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污染状况调查与分析

2024-04-11

中国农村污染状况调查与分析(精选9篇)

篇1:中国农村污染状况调查与分析

中国农村污染状况调查与分析

唐丽霞 左停

调查显示,中国农村水污染问题比较严重。有65个村表示水资源受到了污染,占调查村总数的46.1%。调查村水源污染的主要原因依次为工业污染、农药、化肥污染、生活垃圾和城市排污。有28个村是因为当地工业发展造成了水源污染,占调查村总数的43.08%;此外,农药、化肥污染和生活垃圾不可小觑,分别有18个和12村的水源是因其污染的,分别占调查村总数的27.69%和18.46%。

从污染面积来看,调查村的水污染问题比较严重,在65个水受到污染的村中,只有24个污染面积是在20%以下的,占水污染村的36.92%,其余的污染面积都在20%以上,占水污染村的63%;其中,污染面积在80%以上的有13个村,占水污染村的20%;污染面积超过40%的有12个村了,占水污染村的18.7%。

水污染给农村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最为严重的是对饮用水的影响,有29个村表示水污染的最大影响是饮用水质量变差,占水污染村的44.62%;其次是对灌溉水的影响,有19个村表示水污染影响了灌溉用水的数量和质量,进而影响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并且也造成了部分作物被污染,降低了农产品的品质;还有一些村表示水污染影响了当地的生活用水和生活景观。

水量减少、水源污染和气候变化等综合因素使91个村在水资源利用上遇到了困难,占调查村总数的64.56%。数据显示,调查村在水资源利用中遇到的主要困难依次是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地下水位下降、水利设施差、水质不好和水资源季节性供给不均。虽然如此众多的村在水利用上遇到了困难,但是,只有22个村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来解决水的问题,大部分村还是听之任之。

三、调查村的农业污染状况

开始于上世纪50年代的以农药、化肥等技术广泛使用为特征的绿色革命解决了19个发展中国家粮食自给不足的问题,但是,这种化工型农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农业生产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据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2004年的数据,从1978年到1998年,中国农业“污灌面积”从500万亩增加到5427万亩,占全国总灌溉面积的7.3%;2003年,中国农田化肥施用量为每公顷464.5公斤,超过发达国家安全施用量每公顷225公斤上限的一倍以上;农药施用量达每公顷15公斤,是发达国家的每公顷使用量的2倍多;其中,高毒农药占农药施用总量的70%,国家明令禁止的一些高毒高残留农药仍在部分地区生产和使用。

调查发现,中国化肥和农药开始使用的时间和绿色革命兴起时间差不多,都是20世纪50年代,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是化肥和农药推广的高峰期。数据显示,分别有51个和41个村在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使用化肥和农药,分别占调查村的36.16%和29.08%;分别有41个和40个村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使用化肥农药,分别占调查村的29.08%和28.44%。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村不使用化肥和农药,可见,中国农业生产对化肥和农药的依赖性是比较大的。调查村使用化肥的种类增加显着。调查村最早使用化肥时,平均使用化肥的种类只有2种,最高的为6种,现在平均使用化肥种类为7种,最高达到了21种,都增长了2倍多。使用化肥和农药对农业生产的正面影响是非常明显的,主要表现在提高产量和减轻工作量上。有128个村表示,使用化肥和农药的最积极的作用是增加了农业生产的产量,占调查村总数的90.8%,有11个村表示使用化肥农药可以减轻工作量,占调查村总数的7.8%。化肥、农药对粮食产量的促进作用也是农民乐于使用的主要因素。相对于农药、化肥使用程度的增加,调查村参与正规的农药、化肥使用培训班的程度却比较低。数据显示,只有33个村举办过化肥使用培训班,仅占调查村总数的23.4%;108个村没有举办过任何关于化肥使用的培训班,占调查村总数的76.6%。只有38个村中有人参加过化肥使用培训,占调查村总数的27%;有103个村的没有任何人参加过化肥使用培训班,占调查村总数的73%。农药使用培训参与情况程度与化肥差不多,只有38个村举办过农药使用培训班,有42个村有人参加过农药使用培训班,分别只占调查村总数的27%和29.8%,大部分村既没有举办过农药使用培训,也没有人参与过任何形式的农药使用培训。

从化肥、农药使用知识来源来看,化肥使用知识的首要来源是自己的经验,其次是产品说明书,然后是出售机构和当地的技术人员。农药使用知识主要来源是产品的说明书,其次是自己的经验,然后是出售机构和技术人员。由此可见,农民主要通过非正式渠道掌握化肥和农药的使用知识,产品说明书和出售机构在知识的传递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化肥农药使用知识获得途径的非正式性,导致部分村在化肥、农药使用量上很难做到适量使用。能做到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合适的村分别只有74个和71个,占调查村总数的50%左右;在不能合适掌握使用量的村中,有51个村表示会过量使用化肥,58个村表示会过量使用农药,与此相对,只有16个村表示化肥使用不足,12个村表示农药使用不足。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造成农业污染问题日趋严重。

调查显示,使用化肥对农村的主要负面影响是造成粮食品质下降,影响了消费者饮食的质量和身体健康;其次,导致土地板结,进而影响当地土地生产效益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再次,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和污染了水源,是农村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

农药对农村的负面影响也非常明显。有54个村表示农药的使用污染了当地的水源,占调查村总数的38.3%;有31个村表示农药的使用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环境退化,占调查村总数的21.99%;有28个村表示农药的使用造成当地粮食品质下降,占调查村总数的19.86%;还有21个村表示农药的使用使人畜安全受到了威胁。农药的使用威胁人畜安全的主要原因有四个:第一,容易在高温季节出现打药中毒事件,调查发现,有73个村出现过打药中毒事件,占调查村的51.77%;第二,农作物上的农药残留容易引起人畜食物中毒;第三,农药残留造成周围水源和生态系统的破坏;第四,一些高毒农药仍然在使用。

调查还发现,农村污染的另一个重要来源是地膜等白色污染。有54个村表示当地主要的农业污染源是地膜等白色塑料制品,占调查村总数的38.30%;此外,生活垃圾、秸秆燃烧以及动物粪便也都成为农业污染的主要来源。

四、调查村的环境污染情况

调查数据显示,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十分严重。有107个村表示环境受到了污染,占调查村总数的75.9%,只有34个村表示没有受到污染,占调查村总数的24.1%;有2个村认为环境污染非常严重,有20个村认为环境污染情况比较严重,占调查村总数的14.18%;有52个村认为环境污染情况一般,占调查村总数的36.88%;有33个村认为虽然受到了污染,但情况不严重,占调查村总数的23.44%。从主要污染源来看,生活垃圾排在第一位,农村地区由于没有统一的规划和垃圾处理中心,农户随意丢弃生活垃圾,从而造成农村社区生活垃圾污染比较严重;排在第二位的是工矿业污染,现在,有很多城市将污染比较严重的企业纷纷转移到农村地区,同时,一些乡镇企业的发展也都成为农村污染的主要来源;化肥、农药等农业污染排在第三。

