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022-09-10

有史以来, 接受高等教育对于普罗大众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奢望。直至二战后, 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发力推进高等教育, 大学生人数出现井喷式增长。1973年, 美国著名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博士提出“高等教育大众化三阶段”。指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不足15%属于精英教育阶段, 毛入学率处于15%~50%之间属于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毛利润率超过50%属于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1]。随着高等教育从少数精英走向普罗大众, 高等教育自身的功能、教学内容和课程也必须有所转变。

一、国内应用型高等学校出现的背景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全国高校招生人数长期处于极低水平。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 高等教育现代化不断加速, 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1997年, 全国高校招生人数达到100万;2000年全国高校招生人数超过200万, 2002年超过300万;2009年, 超过600万, 2015年, 我国高校生人数超过3700万, 高居世界第一[2]。

根据马丁·特罗的理论, 197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只有1.55%, 2017年已达到45.7%。——由此可见,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突破精英教育阶段, 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并正在走向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

当高等教育处于精英教育阶段时, 高等院校着重为国家培养优秀学术专家与高素质的领导干部, 把学生塑造成政府与学术专业的未来骨干, 课程高度专业化;当高等教育发展到大众化阶段时, 政府与学术专业垄断大学毕业生的局面被打破, 高等教育逐渐转向, 开始为企业培养大量技术与经济管理的精英, 向市场输出接受过职业训练的应用型人才, 而课程也倾向于模块化;当高等教育发展到普及化阶段时, 高等教育将融合进终身教育的一部分, 旨在提高工业社会全体公民的知识文化水平, 变工业社会为学习型社会、研究型社会, 而课程与人们生活、工作之间的界限也将逐渐消失。

1999年以来, 我国实现了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 但高等教育改革推进缓慢, 至今仍未与市场经济完全接轨。1999~2017年, 国内绝大多数高校仍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与工程型人才为主, 于是导致大学生就业率连年下降。1999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6%, 2016年降为77%[3]。而广大企业却急需大量应用型人才 (据测算, 目前市场上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缺口超过1000万) 。历经40年改革开放, 我国社会面貌早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国营企业与国家事业单位垄断大学生就业的局面已不复存在, 而大学毕业生也逐渐适应了市场经济, 不再热衷于“铁饭碗”, 而勇于进入人才市场, 渴望成为公司的员工, 甚至渴望自主创业。——改革开放是不以任何人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大势, 而高等学校也必须适应时代的变化, 变学术型、研究型院校为应用型院校, 走产教融合之路, 为广大中小企业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二、应用型高等学校与产教融合

(一) 应用型高等学校

传统的学术型、研究型高等院校以基础科学研究为重, 主要为国家事业单位培养学术型人才 (许多大学生毕业后留校任教, 这实际上是高校在进行自我巩固、自我发展) ;而应用型高等学校则重在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 应用型高等学校在办学上不求高、不贪大、不求全, 强调办学定位具有区域性、行业性, 教学内容强调实用性, 教学过程强调实践性, 以培养具有高度个人竞争力及高度适应力的应用型人才为中心设置学科方向、专业结构。

(二) 产教融合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 国内高校就强调“工学结合”, 为国家工业建设培养实用型人才;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 “校企合作”也逐渐在国内高等学校推广开来。由此可知, 产教融合在国内高校有着较长的历史。但我们也要看到:产教融合现阶段仍然停留在“校企合作”上, 而国内企业往往缺乏开展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企业领导普遍认为校企合作会耗费企业大量时间、人力、财力, 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 而培养出来的人才喜欢跳槽, 最后为他人做嫁衣裳;因此, 多年来, 校企合作多年来成绩不彰, 深度不够。通过进一步深入分析, 我们认为产教融合不等于校企合作, 而应在范围上涵盖产业界与高等学校各个领域, 在时间上覆盖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全过程。

我们以为,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将企业生产与教学内容相联系的育人方式;职业院校发展不单要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 还应顺应自身发展的规律;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方案的拟定应以“专业与产业对接、学校与企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为目标。

产教融合的完整内涵, 应包含以下各个方面: (1) 在体制上, 产教融合表现为产业界与高等学校相融合, 高等教育与制造业、商贸业、服务业等产业互相配合, 培养各行各业亟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 在程序上, 产教融合表现为校企合作, 由高等学校与企业互相配合, 以市场为导向为企业培养人才; (3) 在过程上, 产教融合表现为学生工作与学生学习过程相结合, 学生在高等学校里接受基础知识、理论知识、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 在企业里作为准员工进行实习, 在工作实践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实际能力, 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 (4) 在教学内容上, 产教融合表现为高等学校针对企业的工作岗位, 专门进行课程开发, 设置适应企业岗位素质要求的教学内容; (5) 在教学成果上, 产教融合表现为订单式培养, 招生与就业相结合。学生入学后即同时成为高等学校在校生与企业准员工, 经过在校学习与企业顶岗实习, 通过考核评价后直接成为企业正式员工, 在企业上岗工作。从而彻底解决“毕业即失业”的问题。目前, 应用型高等学校已经占据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高专教育的就业率连续3年增长, 据统计在全国699万所高校毕业生中, 高职院校就业率仅次于“985”高校, 力压“211”院校。可以说高职高专教育在国内经济增幅放缓、企业转型压力突出的今天交出了一份较为满意的答卷。

三、应用型高等学校产教融合的成功案例

(一) 行业引领的产教融合模式

2009年, 水利部与河南省在北京签订《善于共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的协议》, 2013年,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正式更名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转型为应用型高等学校后,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以水利水电为特色布局学校专业, 为国家水利水电事业培养了3万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6万名管理人才, 学校被评为“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毕业生就业50所典型经验高校”[4]。

(二) 校企合作的产教融合模式

2015年,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入选国家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该校与长安汽车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27研究所、富士康科技集团、河南陆德筑机股份有限公司开展校企合作, 2014年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 专业对口率超过80%;该校2014届汽车工程系毕业生、光电工程系毕业生、建筑设计技术系毕业生全部实现就业[5]。

四、结束语

在过去40年里, 我国经历了全面、深刻、彻底的市场化改革, 而高等教育也应当转变观念, 走出孤芳自赏的象牙塔, 循产教融合之路, 为市场经济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助力中国经济再上新的台阶, 同时实现高等学校的健康发展。

摘要:近年来, 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令世界为之瞩目的高速发展, 已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而高等学校也应当顺应社会的变化, 变研究型院校为应用型院校, 探索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市场需求, 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应用型人才, 实现高等学校、企业与学生三方的共同发展。本文将对这一问题展开相关探讨。

关键词:应用型高等学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王秋玉.以产教融合为核心机制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J/OL].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8 (09) :22-24+57.

[2] 关海宁, 刁小琴, 李杨.产教融合工学交替模式下的区域性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J].农产品加工, 2018 (17) :94-96+100.

[3] 叶志明, 张旺清, 兰涛.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问题与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3, 30 (05) :9-12.

[4] 卢东宁.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9 (03) :139-141.

[5] 顾志良.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综合集成系统研究[J].学术论坛, 2007 (11) :197-200.

上一篇:关于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的思考与分析下一篇:将能力培养植根于语段的阅读活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