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招生评价改革

2022-07-08

第一篇:考试招生评价改革

改革教师评价

《以专业发展为导向的教师评价探究与反思》

课题实施方案

课改一年多来,抹去开始时的躁动与兴奋,日趋理性已成为我们的主题。我们越来越意识到,如果只着重于在学生评价领域进行很多尝试与探索,而教师评价改革不及时跟进,那么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从而让老师失去专业发展的愿望与动力。所以,改革教师评价,促进专业发展已成为我们学样教育评价改革关注的重点之一。

那么,教师评价的现状如何呢?说句实话,评价教师是学校里每个人的日常“功课”,我们每天都自觉或不自觉的在做这种事。学校中的管理层在评价教师,教师之间在相互评价,甚至学生也在评价教师。按理来说,那么多的人、那么多的时间我们都在评价教师,这件事情应该做得很理想吧!但现实是由于教师专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以及每个评价者的评价动机、尺度、个人经验、知识储备、价值观及占有信息量的差异,因而对同一个教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评价,而教师本人的自我评价又往往与别人作出的评价不尽一致。因此,大家公认“如何评价教师”是一个难题。

针对这一难题,近二年来,我校的教师评价改革主要在评价环境、评价制度、专业发展计划等几个方面做了探索。

一、营造利于专业发展的评价环境

教师专业发展是制度、环境、文化和教师自主参与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没有教师的自主参与,教师的专业发展就不可能实现;而没有来自环境的支持,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只能是一种意识形态上的口号。

我校努力实施发展性教师评价,改革以往的奖惩性评价功能,注重发挥评价促进教师不断发展的功能,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让教师体验到工作着是美丽的,我们的工作是那么具有挑战性,从而拥有成就感和满足感,那么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会持续生成。基于此,我们在环境营造上主要有以下做法:

▲淡化评比,尤其是在课堂教学评价方面,优质课评比、教学基本功竞赛等教学比赛减少了。

▲关注过程,将教师日常工作表现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 ▲重视教师的自我评价与反思。

▲协商性评价正逐步形成,重视教师评价中多主体之间的对话与交流。

▲重建教师评价的标准与要求:在课改精神指导下,对原有的教师评价标准进行修订和重建,将课程改革的一些新理念(如注重教师角色的转变,注重教师间的合作与共事等)以一定的形式体现出来。但学校觉得不是很理想,要广泛征求教师对评价标准的意见,了解他们的希望与建议,进一步完善教师评价方案。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实施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实际效果已经显现出来。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热情很高,合作意识和专业成长意识很强,教育教学水平也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

二、找准专业发展的起点——专业发展计划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在专业引导下教师自我驱动的结果,所以必然会在专业标准的框架之中体现教师的个性。要实现专业发展,教师就需要自我规划,制定适合自己发展潜力和需求的专业发展规划。就此而言,专业发展规划的制定是教师追求自主发展、自我实现的重要环节。有效的专业发展规划应当包括:

1.全面充分地认识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兴趣、需要等个性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诊断自己所存在的问题,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与缺陷。

2.分析专业发展的环境因素要收集专业发展的信息,把握专业发展的大方向,抓住专业发展的机会。

3.确定现实的专业发展路径和目标综合考虑自己的个人特点和环境因素,确定现实的发展目标。教学路径,还是学术路径或行政路径?或者多种路径?路径确定,那么要达到哪个层次?除了总体目标,还需要设定发展的阶段目标。

4.制定专业发展的行动方案根据自己的发展目标和各方面条件的认可,分析达成目标所需的条件,确定具体的行动策略或措施,

包括行动路径的选择,时间管理,各种资源的充分利用。对可能存在的多种行动方案要进行全面的评估,选择最佳的行动方案。

5.及时的反思与调整当前教育正处于变革的时代,一成不变的专业发展规划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教师应当积极地回应教育的变革。这要求教师对自己的发展规划进行深刻的反思,并及时地进行调整。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必须坚持自己的主体性,不能因外部要求而失去自我。

三、建立主客观结合的评价制度

传统教育评价的主体比较单一,表现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即领导、教研员或专家自上而下的评价占主导地位,而教师本人及其同事的参与相对较少。改变这种状况,使评价成为教师本人、管理者、同事、学生乃至家长等多主体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走主客观结合之路,已成为当前课堂教学评价改革的又一新趋势。

