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评价机制与教育体制改革

2022-09-21

在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呼声已出现多年, 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为推行素质教育进行了不少尝试, 教育专家也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发表了一系列有见地的论文、论著。然而, 迄今为止, 在全国范围内关于素质教育的系统性方法、措施在还未见出台, 一些在局部领域、局部区域尝试性的措施的实施也困难很多。推行素质教育的任务十分艰巨。

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人们经常提到, 与美国学生相比, 中国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的基础知识强出很多, 但创造能力却弱很多。这一现象作为反映我国素质教育比发达国家落后的例子, 是很有说服力的。

推行素质教育的难度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要难在两个方面。首先, 素质教育的内涵什么?这个问题不解决, 人们就不知道要去推行什么。其次, 如何推行素质教育?

关于第一方面, 目前虽仍有不少争议但人们已在大方向上有了共识, 普遍认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思想品德和行为方式教育与创新教育。

关于第二方面, 存在的问题很多, 解决这些问题的任务是一个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 涉及历史、现实、文化、经济等社会方方面面。因此, 素质教育的实施是一个战略任务, 完成任务的方案的设计也不是短期内能完成的。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到问题的关键。关键可能不止一个, 也有大小之分, 层次之分。解决问题的方式可以是可见的动作, 也可以是影响思想, 改变观念, 或兼而有之。区分关键的大小、性质, 找到解决的正确方式, 从点滴做起, 步步向前推进, 以至不断扩大成果, 形成气势, 应该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我们认为素质教育的一个关键是建立合理的教育评价机制。以下就此展开讨论。

1 关于评价的几个问题

1.1 评价机制的形成与形式

评价的对象很广, 有物、事、人等等。对事的评价包括对人行为的评价, 对人某些方面行为的评价综合起来, 形成对人的评价。我们所说的评价, 即指对人行为的评价和对个体人的评价。

评价发生于任何人类活动的时间与场合中, 任何人类组成的团体内。可以说, 只要是两人以上的团体, 就有有形或无形的评价发生。对个体人的评价来自本人之外的人群。很自然地, 评价的结果对个体的社会活动产生影响, 团体领导产生于评价, 人的威信树立于评价, 因而评价具有选拔功能。

既要评价, 就要有评价标准, 这些标准与团体的文明水平与规模相关。早期的人类团体文明水平低, 规模小, 评价标准不明确, 藏于人们心里。通过日常活动或争斗, 具有组织能力或超常体魄的人获得公众的高度评价, 以至使其成为领导或实际组织者。随着人类的进步, 人的活动范围和内容不断扩大, 社会对杰出人士的需求越来越大, 评价的选拔作用也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 是评价标准的不断细致化、规范化, 于是形成了各种评价体系。考试制度就是这样产生的。

长期以来, 除个别行道 (如武林、技艺) 外, 考试主要表现为文字考试, 所以若不特别声明, 考试即指文字考试。人类在有了文字以后, 人们可以用文字记录活动或思想, 还可以对文字进行整理, 从文字材料本身通过逻辑关系推理, 演绎出新的思想。于是有了文章, 有了诗词, 有了承载大型思想体系, 尤其是受统治者推崇、处主导地位的理论论著。这样, 一般人要想出人头地就得读书。不可避免地, 用文字进行的考核方式——文字考试, 也成为评价与选拔人才的重要方式甚至是主要方式。

考试体现了评价标准的规范化、客观化。原因有二, 一是因为考试以书为基础, 学子所学有书可读, 考试标准有章可鉴;二是因为文字的确定性、可视性。

然而, 仅就对人行为的评价而言, 评价的种类也很多, 如对人品的评价, 人的性格的评价, 组织能力的评价, 技能的评价, 智力的评价等。人的某些表现能够用文字、语言等方式自己表述出来, 如智力方面的推理能力, 有的却不能, 如人品。对能够自己表述的能力的评价可以通过考试进行, 其他则不行。

