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实践教育的研究与探索

2022-10-24

目前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成为许多高等院校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 但许多培养出来的应用型创新人才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 遇到这样一个问题, 理论研究不如一流本科院校毕业生, 动手能力不如技校。是什么原因导致今天这种局面。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毕业生着眼点那里应该归根于工程实践教育这一点。在工程实践教育模式不断变化中, 寻求相对稳定适合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一种模式, 为培养动手能力强、能在实践工作中解决问题、创新能力强的优秀学生作好铺垫。本文围绕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定位, 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改革,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充分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1 构思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工程实践教育体系

1.1 以培养学生应用创新能力为主线, 科学制定培养计划的指导性意见

在制定教学计划时, 要严格按照教育部要求:减少课堂讲授时数, 增加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 (论文) 等实践教学环节, 特别要加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重要环节。实践学时分配及时间作相应的调整, 列入教学计划的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 (学时) , 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 (学时) 的15%, 理工农医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 (学时) 的25%。改革实践教学体系, 加大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所占比重。

1.2 围绕制定培养计划的指导性意见, 构思工程实践教学体系

围绕本科人才培养计划的总体框架, 收集国外内同类高校应用型人才实践环节培养模式, 针对学校实践教学环节现状, 分析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的利弊, 结合学校自身的优势和办学特色, 构思学校相对独立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实践环节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创新意识、合作精神等的重要环节, 按功能目标要求分为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培养与创新能力培养三个层次;按模块设置分为课程内实验、独立设课实验、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科技实践等, 各模块的设置原则、功能、作用各不相同。

应用型创新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结构 (如表1) :

(1) 课程内实验是促进学生消化理论知识、掌握实验基本技能和基本研究方法的实践教学环节, 旨在巩固知识、验证理论、培养动手能力。

(2) 独立设课实验是以一门或几门基础或专业课程为基点, 融实验理论、实验知识和实验技能为一体, 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思想、实验方法、实验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

(3) 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包括集中综合性实验、认识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 (论文) 、金工实习、社会调查与实践、军事训练等。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工程实践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4) 科研实践是少部分优秀生参加各种科技活动或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环节。

1.3 实践教学具体要求

(1) 课程内实验和独立设课实验在理论教学计划学时内完成, 集中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完成, 科技实践活动在课外学分中完成。

(2) 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必须具备系统的实验理论和实验内容;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先进、适用的实验教材;完善的考核制度。

(3) 课程设计要突破单门课程设置, 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 (论文) 沟通多门课程或整个专业知识之间的联系, 是以一定的工程或社会实际为背景进行实际系统的设计, 注重综合性和创新性设计。

(4) 学校培养计划制定小组 (工作小组和专家组) 负责对各专业的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审议, 确保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

2 为实施实践教学体系, 加强硬件建设

2.1 加强基础实验室建设, 是促进实践教学发展的重要条件

在保持各自专业特色的基础上, 重组实验教学内容, 合理调整的实验项目的设置, 改变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陈旧及重复设置的状况, 精选基础性内容, 为了给实践教学提供有力的保障, 必须加大基础实验教学的经费投人, 加快实验室建设, 配齐实验设备台套数, 提高实验室开放率, 合理使用设备资源, 保证实验开出率。

2.2 设立综合性、设计性的创新实验室

以现有的金工实习工厂、电工电子实验室、化学实验室、计算机中心等为依托, 通过更新和改造, 建立适应现代工程和工艺发展, 以综合性和实践性为特点的基础实践基地, 如“工程培训中心”、“化工材料实验中心”、“机电实验中心”等。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是以系列课程或课程群为起点,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 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实验的意识, 以综合性实验为主, 有设计性实验。前提是在掌握应有的理论基础, 强化实践技能, 并不是指强化熟练程度, 而是指强化掌握的必备理论应用于实践技能。为实施个性化培养, 在实验课程性质的设定上, 可将本专业必须掌握的技能点设定为必修实验 (实践) , 对于技能延伸性实验 (实践) 或次技能点实验 (实践) , 设为选做实验 (实践) , 供学生自由选择, 给学生以个性化发展的空间。

