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训练论文范文

2022-05-09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训练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语文教育是关于祖国语言的教育,语文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热爱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基本理念”部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第一篇:语文训练论文范文

语文“当堂训练”方法初探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是指先让教师出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学生开始自学,在教师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自学任务后,教师出示相关题目检测学生的自学情况,然后让学生“兵”教“兵”,互相指正。在全体学生都无法解决问题时,再由教师作画龙点睛式的讲解,讲完之后留一半时间让学生“当堂训练”本节课的知识点。

学校引进“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洋思教学模式已近四年,虽没有强行要求教师平时授课必须都“一刀切”按照“一二一”(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具体来说就是将一节课分为“学习目标”、“定向自学”、“精讲精练”、“当堂检测”四个教学步骤),但是从校内外各层次的公开课、研讨会来看,“当堂训练”早已经成为各个学校、各位教师课堂上(尤其是公开课课堂上)的必备环节。

从当堂训练的目的来看,当堂训练要求训练直接针对本堂课的教学目标,训练要有针对性和层次性,实现全体学生素养的共同提高。

从实施情况来看,教师们当堂训练的意识已经养成。但是从训练内容的难度和题量上来看,往往把握得不够好,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尤其对于语文来说,训练的题型有时跟教学目标的确定关联不大。比如以散文《背影》为例,教师将教学目标确定为:“1.阅读全文,学生能读写文章中的生字词,并理解其含义;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能把握文章的线索领悟文章的语言美、亲情美;3.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学生能体会作者的情感,学习这篇文章中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课堂主体部分将传统的教学内容压缩在30分钟内草草收场,然后开始一个关于家庭温馨时刻的描写小练笔,从内容上来看,通过动笔回忆家庭生活细节,加深对亲情的理解,但是从目标的实现上来看,并没有对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情感得到更明确的训练。

张淑萍老师“在上《出师表》(第一课时)时感触颇深:刚一开始,我按这种教学模式出示教学目标:1.疏通文义;2.领会诸葛亮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学(朗读),对照注释小组内疏通文义,接下来对不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探讨,最后对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做讲解,再做检测。一节课下来,学生对字词的理解还不错,但是缺少了一种语言、意象、意蕴等综合性的艺术美。学生对文章深层次的美,就是由感性到理性的美未挖掘出来,对诸葛亮那种声泪俱下,撕心裂肺的赤胆忠心未领悟透彻,因而感悟不到文学鉴赏的魅力。上完课后,我感觉到这不是一堂成功的课!我想,这样的课时间长了,学生会对语文课产生兴趣吗?”(引自张淑萍《语文教学中对“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的几点思考》)这是很多语文老师授课时的共同的困扰。在一些不得不训练的公开课上,有的教师往往用非常简单的语文字词或课文词句的填空题等对于教学目标没有任何意义的题目敷衍了事。

我校校长明确指出,语文可以根据自己的课堂实际灵活选择训练内容和训练次数,可以一课时一次,也可以一课上完再训练。

训练是不可不为的,总不能只管自己上完而不知道学生的掌握情况。但是针对语文课堂,不同的语文课型甚至不同的文体应该设置怎样的训练题目呢?经过近一年的思考与探索,我将常用的也较有效的语文当堂训练的方法总结如下:

一、写作类训练

阅读教学应该何去何从?在教学中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在阅读课上,教师先通过阅读教学最终落实到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综合提高,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1.改写|续写|扩写|缩写类

改写一般被用于文体或改变叙述视角,用于加深学生对思想内容的理解和对人物角色性格的揣摩。比如:讲授《我的叔叔于勒》时,为加深对人物性格和主题的理解,我设计了一个改写任务,让学生尝试从于勒的角度叙述故事,学生从于勒的两封简短的家信中推测出物的性格,然后据此推测出于勒虽然不擅理财,但重视亲情的性格特点,与“我”的父母的重财而轻义的性格形成对比,深化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这样的改写,学生要领悟原文思想内容,把握人物思想性格特征和主要故事情节,才能心中有数。