从污染严重程度来看,表示生活垃圾污染最严重的有41个村,表示工矿业污染最严重的有33个村,表示化肥农药污染最严重的有27个村,这也再次说明了农村环境污染的三大污染源是生活垃圾、工矿业污染和化肥、农药等。调查显示,农村环境污染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这主要是由绿色革命带来的农业生产的化工化造成的。有14个村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污染情况,但绝大部分村是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开始的,这可能是农业化工化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共同带来的。

从近5年来农村污染情况变化来看,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有53个村表示近5年来环境污染情况更加严重了,占调查村总数的49.53%;只有13个村表示近5年来环境污染情况减缓了,仅占调查村总数的12.15%。农村污染问题日趋严重,一方面是因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生活垃圾等增加,另一方面是因为农村没有采取专门的应对环境污染的措施。调查显示,有95个村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来应对环境污染,占调查村总数的67.38%;虽然有46个村采取过一些措施来治理污染,但从所采取的措施来看,都是一些简单的收集和集中安置污染物,实质性的治理污染的措施非常少,这些简单措施所起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其中,有28个村所采取的治理污染的措施为设垃圾集中堆放点和请专人定时收集生活垃圾等,以这些方式进行生活垃圾处理;有8个村采取了和造成污染的工厂进行协商的措施,控制其工业污染;有5个村在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量;有3个村组织村民定时打捞河流中的污物;有1个村修建公共厕所;还有1个村利用工业垃圾填埋道路坑洼和泥泞处。

五、结论

综上所述,中国农村环境污染具有覆盖面广和程度深的特点,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村水资源状况令人堪忧。首先,由于气候、人类活动和需求活动导致了水资源存量快速减少,水资源缺乏情况日益严重;其次,缺乏有效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安排将会更加严重影响到农村水资源的保护;再次,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垃圾污染和城市排污污染等导致了农村水资源污染日益严重,农村居民饮水和灌溉水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第二,化肥、农药、地膜等大量投入,一方面带来了农业产量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农业环境的恶化。使用化肥造成的土地板结、土壤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品质;农药的大量使用污染农村的水源,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并且使得人畜安全受到了威胁;地膜带来的白色污染严重破坏了农村生态平衡,影响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居民的生活安全。

第三,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比较严重。由于缺乏有效的污染和垃圾控制及处理安排,农村生活垃圾污染情况严重;随着城市排污控制加强,很多地方将污染企业转移到农村地区,同时,一些乡镇企业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而忽视了污染处理,以及矿山的无保护开采等,使工业污染也日益成为农村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唐丽霞 左停)

篇2:中国农村污染状况调查与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农村综合开发规模和乡镇工业对资源的利用程度日益扩大,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情况日趋严重,农村环境的总体状况不容乐观。农村是整个社会的基础,没有农村优良的环境,创建国家级生态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就没有根本保证。近年来,×××在大力加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着力提高和改善农村环境质量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离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离生态环保城市的标准还有很大差距,一些地方还存在一些死角。如何进一步加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改善农村环境质量,本人根据平时调查的情况,提出一些探讨性的思考。

一、农村环境污染状况及原因分析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工业向农村推移,化肥、农药及地膜的频繁使用,小城镇和乡村聚居点快速增加,造成了农村环境污染点多面广的现状,已严重影响到了农民的生产、生活。主要表现在:

(一)生活垃圾日益严重。

一是农民的环境意识较差。农村生活环境“脏、乱、差”现象严重,柴草乱堆、污水乱流、粪土乱丢、垃圾乱倒、杂物乱放、禽畜乱养等问题普遍存在,不仅影响村容村貌,而且对大气、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一定的污染。二是农村垃圾成分和数量日益膨胀。塑料和电子产

品等产生的难以降解的废品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农村产生的生活垃圾的数量也越来越多。三是农村成为城镇垃圾的转移地。由于农村天地广阔,管理松散,往往成为城镇转移生活、建筑、工业垃圾的选择地,这些垃圾均未进行无害化处理,对农村生活区、生产区、渠道、河流产生严重污染。

(二)水环境质量日趋下降。

目前,我市农村水环境安全也存在隐患,森林资源破坏严重,水源涵养林地越来越少,很多的良田现在由于缺水而改为旱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严重滞后,各乡村没有污水处理设施,处于无序排放的状态,水环境质量受到严重污染;沿河、水库灌溉水受到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水质不断下降,有的村庄出现生活用水供应不足或断档现象,大量的手压井遇到干旱年份便无水可取,饮用水源保证率不够。

(三)工业企业“三废”排放日趋增多。

近年来,各乡镇尤其是工业园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基于优先发展经济的考虑或因把关不严等原因引进了一些污染企业,一些企业偷排污或超标排放废水、废气、废渣,再加上引进的企业不断增多,工业生产“三废”总量日趋增多,造成农村环境质量下降。

(四)农业面源污染日趋严重。

一是畜禽粪便污染。畜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畜禽粪便污染大幅度增加,对农村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二是农药化肥农膜的使用加剧了环境污染。大量地甚至不科学地施用农药、化肥,对土壤和水源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三是农作物桔秆焚烧造成大气污染。每年一到

收后种前,为了抢时抢种,农民往往就在田间地头、路旁采取放火焚烧桔秆的方法,一火点燃,烟雾弥漫,漫天遍野,浮尘滚滚,不仅浪费了资源,破坏了土壤结构,而且污染了农村空气环境。

二、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对策??

(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一是要抓好农村的“七改三普及”。即改水、改厕、改房、改路、改灶、改栏,普及电视、电话、网络。尤其是要抓好“七改”,通过改水、改路、改厕、改栏等措施,使农村居住环境得到改善。二是要抓好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对农村生活垃圾,实行袋装、专人清运、集中堆放、科学处理。要建好垃圾转运站,村组两级出资聘请专人负责清运,彻底解决垃圾乱倒乱放的问题,减少生活垃圾污染。三是有条件的乡镇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垃圾填埋场。可以采取建设生活污水人工湿地处理工程、分类处置等方式对农村生活污水、垃圾进行集中处置,确保处理到位。

(二)全面启动生态创建工作。

一是大力发展农业清洁生产技术。要推进农村清洁能源利用和桔秆综合利用,加大农作物桔秆再利用技术的推广力度,建立桔秆粉碎还田、桔秆气化综合利用、桔秆青贮氨化示范区,减少化肥的使用。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大力扶持生产并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和有机化肥。推广养殖业污染集中处理模式,努力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二是大力开展生态农村建设。围绕建设国家级生态示范县的目标,深入开

展生态乡镇、生态村建设力度,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加强村镇规划、建设和管理,加强森林植被保护,强化封山育林和植树造林,美化农村环境。三是加强水资源保护。完善排水治污相关设施建设,建好并完善乡镇污水处理工程,加强污水排放管理,建立水环境长效管理机制,加大对饮用水源的保护,加强保护区内污染源的清理,改善水质。