▲在我校听评课活动中,基本上都是先听取上课教师的说课、自我评价与反思,然后才由专家和同事进行评析。

▲重视教师在教学后的反思,让教师在上课之后把教学反思写在相应的教案后边,并建立了相应的检查制度。

▲提倡教师写教育教学日记,把自己在教育实践中的体会与反思记录下来。

▲让家长听完课后直接把他们的评价意见提供给教师,希望教师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认真听取家长对课堂教学的意见。

▲学校还大胆尝试让学生在课后给教师提出意见和建议,如六年级组中,教导处成立了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加的学科教研小组,在小组活动中,教师认真听取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意见与建议,并根据这些建议调整和完善教学设计。

值得注意的是,在实施评价制度时我们觉得难的不是操作,更多的是观念的转变。在评价探索中我们有以下启示:

▲淡化自我评价与传统利害关系的关联。如果教师的自我评价是较功利地与某项实际东西挂钩的,那么教师出于趋利避害的本性定会过高评价自己,从而丧失了自我评价的真正意义,不利于开展工作。

▲克服传统上教师职业群体中存在的一些消极文化的影响,如沉默、专业个人主义、专业保守主义,教师要有兼容并蓄、开放大气的心态,善于、乐于接受富有建设性的意见,这样评价促教师发展的作用就能有效发挥起来。

▲教师要有开放的心态。传统的奖惩性评价使教师已经形成了一种抵触他评的情绪,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师对他评意见的吸纳。如果多主体都在评价教师的工作,提出了很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但教师缺乏开放的心态,什么也没有接受,那么多主体评价促进教师发展的作用就无法发挥出来。

▲多主体参与评价的形式要多样化。采用问卷或其他纸笔形式把多主体评价意见收集起来,这是一个很重要但不是惟一的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在随意访谈中以口头方式交换评价意见,进行评价对话,可能会取得更好的实际效果。

▲多主体之间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形成平等、民主、对话与协商的评价关系。不少教师反映,在评价中,传统意义上的一些权威人物(如校长、教研员)与被评教师之间的关系还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平等,教师处于被动地位。这表明,多主体参与评价过程中的沟通还存在问题,要在多主体间形成平等、民主的氛围。只有这样,才能在评价活动中使被评教师产生思维的碰撞,获得实质意义上的进步。 ▲多主体参与评价的目的是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学校应该经常以此为标准,对实施多主体评价的方式与效果进行反思,力求在实际工作中戒除形式主义。

四、课题研究进程。

课题研究时间为两年(即:2006年6月——2008年3月)。设计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0

6、6—0

6、8)学习准备阶段:(负责人:李丙刚)组织试验教师和研究人员进行相关教育理论的学习,制定和规划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0

6、8——0

6、12)建立现代教师评价方法及操作程序(负责人:李丙刚)。

第三阶段(0

7、1——0

8、1),深化完善阶段(负责人:李丙刚)。课题研究进入实质性操作,并不断总结阶段性成果。

第四阶段(0

8、1——0

8、3)总结阶段(负责人:李丙刚)。对课题研究及时进行全面总结。

附教师评价表及评价流程图:

表一:教师阶段性自我评价表

表二: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表

表三:家长对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表

表四:教师发展性课堂教学阶段性表

表五:教师反思与计划评价表

表六:教师自评表

表七:教师互评表

表八:教师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估表

表九:家长问卷调查

表十:教师对评价结果的反思记录

十一:教师评价流程图

《以专业发展为导向的教师评价探究与反思》

课题实施方案

2006年6月

第二篇:改革作文评价方式

改革作文评价方式,提升学生写作素养

摘要:作文教学过程中,应在优化作文评价上下功夫,创新作文评价的方式,注重情感的投入,真正实现与学生情感的沟通和心灵的对话,从而点燃学生创作的激情,提高写作水平。

关键字:作文评价

正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评价应重视对写作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对学生作文评价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观念认为学生将作文交给老师,即算完成任务,而老师则花大量的时间批改后,再还给学生,而学生只是看一看分数与评语。这样,评价变成了作文教学的终结,而不是一个环节。这就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抓住批改这一环节,在优化作文评价上下功夫,创新作文评价的方式,注重情感的投入,真正实现与学生情感的沟通和心灵的对话,从而点燃学生创作的激情,提高写作水平。

但是,当前的作文教学仍存在着许多弊端,需要我们改进:

1、在作文评价中,许多教师无视学生特点,对学生习作要求过高,吝于鼓励,以为自己的严格要求就是认真对学生习作,把认真与苛求混同,把学生当作家看待,使得习作与名作产生错位,结果常常挫伤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2、大部分教师的作文教学还是封闭型的,除了完成每单元一次的作文教学任务,上好每周两节的作文课之外,很少让学生到课外生活中观察、练笔。将作文教学与参与生活、观察生活隔离。学生体验

生活、感悟人生、驰骋想象、抒发心灵的时空狭小,甚至不存在,他们又怎能写出有灵感的作文来呢?