非考试形式的评价自有人类以来一直在进行, 从文字产生以前一直进行到现在。

为了讨论方便, 姑且将评价的对象分为低级到高级的不同层次, 相应的评价也分为低级到高级的不同层次。所谓对象层次的高低, 是指其在人类活动中的影响大小。例如, 除了特殊行业外, 人的口音, 个头, 相貌等等 (多属外表范畴) , 对人的影响不是本质性的, 属于低层次的评价对象。人的文字工夫, 运算能力, 技术、技巧水平等等 (多属智力、文化水平、技艺范畴) , 就是中等层次的评价对象。而思想觉悟, 组织能力, 公平程度, 心胸, 探索精神等等 (多属人格品质范畴) , 就是高层次的评价对象。那么, 考试不屑于对低层次对象进行评价, 如一个人的相貌, 不能通过考试评价。考试也无法对高层次对象进行评价, 如国家与军队的高级领导, 企业的高层领导, 决不是通过考试产生的, 而是通过非考试形式的评价产生的。一个杰出的管理人物, 总是通过其实际才能的表现, 他做的许多事得到了社会、团体或个人的好的评价 (对行为的评价) , 才得到对其本人好的评价 (对人的评价) , 进而才达到高的地位。我国历史上的诸葛亮、韩信就是如此。可见, 考试针对中间层次的对象进行, 是中等层次的评价。

但需注意, 考试在所有的评价方法中, 不但最为规范, 数量和规模也是最大的, 特别是在目前的学校教育中, 考试是评价学生成绩最主要的方法。

非考试形式的评价既有高层次的, 也有低层次的。这些非考试形式的高层次评价, 不能像考试那样形式化、规范化、系统化、规模化。其原因是对人的某些品质的考察太过复杂, 难以用简单的方法完成, 此类考察还受考察者观点的影响, 标准难以给出。

无论哪种评价, 都要有一个结论, 低层次的评价一般以好、不好等模糊性描述作为结论, 考试以分数的形式表示结论, 高层次评价的结论形式多样, 有描述性的, 也有用分数表示的, 许多情况下甚至对结论没有明显的表示, 而在适当的时候用适当的形式反映出来。所谓人人心理有一杆称, 就是说对某些人的表现, 公众都有自己的评价, 评价结果记在心理, 适当的时候才反映出来。

1.2 评价的功能

无论是考试还是其他形式的评价, 由于具有选拔功能, 所以都具有激励功能, 一般来说, 选拔功能与激励功能成正比。例如考试, 人们为其起了一个通俗、形象的名字——指挥棒。越是选拔功能表现强的考试, 其指挥棒功能的表现越强。我国的高考选拔性强, 所以具有很强的指挥性, 指挥千军万马挤大学门。大学生已是门里人, 考试的指挥作用就弱了许多。

注意评价有对人的行为的, 也有对人的, 对人的评价由若干个对行为的评价组成。激励又与评价对应, 如果评价是对人的行为的, 相关人便在该行为方面得到激励;如果评价是对人的, 相关人便在上述若干行为方面得到激励。为了防止过多地在概念上纠缠, 以下我们避免这样的说明。

评价的激励功能许多是由其带来的功利性引起的, 功利来自组织评价的团体。例如由国家组织的考试。考试标准由国家统治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制定, 考试的优胜者满足统治者的需要, 也得益于国家, 于是考试标准指向哪里, 相关人士便奔向哪里。

以我国为例。在我国古代的大部分时间内, 统治阶级的主要精力并没有放在领导人民与自然界斗争、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 而是放在控制与管理方面。于是, 统治者需要选拔精通管理之道的人才为其所用, 需要人们接受某种思想以规范社会。经过官方、学者长时间的探讨调整, 逐渐形成了受统治者推崇的思想体系, 如孔孟之道, 产生了一大批相应的论著, 如五经四书。这样, 官方倡导学习的内容确定下来, 选拔人才的形式固定下来, 产生了诸如科举的考试制度。考试制度一经确定, 便发挥了强大的指挥作用, 学子唯考试内容是瞻。比如, 科举考什么, 学子便学什么, 科举考五经四书, 学子苦读五经四书, 科技被认为对统治者无用, 科举便不考科技, 科技内容成了“奇技淫巧”, 为学子所不齿。