续写不仅有改写的效果,而且可以训练学生的想象力。比如同是《我的叔叔于勒》的当堂训练,我在另一个班进行了续写尝试。我请学生为这个故事续写一个结尾,再想想这样设计的理由。学生的表现十分让人惊喜。有的认为可以设计“于勒”其实是一个在和船长唱双簧的富豪,用后来的大白真相加深对父母的讽刺。有的认为可以写我的父母后来多年以来因为没有与于勒相认而心怀愧疚直到死去,表现父母亲情未泯却又迫于现实而无可奈何。有的认为写我后来也变成一个像父母那样的人,表现家庭教育的影响,等等。

再比如《羚羊木雕》结尾“可是这能全怪我吗”,我请学生思考后写出“怪谁”,使学生对课文主旨的扬弃有了很深刻的理解。

扩写主要在记叙文或散文中被作者刻意省略的环节或细节,比如《羚羊木雕》中写到万方与“我”换裤子,我请学生扩写文中的“我”与万芳此刻的心理活动。扩写还主要用于文言文或诗歌教学中。教学温庭筠《望江南》时,我请学生对词作内容进行扩充,通过想象将人物形象、内心思想演绎得更加深入。

缩写往往用于浏览课文后的概括和复述,对于学生全面了解课文内容和精练语言很有好处。

在现实课堂训练中,以上四种方法往往是综合运用的。比如《望江南》,我还请一组学生从女主人公的角度对扩写作文进行人称改写,深入理解人物心理。再比如復述式的缩写也可以同时要求改变人称。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概括时要求学生从父母的角度对故事进行概括等。

2.仿写类

仿写适用于语言精美的课文,类型如仿句式:《散步》一文中对称句式的仿写;仿修辞:《春》中比喻的仿写,《济南的冬天》中拟人的仿写;仿文体:《陋室铭》中对“铭”的仿写;仿选材、仿思路结构、仿手法……

3.自我小结类

课堂内容完成后一般教师都会对课堂要点进行总结,加深学生记忆。但当堂训练中,这一环节完全可以交由学生完成。比如《隆中对》第一课时学生通过读发现的生字词或难句均由各组板书在黑板上,讨论完成后自行笔记,到了当堂训练环节可以由学生对黑板上的各类重点进行小结。再比如《与朱元思书》完成教学内容后,在当堂训练中由学生以书信的形式(“炳烛挚友话美文”)谈谈刚学习这篇课文,既是复习书信的形式,又是记忆课文内容。

4.口头作文类(选材类、思路整理类、)

有时课堂教学任务较多,教师没有太多实际时间交由学生动笔写,口头作文也是一种很好的当堂训练的方法。学生对自己作文的构想要通过口头语言表现出来,既考査了口语表达能力,又提高了作文能力。通常再由学生在课下对课上思路整理细化、再创作后呈现在书面上。

二、表演类

对于人物形象特点鲜明的写人叙事类的文章而言,表演可以提高学生对课文情节及人物性格的揣摩兴趣,从而更有利于学生深入研讨课文。

1.再现表演类:包括表情朗读和脱文本表演。教学《散步》时对于生活化细节入文所产生的表达效果学生很不理解,我表演“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袋”,请学生看表演谈理解,学生很快理解母亲对孙儿的慈爱。再比如《阿长与山海经》中关于阿长“切切察察”的细节,学生表演了阿长的手势后,一致认为这是一个爱说人是非的妇人,鲁迅当时很不喜欢她。

2.理解表演类。有时课文中人物语言不多,或受叙述视角的限制,无法完全叙述,这时可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揣摩人物后通过想象编写台词再表演。比如《孙权劝学》时请学生将课文改写成两幕剧后表演,深入体会孙权善劝。

3.背诵表演类。表演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能激发兴趣的活动方式。学生通过小组配合的方式对课文的内容理解加深后,有利于后续的记忆与背诵。比如《核舟记》,我请“导演”选角,根据课文内容陈述了选择这一同学的理由;演员根据自己的角色要求进行扮演;观众对所有演员的表演进行修正和点评。最终全班一起看着眼前活生生的“核舟”齐背课文,效果非常好。

三、文体训练类(复习课)

以上各类当堂训练的方式都比较活泼,形式多样,选择和组合都可以十分灵活自由。只是在复习课时,当堂训练才稍微严肃一些。针对各知识点、各类文体的复习,往往讲解分析整理归纳之后就要以练习巩固以上方法,这一方法最普遍,在此不再赘述。

