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感恩教育研究与实践阶段总结

2024-05-08

小学生感恩教育研究与实践阶段总结(精选8篇)

篇1:小学生感恩教育研究与实践阶段总结

“小学生感恩教育实践与研究”阶段总结 沂南县杨家坡镇中心小学课题组

赵玉记

自课题立项以来,课题组成员齐心协力,按照课题申报书的预定目标,积极制定研究计划,有条不紊的开展了实验研究工作,截止目前进展顺利,课题研究已基本进入中期,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现把实验研究情况及阶段性成果汇报如下:

一、通过深入调查我校学生在校具体表现和家庭影响因素,分析出了我校学生感恩意识缺乏的原因。

(一)通过对我校学生的调查发现,现在大多数学生在校表现:

1、他们表现出智商高,聪明活泼,好胜心强。

2、逆反与任性、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缺乏独立生活能力,不能独立面对困难和挫折。

3、他们 “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会相互关心爱护,不易理解和同情别人。

4、经常吃零食,消费高,不易接受教师的管理。

(二)通过对学生调查,学生对父母的态度为:

认为父母跟自己做饭、盛饭、洗衣服等对自己非常关心的学生高达80%以上,父母每年都给自己过生日的62%,而认识到父母付出的仅有32%,只有11%人知道妈妈的生日。

通过对家长调查研究,结合独生子女学生在校表现,我们发现他们缺乏“感恩之心”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家长自身缺乏感恩意识,造成孩子对感恩没有足够的认识

有些家长对别人要求很多,而回馈很少。现在许多父母缺少感恩意识,怎么可能教孩子产生感恩之心?再者,父母为孩子做事,自己认为是理所应当,从不要求言谢,孩子根本意识不到家人、父母的付出,怎谈感恩?

2、孩子没有体会感恩的机会

过去我们的大多数家庭孩子多、生活条件差,孩子从小就能感受到父母的艰辛和深沉的爱,也就自然地接受了情感教育。而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孩子很少有机会再体验父母的艰辛,也就很少体会感恩了。

3、孩子感恩的想法一般不会受到鼓励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孩子向父母表示“您辛苦了”的时候,父母往往会说“你把书读好就行了”,孩子自发的感恩得不到表扬和鼓励。

4、家长对孩子的溺爱

现在家庭孩子少,几个大人看护一个或两个孩子。父母对孩子的溺爱让孩子在情感上被动的获取,不知道回报,认为父母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形成了心中无他人、冷漠、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长此以往,孩子们自然就缺少爱心,缺少责任感。

5、家长忽视了孩子的感恩教育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紧盯着的只是孩子的学习,一切围着“智能”转,视上重点、读名牌、成大业为头等要事,却忽略了对孩子最基本的道德和感恩教育,忘记了如何教育孩子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久而久之,孩子会认为父母奉献、自身索取乃理所应当,丝毫没有内疚之感,也根本没有感恩之类的情感体验。

6、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感恩教育活动少

二、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组织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1、我们组织师生学习讨论有关感恩的专题文章,并以国旗下讲话、黑板报、橱窗等为阵地,全方位地进行“感恩教育”的宣传发动。

2、以班级为主体,定期召开 “感恩教育”主题班会,组织学生谈体会,并推荐优秀的“感恩教育”主题班会在全校集中展示。并且要求学生利用周日或其他学生在家时间,实践自己的感恩活动,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开展了为父母做事,对父母说知心话,为父母过生日,给父母送礼物,为父母洗洗脚,帮父母做饭、洗衣等活动,体会和感受父母培育自己的艰辛和不易,弘扬孝顺父母、报答父母的传统美德。

3、各班语文教师利用作文的机会表达学生对父母的爱。利用作文课以《父爱》或《母爱》或《妈妈我爱你》等为题写作文,要求细心观察父母每天的的言行后,写出真情实感,再选择学生中的优秀作文由作者朗读并由教师讲评,从而使学生感受父母深沉的爱。

为了让孩子们了解父母的一片良苦用心,在实验班我们还组织召开了一期“感恩父母”的主题家长会!在这个家长会上好多家长走上讲台给孩子们讲了在外打工、为生活奔波的经历、见闻、感受、希望!孩子们明白了父母的不容易、发誓要感恩父母,回报父母!

4、感激老师的培育之恩。通过举行演讲比赛、举行作文比赛、开展“尊师重教”活动。要求学生讲文明礼貌用语,遇到老师自觉向老师问好,遇见年长者(不管是校内职工、教师家属,还是校外来校办事人员)自觉问好。教师节,帮老师做一件有意义的事,道一声“老师辛苦了”。组织“感谢师恩”感恩贺卡制作大赛。

5、开展下列活动以感激同学的帮助之恩。

(1)、“我为同学做一事”。

(2)、“今天我值日”活动。

(3)、写一篇你受挫折的故事。

(4)、回忆对自己帮助较大、恩情较大的一个人,然后写一篇日记。

6、学科渗透感恩教育。挖掘各学科感恩教育的因素,自觉地、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

三、通过对我校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感恩教育,现在学生对比有以下明显的变化:

1、学生对老师有礼貌了,当犯错误后能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遇到不满意的课,在课堂说话的少了。

2、大多数学生知道关心父母并主动帮大人做家务,和过去相比,实验班独生子女家长们普遍反映学生们开始变得懂事了,能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也开始懂得了家长的爱不是理所当然的;和父母顶嘴的次数少了,沟通交流的多了。可以看出我校开展的感恩教育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对学习较差的同学和遇到困难的同学,学生会主动帮助。过去粗言烂语,爱打闹的学生,如今待人有礼貌讲话也文明了。

四、课题研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课题组在实施阶段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课题组也发现实施阶段存在一些 问题。

1、参研教师的科研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其途径是加强校本培训、自身学习,提 高水平。

2、社会、家庭环境给学生的某些负效应,宜重视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使本课题研究沿着正确方向开展。

3、细化活动、落实责任不够。没有划分出常规活动、具体活动,没有确立责任人具体落实。具体的常规活动应该是在校每日必做。但常规活动的开展情况不好,学校没有很好地形成感恩教育良好氛围。

4、方法不具体。我们发现了很多营造感恩教育氛围的方法,但这些方法具体操作起来不具体,不便于操作效果也不突出。

五、今后的努力方向

(1)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结合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事例,充分认识加强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认识开展感恩教育是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通过开展这项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和道德修养,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

(2)明确目标,扎实推进。以活动为载体,加强宣传教育,各部门、各班级要结合学生实际,开展好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要充分利用班会、黑板报、宣传栏、征文、演讲等形式,寓教于活动之中,增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3)、家校结合,齐抓共管。家庭教育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必须坚持家校结合,要采取多种形式,要求家庭教育配合学校做好该项工作。

(4)、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感恩教育”活动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一定要高度重视。通过周密的计划和部署、切实的措施和行动、经常的督促与检查,确保活动顺利进行,力争在培养学生感恩意识方面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效。

篇2:小学生感恩教育研究与实践阶段总结

——实施阶段

自本课题被市教育局确定以来,本课题组按照课题实施的方案,作了具体大量的工作,脚踏实地的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活动。现将本课题实施阶段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成果收集

课题按研究计划,2007年2月——2008年7月为实施阶段。这一阶段取得的成果主要有以下几点:

1、大力宣传,营造氛围。课题组利用国旗下讲话,对胡锦涛同志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精神作了报告。张贴和悬挂了标语,利用升旗仪式、校广播站、班会、黑板报等反复介绍学校典型学生的事迹,宣讲“八荣八耻”的内容。学生处还发了告家长书,争取家庭的支持和配合,同时开展了家庭感恩意识的调查。由此,学校内形成了浓浓的感恩、友爱的教育氛围。

2、各研究成员用三个月的时间对感恩意识较差的学生采用个案追踪的方式,有目的地对感恩教育进行针对性地研究,并以调研报告的形式向学校提出对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具体建议。

