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与改进对策

2024-05-03

农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与改进对策(共8篇)

篇1:农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与改进对策

农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与改进对策

众所周知,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仍处于步履维艰的局面,尽管众多的语文教师对此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就目前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尤其是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仍是严峻的。

一、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社会的需要

在河北省中考语文成绩中,作文已由原来的三十分猛增到五十分,这本是突出考察学生能力的一种举措,但一部分语文教师为了片面地追求分数,应付中考,往往训练“应试作文”,让学生压题目,背范文,作文训练局限于一定的范围(只限记叙文,议论文的写作,而说明文及有名无实的应用文只能靠边站)模式中。其结果是,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张扬,学生对写作感到索然寡味,写作时敷衍了事,抄袭现象屡见不鲜,写出的作文空、白、假。如今话题作文给学生选材立意的范围越来越宽泛,文体的要求越来越淡化,而学生作文的分数却未与之成正比。究其根本原因确是应试训练扼杀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浇息了学生写作的火花,更忽视了学生的写作对社会的需要。

二、封闭式教学严重缺乏大语文观、大课堂思想

目前,一些学校实行封闭式教学,他们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把学生整天束缚在课堂上,甚至课内损失课外补,完全剥夺了学生有限的课余时间,学生面对的是呆板、枯燥的书本知识,缺乏必要的文化生活、体育活动及社会实践,两耳闻不到窗外事,一心只能读圣贤书,这就决定了学生写作的内容必然是枯燥、乏味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联系学生的思想、生活、学习实际所进行的封闭式训练,岂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可见,好的作品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经验。这就要求学校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确立大语文、大课堂的思想。除了让学生积极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体验生活外,还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多举行一些文体活动,为学生了解社会信息创造条件。如:设立图书室,安装电视等,让学生有条件参与社会热点话题的讨论。由于有了必要的实践活动,学生从电视、报刊中耳闻目染,无不津津乐道,把这些问题引入作文训练,会使学生作文的主题更加深刻,为学生的作文增添新的生机。如2001年河北省中考语文话题为“发现”,班里赵洪同学写了《我发现妈妈变了》,其内容大致写的是一位保守落后的妈妈在改革大潮的影响下竟参加了电脑培训班,扭起了大秧歌。赵洪同学取得了105分的好成绩,这与他的作文是分不开的。由此可见,彻底摒除封闭式的教育教学已刻不容缓

三.作文训练中随意性大,缺乏针对性和计划性

目前,一些中学的作文教学,仍然存在着盲目的随意性,写作无根据,训练无目的的情况下屡见不鲜。具体表现为①训练文体的随意性,只注重记叙文、议论文的训练而忽视说明文、议论文的训练;②训练的手段的随意性,只注重课堂训练而忽视课外的训练;③评改训练的随意性,评语千篇一律,使学生不痛不痒,不知所云,只注重少数尖子生的范文讲评而忽视整体的评改,只注重老师的评改,而忽视学生的自改;④命题的随意性大,有些老师,往往课前无充分的准备,课上随意找个题目让学生作文,缺少必要的指导。我认为,以上这些做法不是一种明智之举,它只能使老师的劳动付诸东流。要克服这种写作教学中的盲目性与随意性,最好的做法是依据大纲的要求有一个总体的规划。如在文体训练上,注重实用性与能力性,多种文体全方位训练。在年段攻关上,初一做模仿训练,可“仿点”“仿意”“仿写法”。这要求广大的语文教师能在课堂教学中结合课文巧练作文,最终使学生能仿其行到传其神。八年级以后,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训练,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创造性,使学生能够快速选材,运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在训练的措施上,课内课外相结合,师生评改相结合,训练结合。在作文的命题上,要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实际,要有针对性。现在,在课外师生经常在一块儿,学生平时干些什么,玩些什么,想些什么,教师都心里有树。出题目就有了考虑的范围,把学生把干的、玩的、想的写出来。叶老先生的论述已经明确告诉我们怎样才算有针对性而避免随意性。

总之,有了科学的训练目标,并在这个目标指导先循序渐进的练,日积月累的了练,有法、有序、有效的训练,在练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技巧,持之以恒,又何愁作文水平不提高呢?

篇2:农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与改进对策

写作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占据着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在一般的初中语文测试题中,包括中考,“写作”作为与“基础知识及其运用”、“阅读分析”相并列的一块内容,占有30%~40%的分值。因此,写作也倍受广大学生、教师、家长的重视,作文教学自然也成为语文教学的重头戏。然而,当前初中写作教学现状却不乐观,它一直困扰着广大教师,而我们农村初中更是如此。

一、存在的问题

我校由于地处偏远农村,教师和学生流失较为严重,2007-2008年较为好转,有大批外留学生相继回流。但大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差,作文水平更是低下,每次上交的作文不是只字片言,就是语句不通,十字五错,更不要提选材、构思、立意了。面对这一现状,我校课题组和语文教师认真思考学生作文水平低的症结所在,探求提高写作教学质量的途径。

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普遍不浓,也缺乏修改的习惯,大部分学生把完成作文当作一种任务,一旦完成便把它投掷一边,而不愿去反复阅读自己的习作,并仔细的修改,除了老师布置的每周练笔外,几乎没有人愿意主动写文章,课外阅读量相对也少,对老师的批改及评语作一般性的浏览,甚至根本不去理会。这也是农村初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几点对策

1、降低要求培养兴趣

由于我校学生基础差,写作水平低下,我们应该对学生降低要求,注重对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切不可对学生过高要求,让学生对写作产生畏惧心理。

当前,有些教师不管学生的实际写作水平,每次作文都对学生给出硬性要求,如字数必须达到600字,否则重写,于是,那些写作能力差的学生为了努力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只好不断重复相同或类似的语句,结果就像懒婆娘的裹脚布,有的学生干脆抄袭,敷衍了事,还有的甚至懒得动笔。结果,不少学生都产生一种惧怕作文的心理,每当作文时,不是唉声叹气,就是怨声四起。

面对这一现状,教师无不摇头叹息,也不得不思考:怎样才能消除学生的惧怕心理,使学生喜爱作文呢?我认为必须结合学生自身的情况给予不同的要求,让学生每次作文都感觉到自己能够达到要求,乐意去写,然后,在老师、同学的帮助下不断修改,通过多次的修改,学生感觉到自己越写越好,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尝到写作的甜头,此外,教师还应不断鼓励学生,充分表扬学生作文的闪光点,这样,学生写作的兴趣自然在潜移默化中增长。学生的兴趣一旦得以激发,学生乐于写,写作水平也自然会逐渐提高。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若是“乐之者”,还怕不愿意主动动笔写?