(三)加大环境执法力度。

一是环保部门通过实施“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实现乡镇工业污染总量控制,帮助工业企业治理“三废”,确保“三废”达标排放。二是严格执行项目环境准入制度。对污染环境的项目,不管效益多大、不管选址在多偏僻的地方,都不允许落户。三是加强环境日常监察和监测。县区环境监察大队要加大对乡镇工业企业的日常监察力度,一旦发现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行为,依法严惩。环境监测部门要加强对企业排污的监测,发现超标排污即要予以警示。

篇3:中国农村污染状况调查与分析

1、调查的基本情况

此次调查一共涉及全国26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的150个村, 最后回收有效问卷141份, 其中有10个调查村是少数民族村, 占调查村总数的7.09%。从调查村的区域分布来看, 45个村位于西部地区, 55个村位于中部地区, 41个村位于东部地区, 分别占调查村总数的31.91%、39.01%和29.08%。

从经济区位来看, 调查村中有17个村属于城市郊区村, 占调查村总数的12.06%;乡镇周围村84个, 占调查村总数的59.57%;偏远村40个, 占调查村总数的28.37%。调查村到县城的平均距离为22km, 最远的为135km;到乡镇的平均距离为4km, 最远的为25km。

从地理地貌类型来看, 调查村中有山区村26个, 丘陵村39个, 平原村62个, 高原村9个, 草原村5个。

2、调查村的水资源和污染状况

调查村中, 31个村有水库, 占调查村总数的22%;61个村有水塘, 占调查村总数的43.26%;74个村有河流, 占调查村总数的52.48%;大部分调查村都有水井来保证灌溉用水和饮用水的供应。

从水量变化情况来看, 虽然部分调查村表示水量有所增加, 但是, 相当数量的调查村表示水量在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 9个村表示水库水量在减少, 占有水库村的29.03%;有24个村表示水塘的水量在减少, 占有水塘的村的39.34%;出现河流水量减少情况的村有12个, 占有河流村的16.22%;有31个村表示地下水位下降, 占有地下水村的27.93%, 出水量平均减少24.37%, 最多的减少了50%左右;有16个村的人工引水渠出现水量减少或者荒废情况, 占有人工引水渠村的25.81%。水量减少的原因主要有4个:一是干旱造成补水不足;二是水库或者其他水体年久失修, 蓄水能力下降;三是地方建设、耕地需求量增加等造成水体占用从而使水面面积减少;四是用水量增大。

调查数据显示, 调查村中有49个村的灌溉水井数量增加, 占有灌溉水井村的71%;有73个村的饮用水井数量增加, 占有饮用水井村的70.19%。灌溉水井增加的原因有所不同, 有14个村的灌溉水井建设经费是由政府补贴的, 补贴途径主要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扶贫开发项目;有6个村是因为村级集体经济条件或者村民经济条件改善, 使用自有资金打水井;有22个村是因为地下水位下降, 农业用水增多, 只能靠多打井来满足农业用水;有3个村是因为农业结构调整, 种植蔬菜、水稻等需水量多的作物, 而不得不多打一些灌溉水井。饮用水井数量增加的原因和灌溉水井有所不同, 除5个村是依靠政府改善农村居民饮水条件的扶贫工程和水利工程的支持打水井, 3个村是因为干旱造成水位下降不得不打水井以外, 其余大部分村都是村民在自己经济条件改善以后自行打水井。

从水资源的管理方式来看, 相当多的调查村的水资源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 有52.7%的村内的河流、16.35%的村饮用水井、12.9%的村人工引水渠、11.59%的村灌溉水井、有11.48%的村水塘和3.23%的村水库无人管理。水资源缺乏有效的管理, 成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一个重要的限制因素。在部分有水资源管理安排的村中, 承包给个体管理分别占水库和水塘管理方式的58.06%和67.21%, 是水库和水塘管理的主要方式;在河流、灌溉机井、人工引水渠和饮用水井则以集体管理为主, 集体管理分别占这3种水资源管理方式的36.49%、55.07%和36.54%。

从水资源的经营情况来看, 水库和水塘都属于村集体资源, 其利用以水产养殖为主, 分别占有水库和水塘村的70.97%和75.41%, 经营方式比较单一。部分村的河流涉及资源共有等因素, 经营比例明显较低, 其中开展水产养殖活动的村仅占有河流村的40.54%。

调查数据显示, 农村的饮用水源主要为井水, 以井水为主要饮用水源的村占调查村总数的51.06%;其次为自来水, 占调查村总数的37.59%;以河水、泉水、窖水为主要饮用水源的村分别只占调查村总数的3.55%、4.26%和0.71%。从水量上看, 有87个村饮用水是够用的, 占调查村总数的61.7%;有26个村饮用水勉强够用, 占调查村总数的18.44%;有28个村饮用水不够用, 占调查村总数的19.86%。从缺水时间来看, 缺水时间以1~2个月为多, 分别占调查村总数的35.71%和28.57%, 但也有6个村缺水时间为3个月, 2个村的缺水时间达到了4个月, 2个村的缺水时间为5个月。从这些数据来看, 农村饮水问题是比较严重的, 值得关注。农村饮用水的水质状况也不容乐观, 有14个村的水质不安全, 占调查村总数的9.9%;有26个村表示这几年饮水条件变差了, 占调查村总数的18.44%, 有74个村表示这几年饮水条件变好了, 占调查村总数的52.5%。

调查显示, 中国农村水污染问题比较严重。有65个村表示水资源受到了污染, 占调查村总数的46.1%。调查村水源污染的主要原因依次为工业污染、农药、化肥污染、生活垃圾和城市排污。有28个村是因为当地工业发展造成了水源污染, 占调查村总数的43.08%;此外, 农药、化肥污染和生活垃圾不可小觑, 分别有18个和12村的水源是因其污染的, 分别占调查村总数的27.69%和18.46%。

从污染面积来看, 调查村的水污染问题比较严重, 在65个水受到污染的村中, 只有24个污染面积是在20%以下的, 占水污染村的36.92%, 其余的污染面积都在20%以上, 占水污染村的63%;其中, 污染面积在80%以上的有13个村, 占水污染村的20%;污染面积超过40%的有12个村了, 占水污染村的18.7%。

水污染给农村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最为严重的是对饮用水的影响, 有29个村表示水污染的最大影响是饮用水质量变差, 占水污染村的44.62%;其次是对灌溉水的影响, 有19个村表示水污染影响了灌溉用水的数量和质量, 进而影响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 并且也造成了部分作物被污染, 降低了农产品的品质;还有一些村表示水污染影响了当地的生活用水和生活景观。

篇4:中国农村污染状况调查与分析

关键词:饮用水 重金属 分析

湖南省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且具有百年的矿产开采及矿产品加工历史,丰富的矿产资源不仅带给人们财富,同样也给周围环境带来了重金属污染。国内已有学者对湖南省典型矿区土壤、河流及底泥中重金属含量及其污染程度做了详细的研究,还有学者对农村地区各种饮用水水质进行了检测,但是国内对饮用水源地表水/地下水、土壤中重金属的污染程度的调查少之又少,尤其在居民饮用水水源地重金属污染方面的考察更加没有。针对湖南某农村饮用水重金属污染程度,本文进行分析、调查,为日后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的划分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1 实验部分