3、学科渗透感恩教育。挖掘各学科感恩教育的因素,自觉地、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

4、家校联合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学校和教师经常和家长沟通向家长介绍感恩教育成功的经验,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协调一致。

5、进行第二次感恩意识问卷调查,了解学生感恩意识的变化情况。由原来的 80%学生没有感恩意识,转变为60%学生没有感恩意识。从数据上看学生感恩意识增强。

二、问题发现

课题组在实施阶段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课题组也发现实施阶段存在一些问题。

1、第二次问卷调查设计不合理。在第一次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第二次调查应该保持人数不变,即调查的对象不变。且调查的方式也不变。但在调查时出现了问题。

2、细化活动、落实责任不够。没有划分出常规活动、具体活动,没有确立责任人具体落实。具体的常规活动应该是在校每日必做。但常规活动的开展情况不好,学校没有很好地形成感恩教育良好氛围。

3、方法不具体。我们发现了很多营造感恩教育氛围的方法,但这些方法具体操作起来不具体,不便于操作效果也不突出。

三、方向探寻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结合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事例,充分认识加强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认识开展感恩教育是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通过开展这项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和道德修养,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

(2)、明确目标,扎实推进。以活动为载体,加强宣传教育,各部门、各班级要结合学生实际,开展好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要充分利用班会、黑板报、宣传栏、征文、演讲等形式,寓教于活动之中,增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3)、家校结合,齐抓共管。家庭教育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必须坚持家校结合,要采取多种形式,要求家庭教育配合学校做好该项工作。

(4)、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感恩教育”活动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各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通过周密的计划和部署、切实的措施和行动、经常的督促与检查,确保活动顺利进行,力争在培养学生感恩意识方面有新突破。

我校实实在在地开展了课题研究,每完成一个阶段就认真总结一个阶段,在总结中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深化。

执笔人 游忠燕

《小学生感恩教育研究与实践》阶段总结

——总结深化阶段

小学生感恩教育,我们已深入扎实地研究了三年。目前,此阶段工作已顺利完成,现作如下总结:

为使学生懂得感父母养育之恩;感师长教导之恩;感同学帮助之恩;感国家社会关怀之恩,课题组紧紧围绕课题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1、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课题组利用各种节日,如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等,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活动,让学生动手实践,亲身体会,在实践中体会,在体验中成长。如低年级:爱心家庭作业(为父母洗脚、制作一张卡片等);中年级:“算算亲情账,感知父母恩”;为父母过节;高年级:组织演讲比赛;举办班级故事会;开展家书活动。

2、感激老师的培育之恩。课题组组织开展了演讲、征文、向老师献真情活动、手抄报、“尊师重教”示范班等活动。

3、感激同学的帮助之恩。课题组要求各班组织学生寻找身边需要感恩的同学,并且把最感人的事例在学生中广为宣传,在班级中开展“一帮一”的活动。通过力所能及的体验活动,形成同学之间互帮互助的氛围,增强同学之间友情,创造和谐的校园环境。

4、感激国家社会关怀之恩。课题组开展了“常怀感恩之心,常为感恩之行”活动。一是走进敬老院活动,让学生陪老人们说话,帮老人们打扫卫生,给老人带去欢乐。二是捐款活动。汶川大地震之后,学校开展了“向灾区人民献爱心”的活动,为灾区人民送上一份爱心,一份祝福。通过这些活动,进一步让学生懂得了回报。

5、进行了第三次的感恩意识问卷调查。

在实施阶段,共总结出以下三种既实效又可操作性方法:

1、营造感恩教育氛围(方法一)

感恩教育要取得成效,需要有良好的教育氛围和环境。环境是无声的教育,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学校积极创设以“感恩”为主题的校园氛围,让学生在充满“感恩”的环境中得到陶醉,心灵得到震撼。以中队为单位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分别设计感恩教育的情景:利用班级开展演讲有关“感恩”的小故事、创办“感恩”小报;利用学校阵地创办 “感恩”专栏,展示“感恩”图片、名言警句;还可以在中队中开展“感恩”主题队会或班会,自编自演相声、小品、课本剧,让学生身临其境,从中得到熏陶。

创设浓厚的“感恩”教育情境,让学生在不同的场景,不同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知恩、感恩、报恩”的热情与行为,促使更多的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感恩”的活动中去,去亲身体验,去感悟人生,去领悟真理,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2、收集感恩教育故事(方法二)

感恩教育重在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而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就要让学生明确什么是“感恩”以及“感恩”的重要性。小学生年龄小,对道德的认识、理解,单凭定义、空洞的说教,那只能是徒劳无益。因此,学校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兴趣爱好和个性特征,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开展搜寻故事的活动。

(1)向父母了解。学生爱听故事是天性,请父母、长辈讲述前辈孝敬老人的故事,从纯朴的语言中去领略“感恩”的内涵。学生们通过收集这些传统的故事,进一步认识到感恩的重要性。

(2)向教师了解。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红色教育如:走进华蓥山红色文化故事;参观游击队群雕;讲述游击队战士(双枪老太婆)的感人事迹,使学生明确“感恩”的传统美德与时代特征,知道应该弘扬什么,摈弃什么。

(3)向同伴了解。各自交流生活中是如何孝敬长辈的故事,了解“感恩”在彼此生活中的真实写照。各班利用班会课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有的开展了故事演讲赛,有的将孝敬长辈的故事编成了话剧、小品、相声等进行表演。在活动中学生快乐多收获也很多。(4)向书本了解。请学生走进图书馆、阅览室,通过查阅圈划、摘录笔记等形式来知晓前辈“感恩”的动人故事。如:学生在图书室读到《少年邓小平》、《朱德的母亲》等书籍时,学生们感触很深。

(5)向媒体了解。为了通过观看电影、电视,认识“感恩”的内容与含义。学校组织全校学生观看了《母爱》、《父爱》、《双枪老太婆》等影片。学生们受 益匪浅。

(6)在歌声中悟。“会唱《感恩的心》”每周星期一集会或在学校举行的重大活动中,全校的师生都要齐唱《感恩的心》(并进行手语表演)。时时刻刻唤起孩子感恩的心。

通过上述活动,让学生从具体的情景中、典型的事例中去感知理解“感恩”的时代内涵,懂得“感恩”的内容与方式,从而使学生真正领悟到“感恩”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是当代小学生必备的道德素养。

3、开展感恩社会行动(方法三)社会是感恩教育的大熔炉。组织学生走进社会,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传统特色活动,这些活动以“感恩”为纽带,培养学生知恩、感恩、图报的品德。

“走进敬老院”是我校的一项传统的“感恩”活动。三年来,从未间断过,每个星期各中队以接力棒的形式轮流去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用孩子们平时节约的零花钱为老人们买糖果、糕点、面食等老人们喜欢的食品;孩子们发挥特长,为老人们表演了生动有趣的文娱节目;为老人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为孤寡老人带去欢乐,送去温暖。三年来,我们 “走进敬老院”活动,这一事迹赢得广大群众的好评,被《华蓥电视台》报道;少先队大队部也多次被评为“华蓥市红旗大队”。

“感恩节创意”是我校开展感恩教育活动的新举措,每年都能收到孩子们在感恩节这天送给老师和家长的礼物。其中在2007年的感恩节中,孩子们送给家长的礼物是“为家长洗脚”。家长为此很感动,纷纷写来发自肺腑的“难忘感恩节”心得感受。

通过开展长达三年的感恩教育系列活动,激发了孩子们“知恩、感恩、报恩”的心,并将长期地触动着孩子感恩的心灵,让孩子在实践体验中学会了感恩。

篇3:大学生感恩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感恩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是现代社会文明的精神体现, 更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及珍视的品质之一。中华民族自古便有感恩之传统, “滴水之恩, 当涌泉相报”、“投我以桃, 报之以李”、“鸦有反哺之义, 羊有跪乳之恩”等等, 无论是于父母、于朋友, 甚至于世间万物, 感恩之意识在中华儿女中传承不息。而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栋梁, 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 肩负着中国发展与建设的重担, 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是有其必要性的。

