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开放性教育初步研究与实践

2022-12-22

“开放教育”是二十世纪一些心理学家与教育学家提出的理论。最早萌发于英国, 美国的杜威、瑞士的皮亚杰称之为“现代教育”。他们的理论给了我们极大的启发。经过研究与实践, 赋予了“开放教育”全新的含义:教育的目的不只是在于传授知识, 而在于发展学生的整个人格;主张在生活活动中学习;要与自然社会广泛接触等。因此, 学校开放性教育是在开放教育观念的指导下, 开放教育时空, 开放教育内容与形式,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把学校看作是一个与内外诸系统相互协调的开放性系统, 把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密切结合, 形成一个有利于每一个学生自主发展的开放、和谐的生活环境, 使受教育者充分学习, 卓越发展, 实现人的潜能的最大发挥。

一、学校向社会开放

知识经济的到来, 使得学校在个人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更加突出。现代教育的场所不再局限于学校, 要从面向社会、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出发, 使教育实施的空间范围不断扩大, 有利于教育开展的社会资源都可以成为人们选择学习的场所和吸取知识的源泉。

中共中央在《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学校教育和学校外、学校后的教育并举。”的方针。学校是一个系统工程, 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是学校、家庭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因此, 学校教育也必须打破与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的隔离, 学校与家庭和社区之间也应走向开放, 充分发挥三者综合教育资源的优势, 将学校教育从校内延伸到社会, 课堂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拓宽教育的时间和空间, 从而体现教育向“生活世界回归”。

作为教育主渠道的学校, 应成为社区教育、家庭教育的基础文化设施, 主动加强与家庭、社会的横向联系, 同时有效地利用社会的教育资源, 充实和完善学校教育的不足, 使之成为学校教育的延续与发展, 形成以学校为中心, 以家庭、社会为外围的教育网络, 才能取得教育的实效。

1、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形成整合。

学校教育并不是孤立的, 家长的参与也是教育的有效因素。学校与家长密切合作, 就能形成教育的最大合力, 从而使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基础和延伸,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我国有3.2亿个家庭, 良好的家庭教育, 也是一笔巨大的教育资源。学校要有效地实施教育, 要重视发挥家庭教育的巨大潜能, 必须注重与家长的沟通, 重视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 使之与学校教育趋于一致。

首先, 加大家教知识的宣传力度, 做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家长转变教育观念, 能有效地促进教育水平的提高, 减少给学校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学校可采取聘请有家教经验的同志给家长上培训课, 讲授家教知识, 也可以组织家长交流会, 互相介绍有益的家教经验。

其次, 开展多种形式的家教工作。如聘请家长委员成立学校家长委员会, 当学校的参谋, 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 监督学校的工作;召开不同形式的家长会, 根据家长会的主题开展活动, 把学校和家庭紧密连结起来, 对教育广大学生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定期举办“学校开放日”, 请家长听课、参加学校活动, 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发展状况, 对任课教师及学校工作提出意见或建议;重视家访工作, 及时沟通, 拉近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学生的距离。

2、社区教育拓展学习与生活的空间。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是教育的三大支柱, 三者缺一不可。学校要把学生的发展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学生走出教室、跨出校门, 仍然能接受教育, 学习的场所可以拓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以获得直接经验, 发展实践能力, 接触社会现实, 了解社会发展状况, 从而获得对社会的认识。通过学校与社区的联系, 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习, 帮助我们发展学生个性, 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如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 让学生的各方面才能得到充分展示, 学校应积极参与街道、社区组织的各项活动;与校园周边单位建立共建关系, 开发社区教育资源, 组织参观学习、实地考察等。

二、学校人文环境的开放

学校的开放性, 就自身而言要营造与创设促进人在心灵与精神上开放的人文环境。学校是人与人发生相互影响的专门机构,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在学校中感受着人的生命价值, 实践着自身的发展。只有当人的发展意识得以激活, 人的发展兴趣得以保持, 人在追求发展中获得积极体验时, 发展才真正成为人的自觉意识。因此, 学校教育必须为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营造宽容、关怀的“以人为本”的开放氛围。

从学校管理角度看, 要努力为教师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 为教师创建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 用宽厚之心待人, 用宽容之态处事, 让教师的心灵得以舒展, 从而有利于教师行为的规范, 让教师始终处于积极的、创造性的进取状态, 最大限度地释放能量, 展示才华。

从教师施教方面看, 教育者应率先表达出自己的态度与行为, 以教师对学生、对自我的尊重、关爱、信任和平等建立起师生之间相互影响的开放空间, 激励学生学会共处, 学会做人。

三、课堂教学的开放

课堂教学的开放, 就是要探索课堂教学的时空延伸, 使课堂不拘泥于书本知识的死记硬背, 而着眼于具体的感知和体验。

课堂教学的开放, 体现在课堂教学观念的开放。传统的教学, 以教师为中心, 不利于儿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罗伯逊指出:“限制和顺从不能养成创造性, 权威主义的教育只能造就驯服的而不是创造性的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从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 提倡民主教育, 为学生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 教师下决心与“权威”角色决裂, 与学生一道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作重要的课程资源, 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 让他们敢说, 解放学生的大脑, 使他们独立思索, 大胆想象, 乐于创新。同时, 放开学生手脚, 让他们敢于探究, 勇于实践。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自我理解, 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 使课堂充满生气和乐趣。同时, 注意倾听、观察并鼓励每一位学生, 保证他们都能自主学习, 主动发展。

课堂教学的开放, 体现在课堂组织形式的开放。让课堂教学摆脱课时和教室这狭窄的时间和空间, 面向社会, 面向生活。学生可以从其独特的学习生活、社会生活中去自主发掘学习内容, 学习的场所不受狭窄的课堂、校园所束缚。例如, 教材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规定课时的时间不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 我们可以增加课时, 增加专题讨论研究的时间;有时结合生活实际, 带学生走出课堂上课。《自然》教材中对植物的认识, 带学生到植物园参观, 获取直接感知;《数学》教材中对人民币的认识, 带学生去超市购物, 亲身体验人民币的应用等。通过这类开放的教学形式, 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活动的主体, 让课堂教学给学生带来欢乐、激动和成功。

课堂教学的开放, 体现在教学内容的开放。要克服传统教学以教材为主的现象, 教师对教材有一定选择权, 打破以“课本为中心”的禁锢, 从呈现的顺序和方式上进行选择, 也可对教材内容进行删改增补, 使学科之间交叉融合。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 结合综合学习活动的开展, 教学并不只限于教室内的狭窄空间, 学习的内容、范围很广泛, 灵活性大, 给学生留下展示、发挥才能的足够空间。如语文学科的专题实践活动, 学生经历一个收集、整理资料到写出自己的观点、体会, 再到带动同学、家长共同研究, 最后再写出自己的感受、体验的全过程, 这完全是一个开放的过程, 根据学生的活动和学习需要, 充实、扩大课堂教学的内容, 使学生综合素质不断得到发展与提高。

在开放的课堂教学中, 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 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 兴致勃勃地参与课堂活动, 成为课堂教学中学习的主人, 从而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

总之, 学校开放性教育是新时代的教育, 重在让师生打开心灵, 接受新的观念, 有效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同时, 有效地促进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整体协调, 共同形成教育合力, 全面提高素质教育质量。

上一篇:英国央行应对经济危机的政策及其效果分析下一篇:头皮冠状切口加上颌前庭沟切口复位固定面上中部骨折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