3、经常见到教师皱眉审阅学生习作,然后批上:“词不达意,修改。”“内容空洞,补充。”看着学生抓耳挠腮,愁眉不展的神态,我们猛然间理解了“巨笔如椽”的另一种意义——笔重千斤啊。作文成了埋没灵性的坟墓。

4、在阅读教学中,不少教师不重视表达方法的教学;不注意根据不同的阅读教学内容加强学生写作训练;不注意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不注意引导学生学习选择、组织材料和确定中心等写作方法。造成学生无话可说,无情可抒或者有话难说、有情难抒,其结果导致学生怕写、厌写作文。

5、传统的作文评价都是统一由教师批阅,这也是不少学校对教师的业务要求。这样每次面对一个班几十本作文,教师往往采取的方法是对一些好的作文,精雕细刻,锦上添花,让学生仿之。对剩下来的作文则评头论足,或置之不理,写个等第罢事。这种空洞单一的评价难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更没有让学生感受到写作成就感。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作文修改要尊重学生的意愿,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但对作文精批细改,不仅使教师的工作量更加繁重,而且对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收效甚微,我们痛心的看到学生的作文经常被改的面目全非。长期以来的作文批改方式,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

曾有笔者对其所在学校

5、6年级400名学生作文批改情况进行

调查,自己坚持按老师批改的意见修改作文的占52%,看到作文被老师改了很多,很难过的占61%,希望老师批改作文时多关注学生体验的占87%。看来,这种传统的评价方式严重扼杀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张扬,心灵的飞翔,表达的快乐,学生的写作水平很难得到真正的提高。对学生作文的评价或对作文的批改不应是整个作文教学的最后一道程序,而应是学生再次作文的加油站,为学生更好的写作服务。改革作文修改的评价,培养学生健康的写作心理兴趣,已经刻不容缓了。

首先应从评价方式上进行的改革:

学生自我评价——学生自我评价是学生对自己的作文状况的自我检查。首先,学生明确参与评价的意义,其次,根据每单元的具体写作要求,学生参与评价标准的制定,评价资料的收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将评价标准分为A、B、C等几个层次,学生自己选定可以达到的目标,学生对同一篇作文可以多次习作、多次评价、真正促进学生发展。

学生互相评价——学生相互评价方式很多,同桌互评,四人小组互评,自由找同伴互评,可灵活运用。评价要引导学生关注他人作文中的长处和优点,进而改进自己的学习,互评作文时淡化分数和相互比较,强调进步和纵向比较,互评的目的是建立同学间良好的合作关系,形成勤奋向上的学风,促进学生共同发展。

家长评价——家长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针对学生在家中的学习行为,如写作态度,写作方法的评述,“进步了,那是因为平时多读课

外书”,“你能坚持认真写日记”等等,对端正孩子的写作态度,激发写作热情,阅读课外书籍,进行语言和素养的积累大有脾益。

延时评价——传统的评价方法是一次性的,一旦分数下来,即使修改再好,也还是那个分数,学生失去再修改、再写作的动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对那些暂时不能得到高分的作文,通常是先指出文中的成功之处,树立信心,再把需要修改的地方告诉学生。这样学生既看到自己的成绩,也看到自己的不足,渴望重新修改作文的兴趣被激发出来。而教师则根据学生修改后的作文再评价打分。

舍得送分——一篇作文的分数,这就把学生每次的习作水平看成一个不变的“常数”,客观上也就抹杀了他们进步的可能,我们在评价学生的作文时,实行一篇多练,每练一次,进步一点,就加一次分,这样将传统的“孤立、静态”习作行为转变成过程性、动态作文。既给学生机会,又能调动兴趣。

突破满分——在一次次的修改过程中,学生习作的得分越来越高,当达到“顶峰”——满分时,学生的高分心理得到了满足,但兴趣却由此变弱。特级教师于永正在一次评价学生的作文时最高打出120分,因此我们在评价学生的作文时,不妨突破以前的满分评价,充分挖掘学生的习作潜力,只要有退步,就照单给分,给学生更大的激励。