(一) 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提高, 当今大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但在健全人格、情商培养方面却存在一定的欠缺。大学时期正是形成价值观的重要时期, 德育的缺失容易使大学生迷失自己。因而, 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有助于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促进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具体而言, 之所以强调感恩教育在当代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是因为其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 有利于其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有利于其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总之, 大学生只有常怀感恩之心, 才能更进一步地实现自身的发展。

(二) 是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的需要

中华民族历来是重视感恩的民族, 古来传颂的许多典故与古训在今天依旧闪耀着其光辉。立身为人, 必须“百善孝为先”、“知恩图报”, 而“忘恩负义之人”与“恩将仇报之徒”将受到整个社会的唾弃。正因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生活中形成并保留了这种感恩的优良传统, 我们中华民族才形成了富有凝聚力的、灿烂的、绵延千年不衰的华夏文明。因而, 我们必须加强感恩教育, 把中华民族的感恩精神传承, 并发扬光大。大学生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之希望所在, 也是继承和发展我们中华民族之优秀传统的主要力量, 对他们进行感恩教育, 势在必行。

(三) 是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今年五四青年节,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演讲中, 曾强调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青年应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踏踏实实修好公德、私德, 学会劳动、学会勤俭, 学会感恩、学会助人, 学会谦让、学会宽容, 学会自省、学会自律。”大学生正值青年, 理应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加强道德修养, 注重道德实践。

况且, 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 需要有大量的专门性人才以及一大批复合型的创新人才。毋庸置疑, 大学生理所应当的成为了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然而在物欲横流的今天, 大学生热衷于找到高薪的工作、追求物质, 却很少提及感恩他人、回报社会。而在现实生活中, 大学生们受到了父母、师长、亲友乃至整个社会的悉心照顾, 应该要学会感恩, 懂得感恩, 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二、大学生感恩教育现状及分析

通过与高校大学生的交流及沟通, 并且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调查, 笔者试图从总体上对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教育之现状提出看法。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中, 绝大部分的大学生还是能够认识到感恩是立身社会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但不可否认的是, 大学生的感恩教育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从学生层面看, 部分大学生缺乏感恩意识。我国当代大学生普遍属于独生子女, 且物质生活有了很大提高, 从小在家庭的精心呵护中成长, 因而一部分大学生的个人主义思想比较浓厚, 不太懂得换位思考、感恩他人。从学校层面看, 部分高校在校园感恩氛围的营造方面、在感恩教育的体制构建方面存在不足。在应试教育以及就业形势差的背景下, 部分高校对情商以及思想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以至于高等教育中缺乏人文教育与人文关怀, 感恩教育难以实行。

分析大学生感恩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 不难看出, 其产生是由个人、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多重因素影响而造成。家庭在教育方式上的错位, 学校在感恩教育方式过于单一、教条, 社会对感恩精神的推崇度下降、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所带来的社会转型以及当代大学生自我主义倾向越发严重, 这些都导致了大学生感恩教育所存在问题的出现。

三、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 积极构建“三位一体”的感恩教育体系

所谓“三位一体”, 是指学校、社会、家庭三个方面只有相互支持、共同作用, 形成一个统一的感恩教育体系, 才能使大学生在这个体系中学会感受家庭、学校、社会的恩泽, 学会感恩、关爱他人, 从而潜移默化地促进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形成。

首先, 在家庭教育中, 大学生的家长一定要改变教育观念, 不能只看孩子的成绩, 而要注重孩子情商的培养, 言传身教。其次, 要构建良好的社会感恩教育的良好环境。大学生不可避免的要接触社会, 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氛围, 人与人之间互相体谅、互相关爱, 就会对身处其中的大学生产生教育作用。社会中的主流媒体也应多赞扬肯定知恩图报的行为, 发挥其正面导向作用。同时, 学校方面重视感恩教育, 在德育教育中突出感恩教育的主题, 鼓励大学生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多方面共同努力, 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方能在此大环境中得以形成。

(二) 创新感恩教育的方式与途径, 提高实效性

在目前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过程中, 所使用的感恩教育的方式与途径太过单一、刻板, 有很多时候流于形式, 从而使得学生感恩教育的接受程度下降、失去兴趣, 更多的成为了一种应付。因而, 一方面, 我们应增强感恩教育中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与实践性, 让学生能参与其中。另一方面, 多开展一些实践性质的富有趣味的感恩教育活动, 如给父母写一封信、去敬老院做义工等, 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感恩真谛。除此之外, 在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时候, 还可以利用一些现代化教育方式, 充分发挥网络良好的教育和导向作用。

(三) 促进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提高感恩意识

篇4:小学阶段实施感恩教育浅探

一、小学阶段实施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我国社会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的新时期,各种思潮不断涌入,各种道德价值观念激烈碰撞,导致部分青少年的道德品质出现明显的下滑趋势。此外,我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多年,许多家长给予孩子过度的物质上的满足与精神上的溺爱,导致孩子形成自私自利、知恩不报甚至恩将仇报的不良品行,他们在校轻视同学情、师生情,在家漠视亲情,在社会蔑视公德。感恩教育是以一种合乎人类情感的方式进行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可使人类逐渐疏离的情感重新焕发生机,因此对小学生实施感恩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1.小学感恩教育的实施是德育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当前,感恩教育已经成为小学德育课程的基本内容之一,在新的德育课程设置的德目中,如:热爱生命,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亲近自然,爱护环境,勤俭节约,珍惜资源;孝敬父母,尊重他人,乐于助人,诚实守信等,都蕴含了丰富的感恩教育内容——要求学生拥有对父母、对他人、对自然、对一切生命的感恩情怀。要达此目的,就必须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感恩教育。

2.感恩教育是弘扬我国传统美德的重要手段

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重视感恩与报恩的民族,但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感恩文化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甚至出现了巨大的文化断层。面对蜂拥而至的现代文明,人们对物质欲望无限追求,更显露出我们在传统道德传承上的缺失。感恩教育是弥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裂痕的工具,是弘扬我国传统美德的重要途径。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感恩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也要与时俱进。

3.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建设和谐社会同样需要感恩教育。对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如果在儿童阶段没有产生感恩情怀,成人后也必将缺少感恩意识,缺少与社会、与伙伴的团结友爱,当然,和谐社会的建设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感恩情怀是现代社会公民的起码素质,只有每个人从小就接受感恩教育,为感恩情感的养成、感恩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使个人成为和谐的个人,进而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

4.感恩教育是促使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的重要途径

感恩情感的形成要经过一个自我认识与超越的过程。现代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消费品,却没有提供充足的信仰与追求,古人说“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孟子•滕文公上),现代人说“穷得只剩下钱了”,都是对人们感恩情感缺失的真实写照。须知,人与动物的最大不同就在于,人有一个内在的、具备丰富潜能的心灵世界,而感恩教育正是充实学生心灵世界、提升学生人格修养、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小学阶段实施感恩教育的内容与阶段策略

一般来说,感恩教育包括三个层次。初始阶段是认知层次:受教者通过教育者的语言感化、实践示范、实例分析产生朴素的感恩情怀,建立基本的判断标准;中级阶段的情感层次:经过认知的升华,内化为受教者内心的一种情感,认识到施恩与报恩是一种自觉的意识,从而在做的过程中产生幸福感与满足感;实践层次的感恩教育阶段:感恩的行为已经内化个体的品质,外化为日常行为。这三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其中认知是基础,情感是动力,实践是目的。

感恩教育是增强学校德育实效性的一项重要手段,把它作为德育的切入点,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使感恩意识在每个人心中传递。具备了感恩意识,学生才会自觉保护环境,自觉遵守校规校纪,自觉尊敬师长,因为他们对学校、对教师有深深的感恩之情;具备了发自内心的感恩意识,学生才会勤俭节约,因为他们已经知道应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而不仅仅是语言来表达对父母的感恩;具备了良好的发自内心的感恩意识,学生会对社会的一切都充满美好向往,因为他们知道社会给予了他们很多。那么,在实践中该如何实施呢?