曾有教师在施行高效课堂时,以为当堂训练太过枯燥,使整节课学生都过于沉闷,虽然自主,但未必高效。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探索出一些较活泼的训练方法,与诸君共勉。

作者:何文艳

第二篇:语文教学中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的研究综述

语文教育是关于祖国语言的教育,语文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热爱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基本理念”部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语言是人类用于交际和思维的最重要的符号系统,语言符号形式承载着人们各式各样的思想观点,表达人们丰富多彩的情感态度。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容,语言的形式和语言的内容是相统一、不可分割的。因此,语文教学中必须把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更好地发挥语文教育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 “语文教学中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的研究”文献分析

通过在中国知网等网站以“语文教学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为题名检索,自上世纪80年代至2011年5月30日,能检索到的期刊论文有6篇,其中有2篇重复,实得5篇,如表一所示。以“语文教学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为关键词检索,自上世纪80年代至2011年4月30日,能检索到的硕士学位论文有1篇、期刊论文有41篇,共42篇。以“语文教学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为主题,自上世纪80年代至2011年4月30日,能检索到的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有181篇(其中博士论文2篇),合并计算后,实得硕士博士学位论文71篇,如表二所示。

以2009年和2010年发表的10篇硕士学位论文为例,讨论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的有1篇,讨论语文教学与创新性思维的有1篇,讨论写作教学中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的有2篇,讨论阅读教学中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的有2篇,讨论口语交际教学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的有1篇,讨论教材编写与作业设计的有2篇,讨论特级教师教学经验的有1篇,见表三。

除以上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和期刊论文外,在一些相关教材和相关著作中有一些章节或多或少地涉及了“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例如《中学语文教学法》《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等,鉴于这些内容散见于各处且出现篇幅不大,笔者未作专门统计。

通过在中国国家图书馆等图书馆以“语言与思维训练”为题名检索,共搜到8本专著,分别为:唐鸣《思维·语言·写作》(该书分“扩展与描述”“语句使用技巧”“语言与思维训练”三个章节,由专题的作文训练系列组合逐步过渡到语言与思维综合训练),沃薇《青少年语言与思维训练》以及王颜良《语言与思维训练基础》(系列丛书一至七)。以“语言与思维”为关键词,共搜到3本著作,分别为:蒋仲仁《思维·语言·语文教学》、李吉林《训练语言与发展智力》以及乐鸣《语言与思维的教学与研究》。蒋仲仁先生认为,无论是内部语言或外部语言,无论是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总是同思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思维和语言这种紧密联系,在语文教学上产生一个基本的原则:发展学生语言同发展学生思维联系在一起;学生语言发展的程度标志着学生思维发展的程度。李吉林把“情境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实现训练语言与发展智力两大任务的有效手段。乐鸣则从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阐述了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二、 关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的讨论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是哲学家、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不断探讨,且至今争论不休的话题。数千年来,世界上有很多杰出的学者作出过巨大的努力去解答这一问题。关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不同的学派有着不同的认识,概括起来有:语言决定思维、思维决定语言以及语言与思维彼此之间相互独立同时又相互作用这三种代表性的观点。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及他的学生沃尔夫提出了语言决定思维的理论。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思维优于语言并且决定语言。他强调人的智慧愈发展、思维愈进入高级阶段,语言在思维中所起的作用也就愈大。①苏联心理领域的杰出代表维果茨基认为,思维和语言具有不同的发生根源。一方面,维果茨基承认思维的发展受制于语言,另一方面又觉得不能把语言和思维等同起来,认为语言和思维好比两个圈圈,有一部分是重叠的,那是语言和思维一致的地方,可称为有言语的思维,但这并不是包括所有形式的思维和所有形式的有声语言。②

笔者比较赞成“語言与思维密不可分且相互促进”这一观点。叶蜚声、徐通锵在《语言学纲要》中指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离不开语言,思维是认识现实世界时动脑筋的过程,也指动脑筋时进行比较、分析、综合以认识现实的能力。思维的时候需要语言。语言和思维是两种独立的现象,但形影相随,不可分离。”掌握的语言越多,对语言越是精通,思维能力就越会得到锻炼,越能促进思维的发展,反过来,思维如果被锻炼得越多,使用语言的能力也就越强了。在语文教学中,语言与思维是不可分割的,学生的思维要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而语言说得好取决于思维的正确性。因此,我们认为,语文学科是一门语言和思维相统一的学科。

三、 关于语文教学中“训练”的讨论

1. 何谓“训练”?