在现代科技进入中国以后, 社会需要选拔管理人才, 科技人才, 需要人们学习管理、科技知识, 于是考试引导人们学习人文、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新中国成立以后,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 国家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才进行现代化建设, 大量的自然科学内容成为学校教育的内容, 也成为考试内容, 整个社会趋之若骛, 于是有了“学会数理化, 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说法。虽然许多因素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但只要考试的选拔功能没有变化, 其对学界的指挥棒的作用就会保留下来。

由于其他形式的评价没有形成固定的模式, 所以这些评价产生的指挥作用也没有确定的模式。旧社会官场的“投其所好”现象可以说明问题。下级官员为了博得上级的赏识, 有意识地向其喜好的方向努力。上级的评价便成为指挥棒, 但这样的指挥棒指向哪里, 取决于起决定作用的上级官员个体, 不象考试那样有确定的模式。

尽管没有确定的模式, 但高层次评价对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如果评价是保守的, 社会就向守旧倾斜;如果评价是鼓励创新的, 社会就向先进发展;如果评价是任人唯贤的, 社会风气就积极向上;如果评价是任人唯亲、任人唯钱的, 社会就会走向腐败。

需要注意, 有的评价的选拔功能表现及时, 马上就能使人看出效果。例如升学考试, 考生的成绩马上决定其是否能够升学, 成绩的高低决定其进入什么样的学校。有的评价选拔功能表现不明显, 不能立即看出效果。选拔功能表现急缓直接影响评价指挥能力的大小。

我们反对狭隘的功利主义, 提倡有功于国、有利于民。但个人功利主义确实普遍存在, 这加剧了评价对社会的指挥作用, 对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否认了事, 否认不是实事求是的。我们只能合理引导, 将个人功利主义转化为国家功利主义。

还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我们说评价的激励功能许多是由其带来的功利性引起的, 那么还应该有一部分评价, 其激励作用与功利关系不大。这一点突出地表现在人类的一些竞争活动中。竞争是人的天性, 有人的地方就有竞争, 而相应的评价是对竞争结果的评判。竞争的形式多种多样, 有的具有公众娱乐性, 有的与参与者兴趣吻合, 对参与者具有娱乐性, 有的决定人的命运。单说娱乐性竞争, 这类竞争使人产生愉悦, 相应的好的评价结果令人向往, 具有明显的激励作用, 然而这个作用就与功利关系不大。

2 教育体制改革的突破口

以上我们对评价的形成、类型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整体地作了讨论。

我们的目的是探讨教育体制改革思路, 以推广素质教育。我们发现, 教育体制改革的突破口是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

2.1 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为了找到教育体制改革的突破口, 需要找到目前学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们主要关注学生在思想品德和行为方式以及创新意识方面的问题。多讲问题并不是要将我们的教育说得一团糟, 而是为了从中分析产生问题的根源以便改正。

首先谈思想品德和行为方式方面的问题。

关于思想品德和行为方式教育, 目前中小学普遍重视程度不够。我们说的思想品德和行为方式包括很多内容, 如思想意识、信仰、情操、法制观念、进取精神、公德意识等及其相关的行为。我们的中小学在各方面的教育都不充分, 某些方面甚至缺失。

例如仅就公德教育而言, 我们的中小学与一些国家中小学差距很大。某年发生的“夏令营事件”震动国人:中日小学生共同组成夏令营, 面对同样的装备, 同样的要求, 日本学生表现出来的自律精神, 中国学生无法企及。学生公德欠缺主要由于公民公德欠缺, 有历史的原因, 但这种欠缺学校应该补上, 然而中小学关注学生升学, 很少注意学生公德的培养。我们的国民是善良的, 本质是高尚的, 在关乎国民素质的重大问题上, 表现出令人钦佩的精神。前几天在杭州市, 一个外地孩子掉在石灰池里, 全身烫伤生命垂危, 几天之内杭州市民捐款60多万进行救治, 十分令人感动。我们有如此良好的国民基础, 应该说让公德意识提高和公德行为实施不用花很大力气, 然而事实就是不能让人满意。