1.识恩、知恩教育

每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无时无刻不受着别人的恩泽——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育之恩,朋友的知遇之恩,社会的提携之恩。如果没能认识到这些恩情,那么孩子将丧失对整个世界的爱。因此,感恩教育首先要做的就是识恩、知恩的教育。小学是人生第一个求学阶段,他们是任教师刻画的一张白纸,通过识恩、知恩教育,可引导小学生明白父母对他的挚爱、老师对他的关爱、同学对他的友爱、社会与国家对他的大爱,使其学会用自己实际的行动回报父母、师长和社会。

2.引导报恩教育

古人有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可见知恩图报是人之常情。父母给了子女养育之恩,子女就应该尊敬和赡养父母;老师给了学生教育之恩,学生就应该刻苦学习,用取得的好成绩答谢老师;朋友给了自己深厚的友情,自己就应该为朋友信守承诺;社会给了个人各种公共资源,学生作为社会人自然就该讲公德、守秩序。如此等等,皆是报恩教育的重要内容。

报恩的行动可以是物质上的回报,也可以是行为上的回报,还可以是精神上的回报。广义的报恩既可以是一声真诚的道谢,也可以是“涌泉以报”的物质回报。对小学生的主动报恩教育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如:为父母做点具体的事情,在学校主动承担帮助老师的工作,在社区主动帮助别人等等。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这种报恩并不是建立在交换的基础上的,否则极易让学生因美好道德情被物化而误入歧途。

3.施恩不求报的教育

施恩不求回报是更高层次的品质,是学生对自我价值的重新认识,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学生不但能知恩图报,还能在不受恩的前提下广泛施恩,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主体行为是从内心发出的,甚至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这是施恩行为,这才是人类最高的情感,是社会文明的表现。对此阶段的教育可在小学高年级初步开展。

感恩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长时间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更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努力和配合。小学感恩教育的具体活动也应该走实践道路,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认识,接受考验,得到锻炼,唤醒感恩心,激起责任感,从而为他们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广州市荔湾区汇龙小学

广东广州510160)

篇5:小学生感恩教育研究与实践阶段总结

麻线中心校张鹏

自我校课题立项这两年来,我们这些一线的课题组成员齐心协力,按照课题申报书的预定目标,积极制定了自己的子课题以及自己的研究计划,有条不紊的开展了实验研究工作。截止目前进展顺利,课题研究已基本进

入结题、成果汇报、总结阶段。现把在我班实施“感

恩教育的实验与研究”的情况及阶段性成果汇报如下:

一、通过深入调查我班学生在校、和在校外具体表现和家庭影响 因素,分析出了我校学生感恩意识缺乏的原因。

(一)通过对我班学生的调查发现,现在大多数学生在校表现:

1、他们表现出智商高,聪明活泼,好胜心强。(女生居多)

2、逆反与任性、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缺乏独立生活能力,不能独立面对困难和挫折。(男生居多)

3、他们 “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会相互关心爱护,不易理解 和同情别人(班级干部在内)。

4、经常吃零食,消费高(占百分之百)。

(二)通过对学生调查,学生对父母的态度为:认为父母给自己做饭、盛饭、洗衣服等对自己非常关心的学生高达80%以上,父母每年都给自己过生日的90%,而认识到父母付出的仅有32%,只有11%人知道妈妈的生日。

通过对家长调查研究,结合独生子女学生在校表现,我们发现他们缺乏“感恩之心”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家长自身缺乏感恩意识,造成孩子对感恩没有足够的认识

有些家长对别人要求很多,而回馈很少。现在许多父母缺少感恩意识,怎么可能教孩子产生感恩之心?再者,父母为孩子做事,自己认为是理所

应当,从不要求言谢,孩子根本意识不到家人、父母的付

出,怎谈感恩?

2、孩子没有体会感恩的机会

过去我们的大多数家庭孩子多、生活条件差,孩子从小就能感受到父母的艰辛和深沉的爱,也就自然地接受了情感教育。而现在生活水平提高

了,孩子很少有机会再体验父母的艰辛,也就很少体会感恩

了。

3、孩子感恩的想法一般不会受到鼓励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孩子向父母表示“您辛苦了”的时候,父母往往会说“你把书读好就行了”,孩子自发的感恩得不到表扬和鼓励。

4、家长对孩子的溺爱

现在家庭孩子少,几个大人看护一个或两个孩子。父母对孩子的溺爱让孩子在情感上被动的获取,不知道回报,认为父母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

应该的,形成了心中无他人、冷漠、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长此以往,孩子们自然就缺少爱心,缺少责任感。

5、家长忽视了孩子的感恩教育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紧盯着的只是孩子的学习,一切围着“智能”转,视上重点学校、读名牌大学、成大业为头等要事,却忽略了对孩子最基本的道德和感恩教育,忘记了如何教育孩子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久而

久之,孩子会认为父母奉献、自身索取乃理所应当,丝

毫没有内疚之感,也根本没有感恩之类的情感体验。

6、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感恩教育活动少

二、基于以上的情况,我采用了一下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了感恩 教育。经常组织有针对性的各种活动

1、我们经常学习、讨论有关感恩的专题文章,并以国旗下讲话、黑板报、橱窗等为阵地,全方位地进行“感恩教育”的宣传发动。

2、我班定期召开 “感恩教育”主题班会

我班的每次班队会,我都与学生共同策划、准备。在课题刚刚立项不久(2007、10),我班的主题队会——《礼仪花香满校园》曾经作为全镇的主题教研观摩课在全校集中汇报展示。领导给予好评。

3、有效地开展其他活动提升了学生的感恩意识。

我班的“亲近父母 感恩情深”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收到了领导的好评,本次活动课,曾经作为镇级的观摩课,为全真教师做了汇报展示。来到现

场的家长也对这样的活动给予了肯定,也希望这样的活动

多搞一些。

我班的“体验真情 学会感恩”的综合实践活动汇报展示课,曾 经荣获“吉林市学苑杯综合实践活动”课一等奖。

其他活动我也能精心指导。每次学校组织的“感恩教师”“迎十一 颂祖国”方面的文艺活动和演讲活动,在每次活动中我班参加的人数最多,获奖人数最多。同时也受到了领导的好评。我班的马骏同学曾经多次代表我校参加桦甸市演讲比赛,并获一等奖。我班的王铎、王铭伟合演的情景

剧《母爱无求》曾经荣获市校外办举办的情景剧表

演赛“一等奖”

我还经常要求学生利用周日或其他在家时间,实践自己的感恩活动,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开展了为父母做事,对父母说知心话,为父母过生日,给父母送礼物,为父母洗洗脚,帮父母做饭、洗衣。还组织全班同学:进行了一次“为生鸡蛋当一天妈妈”的体验活动。等活动,体会和感受父母培育自己的艰辛和不易,弘扬孝顺父母、报答父母的传统美德。

3、我还鼓励孩子阅读有关学会“感恩”的书籍。据统计我班的学生百分之九十以上读过《感悟父爱母爱》,百分之百读过《爱的教育》。在老师的精心组织下,充分利用礼仪课学习了《三字经》。有组织地背诵我校德育处编写的《三字歌》、《学生守则》《中小学生行为规范》。

4、充分利用作文的机会表达学生对父母的爱。利用作文课以《父爱》或《母爱》或《妈妈我爱你》等为题写作文,要求细心观察父母每天的的言行后,写出真情实感,再选择学生中的优秀作文由作者朗读并由教师讲评,从而使学生感受父母深沉的爱。

我还能激发孩子参加各级、各类的征文比赛,而且我也能积极参赛,一次来鼓励孩子。我自己的“我的父亲”在今年的继续教育网举办的“盛世华章六十载 笔墨丹青绘今昔”新中国成立60年活动的征文比赛中获一

等奖。我班李昊东同学的“大难面前显大爱”曾获“群英杯”征文一等奖;我班有六名同学以“感恩”为主题的作为在“全国优秀作文选”发表。

为了让孩子们了解父母的一片良苦用心,我们还组织召开了一期“感恩父母”的主题家长会!在这个家长会上好多家长走上讲台给孩子们讲了在外打工、为生活奔波的经历、见闻、感受、希望!孩子们明白了父母的不容易、发誓要感恩父母,回报父母!