《现代汉语词典》对于“训练”一词的解释是:“有计划有步骤地使具有某种特长或技能。”《汉语大词典》对于“训练”一词的解释是:“(1)教授并使之操练,以掌握军事纪律和技能。(2)泛指教授并使之练习某种技能,掌握某种本领或知识。”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叫训练呢?就是要使学生学的东西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①语文教学中的“训练”就是指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和操作,使学生能熟练地掌握各种形式的技巧和要领,使学生的活动方式规范化,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主导下学生系统、规范地练,是实现教育目的采取的一种教育方法。②

2. 语文教学要不要“训练”?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其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育之成功。”张志公先生也曾说过:“既是语文课,就应该进行语文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是这门课无可推卸的责任。”“语文课要进行语文训练、思想教育、文学教育和思维训练。”③他认为语文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中心,贯穿整个教学活动。吕叔湘先生也指出:“使用语言是一种技能,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④可见,传统语文教学中是重视语文训练的,认为语文训练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关键所在。

然而,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训练”一词仅出现了一次,即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训练”一词同样仅出现了一次,而且把“训练”等同于“机械训练”。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教学的指挥棒,那么我们是否就应该遵从语文课程标准的指示,在语文教学中忽视“训练”呢?

钱梦龙先生发表了一系列关于语文训练的文章,2000年发表了《为“训练”正名》一文,2008年发表了《请给“训练”留个位置》一文,2009年发表了《训练——语文教学的基本形态》一文等,都向我们有力地论证了语文教学需要“训练”。还有一些语文教师也对此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如:陈万勇先生的《语文教学大纲岂能删除“训练”》、权俊良先生的《语文教学不能淡化训练》《训练,语文教学的良心》、唐建新的《训练要理直气壮地进行》、余应源先生的《构建训练序列——语文课程当务之急》《“学得”—“习得”的推进器》等等。

笔者认为语文新课程标准回避“训练”,是片面的、不科学的。在语文教学中,对于“训练”我们不可矫枉过正,要用科学的态度理性地对待它。语文是工具,这是语文的本质属性,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坚持语文训练,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四、 关于“语文教学中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的关系”的讨论

1919年1月1日,叶圣陶先生在《新潮》创刊号上发表的《对于小学作文教授之意见》一文中提出,作文教学必须注意训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最早具体阐明语文教育中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的辩证关系。叶圣陶先生强调语文教育在基本训练中,最重要的还是思维的训练,因为语言是和思维分不开的,语言是思维的固定形式,只有想清楚了才能说清楚。与此同时,他又认为在语文教育中,思维训练不能脱离语言训练孤立进行,不能把语文课上成单纯的思维训练课或智力训练课。朱绍愚先生也有相关的阐述:“思维是语言的基础。在语文学科中,语言与思维往往是两位一体,密不可分的。”于漪老师、宁鸿彬老师,将“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注重通过语言训练以促进思维发展,同时通过思维训练以促进语言发展。

因此,本文通过对语文教学中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的研究现状进行系统的综述,有利于在语文教育中更好地将二者结合起来,以语言训练促进思维发展,以思维训练促进语言发展,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以搜集到的硕士博士学位论文以及期刊论文,笔者对相关观点进行了如下的梳理。

(一)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

我国著名教学研究专家卫灿金曾经指出:“语文科作为一门语言和思维相统一的科学,正是在语言思维的结合上既发展学生的语言,又发展着学生的思维。”他还指出:“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相结合是语文科的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⑤

(二)通过听说读写教学中的语言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

冯遂娟认为:“要处理好语言与思维训练同听说读写之间的关系。首先,要在听说读写过程中必须突出语言与思维的训练的核心作用。其次,要注意语言与思维的训练必须结合听说读写活动来进行。”①.

