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评价方式实现高职数学教育的价值取向

2022-09-11

数学, 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一门文化基础课, 它一方面要为学习专业知识、形成职业技能、转换职业岗位、接受继续教育提供必要的文化基础和条件;另一方面它又要为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 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能力, 开拓视野、发展智力、个性和特长, 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服务, 其特点是既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高职数学的教育价值应体现在:应用性、基础性和发展性。这已得到广大从事职业教育研究的专家和一线教育教学工作者的认同。

然而, 在实际操作层面上却大相径庭:“数学课应为专业课服务”, “数学只要够用、实用”……于是呼, 数学就纯粹成为专业课铺路石, 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工具, 在许多人的眼中, 数学课成了“鸡肋”, 高职数学课正面临着一种尴尬的境地。高职数学何去何从?值得我们深思!

1 现状分析

1.1 社会背景

随着全国职教会议的召开, 党和国家给予职业教育大力的支持和政策上的保障, 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然而, 老的办学机制、陈旧的人才观、不合适宜的课程设置以及传统的教学观都严重地束缚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职教课改势在必行, 评价方式的改革也势在必行。

1.2 学生和教师

就目前来说, 高职院校的学生, 一般都是认知水平不高, 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都存在较大的偏差, 学习兴趣不浓, 意志品质薄弱的群体。数学学习对于他们来说存在比较大的问题, 再加上没有升学压力, 普遍存在能过则过的现象。另外, 部分数学教师对数学课程的功能认识不够, 教学方法过于简单, 数学课堂毫无生机, 数学学习就为应付考试, 数学教学就等于数学知识的传授, 造成学生学得没劲, 老师教得辛苦, 这一“恶性循环”的局面。

1.3 数学课的现状

职教课改在全国各地正如火如荼地开展, 由于课程标准没有正式出台, 再加上对职教的特点研究得不深入, 对数学课程的认识没有到位, 数学课的设置可谓五花八门:有的学校为迎合“课改”, 只在形式上大量删减数学课;而有的学校由于师资、设备、实验室等诸多原因, 无法将专业课进行下去, 只好增加数学课等文化课, 正所谓“专业课不够, 文化课来凑”;有的学校则根据专业的特点, 简单地把数学分为文科数学和理科数学, 来加以区别, 文科专业少开一点, 理科专业多开一点;还有的学校只针对学生所学专业开设数学学习内容, 对专业课的学习没用的数学知识一律不学。如此种种, 着实让人无所适从。高职数学教育将何去何从?高职数学教育价值何在?

2 评价方式改革的重点

2.1“一元性评价”向“多元性评价”发展

2.1.1 评价内容的多元性发展

数学的产生是从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开始的。古人结绳计数为的是要知道生产与生活用品的数量。几何学在埃及萌芽之初是为了解决尼罗河流域的土地测量问题。因此, 数学的核心就是问题。数学因问题而生, 其目的就是解决问题。而数学问题的解决并非数学教学的全部目的, 数学教学不是要专门地, 孤立地解决数学问题, 而是在于, 以问题的解决为途径,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教学过程, 是培养学生探索、猜想、归纳、分析、综合等各种能力的过程。一节好的数学课就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一次训练。而随着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 用人单位更多的是关注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专业技能。因此, 对于高职学生数学成绩好坏的评价, 卷面所反映的知识应该只是一个方面, 其评价的内容应该是多方面的。

2.1.2 评价形式的多元性发展

数学作为高职教育中的一门基础课程, 其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记住某个公式, 某个定律, 或者会做了某个题目, 评价学生并不再是由一张试卷的成绩决定, 尤其是对于五年制高职的学生, 学习数学的目的不是去参加高考之类的考试, 评价内容的多元性要求评价形式也是多元的。

例如, 在概率的教学中, 可以让数学实验走进课堂。因为学生初中已经学过概率知道了抛一枚硬币正面 (或反面) 的概率是1/2, 但却不清楚为什么, 怎么来的。所以在上概率这节课时, 我让学生分组, 掏出硬币, 通过实验来个验证硬币的概率。整节课中, 学生认真地试验, 记录数据, 分析数据最后根据数据揭示概率的本质, 而教师只是从旁给予学生一些指导和帮助。课堂虽然会有点乱, 但是相信学生能够真正理解什么是概率。那么, 数学小实验也不失为评价学生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2.1.3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发展

传统的评价模式中, 学生成绩的好坏主要是由老师根据试卷成绩决定的, 随着评价内容, 评价形式的多元化, 一个教师不可能对于班级每个学生, 每个时间段的学习情况都完全了解, 因而, 这就要求评价的主体也要多元化。教学的主体由教师转向学生, 那么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更清楚自己的学习情况, 教师要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评价的积极性, 改变评价主体的单一性, 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例如, 可以先由学生自我评价, 再相互交流, 然后学生与学生互相评价, 这样, 在促进学生共同发展的同时, 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自我批评, 自我反省的良好习惯。另外, 家庭作业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延伸, 这段时间的学习, 可以借助家长的评价, 进而建立由学生、家长、社会、学校和教师等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