4、感激老师的培育之恩。通过举行演讲比赛、举行作文比赛、开展“尊师重教”活动。要求学生讲文明礼貌用语,遇到老师自觉向老师问好,遇见年长者(不管是校内职工、教师家属,还是校外来校办事人员)自觉问好。教师节,帮老师做一件有意义的事,道一声“老师辛苦了”。组织“感谢师恩”感恩贺卡制作大赛。

5、开展下列活动以感激同学的帮助之恩。

(1)、每周“我为同学做一事”。

(2)、“今天我值日”活动。

(3)、写一篇你受挫折的故事。

(4)、回忆对自己帮助较大、恩情较大的人,然后写日记。

6、这两年来,我坚持不懈地与学生共同搜集了与“感恩”有关的名言、警句、故事文,并背诵。

在语文课上,我还相机指导与学生共同来根据所学内容自己编“名言“例如在学完《唯一的听众》这一课,学生就编写了很多自己的“名言”关爱,会使人走向成功。激励是攀登者的力量。

关爱,是成功者进步的阶梯。得到了关爱,等于努力进取的人拿到了迈进成功彼岸的金钥匙。

记得教学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后我的孩子们也积极地创编了自己的“名言”: “妈妈的鼓励像春风、细雨”;““母爱如春雨”“我不会因为‘糟糕透了’而停滞不前”;“‘糟糕透了’‘精彩极了’都会是我走向成功的动力!”“我不会因为爸爸的‘糟糕透了’而使我的理想搁浅,因为,我懂得那是爸爸对我的爱”„„

记得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一课时,我还组织了一场辩论会,学生深深体会到:无论是“精彩极了”还是“糟糕透了”的评价,都是父母表达对我们“爱”的方式。

7、在语文学科中渗透感恩教育。挖掘感恩教育的因素,自觉地、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见我上交的“随笔”和“论文”

8、我还能抓住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契机,对学生进行“感恩祖国”的教育。

在2008年10月我校举办语文教研课,我的镇级观摩课“遨游汉字王国”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汇报展示,受到了领导和全镇老师的好评

8、这两年来,我坚持在我班每学期都评选一次“小孝星”“礼仪之星”“文明标兵”“感恩之星”,确实起到了辐射作用。

三、通过对我班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感恩教育,现在学生有以下明显的变化:

1、学生对老师有礼貌了,当犯错误后能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在课堂说话的少了。

2、大多数学生知道关心父母并主动帮大人做家务,和过去相比,独生子女家长们普遍反映学生们开始变得懂事了,能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也开始懂得了家长的爱不是理所当然的;和父母顶嘴的次数少了,沟通交流的多了。可以看出我校开展的感恩教育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对学习较差的同学和遇到困难的同学,学生会主动帮助。过去粗言烂语,爱打闹的学生,如今待人有礼貌讲话也文明了。

四、课题研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课题组在实施阶段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课题组也发现实施阶段存在一些问题:社会、家庭环境给学生的某些负效应,宜重视。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使本课题研究沿着正确方向开展下去。

五、今后的努力方向

虽然感恩教育课题研究接近尾声,(我们六年一班将在12月末在结题汇报上做课)但感恩教育还有必要按以下方式长此进行下去。

(1)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结合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事例,充分认识加强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认识开展感恩教育是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通过开展这项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和道德修养,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

(2)明确目标,扎实推进。以活动为载体,加强宣传教育,各部门、各班级要结合学生实际,开展好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要充分利用班会、黑板报、宣传栏、征文、演讲等形式,寓教于活动之中,增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3)、家校结合,齐抓共管。家庭教育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必须坚持家校结合,要采取多种形式,要求家庭教育配合学校做好该项工作。

篇6:小学生感恩教育研究与实践阶段总结

一、指导思想

为了促进学生正确、规范地写好字,整体提高农村小学生书写水平和技能,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并以书写习惯的培养带动其它学习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在写字过程中接受人格的培养和意志的锻炼,体验汉字之美,理解书法的审美学价值,提高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提高民族素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将书法与道德品质教育融会贯通,达到锻炼人、完善人的目的。为学生今后的发展、乃至其终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工作目标

自2011年8月课题主持人参加了县课题负责人会议后,明确 《提高农村小学生写字技能的研究》课题和课题研究人员,制定详细的课题研究实施方案。收集有关信息资料,制定主题研究计划,深入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在写字教学的若干要求,将它逐步落实在自己的教学之中。学习有关教育理论,进行课题研究的论证和研究方案的设计。

三、主要研究过程

(一)召开课题人员会议

学校的发展必须依靠教科研,教师专业化发展离不开教科研。参与教育科研是提高教师素质,实现“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的捷径。中国科学院院士钱伟长提出:“你不教课,就不是教师;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教师。”教师只有通过科研,才能更好地了解本学科的发展趋势,了解本专业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方向,及时向学生传播最新科学知识,同时促进自身专业进步和成长,进而带动学校整体教研水平的提升。但是教科研,又是一项寂寞的复杂的艰苦的脑力劳动,它要求你化大量时间去学习,去反思,去思考,去实践去创新。它需要学校和教师遵循教育科研规律,脚踏实地深入下去,用自己的智慧和务实的工作作风去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出成果。课题动员大会从思想上保证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教师在研究过程中要注意研究成果的提炼,如调查报告、论文等的撰写。“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二)加强教师理论学习

1.深入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在写字教学的若干要求。2.深刻领会写字教学的重要性。引导教师通过查找资料、查阅书籍等方式纠正错误观念——书写习惯的培养是语文教师的事,只顾课堂上传授知识,忽视学生写字坐的姿势和握笔姿势的指导,批改作业时只着眼于对错,对书写质量毫不评判。要求每位教师都要有强化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责任意识,有职责有义务抓好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督促教师认真对待写字课题研究。

(三)广泛收集整理有关书法及书法教学的相关资料

(四)课题组教师共同讨论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四、成果汇报形式:

1、教师理论学习笔记。

2、书法及写字教学资料汇总。

3、平时在教学研究工作中资料的搜集。

4、本课题阶段性研究报告。

五、具体措施及进度安排 八月—九月

召开课题组会议,研讨制定课题相关准备工作。十月——十二月 开展课题动员大会,教师分组或自主学习整理写字教学相关资料及论述。2012年一月

课题研究情况阶段性小结,做好资料整理、归档工作。

《提高农村小学生写字技能的研究》课题组

篇7:小学生感恩教育研究与实践阶段总结

一、课题研究过程

自课题立项以来,课题组根据方案的研究思路和设想,对课题进行了有效分解,将课题分为“珍惜教育的现状调查研究”“珍惜教育的理论研究”“珍惜教育的操作研究”“珍惜教育的个案研究”理论、实践、个案等等不同的切入口加以深入研究。同时,课题组成员进行了明确分工,力求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通过不同的形式对学生实施珍惜教育,让学生在被尊重的前提下,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在丰富多彩的学习实践活动中,认识珍惜、理解珍惜、实施珍惜,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具体来说,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抓好教师队伍建设,为课题研究提供人员保障。

在小学阶段实施珍惜教育,关键是教师要具有强烈的珍惜教育意识和有效实施珍惜教育的能力。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特点,决定着小学生的人格还未定型,容易接受外在环境的影响,也容易受教育者本身的影响。因此,以珍惜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同时要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工作,也必须要有一支熟悉业务、热爱科研工作的教师队伍。为此,我校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重视加强教师的业务培训和学习活动,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科研水平。及时上传学习资料,组织网上培训,提高青年班主任老师的班级管理水平,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各类培训活动,开阔教师的视野,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研究水平。