1. 写作教学中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

郭根福认为:“从语言与思维发展的角度来看,‘过渡’阶段的每一次作文训练都贯穿着语言与思维两条线索,学生通过一次次地作文训练,学生的语言与思维可以得到交织地发展。”②

2. 阅读教学中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王立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对字词句的分析,使学生通过识字、释词、诠句的练习,具备正确理解、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纵向分析,可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横向分析可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③

3. 口语交际教学中语言训练发展思维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重要素养。口语交际是在一定的语言情境中相互传递信息、分享信息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交流和沟通的基本手段。……应重视指导学生在各种交际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李镇西认为:“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与读写听说能力的培养,都是语言的理解、训练与运用。”近年来,他和其他语文工作者们进行了“以思维训练为中心,以口语训练为突破口,促进听说读写语文能力的全面提高”的语文教改课题实验。他认为:“对于刚进初中的学生来说,听说读写的语言训练,应以口语表达(说)的训练为起点和突破口,以带动其他语文能力的训练与提高:以说促想,以说练听,以说带读,以说助写。口语表达是思维活动最直接最迅速的反映,口语训练本身就是最好的思维训练。通过口语训练,不仅能有效地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准确性和灵活性,而且能增大思维训练的密度,提高其效率。”④

(三)教材、作业设计训练学生思维

1. 教材编写方面

语文教学专家洪宗礼先生曾说过:“语言文字是思想内容的载体,而作为语文教学的依据,语文教材是以一篇篇范文为主体的,语文训练是以范文为凭借的。”⑤

李學蔼认为:“凭借教材提供的素材进行思维训练。课文中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可以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材料,如教《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想象图中每个人的身份,叙述出他们的表情、动作、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经常利用插图理解课文,不仅对词句的理解较为深刻,而且培养了思维的全面性。”⑥

彭彩霞认为:“语文教学应以语言训练为主线,思维训练为核心,思想铸造为归宿,‘三位一体’,同步发展。课文中那些浓缩着诸多隐含信息与深层含义,对语言感悟、思维开发与人文精神的构建具有范例价值的文眼句、细节描写句,都是教学的凭借和切入口,是情感的触发点,是知识的传授点,是思维的训练点,是思想的教育点。”⑦

2. 作业设计方面

钟永刿认为:“语文教学中的练习设计,既要注重双基的训练,更有必要根据课文提供的显性材料和隐性材料,设计出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练习。而学生思维能力的高低又表现在思维的条理性、灵活性、创造性。为此,我们在设计练习时,必须注重研究学生思维‘三性’的培养,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体现在实实在在的教学环节中,从而真正实现语文教学对学生语言与思维的和谐发展。”⑧

(三)语文教学中贯彻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的途径、方法

孙镇文认为:“贯彻语文教学中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统一原则的具体方法:第一,掌握青少年的思维特点,精心设计‘一事一议’的练习;第二,同中求异,比中见长;第三,为了全面培养学生听、读、写的能力,采用四级命题作文过程体系‘观察—分析—表达A—表达B’;第四,挖掘教材析理部分,创设问题情境。”⑨

栾德尚认为要在句子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陶宏认为要注重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在积累语言的过程中,重视思维在其中的作用。⑩

五、 “语文教学中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的研究建议

语言是人类用于交际和思维的最重要的符号系统,语言符号形式总是承载者人们各式各样的思想观点,表达人们丰富多彩的情感态度,反映着大千世界的种种事实,这些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种种事实,正是语言的内容所在。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容,语言的形式和语言的内容是相统一的、不可分割的。语文教育可以概括为“一体三维”:“一体”是指语文的本体——语言;“三维”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狭义的语言和言语、语言的形式和语言的内容。

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是现代社会人们生活必需的工具。语言是一种工具,就个人说,是想和思的工具,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就人与人之间说,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汉语是我们中华民族思维和交际、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工具,因此我们的语文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学好本民族的语言,在思维和交际、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能够正确地、灵活地使用汉语言。语文教育不仅应侧重于掌握言语的形式,而且应训练言语的听说读写和言语的思维技能,既符合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也符合语文教育第三个维度的“语言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必须得到教师和学生的关注。而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具体地实施,还有待广大语文工作者们潜心研究,让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在语文教学中得到真正的落实。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自己的研究建议。

(一)提高师生关于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的意识

语文是工具,这是毋庸置疑、不可否认的,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在强调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可忽视或否定语文的“工具性”。一种工具的熟练操作,离不开训练,语文学科亦是如此。语文是教学生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重视语言文字的训练。语言与思维是密切相关的。我们在训练语言的时候,不能忽视思维训练,也切忌将语文课上成纯思维训练课,因为这两种做法都背离了语文学科的宗旨。