1.1 挑选监测点

按照地区经济情况和区域划分,安排的6个监测站,并且根据各自饮用水的状况,监测站挑选2个水质监测点,在这12个监测点中,其中5个山上引水点,7个自挖井。

1.2 选择检测指标

从实际的实验条件和检测元素的重要性,最终选择7中元素为检测指标项,分别是Fe、Mn、Zn、Cu、Ag、Pb、Cd。

1.3 监测方法及仪器

选取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设备为北京第二光学仪器厂生产的WFX-1F2B2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1.4 水质评价

水质分析结果按《GB 5749-8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和《农村实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准则》进行评价。

2 结果

实验结果见表1。

从表1能够得出,该村饮用水中元素含量最高的是锰元素,12个水质监测点有5个超标,超标率高达41.7%;12个水质监测点中有4个点,锰范围值0.066~0.093mg/L,该范围值也很高。不仅锰元素超标,在12个样本中有9个铁含量大于0.2mg/L,比率高达75.0%;其中有6个样本铁含量大于0.3mg/L,超标率为50.0%;有2个样本铁含量大于1mg/L,超标率为16.7%。超标物中还有铅,高达0.313mg/L,超标率高达41.7%,相比国家标准超出6倍之多。锌含量高,超标样品(大于1mg/L)有6个,超标率为50.0%。

3 讨论

锰对人体的生理功能和营养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之一。锰元素是多种酶的合成或激活的必须品,是氧化还原、磷酸化等生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也对骨骼造血反应有催化作用,不仅如此,锰元素还能提升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身体元素的代谢,参与胆固醇、蛋白质、维生素B、C及E的合成。然而过量的锰元素会严重阻碍生理功能和代谢功能。因此,该村饮用水中严重超标的锰元素引起研究者的重视。

铁也是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之一,参与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等多种物质的组成。在血液中氧的运输、细胞内生物氧化,都与铁元素密切联系。而铁元素的缺失会引发营养性贫血。铁元素过量也会出现铁中毒。所以,超标的铁元素也是值得注意的问题。

铅中毒能够影响造血功能,危害神经系统,并且能够损害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影响免疫功能,抑制体液、细胞免疫和吞噬细胞功能,降低身体免疫力,增加感染性。

锌是动物体内不可缺少的元素。目前锌过量产生的不良影响没有什么调查,对补锌的好处调查较多。这有两种可能,一是其危害较小,可以忽略,二是人们对其认识不足。所以,该村饮用水中的锌含量过高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总的来说,针对选用的7中元素Fe、Mn、Zn、Cu、Ag、Pb、Cd,样本中含有Cu、Ag、Cd元素含量没有超过标准水平,比较低;而Fe、Mn、Zn、Pb含量严重超标;针对这些元素的危害性划分,Pb、Mn含量超标危害极大,迫切需要解决。

参考文献:

[1]谭志强,金卫斌,艾天成.湖北省荆州市农村不同类型饮水水质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1(06).

[2]孙超,陈振楼,张翠,史贵涛,毕春娟.上海市主要饮用水源地水重金属健康风险初步评价[J].环境科学研究,2009(01).

[3]陈翠华,倪师军,何彬彬,张成江.江西德兴矿集区水系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的时空对比[J].地球学报,2008(05).

作者简介:

魏利臻(1985-),女,湖北襄阳人,初级职称,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化学分析。endprint

摘要:在环境中,重金属是一类持久性污染物,不能借助微生物的作用进行降,而是以复杂的形态存在于多种媒介中,并积累下来。环境中的重金属进入人体的方法很多,并能在人体内堆积,久而久之对健康产生重大的影响。在众多重金属进入人体的方法中,饮水是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因此饮用水及水源地重金属污染备受广大研究人员的重视。

关键词:饮用水 重金属 分析

湖南省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且具有百年的矿产开采及矿产品加工历史,丰富的矿产资源不仅带给人们财富,同样也给周围环境带来了重金属污染。国内已有学者对湖南省典型矿区土壤、河流及底泥中重金属含量及其污染程度做了详细的研究,还有学者对农村地区各种饮用水水质进行了检测,但是国内对饮用水源地表水/地下水、土壤中重金属的污染程度的调查少之又少,尤其在居民饮用水水源地重金属污染方面的考察更加没有。针对湖南某农村饮用水重金属污染程度,本文进行分析、调查,为日后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的划分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1 实验部分

1.1 挑选监测点

按照地区经济情况和区域划分,安排的6个监测站,并且根据各自饮用水的状况,监测站挑选2个水质监测点,在这12个监测点中,其中5个山上引水点,7个自挖井。

1.2 选择检测指标

从实际的实验条件和检测元素的重要性,最终选择7中元素为检测指标项,分别是Fe、Mn、Zn、Cu、Ag、Pb、Cd。

1.3 监测方法及仪器

选取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设备为北京第二光学仪器厂生产的WFX-1F2B2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1.4 水质评价

水质分析结果按《GB 5749-8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和《农村实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准则》进行评价。

2 结果

实验结果见表1。

从表1能够得出,该村饮用水中元素含量最高的是锰元素,12个水质监测点有5个超标,超标率高达41.7%;12个水质监测点中有4个点,锰范围值0.066~0.093mg/L,该范围值也很高。不仅锰元素超标,在12个样本中有9个铁含量大于0.2mg/L,比率高达75.0%;其中有6个样本铁含量大于0.3mg/L,超标率为50.0%;有2个样本铁含量大于1mg/L,超标率为16.7%。超标物中还有铅,高达0.313mg/L,超标率高达41.7%,相比国家标准超出6倍之多。锌含量高,超标样品(大于1mg/L)有6个,超标率为50.0%。

3 讨论

锰对人体的生理功能和营养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之一。锰元素是多种酶的合成或激活的必须品,是氧化还原、磷酸化等生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也对骨骼造血反应有催化作用,不仅如此,锰元素还能提升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身体元素的代谢,参与胆固醇、蛋白质、维生素B、C及E的合成。然而过量的锰元素会严重阻碍生理功能和代谢功能。因此,该村饮用水中严重超标的锰元素引起研究者的重视。

铁也是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之一,参与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等多种物质的组成。在血液中氧的运输、细胞内生物氧化,都与铁元素密切联系。而铁元素的缺失会引发营养性贫血。铁元素过量也会出现铁中毒。所以,超标的铁元素也是值得注意的问题。

铅中毒能够影响造血功能,危害神经系统,并且能够损害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影响免疫功能,抑制体液、细胞免疫和吞噬细胞功能,降低身体免疫力,增加感染性。

锌是动物体内不可缺少的元素。目前锌过量产生的不良影响没有什么调查,对补锌的好处调查较多。这有两种可能,一是其危害较小,可以忽略,二是人们对其认识不足。所以,该村饮用水中的锌含量过高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总的来说,针对选用的7中元素Fe、Mn、Zn、Cu、Ag、Pb、Cd,样本中含有Cu、Ag、Cd元素含量没有超过标准水平,比较低;而Fe、Mn、Zn、Pb含量严重超标;针对这些元素的危害性划分,Pb、Mn含量超标危害极大,迫切需要解决。

参考文献:

[1]谭志强,金卫斌,艾天成.湖北省荆州市农村不同类型饮水水质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1(06).