2、及时修改注重点评、讲评

批改作文、讲评作文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关键环节。学生的作文如果没有得到及时修改、点评,那就无法及时发现学生作文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把这些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教师最初布置作文的目的自然也无法达到,而且还会抑制学生的写作热情,影响写作效果。因此,教师对学生的作文必须及时批改,那么如何进行批改讲评呢?

首先,批改的形式应该多样化。传统的批改方法是学生的作文教师改,然而由于语文教师的教学事务多,大部分兼任班主任工作,靠教师一人之力去批改一个班级甚至两个班级的作文,毕竟“心有余而力不足”,批改作文花费的时间长,拖延了作文本的发放时间,而且无法按时讲评作文,收效自然甚微。此外,学生作文教师改,也使学生不自觉地丧失了修改作文的主动性,人为地养成了修改作文的惰性和依赖性,学生们的作文水平自然总是在低谷中徘徊不前。其实,除传统的批改方法外,我们还可以经常采用学生自我修改、学生互动批

改、师生共同修改等办法,变一支笔为几十支笔,这样,既减轻了教师自身的工作负担,而且充分发挥学生在作文中的主体作用,真正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产生教学“共振”的最佳效果。《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可指导他们自己修改,或者组织他们互相修改。” 学生在参与批改的过程就是再学习、再提高的过程,从教学角度而言,也体现了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达到将来不需要教”的教学思想,因为学生养成的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是终身受用的。学生们在长期不断的作文修改过程中提高了写作水平。

其次,评语不应笼统空泛,修改不应面面俱到。作文修改时,评语不应过于空泛,千篇一律,如“语句通顺,层次分明,但语言欠生动。中心欠突出„„”这种空洞的模式化的评语无助于提高学生写作水平,而应该针对学生的习作提一些建设性的意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让学生对批阅后作文进行再修改、再点评。此外,评语还应具有激励性和商榷性,如在学生作文的批语中,批上“在„„方面,你有了较大的进步”,“要是„„就更好了”,“这地方如果加上„„就更具体了”,这样,学生无论面对自己作文中优点还是缺点,都能欣然接受,写作的热情也会高涨。

此外,作文讲评应多样化。不少的作文讲评课是教师一人唱独角戏,教师评学生听,教师改学生看,即使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往往还是无动于衷,有的心不在焉甚至打瞌睡,结果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其实,这种讲评课,学生处于被审判者的位置,又怎么能打起精神,产生兴趣呢?长此以往,学生不但会失去写作兴趣,而且会产生厌恶情绪。因此,作文讲评课应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变师生单向交流为师生双向交流,生生双向交流,师生、生生多向交流,从而加大信息量,加快信息传递速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在这样的讲评课中,通过相互切磋、互动交流,学生各显其能,取长补短,成为作文讲评课的主人,其鉴赏能力、表达能力也得以提高。此外,交流切磋不能流于形式,还应内化、吸收,即进行再创作,这样,写作能力才能真正得以提高。

3、加强阅读勤写多练

阅读是人类获取各种知识、了解各种信息的一个主要渠道。农村初中学生阅读量少,阅读面窄,因此,我们应积极开展语文课外阅读,让学生从阅读中吸取营养,积累词汇,开拓视野,还能学习各类文章的写作规律,解除作文难的顾虑。鲁迅先生在总结自己写作经验时曾说过:“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可见,多读课外书籍对提高写作水平是不无裨益的。当然,课外阅读不能随意的,毫无目的的进行,教师应该向学生推荐优秀篇目、可读篇目,指导学生进行阅读,组织学生互动交流。

光读不写也不行,还应读写结合、勤写多练,把阅读和写作教学结合起来。阅读是理解和吸收语言文字及思想感情,写作则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即读是吸收,写是输出,阅读和写作是互为因果的两个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事物,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叶圣陶指出:“写作的历练在于多作”。可见,读后必须让学生动笔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他人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东西。那么怎样勤写多练呢?叶老说:“作日记,作读书笔记,作记叙生活经验的文章,作抒发内部情思的文章,凡遇有需要写作的机会,决不放过。”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逐步提高写作能力,养成勤于动笔的良好习惯。我校还为学生建立“课内课外阅读链接卡”,使学生读有所得,读有所获,长此下去,作文时自然能妙笔生花,也就不会望“题”兴叹,害怕作文了。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这个道理。

4、开展活动丰富生活

写作来源于生活,生活之水一旦枯竭,学生又如何能写好作文,因此,我们必须开展各种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为学生创作提供源泉。如我们可以展开各类竞赛,交流,创办班刊、校刊,开展“寻找家乡的文化”、“探访身边的名人”、“亲近大自然”、“观察可爱的动物”等活动,引导学生广泛的接触社会生活,让学生开阔眼界,熟悉生活,了解自然,认

识新事物、新现象,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通过各种课外活动的开展,学生的知识面得以拓展,观察、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写作素材得以增加,写作欲望逐渐增强,学生愿意主动动笔写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而非被迫进行闭门造车。

篇3:农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与改进对策

在提倡学生综合能力的新形势下, 作文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农村中学生养成了为应试而作文的不良心理, 缺乏写作的主动性, 不利于作文教学的有效开展。 (1) 腹中无货, 学生习作时语言匮乏。在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中, 大部分学生对事物缺少正确认识, 语言匮乏。因此, 学生在表达自己的思想时词不达意, 枯燥苍白。追其原因, 学生平时不注意积累语言, 没能找到丰富语言的途径。 (2) 闭门造车, 作文教学脱离生活实际。长期以来, 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大多封闭在课堂上, 教师很少带学生到室外, 接触社会, 体验生活, 无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缺乏兴趣, 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不高。农村中学生的知识面较窄, 学校举办的作文活动较少, 学生的习作得以发展的机会就不多。因此, 农村中学的学生大多缺乏写作的兴趣。