长期以来,广大师生都将“训练”简单地等同为“机械地训练”或者“题海战术”,一听到“训练”二字,便流露出反感之情,这种情况说明师生都陷入了思维误区。因此,我们首先要端正对待“训练”的态度,同时,要下意识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语言与思维的训练。

(二)在听说读写教学中进行语言训练,发展学生思维

“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语文教学是关于听说读写的教学。然而,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一切为了考试,许多一线教师都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在教学中不停地训练学生的“写”的能力,而忽视了学生“听说读”的能力。

诚然,“写”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分支,因此,“写”必须得到重视。“写”既是学生语言表达的体现,也是学生思维的体现。只有思维缜密,语言表达通顺合理,才能写出高水准的文章。因此,在“写”的教学中我们要将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语言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思维训练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但同时,我们不能因为考试不考听力、不考口語表达,就忽视“听说读”的训练。在当前的语文课堂中,我们并不少见教师要求学生读书、要求学生认真听、要求学生积极回答问题,但是教师对于学生“听说读”提出建设性的建议或者教会学生如何在“听说读”的过程中感受语言、发散思维的现象就比较少见了,意思就是说课堂教学环节中有“听说读”,但是“听说读”只是将无声的语言转化为有声的语言,学生在这个环节中得不到什么实质性的提高。

(三)在思维训练中,发展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形象思维的训练是学生思维训练的初级阶段。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增强,那么他们对于课本中的内容就能有直观的感知,就能将课文中的语言转化成形象,例如优美的散文作品中,作家用自己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如果学生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那么他们在头脑中就能再现文中的画面,得到视觉、听觉甚而触觉的享受。换个角度说,学生经过长期这样的形象思维与语言的训练,他们也能将自己看到的人、事、物、景等用比较好的语言表达出来。

21世纪需要的是人才,需要的是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创新性思维对于现在的社会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训练能开发思维潜能,帮助我们提高想象、联想等思维能力,使我们能自觉地发现、发掘、运用我们自身所拥有的心理资源,如个性、兴趣、自信心、毅力等,能使我们的思维更开阔,更敏捷,更具有深刻性和独创性。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一些切实可行的训练方法,发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例如创设情境、培养语感等。

目前教学中,存在这样两种现状:一是学生思维很活跃,但是表达不出自己想说的内容;二是学生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但是却没有自己的想法。因此,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突出思维训练,在思维得到发展的同时,语言表达能力也能得到相应的发展。

总之,对于语文教学中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的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当前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现状,提高语文课的教学效率,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能够得到一些实质性的训练方法及内容。以上对于语文教学中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的研究设想,还存在一些局限性,希望广大语文工作者们能够提出自己的相关观点,使语文课堂更加生动有趣,使语文课大绽光彩!

(作者系扬州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扬州大学文学院;225009)

作者:蒋旭

第三篇:强化思维训练 促进语文课改

一项抽样调查表明,厌学语文的中学生占43%,而喜欢语文的只占8%。就城市中学生请家教来看,数学、英语几乎占了家教学科的90%,而作为高考必考的首科,三大学科之一,语文家教几乎为零。问题到底在哪里?

1997年下半年开始,由《北京文学》发表三篇“世纪观察”类文章引发的一场全国性语文教育问题大讨论,对当时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误尽苍生》等文措词激烈,令语文教育工作者汗颜。讨论中,大家对中学语文教育提出了许多意见,不少意见都是中肯的。由此引发了新概念作文的产生,话题作文的推行和高考内容与形式的变化,进而推动了新大纲、新教材的编发,国家课程标准的颁发。这些,对于改变中学语文教育低效率的现状无疑会产生重要作用。不过,笔者认为,有一个问题似乎还没有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那就是如何对中学生进行系统的思维培养和训练。

原大纲也曾指出:“要通过多方法,引起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但教材中很少有思维方法介绍,更少提及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和范例,因此,教和学两方面都很茫然。课程标准则进一步提出:高中语文的主要任务是发展中学生的探究能力,“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什么是探究?“探”,动手去试试,“究”仔细推求,推寻,它是一种心理倾向和行为方式,它必须依赖于一种正确的思维方法。现行的教材中关乎思维的内容很少,如果2004年后的新教材中仍然缺少这方面的内容,那么,要改变中学语文的现状,效果未必显著。