(二)抓好课题组理论学习,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为了更好地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提高课题组全体成员的理论水平和课题研究能力,课题组除定期集中开展理论学习外,还采用推荐理论书籍进行自学、博客交流、网上论坛等方式,学习关于珍惜教育的先进思想、实施珍惜教育的成功经验以及相关课题的研究进展情况,博采众长,为课题研究寻找有效的理论作支撑,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性。为全体教师订阅各类教学杂志,让读书成为教师提高理论素养的有效途径。

(三)抓好课堂教学实践,为课题研究提炼教学模式。

实施珍惜教育不是一门专门的课程,而是要渗透到学校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科教学、专题教育、课外活动三大载体的作用。而课堂教学又是

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心和主阵地。为此,为了将珍惜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得到有效渗透,学校一贯重视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珍惜教育的实践研究。每学期,学校都要求教师在进行公开教学实践中,能把教材中的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整合。在合适的时机加以渗透,让学生在学科知识的学习活动中,得到珍惜思想的熏陶。如语文教学中,借助课文中人物的形象,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的情操等;数学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计算,感受珍惜粮食、珍惜资源的重要性。不同学科进行的课堂教学示范活动,为课题研究提炼了不同的教学模式,丰富了课题研究的成果。

(四)抓好德育实践活动,为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奠基。

为了实施珍惜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学校德育处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模仿、喜欢表现自我的特点,充分发挥少先队活动的优势,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体验活动,如:主题班会、垃圾分类、爱心捐款、才艺展示等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中,学会欣赏,懂得感恩、懂得谦让、懂得珍惜等。另外,大队部充分利用少先队的阵地建设,如:午间德育微型活动,参与学校的管理;定期开展黑板报的出刊、检查、评比活动等;让学生在自己的岗位上得到锻炼,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展示自我,在集体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为培养学生的珍惜意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抓好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

校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校园是除家庭之外学生呆的时间最久的地方。学生不仅在校园里学习知识、锻炼身体、参加游戏活动,而且在校园里开始认识社会,接触自然,学会与人交往。学校本着“以人为本”、“育人为先”的原则,努力为学生营造和谐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让校园里的每一块墙壁都说话、让每一棵花草树木都担当起教育者的角色。学校的橱窗、画廊里布置着有关珍惜教育的宣传画、故事以及珍惜小标兵、各类活动的剪影等,并定期进行更换。这些成了学生光荣与梦想的焦点。每间教室外面的墙壁布置着个性化的班级特色介绍和班星月榜,里面张贴着学业星、礼仪星、珍惜星、进步星的照片,是每一个班级激励先进、树立榜样的一块阵地。总之,学校在校园环境建设方面注意做到以人为本,育人为先,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对珍惜的引导,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了和谐温馨的家园。

二、课题研究成果分析。

我们对本课题相关理论进行了系列学习、初步的研究,已有了一定的收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

课题研究让学校的办学目标更加明确,办学思路更加清晰,办学氛围更加和谐。我们的课堂充满了活力,学校先后被评为南通市、如皋市体优秀育传统项目学校、省长安学校、如皋市文明单位等。

2、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

课题研究让教师在研究摸索中不断学习,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在实践与反思中提高了教师的反思能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更重要的是教师对珍惜教育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能将珍惜教育贯穿与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师能在学科教学、专题活动中自觉地对学生进行珍惜教育的渗透,重视去挖掘教材中的合理资源,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教师通过参加主题学习、专家辅导讲座、专题论坛以及课题引领下的教学实践研究等活动,教师的综合素养得到了明显地提高,专业化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许多教师通过参与课题研究,积累了大量第一手的资料,总结撰写了论文,参与了不同级别的论文评比、教学设计评比、课堂教学比赛、课题研究成果评比等,并获得了奖,3、提升了学生的生命价值。

本课题实施以来,学生的珍惜意识有了明显的增强,学生初步建立了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学会了与人和睦相处,尊敬师长、珍惜时间、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爱惜公物、勤俭节约等。主要书面材料有:

①学科教学渗透珍惜教育案例;

②珍惜教育系列主题班会;

③有关珍惜教学的随笔、论文;

④研究报告:珍惜教育的实践与研究的中期报告。

三、课题研究存在的不足和下阶段设想

本课题研究由于缺少专业理论作支撑,缺少专业人员作指导,在研究过程中主要进行了尝试性实践,还不能形成独特的理论,也无法形成专著性的研究成果。由于学生珍惜行为的形成不是一日而就的,它的体现大多是一些阴性指标,无法

进行参照对比,无法用准确的数据加以例证,只能通过文字进行描述。因此,研究性成果缺少可比性。

我校还有许多工作需要继续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有些过程性资料没有能很好地加以收集和整理,还有许多需要加强和改进的地方。这些都是我校课题研究今后需要解决的问题。

当然,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也为我们今后的研究工作找到了方向,铺平了道路,我们将弥补不足。下一阶段,我们开展实践与研究的基本思路是:

1、学习、讨论、课题方案,根据学生的需要,要把研究方案及时向教师进行解读。

2、围绕“珍惜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开展制度化、经常性的研究活动。在理清“珍惜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各种要素及其相互联系的基础上,自觉实施珍惜教育,并及时收集、整理课题研究资料。

3、在实施珍惜教育的实践与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和抓住问题,及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随着研究开展和深入,肯定会碰到各种问题。我们将力求从更高的层面来审视、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

4、积极动员教师作好教育教学的反思和整理,进行总结撰写,为课题研究积累丰富的成果,并加以推广和运用。

5、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让课题组成员聆听专家的讲座、报告,丰富自己的理论水平,并用来指导自己的课题研究与实践。取他山之长,力求顺利结题,并不断地探究推广下去。

篇8:中小学感恩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感恩教育对于青少年的道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至少有两方面的作用, 其一, 感恩教育能够促进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感恩的道德情感理论认为, 感恩具有计量功能、激发功能和强化功能。就是说, 当个体意识到他人对自己的帮助是有意为之并付出了一定的代价时, 就会产生感恩体验;这种感恩体验可以驱动受助者对施助者或者需要帮助的第三方施以亲社会行为;受助者所表达的感激之情能够增强施助者的积极体验, 鼓励其在未来继续做出亲社会行为。[1]因此, 在教育实践中, 开展感恩教育活动, 可使青少年对他人、集体和社会产生感恩体验, [2]促使他们学会回报帮助过自己的人, 并进一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3]这不仅能够加强青少年的人际互动, 而且还能使他们更好地遵守社会规范, 参与公益活动。[4]其二, 感恩教育能够提高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已有研究表明, 如果个体对他人的付出心怀感恩, 就会产生更多的积极情绪, 增加生活中的积极体验。[5][6]可见, 对青少年的感恩教育也可以培养他们快乐、健康的心态, 提高他们对不同生活领域的满意度, 提升幸福感水平。

从2011年9月开始, 我们在北京市丰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支持下, 在北京市芳古园小学四年级和北京市第十八中学初中一年级相继开展学生亲社会行为促进的活动, 得到了两校的大力配合。本文将汇报感恩教育课程开发的部分实证研究结果。

一、感恩教育的具体目标

我们的感恩教育主要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层次上展开。对应的目标是:第一, 使个体在接受他人的帮助后, 能意识到自身所获得的恩惠, 并在内心加以肯定和认同;第二, 使个体将由此产生的愉悦和温暖情感转化为回报恩情的驱动力;第三, 使个体将感恩的意识和回报的动力转化为报恩乃至施恩的行为, 并形成习惯。[7]