2. 农村作文教学的天然优势

农村中学作文教学应当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农村资源, 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实现作文育人的教学目标。 (1) 有更多机会亲近自然, 促使学生迸发习作文思。直观的形象、具体的情境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促使学生在习作时产生丰富的想象力, 开拓自己的思维。农村的中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亲近大自然, 因此, 如画的大自然理应成为农村学生的写作源泉。 (2) 见证先辈的事迹, 从心底培养崇敬之情。人们都崇尚艰苦奋斗, 不屈不挠的精神境界, 这是人类文化的宝贵资源。老师可以把这种人文精神反射给学生, 学生会从自身的感性视角接受这些精神品质, 并产生崇敬之情, 还会和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进行对比, 引出深刻的反思。例如以家乡为题写一篇作文, 学生完全可以将家乡热土上的英雄事迹融入自己的作文中, 提升作文的档次。 (3) 身处明丽的自然环境, 抒发真切的乡音情怀。农村的土地里, 随处可见稻花, 闻到阵阵清香;随时可以触摸溪水, 捕捉欢快的鱼儿。良好的自然环境会带给孩子们快乐的心情, 相信一定会让同学们深深地觉得生在农村也是很幸福的。从而强烈地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 培养他们的自豪感, 在进行相关主题的作文时, 会满怀激情地去面对作文教学。 (4) 放眼家乡的新变化, 抒发振奋之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过去, 放眼现在, 会不由自主地把过去与现在的生活做对照。学生内心必定会存有一种深厚的振奋之情。 (5) 呼唤浓厚的乡情亲情, 书写淳朴的乡村民风。农村民风淳朴, 农村人特别重感情, 他们崇尚乡情亲情, 注重邻里和睦, 有尊老爱幼的好传统, 有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等等, 同时, 农村还非常注重传统节日, 关于这些良好风俗的生动故事也屡见不鲜。

3. 提高农村作文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 培养阅读习惯, 增强阅读能力, 为习作创造条件。阅读是写作的有益补充, 良好的阅读能让学生更为直观地认识生活、了解生活, 更为准确地产生情感共鸣, 更为便捷地与他人产生思想认同。所以, 培养中学生的阅读习惯, 提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 能够提高中学生的写作水平。

(2) 依靠细腻心理, 感悟自然生活, 注重平时学习的有效积累。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 应当拥有细腻的学习心理, 懂得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 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社会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得出一些结论。教师可引导学生积累名言佳句, 随时积累作文素材。在课外阅读中教会学生进行自我评价、鉴赏美丑善恶, 使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开阔学生眼界。

(3) 以现实为基础, 以课本为工具, 注重想象力的适时开发。立足于现实的想象才会有血有肉, 才会使想象变得具体可述。在农村初中作文教学中, 应当充分利用现有的课本资源, 把握好课文内容, 让学生进行改写、续写、扩写等作文训练。

(4) 注重经常性的鼓励, 营造良好的写作氛围。教师应当注重适时的鼓励和表扬, 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树立学生对作文课的信心, 为他们的习作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

作文教学是一门科学, 但也流露出浓烈的艺术魅力, 它有着一定的规律可循。作为一名农村中学语文教师, 我们应当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深化学习教学理论, 在教学理论的指导下, 不断探索完善农村中学作文实践, 并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启发, 不断总结经验, 努力让学生转变对作文的态度, 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变成文章中的好词佳句, 使学生能在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进程中快乐练习、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宋汪洋.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现状分析及其策略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 2006.

篇4:初中语文教学现状与改进对策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教学现状 改进对策

一直以来,初中语文都是初中教育阶段的重要课程,不仅能够提高初中生的文学素养,还能够促进初中生自身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初中语文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初中生的学习水平,因此语文教师必须高度重视课堂教学,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教学水平,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初中生自主探究学习。但是,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效果,需要学校和语文教师进行及时的改进。笔者根据实际初中语文教学经验,通过分析初中语文教学现状,进而提出改进对策,希望为初中语文教学提供参考。

一、初中语文教学现状

(一)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只关注初中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当学生的语文成绩提高时会得到教师的表扬,当学生的语文成绩下降时会得到教师的批评,最终打消了初中生的学习积极性,使班级中的语文成绩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有的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与初中生进行互动交流,使初中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即使学生有不懂的问题也不敢举手提问,一堂课下来都是语文教师在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迷迷糊糊地听。如果初中语文教师不能把课堂的主人还给学生,那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始终不会有较大提高。

(二)忽视学生的能力培养

由于语文教师过于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和班级整体排名,忽视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造成初中生“高分低能”的现象。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和智力不断发展的时期,语文教师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有的语文教师对于有潜力的学生关注度不够,没有开发这部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他们厌烦语文课,不能全身心投入。初中生的可塑性很强,如果能够得到语文教师的有效培养,就一定可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从当前的教育情况看,初中语文教师对于学生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都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

(三)忽视学生的切身感受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有些语文教师忽视学生的切身感受,认为只要完成教学任务就可以,至于学生喜欢不喜欢教学风格和设计的教学方案都不重要,这样就使学生的学习信心受到打击,对语文教师产生抵触情绪。初中生渴望得到语文教师的关心和重视,渴望与老师接近和交流,所以他们有时候会尽量表现自我,以引起同学和教师的关注。同时,有些语文后进生在每次语文测试以后,都会受到语文教师的批评,语文教师的这种做法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对语文课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必须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找出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丰富初中生的情感体验。

二、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改进对策

(一)创设课堂情境,鼓励学生自主参与。

初中语文教师要善于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初中生自主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引导初中生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同时,还要引导初中生不断积累语文知识,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从而健康快乐成长。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只有把握语文的规律,才能够更好地运用语文解决实际问题。比如讲初中语文《三峡》时,我创设了生活化的课堂情境,首先与学生一起欣赏课件中的长江三峡风景图,从不同的季节和不同的角度欣赏三峡的魅力。欣赏完我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看了长江三峡的美景,你有什么感受呢?这时初中生纷纷举手发言,课堂非常活跃。接下来语文教师进行总结:美丽的三峡吸引了很多人前来参观游览,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也写不尽长江的俊美。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就以精妙的笔法揭开了三峡神秘的面纱,下面就让我们随着作者郦道元的笔端,游一游那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