语文教育过去有三个目标,一是认识目标,二是智能目标,三是人文目标(或曰德育目标)。语文的智能目标实现,必然依赖思维训练。现在统一为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无论是“能力”还是“方法”,也都离不开思维。语言虽然不是思维的唯一工具,然而,语言却是思维的主要工具,而且是思维工具中最有效、最方便、最常用的一种。思维作为人脑的一种心理机能,是不显形、不出声、不能传播、不可感知的,它经过语言传递之后,就转化为有声、显形、可以传播、可以感知的了。因此,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是思维成果的物化形式。古人所云“言为心声”,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同时,思维又制约语言,人们用语言表达思维的时候,静态的语言就成了动态的语言。在“言语”这一思维的物化体中,思维是内核,语言符号是外壳;思维处于主导方面,支配和制约语言,语言从属于思维,作为运载工具为思维服务。一个人思维水平的高下,影响到他的言语能力的优劣;概念模糊,表现为用词不准确;思维缺乏条理,表现为说话颠三倒四、层次混乱;思维不严密,表现为前言不搭后语、自相矛盾,或者上下文不贯通,缺少照应;思维片面,表现为说过头话、强词夺理、不能自圆其说,等等。要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从思维训练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一条切实有效的途径。

再者,语言对思维起加工作用,语言对思维的表达,不是被动、消极的,而是能动的、积极的。语言表达思维的过程,是一个对思维进行加工、整理、改造,使之趋于完善的过程。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修改调整语言就是调整思想”就是这个意思。因此,有效的语言表达和言语理解的训练,其中也包含了思维训练。

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这个角度看语文教学,可以这样认为:语文教学所应该培养的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实质上就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输出思想)和通过语言理解别人的思维(汲取思想)的能力。语文老师对这一点理解得越深刻,将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结合起来的自觉性越高,他的教学效果就越好。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最终追求的目标,而听、说、读、写没有一项游离思维之外。听和读属于对语言的理解,说和写属于语言的运用表达:听,要边听边思考,只听不思考叫“充耳不闻”;说,要边想边说,只说不想叫“信口开河”;读,要用眼用脑,只看不思,就是“视而不见”;写,更要靠思维,否则,就会让人不知所云。理解和表达都需要进行复杂的思维。因此,我们可以说,对语文能力来说,语言能力只是它的表现形式,而思维活动才是它的内在本质。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早就说过:“语言乃是思想的有机的创造,它扎根于思想之中,并且由思想不断地发展起来,所以,谁要想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首先应该发展他的思维能力。离开了思维单纯地发展语言是不可能的。”由此,我们可看出,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同属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例如,在成语教学中,如果教给学生对立思维的方式,学生就能很容易的从“党同伐异”中的“伐”是“攻击”而推出“党”是“偏袒”;从“不学无术”中的“术”是技术、智术,而推出“学”是学识、学问,是名词,而不是学习;同样,从“夙兴夜寐”中的“夜”是晚,而推出“夙”是“早”(“兴”与“寐”对应,为起)。不善思维的,只有死记,效果就不会很好。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言说得好,在乎思维正确。思维锻炼相当重要。”的确,一个中学生不会说话,往往是不善思维。同样,文章写不出东西,实质是构思时想不出什么东西。如果让学生背诵式地“说”或默写式地写别人的思维成果,是不能发展语言能力的。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现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揣摩语言,概括要点、分析问题等,是必须借助正确的思维方法才能完成的。只教学生学习所表达的内容是作者通过怎样的思维途径和方法来实现的,也不会懂得作者思维结果又是怎样通过语言形式来表达的。如果将语言和思维结合起来,就能让学生对文章的运思过程和表达方法有个透彻的理解。

同样,写作教学也应以写作思维训练为核心。作文有两大要素构成,写作智力和写作能力。简而言之,写作智力就是写作思维,它解决作文的内容问题;写作能力就是表达技能,它解决作文的表达形式问题。写作智力包括五种能力:观察力、想象力、分析综合能力、创造力、记忆力。写作能力主要有两方面;表达方式和文体写作。在写作智力和写作能力两大要素中,写作智力无疑是核心,是根本,是关键。所以,作文训练必须要以写作思维为核心、为根本。写作能力要提高,就要抓核心,抓根本。没有写作思维的参天大树、就结不出写作的累累硕果。如果忽视了思维能力训练,其结果必然是事半功倍。