2.3 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

强化实习教学环节, 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 提高实习质量和效果。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是通过校内、校外实习基地的参观和实习, 要加强产学研密切合作, 拓宽大学生校外实践渠道, 与社会、行业以及企事业单位共同建设实习、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接触社会实际, 获得生产、管理的基础知识, 了解生产、管理构成的全貌, 建立构成工程实际或社会实际概念的实践教学环节。确保学生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时间和质量, 推进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在此前利用在国内外进修学习的机会, 已收集国内外部分同类高校的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模式, 重点是吸收国外高校是如何进行工程实践教育的, 在国外工程实践教育方面, 学生如何选择实习基地的?有一句口语“一流学生在国外实习, 二流学生在工业区大型企业, 三流学生在小厂和学校附属企业实习”。随着我市经济的迅速发展, 如何利用工矿企业现有资源锻炼学生,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使许多学生毕业后能顺利进入工矿企业一线工作岗位。这将成为全国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着力探索点。将对此进一步细化分析、构思合理的适合我国的实践教学模式。

3 为实施实践教学体系, 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

3.1 加强实践教学管理

要形成一整套符合学校办学实际与各学利一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包括实验教学、实习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 (论文) 、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等各个环节, 要在学校、学院、系、专业等不同层面形成相应的实践教学规章制度。在制度的构建过程中要体现出学校与学院的不同管理要求, 学校侧重于目标的管理, 学院与专业侧重于过程的管理。建立健全实验机制, 积极创造条件, 推行实验室开放工作, 在开放范围、开放时间、开放内容和对学生的覆盖面等方面积极探索, 逐步实施, 直至全面开放实验室。

3.2 积极推进实验教学方法改革, 提高教学效果

在实验教学的方式上, 要注重因果式引导、成果型训练, 有利于刺激学生的成就感, 从而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与钻研的好奇心, 这对自主学习习惯与研究氛围的养成有积极的作用。这种全方位、立体化的系统性、规范化的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实践, 可使所培养人才符合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要。

3.3 加强实验师资力量, 注意梯队培养

师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要有合理实验教师队伍, 实践教学的老师不能有太多新进刚从高校毕业的本科生, 他们经过一定时间培训不一定胜任现有的工程实践教学。考虑到教师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的能力, 要注意建立合理的教学梯队。结合的生源情况, 在不同的教学环节安排他们, 在工程实践教育中待积累一定的教学经验后, 方可担任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

3.4 采取激励措施

(1) 各专业要积极创造条件, 尽可能地让优秀学生参与各种创新科技活动和科研实践。支持学生参加各种课外科技创新竞赛活动, 参与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多媒体制作竞赛、英语竞赛等综合性竞赛, 通过各类专业证书教育、各类专项培训, 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 使学生在学术科技活动的实践中提高素质、获得技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勇于实践, 对学生课外科技成果奖励学分。

(2) 可以与学生社团工作相结合, 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文化活动, 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团结协作精神等等。寒暑假期间要求学生必须到相关生产企业进行必要的社会实践, 获取必备的感性知识和生产企业改革创新思路。回校与课堂理论知识相结合要写出一定的创新意义论文, 组织校内专家进行必要的综合评分给出等级。通过后可以获得相应的隐性环节奖励学分。这是与国外教学模式相结合, 既不会统得过多, 也不会完全开放。

(3) 设立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基金, 开展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立项。为进一步推进我校大学生实践创新活动的开展,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导师的指导下, 引导学生自主选题、自主设计实验实训、组建实验实训设备、实施实验实训、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和撰写总结报告等, 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组织实施能力。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的实施, 更加注重实践创新研究过程。也可以通过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构思、设计与实施, 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

想信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 发挥他们的潜力, 给他们提供有利于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环境, 通过不断探索实践教学改革的路子, 建立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对于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本文对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讨论, 初步探索了加强工程实践教育的方法及措施。

关键词:应用型,工程实践,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 陈旭.构建新的工程训练教学体系[J].江苏高教, 2004 (2) .

[2] 曹中一, 刘舜尧.工程训练中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J].现代大学教育, 2003 (3) .

[3] 宋维明.高校教学改革探索实践[M].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2.

[4] 张树松, 崔平安, 王永才.创建“立体型实践教学体系”培养面向现代农业的复合型人才[J].高等农业教育, 2003 (7) .

上一篇:企业合理利用信用证规避进口风险下一篇:ICP-AES分析技术的研究进展