[2]孙超,陈振楼,张翠,史贵涛,毕春娟.上海市主要饮用水源地水重金属健康风险初步评价[J].环境科学研究,2009(01).

[3]陈翠华,倪师军,何彬彬,张成江.江西德兴矿集区水系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的时空对比[J].地球学报,2008(05).

作者简介:

魏利臻(1985-),女,湖北襄阳人,初级职称,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化学分析。endprint

摘要:在环境中,重金属是一类持久性污染物,不能借助微生物的作用进行降,而是以复杂的形态存在于多种媒介中,并积累下来。环境中的重金属进入人体的方法很多,并能在人体内堆积,久而久之对健康产生重大的影响。在众多重金属进入人体的方法中,饮水是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因此饮用水及水源地重金属污染备受广大研究人员的重视。

关键词:饮用水 重金属 分析

湖南省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且具有百年的矿产开采及矿产品加工历史,丰富的矿产资源不仅带给人们财富,同样也给周围环境带来了重金属污染。国内已有学者对湖南省典型矿区土壤、河流及底泥中重金属含量及其污染程度做了详细的研究,还有学者对农村地区各种饮用水水质进行了检测,但是国内对饮用水源地表水/地下水、土壤中重金属的污染程度的调查少之又少,尤其在居民饮用水水源地重金属污染方面的考察更加没有。针对湖南某农村饮用水重金属污染程度,本文进行分析、调查,为日后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的划分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1 实验部分

1.1 挑选监测点

按照地区经济情况和区域划分,安排的6个监测站,并且根据各自饮用水的状况,监测站挑选2个水质监测点,在这12个监测点中,其中5个山上引水点,7个自挖井。

1.2 选择检测指标

从实际的实验条件和检测元素的重要性,最终选择7中元素为检测指标项,分别是Fe、Mn、Zn、Cu、Ag、Pb、Cd。

1.3 监测方法及仪器

选取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设备为北京第二光学仪器厂生产的WFX-1F2B2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1.4 水质评价

水质分析结果按《GB 5749-8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和《农村实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准则》进行评价。

2 结果

实验结果见表1。

从表1能够得出,该村饮用水中元素含量最高的是锰元素,12个水质监测点有5个超标,超标率高达41.7%;12个水质监测点中有4个点,锰范围值0.066~0.093mg/L,该范围值也很高。不仅锰元素超标,在12个样本中有9个铁含量大于0.2mg/L,比率高达75.0%;其中有6个样本铁含量大于0.3mg/L,超标率为50.0%;有2个样本铁含量大于1mg/L,超标率为16.7%。超标物中还有铅,高达0.313mg/L,超标率高达41.7%,相比国家标准超出6倍之多。锌含量高,超标样品(大于1mg/L)有6个,超标率为50.0%。

3 讨论

锰对人体的生理功能和营养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之一。锰元素是多种酶的合成或激活的必须品,是氧化还原、磷酸化等生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也对骨骼造血反应有催化作用,不仅如此,锰元素还能提升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身体元素的代谢,参与胆固醇、蛋白质、维生素B、C及E的合成。然而过量的锰元素会严重阻碍生理功能和代谢功能。因此,该村饮用水中严重超标的锰元素引起研究者的重视。

铁也是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之一,参与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等多种物质的组成。在血液中氧的运输、细胞内生物氧化,都与铁元素密切联系。而铁元素的缺失会引发营养性贫血。铁元素过量也会出现铁中毒。所以,超标的铁元素也是值得注意的问题。

铅中毒能够影响造血功能,危害神经系统,并且能够损害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影响免疫功能,抑制体液、细胞免疫和吞噬细胞功能,降低身体免疫力,增加感染性。

锌是动物体内不可缺少的元素。目前锌过量产生的不良影响没有什么调查,对补锌的好处调查较多。这有两种可能,一是其危害较小,可以忽略,二是人们对其认识不足。所以,该村饮用水中的锌含量过高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总的来说,针对选用的7中元素Fe、Mn、Zn、Cu、Ag、Pb、Cd,样本中含有Cu、Ag、Cd元素含量没有超过标准水平,比较低;而Fe、Mn、Zn、Pb含量严重超标;针对这些元素的危害性划分,Pb、Mn含量超标危害极大,迫切需要解决。

参考文献:

[1]谭志强,金卫斌,艾天成.湖北省荆州市农村不同类型饮水水质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1(06).

[2]孙超,陈振楼,张翠,史贵涛,毕春娟.上海市主要饮用水源地水重金属健康风险初步评价[J].环境科学研究,2009(01).

[3]陈翠华,倪师军,何彬彬,张成江.江西德兴矿集区水系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的时空对比[J].地球学报,2008(05).

作者简介:

篇5:中国环境污染状况分析调查报告

(1)污染控制正逐渐从末端治理转变为清洁生产。

末端治理是我国长期以来治理环境污染的一种基本手段,主要是通过环保部门强制排污单位采取必要的污染治理措施。这种治理方式是被动的,在不改变原有工艺的情况下,企业往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污染治理,增加了企业成本核算,因此使得大多数企业缺乏污染治理的积极性,甚至逃避对环境污染责任的承担。而清洁生产是实行全过程控制的一种形式,是一种主动的环境污染控制和治理模式。它主要包含了2个方面:

①在微观层次上要求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材料,少废元废的清洁工艺,物料的闭路循环,节约原材料和能源,尽最大可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和毒性,生产的产品在使用中和使用后不会危害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并易于回收和再生,易处理、易降解;

②在宏观层次上,要求从企业战略高度上对整个产品结构、能源消耗构成及产品消费模式进行调整,以达到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和最低限度地产生有害废弃物。我国已将推行清洁生产列入《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中,并明确提出转变大量消耗资源、能源、粗放经营的传统生产发展模式,调整单纯末端治理的环境污染控制体系,推行清洁生产的要求,这也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之一。

(2)以“谁污染,谁付费”、“谁治理,谁收益”来代替“谁污染,谁治理”的治理方针。

“谁污染,谁治理”是在我国早期环境污染治理工程中提出的,对环境污染控制起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长期以来,国民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加上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缺乏规模效应,大多企业单纯为满足市场短期需求和企业近期利益而逃避对环境污染责任的承担,加上我国环境保护法规的不完善和环境执法、监督不力,导致环境污染未能得到根本治理。在我国经济实力、科学技术水平和公民生态环境意识不断提高的条件下,应积极推广“谁污染,谁付费”和“谁治理,谁收益”的方针。通过对排污企业征收排污费,积累资金,扶持一批积极性高、技术力量雄厚的企业和团体,来承担对环境污染的统一治理,这样在污染治理方面,可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同时又可以避免环保处理设施的重复投资和重复建设,即省了资金,又促进了环保企业的发展。