(二)注重学习技巧指导,激发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并不是没有规律可循的,初中语文教师要注重对学习技巧的指导,让初中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选择教学内容时应该从学情出发,培养初中生的创新精神。而且,初中语文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初中生,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比如讲初中语文《范进中举》时,本文是一篇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对读书人残害的名著,文章内容生动,语言形象,学生很容易被其情节和语言所吸引,在教学时需要着眼于对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分析,让初中生更加全面地理解课文的内涵。我会发挥主导作用,注意精讲精炼,讲求适当的取舍。本文的关键在“中”字上,要抓住这一关节点,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带领学生重点分析范进和胡屠户两个人物,并注意处理好与《孔乙己》一文的比较阅读。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初中生结合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理解以鲜明的对比实现高妙的讽刺的艺术手法。

(三)挖掘学生的潜力,加强全过程评价。

针对语文教师对学生评价不合理的情况,我在日常教学中进行了改进和创新,不仅加强了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评价和指导,还注重挖掘初中生的潜力,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由于初中生的学习能力不同,他们的语文素养各不相同,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名学生,语文教学面向全体初中生。比如讲初中语文《变色龙》时,我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开展互助合作探究学习:小说结尾“普洛诃尔喊一声那条狗的名字,带着它从木柴厂走了。那群人就对着赫留金哈哈大笑。”那群人笑什么呢?为什么笑?然后初中生进行了激烈的讨论,语文教师积极参与其中,最终有的学生认为那群人笑赫留金事与愿违,他本来想得到赔偿,结果却是一场空;有的学生认为那群人笑赫留金偏偏遇上了奥楚蔑洛夫这样一个警官。他见风使舵,媚上欺下,一副统治者奴才的嘴脸;有的学生认为那群人笑赫留金偏偏遇上了这样一条狗。如果这狗的主人不是将军的哥哥,结果就不一定是这样;有的学生认为那群人笑当时穷人不如富人家的一条狗。

参考文献:

[1]周汉龙.初中语文教学现状及改进措施[J].文学教育,2016(6).

篇5: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关键词】农村作文现状分析对策

据我市今年中考各大题得分统计,城区初中作文比农村初中作文平均每生高10.2分。“提起作文直摇头,见到题目皱眉头,写起作文咬笔头,老师催交才开头”,这是目前许多农村初中生怕作文的生动写照。造成这种局面,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现状分析:

(一)、以应试教学为目的

近几年来,在我接触的许多语文老师中,当谈及目前我们初中作文教学之目的时,回答几乎全是为了应付考试。受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老师们为了追求升学率,往往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没有真正重视作文教学,没有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发散性地启迪和训练,而把大部分时间花在做应付考试的标准化试题上,一味为考试而写作,势必使学生失去对写作的热情。笔者对初三两个班93名学生作了一次答卷调查:答“为升学毕业考试”者占85%;答“为将来当包工头订合同协议用”者占8.5%;答“为自己用,为当作家,为农业服务”者共占6.5%。教师以考试为目的的教,学生以考试为目的的学,作文教学围绕考试这根指挥棒转,临考复习猜题、压题、撞题、难题已成为初中作文教学司空见惯的事实。许多教师慨叹:要是作文不考该多好啊!有个学生说得更干脆:如果作文不考,我一辈子也不会去写作文。

(二)、指导、评改不力

目前有些语文教师往往是黑板上写个题目捡几条要求了事。当然,有的教师能进行一些“指导”,但也无非是“选材一定要得当,中心一定要突出,布局一定要合理,语言一定要流畅”等苍白无力的空洞说教而已。至于如何行文才能使文章达到上述要求,就是说教者本人,其实也未必能解个中之味,学生就更不用说了。有的教师唾液横飞地讲着所谓的“写作技巧”指导,有那么一段顺口溜:“任何体裁三段好,开头结尾要花炮,成语格言多用点,80没有70不会少。”……有的教师临考前选择一些范文,就是叫学生背,教的是如何套题,如何改头换面,如何移花接木。忽视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和辩证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因此,有些学生的作文结构虽基本完整,但内容普遍空洞、思想肤浅、缺乏真情实感,有的还闹出笑话。作文后的讲评也跟不上,“中心突出,用词不当”等失之笼统的语言随手可见,有的就是打一个钩记一个分,连里面的错别字也没有圈出,至于如何评改无从谈起。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先生不惑,学生无以解惑。

(三)、脱离生活实际

学生缺少足够的课外阅读,生活单调。农村中学生相对于城里的学生而言,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新鲜事物要少得多,社交能力也无法与城里学生相比,眼界狭小,可供阅读书籍匾乏,学生的知识容量也相应狭小。为了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学生也自觉或不自觉地远离了课外读物,受到文学熏陶的东西太少。一天除了吃饭就是上课、自习,学生的活动范围自然窄小,久而久之,他们的作文内容虚假化,意义拔高化。于是出现了大量的“贫困生”、“残疾人”、“孤儿”。试想一个没有生活感知的中学生,怎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呢#学生生活在农村,其实农村天地广阔,生活内容千姿百态,新人新事俯拾皆是。按理来说写作材料多的是,然而学生作文难就难在缺乏材料上。笔者对初三128名学生进行调查,其中认为没有材料可写的占63.3%,这主要是由于我们没有致力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捕捉农村生活及周围生活中的材料。材源枯竭怎么能不感到难呢?在一次“我爱家乡”的征文中,48篇作文、写不清家乡位置的占21%,胡编乱凑,写的不是自己家乡的占15%,作文字数不到500字的占74%。据了解,大多数学校都在猛赶教学进度,集中精力上新课,集中精力抓复习,初三尤为突出,冷落了作文的具体指导和训练,有的把作文一律放在课外去完成,认为作文多一篇少一篇没关系,抓作文不能立竿见影,再说,由于作文批改主观因素大,感情色彩浓,且随意性大,没有具体规范的指导,没有教学生如何捕捉生活的材料,作文教学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脱离生活,作文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焉能不难?