由于没有良好的基础, 加之大学里的思想品德和行为方式教育虽有所加强但仍有欠缺, 所以学生从中学进入大学以后, 在这方面的表现没有发生彻底的变化, 与我们的期望还有不少差距。

大学里思想品德和行为方式教育欠缺导致的后果, 表现是触目惊心的。一名大学生用硫酸泼动物园的狗熊;一名女大学生藏、毁同学国外来信, 致使同学不能留学;在北京一所著名高校, 老师向学生推荐一本书, 数名买到书的学生被同学问到, 书从哪里买来, 竟然不予告诉!一点不如意就去自杀的学生, 几乎每所大学都有。极端的现象可能是个别的, 但大学生中以自我为中心, 社会责任感全无的人不是个别的。

其次谈谈创新意识方面的问题。

高等教育与初等教育有许多不同之处。除了层次不同外, 其中最重要的不同是教育的定位不同。对国家来说, 初等教育仅仅是文化教育。我国将中小学教育定位为强制义务教育, 目的在于通过中小学9年教育, 提高整个国民的文化水平。高等教育校除了文化教育外, 还有专业教育, 目的在于使学生学有所长, 学有所用。作为学生个体, 我们必须看到, 中小学生决不以接受9年义务教育为目的, 他们要升学, 想进大学门;大学生的意愿与国家的要求更多相合, 近几年虽有不少大学生考研, 但绝大部分学生都要考虑就业问题。

这样一来, 中小学中的考试往往成为升学考试的演练, 因而选拔性强。在考试的选拔功能指挥下, 学生的升学要求占了上风。一些中小学不顾教育主管部门的限制, 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课本内容变浅了, 用大量的复习资料补充, 学习时间不允许太多, 做两套课程表, 一套应付检查, 一套用于实施。中考、高考不考的东西, 尽管教学大纲中有, 教材上有, 也可能在教学中删除。这就是典型的应试教育, 这种方式教育出来的学生, 基础知识扎实, 创新意识严重欠缺。

大学中的考试选拔性就弱了许多。考研具有选拔性, 但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要考研, 即使考研, 研究生招生专业方向很多, 同一班级的学生报不同的方向, 考不同的题目, 平时的考试不能说是考研的演练。就业也有选拔性, 但用人单位往往不将学生平时成绩作为选择人才的唯一标准。大学中的考试选拔功能减弱, 带来了许多与中小学完全不同的东西, 也带来了需要解决的问题。当然, 大学生也继承了中学生的一些问题。

在大学里, 半数以上的学生能够按照学校的要求, 认真完成学习任务, 这部分学生尽管承受的压力不能与在中学时相比, 但还能延续中学生的学习劲头, 令人有点担忧的是, 这部分学生往往也继承了中学养成的轻创新习惯;一部分学生有考研的打算, 有的一进校就为此做准备, 这部分学生存在的问题是:他们只注重考研课程, 对其他课程不予重视, 过关即可, 对他们来说, 创新精神的培养也是不重视的;一部分学生学习严重偏科, 新开一门课程先问有什么用, 他 (她) 认为没用的课程就开始应付, 这部分学生普遍有探索精神, 对感兴趣的东西可以全力以赴钻研, 缺点是基础残缺, 影响创新方法的实施 (对这部分学生, 有专家特别感兴趣, 认为是创新的好苗子, 然而我们普遍没有对他们特别关注、引导与培养, 致使他们优点没有充分发挥, 缺点依然存在) ;还有一部分学生完全失去了学习的方向与动力, 陷入混日子的境地。

总之, 中小学生有升学考试作为统一的激励因素, 这种激励与创新教育格格不入。大学生不再普遍有升学的压力, 学习的动力发生了变化, 统一的激励因素没有了, 又没有新的代替物, 学习方向出现多元化, 但学生无论向哪个方向发展, 都没有将创新作为主要内容加以考虑。因此为了实施创新教育, 必须进行有效的引导与组织。