总之,让学生成为作文的主人,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主旋律,改革作文评价方式也势在必行。只有让学生感受到作文的好,体验到其中的乐趣,他们才能真正成为主人。

参考文献:《语文课程标准》

第三篇:教育评价的改革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育评价改革 作者:苏芷凡单位:西南大学邮编:400715

【摘要】:新课程改革进行十年了,有成果也有很多问题。作为新课程改革急于突破的瓶颈---教育评价,也深有值得探讨和改进的方面。

【关键词】:教育评价 地位 底线评价 自我评价

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推进过程中,在教育行政部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改革获得了重大的进展,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许多方面正在发生变化。但是课程改革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教育评价改革是其中非常突出的问题。

一. 为什么教育评价改革在新课程改革中处于如此重要的地位?

首先,教育评价有非常巨大的导向作用。通过让个体在向某一目标迈进的过程中不断与评价标准和内容对照以及通过在终点进行达标与否的评价还可以帮助被评者通过反思、调整,不断改善,并最大限度地达到目标。

第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应同时指导并体现在教育教学实践改革和教育评价改革之中。当教育教学实践改革和教育评价改革同步一致时,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易于实现,而当两者不同步、不一致时,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就难以实现,并且可能导致不是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指导教育教学实践,而是评价指导、影响教育教学实践这样一种现象。

第三,教育评价改革已落后于新课程改革实践。从理论上讲,

教育评价改革应该与新课程改革实践同步甚至先行,而现实则不是这样。在一些地方,由于原有评价标准、内容、方法没有改革,已出现用昨天的评价标准来衡量今天的教育教学改革的现象,严重挫伤了广大教师、学生、家长参与新课程改革的积极性,已对课程改革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 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评价应该是怎样的评价?

作为“美国教育评价之父”的泰勒提出了教育评价的概念。他把评价理解为:“确定教育目标在实际上被理解到何种程度的过程”,【1】也即“评价过程在本质上,乃是一种测量课程和教学方案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过程。”【2】教育评价的本质应是价值判断,应具有主体多元性、对象多元性、功能多元性及类型多元性等特点。人作为一种有目的的存在,需要在价值判断中得到认可,需要在评价中体现价值。教育活动亦如此。从系统论的角度考察,宏观层次的教育这一动态大系统中包括以下,即目标、内容、组织和评价。这些要素在实然状态下不仅独立的发挥着作用,而且在教学过程中相互影响,形成一个动态的作用模式。目标犹如不断改进的“灯塔”,在变与不变的张力中指明前进的方向;内容以教材为文本,在师生主体间的交往中共同建构;方法是工具,搭建着各要素之间的桥梁,评价是导向,像一根指挥棒指引着其他要素的方向。

三. 建构一种新的教育评价观:底线评价和自我评价的圆融互设现代教育“所要培养的新人是一种平民化的自由人格,并不

是要求培养全知全能的圣人,也不承认有终极意义的觉悟和绝对意义的自由,不能把人神化,人都是普普通通的人,

人有缺点,会犯错误,但要求走向自由,要求自由劳动是人的本质。”【3】教育发展到今日,其合理的真正的和实际的目的应该在平常人中寻找,也只有在平常人那里,才能找到有痛心和烦闷、苦恼和期望、悲哀和向往的真正的人。而作为具有“突破口”使命的教育评价观向底线评价和自我接受评价的圆融互设的转变,可以协助教育达到这一目的。

我们追求一种“底线评价”,这种评价观不仅抛弃了长期以来历史中沉淀下来的追求“高、大、全”的圣人、君子的人才观,也摈弃了科技革命以来“知识就是力量”的仅仅对知识和学历追求的片面的观点,而把学生拉回到真实的完整的生活中,让学生懂得作为社会的一员,我可以追求和向往一种求真、求善进而求美的生活,但我必须具有适应社会最基本的知识、技能的素养,具有反思自我超越自我的能力,因为这是我能够求真求善进而求美的基石。“评价底线”的主体主要是整个社会、学校和家长。整个社会应该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和谐自由发展的氛围,对学生作为现代人的基本的知识、技能和素养等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评价,其主旨在于树立他们信心、帮助他们进步、促进他们发展。只要他们达到了要求的最基本的东西,他们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发展自己。在这时,学校和家长应该给他们以引导和帮助,而不牵着他们的鼻子走,压抑他们的个性。所以,“评价底线”反对单一