(3)废物的再生利用也将成为环境管理的重点,从而使环境保护不再只是消极地增加成本,而是从积极角度出发,将其视为产生效益的行业。

篇6:关于农村环境污染状况的调查

研究背景及理论与现实意义:

在新世纪的发展下,我国农村与城市差距越来越大,就拿环境污染的问题来说,在城市上,就环保问题而言,人们提出过许多的方案,并实行了许多的措施,如:每隔一段距离就设置了垃圾桶,在超市购物使用环保袋等等。反观农村,什么都没有,垃圾乱扔乱放,大山里、河里都有。其次,一些排放污染气体的工厂由城市转向农村,而这没有专门管理这方面的人,致使垃圾越来越多,污染越来越严重,救助农村环境已经刻不容缓,我们必须尽最大的努力去拯救它,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和谐发展,人们才能过的安心。

研究现状与创新点:

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方面都涉及到了环保,如:电视上、公交车上、站牌上等都提到了相关信息,但是真正做到的又有多少人。其次,就我个人观察,我国提倡环保意识大多是对于城市而言的,而农村像是被人遗忘在角落里了,无人问津。而我提出这个课题,希望能引起人们的关注,为建设新农村出自己的一份力。选题的合适性及保证条件:

这个课源于生活,而每个人又处在社会中,无可避免的相互碰触。是以,只要我们每个人秉着自己的那份职责,我相信我们一定可以这个改变世界,让这个世界生机勃勃、绿意盎然。

具体的研究方案

1.说明研究的内容

本次研究的内容主要为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众所周知,我国的农村环境污染相当严重,但是一直都疏于管理,致使其恶化,本文会从农村人民的日常生活、畜牧业、以及农业等各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将揭露最真实的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务必面面俱到,争取把最全面的农村环境展现在大家的眼前,让大家了解目前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是多么的严峻。

2.说明研究的范围、地点、调查对象和抽样方案

本次研究以黄石市为例,对象为黄石市农村中的部分农民,本次研究采取访谈式和问卷式,问卷类型为开放式,研究方法为定量研究,采取的调查方法为抽样调查。

3.调查日期

2012年4月至7月

4.进程对策

四月中下旬:查找关于农村环境方面的资料,仔细的琢磨,认识到农村环境的现状,了解农村环境的发展模式,清楚农村环境污染的直接与间接的原因并寻找解决农村环境污染的问题的方法。

五月:利用空闲时间去实地考察,拍摄当地环境污染处的照片(照片须有震撼力),让人们清楚的知道拯救环境迫在眉睫。

篇7:中国农村污染状况调查与分析

环境的污染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继续发展。农村产业化经营与旅游业开发是当今农村发展最好最快的路子,也是最热门但又最难以实施的路子。如今城市兴起吃绿色、吃健康,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有机农作物生产的必要条件。

生态环境质量下降,使农田生态系统遭到破坏,随着个别物种的消失和一些异地植物的入侵,农田间病虫害爆发率上升,农作物产量和质量明显下降。

为响应十七大会议召开,充分的认识并认真解读“科学发展观”,将理论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为实现自然与人类和谐发展,环境与经济共荣,共同携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1、调查对象:田间地头,路边和村头垃圾的多少与分布。

调查方法:将农田划分为几个区域,将路段等分为小路段,将村庄划分为小的区域(以道路为基础)并都以数字命名,如“农田1区”、“11号路段”、“村庄1区”。

2、调查对象:农村水渠和池塘中水的质量问题。

调查方法:对以上区域的水分别取样,并观察其清澈程度,闻其气味,并用物理化学方法粗测分析其污染物的成分。

3、调查对象:污水与垃圾的来源。

调查方法:通过走访咨询居民,询问垃圾的来源与排放垃圾的时间。

4、调查对象、:树木覆盖率(村庄)。

调查方法:将全村以街道为界划分为块,随机抽取五块,算出覆盖率,求出平均值。

5、调查对象:近年来田间野生生物的数目变化与种类的变迁。

调查方法:用样方法统计各种野生植物的数量和分布,用表格对比三年来农田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比例的变化。

6、调查对象:调查村民对环保的认识与生态农业的态度。

调查方法:随即在居民名单中抽出十名,对其进行环境方面的采访。

7、调查对象:调查村民的近几年健康状况,并与相对的环境对比,找出二者的关系。

调查方法:与年龄相对较高的居民进行访谈,在大队中查阅有关村民健康的资料并列出表格与环境对比。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经调查,垃圾主要分布在路、农田、村庄和水沟相对集中的地方,约占45%。在城乡交会的道路旁边,垃圾也相对较多,约占32%。在村里的大路边,有15%的垃圾。在农田中,有2%的垃圾。在小巷和其他地方的垃圾约占6%。

分析:由垃圾的分布来看,在人活动越频繁的地方,垃圾的量也越多,垃圾堆积主要是人为产生的和任意丢弃造成的。从中反映了人们的环保意识并不高,责任心也不强。

2、农村水渠中水的清澈度不高并且有异味,不符合国家二等水的标准。经过滤,发现水中浮游生物甚多,并且有很多蚊子的幼虫。有些水渠已经淤塞,水道中充满了垃圾,并发出阵阵恶臭。池塘的水为绿色,是以为水中有很多藻类而产生的水华现象。水中的鱼类尚多,水有腥味,且不清澈。经过过滤蒸馏等处理,未发现有毒物质。

分析:水质变坏,但未发现有害化学物质,说明目前水体主要是受固体垃圾污染所至。由此可推,由于垃圾堆积,无人清理导致垃圾入水;另外村民乱排污也使水体受到了污染,使水质变坏。

3、经过调查发现,村头垃圾主要是生活用品废弃物,来源于村民。村民图方便、省钱,便将生活垃圾倒在村头。在离城较近的路旁,臭气冲天,招来了很多苍蝇。这里的垃圾主要是县城里的人倒的。因为把垃圾倒在农村省去了向垃圾处理厂交钱,而且也省时间。时间久了,便都往这里倒垃圾。污水的主要来源是生活污水,未发现有工厂在此排污。

分析:既然没有工厂,村民都把环境污染成这样,成堆的垃圾无人管,乱仍乱排,只图自己方便而不顾集体形象,说明村民缺乏责任心与环保意识,村民素质有待提高。

4、居民几乎家家都有树,有的院子竟然全被大树遮着,而有的院子只是沾到一点树阴。总体来讲,全村树木覆盖率约在40%-50%。

分析:村里人都有在院子里栽树的习惯,树木为村民带来了很多好处,且美化了自己的家园。表明村民希望生活在一个好的环境里。这样有利于环保工作的进行。

5、年份 青蛙 蛇 麻雀 菜青虫 螳螂 刺苋 刺蔓 田鼠

06 很多 较多 很多 较少 不多 较多 较多 较少

07 不多 较少 较多 很多 较少 不多 较多 较多

08 很多 很少 较少 很多 很少 很少 很多 很多

(由少到多的程度:很少<较少<不多<较多<很多)