思维训练之所以重要,还因为思维是人的智力核心,它对于一个人,尤其是一个民族是至关重要的。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今天,我们已跨入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和文明程度的高低,不仅要看这个国家的人民是否勤劳,更重要的要看这个国家人民是否聪明智慧。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知识量的猛增,经济发展对于科学技术的依赖越来越大,能否适应时代要求,迅速地培养出大批创造性人才,直接关系到一个民族经济的兴盛。以传播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方法在这里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问题,在全世界范围内被提上议事日程。

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高士其在他的《科学发展史就是一部思想发展史》一文中告诫我们:“国家与国家的竞争,是科学的竞争,是技术的竞争,同时也是教育的竞争,但是归根结底却是人才的竞争。而要培养一个人成材,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在于思维。因而,通过对思维规律的研究应该把科学的思维原理和方法告诉给广大的青少年们。”

在思维培养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更为重要。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中学生的考试平均成绩在美国50个州里排在倒数几名,但是,加州科技人员的发明和专利总数则居全美第一位,加州近10年的经济增长率也一直远远高于其他各州。这种矛盾的现象怎样解释?专家们经过研究,一致意见是,局外人看到的只是加州中学生的一个侧面,却忽略了他们身上最宝贵的财富——创造性思维。加州之所以在科技、经济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最主要的就是加州教育制度更注重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江泽民同志曾多次强调创新的重要性。他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人才的培养要从小抓起。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

思维的创新,即运用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方法要通过各科教学和各种活动来培养。尤其是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那么,怎样把语文教学与思维训练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核心问题有两个,一是教材,二是教法。

科学思维有自己独立的体系,在分类上,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分为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再现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等。语言与思维之间、语文知识与思维之间的内在联系,决定了语文知识体系和科学思维体系之间的内在联系。过去说到语文八大块:“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其中逻辑就属于思维范畴。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将它从语文课本中抽去了,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现在,新课程高中《语文》中又恢复了它的席位,叫“逻辑和语文学习”,但是内容非常概括。当务之急是要组织一批理论工作者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和论证,从语文知识体系和科学思维体系的内在联系出发,确定既符合学生语文能力发展规律,又符合学生思维发展规律的教材体系。至少作为地方课程或者校本课程必须这样做,才能胸怀全局,统筹安排,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有计划、有步骤的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

例如,中学阶段,七年级进行简单的概念、判断等思维训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求其思维的准确性与丰富性;八年级结合说明文教学,进行思维顺序的训练,求其思维的条理性;九年级进行常见的思维模式训练,培养其推理能力。高一进行联想、想象方面的训练,重在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高二辩证思维方面的训练,重在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全面性和批评性;高三进行发散、求异、对立等方面思维训练,重在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创造性。

在教学方法上,尽量做到既从语文知识角度,又从科学思维角度,双管齐下,互相渗透,取得相得益彰的双赢效果。比如,讲词汇、语法,可以渗透有关逻辑概念和判断方面的知识;讲解记叙文可以结合观察、回忆、联想、想象等有关形象思维方面训练;讲解说明文,可以结合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等有关抽象思维过程的训练,讲解议论文,可以结合判断、推理、论证等抽象思维形式及创造性方式的训练。这样,既可以使学生从思维的角度对语文知识达到本质的理解,又可以使思维训练结合语文知识的内容落到实处,从而收到一举两得的效果。不过,考试时,不考思维科学的名词术语,重在运用。

总之,笔者认为中学语文的深化改革,应该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突破点,要彻底克服单纯抓语文训练而忽视思维能力训练的倾向。授之以“鱼”,仅供一餐享用,授之以“渔”,则可供终身之需。语文教学中强化思维教学与训练,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协同起来,互相促进,快速发展,让中学语文教育走出困境,驶入8车道的高速公路。

[作者通联:安徽巢湖柘皋中学]

作者:程海林

上一篇:空间艺术论文范文下一篇:启蒙写作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