(四)、父母方面的原因

父母的文化水平较低也是造成农村中学生作文水平低的一个重要因素。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城里的孩子从小就受到父母较好的引导,而在农村,一般的父母只要求自己的孩子考一个较好的成绩,至于对孩子的语文水平,尤其是作文水平是不关注的。许多家长把课外阅读当作是看闲书,真正支持的很少,甚至千方百计地严令禁止。长久如此,孩子们就会这样想!连父母都认为作文是不重要的,那我们何必花太多的时间在上面呢#这样,无形中父母的态度又是对学生作文兴趣的致命一击。当然,因为父母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他们在这方面有时也是力不从心的。

总之,在只追求升学率的大环境下语文成了最大的牺牲品,特别是作文。然而《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意味着语文教学的春天已经来到了,尤其是高考和中考话题作文的不断推出为作文教学的改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良机作为农村初中的语文老师我们应审时度势更新观念大胆创新努力走出一条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新路子。

针对以上现状和原因,我从农村的实际出发,结合作文教学的新理念,就如何搞好作文教学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心得。

二、对策:

首先,必须把升学考试为目的的作文教学转变到素质教育上来。

以升学为目的的作文教学是没有出路的。语文学科的性质有工具性、思想性、知识性、文学性、综合性、社会性、实践性等。而处于主要矛盾地位的本质属性是工具性。张志公先生说:“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教学生切切实实地在训练中学会操纵和使用语文工具,也就是着眼于掌握字、词、句和篇章的运用能力……”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提高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要从升学教育中解脱出来,重视语言素质的训练和培养。平时在“遣词用句、语法规范、句序逻辑、语句衔接、表达方式”诸方面多加强训练。语言素质也是民族素质,以提高公民语言素质为目的农村作文教学,应该成为当前作文教学的共识,否则,观念不转变,农村作文教学之路会越走越窄,作文素质越来越差。

其次,必须提高语文教师的自身素质。

曾有行家指出:“要扭转中学作文教学效率低、质量差的局面,切实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端正教学指导思想,进一步改进作文教学方法。这固然必要,但最根本的还是提高语文教师的素质,提高他们自身的写作能力和指导水平。目前,农村初中有不少语文教师素质偏低,业务上过不了关,说话不流畅,学期总结写得不像样,更别说论文了。这样的语文教师怎能指导好学生写作?”师资素质问题,在农村初中尤甚。

打铁者要自身硬,据《金华教学科研》载:近两年,东阳市语文教研室规定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写两篇以上的下水作文,每学期确定其次,必须提高语文教师的自身素质曾有行家指出:“要扭转中学作文教学效率低、质量差的局面,切实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端正教学指导思想,进一步改进作文教学方法。这固然必要,但最根本的还是提高语文教师的素质,提高他们自身的写作能力和指导水平。目前,农村初中有不少语文教师素质偏低,业务上过不了关,说话不流畅,学期总结写得不像样,更别说论文了。这样的语文教师怎能指导好学生写作?”师资素质问题,在农村初中尤甚。打铁者要自身硬,据《金华教学科研》载:近两年,东阳市语文教研室规定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写两篇以上的下水作文,每学期确定一个教研课题撰写教学经验、体会这是提高自身素质的很好的方法。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通过“下水”即可让教师体会写作的甘苦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知道起来哪里“曲”哪里“直”那里“深”那里“浅”也就胸有成竹得起要领具体实在会促使学生认识写作的价值从而引起写作的冲动这远比站在岸上指手画脚实在得多。倘若“下水文”能有刊诸报端学生便视你为作家就会产生一种“敬佩效应”。方法二是教研室或者教育处可以开展一些可以提高教师素质的活动。坚持每一年都要举行“下水作文”和教学论文评比并把下水作文和优秀教学作文混编成册平时还可以进行背诵精彩语段演讲论文比赛开展各种形式的作文研讨活动,让教师们处于作文竞技状态中,并且把作文教学的效果列入语文教师的考绩范围,形成制度,促使教师的作文教学水平逐步提高。

再次,拓宽作文教学环境。

由于客观条件制约农村中绝大多数缺乏应有的作文训练环境,再加上近乎空白的课外活动,使学生长期处于贫血的文化氛围中,写作源泉枯竭,写作热情窒息,“无米下锅”现象严重,因此,我们必须要更新教法,创设一种宽松、开放的作文环境,帮助他们解除作文兴趣不浓,把写作当成负担这个包袱。比如,作文课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向农民学习,去观摩农村生活,描写田园风光,去观察农贸市场,叙述老百姓的故事。其次,可开放一、二年级的作文。一、二年级布置每次作文,可先让学生搜集整理借鉴各种有关的写作材料,其间,也可有意识的带领学生参加德育基地、开展班队活动、观看爱国影片。一周后再叫学生交作文本,不要死限学生在短短的一节课或两节课全完成,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往往会乱煮“夹生饭”。再次之,可以开辟第二课堂,尽可能提供学生发表习作的园地,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

三、工作中的具体做法:

(一)、与学生一起快乐体验

(1)把扩大阅读作为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手段。

语文老师应当教育学生了解向课外拓展的重要性,想方设法鼓励和指导学生广泛阅读。在课内,老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读,充分相信自己的学生有能力读懂课文和课外书,让他们学会学习。在充分自读的基础上,老师再因势利导,适当点拨,对学生进行美感熏陶、情感激发。同时,老师要积极鼓励和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广泛阅读有益身心健康的各类图书。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写作时才不会有“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

(2)从培养写作兴趣入手,把加大写作总量作为提离写作水平的途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老一辈语文教育家对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动机有过大量精彩的论述。顺乎自然,让学生写自己平时喜欢写的东西,学生会乐于去写。我们农村有许多活动,像清明节上坟,钓龙虾等,城镇孩子就比不上农村孩子感受深刻,老师可引导学生就地取材。

要想写出好文章,就必须多动笔头,多动脑筋。至于怎么写,那就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老师既要利用每周作文课时间让学生写一些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作文,更要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写随笔,还可以通过指导写日记,办手抄报,黑板报,向校刊和校外投稿等形式来练习写作,培养其写作兴趣。同时,对学生作文不可求全责备,要多鼓励,以免挫伤其写作积极性。

(3)鼓励学生多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汲取写作的源泉。

农村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大课堂,更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百科全书。尽管现在农村学生学习负担很重,很少有机会参加劳动,但星期天和寒暑假,还是有相当一部分时间可供自由支配的。每到养蚕季节,可以叫学生去帮父母采桑叶,喂蚕宝宝什么的!到农忙季节,老师要建议家长让他们的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农业劳动,体会田间劳动的甘苦。当然,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事物,细心体会万事万物的性状,启发学生善于站在一草一木,一石一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感受生活的真谛。这样,学生的思维就开阔了,想象力就丰富了,他们的创作的欲望必定会增强何愁写不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呢?