分析:经询问农民得知,对于蛇,因其生的丑陋,虽然无毒,仍然遭到人类的杀害。还有的就把它当作野味,数量锐减。对于麻雀,因其偷吃粮食,一直得不到人类的喜欢,也遭屠杀。同时在农药的作用下螳螂的数量也在急剧下降,而害虫与田鼠却顽强的抵抗住了农药。在人为的作用下生态在悄悄的变化,推测将来虫害与鼠害仍会上升。人对刺苋的讨厌恨不得将其斩尽杀绝;而同时又有种刺蔓蔓延。可见人类的爱憎对环境是有作用的,更不用说在生活中的不良习惯对环境的伤害有多大了。

6调查人数:40 方法:抽样法 结果如下:

认为环境问题 很重要 无所谓 不清楚

人数 7 12

21分析:目前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不够,重视不足。很多人都未曾考虑过环境恶化的后果,还有一些人说那是杞人忧天,只有少数人认识到了环境的重要性,说明关于环保知识尚未普及,宣传工作仍要进行。

7年份 05 06 07 08

出生人数 16 18 19 1

4非意外死亡人数 12 15 14 18

癌症死亡人数 3 6 7 9

由表对比可知,得癌症死亡的人比例在逐年升高。经调查得知,环境与肿瘤的产生有很大的关系。即,随着环境的恶化,细胞癌变比率也在升高。由此说明,环境与居民的健康的关系十分密切。

三、问题与建议

1、农民对于环境问题缺乏了解,不能认识透彻,对于集体的生活环境,缺乏责任感和主人公意识。所以要加强宣传力度,开展教育会议,改变村民原本不负责的的观念。

2、作为新世纪的青年要走在时代的前列,要积极的配合环保工作,做好自己家人的思想工作,在自己努力的基础上,号召大家共建美好家园。

3、在村委会成立环卫小组,定期对村里的环境进行整治美化。在中小学成立志愿者,鼓励中小学生保护环境。

4、对于城市的个别企业提出警告,要求其停止对村里环境的破坏,并对已造成的不良后果要求赔偿。对于不听警告者进行劝导教育,若仍任意妄为则追究其法律责任。

5、学习科学发展观,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理论相结合,为农村的和谐发展提供精神支柱。

篇8:高污染企业的农村转移状况与分析

今天的中国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并将其作为宏观调空的重点。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的工业结构和布局状况, 这一工作的重点自然集中在城市, 对于习惯了农业工作的小城镇与县乡政府来说环保无疑是新课题, 农业型地方政府缺乏节能减排的经验与意识, 加之财政与政绩的压力使其反而欢迎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转移至农村。目前, 农村工业废水、废气、废物排放量大量增加, 农村环境质量明显下降, 直接威胁广大农民群众的生存环境与身体健康, 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据统计:全国因高污染企业排放废水、废物而占用和毁损的农田面积已超过400万亩, 农村饮用水符合农村饮用水卫生准则的比例为66%, 3亿多农村人口面临饮水不安全问题, 其中有1.9亿人饮用水有害物质含量超标。环境污染向农村转移是以牺牲农村环境、农民利益为代价, 折射出典型的“环境不公”, 所谓的产业转移实际上是巨大的污染转移, 随着城市建设的加速推进, 高污染企业的农村转移问题日益突出。

我国高污染企业的转移模式多为:由国外转移到国内, 再由沿海发达地区转入内地欠发达地区, 随着产业结构和产业分工的不断调整, 城市退二进三, 众多高污染企业进而向农村地区挺进。中国环境科学院研究员曹东主持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 全国各大城市基本都实行了工业污染搬迁转移的做法。

随着高污染企业对环境污染的加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农村成为高污染企业的收容所, 有些在城市难以为继的高污染企业通过农村地区的招商引资, 堂而皇之地上山下乡, 在农村开辟新的“根据地”, 将生产地转移到农村, 同时也将污染转移到了农村, 这些高污染企业的转移已经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 一些地区甚至成了环境污染的重灾区, 农民不得不为污染转移和环境不公埋单。

2 对我国高污染企业的农村转移的分析

(1) 我国高污染企业农村转移的原因除了经济原因, 还包括制度、环保意识、宣传教育原因。农村地区因为经济落后有迫切发展经济的愿望, 所以农村官员在GDP冲动和“政绩”的驱使下进行招商引资, 但农村地区没有发展高技术产业的条件, 就只有接受被城市转移的产业和污染。除了利益驱使外, 我认为制度缺位也是重要原因:国际上对于高污染产业的转移都是基于环境标准的差异为出发点, 认为发达国家环境标准普遍较高, 而发展中国家环境标准普遍较低, 因而形成发达国家将本国面临淘汰的高污染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不断地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 以谋取利益。如今年4月, 绿色和平发布的《企业污染物信息公开状况调查》中指出:包括德国公司巴斯夫在内的13家世界百强跨国公司, 在污染物排放信息公开方面对中国有双重标准的行为, 在华环境和排污信息不公开。对此, 巴斯夫的回应竟是环保双重标准符合中国现行法律法规。国际上的环境标准差异投射出了我国高污染企业向农村转移的重要原因:制度缺位, 包括因迫切需要发展经济而人为开通的“绿色通道”, 也包括我国本身法律法规的缺陷。

(2) 高污染企业的农村转移并没有达到节能减排, 降低污染的目的, 反而扩大了污染, 造成更大的危害。其原因有三:第一, 农村地区官员因GDP冲动和“政绩”诱惑对“抢”来的高污染企业开通了“绿色通道”, 做起了这些企业的“保护伞”, 而仅有的农村环保法律法规更显得苍白无力。第二, 农村居民相较于城市居民而言, 环保意识薄弱, 大部分农村居民只看到高污染企业带来了经济上的改善, 对环境污染的危害性、长期性认识不够, 从而导致其忽视高污染企业造成的水质、土壤、空气的污染以及化学农药的本身污染, 在卫生习惯、生活条件和经济状况都落后于城市居民的情况下, 这些高污染企业会对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更大的危害, 甚至因为医疗条件和经济情况造成高出城市几倍的死亡率。加之农村居住分散, 有一定知识和能够为自己权利申诉的壮年农村居民大多都走出农村, 出外打工, 使得农村居民不同于城市居民, 没有集中的力量摆脱高污染企业对他们带来的身体危害、土地危害、水源危害和空气危害。第三, 作为城市后方的农村地区是城市农产品的提供地, 但农村空气、水源、土地受到了高污染企业的污染, 长出来的粮食、蔬菜也成了“毒品”, 这些“毒品”不光是农民吃, 也被卖到了集市上, 流入城市的餐桌, 形成了循环污染, 所以用系统全局的观点来看, 高污染企业的农村转移不仅没有降低污染反而扩大了污染, 带来了更大的危害。从国际上来看, 印度博帕尔化学泄漏事件就是最好例证。