从认知、情感和行为这三个层次的教育目标出发, 我们将感恩教育细化为五个环节, 分别是知恩、识恩、谢恩、报恩和施恩。[7]“知恩”指个体能够意识到“他人的帮助是对我的恩惠”;“识恩”是在知恩基础上, 使个体不仅知道并认同他人的行为是对自己的恩惠, 而且还能了解他人的恩惠会对自己产生哪些积极影响, 以及他人在帮助自己的过程中所付出的代价;“谢恩”指个体对他人给予自己的恩惠表示感谢, 这种感谢可能通过外在的言语表达, 也可能是内部的情感体验;“报恩”指个体从行动上来报答他人所给予的恩惠;“施恩”指个体跳出了现有的互动框架, 对“报恩对象”以外的第三方施以恩惠或给予帮助, 即在更大范围内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二、感恩教育课程的内容和实施程序

1. 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根据上述五个环节设置的, 细述如下:

1) 知恩和识恩

帮助学生从代价和恩惠两个角度出发, 意识到他人对自己的帮助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 并且自己是会得到恩惠的。通过下列活动训练学生的认知评估能力, 使其产生更多的感恩体验。首先, 为学生呈现一段视频, 讲述一棵树与男孩的故事。男孩小时候与树一起度过了欢乐的时光, 男孩逐渐长大, 对树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 而树每一次都满足他, 奉献出自己的树枝、树干甚至是树桩。男孩则心安理得地接受了树所有的帮助。让学生展开系列讨论, “这棵树在帮助男孩的过程中, 付出了哪些代价?”“大树为男孩付出了很多, 它的感受是什么样的?”“男孩得到树的那么多奉献, 他的感受是什么?”“你觉得男孩会感激树对他的帮助吗?如果你是那个男孩, 你会怎么做?”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 让学生意识到树在帮助男孩的过程中所付出的代价和男孩所得到的恩惠, 提醒学生认识到男孩应该懂得对树感恩。最后, 让学生思考“视频中树的形象会使你想到谁?”从而将故事与生活联系起来, 启发学生发现身边那些像树一样默默为自己付出的人。

在讨论完树与男孩的故事后, 引导学生思考身边的人在帮助自己时付出的代价, 让他们画出属于自己的“感恩树”。学生要在树干上写上帮助过自己的人, 在树叶上写上对方帮助自己时付出的代价。这个活动可将代价的概念与生活中的具体人物与事件相联系, 加强学生对代价的理解。在我们的感恩教育活动中, 学生画得最多的是对父母的感恩树, 他们在树叶上写满了父母为自己的成长所付出的健康、时间、金钱、精力, 等等。

2) 谢恩

训练学生通过言语或行动对帮助自己的人表示感谢。让学生给同班同学、教师和家长各写一张感谢卡, 对他们帮助自己的某件事表示感谢。在课堂上, 将感谢卡送给自己想要感谢的同学, 读出卡片上的内容, 同时选择合适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谢之情。活动开始时, 学生们都能写出感谢卡, 但却羞于表达。在反复鼓励和引导下, 特别是在引导员的示范下, 他们开始相视微笑、相互握手、相互拥抱, 逐渐变得真诚开放, 可以很大方地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活动结束后, 再通过一些问题的讨论与引导, 使学生意识到对帮助自己的人表达感谢, 会使双方都感受到满足和快乐。所以, 当得到别人的帮助时, 不要吝惜感谢, 应该选择舒服的方式及时地向对方表达感谢, 使双方都体验到快乐。

3) 报恩和施恩

从回报和施助两个角度出发, 让学生懂得回报帮助过自己的人, 同时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首先播放一段名为“遗产的故事”的视频, 故事讲述的是主人公曾经接受过很多微不足道的帮助, 有些帮助不过是别人的举手之劳, 可他将别人给予的帮助都铭记于心。他在年老临终之前, 将遗产都留给了那些曾经帮助过他的人们。遗产包括一朵盛开的玫瑰、15美元、一封信和几个贝壳。这些东西虽然毫不起眼, 却帮助他度过了艰难的岁月, 因此都是他所珍视的。遗产的赠予不仅使他回报了那些曾帮助过自己的人, 而且使那些得到回报的人更愿意关注身边需要帮助的人, 更愿意向他们伸出援手。这段视频的观看和讨论, 让学生意识到, 在接受别人的帮助后, 一份小小的回报都会使对方收获快乐和感动, 而且还会让帮助行为得到延续。

之后, 开展“守护天使”活动, 让每个学生充当班上另一位同学的“守护天使”, 默默地细致观察对方的处境和需要, 并且通过实际行动去帮助对方。使学生通过对一个人的守护, 学会关注身边的人, 能主动发现他们的困难并去帮助他们。

小学四年级和初中一年级的感恩教育课程框架基本是一致的, 但根据学生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 在内容和组织形式上又要有所区别。在内容上, 初一年级的活动与五个感恩教育环节紧密相扣, 一步步澄清每个环节的关键概念, 并帮助学生学会相应的技能。而小学四年级的课程是通过设定具体的对象和情境, 将五个环节融入其中来展开的。通过对父母、同伴、教师、大自然等对象的感恩, 帮助小学生理解每个环节并学会相应的技能。在组织形式上, 初一学生主要以对故事和视频的讨论来引导出相应主题, 而小学四年级学生主要是以模拟活动的形式来引导出相应主题。

2. 课程实施程序

1) 小组引导者的培训

整个课程由一位教师主讲, 全班分为五组, 每组有一位引导者, 引导者在课堂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课程实施前, 课程主讲人须对所有的小组引导者进行相关主题的培训。第一要澄清职责。引导者的主要职责是引导学生进行课程主题的讨论, 组织学生开展与主题相关的团体活动, 辅助主讲人完成整个课程的讲授;第二, 进行理论层面的内容传授和信息沟通, 交待课程具体方案的实施细节和操作程序。此外, 还要结合每节课的具体情况强调相应的注意事项。

2) 课程导入

(1) 让学生写出人生中最重要的五件东西, 然后根据自己对其重要性的评估从弱到强逐一删除, 并保留最后剩下的一件。通过这个名为“人生五样”的活动引导学生挖掘自己最珍重的人和物, 并且学会慎重做出选择。让学生体验取舍抉择的痛苦, 学会珍惜自己所拥有的。

(2) 通过“我导我演”活动, 让学生发现身边感恩的事件。要求学生分组编写剧本, 并合作表演, 再现生活中值得自己感恩的事件。这个活动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发现生活中有很多值得感恩的事情, 另一方面也能通过再现生活中的感恩情境, 强化学生的感恩体验, 并且深化对感恩的理解。

3) 课程实施步骤

五个环节的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 对前一节课的回顾 (四年级主要以提问互动的形式来回顾, 初一年级主要通过展示前一节课作业来回顾) ; (2) 主题活动 (四年级主要以团体活动的形式进行体验式教学, 初一年级主要以视频或者故事来导入个别或小组的讨论) ; (3) 在活动和讨论中思考和发现; (4) 展示主题; (5) 预留相应的作业。根据每个主题的不同, 可对上述步骤做出相应的调整。总体来说, 整个主题活动的宗旨是通过活动或者视频材料引发学生的体悟和思考, 并且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 形成自己对该主题的理解。最后通过课后作业的方式进一步强化学到的东西, 从认知层面转化为行为层面, 将学到的东西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4) 课程评价

每次课程结束之后, 各引导者应填写团体活动摘要记录表, 以便及时了解本节课的课程效果, 总结教学经验, 调整课程内容和形式。团体活动摘要记录表主要包括对课程目标的实现情况和小组活动实施情况的反馈, 以及应进一步探讨的课程内容和小组活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详见表1所示) 。

各引导员填写完团体活动摘要记录之后, 所有参与活动的引导者和观摩的教师进行评课, 对课程过程和效果做出评价。课程过程的评价包括活动气氛、学生探索、引导者参与和主讲人引导这四个指标。在感恩教育课程中, 课堂氛围应是真诚开放的, 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活动或讨论, 在活动中能进行自我体验与探索。在学生开展活动和讨论时, 各引导者要作好辅助工作,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并进行自我探索。主讲人在整个课程中起主要作用, 在组织活动和讨论时要做到无条件积极关注和尊重学生, 适时恰当地统整学生的体验, 并且根据现场反馈灵活调整活动内容和进度。