(二)、与学生一起快乐作文

(1)教人游泳者先下水。

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可是有的农村语文教师真的做到了“不湿鞋”,这可实在不妙。如果游泳教练是只“旱鸭子”,那他还如何教别人游泳#有很多语文教师确实是从不写文章的。虽然学生在课内或课外都能接触到古今中外许多名家妙文,他们会不由自主地欣赏模仿,可对农村中学生来说,那终究有点遥不可及,有时它的作用甚至比不上周围人的一篇好文章,特别是老师的文章,学生是很乐意学习的。因此,老师要不断完善自我,还要“以身作则”动手写作。给学生最直接的东西是自己的“下水作文”,通过“下水”谈体会,谈生活,谈技法,谈学生作文时会出现的问题。实践中,教师的“下水作文”确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教师如能写好“下水作文”,让学生听了、看了,既是垂范,又是激励。

(2)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也是提高农村中学生作文水平的关键。作家王蒙说!“没有精神上的驰骋就没有文学。”可见,离开了想象就写不出好的文章。那么,如何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呢#我认为!首先平时要注意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再者是在教学中要抓住文章的一些特点来培养

要培养丰富的想象力,老师平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全面细致地观察社会生活中具体的人、事、物。如,身边人的外貌、言谈、举止及其性格、思想、学习或工作情况身边事物的起因,经过,结果及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情况事物的位置、外形特征及景物的远近、动静、声色等等。特别要指导学生观察此人与彼人、此事与彼事、此物与彼物的不同之处,留心其特有的、与众不同的地方。教导学生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观察,由浅人深,由易到难,持之以恒,以培养起敏锐的观察力,为正确理解文章内容打下基础,为写好作文积累素材,从而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中学语文课文大多是经过专家精选的名篇佳作,有其广泛的代表性,所蕴涵的作家想象力也是极其丰富的,因此,教师也应充分利用文中生动的语言、精彩的情节来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三)、与学生一起快乐品尝

学生的每一篇作文,都是经过他们的冥思苦想而获得的成果,来之不易,应当受到老师的尊重和理解。所以,老师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发现学生作文的闪光点,哪怕就一个精当的词,一个优美的句子,任何一个小小的进步,都应及时给予鼓励,在文后给予中肯的评价,让学生尽快品尝到写作成功后的喜悦,看到自己的进步,让他们有成就感,从而使其作文兴趣和水平有所提高。

“尽目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探索既符合现代教学原理,切合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实际,又能有效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发展学生可持续作文能力的具有较强操作性的教学途径和方法,需要我们语文教师长期不懈的努力。只要我们潜心研究,及时吸收新的教学理念,积极探索作文教学的发展之路,勇于开拓,推陈出新,那么农村中学作文教学必将闯出一番新天地,乡土之花必将艳开。

张景瑞

篇6: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与对策论文

摘要:文章针对目前我国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进一步改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的对策,即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给予学生有效的写作指导、建立合理的作文评价机制,从而有效提升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水平。

关键词:初中作文教学;兴趣;评价方式

作文不仅是考查学生语文综合运用能力的一种手段,也是学生表达内心想法和感情的一种书面语言形式,是一种丰富多彩的语言活动。就目前我国初中语文教学现状来看,作文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教师不知道怎么教,学生不知道怎么写,师生之间在作文交流上并没有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本文将对当前阶段我国初中作文教学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措施,改善目前作文写作的尴尬现状。

一、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

第一,教师的教学观念存在偏差。不少初中语文教师认为,作文写作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写作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学生的日常知识积累,教师没有办法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写作问题,也正是由于这种观念的影响,导致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并不能学到有用的写作方法。第二,教学方式不恰当。教师采用的作文教学方式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学生对教师讲解范例式的教学方式已产生厌倦感,不仅无法传授给学生写作知识和技巧,还让学生对写作失去兴趣。还有些家长或教师认为作文是考试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学生可以通过背诵来取得更好的考试成绩,这种做法无异于火中取栗,直接降低了初中生整体的写作水平。第三,学生写作态度不端正。学生写作态度不端正,出现抄袭和厌倦心理,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改善,会严重影响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甚至还会影响到其未来的发展。第四,作文评价不合理。教师在对学生作文进行评价时,往往忽略对学生作文整体内容的评价,而且教师将自己认为好的作文在班级中展示,学生不重视教师评语,从而使得教师的作文评价不合理。

二、改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的对策

(一)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学生成长和学习过程中最好的老师,初中阶段的学生对新鲜事物比较好奇,教师应抓住学生这一特征,将作文教学活动变成一件生动有趣的事情,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从而提高其作文质量。其一,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感悟生活,获取不同的写作素材,帮助学生走出写作中空话、套话和假话的误区,让学生感受到写作的.快乐。为此,教师要帮助学生逐渐养成善于发现生活和美好事物的良好习惯,如看到孩童嬉闹而想到天真无邪的童年,看到飘落的花瓣而想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同时还要逐渐培养学生写日记和周记的习惯,鼓励学生将自己真实的感情抒发出来,以此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其二,教师应鼓励分层教学和个性发展,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可能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作文教学活动中实现自我价值,从而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给予学生有效的写作指导

在语文作文的教学中,教师应给予学生有效的写作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其一,教给学生写作技巧。例如,在确定文章题目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引用与材料中心思想相吻合的诗句、名句、歌词、俗语及广告等作为文章的标题,这种标题比较容易吸引读者注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概括和总结中心思想,还可以利用修辞手法来拟定标题,包括比喻、拟人、借代等手法。其二,教给学生写作方法。作文的开头和结尾非常重要,好的开头能够迅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给人一种先声夺人的感觉;好的结尾能够给人营造出一种“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氛围。因此,在写作文开头时,可以采用修辞、悬念、抒情、转折、描写等方式,结尾写作时可以采用自然收束、画龙点睛、首尾呼应、名言警句、抒情议论等方式,处理好开头和结尾写作是作文成功的关键。

(三)建立合理的作文评价机制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树立先进的教学观念,建立合理的作文教学评价机制,结合教师、学生、家长的评价,实现对学生作文的综合评价。对于教师来说,可以从学生写作内容和语言运用能力上进行评价;对于家长来说,可以从学生写作态度进行评价;对于学生自身来说,可以从自己的思考过程和写作过程进行评价,综合三方评价,对学生作文做出更合理的评判,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评价机制中,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三、结语

写作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思维习惯和综合能力。在写作的过程中,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和运用能力能够得到综合培养和提升,因此,教师应该更加重视语文作文教学,开展有效的作文指导活动,鼓励学生注重日常知识积累和运用,鼓励学生之间多进行写作心得交流,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创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徐玲.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增刊1):406.