(3) 高污染企业的农村转移是违背资源公正分配和环境公正原则的。在世界范围内, 西方世界标榜的至高无上的“民主”与“人权”, 在涉及世界资源和环境危机配置时, 在直面发展中国家基本生存权与发展权时, 显得格外虚伪和没有底气。如同中国城市把需要废弃的高污染企业转移至落后的农村, 本质上就是转嫁危害和废弃资源, 进而开发新的较为环保的公共资源, 并从中获取利益。农民除了在资源和经济利益上受到损害外, 某些非经济性利益也被强制剥夺了。农民是社会公认的弱势群体, 土地是农民唯一的资源, 身体是农民唯一的资本, 但高污染企业的农村转移污染了农民的土地, 损害了农民的健康, 这不仅是对农民的歧视和不公, 更是对农村居民人权、健康权和生命权的侵犯。一个现实的伦理问题摆在我们面前:难道我们可以以保障多数人健康权的名义来损害少数人的健康权和生命权?连人基本的生存和发展都受到威胁了, 那么农村居民又何来的人权, 何来的健康权和生命权?仅从经济学的观点看高污染企业的转移是不够的, 经济增长的代价在伦理意义上应该是符合道义的, 如果经济增长的代价是人的生命权和健康权, 那么这些权力的价值已经超过经济发展的价值。所以, 高污染企业的农村转移问题必须有伦理的考量。

(4) 高污染企业的农村转移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 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高污染企业的转移并不能改变环境污染和人们生存受到威胁的现状, 也不能达到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经济的目的, 反而可能由于两个完全不同的发展层次和目标, 形成一种浪费巨大的内耗, 使得经济增长的环境代价过大到已无利可赢, 就像英国对泰晤士河的治理, 其治理的经济投入和环境成本已经远远大于污染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经济增长, 更何况是高污染企业是向农村进行转移。城市工业的升级, 都伴随着农村工业的跃进, 在这样一发展过程中, 城市工业的大量淘汰机器和企业纷纷被转移到农村的一些地区, 特别是一些污染严重的工业纷纷进入农村。这些企业大多生产设施落后, 缺乏防治污染的配套设施, 依然沿用“老牛拉破车”式的落后生产工艺和生产技术, 导致环境污染扩大和加重, 对农村地区人口的健康权和生存权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这一系列的转移过程违反了环境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特别是落后技术和设备的沿用, 更是经济和环境协调的“难路虎”。我们需要的不是转移污染, 而是降低污染、控制污染, 把污染治理作为企业迁建的主攻方向, 以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9:中国学生德福考试状况调查与分析

关键词: 德福考试 德福考试院 德语学习

一、德福考试

德福考试译于Test DaF(DaF:Deutsch als Fremdsprache)。作为语言水平测试,德国德福考试院(Das Test DaF Institut)将其目标人群定为:(1)预备留学德国并需要提供德语语言水平证明的学生;(2)想证明自己德语水平的学生;(3)逗留德国高校并想要证明自己德语水平的学者;(4)所有需要提供德语语言水平证明的科研工作者;(5)通过欧盟项目赴德,并在项目结束时需提供语言证明的人员。目前,我国德语培训机构的客户群主要为预备赴德深造的大学在校生,所以可以推断中国DaF考生的主体是上述第一类目标人群。

二、中国德福考试现状

综合德福考试院公布的统计数据,目前全球有96个国家454个德福考试中心,在过去的14年中,全球共举办72期德福考试,其中中国境内就有32期,这是因为中国考生人数最多,以2014年为例:2014年全球参加德福考试的总人数为31898人,其中37.6%为中国考生,共计12008人;但中国考生的成绩不太理想:听、说、读、写四项考试内容,其中有一门成绩低于TND3的考生竟近50%,四项达TND3的超过30%,而符合就读德国高校语言水平的,即四项均达到TND4或更高成绩的考生则不足20%。根据该统计结果,可以推断中国大部分考生是在不具备德福考试条件的情况下,盲目报名参加考试的。而德福考试院在对考生的考前准备(Vorbereitung auf die Prüfung)中则明确建议:考生至少修读700课时(1000课时更好)德语课程,才考虑报名参加考试;因为德福考试旨在测试考生在大学专业学习所需德语语言水平,所以学生应具备良好的中级甚至高级德语语言知识,才能听懂、读懂学术文章,在教学活动及日常生活中参与交流;强调交际能力重于语法再现能力。

三、原因分析

结合对考生及培训机构的调研,中国考生考前准备不足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三方面因素:

1.实际学习时间不足。德福考试院建议学生考前修够700-1000学时德语课程,如果一个非德语专业学生零起点学习德语,每天利用课余时间上4课时德语速成班(一周20个课时,周六、日用来语言积累),则学完建议课时需要35-50周,即一年左右的时间。大多数准备留学德国的学生在大学三年级才开始学习德语,因为专业课学习紧张,所以不能保证用于德语自主学习时间的投入,升入大四后又要花时间准备APS审核(将英译或德译的核心课程知识点融会贯通,熟练专业词汇表达等)办理其他留学手续,也无法专心学习、积累继续提高德语语言水平。实际学习时间投入不足直接导致大多数学生即便修读了建议的课时,依然不具备参加DaF考试的实际水平。

2.培训机构良莠不齐。在中国,少数学生因为经济及地理位置上的优势,可以就读歌德学院或高质量的高校语言培训班,大多数学生则是通过参加当地的社会性培训班的强化课程学习德语的,这些机构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很多只是中介性质的机构:一面负责招生,一面负责按招生情况聘请“教师”授课;讲课人员不固定,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教材选择差异性大,不能和德福考试要求技能接轨;培训中心没有专业的人员或资料为学生课余学习提供良好的帮助与指导;班级人数较多,课堂没有时间进行更多的交际练习;不同学习目的学生混编成班,无法有针对性地教学,等等。这些问题直接导致就读的学生不能打下良好的德语语言基础适应德福考试对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的均衡要求。

3.学习缺乏方法与策略。对于学了十几年“哑巴英语”的中国学生来说,已经习惯和接受“外语学习=语法学习”,“课下学习=背单词表+刷题”的外语学习模式了,在这样的学习模式影响下,德语学习被认为“上课程班=学德语”,学生不仅缺乏对于自主学习的认知,而且过于依赖课堂教学、依赖母语和字典,继续沿用低效率的方法记忆单词,不注重习语积累,等等。如果再遇到一位没有经验也不懂语言习得的课程班教师,不能协调学生间的学习能力差异,科学地布置自主学习内容,那么这种低效率的德语学习过程将直接导致学生无法在短期内具备DaF考试所要求的语言水平。

四、建议

上一篇:学校乐队工作计划下一篇:绽放优之彩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