的考试评价方式,更注重质性的评价,反对有好班和差班之分,反对层层升学的压力,提倡打通十二年的做法,提倡给只要达到最基本要求的学生以平等的待遇,给他们提供宽松的创业的机会,让他们在自己喜欢的事业里自我实现。知识经济的发展,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契机.“底线评价”所暗含的理念正好与这一情况相契合。在这种评价观的判断下成长的学生,将能够客观的评价自己,认识到“我就是我自己”,“我就生活在属于自己的关系网中”,“我不和任何人攀比什么,只求自我的不断提升和发展”。这样因为嫉妒而用一种扭曲的行为来抗争,因而追求一些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而致使人格分裂等事实将慢慢减少。这样,学生就慢慢养成“自我接受评价”的这一终身享有的财富。

“自我接受评价”的主体只能是学生本人,但它并不排斥家长、学校和社会对学生的评价而孤立存在,它不仅是一种评价观,也是学生“自我评价”的最终实现样态。这种评价观不是要求学生孤芳自赏,追求个人意义上的解放,而是倡导学生客观的评价自己,真实的善待自己,并以此为基础,通过反思和实践的交互作用而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并于此同时,友善的对待他人,在社会要求的伦理、道德、法律等规范中,随心所欲而不逾规。人最为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人作为一种社会性存在,只有在客观的认识自己的同时,才能认识别人,才能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涵。通过社会、学校、家长对学生“底线评价”,旨在养成学生的“自我接受评价“,这不仅说明评价本身就具有教育意义,而且

与我们现在要求培养一种的平民化自由的人格相契合。在市场经济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环境里,在竞争激烈,科学化、制度化浓郁的社会里,如果学生能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对待自己的现在,憧憬自己的未来,能在“接受自己、肯定自己”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提升,那么就会减少随波逐流、逆来顺受的事情的发生。进而,在保持学生的内生态学生与自然之间,学生与其他人之间三重生态和谐的同时,回归接受学生作为人所具有的完整和丰满,提升学生的生存境界。“自我评价”和“底线评价”之间是圆融互设的关系,二者评价主体侧重点不同,“底线评价”是“自我接受评价”生长的土壤,为“自我接受评价”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生存的环境和氛围。另一方面,“自我接受评价”又是“底线评价”所要追求的结果,没有“自我接受评价”, “底线评价”将失去自己的意义和价值,甚至也不会真实的存在。

“底线评价”和“自我接受评价”的圆融互设作为一种评价观,力求告诉我们,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员,他可以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但他首先应具备现代社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素养,进而具有“自我接受评价”的能力,在接受自己缺点的基础上,实现自己的理想,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这时的学生可以是科学家、哲学家,也可以是园艺师、理发师,他们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自我实现的样态也是一样的。

参考文献:【1】陈玉锟等.教育学文集.教育评价【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王琰春.西方教育评价观的演进及对我国的启示.教育与现代化,2003,(01)

【3】冯契.人的自由与真善美【A】.冯契文集:第三卷【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第四篇: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

近日,昨日,教育部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经验交流与研讨会在南京大学举行,来自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的教育厅领导和来自75所部属高校的分管校领导及相关部委领导参加研讨交流。中国工程院院士、教育部副部长、党组成员李晓红,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燕文,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学校长陈骏,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等出席。

李晓红表示,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是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是高校教师 发展和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难点问题,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制度能够激发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创新创业的活力。

与会学者表示,考核评价政策是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主动性的“指挥棒”,对于新时期高校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坚持正确科研导向、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开展创新创业和社会服务,具有全局性和基础性影响。完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紧迫任务。

李晓红提出,要充分认识新时期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推进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是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和中央系列文件精神的迫切需要,是高等教育适应新形势更好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高校深化综合改革、实现“双一流”建设的迫切需要。他强调,要准确把握高校教师考核评价的改革重点,包括遵循“坚持考核评价改革的正确方向”等三条总体要求,把握好“严把教师选聘考核师德关”等六项改革重点,抓好“由谁来评价”等四个关键环节,并做好多方组织保障。

与会学者认为,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要以“师德为先、教学为要、科研为基、发展为本”为基本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教师,克服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等倾向,切实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

据介绍,各地各校在教师考核评价方面的有益经验包括:严守师德底线,强化师德考核;突出教学业绩,强化教学质量;调整科研导向,弱化量化指标;探索发展性评价,引领全面发展;关注个体差异,实行分类管理;实行聘期考核,完善退出机制。

第五篇:新课程与教学评价改革

一、改进课程评价的意义

人是如何认识自己的?