2.2“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

传统的评价过于关注结果, 往往只要求学生提供问题的答案, 对于学生是如何获得这些答案的却漠不关心, 忽视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评价, 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而缺少对思维过程的评价, 就会导致学生只重结论;忽视过程, 就不可能促使学生注意科学探究的过程, 不利于其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 限制其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而过程性评价, 可以深入学生发展的进程, 及时了解学生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所做出的努力以及获得的进步。

但采用过程性评价, 并不等同于学生的平时成绩记录, 而是采用多样性、开放式的方法, 全方位的建立每个学生的成长记录, 收集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包括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情况, 学生对学习资料的收集情况, 学生的自我评价、成绩记录及各种作品等。

例如我在对于学生数学成绩的综合评价中, 细分为课堂表现+平时作业+测验成绩, 其中课堂表现中, 又分为课堂纪律, 思维活跃程度, 学习态度等, 当然评价要能量化才能真正起到作用。因此, 我在平时教学尝试中, 让学生把它作成一张表格, 这张表可以将每个学生自己在课上的表现都以等第的形式记录下来, 这里要说明的是, 每个学生填在表中的等第, 由学生下课后自己去填写, 对自己的学习作自我评价。每周我都进行汇总, 根据所得等第的情况加分或减分, 再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虽然工作量多了一些, 但显然比以一两张试卷就决定学生的成绩更科学合理, 更重要的是, 通过这种方式, 可以让学生更自觉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品质及诚实做人的品德。同时, 这种评价方式记录了学生的每一点成长, 淡化了分数, 又能使学生看到自己学习的进步, 不断获得成就感, 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当然, 若单一地采用过程性评价, 则不能完成对于学生学完某阶段或某个级段的评定。因而, 在评价过程中, 我又把测验成绩分为期中测验, 期末测验, 数学实验, 学习日志, 调查报告等, 按比例再合算成测验成绩。

可见, 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更多的关注对于学生的过程性评价这样才有可能对学生的持续发展和提高进行有效地指导, 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2.3 绝对性评价与差异性评价相结合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 他认为智力不是一种能力, 而是一组能力, 人类具有语言智力、音乐智力、逻辑数理智力、空间智力, 身体运用智力、内省智力和人际智力七种智力 (后补充为八种) 。他认为, 每个人在现代社会中都能摸索到各自成功的道路, 通常人们并非一种而是几种智力在相互作用, 关键是明白自己的才能在哪一方面。也就是说, 对于每个个体来说, 不存在谁比谁更聪明的问题, 只存在谁在哪个方面, 哪个领域更擅长的问题。

绝对评价是对学生是否达到了目标的要求或“达标”的程度所作出的评价, 也被称为“标准参照评价”。例如学生参加的考证, 统考等。但这种评价过于重视统一性忽视了评价的差异性和层次性。

在新课程改革中, 提倡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提倡分层教学法, 而差异性评价提倡对于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法, 同时与绝对评价相结合, 允许不同学生异步达到客观标准, 即允许学生提前或落后一步达到同一客观标准。这样, 鼓励提前到达标准的学生发展自己的爱好和特长, 又激励落后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目标, 以促进所有学生都能在“最近发展区”上获得充分的发展。

总之, 要实现高职数学的价值取向, 必须注重评价方式的转变和改革, 要注重评价的激励性, 把评价作为学生向前进步的动力, 促进高职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而不仅在于衡量学生成绩的好坏。评价的体系和标准只有从学生的特点和实际出发, 从学生的现状出发才能发挥评价的真正作用, 促进学生的不断发展。

摘要:笔者认为高职数学的价值取向应该为:在不降低培养文化素质功能作用的前提下, 针对高职学生数学基础较差的情况, 强调降低理论性、增强使用性、突出思想方法过程, 使数学真正具备应用性、基础性和发展性。一方面数学为学生成“人”而准备必要的数学素养, 另一方面为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准备必须的数学知识。由于现行高职数学课程标准没有正式出台, 再加上对职教的特点研究得不深入, 现有评价体制不完备, 对数学课程教育功能的认识没有到位, 因此要积极转变高职数学评价方式, 实现高职数学教育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高职数学,数学教育,评价方式改革,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 陈琦, 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2] 霍华德·加德纳[著], 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9.

[3] 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 (修订版) (第2版)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4] 王子兴.数学方法论 (修订版) (第2版) [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2.

[5] 郅庭瑾.为思维而教 (第2版)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6] 曹一鸣.当代数学教育的价值取向[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03 (3) .

[7] 方延明.关于数学文化的学术思考[J].自然, 2001 (1) .

上一篇:脑血管病的多发季节及预防对策下一篇:浅析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以及生育保险的相关制度及其执行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