[2]周贤.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创新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14):17-18.

篇7:农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与改进对策

[内容摘要]在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今天,初中作文教学仍存在着重表达轻育人、重模式轻能力、重课堂轻生活、重指导轻讲评等不良现状。针对上述现状,可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转变观念,树立大作文教学观,夯实学生的“精神底子”; 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改革评价机制,进行立体评改等。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教学反思教学对策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质教育综合训练的主要阵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然而,由于应试教育思想作祟,当今初中作文教学,仍是个薄弱环节,为数不少的教师在作文教学观念、方法、方式上存在着偏差,一直未能走出“高耗低效”的怪圈。在此,笔者结合自身对作文教学的认识与感受,谈谈当今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以及相应的对策。

一、初中作文教学现状

(一)重表达,轻育人

语文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品质。但在现今初中作文教学中,教师十分看重学生完成作文的速度及其作文的结构和技巧,至于作文的内容是否真实则全然不顾,致使初中生的作文中假话连篇,假故事,假情感屡见不鲜。久而久之,造成了学生的道德意识淡化,人生观、价值观低下,人文底蕴流失。

(二)重模式,轻能力

写作是一种综合的思维训练过程,从观察、构思到成文,都要融合主体积极的思维活动,而并非简单的套用模式。但为数不少的教师只是单纯传授写作技巧,仅有“开篇点题,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以小见大”等技巧的指点,不厌其烦地将一些作文知识和方法公式般抛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套用现成材料与模式。而忽视了对学生阅读、观察、思维、创新等基本能力的培养,漠视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冷落了他们对社会及生活的敏锐洞察,其结果必然窒息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没有了自己的思想,最后作起文章来却是中心不明、条理不清、语句不通、文法不顺。

(三)重课堂,轻生活

写作来源于生活,离开了“生活”这个最基本的素材源,所有作文便只是空中楼阁。但现今作文教学,把学生关在教室,苦思冥想,闭门造车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种与世隔绝的封闭式作文训练,导致初中生作文无话可说,假话连篇,东拼西凑。原本想象丰富,思维活跃的心灵,由于缺乏了生活之水的灌溉,写出来的东西往往苍白无力,毫无生趣可言,甚至闹出“缘树摘米”之类的笑话。

(四)重指导,轻讲评

作文讲评是对学生写作实践全面检查分析的总结,是师生思想情感的交流,是学生期待的一次重要信息反馈。但是目前,不少教师片面注重作文前的指令性建议,而对作文后的讲评不够重视,常常批改完作文,写几句诸如“中心突出、结构紧凑、语言通顺”之类不痛不痒的评语,就把本子发给学生完事,并不进行有充分准备的讲评。像这样的作文评改,学生并不重视。因此,有的学生篇篇是同样的优点和不足,至于作文水平到底提高了多少,就不得而知了。

二、走出初中作文教学困境的方法探讨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大作文教学观,夯实学生的“精神底子”

教师应从育人的目的出发,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转变旧观念,树立大作文教学观,明确初中作文教学的性质和目的,注重对学生知、情、意、行多方面的培养和塑造。同时,教师在作文教学时要结合当今社会现象,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尊重学生个性,开拓创新,大胆设计各种作文训练形式来进行作文教学,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杜绝“假大空”式的作文产生。在教会学生如何写好作文的同时,让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感。这点要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始终,这是由作文教学具有强烈的人文性所决定的。

(二)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学生是作文的主人,作文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尊重学生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确实提高写作水平。

1、加强课内外阅读,认真做好摘记。

叶圣陶曾说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如果没有成功的阅读为前提,那么,作文教学就会出现精神上和语言上的断流。”

中学语文教材所选文章多为典范作品,文质兼美,思想性、艺术性都强,因而在教学时,应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去欣赏品味文章的优美语段,从思想上、语言上、艺术上去阅读文章,并与学生作文中的思想性结合起来,具体指导学生如何取材立意。

在课内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课外阅读时也如课内一样去读名家名作,用高层次的人生追求、高层次的审美意境来升华学生的灵魂。养成摘录的良好习惯,将课内课外的好词好句、名言警句等摘抄下来,空余时间熟读成诵。只有胸中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才能在作文时信手拈来,得心应手,并能传神地展现自己的真情实感。

在课内课外的阅读中,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得以提高,作文的兴趣也会随之增强。

2、广泛开展各种活动,并鼓励学生多到社会生活中去汲取写作的源泉。

学校应在校内多举行各种有益有趣的活动,如办手抄报、墙报、黑板报,成立文学社团,编印班刊校报,组织各种征文、演讲比赛活动等。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协作动手和口头表达等能力,还能激发写作兴趣和积累写作素材。

当今初中作文教学务必要把课堂与生活相联系,搞开放式作文教学,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多渠道作文教学网络。语文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在实际生活中获得写作灵感。教师可带学生游览名胜古迹,追寻历史的足迹;攀山望海,到大自然中陶冶情操;深入农村,感受大自然的风光和体会农民的辛劳;调查当地企业的发展状况,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等等。当学生走出课堂,面对大好河山和当地的奇异风俗,他们充满新鲜和好奇。或抒情,或议论,或记叙,或描写,在真实感受和思索的基础上,会写下许多文情并茂的好文章。这样,学生的思维也就开阔了,想象力也丰富了,他们的创作欲望定会增强,写作则无需一字一句的去挤,挖空心思地去抄,生机勃勃的生活给他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写作资源。

(三)改革评价机制,进行立体评改

评改作为作文教学收尾性工作,在整个作文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据了解,目前作文评改,或评语式,或评分式,或评级式,教师态度大致可分为两种:敷衍了事型和越俎代庖型。笔者认为,这两种做法对学生百害而无一利。

为了克服这些弊病,初中语文教师在评改时构建并运行“互动”评改模式,形成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多向促进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使作文评改日益向学生自主,自能操作的模式发展。作文批改方法多样,或全班批,或轮流批,或学生交换

批,或学习小组讨论批等。讲评方式也有多种,可全班集体讲,可指导小组分批讲,可单独面批等。讲评虽多以鼓励为主,但存在的缺陷也应及时地加以指出。教师在教会学生如何修改作文的同时,要让学生明白,作文是很难一次成功的,好文章是靠改出来的。

结 语:

作文即做人。它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对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思想品德等方面影响很大。因此,广大初中语文教师对于作文教学任重道远,必须对作文教学现状有个清醒的认识,并且放眼未来,立足改革,争取使作文教学早日走出困境。

参考文献:

篇8: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现状及改革对策

语文教学同其他科目教学最大的不同在于, 语文教学应该进入学生的生命领域, 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与心理世界, 通过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活过程与状态, 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其中并探讨语文的魅力的过程中, 最终让课堂充满人文关怀。

一、农村初中语文教育现状分析

在当前的发展状态下, 农村滞后的教学理念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当传统的教学模式依然主宰课堂, 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式学习就会流于形式, 如果课堂改革推进不力, 就会造成学生不能良好地适应社会的后果。

第一, 在当前的发展状态下, 很多农村学生的学习依旧是被动的, 教师的意志仍然占据教学舞台, 课堂内容由教师包办的也太多。由于资源有限, 学生读书的时间也很少, 自己琢磨的时间就更少, 因此并不能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很多教师并不具备参透教材的能力, 而是将语文教学引入死胡同, 只在课本的语言文字形式上兜圈子。

第二, 绝大多数的农村学生整体语文素养并不高, 社会的适应性因此也较差。在当前的发展状态下, 农村语文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教师的教学还停留在课本知识教学上, 教学的内容往往也只局限于书本, 背诵与熟记等, 无法多层次与多角度的抬高学生的整体水平, 最终使得很多初中生的语文成绩虽然好, 但语文整体素养却不高, 很难通过所学的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第三, 教师对教材的研读能力不够。很多教师对教学的有效信息把握不准, 对文本内涵与外延缺乏角度, 对课程标准和单元目标缺乏整体的关照, 对教学内容与教学资源也缺乏整合利用。不少教师策划教学与设计教学的水平并不高, 从而造成了教学目标达成度的相对较低与课堂情境的营造、教学内容的安排不和谐, 以至于最终违反了课堂教育的适度原则, 导致教学程度的安排没有起伏, 节奏感也不够强烈。

二、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对策

第一, 课堂教学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尤其重要, 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光是指学习的策略和方法, 同时还指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探究性与合作性。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中最日常与最基础的实践活动, 同时也是学生与教师在学校中最基本的日常活动构成。教学活动的开展方式, 关系到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与师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生存状态。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要渠道, 也是实现新课标要求的关键。新课标的落脚点是让学生达到学习到知识的目标, 因此,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主要体现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教育关系与心理关系平等。自由轻松又民主的课堂氛围是抬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也是实现主体参与性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欣赏学生的优点, 也要包容学生的缺点。除此以外, 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实现原则性与方向性的把握, 在大方向与大原则不变的基础上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 并通过掌握批评的艺术启发学生的自我意识, 最终引导学生通过自觉反省改正错误。

第三, 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以激励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要充分的信任学生, 培养学生良好的教育习惯, 通过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强烈的学习责任感能够让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得到充分的发挥。除此以外, 教师自己也要抬升自身的语文素养, 通过开展多元的教学方法, 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 从而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创新空间, 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个人爱好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培养, 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思维, 并通过多元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良好的教育体验, 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最终抬升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

第四,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转变观念, 通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 最终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教师要在授课的过程中加强课堂效率。课堂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阵地, 课堂教学的模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与教学效率, 因此, 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响应新课程的要求, 通过采用多元的教学方法, 积极的推进课堂的有效改革与建设。

三、语文教育要体现人文性

初中语文教学由于受到环境的限制, 阅读与教学更倾向于传统的教学, 比较功利, 语文是人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学习语文的过程是认识社会、认识自然与认识他人的过程, 同时也是完善自我与发展自我的过程。

第一, 中考语文的命题方向已经具有了人文思考。近几年的中考语文命题已经开始限制考查学生纯知识记忆能力方面的考察。语言的运用能力开始越来越占有着较大的比重。从学生近些年来的考试情况中可以看出, 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反映着一个人语文水平能力的高低。因此, 农村语文教学陈旧落后的观念亟待改善。

第二, 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 以避免学生因文化沉淀太浅与语文功底缺乏而导致问题出现。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尽量避免肢解课文, 要尽量避免写作太过具有目的性。在绝大多数农村中学中, 学生的阅读量都很有限, 相当多的学生除了课本以外, 几乎无课外阅读。农村初中生的课外书来源相对较少, 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巨大的盲目性。因此, 教师要对初中生的课外阅读内容进行引导, 盗版的武侠小说与过分生活化小说放入学生的抽屉肯定没有什么好效果。

第三, 教师要进行课外阅读。不少教师不愿将时间放在教材的钻研与感悟上, 而是过分地在教学方法上做文章, 以至于自身的人文底蕴并不能支撑起对教材的解析能力。在当前的发展状态下, 教师首先要建立起独立的阅读学科理念, 帮助学生丰富情感与陶冶情操, 从而建立健全学生的人格, 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实现对作品的鉴赏能力与品鉴能力, 为学生能够能为容易的适应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四, 对于学生来说, 阅读根本的动力, 是要看到自己喜欢的书。因此, 教师要将这一部分的选择权交给学生, 只要学生所阅读的内容不是鼓吹暴力、淫秽与反动的内容, 学生都有权利自由的阅读。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 教师要在引导上多做文章, 对一些适合青少年阅读的书籍教师应该加以推荐, 并通过让学生广泛的涉猎, 让学生学会独立理解与感悟探索的能力。

第五, 语文教学的内容应该实现课内外结合才能相得益彰。课内阅读决定了语文课文的经典性、基础性与示范性。课文在思想上体现了时代精神, 课文在用词, 造句, 布局, 谋篇与文风上具有一定典范性。因而课文也就成了知识、能力、思想教育与审美情趣的载体。但学生同样也离不开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能够与课内阅读形成良好的互补效果:课外阅读不光能够补充课内阅读的不足, 同时也能丰富和延续课内阅读。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 因此, 教师要应用现代化教育资源与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 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必须目的明确, 例如, 教师在讲解《智取生辰纲》时, 首先应该在网上下载大量图片并再进行有效的处理, 在课堂上以播放幻灯片的方式创设课堂情境。图文结合的教学方式更加能够让学生对课文产生更加直观的印象, 同时也为语文教学的模式开拓了新的方法。

上一篇:埋怨的近义词和反义词下一篇:尘世沧桑微笑向暖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