡发展。

四、建设目标和任务

1.建设目标

文化遗产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依据国家信息化发展总体战略和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和有利条件,为文化遗产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推动文化遗产事业的全面发展。

2.主要任务

根据规划目标的要求,文化遗产信息化建设主要完成以下任务:

(1)开展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信息化建设总体框架和发展方向等重大问题的研究,编制重点专项规划。制定并完善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法规和政策,创造有利于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信息化发展的政策环境。

(2)结合文化遗产调查工作的开展,逐步完成全国馆藏珍贵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化遗产保护单位、民间收藏文化遗产和海外中国文化遗产的统计和信息化工作。重点建设全国馆藏文化遗产基础数据库和不可移动文化遗产基础数据库。

(3)基本完成国家文化遗产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加快网络安全体系和文化遗产信息数据备份系统建设。结合重点信息化建设项目实施,建立比较完整的行业应用软件体系,重点开发可移動文化遗产和不可移动文化遗产动态管理与信息服务系统。

(4)着力开展电子政务系统,实现全市的文化遗产业务管理工作信息化。推进各级文博单位的业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继续开展馆藏珍贵文化遗产科技保护、文化遗产征集、文化遗产外展等涉及可移动文化遗产动态数据的行业系列应用系统建设;继续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文化遗产安防消防、世界遗产保护等涉及不可移动文化遗产动态数据的应用系统建设,建立乐山文化遗产政务综合管理信息平台。

(5)实现科技考古、古建工程及大遗址保护工作的信息化。启动并逐步建立区域考古信息数据库,建立并完善航空遥感考古、水下文化遗产信息数据库。

(6)应用信息监测及安全预警技术,提升文化遗产保护的安全防范能力。利用移动通讯技术,开展GPS定位、野外数据采集与传输、文化遗产安防、消防、技防监测及预警技术研究。启动中国世界遗产文化遗产管理动态信息系统和预警系统项目建设,实现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实时监测和动态管理。

(7)加快博物馆信息化和数字博物馆建设。利用数字化展示、远程教育、电子出版、数字娱乐等现代化信息技术,为文博系统和社会公众提供数字化的辅助决策、展览展示、文化传播、教育培训、游戏娱乐和科学研究等公益性服务和增值服务。

(8)实现文化遗产保护科学和技术信息的开放共享。继续完善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科技信息服务能力,整合各级文化遗产科研机构的科研基础条件,为广大文化遗产科研人员提供更加开放、高度共享的科技资源。建立文化遗产科技数据资源库、文献库,建成行业专家库,利用音像技术记录、保存和创新遗产保护领域的传统工艺。

(9)开展文物修复数字仿真、图形图像处理、古汉字数字处理、虚拟现实与3D技术等关键信息技术的研发。推动文化遗产鉴定、遗产保存与修复等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的攻关,力争取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成果并加大推广和应用。

五、重点项目

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项目建设将紧紧围绕信息资源建设和文化遗产信息应用服务平台建设两个方面展开,主要内容包括:

1.乐山文化遗产数据节点建设

逐步建设乐山市文化遗产数据节点,并充分利用公网和建设中的国家政务外网,实现与中央、省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和重要文物单位的联网。

2.文化遗产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

文化遗产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要以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综合运用各种技术手段,调查、采集、整理我市文物、博物馆领域的国情资料,为科学决策和管理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撑,为社会公众提供高质量的文化遗产信息资源。主要内容包括:形成完整的文化遗产信息指标规范和行业应用软件体系,完成全国馆藏珍贵文物数据采集,开展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数字化工作,建立全国馆藏珍贵文物信息数据库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档案信息数据库。

3.文化遗产保护信息动态监测平台

文化遗产保护信息动态监测平台建设要实现对文化遗产自然环境信息、自然灾害信息、人为破坏信息和保护管理信息的动态监测。主要内容包括:文化遗产网络监测体系建设,包括文化遗产监测网络建设、动态监测应用技术开发和动态监测系统建设等;文化遗产预警体系建设,包括预警预报应用技术开发、自然灾害预警系统、人为破坏预警系统与快速反应体系建设等;文化遗产动态信息综合管理与服务体系建设,包括文化遗产综合保护信息系统、文化遗产旅游系统、教育服务信息系统建设。

4.全市文化遗产综合业务管理平台

全市文化遗产综合业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将根据国家关于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结合文化遗产行业的特点,建立标准统一、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综合政务管理信息平台。主要建设内容包括:

(1)进一步完善文化遗产综合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基础建设。实现各級文物行政主管部门之间的网络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加密传输。

(2)开展文化遗产行业管理系统建设:包括馆藏文物、文物保护单位、考古发掘、文物安防与监管、民间与海外收藏文物、文物拍卖与流通、文物涉外监管、文物鉴定、文物知识产权与版权、行业资质资格、文物类社会团体等业务管理系统,以及党务、人事、财务、预算等行政管理信息系统。

(3)继续开展区域文物业务管理信息网络建设,根据基层单位综合业务管理特点,在条件成熟的地方逐步建设文博单位人、财、物及相关业务流程管理的系列管理信息系统。

六、保障体系

1.加强领导,统筹规划

加强全市文物局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建立健全各级信息化建设管理机构。要在思想上重视信息化建设,从文化遗产保护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统筹全局,科学规划,全面、高效的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信息化建设。

2.增加投入,创造效益

各级文物行政部门要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力度,将信息化建设资金列入年度预算并确保资金专款专用。积极鼓励多种方式筹集资金,扩大与相关行业和产业的合作,探索利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新模式,促进文化遗产信息化建设。

3.强化管理,建立长效机制

重视信息化管理,建立健全科学的信息化研究决策、项目建设和运行维护管理制度体系。完善激励机制,鼓励竞争,进一步强化监督,狠抓落实。逐步形成保障文化遗产信息化建设快速、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4.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广泛依托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人才优势,通过自主培养、引进吸收、交流合作等多种方式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文化遗产信息化业务骨干和复合型管理人才。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和相关业务部门工作人员的信息化普及培训。建立并完善科学、合理的人才选拔和激励机制。

5.扩大合作与宣传

注重交流合作,积极引进吸收先进的信息化发展理念和技术,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行业信息应用技术和产品,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信息化的发展。遵循开放、共享的原则,加强舆论宣传,扩大国际国内交流合作,争取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和支持。

6.推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加强对已有信息资源的利用,拓展信息化应用领域,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扩大文化遗产信息资源公共服务范围,开拓文化遗产信息资源的增值服务领域,探索文化遗产信息资源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乐山“十一五”信息化专项规划.乐山市人民政府网,http://www.leshan.gov.cn/

[2]国家文物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二稿),国家文物局预算财务管理网,http://yc.sach.gov.cn

[3]“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http://www.ihchina.cn

作者:潘 乐

上一篇:企业会计信息化论文下一篇:图书馆知识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