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状况与对策

2023-02-19

虽然新课程已经全面实施, 但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少慢差费、高投低效的情况仍然存在。作为农村初中语文教师, 我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问题, 注重研究和学习相关的对策。

一、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少慢差费、高投低效情况产生的教学原因

学生与语文日益疏离:一是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自然疏离。在教学中, 老师们害怕学生基础差, 对语文难以渗透而全面地掌握, 于是老师代劳, 对学习内容长期进行“细致分析”。然而长期细致分析却让学生终于意识到, 美丽的诗行最多只是文字的巧妙连缀, 它与美丽的自然并无多少直接联系, 自然只是与其无关的客观存在。正是由于学生对生活与自然的漠视态度, 文字才没有意境、没有现实生活的热情, 才那么冰冷, 才觉得“恐惧”。从而使老师的语文教学、学生的语文学习与语文本源也疏离了!二是学生的学习与自我个性的疏离。语文的阅读与写作理应是一种极为个性化的行为, 可是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却中是另一番景象:千人声音大体一致, 千人模样大体不离。学生丧失了和正在丧失着自我个性化的思维, 正在逐渐蜕变成教师和教参的“传声筒”, 他们不敢相信自己的另类想法, 不愿发表自己的仁智之见。即使偶有自己的创新见解, 一旦遇到老帅的“标准答案”, 就立马自我否认放弃了。这使得我们许多学生却在语文学习中找不到方向, 迷失了自我, 淡化了激情, 枯萎了灵性。三是学生的学习与精神思想的疏离。在教学中常会遇到许多学生在文本阅读后的一些“真心话”, 透过这些“真心话”, 我们的确看到了部分学生的“真心”, 那就是极端可怕的自私, 道德良心的泯灭, 审美情趣的低级, 盲目的愤世嫉俗, 拜金思想的泛滥。学生们原本纯净的心灵受到了太多世俗的污染, 他们精神层面已出现“空洞”。

二、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少慢差费、高投低效情况的对策

(一) 更新思想观念, 全面构建农村初中大语文教学观, 克服学生与语文疏离的弊端

一是要让语文植根于生活的土壤, 逐渐摆脱从文本到文本、从课文到课文、从语言到语言的单纯文字教学模式。作为生长在农村的学生, 本身与自然生活有广泛接触和切身感受;又通过电视、网络等信息渠道, 对城市景观、城市生活等有所了解, 因此, 老师在教学中, 要依靠课本又跳出课本, 教学课文又跳出课文。可以说, 我们老师和学生只要带着语文意识看生活, 语文资源俯拾皆是, 语文学习将别有洞天。只有把语文之根扎在生活的沃壤中, 彻底摒弃烦琐细致的分析, 机械的说教, 让“语文生活化, 生活语文化”, 我们的学生才会在通过阅读观察、思考课文等文章中的自然与生活的基础上, 做到考试、答题论之有物, 作文言之有物、不空洞枯燥。

二是要突出个性发展。要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 就要课内、课外共同为学生搭建发展的平台。课堂教学就要注重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有价值”, 这是学生创新思想萌芽;课外要开展各种语文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生活中自主运用语文思自己所思, 查自己所查, 探自己所探, 写自己所写, 从而有目的地培养学生个性。这样, 学生对课文或考试文当中的个性化人物、个性化思想、个性化语言就容易发现、理解并掌握, 使课堂活泼而有探讨意味;而学生自己的作文也会充满思想与才华的火花, 而不至于没有个性、千篇一律。

三是要夯实“精神的底子”。《语文课程标准》里的说的“态度、情感、价值观”就是指“精神的底子”。夯实“精神的底子”就是为了“立人”, 就是为了“在他们长大以后, 真正面对社会与人生时, 就能以从小奠定的内在生命中强大的光明面, 来抗拒外在与内在的黑暗”。这是语文“人文性”的根本所在。夯实“精神底子”, 靠的是“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的“熏陶感染, 潜移默化”。而对学生的“熏陶感染”无疑包括三个方面, 即教师本身的人格精神、优秀的文学作品、典型的生活实例。我们老师要注重自己的言行的高尚性, 引导学生多读古代以及现当代的优秀的文学作品、多提取和探讨典型的生活实例, 从中感受和领悟到高贵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感, 从而能充分理解和看出文章的中心思想、生活哲理和道德情感, 并能在作文中表达出对生活的精神性的看法与态度, 使作文言之有思、思想不空洞。

(二) 去伪存真, 通过教学设计、老师讲课、阅读欣赏与评

价等途径, 让语文课堂回归本色, 使课堂教学充满语文活力与学习活力

一是教学设计要备出语文味。教师在钻研教材时要做到从大处着眼, 从小处着力。一堂语文课, 如果洋溢着浓郁的民族文化味, 那么我们就大致可以说它具有语文味了。在备教材的时候切忌一叶障目, 只看教学参考书, 而要积极调动自身已有的经验和文本进行一次对话, 为和学生的对话做好准备。

二是教师自身应拥有语文味。“腹有诗书气自华”“打铁还须自身硬”。一个教师是不是像个语文老师, 这就是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自身的语文味来说的。所以, 要想让自己的课堂语文味十足, 就是自身要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如果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出口成章, 词藻丰富, 旁征博引, 妙语连珠, 收放自如, 那么, 这样的课堂不管是预设也好, 生成也罢, 无疑都会是一堂好课。相反, 那种精于“细致分析”、枯燥解说的老师和课堂, 严重缺乏语文味, 会让学生感受不到语文的妙处而对语文索然无味。

三是评价语言要充满语文味。一个好的语文老师不仅要饱学, 还要学会使课堂充满谐趣。既善于运用恰当的语言充分肯定同学的优点, 又善于运用精妙的语言去化银课堂中的尴尬。如有一个名教学在教学岳飞的《满江红》一文时, 对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 作了这样评价:“情动于衷而溢于口, 满腔热情满腔感慨, 读得太棒了。”对此, 顺便指出, 我们农村老师尤其要多通过范读和指导来引导我们的农村学生朗读课文。

上一篇:浅议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下一篇:浅谈公路工程管理与质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