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考试焦虑状况调查与教育对策

2023-01-12

考试焦虑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消极的情绪现象, 又被称为考试恐怖。它是指由考试压力引起的一种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应考及考试期间出现过分担心、不安、恐惧等复合情绪障碍。小学阶段是接受教育、接触考试的最初阶段。因此, 如何调控好小学生的考试态度, 将直接影响到他们今后的发展。为了更好地了解小学生考试焦虑的现状, 研究小学生考试焦虑对学习活动的影响, 以及为解决该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我们进行了专门的调查研究。

1 研究方法

1.1 调查对象

调查样本取自于山东某沿海城市一所小学, 共计120名小学生, 其中三年级56人 (男生29人, 女生27人) , 五年级51人 (男生24, 女生27) 。回收有效问卷107份。

1.2 调查工具

调查问卷是根据对小学生考试焦虑现象的观察并参考有关资料自行设计的, 共有28题。涉及认知、生理、行为三个纬度, 每题分别有4个备选项, A“非常符合”, B“基本符合”, C“不太符合”, D“很不符合”。其中, 选A者得3分, B者得2分, C者得1分, D者得0分。最高分为81分, 最低分为0分。根据以上均分为4种焦虑程度:0-20分为轻度考试焦虑, 21-40分为中度考试焦虑, 41-60分为高度考试焦虑, 61-81分为严重考试焦虑。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小学生考试焦虑的程度

对所调查的107名小学生的焦虑程度进行统计, 结果显示中度考试焦虑达70.1%, 而高度考试焦虑也已达16.8%。表明小学生存在较严重的考试焦虑。 (如表1)

2.2 小学生考试焦虑的表现

从生理、认知和行为三个纬度, 对107名小学生的考试焦虑的表现进行考察和统计, 我们发现考试焦虑已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和行为, 甚至导致诸多情绪或行为问题。

2.3 小学生考试焦虑的年级分布

结果表明, 中高年级学生的考试焦虑程度并无显著性差异 (Z=0.987<1.96=Z0.05, P>0.05) 。结果与当初的设想 (考试焦虑程度会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渐加重) 并不一致。 (如表2)

在调查问卷中有46.4%的小学生选择了“成绩的好坏将会影响自己在老师、同学、家长心目中的地位。”因而对于差生而言, 高期望与低成绩的矛盾便出现了高焦虑, 不利于复习和应试, 进而降低了学习效率和考试成绩, 易出现恶性循环。而对于中等生而言, 他们受学校、家庭方面的压力相对较小, 他们既不能一下子取得很大的进步变成班级里的优秀生, 也不会在短期内有很大的退步。因此心理状态比较稳定, 考试的焦虑程度相对较低。对于大部分优等生来说, 他们对待考试和学习能够游刃有余, 加上学校和家庭对其积极的关注, 高成绩与高期望恰当结合, 出现了适宜的焦虑水平。因此, 优等生的考试焦虑明显低于中差生。 (优等生考试焦虑程度= (19.7+25.9+21.6+24.8) /4=23, 中等生考试焦虑程度= (26.7+27+33.2+20) /4=26.7, 差生考试焦虑程度= (36.6+38.5+33.5+25.3) /4=33.5)

3 小学生考试焦虑的教育对策

3.1 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 过早过大的心理压力和负担会使其幼小的心灵不堪重负, 严重影响其正常的成长和发展。家长和教师在关心学生学习的同时, 更要关注学生的身心成长和未来的发展。家长应避免让孩子过多地参加社会上的特长班、辅导班, 学校的教师也应当举办一些适当的具有竞争性的活动和比赛, 改革百分制, 尽量避免给学生制造不必要的压力和负担。这就要求家长和教师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教育观念,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考试的意义, 引导学生立足于平时的努力学习, 而不是过分看重考试的得失。

3.2 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念

一是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认知习惯, 二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三是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水平。因此, 学生应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分数观、价值观, 只要自己努力学习了, 无论成绩好坏都是问心无愧的。

3.3 熟练掌握学习的知识和考试技巧

考试的焦虑在很大程度上与所学知识掌握的多少以及应试技能的高低有关。掌握一定的考试技巧也是必要的, 一要认真审题, 仔细并完全理解题意;二要先易后难, 遇难题时沉住气;三要认真检查。

此外, 学会对自己进行积极暗示也是十分必要的。比如, “我能行”, “只要我努力奋斗了, 失败了也不会后悔”, “与其总是担心时间, 还不如专心作题”, “我不会做的别人也可能不会做”等。用积极的暗示来克服考试焦虑心理。

摘要:考试焦虑直接影响到小学生健康发展。本文从小学生考试焦虑的程度、表现、年级分布等方面进行调查和分析, 有针对性地从小学生成长环境、考试观念、学习方法等方面探讨教育对策。

关键词:小学生,考试焦虑,教育对策

上一篇:左旋氧氟沙星滴眼液稳定性实验下一篇:浅谈初升高化学教学中的有效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