课程效果的评价包括活动进程、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这三个指标。为保证课程的流畅进行, 组织活动时要确保人员、材料、场地准备充分。课程开始时的导入活动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与主题相关的活动要达到预设效果, 课后作业应有利于延伸学生对主题的体验, 但不增加学生负担。同时课程各环节应简繁得当, 过渡自然。通过课程的学习, 学生对相关主题的原有经验应有所调整, 认同度应有所提高, 并有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的可能性。课程结束后应达到的目标为:教师更加了解学生, 双方的关系更加融洽, 教师对课程设计和过程引导的能力有所提高。

在每节课后课程评价的基础上, 要及时了解课程的具体状况, 对下节课的内容与形式做出适当的调整。

三、感恩教育的效果

实施感恩教育课程前一周对学生施测了三类问卷, 分别是感恩问卷、亲社会行为测验和生活满意度问卷。课程结束一周后进行了同样问卷的施测。我们通过课程前后测的比较来考查感恩教育的效果。

1. 感恩教育对学生亲社会行为的促进

由图1、图2、图3和图4可见, 学生参加感恩教育活动之后, 其亲社会行为得分有了显著的提升。这表明感恩教育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亲社会行为。

2. 感恩教育对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提升

主观幸福感由认知评价和情感评价两部分组成。认知评价是对个体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估, 即生活满意度;情感评价包括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情感体验。这里我们只探讨感恩教育提高学生生活满意度的结果。研究结果发现, 学生参加感恩教育活动之后, 其友谊满意度和学校满意度得分有了显著提升。说明感恩教育之后, 学生能够更多认可同伴对自己的帮助, 与朋友之间友谊的满意度得到了提升;并且能够理解教师的付出, 产生更多的感恩体验, 对学校生活的满意度也提高了 (见图5、图6、图7和图8) 。

四、注意事项和教育建议

1. 感恩教育课程实施中的注意事项

首先, 主讲教师和小组引导者都应充分重视讨论环节。教师在完成相关课程内容的讲述之后, 应通过讨论等形式简洁而清晰地展示每次活动的主题, 巩固和强化每个环节的含义。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活动和讨论中获得更多的体悟和独立思考的空间。教师从学生的观点中提炼主题, 也会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和认可。讨论中使用的视频材料和活动方案应经过学校心理教师、心理学专业研究者的深入论证和研讨, 以确保适宜性和有效性。

其次, 在课程组织过程中还应注意下列细节: (1) 课程实施场所的准备。根据课程实施的需要, 教室需要配备多媒体电脑、投影仪、配套的桌椅以及拥有比较安静的环境。 (2) 学生的准备。对学生进行小组划分, 每个小组推选出一位组长, 由组长负责组织相关的讨论活动和表演策划活动。 (3) 课堂以小组为团队的组织和准备。主讲人用一节课来组织引导者带领各小组成员开展团体建设活动, 加深小组内成员之间、成员与引导者之间的相互了解, 增强彼此的默契感。

2. 教育建议

1) 感恩教育应从认知到情感, 再到行为

儿童青少年期是整合认知、情感、行为的重要时期, 认知、情感、行为三者的协调发展对于个体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我们的感恩教育应当从认知、情绪和行为层面循序渐进地展开。首先从认知出发, 让学生能够感知到他人对自己的帮助, 并且还能了解到他人的恩惠对自己产生的影响以及别人所付出的代价;然后转为情感层面, 让学生能通过言语或者在内心对他人给予自己的恩惠表示感谢;最后是行为层面, 让学生从行动上来报答他人所给予的恩惠, 以及对第三方施以恩惠或给予帮助。研究结果也证实了三层次渐进式的教育是有效的。

2) 感恩教育应以学生为主体

在我们的感恩教育活动中, 要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要少说, 学生要多说、多做。杜绝灌输式的课程教学, 以富有含义的新颖故事、视频或者互动性很强的活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亲身体验, 然后由教师适当引导, 跟着学生的思路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 通过对学生回答的总结来归纳并引出课程主题。这样的模式能够让学生有更多的亲身体验, 深化学生对主题的探索, 提高学生对主题的接受度。

3) 感恩教育应回归生活

无论是故事、视频的引导, 还是活动体验, 在揭示出主题之后, 都需要将此主题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 在生活中寻找和发现与该主题相关的人物和事件。比如通过“感恩树”的故事让学生理解“代价”的概念之后, 引导学生发现身边那些帮助过自己的人, 深入思考他们在帮助自己时付出的代价, 完成“我的感恩树”活动。回归生活还应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 比如在小学四年级布置的一项课后作业, 叫做“感恩存折”, 要求每位学生每天都记录别人对自己的帮助, 以及自己对别人的帮助, 充分寻找生活中小小的帮助和感动, 体验感恩。

4) 感恩教育应形式丰富

我们通过对中小学生的访谈了解到, 学校的感恩教育主要是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展开的, 包括班会、简报、观看电影等活动。我们发现学生比较熟悉这种传统的主题活动形式, 但对其评价并不高。学生普遍认为这种主题活动更多的只是一种形式和过场。可见, 感恩教育的形式要有所突破, 才能更加贴近学校生活。我们认为, 感恩教育可以与心理学中的团体辅导活动相结合, 在班级中将学生分配到不同的小组中去, 使其在小组讨论和活动中探索和思考, 从而更好地理解活动主题, 并触发更多真实的体会和感受。此外, 针对小学和初中学生的感恩教育形式应当不同。小学生思维能力有限, 应采用具体形象的团体活动进行直接的体验式教学;而初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可以采取活动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这样既可以通过活动产生直观体验, 又可以通过针对故事或者视频的讨论来获得对主题更深入的理解。

5) 感恩教育应建立立体式网络, 致力于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职能的有机结合

学校在感恩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系统的干预课程, 可以让学生真正学会感恩。此外, 我们针对学生家长的开放式调查发现, 家长认为影响孩子感恩的主要因素除了学校教育外, 还有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家庭是学生接触最早、也是影响最大的教育环境。另一方面, 父母的言传身教和榜样作用也会对孩子产生重要影响, 所以父母对孩子的感恩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最后, 社会是一个更为宏观的教育环境。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社会的飞速发展, 儿童青少年通过社会媒介获得的信息量日益增多, 社会的舆论导向会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和实际行为, 所以, 教育者应当与社会媒介加强沟通与合作, 呼吁媒体正向引导孩子, 在整个社会营造一个充满感恩的氛围。

参考文献

[1]McCullough, M.E., Kilpatrick, S.D., Emmons, R.A., &Larson, D.B.Is Gratitude a Moral Affect?[J].Psychological Bulletin, 2001 (3) :249-266.

[2]Bono, G.&Froh, J.J.Gratitude in School:Benefits to Students and Schools[A].In R.Gilman, E.S.Huebner, M.J.Furlong (Eds.) 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 in Schools[M].2009:77-88.

[3]Katherine A.Henderson.Increasing Gratitude, Wellˉbeing, and Prosocial Behavior:The Benefits of Thinking Gratefully[D].Hofstra University, 2009.

[4]Lambert, N.M., Clark, M.S., Durtschi, J., Fincham, F.D.&Graham, S.M.Benefits of Expressing Gratitude:Expressing Gratitude to a Partner Changes One’s View of the Relationship[J].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0 (4) :574-580.

[5]McCullough, M.E., Emmons, R.A.&Tsang, J.The Grateful Disposition:A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Topography[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2 (1) :112-127.

[6]Watkins, P.C., Woodward, K., S t o n e, T.&K o l t s, R.L.Gratitude and Happiness:Development of a Measure of Gratitude, and Relationships with Subjective Wellˉbeing[J].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2003 (5) :431!452.

上一篇:【实用】小学周记汇总下一篇:职工生病补助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