需要凭借外物(唐太宗: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他人的评价而获得关于自我的认识。那么,学生对来自教师的评价与来自一般人的评价有何差别呢?

教师评价对学生的影响更大。

※接受评价的对象是成熟度较低,自我发展水平较低的学生。

※师生关系中,教师是权威和社会代言人的角色。这样其评价更容易被学生及其家长接受。 ※每名教师身后都有一群学生,教师的评价容易形成一个相对一致的评价氛围,成为时刻影响学生成长的环境。

#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有文化方面的原因: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鼓励我们少说,不要说错。在我们教育方面,评价也有原因啊。我们向学生提问时,我们在干什么?

#你回答问题,我利用这时间板书, #听他的答案与我们的是否一致。

我们没有关注他参与回答问题本身,没有关注他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我们只关注结论和结果。标准答案?真吗?哲学上,尼采:透视主义,在自然和社会面前,我们认识问题,在某种程度上都存在着盲人摸象的成分,我们不可能完全把握世界的本质,把握总是相对的。

学生回答后,我们怎么评价,得到的是不耐烦、否定的评价,长此以往,不参与。心理学实验:跳蚤实验,同样,教师的评价:“你不行,你还需要努力”就是那块玻璃。

在国务院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实施素质教育的四个核心要素和关键环节:加强德育工作,提高德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建立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基础教育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路

(一)评价功能单一。过分强调甄别、选拔功能,忽视改进、激励功能;

(二)评价内容单一。过于注重学业成绩,忽视全面发展和学生个性差异;

(三)评价方法单一。注重量化评价,忽视质性评价;注重相对评价,忽视绝对评价和符合个性差异的评价;

(四)评价主体单一。学生处于被评价的地位,评价关系紧张。 评价结果:产生大量的失败者。

三、新课程评价的发展方向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关注学生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李雁冰《课程评价论》三种评价:①教育性评价。通过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优势,认识到自己发展努力的方向,认识到自己需改进的地方。②非教育性评价(评价的非教育功能)。评价只为选出什么样的人,评价后对他没有什么帮助。③反教育评价(评价的反教育功能)。如我们拿出成绩,公布名次,如果没引发他积极向上的欲望,反而打消了他的积极性,丧失信心。可能,我们教师谈很艰辛、很努力,但我们达到要实现的目标了吗?

改革的方向:促进发展,发展学生,发展教师,改进教学。

(一)发展性评价的基本理念

1、发展性评价集中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其目的在于提高学习效率,为学习提供动力和源泉。从“选拔适合教育的学生”到“创造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从筛子到泵。

2、评价与教学同等重要,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

评价不一定是说出来的,举手投足皱眉都可传递评价信息。“感情表达=7﹪的语词+38﹪的语气+55﹪的表情”。学生获得信息呢,不仅是教师的话语,可以从动作、表情、语气获得信息。

学会用多种方式传递信息。有老师说,我们教学效率不高,怎么提高教学效率,有人说我们怎么讲,怎么讲-----只传递7﹪,怎么样讲,怎么样抱着你的感情讲,有的老师可能学科知识并不一定很丰富,但师生关系融洽,他的学生学得很好,注意了讲的表情、语气,强化了传递的信息。

3、发展性评价是注重过程的评价

学的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他是怎样获得这些东西的。

4、发展性评价关注个体差异,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激发个体的主体精神,以促进每个个体最大可能地实现其自身价值,让被评价者最大程度的接受(认可)评价结果是评价的最大效益。

5、发展性评价是注重学生本人在评价中的作用

(二)新课程评价的发展趋向

1、评价的多元性

多元的评价内容,三维目标在评价中得到落实。有的老师反映不好操作,但我们应认真思考,我们教育孩子干什么,让他一辈子都读书吗,有什么用,我们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

多元的评价方法:改变纸笔测验的评价手段,多种评价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卢永莉在北京高校实验。 多元的评价主体。

2、评价的主体性

保护学生的自尊自信,体现尊重爱护;

依据学生的不同背景和特点,判断每名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发展潜力,为每一名学生提出适合的针对性建议。但在现实中,有评价,没建议,这方面做的不够;

发挥学生评价中的主体作用,改变被动评判; 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参与到评价中。

3、评价的开放性

评价突出发展,变化的过程,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评价问题的真实性,情境性;

评价不仅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而且重视提出结论的过程; 功能由侧重甄别到侧重发展。

上一篇:口腔科护士怎么样下一篇:科上半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