2.2 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是教育体制改革的突破口

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进行教育体制的改革,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教育体制改革包括教育理念的改革, 教材的改革, 授课方式的改革, 管理方式的改革等。

按道理讲,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就要对教育体制内容全面进行改革, 一个内容改革了, 其他不改革, 教育体制改革的目的就不能实现。例如, 如果授课方式不改革, 再好的教育理念也不会落实, 再好的教材、教师也不会去使用, 所有改革都不能完成;如果教材不改革, 由于教师授课总要围绕教材进行, 所以授课方式也难以全面、彻底地改革。

然而, 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育理念、教材、授课和管理方式是怎样的, 我们还在探索之中, 没有成熟的方案出台, 全面改革无法起步, 硬性的推行会产生不良后果。

那么如何进行改革, 需要找到一个突破口。

我们先看一下初等教育改革的情况。客观地说, 初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迈得比高等教育早且大。例如教材改革, 这几年有几个大的动作。但中考、高考的瓶颈一直限制着初等教育改革的深化, 原因正是它们具有强大的指挥作用。初等教育改革要想有突破性进展, 招生考试的改革是关键, 也就是说, 招生考试的改革是初等教育改革的突破口, 从上到下的教育工作者都十分明白这一事实。

就在今年, 上海有高校尝试进行面试招生, 迈出了高考改革的第一步。

招生考试的改革对前后都有重要影响。例如高考。高考改革了, 直接影响高中平时进行的评价学生工作, 于是评价学生的改革全面展开, 由于评价的指挥作用, 必然导致高中教育的全面改革。

如果将高考称作高中教育的出口, 那么出口的改革反馈回去, 可以带来高中教育的全面改革。高考也可称作高等教育的入口, 入口的改革延伸下去, 对高等教育评价体系全面进行改革, 是否也能引起高等教育的全面改革?以下加以分析。

我们认为, 评价体系的改革也的确可以作为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如果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引下, 对评价体系进行改革, 其指挥功能就会发挥作用, 其他方面的改革就会跟进。

例如, 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考核方式改革了, 学生的学习内容就会发生变化, 必然有相应的教材出现, 老师的教学方法也会发生彻底的变化。

其实, 评价项目的设计过程, 就涉及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管理制度等各个方面。评价改革是一个契机, 一把钥匙, 可以带动许多方面的改革, 可以开启许多方面的改革之门。

与初等教育相比, 高等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更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我们曾经提到, 高等教育包括专业教育, 大学生所学知识可以直接应用于社会。如果说引入新的评价机制, 对初等教育来说可以使学生建立创新意识, 那么, 对高等教育来说就可以使学生除建立创新意识外还能实施创新活动, 学到创新方法, 成为创新人才。因此, 高等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更具有必要性。

教育评价体系改革是要在评价体系中引入高层次评价。而高层次评价对象, 有的是一种精神, 有的是一种品格, 并不能完全通过课本获得。中小学生升学考试规模宏大, 改革暂时还只能在小范围试行, 因而导致平时的考试仍须按以往的方式进行, 教学方式等也基本不能发生大的变化。那么, 大学生升学压力减弱, 就可以大力推行新的评价体系, 说明高等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更具有可行性。

3 结语

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是教育体制改革的突破口, 但如何改革, 需要认真加以研究, 制订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可以想象, 与教材的改革, 授课方式的改革, 管理方式的改革方案相比, 教育评价改革方案的制订入手要容易很多, 这样的方案一经制订与实施, 便会自动发挥引导作用, 带动教育体制改革的全面开展, 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

摘要:目前, 如何推行素质教育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素质教育的推广与教育评价机教育体制改革密切相关, 教育评价机制具有指挥、激励等作用, 是教育体制改革的突破口。教育评价的改革要与教材的改革, 授课方式的改革、管理方式的改革相适应。

关键词:素质教育,评价机制,教育体制

上一篇:“商海玉道”杯有奖征文下一篇:圆周率π小数点后110位谐音新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